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10篇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10篇

  《都市一无所有》是一本由吴琦 主编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一):《破碎的孩子:孩子的孩子》读书笔记

  索绪尔提出符号具有差异性,词的意义取决于和其他词的差异。都市成为都市,文化成为文化,也在于差异,因而人们更看重边界,不是中心,更执着于探讨差异,而非共性。

  石头一面像兔子,一面像帝国大厦,一面是野性,一面是文明。小说里讲的是,一面是原始野性,一面是文明。想起了维特根斯坦的兔鸭图,看上去是兔子,换个焦点就是鸭子。是同一个东西,但被构建了不同的意义。

  界限是主观设置的。对岛屿以外的人而言,石头南北的人并无差别。因为当有外人的时候,界限也随之而变。在更大的背景下,岛屿南北的人的差别,小得可以忽略了。

  当岛屿只剩他和她的时候,他们要结婚,孩子们要生下孩子了。这是为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考虑。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岛屿上只有他们俩,他们俩就是所有人。但对他和她而言,所有人这一概念,显然已经将自我保存上升到种族的高度。

  最后,他们讨论完住到南边还是北边。这时,他们内心潜藏的欲望暴露了,这潜藏的欲望恰恰是对自己所处文化的反叛,她渴望住进森林,而他渴望生活在平原。文化是一个网络,当文化仅剩下一个人,文化也就没有了意义,因而也就无需争执了。这时候,重要的问题不是留存哪种文化,而是如何共同生存,并建立怎样的文化,面对迎面而来的未来。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二):《破碎的孩子:蛋》读后笔记

  04-12

  少见的第二人称叙事。叙述者是母亲,主人公是你,是孩子。这篇小说是母亲在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是孩子,所以每个人都是主人公。

  把这篇小说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连在一起读会很有意思,也会很清楚作者的意图。

  蛋是私人语言,某种东西隐秘地内嵌其中,无法为外人道。这是母亲妊娠时留下的痛苦感受,它宣告着自我的结束,它本应融进孩子体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渐渐发酵成爱,但却被剥离,结痂成私人语言,成为了家人之间沟通的屏障。

  生活中首要的是感受和体验,而非意义,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捕捉飘忽不定的感受,只有追寻和构建意义,才能在彼此之间产生共同的感受。

  孩子和丈夫将蛋视为怪异的,他们无法走进她的内心,也不肯陪她一起将私人语言编织到共同的符号系统中,这让她更加孤独。而她也因过度沉迷于蛋,错失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无法与孩子构建共同的回忆。人与人就这样疏远隔离。

  孩子打破蛋,说里面什么都没有,里面当然没有对他而言有意义的东西。而母亲觉得里面有红色的眼睛一样的东西,这东西随着孩子的出生而来,也就是,直到蛋破碎,母亲才意识到,蛋里的东西随着蛋而来,而蛋随着孩子而来,孩子来自她的体内,她才明白,这一切都应该是融贯的。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三):《请赐予我们安宁》读书笔记

  引文有问题。《理想国》中这段话是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对答,而非索福克勒斯。前者是一位巨贾,后者是诗人,是《俄狄浦斯王》的作者。不知道是翻译有误,还是引文本身有误,还是作者故意为之。

  说这篇小说。叙述者是哲学教授,女主角是柏拉图研究者,题记的引文就是柏拉图中对老年的性的讨论,文中有提到柏拉图的《会饮篇》(专门探讨爱欲),故事发生在希腊,人物在追寻古希腊的遗迹。

  作者通过这些符号表明自己的意旨是在探讨爱欲。并不是探讨爱情和欲望,而就是探讨爱欲的问题。我欲望,故我存在。这篇小说的叙述是我的视角,对方是你,还有他。叙述者通过欲望你而感知道我的存在,而你的反馈让我不得不想起他,因为觉得痛苦,从而更加渴望爱情。

  爱情是疯狂的,因而哲学教授的理性思考能力变得不堪一击。从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逻辑词汇,但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小说题目,请赐予我们安宁,有宗教气息,而小说后半段基本上就已经抛出了宗教符号,修道院,拜占庭,圣经等等。为什么不说赐予我,而说赐予我们?因为只有你被我容纳成我们之后,才有安宁可言,不存在只有我的安宁。

