《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一由James Macdonald执导,艾美达·斯丹顿 / 康勒斯·希尔 / 伊莫琴·普茨主演的一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观后感(一):Who is afr网友d of Virginia Wolf?
真的是看完觉得浑身虚脱,只想把自己蒙进被子里大睡一场。两对看起来也许还正常的夫妻,一杯接一杯烈酒, and then things start to get really ugly and out of control。想起每次一群人坐在一起喝酒,一杯杯下去,有个人起个头开始说自己的不快乐,然后大家开始一点点倒苦水,直到觉得人生毫无指望一样,又不知道怎么逃脱。莫名其妙的人抱在了一起,原本的一点情绪不断放大。这时突然你停了下来,看看周围,说我的天啊这一群疯子在做什么,这就是这戏剧。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观后感(二):爱与伤害
再不写戏评我就要忘啦
这是我第一场ntlive 一场酣畅淋漓的体验 男主的扮演者是权游瓦里斯 Imelda真的棒 起初毫无功课 以为是讲伍尔芙的 还去看达洛维夫人 发现这本书并不合自己的胃口 但伍尔芙只是戏里的一个梗
全程在想 原来这就是婚姻 权力的交替 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肆意伤害从未停止过 而经过这么多年共同生活后 互相伤害变成一件太容易的事 而年轻夫妇几乎是可以料想到必会走到这一步了 有爱吗?有的 可是究竟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田地的?我不知道 爱也是会在一次次的谩骂争吵 冷嘲热讽中消磨殆尽的 这是多么深重的一种悲哀 因为没有什么能够长久 白色的总会变黄
tlive真好看 周末要去看青年卡尔啦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观后感(三):嗯
這劇的後勁太強,我昨天從劇院出來,整個人都是癱的,在劇院門口緩了半個小時才搭地鐵回去。劇中兩對夫妻依靠彼此的謾罵攻擊撕破婚姻的優雅之性那一面,血淋淋的婚姻真相顯示出它的真面目,尤其最後扯下「孩子」最後一塊遮羞布,任何理想化的幻覺都被打破。我看到了《抓癢》《鑰匙》《我的米海爾》《寒夜》《之路》中的「影子」。要通過言語侮辱、肢體虐待緊逼對方的心裡底線,追問「愛」的消逝之後,靠什麼來繼續維持婚姻?追問因愛而結合的「愛」是否純粹?是否真的是「愛」?精神上的絕望不通過肉體的凌虐就無以解脫,他們掘地三尺,互相傷害;極限的暴力產生柔弱、震撼、震撼與臣服。豐沛的物質生活背後是空虛荒謬貧瘠的心靈,直面婚姻、生活的殘酷與謊言,他們敢!他們敢!他們敢!因為不想苟且!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观后感(四):濡湿的搏击里真实的温情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让我想起一个笑话。有一个朋友结婚前夕发了一个朋友圈,「老公,等你老了,走不动了,我就每天推你去公园。让你看我跟别的老头跳广场舞,晚上推你回家的时候,找个大下坡,嗖就给你推下去……」
同时,这也是一不能用现实社会利益关系简单概括的剧,当然每对夫妻的关系也很难被概括。恨得咬牙切齿要杀掉她是真实的;怨的心神俱碎用出轨报复他也是真实的;但彼此的爱也是真实的,占有、撕毁、搏击、既享受又痛恨,无能为力但又努力有力地回击。
婚姻,大约就是这样的,棋逢对手,用一生去报复和搏击,直到把对方击倒在地。但是,零和游戏里,你用十分力锤向我,激起我的怒火,我亦会回击以重拳。棋逢对手,用一生去缠斗,直到把对方击倒在地。而自己,难道就不会重伤倒地吗?
