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观后感精选

  《1985》是一由陈俊彦执导,科里·迈克尔·史密斯 / 维吉妮娅·马德森 / 迈克尔·切克利斯主演的一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5》观后感(一):本来只想写一个短评,写完我下面说的这些话,回来一看,发现导演真的是华人,难怪气质这么特别,完全不像美国片,就是一理片的感觉

  电影我只看了一半,就忍不住来评论打星。其实故事本身很一般,但是这个节奏实在太过另类,舒缓到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美国电影,情感表达也细腻到不像话,如果不是这些美国人脸孔反复提醒,观影过程绝对会以为这是一理片,它的气质在西片中过于特殊到让我不得不写个加长短评mark一下,整体氛围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看过的国产片《八月》,简单说就是很喜欢。并非剧情,而是这个片子的味道。

  《1985》观后感(二):还没来得及学会告别,却已不得不学着面对死亡

  看完了这《1985》,还不错,节奏很慢,剧情很平,很符合东方人含蓄内敛的情感,真实地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故事讲述史密斯饰演的艾滋病晚期患者在弥留之际,决定搬回老家德克萨斯,向保守的父母坦白自己的境遇! 还没来得及学会告别,却已不得不学着面对死亡和自己爱的人一一作别,在生命弥留之际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珍贵时光,为爸爸买一件他一直舍不得买的皮大衣,帮助妈妈做家务,给弟弟买他喜欢的磁带,带着弟弟背着父母看R级限制鬼片,带着自己家的狗狗再出去回味童年时光,和青梅竹马的玩伴喝酒蹦迪,畅谈心事,把一切最美好的回忆留在当下。人来人往,潮起潮落,惟愿此生,不留遗憾!

  《1985》观后感(三):无处安放的青春

  ,艾滋,种族歧视,恐艾,恐同,保守的家庭,这其中一定有一项是普通人也会面临的境遇,某个夏日的午后,少年被父母逼着离开了家,因为他放弃继续读书,受不了从小到大被老师同学嘲笑,只因为那仅仅一件校服钱,他不想再继续这种生活,每次伸手要钱的感觉真的很差,在离开学校的十五天后,这个十四岁的少年被父母赶出家门,开始了他的成年生活,他永远忘不了提着几件衣服留着泪看着远去的家的那种感觉,他被抛弃了,未来不知道是什么样,直到一年后他回到了那个陌生的家,他再也不是那个无知的少年,他再也找不到家的感觉,更像是走亲戚,这一走又是二十年,一直在漂泊,他不知道哪里才是家,他宁愿死在他乡,骨灰撒在大海上,来世再也不愿与他们相识,化作一只麻雀,却不想飞过他们的房顶。不需要他们的关心,而我只是想让他们告诉我,你们为什么那么恨我?仅仅是因为我的出生不是你们想要的?或许这就是答案,或许我早就从其他六位兄姐那里得到答案,而我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

  《1985》观后感(四):1985年的圣诞节

  1985 - “今年我参加了6个葬礼,我失去了很多朋友” 这可能是他和家人度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他花光了所有积蓄给家人买了圣诞礼物。遛狗的时候经过一片空地忍不住情绪的崩溃依偎在狗狗身边放声哭泣,他不能把真相跟家人坦白,只能默默离开坚持余下的生命,他发现弟弟有着跟自己相似的一面,留下了录音带告诉弟弟一切会变得有些黑暗,在它们光芒万丈之前,不要气馁,我与你同在。托付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未来将真相告诉弟弟。与父亲最后一次告别最后一次拥抱,父亲还是穿上了自己送的外套,母亲不舍地将他送到了机场:"You don't have to tell me, until you're ready. And l'Il try to be ready when you are" 1985年的圣诞节后,Adrian登上了驶往纽约的飞机,家人们却不知这是一场诀别。

  Adrian刚回家对家里的狗子说“如果你比我走得早,你会等我吗,要是我比你走得早,我会等你。”我没看简介不知道电影剧情的走向,我以为Adrian是因为迫于压力想结束生命,直到他在切菜的时候不小心切到手指,慌张把染血的菜,砧板和菜刀直接扔进了垃圾桶,不让母亲碰他,我才明白他发生了什么… 哎,这个1985年的圣诞节,我不知道擦了多少眼泪和鼻涕…

