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是一由曾赠执导,秦海璐 / 田雨 / 余皑磊主演的一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水》观后感(一):和尚与旅店
从导演的第一短片开始关注,前作其细腻的讲述方式令人动容。一直期待已久的片子今天看到,有惊喜也有失落,或许导演在第一片子里面不敢往前再迈出一步,游离在选择之间。影片后半分惊艳,锁在车里,看到了同一女人朝不同的方向走去。导演的第一诚惶诚恐,愿导演扬长避短,保留自己擅长的。现在的观众跟影评人,喜欢看故事。就讲好故事就行。
《云水》观后感(二):何谓发芽?
3.2 三成半熟,女性导演痕迹不明显半实验性质带有艺术性的影片,坏猴子加持,幕后演员资源成熟,中段已经摈弃了剧情串联以及人物的动机职能,元素细节点不免很宁浩,尤其是ABC三个人物划分,可还是没能通过艺术性探索做出任何创新,昙花一现的小聪明不算!整体比类型处女作要耐看,上线后必会赔钱。(经验:对于自己的作品一定得透析清楚,也就是说这道题不但会做,而且要会解,还要会合理表述解答原理。通过脱离导演本身把利弊看清楚且说出来。 完成任务后意识流过脑就忘乃大忌! )
故事饰演的开头以及找儿子的动机开始很云山雾罩,这条线安来不知在符号,暗示,等有什么特殊本质意义。
个人蛮期待于凯磊的人物线走向,结果三个故事结都是断层。哪怕成就一个完整的剩下的两个为一个单个故事铺垫都是创举,于事无补了
好在对于空间,时空的转切对于学生作业练来讲也算不错。
秦海璐的闪现以及于凯磊的闪现重叠,反观到儿子的属性可有可无,如果是在潜意识番番是否可以? 如果把这一系列情节人物总和四舍五入 说白了仍有原地踏步依靠连接小聪明元素时空来带动之嫌。 (经验二; 你所想的,和你所作的,以及监制制片人鼓励的,和最终成片一定有误差,而千万不要顺拐。坚信作者的自信感风格化不代表主观客观的对成片负责!)
千万不要和长江图作任何对比,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前者时空和文本便碾压一切。空间环境的类似并不能代表一切。资源,剪辑,监制,声音,美术,专业演员,制片方,光感,影调风格,语境等等不单单是加持托举导演制造重塑时空复原,绝大程度也会把弊端和缺陷暴露无余。
《云水》观后感(三):擦肩而过的人生
算不上影评,大概是一些体会吧。
整电影中大概有这么几条人物线,旅馆夫妻,庙里和尚,离婚爹妈,村上。而你能找到的人物关系可能也就是,旅馆夫妻发现了庙里和尚的钱,庙里和尚的同事是离婚爹儿子,离婚爹找儿子,于是找到了村上那里。一切都很平淡,连这几条人物线的粘度也很微弱,正如这电影的名字——《云水》。
相似类型片中,交叉叙事,技巧剪辑,都让观众有了更高的观影要求,他们甚至知道一个战士说“战争胜利了,我就回家”这句话时,说明他在片中一定回不了家,一定会战死。这就造成了,观看《云水》的途中,观众努力在寻找人物线的关系和冲突,努力去体会,导演是否留下了难以发现的巧思。
结果并没有。
结尾旅店老板送走那艘货船的画面,伴随着风平浪静的江水,把观众拧起的眉头都磨平了,揪起的心结都展开了。还能怎么着呢?活着还能怎么着?
