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气质》是一本由(美)明恩溥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的气质》读后感(一):原来我们这样丑陋
读罢长叹,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先人,是因为鞑子治下的满清,塑造出这样的人群?还是几千年来文化渣滓扭曲了人性,造就这样一群人?一方面内心有深深的不忿,明恩溥的骨子里的歧视有些是源于文化的冲突,一方面,他类似原野调查的笔法,又不由得让我感到震惊,叹息真有这样一群人:麻木、刁滑、隐忍、无情、虚伪、贫穷、吝啬、粗鄙,或许作者唯一赞叹的就是这群人的勤劳和温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经受了无穷压迫和许多战乱杀戮的人们。难怪会有那么多战败和赔款,难怪会有以后的新文化运动,苦难深重的啊,请努力剥开自己丑陋的面具,拥抱这世上文明的花朵,自强自立,让文明浸染下的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快乐、真实而满足吧!
《人的气质》读后感(二):《人的气质》摘抄
盲目的赞美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
在看到的许多事情并不不是一开始就被注意到的,而一旦被注意到,则会永远不忘。
他们全都不相信我们的判断,而对他们自己的判断推崇备至。
人至今仍不明白,他们所浪费的时间恰恰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不属于其他任何人。
人心满意足地以为他们能够获得微薄报酬而埋头苦干,这种心满意足就是他们忍耐美德的一个体现。
他们自然也会觉得各种不幸,但他们认为不幸是难以避免的。
改善生活条件的首要推力,就来自其它优越条件的知悉。
“仁”不带“心”。
在,真实仅限于历史。
《人的气质》读后感(三):一本牢
一信仰基督教的外国人在待了若干年后,发了一本书的牢。看到第二十五章就看不下去了。第二十七章囫囵地翻了一翻。满眼飘过的都“如果。。。。。。信仰基督教。。。。。。”
5上有段话还是有用的:“密迪乐先生,众多以和人为写作对象的作家中最具哲学头脑的一位,曾表达出这样一种观点,即让一个人原原本本地了解某个外国精神特质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向他提供堆记事本,让他细读。这些记事本详细记录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事件,尤其是那些看上去非常特别的事件,而且最好还附有该国人士关于这些特别事件的解释。”
但是,附有的“解释”或许就有诱导读者的作用,或者说弊端。
《人的气质》读后感(四):19世纪的人
现在看来,明恩溥的这本书应该叫做《19世纪的人》,里面说到人的很多特点,现在都趋于消失了。当然,在某些贫困落后的地方可能还会看到。
比如说到人节俭,使用任何一块布料,都能充分使之物尽其用。但现在,即便一个不那么喜欢炫富的人,都不可能节俭至此(家中实在贫困的除外)。原因很简单,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去了,我们进入到了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只盼望物品尽快用坏,好买新的。
勤劳也不再是所有人的标签。技术的进步大大释放了人力,于是懒人也多起来了。人不讲究舒适便利的年代也过去了,我们和当年的外国人一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开始注重卫生,注重隐私,注重周围安静的环境。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惯了那些原本属于西方的生活方式。一个时代过去了。那个时代的人,尽管物质匮乏,但始终扬起他们高傲的头颅,睥睨地看待闯入他们世界的蛮夷之辈。也许今天我们会对他们当时的许多行为表示可笑。但没有那些开始,便没有现在。
当然,还有很多特点始终保存着,犹如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譬如好面子,譬如说话拐弯抹角。文明始终是建立在感性之上的,而非精确的化学方程式。
