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读后感10篇

理解媒介读后感10篇

  《理解媒介》是一本由[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 / 注释点评:特伦斯•戈登(Ter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媒介》读后感(一):疯子?天人?

  前几天看了阿诺德、哈贝马斯的书,理论性太强,很无趣。麦克卢汉简直被我尊为天人,令我最诧异的就是整本书的写作风格,没有理论推理,没有定义性的语句,全都是轻松、超富联想的文字。很好。

  麦克卢汉的理论在当时被视为爆炸性的论点,可是,20世纪60年代,被大众认为是极端的“技术决定论”。不过90年代之后,事实证明,几十年前麦克卢汉的语言全都是对的!!

  “地球村”真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全面发展成为了现实。

  富有预言色彩的结论,来自大师不断的思考与逻辑性的判断。

  媒介究竟是什么?的确是人的延伸。

  《理解媒介》读后感(二):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六章 作为转换的媒介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六章 作为转换的媒介

  芬尼根的觉醒 ce que l’oiseau a f网友t hier,l’homme le fera peut-être dem网友n.

  语言是一种媒介 信息的表达和传播

  新的媒介 人们可以贮存和转换一切

  经济在希腊语的意思是家庭-家庭建立在经济之上,物质生活决定家庭?

  人的延伸是一种媒介 媒介可以转换或者传递经验 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

  延伸-转换一种东西,比如轮子是脚的转动和延伸

  转换是一种媒介,他使得人类进步,变的比祖先更加适宜,另一种更加先进的形态

  一切事物都是有得有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媒介日渐发达的今天,我们不知道我们转换的东西会成为我们成功的钥匙,或者失败的教训。人类模仿动物,作出很多相似的东西,这是为什么说鸟儿昨日做的,人类明日会做。我们在模仿中发展自己的社会,在这之中迫切的寻求成功的捷径,但是成功又何尝不是有无数次的失败所累积成的血泪。

  语言作为人类最早的媒介之一,我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传递信息,语言有多种多样的转化,我认为这是全世界各种不同的语言的来源。当然我们可以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之中找到一些惊人的巧合,例如英语中的stone和中文中的石头。这两个意思完全一样的词语,发音也惊人的相似。或许这只是一种巧合,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承认人类语言同属于一种根源?

  在自然中寻找人类进步的的道路,这还是同样的那句话,昨日鸟儿做的,人类明日会做。我们在自然中寻求我们应该运用的知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好处,但是我们有时是否有伤害自然,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一味的之顾得自己的发展和人类自己得到的好处,但是是否有注意到是否有伤害自然,这个我们的来源和我们未来的地方?

  《理解媒介》读后感(三):上接书评

  理解媒介这本书从很大程度上让我对读书的开始重新认识。原来的读的书大多是作者内心的感悟与体会,而这本书让我第一看到了发展中的东西的内在联系。一些看似惯性的,不经意的事情都存在某种深层的隐性的联系,这是一本教人预测的书。书中好多地方讲的都非常精到,世界确实从机械时代走出来了,电力作为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延生的比喻也恰到好处,于是我们不难估计世界正向着相互介入的全球化和依据个人喜好的个性化两个看似互相矛盾的方面发展。由于大型计算机的应用,很快个人定制的产品将成为主流从而在很多方面代替单一的标准化的统一商品。除此之外电力也代表着更多的交融,更多的介入,更多的紧密相连与密切合作。这可以从隐私空间的极具缩小和人机相连技术的不断提高清晰的看出来。很快人将作为自己延生的各种技术内化,正像以前的假发、假牙到现

  在的假肢。人和机器的杂交在技术的加速的压力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人脑芯片和很多科幻片中的产物将在以后的几十年到年的时间里很快成熟起来,个人独立的意义也可能正在全球一体和人机结合中趣向双重的消亡。当然这还需要走过人类那惯性的不适应阶段,这种不适时期的恐惧在任何新技术该开始兴起的时候都存在。