我也是拧着眉头的观众之一,好在SIFF观影结束后导演现身,在一个观众问到“螃蟹”的寓意时,解释道,在我们人生的重要时刻,很难记住最关键的事,记得深刻的,反而是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是真的放下了。
为什么一电影非得要应和着观众心理呢?真正的人生,哪有那么多的巧合和联系,同一个单元楼住了十年,你可能和对面邻居都无法发生任何有关联的人生情节,一个小区住了二十年,沿街的店铺老板天天见,也可能只是点头之交。而在《云水》中不断出现的江水,更是体现了这茫茫人生中,看似有关联的人生,其实毫无冲突,毫无关系。
人生每过一个十年,记忆就好像会自动过滤一些内容,你觉得当时刻骨铭心的事啊,心力交瘁的事啊,最终都会化作一缕风和一句陈述的话。这电影,大抵是导演的一些人生观吧。
期待着下一作品。
《云水》观后感(四):人间,是热闹的戏园子。
这个电影的叙事并不是个有着明显段落式的故事,甚至不是将三条线索像花绳一样编织在一起。而像是一个多维的嵌套。整体的观感像是看着博斯的《人间乐园》,从左到右,天堂人间地狱。关上木板后,最外层是一个透明的球。
这片子中的主角都是三位男性。
第一个是老王。江边有个旅馆,人迹罕至,夫妻二人粗茶淡饭的生活平淡和睦。有个和尚来了,没来得及求他算个命就走了。谁知这个和尚竞在床下留下一笔巨款。妻子发现后立马就去把钱花掉,丈夫:买衣服,买电动车。同时她也为自己做了个检查:原来夫妻二人多年没有孩子的原因是她。夫妻一场争吵后,妻子第二天去取新的电动车,路上出了场车祸,她死了。丈夫开着撞死他妻子的车去找这个和尚,最终追到了庙里,将钱还给了菩萨。还给菩萨后,上了车的海励看见了被撞得七零八碎的电动车妻子远走的身影,而他在车子里,怎么也打不开门。
第二个是和尚参尘。和尚参尘一次给佛像开光之时,误将朱砂点在了菩萨右眼,一滴血泪缓缓流下。于是,参尘觉得自己俗世还有孽债未还,遂带着十五年前的犯罪赃款下了山。临行前,高僧给参尘写了一句:“渡尽一切众生,实无一众生可渡。”参尘将钱留在了途中经过的旅馆,随后摸回了自己犯下滔天大罪的地方,找到了自己弟弟的线索。参尘俗家名叫刘聪,他有一个双生兄弟。而今这位兄弟已经混成了一个黑帮大佬。兄弟其实一直在找他,十五年前,是兄弟替他顶了罪,而刘聪出了家。而今兄弟犯了大事,轮到刘聪顶罪了。刘聪答应了。谁知当晚他们所在的豪华酒店里就着了大火。这场火是一个被兄弟辜负了的女人放的。刘聪跑出去时还看见那个女人依着高楼栏杆哭喊着:我这是要救你啊...
第三个是老方。老方忙着跳着小狐步舞泡老太太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大着肚子的女孩子说要找他和他儿子。老方才得知自己的儿子曾跟自己那么近,早年抛妻弃子中年时又踏上寻子之路。按照意外怀孕的少女所说,儿子跟另一个女人跑了。老方找到了多年前被自己抛弃的女人,女人拉着他想要拍张夫妻照,然而拍完照后老方逃走了,他并没拿走照片。儿子的母亲给了老方最后一条线索,老方摸着线索找到了街边搭帐篷如同马戏团一样的里跳钢管脱衣舞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也不知道老方儿子的下落。还和老方说:如果你见到了他,告诉他,我现在过得挺好的。那么老方的儿子又去哪了呢?海励把钱还给庙里时,接待他的年轻僧人,正是老方的儿子。
值得一提的时,《云水》中的女性角色众多,但每一个女人都是不幸的:不孕的妻子,意外怀孕的少女,为生活钢管脱衣,一怒决定与自己爱恨交加的男人同归于尽的外围女,和很多年前就被恐婚的男人抛弃了的女人。这些柔弱且坚强的女人的不幸,在于她们错信了本以为值得依靠的男人。谁知道,他们都如此懦弱?