但糟烂里总有温情,太阳还会升起来,喝醉了还有星期日可以睡懒觉。life must go on.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观后感(五):一不适合中产及中产以下年轻人看的剧
无法挑剔的本子,NT live真的好多这样大段台词,直戳人心的剧。戏精夫妇,校长女儿和被妻子及岳父认为是loser的历史系教授,互相伤害的关系;但剧中人物真没一个能让人喜欢,给我的同感也特别少,弑父弑母的历史系教授,bossy刻薄的校长之女,无知懦弱的传教者之女,没有道德原则虚伪的生物系教授(小白脸,利用控制着传教者女儿,marry for her father’s money);后半场都在焦虑的等待他们说出,儿子不过是幻想或者已经死亡的真相。实在觉得他们的痛苦于大多数人都是虚幻,而他们阶级之下的人活得要真实和痛苦许多。不过语言,隐喻和剧本结构没法挑剔,对中产阶级痛苦的描述也非常准确,是个不适合生活在中产或者中产以下年轻人的剧。年轻人与现实的关系还没有这么的残忍和没有挽回余地,还能追求现实的馈赠,期待未来。
Virginia Woolf 是知识分子的谐音梗,代指了他们所害怕的现实,而且Virginia 本人就是被现实恶心或说不能承受现实的重量而离开世界的,但她本人比剧中人物可爱多了呀!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观后感(六):比起害怕婚姻,人类更害怕孤独
两对夫妻、一次夜访,一座客,在无穷无尽的酒精作用下,展开的一场轰轰烈烈惨无人道的两性战争。
爱德华·阿尔比创作于1962年的话剧,同年在百老汇上演并获得托尼奖。阿尔比由此跻身与田纳西·威廉姆斯和阿瑟·米勒齐名的美国剧作家行列。1966年大伊丽莎白·泰勒和她相爱相杀了一辈子的爱人理查德·伯顿联袂出演该剧的电影版《灵欲春宵》,成为美国影史上惟一一获得所有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传奇。但普利策奖却嫌阿尔比对婚姻的刻划过于消极而拒绝授奖给他。
《哈利·波特》中扮演人见人恨的乌姆里奇教授的艾美达·斯丹顿出演这一版的女主角玛莎。年过六旬、身高不过1.5米的她像一头受伤的母狮子愤怒地咆哮、怨怼了三个小时,用机关一样的大笑和刻毒的语言暴力肆意冒犯、伤害、攻击着台上的搭档和台下的观众。在嚣张中充满痛苦,在跋扈中满含凄凉……表演癫狂,令人震惊。《权利的游戏》中诡计多端的瓦里斯扮演者康勒斯·希尔饰演丈夫乔治,演活了这个自黑自戕自坑的历史学副教授,一世被妻子的权贵和财富踩在脚下loser却也是最懂她的伴侣。另外一对新生代对照组小夫妻英气逼人,才情盖绝,与老戏骨分庭抗礼。
阿尔比岂止是反婚姻,根本是在反社会。同时还残忍地揭示了人类婚姻制度不会破产的原因:比起害怕婚姻,人类更害怕孤独。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观后感(七):强烈安利心脏好的朋友看!!!!超值
这剧真的看的累得要死,仿佛自己吵了三个小时的架,走出来精疲力尽。题目的意思我想了2个小时才明白[允悲][允悲][允悲]
二三幕中场休息
这剧说实话就是一场争吵
看着非非非常累
有了太太太多隐喻
政治哲学方面尤其是这样的……看得有点晕
但是个人感觉中心还是很清楚的(?)
婚姻双方中的对于对方的忽视感??