  另一方面,人类主观感知都限着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很多对世界的解释正是处在我们自我的经验下的。对视觉的弱化直接导致了从新认识这个世界的时空观,机械时代的彻底完结也许意味着统一割裂的时间的结束。统一割裂的时间确实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递效率但在未来也许它将过时,个人将在专属于他自己的时间海洋中遨游。当然在物理学、数学、化学方面对世界的解释也将更新。总的来说,这将完全颠覆现在分裂的学科体系,对学科的交融的需要正变得越来越强,也许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又可以期盼全才的诞生。

  当然,和所有书一样,本书也有其主管限性。比如麦克卢汉先生对冷热媒介的感念让我很费解,也许媒介确实有冷热有别,但是肯定也是相对的。就像电视,以现在的清晰度电视是不是已经告别了冷媒介的特性。随着所有东西清晰度的不断上升,是不是冷媒介已经消失了。而媒介即信息这句话是没错,但我觉得是媒介与其内容共同塑造了现在人类的与生活模式。

  《理解媒介》读后感(四):虐心之旅

  《理解媒介》已经读了很久了,一直没写篇书评,主要是没有切入点。今天忽然找到槽点了。

  合上书的,我长疏了一口气。终于读完这厮的书了,回头一想,我特么读了一个月读了个啥。

  这让我想起了福柯——大惩慢慢地演变成了无处不在的小惩,就是一点点你丫的。麦克卢汉的书充满着小坑,书里的每一个字都像一个坑,他们都在像你招手,“来嘛大爷,我很好读的,虐不死你的”,于是你就受到蛊惑这样一点点陷进去了。

  说实话,该书的译版也是何道宽的第三版了,按理说翻译没啥大问题。而且,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做了很多准备,包括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思想来源、别人的评价、影响等等。我想问题还是出在老麦身上。他的每一句话都不难理解,甚至有些句子言辞华丽,看着赏心悦目,但是他的论证貌似完全没有逻辑可言,好像都是他自己脑补出来一样,完全Get不上他的脑洞。“这尼玛都能推出来”、“这段跟那段特么有什么关系啊”,这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感觉。

  也许是我水平太低吧,心塞。

  -

  最可悲的是,我这精神上的受虐倾向怕是这辈子都治不好了。作为一名读书完美主义者,无法忍受读不完一本书。读不完的书,就好像一个诅咒一样,藏在角落里,不停地诅咒你的大脑,你的脖子,你的手指,你的一切。而很多书都极其虐人,于是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悲剧。

  例如《三体》,大家都说他的故事写的好。不知道大家跟风,还是我读书太少。为毛我就把这书当成了睡前必看读物呢?这书简直是失眠症患者的福音啊,治好了我失散多年的睡眠啊。我承认,这书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但是文笔实在太差了好吗,里头每一个字都着标签“不要读我,不要读我”。

  例如赵敦华写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一次看,还以为是个译本,想想不对,这书不是这人编的吗?突然茅塞顿开,老子被坑啦。这尼玛简直不是写个人看的啊。我为毛要买这种书看啊,这不找虐吗?最可怕的是,我居然看完了!!我还做了大量的批注。知不知道什么叫看书完全靠脑补呢?这就是啊。人家读书味同嚼蜡,这书简直如同嚼牛筋啊,嚼的你牙都快断了都嚼不下来啊。哲学系的人都说,你不脑残嘛,好端端的看什么哲学啊,活该了吧。不过后来在所罗门的《大问题》和《哲学导论》上,找回了一点点自信。

  -

  读书虐人,读人更虐人。

  老子活那么大怕过啥,放马过来吧。

  《理解媒介》读后感(五):技术时代的预言书

  摘自《科学时报》 作者:徐彦良

  说起技术决定论,恐怕你的脑海里首先会浮现美剧《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那样的形象,然而,作为享负盛名的“技术决定论者”的麦克卢汉将会完全颠覆你的刻板印象。他的作品难以理解并非因为里面满是高深的技术和专有名词,相反,那是因为他太富有“文艺青年”的气息,思想天马行空,表述晦涩难懂。所以与其说他是个科学怪才,不如说是后现代的巫师。

