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3》读后感10篇

《我读3》读后感10篇

  《我读3》是一本由凤凰书品 编 / 梁文道 主讲 / 马鼎盛 主讲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读3》读后感(一):我读出3,我也读到第三了

  第一次看到《我读2》就喜欢那上口语化的书评,点点在心间。还特地写了读后感, 真是回味了幼时。

  然后追看《我读》,这两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刻有张爱玲的《小团圆》,再到现在出《我读3》想都不用想就立马购买。快速浏览。

  《我读3》读后感(二):be shared

  我一般都是自己独自看完书,然后写书评,抒发感想等等,接着再去“豆瓣”读书网上发表,同时浏览一下其他人的书评,时而产生共鸣,时而发掘出其他新颖视角和独特感受,这是一个share和be shared的愉快过程。

  但是《我读》系列里面的书基本上都没看过,它们不是某一领域的经典名作就是一些晦涩难懂的作品,所以读《我读》基本上是一个单方向的be shared 的过程,只能被迫接受梁文道先生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有点类似填鸭式般。

  不过看《我读》相比较单单读每一本其介绍的书,可以很明显地去了英文译成中文的艰难过程,也大大去了查字典查历史背景查云里雾里的专业术语等时间,便可以直接捕捉到以通俗易懂文字转换过来的高深莫测的精华与智慧,既提高了阅读与理解的速度,也提高了自信心和充实感。记了很多笔记,受益匪浅。

  《我读3》读后感(三):读书

  六个分当中,最喜欢第三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儿童读物也是老少咸宜,其中蕴涵真理,随读者的阅历而体味出其中深浅,所以同一个版本有不同的结,式的,或者封闭式的。喜欢梁文道对「黑暗物质三曲」的描述,他摘录的这段话也许适用于不同阶段的人,只要你在世俗纷争中尚保有颗温软的心:“虽然我不知道你以后会去哪里,也不知道你是不是还活着,但有那么一刻,你只要坐在那张椅子上,我可以感觉到你的存在。”任谁的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存在,不可否认~梁在这分10作品的讲述很感性,除了对哈利波特持否定观点的陈述一如既往地犀利----没有矛盾选择的成长不是成长。想起看【飞屋环游记】、【马达加斯加】、【snoopy】、【冰河世纪】、【纳米尼亚】、【忠犬八哥】、【马利和我的日子】。确实有那种守护精灵陪伴的感觉,那是我灵魂或自我的一分~

  第一分的内容思想性较强,留下深刻印象的观点是深度思考、个体的意义、信息的保护,以及艺术不是创作,而是表现现有存在。

  第二、五、六分是知识的补充,科学的、人文的、军事的。有趣味性的阅读~从科学家、政治家到军事家,特立独行的人创造历史,尽管在此之前他们并不获认同,甚至被称为奇葩。

  第四分涉及经济和政治,跳过~

  《我读3》读后感(四):给所有的爱书人

  《我读》系列是梁文道先生在凤凰卫视做的节目《开卷8分钟》的升级版,书中文字的风格清楚的展现了其口语化的特征,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们作为一篇篇精彩评论的质量,相反,正是这种非正式的书评,更让人读起来没有障碍的迅速了解一本书,熟悉一本书。如果你没有看过,又很喜欢,便可以按图索骥;如果你看过,有很喜欢,便可以温故而知新,对照梁文道的感受,回味一下这本书当初带给自己的佳趣,倘若大家的“读点”比较接近,那么无异将这种快感延长。

  或许有人要说,读书时一件私事,没必要让别人指指点点,而且一些没读过的书经人一说,就透露了剧情、失掉了悬念,和神秘感,使“佳趣”降低。然而我倒是认为这种看法比较片面,尽管对我们每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自己欣赏范畴内的书所带来的快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书本身代表了一定的层次和深度,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说,“读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你从阅读里面获得一些和原先熟知的事物相类似的新资讯;一种是以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程度为基础开始看书,也就是说写书的人一定要用可读的形式传达他有而读者所无的洞见。”这后一种才能称得上上是重要的学,而要达到这种学的境界,单单靠自己的悟性和摸索是曲折的甚至是难以达到的,所以有一个相对高水平的过来人给你指导,会让你提高的比较快。想想我们在小学时学语文练的分段、写和中学大学时的阅读分析,都是在训练我们的阅读能力,但是这种应试型的训练对于一个人真正的阅读提高还是有差距的,于是我们在走出学校之后非常需要一个爱读书也懂书的给予纯粹阅读的指点,梁文道先生就是这样人,他阅读范围很广而且对书中涉及的问题思考也比较深,对于一个正在提高中的读书人有很大的裨益。

  《我读3》读后感(五):领航在书海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面对茫茫书海,我们的阅读肯定需要作些选择,除了一些公认的经典名作以外,对于近期出版的大量书籍和茫茫书海,读者可能一时无法去做一一的判断和挑选,而梁文道的《我读》系列丛书则像书海中的领航船,为大家读好书及质量上乘的书指明了方向,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又匆匆的社会尤为显得难能可贵!