“不存在”虽然没有被提到很多次,但是双方明明还是在意的,但是就是“不存在”
所有人都在伤害对方。
不存在在第三幕再一次被验证了(儿子),不过是现实的不存在,而非精神上的不存在。 可怕的故事 全是争执争执和无尽的谎言。 可怕的夫妇以及可悲的婚姻 好似妻子控制了丈夫,但是精神上丈夫又用非常恶毒的办法控制了妻子。 四个演员一场三小个半小时的剧,演这一对夫妇的演员真的超厉害了。
真的很压抑,看完仿佛也是这场争执的参与者,像是吵了三个小时的架,筋疲力竭,最后的结也非常非常压抑,天虽然亮了,但是留下的却是绝望悲哀与麻木。
畸形的个人,畸形的婚姻,畸形的发展,不断的互相伤害,渴望“希望,美好”,而又畏惧这些东西,在所有选择中做出最糟糕的选择。 唉
其实还是有一点不明白剧名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 妻子(玛莎)最后说是自己 这个点不是很明白
等等!我明白了。这说的不是伍尔芙的作品或者女性主义[允悲]这里指的是伍尔芙的精神病和自杀。
以上是我看完剧的微博。
从剧院走出来头晕了半个小时,足见后劲之大。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观后感(八):一些笔记和想法
今天偷闲,从公司的图纸堆中溜出来,在UCCA打卡了。虽然坐第三排看得头很累,但是觉得剧真的不错。之前豹老师没有推荐错。赶紧把笔记整理整理记下来。
:UCCA的黑匣子效果并不好,不如找我司给重新做做建筑设计和声学设计啊。。。
降下又升起的月亮。剧里面隐喻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争执有两轮。第一轮是采花的男主和偷情的女主的目击矛盾;第二轮是针对男主的见闻,在地中海月亮居然可以降了又升起来。这件事本事就是很荒谬的,然而我一直觉得在隐喻什么。它可能隐喻女二的肚子,也可能在说某种事物的幻灭与之后的新生。
一个美国梦无疑男二是美国梦的具象体现,年轻有为,天才而有好看,而且还是学生物的。六十年代的生物大概不像现在这样,对比历史一定是科技感强烈的专业。如果不是片头的采访,我是不会想到这种映射的。但是既然把美国梦带进来深挖,就会发现一个人受过良好教育,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谋一个教职,有一番雄心壮志,甚至在撕下伪装之后还能嘲讽前辈一事无成,应当是非常骄傲的。然后其实男一年轻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甚至夫人是校长的女儿而不仅仅是一个钱袋子。这样的美国梦远景似乎很快就可以靠奋斗(教职工的太太们、学术上的精进)出来了。然而前车之鉴毕竟在眼前,不知道男二看到了有什么想法。但是永远不要去嘲笑一个迷失在宏大时代叙事中的人。渺小的人嘲笑渺小的人感觉很可笑。
两个不在场的人剧中出现了两个不在场的人,一个爹一个儿子。爹的影响力实实在在,永远在影响这个学校,玛莎一家以及整个剧中人。男主的小说流产、一事无成不得不说是爹的影响。而第三幕女主的独白更是说明了他的存在(没想到女主这时候把他也比作红眼白老鼠,心理变化十分有趣。)而儿子虽然属于妄想产物,也从夫妻两人秘密中走出来,影响了四个人。本来儿子是夫妻秘密,但是如果保守一个喜悦二十一年而不分享,我想我是做不到的。
现实与幻想的背景故事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男主讲的故事是不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女主是不是有个很有钱的。甚至很难说四个游戏“羞辱男主”“激怒客人”“干翻女主”“抚养孩子”是不是真实发生过。这些背景故事只能靠猜。这种对立二元而又界限模糊的意象也是很常见的。