  因为地球村的预言最终成真,麦克卢汉从身后淹没无名,旋即被奉为技术时代的预言家、先知,他的那本代表作《理解媒介》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预言书。

  《理解媒介》被认为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重要思想著作之一”。麦克卢汉将传播媒介作为主要动因,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解释历史。他认为,媒介是塑造历史和社会的隐蔽力量,常常被人忽视;媒介的“讯息”在于其如何“扭曲”现存的社会秩序;由于忽视媒介,我们常常对其熟视无睹,被其遮蔽,这是“书面文化”或西方式感知能力的失败。《理解媒介》首次出版于1964年,麦克卢汉借以登上世界舞台,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理解媒介》多有不符合学术规范之处,没有严整的逻辑结构,没有注释参考文献,大量使用暗喻一类的表述,与其说它像学术著作,不如说它更像一本预言书。人们对预言的判断往往简单地根据事情是否真的发生,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暧昧”的。有人认为预言所说的确实发生了,有人认为只是巧合,也有人认为预言所说的根本不是实际发生的事情。那些著名的预言是含混的,富含意象,这给了阐释者广阔的发挥空间,而且这些预言中也确实有富有预见性之处,但仅仅是把握到某种发展的趋势,而非确切地从现象推导出事物确切的发展轨迹。地球村这个预言本身的价值并不如看上去那么大,因为麦克卢汉并无预测到当下的时空距离是如何被缩短,这并非无关紧要的。

  从麦克卢汉身上不难看出那些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碎片化、大量暗喻、非线性思维,但并不是说,他预告了后现代的来临,他的出现更像是一个标志,只是当时人们被没有意识到其意义,到了后现代已大行其道的今天,却把麦克卢汉重新推上神坛。虽然麦克卢汉不无被神化之处,但他的学说还是富有启发性,即便受他启发的后学不无过度阐释之处,但不得不说麦克卢汉确实有些天才般的敏感,捕捉到了技术对世界时间空间差异的缩短、媒介与信息的关系,媒介与人的关系等富有价值的问题,只是他没有深挖出背后更为巨大的宝藏。

  《理解媒介》读后感(六):《理解媒介》: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成就

  摘自新华网

  《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媒介研究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麦克卢汉的成名作。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创了当今以为常的术语“媒介”,提出了今天的媒介研究者津津乐道的概念“地球村”、“信息时代”,阐述了“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学术观点。

  从1953年到1955年间,麦克卢汉主持了多伦多大学一个跨学科的文化与传播研讨会。同时,他还配合人类学家卡本特(EdmundCar鄄penter)创办了《探索》期刊。这是一本研究人类传播学的刊物。期刊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传播方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改变人类感性和人类关系。考虑到识字和识字偏倚的根深蒂固,认为进行可观探索的最终方向是探索原始社会的语言和传播系统。这种研究方向,与麦克卢汉后来在《媒介即信息》一文中所说的研究媒介要与媒介保持距离是一脉相承的。

  20世纪60年代,是麦克卢汉的理论成熟和高峰期。1962年,麦克卢汉出版了《古登堡星云》一书,对拼音文字和印刷术在感官和文化上的影响作了详尽的论说。

  麦克卢汉的主要贡献是在传播媒介的研究方面,1964年出版的《媒介通论——人的延伸》一书代表了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成就。

  这本书基本上概括了麦克卢汉关于传播媒介的主要观点,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媒介的定义、性质、特征、作用和分类的认识和阐述。

  《媒介通论——人的延伸》全书分两分写成,第一分是理论阐述,分七个方面阐述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包括“媒介即信息”——定义媒介的一个新视角;“冷媒介和热媒介”——媒介分类;“过热媒介的逆转”——媒介的发展趋势;“小玩艺爱好者——麻木的自恋”——任何技术和发明都是人体的延伸或截除;“杂交的能量——危险的关系”——一种媒介是另外一种媒介的内容;“作为转换器的媒介”——媒介形成了人与自然世界的一个拟态环境;“挑战与崩溃——创造力的报复”——技术变革不只是改变生活惯,而且要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