  《我读3》就是作者在广泛的阅读之中精选出有点分量的中外书籍,涵盖的主要是人文历史社科军事方面的话题,反映的是多元化与全球化背景之下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思想的深度与时空的跨度上比前两册来得更为广阔,带给读者的心灵体验也更为精彩。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除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快捷以外,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社会需要不同的意见”便是作者所推崇的研究和思考方式;同时这本书对于的处境与命运有了特别的关注,无论是在“镀金”,还是“也同欢乐也同愁”,或是“从战争中走来”的篇章中,都是在探讨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梁文道介绍每一本书的文字不多,却都简洁地列举出其精要的思想,特别精彩的语言和思想还摘录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不时加入了些主观的意见,以独到精要的见解表达了值得大家关注的东西。虽说自己平时也算是看很多书的人,但与作者相比读书的数量要少得多,至少我每天看一本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速度,况且还有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事物需要处理,然而看一看这样的书籍,一方面是对天下新奇的东西和想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另一方面,则是选择一分自己喜欢的命题作更深入的解读与探讨,客观上也是节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直接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本。

  喜爱读他的文字不光是因为那些书本身值得咀嚼和思考,更是作者所提倡的观点、所反对的立场与广大读者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共鸣!对普世的爱和正义充满了热忱,具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的责任。在幽默犀利和清晰的语言背后,也包含了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人格。故而娓娓读来有一种亲和力、渗透力和拍案叫绝的感召力!

  《我读3》读后感(六):看了一本,还有三本(参照伍佰歌词)~

  这是一本以介绍别的书为己任的“索引”书。那评价这类书是否称职的标准是什么呢?

  在开卷一初,面对动辄“哈佛”、“耶鲁”的巨擘们,我曾起过一些轻微的反感:难道推荐一些系出名门,而对于一般大众来说又比较冷门的学者们的随笔之作,就能轻而易举的获得声誉了吗?那作为推荐人之一的你,是否真把这些书认真看齐了呢?

  我无法不分心去互联网上寻找问题的答案,搜到了梁文道的一篇《书是能读完的》,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我,并感动了我。

  然后我再回过头来把书读完,觉得获益匪浅。

  1.看书是一种个人体验,再有价值的书,如果不在你有兴趣的领域,不妨不看。

  2.但是优秀的书评能打消你一些固有的偏见或者诱惑你对本来不感兴趣的书产生兴趣。

  3.其实从书评本身也能看出评书人的好恶以及是否言不由衷。

  要从文笔来说的话,梁文道并不令人满意。但是也有一些书评写的很有趣或者是很感人,这完全取决于这本书的本身是否是有趣或者感人。不过,如果把这算作梁文道终于原著,也是一种有趣的想法。

  比如我特别喜欢《疯狂实验史》,这篇也几乎是书评里最长的了。他举了很多书中的例子,因而非常具有煽动性和诱惑力。

  《周期表》也很有趣,但是,主要是因为这本书及它的作者本身实在太特别了。

  《来自水的信息》非常动人。

  《当世界年纪还小时》几乎成了一本我铁定要找来看的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对军事完全无兴趣的我,竟然对《被遗忘的士兵》和《上帝之拳》产生了兴趣,我想至少可以分的归功于梁老师吧~

  在看书的时候,我对有兴趣的书作了记号,对一些有兴趣的名词做了关键字处理,以便看完全书后再做搜索和处理。

  我想,对于一个喜欢看书的人来说,不管里面的书是不是你的菜(其实不太可能一本都没有),这本书都能算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吧。

  不过有些书在豆瓣读书中竟然没有搜到,强烈建议加上ISBN码,这样才地道嘛~

  《我读3》读后感(七):我读的视线和态度

  被誉为香江第一犀利之笔的梁文道周未的签售会,最终因各种原因还是没能亲见,手上几本他的书也未能如愿以偿地得到签名,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缘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读书类节目夯顶之结集出版的《我读》终于也出到了第三本。一是作为节目文字版的整理出版发行,二也是对视频节目一种额外的补充,当然对读者来说,电视听道长谈书论道,茶余饭后,手持一卷《我读》,亦是长知识又长智慧的乐事。

