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儿童》是一本由海伦娜﹒柯顿(Helena Curt网友n) / 卡罗尔﹒安﹒达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5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一):很值得教学参考和反思
看了很多的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一类的书籍,忽然有种想法和感触,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和的传统教育当中的英语教学,很多意义上是一样的,但是形式和方法上却很笨拙,“5c”教学法,很好的、具体的写出了美国的语言教育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二):“差异化教学不等于个体化教学”
这个原则好!
我们需要差异化教学,让不同学风格的孩子都能以比较舒服自然的状态学语言,同时,考虑到课堂的掌控和内容的安排,也不能把差异化教学当成个体化教学,不是对每个学生都需要单独授课。
“差异化教学是要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水平上不知相同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三):第八章:在课堂上体验文化:语言、文化与课程互动
许多老师觉得把文化和文化体验结合起来是他们教学任务中最艰巨的(其实对于派出的汉语教师或志愿者来说,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应该能更得心应手一些^^)
找出主题单元可用的文化信息:
书中提到了好多,比如“文化产物,像是学生感兴趣的旗帜或徽章、著名的或地理标志物;与节日有关的象征物;传统故事和传说等”,比如“文化俗,像是问候方式,节日庆祝方式,手势的使用,饮食惯等”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四):教案神马的到底怎么写~
也许有些老师认为教案就是那些格式,每课都是老样子,没把教案当回事儿,教案其实需要魏老师梳理出日常教学中的关键要素。书中提到几种教案格式,随便列一个先:
1、
主题:
课程名称或主题:
标准:
教学成果或目标:
语言
文化
内容
评估:
材料:
课程大纲:
预热
引入
课堂活动或顺序
结束
后续活动/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特别考虑事项:
每一项在书里都做了说明,应该怎么写,为什么~
每一堂课的充分准备很有必要!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五):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课堂活动教学区别
以动物词汇教学为例
1-2年级的儿童,由于刚刚开始学生活,心智发展还处于幼稚阶段,因此对于他们的教学要以趣味性的游戏类活动为主,活动设计应该全由老师来完成,学生遵循老师制定的活动规则来进行课堂活动。同时要准备足够的颜色鲜艳并富有童趣的教具。
对于3年级的学生,因为已经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因此可以在设计活动之前,适当的询问他们对于活动的期待以及设想,并且要求他们也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准备工作中去,要求他们可以提前预一些自己喜欢的动物词汇并且制作活动道具。
对于5-6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能力,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有他们在课堂之前讨论好进行活动的方式,活动方式应该不再是游戏类,而可以是份额组负责幻灯演示等需要较多课余时间准备工作的活动形式,并且准备足够的相关词汇知识和道具。老师在课堂中只起引导和控场的作用。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六):我选取动物这一主题作为教学内容。
针对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教授他们认识动物,寓教于乐却要以娱乐为主,所以首先播放一些包含动物的简单儿歌或动画,引起他们的兴趣,结合老师讲解介绍小动物。然后我会用较软的纸板制作一些可以戴在头上的动物形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带领孩子做游戏、唱儿歌。多重复,教会他们认识这些动物及如何用语言表达。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惯和能力,注意力持续时间也有一定的长进,所以可以教学结合娱乐,先和学生一起看一些有趣的动物视频,或者讲一些有趣的动物的故事,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大家识别这些动物及汉字,然后做一些简单的课堂游戏进行练,争取学会读、写关于这些动物名称的汉字。也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生词或语法,进行造句练。
而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较高的理解力和学能力,在教授关于动物的课程时,可以播放动物世界之类的偏知识类视频,既可以获得知识又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可以从动物的生活性或者环境和动物的关系之类的科普知识,引发大家的讨论,从而激发同学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七):第七章有点难~运用教学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进步
提起测评,再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就会觉得很受摧残——仿佛是老师要用分数告诉你:有多少是你没有掌握的……事实上,正像书中提到的那样:早期语言教学成果测试是让学生体验在沟通中的成就感,让他们去进行知识积累,而不是找出仍需掌握的知识。
这一章举了太多评估方法的实例,看着有些花……其实归结起来,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需要在实践评估、标准化课程和教学之间建立一种无缝连接。
如果能做到那样的话,其实在教师设计每一个单元的课程计划时,就可以以逆向方式,从“评估标准”倒推计划。而且可以把评估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分,让学生也参与进对自身或同伴语言水平的评估过程中。
只要是评估,就都需要有标准,哪怕是任务型教学中的实践评估也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布置任务时就把评估标准说清楚,并且有一个与考核目的相关的分级的评分体系。当然,这种体系不是为了分辨好学生和坏学生,而只是用类似于“can do statement”的方式,让师生共同了解学效果。