  第二分是具体分析,以第一分的理论为基础详细分析了从古到今的26种传播媒介。书中讨论的26种媒介,构成26章,每一章的小标题都用了一个比方。麦克卢汉陶醉于使用大量的隐喻来界定他理解的媒介概念。隐喻使艰深的理论和观点形象生动,但又使之晦涩难懂。从他对媒介与人类文明的广泛联系来理解,麦克卢汉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尝试用他的媒介观解释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他的观点不失为一种新鲜有趣的历史观。

  《理解媒介》读后感(七):认识论理解-《理解媒介》简要读书笔记

  在这本书里,麦克卢汉从媒介的体系出发阐述了文化与历史。

  1.0 “媒介即讯息“,应当怎么理解?

  作者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然而这种大而化之的笼统说法并没有能说明问题,譬如,“尺度”又是指什么?

  1.1媒介,作者指“人的延伸”,下文又指“延伸”即“技术”。后面又谈到“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人的感觉形成了每个人的知觉和经验。

  1.2关于“讯息”这一维度的理解似乎应从媒介的变化所引致的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变化来切入。不过作者在接下来还是更深一步对“媒介”这一范畴进行阐释。

  2.1媒介的特点之一:“冷媒介”与“热媒介”

  区分冷热媒介有一条基本的原理:清晰度,即媒介所提供的信息量高低,并导致参与者的参与度。

  热媒介,即具有高信息量的“高清晰度”,要求的参与度低,如收音机、照片……

  冷媒介只有“低清晰度”,即提供的信息量少,需参与者自己填补,要求的参与度高,如电视、电话、卡通画……

  媒介的更迭,会导致旧媒介被排除在生活和艺术之外,新的形式又被赋予新的强度。

  热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

  高强度使生活产生专门化和分割性,这就是历史进程。

  任何媒介或结构都存在博尔丁所谓的“断裂界限,即一个系统在此突变为另一个系统的界限,或者说,系统在动态过程中经过这一点后就不再逆转”。

  2.2媒介的特点之二:断裂界限作为逆转发生和不可回归的临界点。如拼音字母表之于落人——个性人;道路——城市变成了道路,城市与乡村的性质,或者说功能即发生了逆转。用人话说,就是新媒介导致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的本质性和不可逆变化。

  2.3媒介的特点之三:媒介的截除效应。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截除:自我截除出于中枢神经系统解除压力/威胁的手段,中枢神经对令其受到威胁的东西进行遏制。各种感官的占比构成100%,一种技术的延伸意味着这种感官所占的比例上升,其他感官受到截除或关闭,所以任何技术作为延伸或截除都带来感官比率的变化、新的平衡。

  被分割肢解的各种感知系统便变成一个高强度的封闭系统,人与这种封闭系统的技术之间形成一种伺服关系——那喀索斯。

  3.0媒介即讯息,话外之意是,媒介不断向新不可逆发展,“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你要做的不是恐惧和等待,而是要勇敢并且率先拥抱它,并理解这种媒介所带来的你的认知方式的实质性变化,以及社会的变化。如此,不在于社会的内容应当是什么,而是交互方式是什么。本质上它讲的是认识论。

  《理解媒介》读后感(八):“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还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和先知”

  引言

  关于作者: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传播理论家,多伦多大学英语教授。著有《古腾堡星系》、《媒介即信息》、《机械的新娘》等

  历史评价:很多人说麦克卢汉是天才,是继牛顿、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巴普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思想的先知。”同样多的人则称他为“通俗文化江湖术士”、“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术师”,说他逻辑混乱,热衷循环论证,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关于本书:《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他的学说是饱含争议的学说,至今仍震撼着西方,20多年后传入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本书包括两分,第一分是理论篇,第二分是应用篇,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从古到今的26种媒介。

  一、 麦氏的四条奇异思想

  1. 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环球村”(Global Village)