  人生短暂,书海无涯,如何在短暂的时光里读到质优物美让人称道的好书?这是需要札实硬功夫的好本事。道长每每短短八分钟里谈天说地,借书说事,八分钟都不见得够用。可是就在这样的八分钟里,道长已大海淘沙般筛捡出各类不同程度的好书供读者欣赏。因为是面对大众讲书,梁文道选取的也都是各门类里,算是有点意思的书。偏大众性也就意味着这书不会太冷门,不会太生僻,当然也会被一些高雅人士嫌弃俗,被文人墨客觉得不够范儿。

  就大众的立场上,梁文道肚子里还有多少好书还没来得及引荐,这个我不清楚,不过,他在关于多读好书,读书的质与量上,有鲜明的立场:“我并不是说一本育婴指南会比《史记》,我们有标准,有品位的判断,但是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要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显而见之,若能发现阅读的乐趣,若能影响读者关注世界的角度和态度,那么这样的阅读便是有意义的。我并不以为人人都是像道长那样阅读面和量都非常广博,于是大胆建议,《我读》一书里介绍的书目也并非需要你一一仔细钻研,若凭个人喜欢,取其长处,喜乐处读之,读后略微总结出自己的乐趣之处,我觉得能这样便是道长《我读》的好知音。

  梁文道将社会思潮,将文化热点巧妙引述于书本点评之中,于书之外又读出深刻的大千世界。常言道开卷有益,于是从道长的图书点评引出的各类社会文化生活各类话题,也常常让读者从中会意到一些观念理念和不可思议之社人怪现象的处处。于幽默与轻松间,启发心智。我读,便成了我乐于读。

  《我读3》读后感(八):不求甚解,唯我所用

  对于读书的方法和意义,古来就有各种解读和定义。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更是流传不息。在这些警句中,个人认为最具有鼓舞力的就是杜甫的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仅能笔下生花,还可以搞点神来之笔,这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啊!最通俗的自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读书的意义一目了然。对于读书的方法,则有完全不同的见解,有人主张精读、苦读,也有人主张泛读、悦读。我自然是很赞同后者了,与五柳先生心有戚戚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梁文道在出第一本《我读》的时候说:人生那么短,时间那么少,让我集中精力给大家介绍些好书吧。平实质朴,却直入人心。从2010年1月至今,一年半的时间里,《我读》就出了三本,所以,我觉得“道长”应该也是一个喜欢泛读和悦读的人。他甚至希望通过自己的精炼和推荐,让读者有更时、力地涉猎更多的好书。这也是个人喜欢“道长”和《我读》的最根本原因。

  周国平说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虽然,常常觉得创造力这东东好像离自己很远,但是,还是由衷地赞同周国平的观点。所以,本人的读书信条就是:不求甚解,唯我所用。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并不像字面的意思那样,反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因为,我所坚持的不求甚解,不仅讲求“快”,而且讲求“效”。《我读》系列,“道长”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书里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前两个层次讲的就是如何做到“不求甚解”,后两个层次则正好是“求甚解”。所谓用,可以是一种实用,也可以是一种感受。实用,自然是指阅读带来的实用价值;感受,却错综复杂。它可以让你哭,也可以让你笑,更可以像五柳先生所说的那样——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从《我读》到《我读3》,书本的质量一如既往,非常精致。书的类型范围也在不断地增扩,“道长”在享受文痞这个称谓的同时,也在努力做出拓展。可是,我仍然贪心不足地觉得《我读3》不如《我读》写得丰富透彻了,知识点虽然增加了,具有特色的个性思考却少了。阅读,是需要沉淀的,不管是快读还是慢读。就如同酿酒,时间在改变质量的同时,增加了味道。

  《我读3》读后感(九):读书的情趣

  读书的情趣

  评《我读3》

  认识梁文道,应该是从看他的《我读》开始的,最开始以为那只不过是一本关于经典好书的推荐文章集合,市面上这种书也多得很,就是介绍一下书中的内容,然后简单点评一下看点,或者引用某些大家的说法作为推荐意见,看完了多有受骗的感觉。《我读》颠覆了我以前的看法,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道长的与众不同之处:一本本并不是非常经典的书,用一种踏实平和的语调,讲述着一份平凡又睿智的见解,这不就是一个读书人的情趣么!后来,慢慢地对梁文道有更多的了解,知道他不仅爱读书、爱思考,还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共同分享,而《开卷八分钟》就是一个他和大家分享读书心得的重要平台。喜欢看书的我也开始慢慢养成了看书、思考的惯,也想像道长一样多看书、看好书,多写评、写好评,和众多的书友共同交流心得体会,在书的海洋中寻找读书的情趣和快乐。