  最后,两人放弃了去约翰的山洞,而选择喝杯咖啡,回到公寓,似乎就回到了生活的安宁中,就像《理想国》山洞里的人终于回到了地面以上。

  以上。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四):《游戏机》读书笔记

  读起来总是想到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同样的故事主线,怀孕与堕胎,同样的幽怨的姑娘和不想负责的小伙。写法也有关系,《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代表作,故事中两个人对话简洁且不明所以,而对话底下却暗流涌动,有些很复杂的背景世界。虽然故事中的男女话也不多,但是叙述者话很多,比如反复的说“什么也不说”“不说”,而且用了大篇幅的意识流来表达双方心理,可以说,这篇小说是《白象似的群山》的解读。

  解读之后,为了让“冰山理论”再发挥作用,作者采用非线性叙事,将事件打碎,让因果导致,以心理感受的强烈程度来取代时间。这便增加了小说的诠释空间。之所以男性读者和女性读者会看到同一个故事梗概,但会做出不同的解读,就是因为,小说真的仅仅交代了若干个梗概,同时屏蔽了作者的意图。道德解读会在这类故事里无尽循环。

  这篇小说里仍旧提到了交流的困境。堕胎事件发生之后,双方多次试图挽回彼此的感情。这是这篇小说的开端。之所以每次尝试不成功,是因为太刻意于让双方看起来像一对,“恰如其分的情侣”,“就好像他们依然很幸福”,而实际上却不敢面对彼此的芥蒂,“而海滩上也从未发生过什么”,双方都没回避着。

  游戏和手术室是交叠的。在海滩上,他们决定堕胎,于是,所有意义都崩塌了,下起雨了,两个人来到了游戏。在游戏里,婴儿失去了,而她获得了一个娃娃。游戏是一个矛盾的场所。

  开篇第一句话,“你要这个还是那个?”对比莎士比亚经典的问题,姜文在《一步之遥》里翻译得好,“你要这么的,还是那么的?”

  以上。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五):《破碎的孩子:汤》读书笔记

  都市里不缺少面包,也不缺少汤,而是缺少对烘焙的虔诚,缺少将食物与情感融合的情怀。

  都市里只有生产,没有匠心制作。在主人公的故乡,面包和汤不仅是果腹的食物,而是包含魔法的药剂,能给人以安慰和治疗。小说中提到的老妇人,不仅生产食物,而是通过食物承担起治疗疾病和痛苦的责任。这不是生意,而是责任。

  食物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载体,提供者给人食物,也给人安慰的话语,这些话语能够直抵灵魂。描述外婆如何做汤,像是一场宗教仪式。

  这一切都超出了食物本身的意义,蕴含了人对人的善意。所以,罐头里铺上没有实际用处的纸质小垫布和圣诞餐巾。客人临走时,手里攥着倾注了善意的油酥点心,当悲伤袭来,将自己浸没进去。

  还有一点提现了宗教情怀,即外祖母在汤这件事上,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对,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无法控制自己。

  与都市中的批量生产不同,这里每一份汤都不同,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区别对待。每个喝汤的人都感受到不同的黏稠度,这取决于年龄、性别、消化不良程度、有没有假牙、喜不喜欢牙齿和胡萝卜碰撞等等。

  小说里提到慷慨,外婆从不直接推销自己的汤,而是通过摸索共同的话题,实现交流。像小说中的对话,“你不懂。”“我不懂。”没人能懂另一个人的感受,给人关怀时要承认这一点。我知道你在悲伤,但体会不到你悲伤的感受,也不了解你悲伤后面复杂的背景。但是,我不说那么多,我只有同情心和汤。这是一种微妙可控的善意。

  当外祖父死后,外祖母停止悲伤,汤非但没变坏,反而更好喝了,因为汤的材料是最原始的情感和真诚。只有这样,无论悲伤与否,都能给人以真正的安慰。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六):你们都在等的《单读18》终于来了

  “单读 17 看完后,我就一直在等着新书的发布,可怎么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啊。” 的确,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又折磨。但值得开心的是,《单读 18》就要和大家见面啦。这一次,我们集结了众多英国当代青年作家,反思、探讨现代都市生活。 希望你见到它的时候,会由衷地感到开心。(热烈鼓掌)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座又一座城市的蜕变,设计感满满的高楼大厦、宽敞但是依旧拥挤的马路、处处蜂拥而至的人群几乎成了提及城市必定会想到的标准事物。渐渐地,城市开始雷同,就像居住在里面的人们一样,每天融进喧闹的生活却又自己选择或被迫选择了安静的孤独。所聊话题无外乎爱情、意义、空虚......再陷入无穷无尽的循环。

  城市是饱和的。城市拥有无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城市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们。但城市没有某种“共同意识”,它的确存在、近在咫尺可是很难让人毫不犹豫地概括出特性或者进行描述。这是我们想探讨的主题,关于都市一无所有。