我们何其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年代。既然无法选择,那便接受它吧。
《人的气质》读后感(五):「人的气质」短写
全书两百多页,共计27章,看完还是很快的。
朋友刚推荐给我的时候还很好奇这样一本论述人气质的书为何出自一名歪果仁。
事实上作者【明恩溥】作为传教士在呆了20余年,生活经验加上着意收集生活资料使得本书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尽管成书于多年前,正值历史上最为贫弱的时代,清后期的无能加上两次战争的影响,作者所接触的人恰可能是历史上最为贫困屈辱的一代人。
书中偶尔有些关于人的性格的场景叙述可能看来有些刻薄的笑意,然而时过境迁看这本书,更多的是对比展开思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尽管有些【性格】在我看来可能已经未必那么明显突出了,比如【漠视精确】【漠视舒适和便利】,仍有些东西需要展开反思,比如【面子】【缺乏公共精神】等,即使过了一个世纪,这些仍然存在。
这里引用译者的一段话:“性格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构成,其中孰优孰劣,那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哪些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浮上表面,哪些又会逐渐沉降为历史的积淀,这些问题都是发人深的,明恩溥先生的这本【人的气质】或许无法为我们提供出现成的答案,但如果带着比较(中西的比较,过去和当下的比较)的目光来阅读此书,或许能促进深化我们的相关思索
同时,人的气质,本身是个庞大复杂的命题,不论谁讲都很可能不够全面,对读者而言,阅读不同人眼中对此的阐述,更像是拟合的过程,有助于逐步靠近问题的核心。
书中分章节提及儒学的影响,譬如【孝顺】,国人为之提倡可参考【二十四孝】,其实【孝顺】存续恒久,在我看来不仅是儒学中道德影响,更有统治阶级几百年来强化所致,孝在于【老有所养】,当这个责任分担至个体家庭中,对于统治阶级而言可以去不小开支。可以说每一章节【气质】的生成,是许多因素共同交织的成果,不仅在于阅读【气质】,还要考虑引导这些【气质】生成,其下更为庞大的因素。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本书宏大的主题【人的气质】^_^
《人的气质》读后感(六):那是一段令人好奇的历史
从人性的角度,人都是相通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起半点划分作用。
当我们动辄谈论某某人种,某某国人有如何如何的秉性的时候,他的参加价值仅限于当前历史和文化中。谈论一个族群有什么特点,反应的是那个时期的历史特点,文化风俗,文明程度和生活态度。
这本书里的人放到今天,很多东西已经不适了。那些像小说般的节俭故事,我们从长辈那里还能听说一些片段,但和今天的生活已经大相径庭了。或许某些边缘山村还比较明显,但那是贫穷带来的生活特征,和人种没什么关系。可以想象,如果有全球一体化的一天,那时人的共性将达到的统一。
书中关于智力混沌的一篇非常有趣,读着读着忍不住就笑了。
摘一些好笑的地方:
问一个人一个简单的问题,譬如“你多大岁数了”他会茫然地盯着问话的人,反问道:“我”你答道:“是的,就是你。”他惊得振作起精神,准备回击般地答道:“多大岁数了”“是的,多大岁数了”他再次调整注意点问题:“我多大岁数了”“是的,”你又说,“你多大岁数了”“五十八了。”他终于明白地答道,他的心智现在才进入了正常运转。
智力混沌的一个突出例子,是人普遍有一个惯,这就是用事实本身来解释事实,不追究其中的道理。你问一位厨师:“面包里为什么不放盐”得到的解释只是:“我们在面包里就不放盐。”“你们这个城市有这么多、这样好的冰制食品,为什么不留一点儿过冬”“不,我们这儿冬天从来没有冰制食品。”一位拉丁诗人,信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倘若这位诗人住在,会把这句格言改为:“试图寻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