  《1985》观后感(五):我从未见过如此感人至深的“出柜”

  自己也没想到,2018观影最大的惊喜是这LGBT电影。

  电影名称以八十年代全球恐艾危机为背景,不像《每分钟120击》那般轰轰烈烈,颗粒感十足的画面倒像是一本角落里泛黄的悲情小说。

  1985年圣诞节,在纽约麦迪逊大道打拼的广告人艾德里安回到多年未归的老家。他的老家是加州北一个保守小镇,这里的人们笃信宗教。父母因儿子回家非常高兴,爸爸虽然脾气倔,但也准备了一桌好饭,妈妈关心个人问题,暗示和儿子青梅竹马的初中学还是单身,让他去相个亲,基本反应就和我们春节回家一样,

  艾德里安也好像终于长大懂事,不再和父母对抗,曾经那么看不起这个小破城和家庭的他,现在却懂得回家探望。他还给父母、弟弟带了超级昂贵的圣诞礼物,并和关系淡漠的弟弟一天天融洽起来。

  如果只看表面,你不会想象到这电影其实是一个极其悲伤的故事。艾德里安是个,并且已经是艾滋病晚期,他身边的同伴一个个死去,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这次回家,应该就是他和家人过得最后一个圣诞节了。回家,就是为了告诉父母这一切……然而艾德里安从短暂地回家到离开,却始终没有将真相说出口。

  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镜头:艾德里安在家乡超市外碰到中学同学,两人尴尬寒暄,右侧排列整齐的购物车好像一支巨大的弹射器,如同艾德里安周遭不可抗拒的命运,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折磨。

《1985》中颇值得玩味的构图

  全片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过一个网友DS或“”这样的字眼,但亚裔导演陈俊彦以极其压抑的镜头语言和色调,让这个不幸的大男孩始终笼罩在黑色的阴影下。看不清的双眼让艾德里安仿佛是一具骷髅,暗示了他悲惨的命运。

  更多2018令人难忘的黑白电影,可以参考我的日记:

8102年 | 最令人难忘的七半黑白电影

  《1985》观后感(六):。

  太细腻太动人。最后adrian和leo在舞池里的画面,突然觉得这电影就是要用黑。carly的亚裔脸庞也很适合黑白(她太美了…)最后几个无声段落特别好,让人叹气,好的剧本真的几秒就让你看到人性了…adrian跟狗哭着说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告诉他们、我真的很想你的片段,我也曾有过…

  另一个感叹的是,1985年,heavily repudican的america,好像到今天还没怎么变过。adrian说他朋友去世了,爸爸妈妈都不想接纳他的时候,想到conversation with friends (写于最近)里写,google “how do i tell my parents...” 最先出来的搜索提示是 “I’m gay”.

  很感谢在这个时间看到这电影,之前之后可能都不会对他写给弟弟的那封信那么有感触。“you’re gonna have some tough days. Days where you’ll feel like everything sucks. ... days where you’re gonna feel like you just don’t belong. ...and i want you to know, you’re not the only one that feels the way you do. There’s a whole world out there for someone like you. I promise you you’re not as different as you think you’re. And mom and dad, they might not get it. A lot of friends might not get it either. ... and i know that you’re gonna learn to be happy with who you are. And you may need to be in another place to be happy. And you know what? That’s ok. ... and in another time, at another place, you’re gonna meet the right people, people who are just like you. ...so hang in there Andrew. Things tend to get a little darker before they get brighter.”