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这个故事,则是这些人行走的方向。从俗世到寺庙,抑或从寺庙走出,重入凡尘。这让我想到了悉达多的故事。悉达多当时作为一个古印度青年,因对自己的“存在”而焦虑迷茫时,起初加入一群自我的苦行僧的队伍。然而自我过后,他仍然不知道正解。此时他遇见了一个摆渡人,这个江中撑船的摆渡人对自己的生活十分满足。悉达多度过了许多年极度享乐的日子,他依旧心中充满着某种落寞。而后他想起了那个摆渡人,重新观看河水时,悟出了轮回与涅槃的真谛。这个故事对于我来说,至今仍旧云里雾里。这个大概是年迈后才能参悟的人生哲理,年轻的我们能够看透得依旧是最浅的那一层。
导演后来解释道:云水僧,其实也是苦行僧的别称。但这个故事发生在江边是因为自己的故乡,而不是因为摆渡人。
在鹿特丹首映现场很多观众提了一些关于佛教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个电影更多讲的是一个年轻人看待世间的旁观式的感受。事关私人情感的电影总是会充满争议,这也是作者电影的魅力所在吧。曽赠的第一电影,不见任何激烈的情感,不带着利剑刺向人生的重大命题,不去声嘶力竭地控诉众生。世间那么多在生活中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喜,怎么可能在几十分钟里面说的一清二楚?这只是一个而立之年的女人看到的世界,油然而生的感悟,轻盈柔美,残酷冰冷。如标题二字:“云”与“水”。
《云水》观后感(五):《云水》影评:生活的无常,正如云水般自然
图01 《云水》海报《云水》像是一口温吞水,不急不躁的晾晒出生活难堪的一面。若是直接咽下,落入肚中的是无感无惑,影片中上演的只是别人的中年生活危机;多含一会,乍现导演的“辛辣”意图,原来生活危机是相似的,它都开始于对自我/信仰的怀疑。
这影片中有三个内在冲突性很强的人物形象:一个因自身罪孽入佛门数十年仍参不透凡尘的和尚,一个爱妻却丧妻的旅馆老板,一个宁愿抛妻弃子也要体面生活的文化人。他们都被导演设定为是有罪之人,在人到中年这个节点上,体验了生活因果循环般的“报应”。
同问观/读者,当生活的平衡被打破,神佛不佑时,你会把自己托付给谁?
故事结构:松散的故事线,模糊的时空边界
三个中年男性在模糊了的时空,或许是湖南益阳某个秋冬,演绎着三种层次的罪恶:自身之罪,他者之罪,循环之罪。在导演曾赠的故事世界中,小路转角遇到是,每个人不忍揭开的生活;他人无意走过的路里,含有我的生活一角。
第一种“自身之罪”,和尚参尘因伤人眼睛,遁入空门,由其双胞胎弟弟顶罪入狱。十年后他因心乱下山,已成为黑帮老大的弟弟再次要求互换身份,要和尚参尘顶罪入狱来还欠下的债。
第二种“他者之罪”,一对旅馆夫妇渴求生子,节制生活,在意外得到和尚参尘留下的大笔钱财后,妻子遭遇车祸不幸身亡。
第三种“循环之罪”,逃脱不情愿婚姻的爸爸,被遭受儿子抛弃还挺着大肚子的女友堵门,他不得已踏上寻子之路,却发现儿子已出家做了参尘身边的小和尚。
三个故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处不同时空,人物间微妙的联系只有观众看得到全貌。它类似于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呈现的是旁观者的全知视角。影片故事发生地是在湿雾的南方,主人公们都曾乘过轰鸣的渔船,路过白色佛塔,走过有“美人鱼”艳舞表演的岸边小镇。
一个小小的地方,多种忧愁织在一起,当事人却浑然不知。
图02 请注意,图中连接故事人物的关键线索---“白塔”影像特色:善用符号表达抽象概念,如信仰,爱情