如果不由一个外国人的眼睛,我真的看不见我们的这种逻辑,确实很有趣。这属于东方文化中阴柔的分,讲究意会不说明。
本书中这种冲突带来的笑话还挺多的,就是由一个外国人眼中看见的不合逻辑,制造了所谓的“愚昧”。我们把他们当蛮夷,他们也当我们是怪胎。
认真想想,学校里的教育,大天朝高高在上的依然是潜移默化的存在的。就差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最优秀的,老子对宇宙的理解远远超出现代的科学家,中医才是医学之根本这些堂而皇之的宣言了。
《人的气质》读后感(七):傲慢和慈悲,一双百年前的西方眼睛
笑点、酸点、痛点都非常多的一本书,作者对人性格之观察概括,除了作者本人和同期在华的友人几十年的见闻、对中文典籍的研读,还引用颇多此前西方学者在汉学方面的著述。很多处可以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和冯友兰的《哲学简史》互为表里根源的参照,可以作为具体的事例枝节补充。
作者立足广泛基础的下层社会单元做出的观察可见人在历史中为维持着最低限度的生存和一个庞大统治机器的秩序,怎样把很多在西方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品质内化为性格,作者对其流露的同情、理解和蔑视倒和书中所言及人对外国人的态度两相对照,各有秉持不下的文化中心视角,而我觉得作者更为准确、深刻、有趣的观察,无疑是和当时的文人阶层的交往中得来的,比如,撒克逊人崇拜能人,而人尊崇文字化石一样的学者,所谓“君子不器”;人虽普遍缺乏公共精神和主权意识,但其和文化的归属感却持久而稳固,一个对鞑靼政权命运毫无关心的人,同时又可以是爱国的;相互监督负责的权利链如何导致了不信任和低下的行政效率…等等
作者在横向的对比中西方人不同的观念、性格、处事方式,对比构成人精神的儒家文化、多神论、泛神论、无神论、祖先崇拜和西方基督文明时,同时没有忘记一二百年前的欧洲先人门和如今的欧洲人又何其不同,对十九世纪最后十几年将面对的改变和人性格中坚韧耐劳的一面将在未来发挥多大的优势,作出了非常高的期许,“地球如果是一颗头,人就是最硬的那一撮头发”(笑)。
总的来说一下作者的态度和对作者的感觉,写观察事例时多运用夸张幽默手法或比较跳跃的比喻,纵然其中难免有失真偏颇之处,但那种真实感、在场感,引人回想起一串相似事例,足见他观察取材的精道,对经纶典籍和民风俗语的理解运用,更让我一个人汗颜。
如译者后记里说,作者有传教士的慈悲宽和,有学者的理智和见识,又了解到在他的提议和积极努力下,促成的向美国追回庚子赔款一事,纵然他带着西方文化的傲慢和优越打量人,我还是很难不对这位传教士心生好感了,回头看序言里他所转述另一位传教士的天真的话,企图以引入某个宗教来改变他所见人的种种缺陷,在这一点上作者比他的前辈清醒的多。
这本书是让我读来觉得找到了成长中很多不适、不愉快和矛盾感的准确描写和再现,有切肤之痛、切肤之烦,而书中内容对比今天,竟然还是残留和不变的方面更多……值得警醒的是一个看似美好的道德词汇后面可以包含多少正面相矛盾东西,很多人是怎么在这个弹性的区间里维持面目模糊的生的。
《人的气质》读后感(八):人的脾气
这是多年前的外国传教士,写就的清末时期的国人。这原本是刊登在杂志上供在上海的外国人了解国人的一些杂文汇聚起来的集子。但在所列的国人现象上无不是细无巨细,且心理活动和事出缘由都竭力要一一道出。
这样一个生活在近半个世纪的外国人,对国人的观察已经到了令人佩服的地步,所以读这样的书无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笔下的国人他们有血有肉,爱恨缘由都可以找到出处。虽然就如译者刘氏父女所言那样,书本的三分之一是误读,三分之一是谎言,三分之一是事实。仅就这三分之一已经够我们好好咀嚼其味道。
译后的跋说得很具体详实,在译者所列的短短千字里已经把整本书的精髓罗列得面面俱到,于是乎在谈这本书的阅后感想,犹如班门弄斧一般可笑。但是,如果我不夸一夸译者的用心,这是对此书最大的亏欠。译者不仅就当时的风俗民风一一进行现代化,还就更多的点进行注解,加上作者原注解,多年前的杂文集看来也变成了一本社会学著作。所以要十分的感谢译者的努力。