  2. “媒介既是讯息”

  a.一种媒介的产生会在社会中产生新的行为标准和方式,媒介创造了新的环境而环境又很大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 媒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种媒介注定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媒介既是讯息的理论在指导大众传媒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3. “媒介是人的延伸”

  a.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4. “冷媒介和热媒介”

  从媒介演化的角度去概括人类的历史,落化——非落化——重新落化。

  二、 主要学术贡献

  1.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他的这种认识角度和方式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与范围,也使人们真正看到媒介作为客观存在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2. 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符合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

  三、 不足之处

  1. 缺乏学术严谨性和连贯性,含义隐晦,其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2. “他没有严谨的理论,只有思想的火花。”——台湾 李金铨

  3. 唯技术决定论倾向,使得理论带有片面性和极端性。麦氏的媒介理论忽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避而不谈社会意图问题。

  五、总结

  麦克卢汉曾说:“我只探索,不解释”。麦克卢汉梳理媒介发展历史,并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甚至连正常线性发展脉络都没有给出,也许与他批判序列性的、连续性的思维方式有关,也或许他本意就不在梳理历史,而只是用这些媒介的发生发展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来为自己的思想服务。但它也重新认识了媒介的性质,强调了媒介自身的作用,对媒介的内容和媒介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综合的考察。这个理论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媒介的性质的特点,媒介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到媒介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的。

  《理解媒介》读后感(九):麦克卢汉:超越时代的预言家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无疑是传播学领域的惊世骇俗之作。此前的美国传播学研究者皆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研究视角多侧重于传播内容与传播效应,而麦克卢汉却第一次把重点放置于传播媒介,提出了“媒介即讯息”这一震惊世人的观点。在《理解媒介》全书中,麦氏以媒介这一核心概念为立论点和出发点,试图串联起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将人类文明史划分为落化—非落化—重新落化三个时代。

  在麦克卢汉的理论阐释中,落化时代是一个以口耳相传的口语媒介为核心媒介的时代,落人(即我们的祖先)通过血亲家族的形式建立了一种彼此协作、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他们敬奉神灵、尊崇天意,迷恋于宗教仪式与宇宙秩序;他们集体劳作、直观表达,日常交流与落交际依凭感官卷入与直觉来袭。这是完全服膺本我而尚未产生自我意识的阶段,整个落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轮廓模糊”的形态。

  语言文字的产生无疑是这种原始落形态的“挖掘机”,之后的印刷文明和书面文化的普及更是加速了这种落形态的崩解与坍塌,进而在人类的感知层面上建立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以视觉符号为主导的西方字母表使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考开始取代具象感知和感官卷入,经验与直觉的判断屈从于理性与逻辑,线性的思维方式萌发了进步与发展的观念,周而复始的古典时间观念和思考方式被毫不吝惜的摒弃。拥有主体精神与个人意识的个体出现,集体被肢解,随之而来的是分工的日益细密。机械化的分工使个体日益隔绝并孤立,以思考和解决形而上问题的知识阶层由此萌生并延续。在遥远又古老的原始落,到了黄叶飘零的秋季,落人想到的可能只会是谷物成熟,而在非落化的印刷时代,却有诗人吟哦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

  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

  (济慈 《秋颂》)

  然而,最吊诡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麦克卢汉预言,在非落化的印刷文明的尽头,电力伴随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消弭阻隔、同步时空的能力将把我们再次裹挟进一个有机整合的、多种感官卷入的、多元化的重新落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再一次整体、直观地感受世界,而非片段、琐碎地肢解;全面、多样地发展个人技能,而非分工明确、彼此隔绝;用即兴、发散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非线性逻辑和理性思维。而今,当我们惯于使用各种社交软件来联系亲朋、寻觅同道者的时候,当我们打开手机、电脑、看到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讯息涌现眼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麦克卢汉的预言都变成了现实。

  《理解媒介》成书于上世纪60年代。其时,正在酝酿中的信息社会呼之欲出,但与今时今日相比,还远未成熟。麦克卢汉与众不同的技术决定论,无法实证的理论观点,碎片化的、而非体系性的表述方式使此书在当时备受攻讦与争议。作为一个超越时代的预言家,麦克卢汉无疑是孤独的。但历史终究是公平的,他的时代没有赋予他的,永恒的时间都会一一补偿。