圣经梗圣经梗多且有趣,甚至好多都抓不到。我记下来的两例一个是男主讲故事的时候,说他小时候经历了布匿战争。这显然是在埋梗(满场观众只有我笑了,我一度认为是我想多……)。在联想到他们住的地方叫新迦太基,不得不说这个隐喻十分巧妙。毕竟经过了布匿战争,迦太基注定是要毁灭的。另外一例就是男一对男二说,你觉得在新迦太基这儿你会很快活吗,之前列了好几个地名(伊利里亚、蛾摩拉等),都在圣经里面出现过。再回想一开头的垃圾场的对话,有一种写了判词的意思。
假孕假孕这一节我一直没看懂。难道是真的假孕吗?可能是真的怀孕了又流产了吗?因为反复强调女二是瘪屁股,是不是说她不能生育呢?还是说男二有点性能力不足(从偷情后的表现来看)导致不能生育呢?这个问题我想要看原文。不过戏剧的暗示就是两对夫妇都不能生育了。
一个在疯狂叫嚣对我多关心一点的千金,和一团棉花在旁边读“西方世界被联盟和道德拖累必将沉沦”的历史学家,构成了对宏大叙事的疯狂锤击。 想必是宣布了美国梦这一蓝图缺陷的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观后感(九):回来的路上写的一些话
看完戏走出来,第一次跟朋友说我爱戏剧这四个字。从来都是调侃和自嘲一样的模仿戏剧老师着急的时候教训我们的话,“不懂戏”。但是这次四个小时,三个分的观看过程中,当然也会像平常一样有非常多的疑问,但是看的还是非常爽。第一分玛莎紧张的张扬和游戏,第二分里面男性对于话语权和控制权的争夺,第三分大家全都疲累了之后令人感动与震撼的反与揭露。合适的剧作结构与节奏,丰富的内容与非常鲜明的人物,合理的婚姻与爱。这是为什么那么爱这剧的原因了。 首先有一个感悟就是,关于之前看戏的时候为什么从来没有得到过今天的快感。自己分析了一下,因为我太穷了,所以每次看戏之前都会做非常充分的准备,读剧本,读原著,读剧作家其它的书。但是这次我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剧本,也对剧作家完全不了解。甚至跟一样的看了几本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书。所以其实看的过程中这个剧对我来讲是非常有新鲜感的。这种被剧本身控制的感觉其实是很爽的。我们一边寻找意义,一边被迷惑意义在某处。这种探索游戏是快感非常重要的来源之一。我曾经在回忆的时候感到迷惑过,就是我这种快感是不是有一分因为这是影像。因为,同样是因为穷的原因,买戏票很少会买最好的位置,往往在边边角角看戏。全景的视野整体感固然比较强,但是同样会限制视角。演员的表情,应该让观众得知的信息,大分时候我是被蒙蔽的。常常觉得沮丧,戏剧对于观众来讲,有非常明显的等级感。也是因为这个会更爱电影吧。无论在影院的哪一个角落,应该有的视点我们从来没有缺失过。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下,应该绝对是有这个原因的。其实之前我知道老师们曾经有过疑惑,我忘了曾经看过吕效平老师或者是南大的某位教授,曾经说过影像加入会毁灭戏剧。这种视点太精英了。其实我觉得,大分的我们,连看戏的惯都没有被培养出来,讲什么被毁不被毁呢。坐在楼上看戏跟看碟,我选择看这种质量高的碟。 然后聊一下这次的本子和人物。并不了解这次的剧作家阿尔比,但是放映之前大家介绍他的时候提到他讲过的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受益,就是“如果两三句话可以概括的剧,那么这个剧两三句话就可以写完”。自己看戏的时候是非常被这剧中丰富的多义性打动的。从人物开始,这剧首先给了我们两个非常鲜明的形象。懦弱衰老疲惫的中年男人,聒噪不安分的中年女人。他们的关系与地位看起来似乎也是非常的明显的,女性在家中主导,男人退让。也马上可以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找到这种关系的解释,女主人的父亲是男主人的老板。这种关系是非常稳定的。所以年轻夫妇的加入来激怒男性,在激怒过程中男性与年轻夫妇中的一对找到了事业进取的共同点。于是男性首先开始对自己看低了的客人的反击,讲出了年轻夫妻婚姻的实质。