里面不仅罗列了“死要面子、漠视时间、漠视精确、善于误解、拐弯抹角、固执、智力混沌、神经麻木、轻视外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保守、漠视舒适和便利、缺乏同情心、相互猜疑、缺乏诚信和缺乏宗教精神等。”也少分的道出可怜的几点不是被看好的优点。总体带有一种隐约的优越感,而在作者吐槽国人无中生有的优越感时,其实本身也是在一样的犯错误。所以这些点来说明,世界都会有的东西而已,并非国人独有,就跟自私、猜疑这样的特性大家都有一样。是不足以体现为国人独有的缺点。
如今看来,年前的国民,确实是存在很多行为,但大多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以及相对贫穷落后的缘故造就的,这一点在明恩溥的文章里有体现,但很多时候作者并没有谅解,而是独断的以为是因为国人缺少基督教这样先进的宗教而已。现在国内的经济状况和国人在国际的地位很好的说明了国人也许就是在儒家这一传统的思想系统下,不用借助任何外来的“高级”宗教就可以做得很好。而一些国人不大存钱、不要求精确、不在意时间等等都在现在当代根本不存在,且从某种程度来说的勤奋和努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任何一个。
在本书所说的国人不讲信用、对任何东西都持怀疑态度这个相辅相成的特点上,我觉得最为贴切,而且是自古而有,我相信,也永远都不会停歇。所以光这样的一些例子就让我觉得这书值得给五星。也许国人都在骂世风日下,但从没根本上考虑骂与被骂,以及骂了之后的思考。但从此书就更深层次的进行了推敲,而且是来自多年前的讲述,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的思考、观察、研究造诣之高,高到像极了一本语言书。这样的书可多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有能学到的东西在里面等着去发现。
《人的气质》读后感(九):看,人还是这样……
一个独具慧眼细读经典的人,能在字里行间读出许多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的欺骗、推诿和谎言。 ———明恩溥
《人的气质》是自己读的明恩溥第二本作品,他的另外一本译介过来的作品是《乡村生活》,他是一个传教士,在鲁北传教长达三十余年,在与接触过程中,对人的方方面面有了细致的观察了解和体会,是个典型的通。这两本书关于人的社会生活、体制,尤其是人的品行,不乏真知烁见。
明恩溥许多人虽很陌生,但历史上著名的退还“庚子赔款”的一半,计1160余万美元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这一事件几乎现在大多人是知道,这是明恩溥 1906年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后获得国会通过,从而为留学生赴美打开了大门,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从封闭的国度走向世界,他们中间涌现出众多优秀人才,归国后成为不同领域的精英。北京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还是其建立的,清华大学大学前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也是为事实庚子留学创办的,至今清华大学和协和医院仍是公认的佼佼者,为教育贡献不小。
两本作品的诞生虽过去了多年了,但其揭示的人性格特征和品质,足以与著名思想库兰德公司的报告《2020年,将是一个非常穷的》所揭示媲美,足见作者眼光之敏锐。在《乡村生活》这本书里,作者指出诸多人的恶,比如“喜庆的形式在表现为吃”,设宴永远是人固定不变的回报方式;可以说是独具的一种普遍存在于民众中的恶;地痞是的特色,没有那种比文人地痞更令人生畏的;官员很少受到良知的约束;诡诈是的另本性……
在《人的气质》这本书里,作者探讨了“面子”、“节俭”、“勤劳”、“漠视时间”、“麻木的神经”、“忍耐和坚韧”、“固执中的灵活”、“缺乏公共精神”、“缺乏同情心”、“互相猜疑”、“缺乏诚信”、男女关系、的教育等等。