算上短片《明月的暑期日记》,导演曾赠已把自己的家乡益阳拍了两遍。去往市集的湿滑道路,街道两旁待售的螃蟹,鱼虾,哗哗哗的麻将声,和益阳方言一起组成了带有咸鲜气息的小镇生活。除此之外,《云水》中还有青色的水雾,白净的佛塔,黑潮的小道,佛寺般的会所,帐篷式的舞池……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了,一个湖南小镇独具一派的乡俗景观。
图03 江边小鱼和寺中的菩萨像在影像表达上,《云水》中有一系列符号化运用,关于对信仰的寄托,对爱情的追求。生活中的诸多常见景物,被导演注入了绵绵意绪。有些置景所传达的含义,观者可以一眼道破,而另一些则需要观者整合故事线索做理解,细细品味。
譬如,需要开光的菩萨,祈福用的红绸,车内的毛半身像等等物件,它们直接关联着人们对于信仰/希望的寄托,对祝福/平安的渴求。
又如,从热澡后卫生间里腾出的热气,在竹竿衣架上燃烧的男女大衣,被压箱底的“计划生育奖励”锦旗;一碗热面中的温泉蛋,被心猿意马的吃客,用筷子扯出丝丝白絮……它们则需要观众结合具体情境,体味演员的情绪表达。
接下来要分享的是,我在《云水》观影中感到“惊喜连连”的分场景。它们是我个人结合参考电影和故事文本作出的解读,仅供参考。
美人鱼-泡沫般的爱情 vs 结婚照-凝固的幸福一刻
《云水》中有两种爱情悲剧,一种是如美人鱼童话般的泡沫爱情,一种是因为在现实生活无法实现,只能把幸福凝聚在两人结婚合照中的爱情。另外,在该影片中,美人鱼般的爱情是年轻人的,结婚照式的爱情是父辈一代的,两代人各有各的苦闷。
父辈一代
“爱跳舞的爸爸”和他“爱打麻将”的妻子,生活的并不幸福。导演并没有交代其中缘由,个人推测,可能和《姨后现代生活》一样,有着特殊时代背景。知识青年下乡,“被迫”结婚生子,等有回城机会,ta们便“抛夫/妻弃子”,独自回到城市生活。
图04 找上门的“媳妇”,和“失踪”的儿子自始至终,“爱跳舞爸爸”对“爱打麻将”的妻子是冷漠的,无情的。他曾把妻子送到身边的年幼儿子,原模原样送回去;在寻子过程中,妻子要求和他补照一张结婚照,他甚至不愿收下那张结婚照。这样疏离且生硬的夫妻关系,《无问西东》中也有表现。冰冷的拒绝,让妻子一方感到“自己好像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仅有的两人和睦幸福一刻,只在拍照的那一瞬间。
年轻一代
穿“美人鱼”表演服的美美,是娄烨的《苏州河》和曾赠的《云水》有的一个角色。娄烨《苏州河》中的美美,在一个有霓虹灯舞的水箱中表演;曾赠《云水》中的美美,在一个由帐篷搭建的场地跳钢管舞。她们都渴望得到一段痴情的爱情,但事与愿违。
《苏州河》中,美美的摄影师男友只希望有露水情缘,不愿海枯石烂,他对摄像机坦白:他并不会遵守“爱”的承诺,去寻找已离开/消失的美美。《云水》中,美美的男友是“爱跳舞爸爸”的儿子,ta们曾一起私奔,躲避一个棘手的第三方,男友已怀孕的女友。
可美美被抛弃在了二人曾缠绵的旅馆。男友决意摆脱他在俗世的所有情缘,独自上山当了和尚。伤心的美美回到舞场后,便和侏儒班主做起了夫妻。当寻子而来的“爱跳舞爸爸”问美美,他儿子在何处时;美美的回复,像是在跳跃回应电影《苏州河》中摄影师那段坦白,她斩钉截铁的说道:你告诉他,我是不会去找他的,不会的,永远不会。
图05 左边为《苏州河》美美-周迅饰,右边为曾美慧孜,在《云水》中饰演美美《云水》对《苏州河》美人鱼形象的参照,像是导演曾赠在用一个女性角色的坚定拒绝,回应《苏州河》和《云水》中只是贪恋鱼水之欢的男性,并判ta们有罪。爱跳舞的爸爸和他去当和尚的儿子,都有“抛妻弃子”的罪恶,这便是“循环之罪”的“循环”之名的由来。
用超现实场景体现人物的内心挣扎
令人惊喜的有两场荒诞场景,一场是旅馆老板/丈夫在丧妻后,重走妻子发生事故的道路,被锁车内无法脱身;一场是和尚参尘逃离双胞胎弟弟失火会所时,只见有自己脸庞模样的路人。导演自述,关于爱跳舞的爸爸,因预算和审查原因,属于他的那场超现实般情绪释放场景没有呈现。
最难过的离别,是无论如何都只看得到你的背影。