  也呼应了很多年前青峰说的,如果你现在有想做的事情,但它不一定被身边的人理解,不要害怕,不要放弃去寻找那个在远方等待你的知音。

  《1985》观后感(七):短评写不下

  1985 (Yen Tan, 2018)

  8/10

  故事线特别像多兰的《只是世界尽头》,但更加简洁,less艺术片感;一小时处,一切戏剧化细节开始展现,人物LGBTQ身份出现,“生命尽头”状态在约二十分钟后揭露 - 但这电影不是为这些剧情转折而拍的;前一小时,一切生活细节都与异性恋、健康者无异,可以看到作者并没有(过度)消费边缘化群体;也并没有马上引入生命倒计时概念,让第一小时完美的聚焦于家庭内的互动,发掘忠于宗教信仰的小家庭波澜不惊的表面下“雷霆万钧” - 男主角作为开拓者,也作为出柜者,plus留给弟弟的启发性的录音。

  绝对是我的年度十佳的有力竞争者之一吧;私心,因为很多情况不同但类似的情绪;意外的共鸣,就像看《狗十三》的时候;这似乎是更加地“不同情境”,由此也让这份情绪更加珍贵 - 现在刚看完,不够冷静的情况下,甚至觉得有看完《鸟人》后那种对生命方的思考。我在失去自己所最爱的生活的一分,大概是只需要劝服自己,只是没有遇到Adrian提到的“people that are just like you”;但我等了太久;即将奔二,能认可自己完成了“need to be at another place”的开头几步,但冬天... 永远都是那么艰难。

  You’re gonna have some tough days; days where you feel like everything sucks, and you don’t wanna get out of bed; days when you gonna feel like you just don’t belong. I’ve had a lot of those days. And I want you to know; you are not the only one that feels the way you do. There’s a whole world out there for someone like you. I promise you are not as different as you think you are. And mom and dad that might not get it; all of your friends might not get it either, and some of them might say some pretty mean and awful things, because they just don’t get it. But I get it, and I know that you’re gonna learn to be happy... with who you are. And you may need to be at another place to be happy, and you know what? That’s okay; that’s why I left home. It might seem like the hardest thing to do at first , but it might be the right thing for you to do. And in another time, at another place, you’re gonna meet the right people; people that are just like you. People that are just like me. So hang in there, Andrew. Things tend to get a little darker before they get brighter.