明恩溥认为会“演戏”是人特有的本领,戏剧演出也是人最重要的娱乐精神品,由于面子的原因,对人来说问题不在于事实,永远在于形式。虽很勤劳但是大多勤劳属于没效率的。对人虽很彬彬有礼,但是相对西方来说,人对外的礼节,更经常的是出于一种欲表明自己深谙得体举止之道的愿望,而不是想使客人舒服。吃饭是人的生存常态,最可怕的是人无休止的筵席,筵席上的菜肴之多也几乎令人难以置信。误解的才能让人更加猜忌外,也会成为明哲保身一种策略,与其相对的拐弯抹角的才能使得人常常装聋作哑,故意绕圈子,不愿谈起真正的理由,尤其是在官场,拘泥形式和矫揉造作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灵活的固执让人常常天生怕得罪人,胆小怕事,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成为评判是非的标准。的教育并没有使受教育者获得理解和实践一个客体的能力,人活着就为两样:肚皮和钱袋。男尊女卑导致的在没欧洲意义上的那种两往自由,女子越大越会被养在深闺中,生怕她们走出家庭走入社会惹了什么祸来,男人缺乏对女性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人不仅对“公共的”一切漠不关心,那些没人看管的财产都会成为盗窃的目标。人性格中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稍微收到一点刺激,要么打算豁出性命要么就是又把生命看的比钱还金贵。缺乏同情心,使得人对许多灾难都持一种冷漠、麻木的特征,对陌生人很少提供善意的帮助,常常拿别人的苦难当玩笑开,当面嘲讽残疾人,比如赵本山许多小品,不知道多少人在下面哄堂大笑。
尽管法文化里有人命关天之说,死刑的执行甚至要得到皇帝的批准,但在一些情况下,人的生命却很不值钱。尤其是一些派或者秘密团体被认定有谋反之嫌时,人命可以如草芥杀戮。
人骂人的技巧提高到了只有东方人才能达到的完美程度,争吵一开始,一些脏字秽语便汇成一条肮脏的河流,这一现象在每个阶层都普遍存在,文人学士,各个级别的官员直至身居高位的重臣,一旦动怒,就随意破口大骂。“骂街”的方式则是妇女的常采用的方式,不择形式,上房上瓦的声嘶竭力对骂几个小时。
善于敲诈,上至皇帝下至乞丐,莫不如此,尤其在惹官司后,各级官吏不尽其勒索之机会和才能。诡诈的性格就使得“好心办好事”在人的生活中并不常见,人们在体现“仁”的美德时,虽其往往也很少带着诚心,但诡诈的性格往往会挟持了仁的实施,这导致了人即使想做好事,也常常怕带来意外的麻烦和纠纷。
人善于说谎,常常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虚情假意、口是心非。假称、假尺、、假货——这些现象在很难绝迹,甚至那些大商号也会挂出醒目的招牌,向公众宣示。他们一定能在这里买到“货真价实”、“绝无二价”的东西,可这些东西确实名不副实的。
人本能地承认他们互相之间存在着猜疑与普遍的不信任,与外国交往史就是一猜疑和推诿的历史,因为彼此很难信任,因此在也是一个谣言泛滥的,互相不信任也会影响的复兴。
进入权力体系的官员,对待脚下的百姓他们是老虎,对待他们头上官员则是老鼠。对于一个有各种不轨行为的地方官员来说,他也许会平安无事,也可能因此惹祸上身,如果真有麻烦,他可以通过一些有影响的朋友斡旋,或者明智地花些音量,从而逍遥法外。
历史上一些“”,则是高一级官员指示低一级官员,应当采取某一步骤了。低一级官员恭敬的回禀道,该步骤已经完成,事实上呀更儿就没采取过任何行动。在许多情况下,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如果某个门一直施加压力,命令急如星火,低一级官员就会把压力转嫁给更低一级官员,并且把责骂传递过去,直到那压力的动量消耗殆尽,然后事情又像先前那样运转起来。起初看起来运动声势浩大,但结果不尽人意。
作者在书中引了一段话,太能说明特会演戏的超凡能耐了:“一位政治家的生活和国事文件,就像卢梭的忏悔录一样,充满着贵的情感和最卑鄙的行为。他杀了上万人,却还要引用孟子关于人的生命是神圣的那段话。他把修河堤的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结果让洪水淹了全,他却在悲叹耕者失去田地。他与人达成了一项协议,他私下里说这只是一个欺骗性的权宜之计,可是他却又在高调地反对伪证罪。” 一位聪明的道台则对一个外国人说:皇帝手下的官员全都是坏人,全该杀,可杀了我们也没用,我们的继任者会像我们一样坏。
多年过去了,人许多性格已经改变,比如不再节俭,奢靡之分盛行;对孩子也很少家长制,相反宠的都成了小祖宗。就和作者说的,人所缺少的并不是智性能力,也不是忍耐精神,实践能力和乐观性格,他们这些品质都非常杰出,他们缺少的是品格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