然后客人和男性产生恨意,于是和女主人在客公然挑衅。对于女主人男性的反击是,你怎样做都好,我不在意。这件事情其实我当时没有反应过来为什么玛莎的反应那么大。一直到第三幕的时候这件事情才有了真正的解释。就是玛莎的心中其实一直在依赖他的先生的。最后一幕关于儿子抚养权的问题。这个时候触及到了他们婚姻不和睦的本质。“孩子一只手拉着你,另一只手拉着我。让我们之间有距离,不至于伤害彼此”。太美了的话了吧。但是这个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死掉了。他们两个人原本是利益维持的婚姻,因为这次共同的伤痛,为了彼此抚慰与掩盖,这个婚姻的内核是这个关于孩子的秘密。这个婚姻真正的过程,是这二位彼此安慰互相扶持产生温情的过程。这是一个由虚幻的儿子构成的婚姻,儿子是一个符号,他们借儿子来发泄对对方的不满。丈夫借儿子不回家来指责妻子的不忠,妻子借儿子与丈夫不亲近来责备丈夫事业上的失败。儿子是他们互相伤害的时候的武器,也是他们互相拥吻的理由。另外,剧中对于男性女性关系的复制在两对夫妇中其实可以看的很清楚。两组性别关系也非常有趣。关于前提中的美国梦,其实也不光这种关系之中,还有他们的资金来源,也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另外关于玛莎和丈夫之间有没有爱情,其实我想了一下。如果儿子是他们婚姻的一个重要支点的话,那么除非这个支点被一起对抗现实取代,不然就算是他们有互相依赖的惯,大概也是走不下去的。类似于《妞妞》中周国平跟他当时的妻子分开的原因。不用说大家这都能明白的吧。 最后是浅薄的观后感。其实我在看之前很忐忑,因为本来对婚姻的期待值就非常非常低,看完第一第二分的时候更加是整个人心都凉了。但是最后所有的不解都解开之后,反而觉得有点儿慰藉。其实无论什么样子的关系,制约也好,高下也好,互相伤害也好,两个人面对彼此有斗志,会拥抱,已经是非常可贵的陪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矫情兮兮了起来)反正我的情路注定坎坷了,但是我真的不是孤身主义!希望我真的可以有一个相伴一生的人吧qwq!并且!今天在峨影遇见的那个小男孩太可爱了,希望我之后和我那位相伴一生的人,也可以收养一个这样可爱的小男孩![/cp]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观后感(十):不在场的父亲与儿子——不负责任的猜想
我本来是想来吐槽这剧对我灵魂造成的创伤来着的,毕竟,令人窒息的愤怒与痛苦之前,还伴随着百丽宫三号令人窒息的厕所的飘香。
但我写着就歪楼了,我决定先来写一点我自以为是的可能我自己都看不懂的隐喻猜想。
本文主题:剧中有两个只存在于台词中的、不在场的角色——父亲与儿子。
访谈中提到过,剧作家阿尔比似乎是刻意以华盛顿总统及夫人的名字来命名剧中的两位主角——乔治和玛莎。
华盛顿总统作为独立战争的、美国的国父,显然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乔治和玛莎从某种意义上似乎是脱离了一对普通的中产阶级中年夫妻的形象,成为美国的象征:一方面,他们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婚姻状况或许是美国众多家庭和婚姻的缩影;另一方面,他们受制于父亲、幻想着儿子的状态似乎又是阿尔比认为的美国悲剧的表现,所谓的美国梦的破灭。
父亲
对,我当然指的是玛莎的父亲。作为大学校长,所有人都受制于他。
从第一幕开始玛莎便表现出对父亲的绝对崇拜,之所以他们在凌晨还要招待新来的客人,是因为这是父亲让她做的事。
