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良大。
前两天做了一场直播,我说到:
“每个人理解世界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底层逻辑,
我的底层逻辑就是财富思维。”
由于直播时间有限,没有深入去讲,今天发篇文章来聊得透彻一点。
让你重新认识一下,财富体系中的一些概念和人生的关系。
1. 什么是资产?
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
那我来问你,假设你是一家蛋糕店店主,接了一个订单,买了一批特殊的模具。
这次蛋糕做完,还有50个特殊模具。
请问:
这些模具是资产还是费用呢?
我相信多数人觉得是资产,因为这是花钱买来的生产工具啊。
但是,你如果认真想想就懂了。
这些模具以后不会再用,还会占用店铺的空间,对你是个消耗,因此应该算是费用。
稻盛和夫在管理京瓷时,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多余订制的模具,他一律按照费用去处理,这让很多财务人员不理解。
稻盛和夫说,判断资产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未来能不能给你带来收益。
按照这种标准,很多你以为的费用,其实是资产。
比如,梅西转会费高达1.2亿欧元,你觉得买他的俱乐如何记录这笔开支呢?
是“薪酬支出”吗?不是,其实是“无形资产”。
因为梅西的加盟会在未来给俱乐带来更多的收益。
按照这个逻辑,你也可以重新审视一下,你所拥有的“资产”,以及付出的“费用”。
如果你手头的工作,太过限,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那么即使拿着一份工资,也不代表你获得了资产,而是一种消费。
你消费的是时间和精力。
花点钱投资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看似消费,其实是一种资产。
我每年大概要花大几十万用来学,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那是你不明白其中巨大的回报。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持续增值,不受物理限制,是真正值钱的资产。
2、“筛选”才是正确的努力方式
一提到巴菲特,大家都会说到价值投资。
那么价值投资的关键是什么呢?
其实就一条,就是筛选。
与别人研究公司,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不同。
巴菲特在格雷厄姆公司工作时,为了筛选合适的公司,常常要像侦探那样,去实地了解。
他会去目标公司,查询四五十年前的文件,当时没有复印机,巴菲特就自己带着本子记释和各种数字。
回头再去证券交易找文件,只要跟自己研究公司相关的,就全看一遍。
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会仔细筛选大量企业,从中找到一两个能投上1万美元的便宜公司。”
这就是巴菲特的底层逻辑。
事先做到筛选到位,排除掉那些不合适的选择。
凡事看得多,选的少,最终合适的选择,才会浮现在眼前。
这条底层逻辑,同样适用在我们的人生中。
请你记住一句话:
筛选远胜过改造。
如果你是一位适龄女孩,你要多筛选,多评估,找到最合适的人。
而不是将就一个人,再想着去改变对方。
如若不幸遇到有恶劣品性的人,那就要果断离开。
你要相信人是很难改变的,不要搭进去一辈子。
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你应该懂得。
好的员工是筛选出来的,而不是教育出来的。
一个只对钱感兴趣的员工,你再忽悠他,他也不会为公司白白奉献;
一个外向张扬,善于表达的员工,你再怎么塑造,他也不适合做财务;
一个三观有问题的员工,不要想着去改变他,压根你就不应该留下他。
一个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是把合适的员工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而不是去改造员工。
人家爸妈几十年都没成功的,你凭啥可以呢?
所以,多数事情,筛选都是第一位的,筛选对的,一切都对了。
3、越是困难,越要反向操作
最近,股市与基金的波动,让许多人都亏了钱。
在私下交流中,一些朋友很悲观,他们认为自己很难再遇到牛市,就想放弃。
其实这种逻辑,跟之前年轻人遇到不顺就要“躺平”,是一个理。
客观来讲,大家都不容易。
面对环境不景气,又或是自己经受了挫折逆境,产生悲观情绪似乎理所应当。
但我劝你别这样。
因为越是困难,越要反向操作。
啥意思呢?