(发现我个业务人士,看这样的专业书籍,会出现看哪儿都觉得新鲜,但付诸实际的能力仍然不够的问题……啥时候还是需要把这些觉得有道理的内容付诸一下实践,那样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吧~想当年,自己是多么排斥“老师”啊……)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八):对外汉语教学
针对二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采取全身反应法进行汉语教学,因为儿童主动学能力差,容易分散注意力,需要老师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出来,采取全身反应法有助于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中来。利用图片教学模式、儿歌学模式等活泼的方法来使学生关注汉语学。
全身反应法的优点是可以让教室内的一切变成学生学的乐园,而且学生可以边学边动,也符合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好动的性。比如,老师可以让某位学生起身,到门边开门和关门,然后教给学生“开门”和“关门”这个词汇。
目前,儿童汉语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自然教学法( Natural Approach),情境教学法( Situational-Language Learning)等。本文将对全身反应法,即TPR做较详尽的介绍和讨论,并结合儿童言语发展规律,分析TPR的可行性,并提出一些教学模式。
儿童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第二语言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第二语言教学原则为指导。相对于一般的对外汉语教学,儿童对外汉语教学更应该注重儿童的特点,从而确立适合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处于儿童阶段的学者比较特殊,其性格外向,模仿能力强,爱说好学,但自控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他们认知水平有限,母语的发展水平尚未成熟,他们容易培养学兴趣,但如遇挫折、失败,或面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也很容易对第二语言学失去兴趣;他们的思维能力尚待发展,相对语言中系统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体系而言,他们更善于把握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片段;他们尚缺乏独立学的能力,在学的内容安排上,对教师及教学活动的依赖性较强。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九):我选择以“水果”为话题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安排一堂词汇课:
课文题目:你喜欢什么水果
教学目标:”掌握(会读会用)词汇“水果”、“苹果”、“香蕉”、“梨”,会用句型“我喜欢……”和“sb 喜欢……
教学重点:词汇“水果”、“苹果”、“香蕉”、“梨”的掌握;
教学难点:区别“水果”和“苹果”;
教学材料:PPT及食物“香蕉”、“苹果”、“梨”以及分别写有“水果”、“苹果”、“香蕉”、“梨”的总共80张(假设有20个学生,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三张图片)可以撕开粘贴的纸片;
教学过程:(把准备好的实物放在讲台下)
老师用“你喜欢什么水果?”引入话题,同时打出这个句型的PPT和“水果”的汉字及图片,同时通过简单提示“什么”和“喜欢”来温上节课学过的内容,点三两个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用“我喜欢香蕉、苹果和梨”来讲解课堂上要学的词汇。
拿出三种实物,让同学们猜哪个是苹果,哪个是梨,哪个是香蕉,领读三遍这三个词,同时领读“水果”,这些都是“水果”;
老师拿着三种水果走到学生中间任意点同学指着任意一种水果回答水果的名字,并且提示“这些都是‘水果’,”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把水果名和水果对上号,并且学会了怎么读;
游戏环节: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互相提问“你喜欢什么水果?”或“他/她喜欢什么水果”或说“我喜欢苹果/香蕉/梨”以及提问“香蕉、苹果、梨都是?”来随即让学生回答问题并把手中与自己的答案对应的纸片贴到实物上去(答案是水果时把纸片举起来即可),并且要比速度,看哪个组又快又准;
游戏完用“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四五六七”的击掌节奏把掌声送给获胜的小组;
最后老师领着学生齐读一遍如上所述的该掌握的词汇和句子;
布置作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以及今天学的词汇和句子来写一段不少于三句话的小段落。
《语言与儿童》读后感(十):本书中的一些教学活动整理(更新中)
1、增加课堂中社会因素的活动
课堂刚一开始时,全体班级成员用目的语向教师问候,接下来学生们也可以用一些简短的、充满活力的方式向其他同学问候。学生们可以和同伴练对话,也可以根据记忆“读”一段自己写的小故事(可单独进行,也可跟同伴一起进行)。学生们可以跟同伴做一次天气预报。当一个学生汇报完窗外的天气后,其他学生可以告诉自己的同伴外面的天气如何。学生们可以跟同伴练一个新学的短语或概念。第四章将详尽讲述两人或小组活动,并列举更多的例子。P122、加强沟通的课堂活动
如果班级中所有学生都互相都知道对方的名字,那么练“你叫什么名字?”的问题就没有沟通价值。“你是男孩还是女孩?”这种问题亦然。如果在一个游戏环节中将一位学生蒙上眼睛,让她/他来猜测其他同学的身份,那么上面的两个问题都是在真正地询问信息而达到沟通目的。P37《新游戏》中的例子: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手拉着手、面朝圆心站着。一个学生绕着圆圈外走,拍另一个学生的肩膀,然后按照刚才的方向开始跑动。被拍肩膀的学生则绕着圆圈反方向跑动。无论他们在哪儿相遇,两人必须握手,用目的语打招呼,甚至可以加入一些问候语,如:“你最近身体好吗?”“我很好。”然后看谁先跑回圆圈上那个空出的位置。P413、目的语的使用
唐涅狄格州沃特伯里的日语教师杰西卡哈克西在教室内巡视时手拿一个弹簧夹书写板,头戴日本“警官帽”,上面用加粗的日文写着“请讲日语”。P46运用标志提示应该使用哪种语言已被证实非常有效,因为这是一个有形的提示,提醒教师和学生要使用目的语。有些教师在课堂一开始通过一个过渡的方式转而使用目的语,然后在课堂结束时又用同样的方法回归母语。例如,丽塔高里克森用铃鼓作为标志,课堂开始时,她敲打铃鼓,同时让学生一边缓慢转动身体,一遍用英语从1数到3;课堂结束时重复同样的仪式,学生再用西班牙语从1数到3.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