  抱着学的态度,我后来又看了《我读2》和《我执》,对梁文道本人和他的一些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其实和书的传播作用有点像:你喜欢一本书,可能你就会因此喜欢其中的一个人物,或者书中推荐的另一本书;然后你把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个人物、另一本书的时候,你又开始得到了新的知识、新的感悟,经过如此不断往复的延伸阅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变得热闹很多,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我们的眼界会不断开阔,思维会变得更加敏捷。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书,是我们与世界联系的精神桥梁,读书的生活会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多一份认知、多一份担当。

  《我读3》一直在延续着《开卷八分钟》的风格,毕竟这都是整理出来的讲稿:介绍一本书,首先介绍作者,然后把认为的经典话语提到文章开头,通过一些故事、感想切入主题,介绍书中的主要内容,然后选择作者的立场、书中的内容、书中的主要观点等做一个立意的角度,以作者本人的想法对其进行评论和探讨。这种评论带有很大的个人色彩,这种个人色彩也让我们看出了作者在看书中一直坚持的原则,比如梁文道说:“我很讨厌这种腔调,一谈问题就上升到深远的文化历史传统层面,让人觉得好像已经没救了。”这种观点绝对是代表梁文道个人的,也绝对能反映出很多学者“言必谈文化历史”的惯。对于书评人来说,好的东西敢于去表扬称赞,不好的东西敢于去批判遏止,这也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了。

  《我读》可能会有4、5、6或者更多,因为节目在继续,但更重要的是,像梁文道一样的读书人一直继续这种读书分享心得的活动。读书,是一种好惯;思考,是一种好体验。看完一本书,写下一段感想,留住一份记忆;时间长了,积累的可以是一份长长的书单,或者厚厚的书评,或者是和书友交流迸发的灵感记录……存在心底的,就是那份读书的情趣。

  《我读3》读后感(十):读《我读3》

  读书是一种乐趣,在电视上做的读书节目,我基本上没有看过。看电视太慢了,还是自己读读书更加方便。闲来就看上两章,回味一番。 那天在公司的走廊上看到宣传说,阅读是减压的一个很好的方式,阅读一段时间,压力可以减少六成以少。我深以为然,毕竟注意力会吸引过去,不过有一个前提,一定要能静得下心来阅读。

  像是这本书中所介绍的那些图书,都是有一个内涵的。不像那些很通俗的玄怪小说或者言情小说那样,一口气可以读完。而是需要慢慢来品味。有历史的、哲学的、、社科人文、军事等等。每一本书都有一些故事,从书中读别人的故事。

  我读里面讲到一些历史的实验,很有趣。像是牛顿的炼金、哈维的心脏实验、利维坦的空气泵还有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那些。人类在不断地对自身和自然的探索过程中,不断进步,而这个终点在哪里,现在还没有人知道。

  里面很多的书,都是台湾或者香港或者美国出版的,在内地看不到。像是《why societies need dissent》,《的失败者》,在这本书中说到一些失败者,像是隆美尔,还有罗莎琳,她发现了人类的遗传基因,但却被别人窃取后,还给予她诋毁。要做一个微笑的失败者,有时候结果并不是最重要。

  里面还提到一本书《少做一点不会死》,又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我们在速度的洪流下,自己很难有办法慢下来。不过这本书的作者,却是通过素食和慢生活也活得很好。他说基本上一天关手机,只要晚上打开一下,集中看一下谁找过你,再集中回复一下邮件。这样效率更高。书中还提到要集中精力,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这也让大家去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不?

  这档读书节目的阅读范围很广,还有一些儿童书籍,像是哈利波特、我的野生动物朋友、马利与我这一些。一些与自然、动物和幻想相关的书,青少年可以通过阅读,找到美好的感觉。成人同样如此。在历史方面,书中介绍了,像是《找寻真实的蒋介石》《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书,其实历史最大的乐趣在于寻找它的细节,这些细节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分。

  书中最后还介绍了一些关于军事的书,像是《苦难辉煌》、《松山战役笔记》、《士兵突击》等等。在讲到松山战役笔记的时候,马鼎盛老师说,其实跟我们看小说,我们团长我的团不同,在松山战役中,日本的作战能力非常强,我们是一个惨胜,以伤亡数倍的代价才打赢的。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也不是这样。而是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后来日本人,民间还经常过来这个地方,以高价收集日军遗骨,在那里建碑,除了人的,连死的军马都建。而我们死亡了那么多的战士,最后建的碑还被缅甸拆了。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这又让人想到近期在方正县为那些日本开拓团建的碑。当不愿意为所作为,而又不想发动民间的力量时,我们慢慢地对历史遗忘。这是一个最大的可悲。

标签:我读 读后感 10篇 我读读后感 我读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