一夜暴富后的旅馆夫妇,对钱财的使用是有不同意见的。妻子坚持用来改善生活,丈夫虽有道德上的顾虑,但并不阻止妻子疯狂购物。在妻子的感染下,他穿着妻子买给她的米色风衣去买螃蟹,准备先从伙食上改善下生活。
图06 《云水》中正在数钱的妻子,秦海璐饰可骑新电瓶车的妻子,在回家路上遭遇了车祸,生死不知。他拎着菜篮子就跟警车去了医院。妻子在手术室里抢救,等在外面的丈夫有些害怕,他的手脚不听使唤的颤抖。这时,菜袋子里的螃蟹爬了出来,在空荡的走廊里,肆无忌惮的横行。
这里的车祸,螃蟹,妻子等意象一一复制到了丈夫被困汽车内的场景。行车路上,丈夫看见一辆又一辆倒地而放的蓝色电瓶车,和妻子新买的那辆一模一样。汽车挡风玻璃前是妻子身穿红色大衣的背影,汽车后视镜里,还是妻子身穿红色大衣的背影,无论如何他看不到妻子的正面。妻子正在远行离去,他想下车去追赶,却发现车门打不开,自己身上还爬满了螃蟹。密密麻麻的蟹脚,亦如,丈夫心乱如麻的心境。
最无知的恐惧,是持续在受害者和加害人的身份中煎熬。
和尚参尘下山后,回到已破败的家中,在废弃的墙上发现了弟弟的联系方式。他被接到弟弟如佛寺如宫殿的会所后,接受了弟弟互换身份,顶罪入狱来还债的要求。可当晚,会所起火,他仓皇逃离。上,他看到所有路过的行人,竟和他长得一模一样。
数十年来,和尚参尘被自身罪孽折磨,无法化解。当他得知,自己可以用顶罪的方式,还恩于弟弟;用禁锢自己的牢狱方式,来减轻对他曾犯下的伤人罪过,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解脱的。
用“加害者”的身份去换一个“受害者”的身份,至少,他在道德上是不会再受指责了。可当他看到都是上都是“自己”,他开始怀疑这种自我救赎的意义。他与弟弟那张极为相似的脸,成为了他的新魔障。
那个从火场逃走的人,究竟是黑帮老大弟弟,还是和尚参尘自己呢?
图07 三个不同身份的“和尚参尘”结语
关于信仰诉求和救赎方法,是没有答案/标准的,亦如生活本身。每个人在世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无边的苦海/桑摸索,可“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语),多一分的困难,也就多长一份毅力。生活的无常,正如自然中的云水,接受它便是!
写在最后,关于导演的介绍
《云水》导演曾赠,87年生人,这是她的第一长片作品。该片剧本第一稿完成于2014年,同年,她的剧情短片《明月的暑期日记》,凭借细腻的叙事和诗意镜头表达,获得了电影行业的认可,获得了如“北京大学生原创电影最佳剧本”等等奖项。由此,曾赠进入了宁浩“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得以把《云水》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写作剧本和拍摄影片是一个类似春耕秋收的过程。当观众在大小银幕上看到创作者最终成果时,创作者已从当时的创作情境脱离了许久。这个时候,回看影片,即使有遗憾,也已成定,更重要的是下一作品了。
个人很期待导演曾赠的电影新作-女性犯罪三曲(《少司命》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
电影《云水》
深焦 x 曾赠:抛开性别身份,《云水》想讲的是人的故事
https://mp.weixin.qq.com/s/rLMtHZ9v1p9P4kwnmSKoMA
专访 | 曾赠: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下一
https://mp.weixin.qq.com/s/SEO2fJBZKzm4gQLrH18t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