《单读 18:都市一无所有》

  如果要和你介绍它,我最想说的是

  众多英国当代青年作家

  作品的首次集结中文亮相

  本辑《单读》为当代英国文学特辑,作为国际文学展演(ILS)的一分与读者见面。本着一贯以来对于青年写作者的关切和国际视角的坚持,力图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那些正在崛起的、不容忽视的时代声音。

  简·卡森(《时尚芭莎》杂志短篇小说写作奖获得者)、凯丽·哈德森(费米娜外国小说奖获得者)、内德·鲍曼(进入《格兰塔》英国最优秀的年轻小说家名单)、大卫·索洛伊(入围 2016 年布克奖)、萨拉·霍伊(T.S.艾略歌奖获得者)……这些对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相对陌生的名字,正是英国当代文学中的青年,也是英国各大文学奖项的新声音。这是他们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的中文亮相,其中的分作品甚至是首次被翻译为英文外的其他语言。

  除了这个,还有什么特别的

  从异国视角审视我们的共同处境,

  反思现代都市生活

  一面是高速运转、便利发达的现代化都市;一面是千篇一律、琐碎分裂的个人生活。我们选择了都市,又被都市囚禁,生存空间的别无选择是否也代表着某种精神和文化的困窘?除了重复的场景、重复的情绪、重复的话题,我们是否有新的创造力去新的生存空间,并得以生发新的精神内核?

  首次 100% 刊发独家、首发内容

  《单读》原创之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这一辑的《单读》中,读者看到的所有作品都是它们的首次刊发。除了五位来自英国的当代作家之外,90 后新秀作者王占黑、旅行作家刘子超、英国长期观察者与书写者王梆、书评人李南心、作家夏榆和全球书讯关注者吴瑶,都为《单读》带来了他们的最新作品,它们小到社区故事、大到异域图景,体现着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多样,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丰饶。

  T.S.艾略歌奖获得者、

  英籍华人女诗人萨拉·霍伊的代表作

  萨拉·霍伊的诗集《玉环》充满了丰富的元素,这位出生于香港、成长于英国的诗人重新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书写血脉与文化的深层勾连。

  艺术家蒋志

  带你游历思想与视觉的碰撞

  艺术家蒋志在文字与影像文本中兼具超凡的表达能力,在他看来,写作和画画是一种困人之劳作,也是他通往自由的地道,本辑的影像分将会给读者带来思想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杰夫·戴尔专访

  “没有幽默感的人是怎么在世界上存活下来的呢?”《单读》持续推介杰夫·戴尔专访,约翰·伯格、网球、旅行、爵士乐、文学与政治,在这里,读者将会看到一个丰富的、有趣的、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杰夫·戴尔。

  这些话,只是它亮点的一分

  简·卡森:我的外祖母完全不能停下。她做的汤足够喂饱贝尔法特所有悲伤的灵魂。

  斯坦贝克:我要去了解我的。我不去城市,我要去小镇、农庄和牧场。

  杰夫·戴尔:你一直待在书桌旁也依然可以拥有充满冒险的一生。

  刘子超:说到底,这个世界正在进行着的,不过是一种金钱与爱情的全球化交换。

  王占黑:人年轻的时候,脑子里就不会写“死”这个字。

  《单读 18 》里还有什么?

  目录

  【卷首语】

  到伦敦去/吴琦

  【小说】

  破碎的孩子/简·卡森

  rokenChildren/Jan Carson

  游戏机/凯丽·哈德森

  Amusements/Kerry Hudson

  涓滴/内德·鲍曼

  Trickle Down/Ned Beauman

  请赐予我们安宁/大卫·索洛伊

  Dona Nobis Pacem/David Szalay

  杀猪日/大卫·索洛伊

  ig Killing Day/David Szalay

  【诗歌】

  玉环/萨拉·霍伊

  Loop of Jade/Sarah Howe

  【访谈】

  杰夫·戴尔专访:待在书桌旁也可以拥有充满冒险的一生/陈一伊

  【影像】

  囚人之眼/蒋志

  【随笔】

  菲律宾跳岛记/刘子超

  狗司令/王占黑

  【报道】

  忍冬花的春天——走入新崛起的英国工/王梆

  【评论】

  国民作家严歌苓,伪女性主义与历史虚焦/李南心

  纽约文学志/夏榆

  全球书情/吴瑶

标签:都市 一无所有 读后感 10篇 都市一无所有 都市读后感 都市10篇 一无所有读后感 一无所有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