  《1985》观后感(八):影评

  圣诞节,三年没有回家的史密斯从纽约回到小镇。这次,他本打算向家人坦白自己的秘密,但面对感情需要修补的家人,这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出乎意料的是,父亲知晓他的一分秘密,请他不要像母亲坦白身份,这让他更难开口。他把秘密告诉了曾经的青梅竹马的好友卡莉,坦白自己身患艾滋命不久矣。史密斯给弟弟留下了一段录音,带着秘密返回纽约。 这是一很棒的独立电影。从故事切入的情节开始,带着秘密的儿子处理家庭关系,构成了很强的戏剧性。随着细腻的情节展开,观众逐渐理解了他的处境,新的戏剧性出现了——父亲知晓他的身份与生活的不顺。但对史密斯来说,这不是全,他是位将死之人。故事的情感经过了如此三个层次的强化,结令人心痛。 在第一层故事中,史密斯与他的家人之间存在隔阂。 弟弟在窗口翘首以待,哥哥回家后,他却表现的闷闷不乐。 父亲是位教徒,重视规矩,两个孩子都在压抑的环境下长大。 而史密斯本人,更是心事重重。 导演使用了一组动态构图。通过运动交代了环境,同时逐渐推至史密斯的特写,此时构成了式的构图,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至史密斯的内心。画外的电视中,正谈论着真相与谎言,而史密斯正受其困扰。 史密斯尝试与弟弟和解,并取得成功。这场戏交代了两条重要信息,同时也起到了舒缓观众情绪的作用。 史密斯看起来很开心。 但事实并非如此。 橱柜分割了画面,父亲与弟弟此刻所构成的父子关系,让史密斯触景生情。 他给朋友打电话。他们面临一样的困境,朋友已经不被家人接纳。 导演在镜头语言上表现优秀,对情绪的把握十分到位。 这组镜头暗示了宗教在史密斯家庭的重要地位,以及史密斯身处其中的煎熬。 圣诞节,史密斯赠与家人昂贵的礼物。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美好,史密斯与弟弟开着玩笑。镜头突然转至旷野,史密斯哭泣与之前形成情绪反差。 这三组镜头的最后一组,空间跳跃很大,美中不足。但实际上,这个镜头在之后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铺垫,又具有象征意义。 本片作为低成本的独立电影,在视听上有许多讨巧的技巧。它有很多画框式的平面构图,有分割画面,包括大光比与黑白画面,都能让主体的展示更加简洁、清晰。 而这些画面,与旷野中无限延伸的镜头形成对比,有了不一样的象征意义,似乎史密斯的某种情绪得到解放。 纵深镜头再次出现,是史密斯向朋友坦白艾滋病时。 这里的设计非常令人惊喜。两人的对话一直是式的构图,目的就是深入人物内心。同时,由于没有先构建出轴线,空间显得很怪异,在心理上给观众造成了强化作用。反而是对话结束,导演才交代了全景。 电影结束时,有一段很长的多时空抒情,像教科书一样。 母亲送别史密斯。她早已察觉到儿子的心事重重,只是一直小心翼翼的不戳破。离别时,她对儿子说,“在你没有准备好之前,可以不告诉我。” 别离的情绪开始在电影的时空中延续。 镜头回顾到史密斯的家中,他可能永远也不会再回来。尤其是第一个镜头,暗示了死亡的命运。 同时这组镜头也起到转场作用。 弟弟起床后,发现家人不在。 他回到房间,听哥哥留下的录音。 随着史密斯的旁白,时空跳回到哥哥在机场等待飞离。 剪影又流畅的完成跳回家中时空的过渡。 并且时间关系上,也很流畅的完成了弟弟从中景到宽特写的变化。 在记录这段话时,哥哥思念着自己的爱人。而弟弟虽然对真相一无所知,也感受到哥哥的情绪,因而泪流满面。他与哥哥有太多相似之处。 过渡回另一端的机场,哥哥也拿出随声听,随着音乐再次展开抒情。 这一次是与史密斯有着情感羁绊的所有人。 安慰完史密斯的卡莉因为吻过史密斯,而独自去医院检查,很显然她会提史密斯保守秘密。 不善言语的父亲,表面上的不情愿都是假象,他还是穿上了史密斯买给他的礼物。这个被爷爷管教长大,经历了越南战争的虔诚教徒,在知道儿子的身份后一直保守秘密,并反复告诉儿子,“你可以依赖我。” 一直沉稳的母亲,颇厌恶的关掉了收音机中的宗教节目。她大概以为,家庭的隔阂都是因为丈夫信仰上的顽固。 弟弟来到哥哥房间,拥抱哥哥的枕头。这对兄弟可能此生不会再见。 画面终于回到故事的主人公史密斯,并结束于他的思念。 这梦幻般的光影实际上并非第一次出现。如果跳回到电影的开端,就会发现片头光影的呼应,令人回味。 片名之所以叫《1985》,大概是史密斯人生的定格。

  《1985》观后感(九):把圣诞聚会作为最后一次告别,一切淡若止水,却又刻骨铭心

  看完这电影,首先让我有感触的是电影的黑白色调,第一,因为电影是发生在1985年的,黑白色调整体更能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第二,黑白色调让整电影的感情更为压抑,既将Adrian的生活变得更平淡,更普通,但同时也让Adrian在向Carly坦白自己的遭遇和给弟弟Andrew留语音时的情感对比更强烈,看得让人潸然泪下。

  这影片讲述的是艾滋病人Adrian在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趁着圣诞节的时间回家和家人团聚,准备告诉父母自己的情况,同时也把这当作自己和家人的最后一次告别。不过,这个想法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

  1.Adrian对父母的坦白

  Adrian应该最初是有想法向父母坦白自己的,他曾说我有些事情想在恰当的时候告诉你们。但由于自己的父母的宗教信仰,以及后面发现父亲可能知道自己和Leo关系的事并阻止自己告诉母亲实情,Adrian最终没有向父母透露自己得艾滋和是的事。这一定程度上也和Adrian的男友Leo向父母告知实情后,父母断绝了与Leo的联系,甚至在Leo死后也不愿让Leo回到俄亥俄州。Adrian害怕自己与家人的关系破裂,所以他最终选择了隐瞒。