玛莎年轻的时候爱上一个园丁,但这桩婚事被父亲粗暴、迅速地解除,她被带回家里,却觉得这段时间的“小女主人、替父亲管理家中”的生活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她和乔治的结合也完全是因为父亲的规划,“父亲认为他可以成为历史系主人,然后接过大学校长的职务”;但最后乔治失败了,他碌碌无为,并没有走上当初玛莎父亲给他们安排的人生轨迹,所以玛莎瞧不起乔治,她恨他,她用恶毒的语言当着客人的面骂他,诋毁他。
乔治和尼克说过一个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意外地射杀了自己的母亲,又在之后的车祸中造成了父亲的死亡。
紧接着,在玛莎的恶意中,我们知道,这个可能正是乔治自己的故事被他创作为了小说并希望得到发表。玛莎父亲认为这个故事大逆不道,于是面临“月亮”还是“六便士”的乔治选择了将小说扔进了火炉,而在之前和尼克的对话中,他描述这个男孩“此后的三十年没有再开口说过一个字”,现实中的乔治则维持了多年碌碌无为的事业和绝对弱势的婚姻地位。这似乎是在强权势力下的一种精神死亡,或者也可能是保守势力对于新思潮的扼杀。
但当乔治最后选择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这个形象又与儿时那个弑父弑母者重叠起来。
儿子
剧中有两个以为存在却实则缺失的孩子,一个令尼克和哈妮奉子成婚,一个则维系了乔治和玛莎21年的婚姻。
哈妮的肚子鼓起来了,他们结了婚,哈妮的肚子瘪了下去,尼克和哈妮没有孩子。两个男人反复的“扁屁股”的调侃中,这个孩子似乎再也不会到来。
醉酒的男人们说着假孕,乔治悲伤地说“玛莎压根就不怀孕”。但是我们都知道他们有一个孩子不是吗,于是尼克说“你喝醉了,我们现在在说我的妻子哈妮,不是你的妻子玛莎”。我们笑了,一个晕乎乎的男人,从第一幕我们便知道乔治和玛莎有个儿子,他金发碧眼,时而离家出走,明天就是他21岁的生日。
第三幕可谓是神一般的一幕,在玛莎与尼克云雨之时,门铃响了,乔治走了出去,并发出报复的宣言。他带着月色下采摘的送给逝者的金鱼草归来,他要求所有人参与到最后一个游戏里,然后他告诉玛莎,刚刚电报员来过了,告诉他他们的儿子死了,死于一场车祸,再也不能在明天21岁的生辰回家。
接下来我们意识到,这个孩子既是不在场的,也是不存在的。他属于一对相互毁灭的夫妻的臆想,他们用这个孩子来维系他们空虚的孤独的婚姻,并将这个不存在的孩子来作为互相伤害的血淋淋的最佳工具。乔治指责妻子不忠,所以“儿子无法容忍不停来访的陌生男人选择离家不归”,玛莎指责丈夫无能,所以“儿子以这样挫败的父亲为耻所以不回家”。玛莎认为孩子的眼睛很美,继承了自己父亲的样子,这再次体现出她对父亲的崇拜;而乔治认为这个颜色代表着妻子的出轨。
当你知道这是一个幻想中的儿子之时,一切都来得这么不可思议、不可理喻,这让这场婚姻来得更加地空洞、失败、孤独,所有形容词后还需要加上“得可怕”。你以为儿子是婚姻不幸的爆发点,但实际上,不幸与痛苦才是常态,儿子不过是舔舐伤口的空气。
让我们回到剧名,Who's Afr网友d of Virginia Woolf? 意识流女作家的名字作为Wolf的谐音词,替换的童谣本身似乎是这些知识分子之间的一个玩笑话,但当我们知道伍尔芙59岁时预感到自己即将再一次面临精神崩溃,选择投河自杀时,似乎这个剧名与儿子缠绕一起,表现出一种逃离现实、逃难幻想的意味。
乔治选择了杀死这个幻想,当黎明的光颤巍巍通过窗帘洒进来,跪倒在地毯上的女主人一无所措,她说“我怕,我怕伍尔芙”。看起来光明打破了臆想,是痛苦的涅槃;但似乎一切还是笼罩在更加孤寂的痛苦里,不眠不休。
或许,还能想起之前乔治和玛莎关于月亮有没有升起来的争辩,月亮或许真的不会升起来了,因为新的一天到来了。
其他废话:三个小时歇斯底里的吼叫与摧毁,挤进你脑髓的痛苦,压入你肺中的绝望,在心底沉淀的孤独,鼻尖笼罩的血腥与死亡。这真的是个恐怖片。Imelda Staunton,那位乌姆里奇教授,贡献了富丽秀中一个耽于幻想的少女般的旧日明星,还有伍尔芙里面这么一位歇斯底里的坚硬的恶毒的妻子,真的是,神仙般演技。
微博搬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