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是一本由王树增著作,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6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01》精选点评:
●书真的不错,有些东西会颠覆以前的想法。不是史料却不比史料差的历史小说。
●义和团曹尼玛
●对于军旅作家和作协的作家,本能上就有点抵触,还好看之前,我并不知道他是军人,如此让我结识一本好书。别的不说,满是精彩。
●本科的时候翻阅两次,尚无大的错误,不料新版反倒错字连篇,不知道是要把原本正确改不对了才称得上是“新”,抑或如此时代大家已然见怪不怪?钱还是不要这么赚才好!
●他对满人统治的帝国感到痛苦和失望的时候,首先涌上心头的念头必是:我是一个汉人。
●令人失望的修订本,硬伤、低级错误依旧不少。比如作者说慈禧要废光绪立新君,并点名指姓说新君继位于穆宗,然后却自作聪明告诉我们穆宗即道光皇帝,让人哭笑不得。难道慈禧想再给自己找个老公?作者终于规范了一把,标明资料出处了。
●1.讲到一处,有贯穿,有引申,有纵深,叙事风格喜欢的很;2.那些以角度观察下的荒诞和屈辱,不是所谓民众劣根性就能解释得清的;3.权力直接作用于民众,后果将不可控制。何况这次权力的态度还只是首鼠两端,暧昧不清;4.从苦难中恢复的能力强不见得完全是一件好事,恢复的多了,容易麻木,就更不愿意想自己是为什么经历苦难;5.“农民们无论打着什么旗号,他们之所以背井离乡,揭竿起义,从根本动机上讲是痛恨高官们的家财万贯、仇视人世间的贫富不均,类似‘扶清灭洋’这样的政治口号,在这种阶级痛恨和仇视中一钱不值。”
●人本主义极浓的历史作品。
●目前为止,清末近代史最好的一本书(《1911》同样精彩),王树增老师是经验怀疑论者,严谨,推敲细节,考证,比对,不依附于固有的俗论(虽然这样很容易,也不耽误赚钱)。王树增为写书而写书。王树增应该拿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文学的脊梁,《丰乳肥臀》那些东西丢人现眼。这个写作风格,和为写书付出的钻研,还有一人叫张戎。美国也有一个,叫Nassim Nicolas Taleb
●1小说不是小说,历史不是历史。像是中学历史课本。2文风像是外国人写的,给外国人介绍似的。3军旅作家。军队搞文艺体育,可能是的特色。不应该。
《1901》读后感(一):修订版比第一二版的对比
一、感觉修订版比第一二版的文字简顺了
二、新增了新史料,开启了沉封于大英博物馆的珍贵资料。
三、重新看对历史人物,比如李鸿章……
http://book.360buy.com/10581116.html
《1901》读后感(二):很详尽的近代故事
王树增的书,看多了时会有些审美疲劳,因为文笔缺少变化,结构大多千篇一律,常常在平铺直叙的主干中以某一个人物或者事件作为切入点,引入一段详尽的描述,这种感觉,在《长征》当中尤为强烈。然而,《1901年》却还是一本能深深吸引人的书,戊戌变法、义和团事件、八国联军侵华这些在历史书上往往语焉不详,或者程式化了的描述背后原来有着这么多的辛酸和血泪。王树增仿佛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发生的众多匪夷所思的故事娓娓道来,能令你置身其中,体会到那个年代国人的积郁和愤懑,真切地体察那些被脸谱化的历史人物的心境从而理解近代史上一系列事件的缘起。
《1901》读后感(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内忧外患,封闭僵化,积贫积弱,领导层腐朽无能,盲目自大,慈禧一权独揽,错误发动,被端亲王一伙利用,利欲熏心,发动群众,运动群众,你整我,我整你,朝不保夕,一半以上官员,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好熟悉的感觉。读历史实际上就是读现实,希望我们不会重蹈覆辙。
《1901》读后感(四):没看完,豆瓣笔记功能有问题,只能先写在这
一直很奇怪,套在贵族手指上的扳指实在笨重且不好看,原来,这是满清兵士射箭的时候,为防止拉弓的手指被弓弦割伤的。满清入关后,八旗子弟养尊处优,扳指也从军事用途转变为权利财富的象征。
阅读《1901》,仿佛重新拉看了那个充满了混乱的时代,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烧杀向北京逼近。。在这段章节中,主动勤王的地方大员李秉衡,率队与八国军队一触即溃,在一间草房里“仰药死之”。而在皇上的上谕中“李秉衡与西兵鏖战,共毙联军十余万人,实属奋勇可嘉,赏双眼花翎,着带兵克复天津”。。。。。无语了,实在无语了。1901年,这就是真实发生在土地上的事,这不是偶尔,而是反复地发生着。
《1901》读后感(五):生动形象,佳作
推荐图书《1901,一个帝国的背影》
作者: 王树增
出版社: 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1-4
页数: 605
定价: 5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王树增非虚构近代历史系列
ISBN: 9787020083527
这本书是听完的,因为网上有中文语音版,天天开车上下班,顺便听完了,大概20多个小时,出人意料的好。
历史不是枯燥的数据和帝王将相的故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对历史事件做一个基本符合事实的生动形象的描述,而且突破了官方的口径。让人了解历史,就必须要有生动鲜活的文字,王树增的《长征》没有做到这一点,而这本书做到了。比如多义和拳的颠覆性批评,对廊坊大捷的生动描写,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