我给你举个例子。
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股市停牌了几天。
9月17日重新恢复交易,暴跌就来了。
当天开盘,大家都在疯狂抛售。此时只有一位名叫邓普顿的人,开始买入暴跌中的航空业股票。
他打赌,航空业不会就此倒下。
然后,他赌对了。
过了6个月,他买进的股票收益,涨幅高达72%。
其实早在1939年,邓普顿就向自己的前任老板借了1万美元,买入104只美国股市上正在进行交易的、价格在1美元以下的所有股票。
一年之内,股价上涨。邓普顿还掉了借款,也赚到了钱。
这种逆向投资,他本人也做过解释:
“牛市在悲观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在乐观中成熟,在兴奋中死亡。”
“最悲观的时刻,正是买进的最佳时机,最乐观的时刻,正是卖出的最佳时机。”
当然,邓普顿的故事只是个例,现实中要想实践逆向投资,在市场中抄底买入,那就非常复杂了。
但这种逻辑,对咱们的个人成长,倒是挺有用的。
为啥呢?
因为在旁人都在看衰未来,选择随波逐流时,你选择逆向操作,就容易脱颖而出。
要知道,大环境不好,是针对所有人的,也包括你的对手。
在大家都想放弃时,你挺住了,你就赢了。
企业家宋志平曾讲过三条困难观,我觉得蛮中肯的:
(1) 你困难,他困难,大家都困难,怨天尤人没用,困难时刻只有挨过去。
(2) 最难的时刻,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感觉熬不住,困难也快过去了。
(3) 所有困难都靠人克服,你光等着不行,得在危机中看到机遇。
同样的逻辑,就算老天发了一副烂牌,就算你现在遇到了逆境,人生这场,咱们该打还是要打。
不要怨天尤人,多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4、杠杆作用,无处不在
说句实在的,人的大富大贵,多数是要靠杠杆的。
那什么是杠杆呢?
从投资角度看,人们通过借钱扩充本金,然后实现收益翻倍,这属于投资杠杆。
我们不用说的这么学术。
其实,很多人都用过杠杆,比如你按揭买房时,就用了杠杆。
你原本买不起,但是银行给你担保,随着房价上涨。
你用小资金,撬动了大财富,这就是一种杠杆效应。
不过,杠杆并非只出现在经济领域,人生中的杠杆也有很多。
比如,你在年轻时,遇到一位愿意帮你的领导,你平步青云。
那么这个人就是你的杠杆。
李佳琦,如果不是遇到直播风口,可能也还是在欧莱雅专柜卖口红。
此时趋势就是杠杆,把他的优势成千上万倍的放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多关注趋势,多做顺势而为的事儿。
当年我出来做咨询培训,很难,谁认识你是谁啊?
于是我开始写公众号,我一天时间,写一篇文章 ,如果是篇爆款。
那这篇文章像一个不吃不喝的业务员,24小时在网络上推广我的品牌。
后来,很多企业高管找到了我,我也认识很多投资界和商界的大佬。
这些人放到以前,我是根本无法相识的,你看这就是杠杆的威力。
自从短视频兴起后,看文章的人就变少了,为啥呢?
这是人的本性,因为视频比起文字,更能引发人的兴趣,激发人的情绪。
一开始,我也蛮排斥,但这毕竟是大势所趋。
后来,我也开始输出有价值的视频内容,不曾想,1个月的时间,在某音上就收获了30万的粉丝。
前3大的MCN机构(网红孵化),有2家都来找我签约。
后来,我又开始做直播。
还成为视频号直播的官方分享嘉宾。
我之所以看重直播,是因为直播能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和视频、图文比不存在时间差。
如果说图文是2维内容,那么短视频是3维内容,直播就是3.5维内容。
正因为如此,直播是传递个人品牌,展示自我价值的超级杠杆。
当然,杠杆固然重要,必须要有支点。
如果你一无是处,给你再长的杠杆也没用。
反过来讲,如果你拥有一技之长,但不懂得用杠杆去放大。
那就真有点浪费了,毕竟杠杆也是有窗口期的。
5、说到最后
这篇文章 ,谈了财富中最基本的四个概念,分别是:
资产、筛选、反向操作、杠杆应用。
让我们重温一下核心观点:
能给你未来创造价值的才是资产;
筛选大于改造;
环境越是疲软,你越要坚挺;
打造支点,寻找杠杆。
希望这些观点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