  2.Adrian向Carly坦白

  Adrian在家乡的好友Carly是唯一一个Adrian告知实情的人。起初,Adrian并没有想告诉Carly自己的情况,因为他也害怕Carly不能接受这些。但最终他还是告诉了Carly这一切,在我看来,也是因为他想不留遗憾,既然父母接受不了,就只能向Carly倾诉,同时他也希望Carly能在自己去世后告知弟弟Andrew自己的实情。而Adrian在告知Carly实情时的情景,那种一拥而上的悲伤,让我不能忘怀。

  3.Adrian与弟弟Andrew

  Adrian与弟弟Andrew的关系最初处于冷战状态,因为Adrian多次找理由拒绝弟弟来纽约看他的请求,但其实他并不是不愿意弟弟来看他,只是害怕让弟弟知道自己的情况,害怕弟弟担心。而这次回家后,Adrian缓和了自己与弟弟的关系,他了解到弟弟喜欢戏剧,喜欢流行音乐(但因为父母的宗教信仰,不让弟弟听这些音乐),自己也和弟弟慢慢熟络了起来。而在最后一次见面时才真正了解自己的弟弟,也成为了Adrian的遗憾,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陪伴和照顾弟弟,但也不忍心现在告诉弟弟自己的实情,于是临走前,他给弟弟留下了一段录音,而这段录音,也是Adrian对自己生活的总结与写照。

你会有一些艰难的日子,那时你会觉得一切都糟透了。你可能会不想下床,那时你会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我经历了很多这样的日子,我想和你说的是,你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像你一样的人。我向你保证,你并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么不同。父母他们可能不明白,你的朋友们可能也不明白,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说一些非常卑鄙和可怕的话,因为他们不明白。但我明白,我知道不管你是谁,最终你都会学会去快乐。也许你可能需要在另一个地方才能快乐,你知道吗?这没关系,这就是我离开家的原因。一开始可能这似乎是最难做的事情,但这对你来说也可能是对的事情。在某段时间,在某个地方,你会遇到合适的人,和你一样的人,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坚持住,安德鲁。事情往往在变得光明之前会有些黑暗。这几年来,我总是后悔自己回家的时间太少,我觉得这次我才真正了解你,我为你是我弟弟而骄傲。

  诚然,Adrian一定经历过许多艰难的日子,他因为自己的不同而离开家,只身一人前往纽约闯荡,自从和男友Leo相识后,在纽约度过的一个又一个新年,那一定是Adrian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但因为没有告诉家人真相的勇气,和对前路无知的害怕,Adrian很久没有见过自己的家人。而这次圣诞回家,是一次难得的相聚,也是一场无声的告别,因此,Adrian在家里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小心,那么珍惜。请原谅他最后的谎言,原谅他对死亡来临时的恐惧与自私,因为他一直爱着你们,不愿你们再受到伤害。这段圣诞时光过得淡若止水,淡到无法察觉你面临死亡的恐惧,这段圣诞时光过得刻骨铭心,因为你那忍不住的泪水,因为你连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珍惜,因为你那无比深沉的爱。

  光明往往总出现在黑暗之后,所以请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你会遇到和自己相同的人,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你会记得Adrian,记得1985。

  《1985》观后感(十):这一次的告别,希望别是永远。

  认真地老去6.8曹方 张希 / 2017真相让人自由,也让人痛苦,放下的包袱只会换来更大的包袱。生活就是一杯气味芬芳,甘甜美味的毒酒,你爱上它的美味,却又厌恶它的剧毒。下一次的再见,希望别是遥遥无期。信仰基督的人们,总是虔诚地祈祷,以支撑着自己在这残酷的世间苟活。

  生老死别,阴晴圆缺,这世道是公平的,残酷的。没法改变它,只能学会适应,在这压抑的牢笼里学着微笑,在每个人面前都表现的刀不入,然后在深夜里独自舔舐着伤口,默默地流着泪。

  故事就进行到这里,可生活还要继续啊,所有的委屈和伤,就在今天,今夜,这里,悄悄地释放掉吧,然后一起去迎接一个崭新的自己!

标签:1985 观后感 精选 1985观后感 1985精选 观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