  《理解媒介》读后感(十):他预见了传播的未来

  摘自《河北青年报》 作者:马 凌

  2011年7月21日是传播学大师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百年诞辰。尽管杰姆•乔伊早就提出,“批评家得花300年的时间理解麦克卢汉”,而目前距离他的逝世不过30年,但是,无论是触屏设计的日益流行、3D电影的方兴未艾、社交网络的大红大紫、还是“地球村”的逐步现实化,都在印证麦克卢汉作为“预言家”的精准和犀利。

  面对麦克卢汉的“天书”,学界容易产生他所嘲讽的“集体的恍惚”,或许大家还不完全理解他的深邃,但是世界已经开始领悟他的。

  他貌不惊人,高高瘦瘦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回忆录《旁观者》中写到了麦克卢汉:“他貌不惊人,高高瘦瘦的,活像瘦皮猴”,“他以平板、带着鼻音,而且有一点加拿大腔调的中西口音开始宣读论文时,我已经开始想打哈欠了……但是,不久这个相貌平平的英文讲师便开始有惊人之语”。麦克卢汉所宣讲的,就是他的《古登堡星系》的主要观点。该书1962年出版,其形式的率性随意与精炼短小,酷似今日的“博客”和“微博”。麦克卢汉因此获得加拿大总督奖,在不惑之年奠立了名声。

  两年以后,被出版社压了四年的书稿《理解媒介》终于付梓,使他一跃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人物。该书稿最初是受美国教育委托、以油印本的报告形式出现的,名为《理解新媒介研究项目报告书》,旨在阐明如何在中等学校中讲授传播媒介的效果,面世后迅即成为美国大学大众媒介课程的指定读物。

  同时,由于他的“媒介技术决定论”所体现出的对技术的信任与乐观,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电话电报公司支付给麦克卢汉大笔的咨询费,麦迪逊大街作为美国广告业的中心也“一跃而起拥抱了这位大学教授”。所谓“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拥趸者誉他为“技术时代的先知”、“媒介环境论宗师”、“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反对者贬他为“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上的教师爷”、“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

  从学术渊源上看,麦克卢汉深受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的影响,他一度谦虚地说:“伊尼斯第一个在理论上处理了与技术形态本身有关的变化过程。和他的工作相比较, 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在他的著作中的位于页面下方的注释。”伊尼斯开创、而麦克卢汉奠定的这个学派叫“媒介技术决定论”,也就是“独特地将大众媒介的历史当作是整个文明史的中心”,认为正是媒介技术的变化造成了人的信仰、感受、思考、行动和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 并最终塑造了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

  如果说伊尼斯更多地关注传播和社会组织的关系,那么麦克卢汉则更为强调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理解媒介》的副标题为“论人的延伸”,在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起重机和车轮是手臂和腿的延伸,而电子媒介则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传播学大师不会用电器

  在《理解媒介》的第一版序言中,麦克卢汉指出:“凭借分解切割的、机械的技术,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长,现在它正在经历内爆。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的空间延伸。

  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以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颗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在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样。”虽然时过47年,麦克卢汉的预言依然让人战栗。

  不可思议的是,麦克卢汉这样一个“技术决定论者”却对技术一窍不通——他不会用电器,不使用打字机,不会开车,从不喜欢看电视。《理解媒介》问世不过三年,他因脑瘤而接受开颅术;1976年,又患轻度中风,对他的记忆和口才造成损害;1979年,再次重度中风,语言能力彻底丧失;在1980年的最后一天,天才陨落。所幸的是,尽管名声有所沉浮,麦克卢汉已经成了许多学科绕不过去的人物。

  值此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推出《理解媒介》的第三个译本,译自英语世界最新、最全、最权威的版本,“麦克卢汉的延伸”还在延伸当中。

标签:理解 媒介 读后感 10篇 理解媒介 理解读后感 理解10篇 媒介读后感 媒介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