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的快乐》是一本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著作,中信出版的167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专注的快乐》读后感(一):快乐之 书
我非常喜欢《专注的快乐》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明白我为什么快乐,以及怎么才能更加快乐。心流并不神秘,它可以出现在我们生命的任何一个时刻,只要我们是热忱的、投入的、是热爱命运的。喜欢尼采这句话:我想要逐渐学会领悟事情必要性之美,如此我方能成为制造美丽事物的人。
根据《专注的快乐》一书描述,人类在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发现新事物之时,最能感受到心流。而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创意。充满创意的人生往往充满乐趣。我就是这样玩的。
《专注的快乐》读后感(二):不后悔的活法
快乐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快乐是一个无底洞,很难一直满足。我不知道终极目标是什么,但是很明显,比追求快乐更好的方法是投入地活,忘我的活。
作者把我们平常的活动分为三类——工作、维持、休闲。跟大家预想的不同的是,心流状态大多出现在工作中,当然还会出现在主动式的休闲中。
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发现,只有在目标明确,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并且挑战和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才会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这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里的训练方法如出一辙。
那么该怎么做,才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呢?
首先,摆正心态;然后找寻挑战,设定合适的目标。
就这么简单!
《专注的快乐》读后感(三):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我并不快乐
我的生活中很少有大块的专注时间。
你总抑制不住要看看微信有何新消息,微博上有什么好玩的东西,最新有哪些新闻。你也总抗拒不了做个三头六臂的超人,能一边煮饭一边看电视一边逗猫一边玩手机,好像这是一种荣耀。吃到糊掉的食物才承认这一切都不对。
你能不能与自己坦然相处,只有自己,我一直在问。
找寻治疗病症的灵药时,我看到了这本书。
作者提出的心流活动是,能力与挑战的平衡。尽全力接受挑战并达成目标,即有可能产生心流。最优体验来至于能力与机会之间的平衡。如果挑战太过容易,你的能力绰绰有余,继轻松之后,你就会感到无聊;若挑战难度高,你的能力不足,当事人的态度自会趋于冷漠。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戳发心流。
心流即是自己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
听上去很吸引人。
作者在后面的篇章还有对工作、休闲,人际交往有详细的论述,皆在鼓励你做有意义的事实,换个角度转化我们对常事的固有印象。
问题来了。
决定增加生活中的心流互动,那么你了解的自己是怎样,你明确的目标是什么。
《专注的快乐》读后感(四):天人合一
在人的意识中,欲望、意图及思绪很多时候都是相互抵触的,人们很难化解它们滴分歧,让它们协调一致,齐头并进。
何为‘专注的快乐’?就像滑雪者从高级雪道疾驰而下,他滴全精神都放在身体滴动作、滑雪板滴方位上,虽然疾风呼啸着刮过脸颊,雪道旁滴静物一闪而过,丝毫不能影响到滑雪者滴注意力,就这样,全神贯注滴滑雪者,陶醉于自身优雅、潇洒滴飞驰而下,在陡峭而蜿蜒坡道上,留下纵横捭阖、优美飘逸滴身影。或者就像卡拉OK,歌者全身心滴投入,纵情演绎,歌由心生,心灵与歌声共鸣,歌唱者内心完全充满和谐、相容滴感受,欲望、意图与思绪协调一致,这样滴境界,这样滴时刻,作者称之为‘心流体验’。所谓‘心流’,就是人们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举重若轻不费吹灰之力滴感觉,也就是运动员所谓滴‘巅峰状态’,艺术家和音乐家所说滴‘灵感泉涌’这种状态。
充实滴巅峰体验来自于成长滴过程,其中会涉及到自我与环境滴默契配合,这时,‘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之间一致,‘我想要’和‘我必须’之间协调。在这种境界中,人能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全心全意滴拥抱自己滴志向。人滴命运就是自己滴选择及意愿。不论是自我激励还是外压力,热爱命运,就是接受自己滴行动主宰权,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祥和愉悦滴感受,我想就是那种我心飞翔滴美妙,和我要飞得更高、我会飞得更高滴快乐追求。
《专注的快乐》读后感(五):【专注的快乐】行文流畅,简练的一本好书
1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帮我们过活,必须靠自己发现生活之道
2正因人类意识具有这种变通能力,还拥有动机或抉择能力,足以改变结,因此也最有机会挣脱命运的枷锁
3心流体验:当事人内心全充满相容,和谐的感受,欲望、意图与思绪在这时协调一致。(沉浸,忘我)
4若确定自己能尽量保持清晰的目标,能得到立即的回馈,能力与挑战难度相匹配,以及其余的心流要素,你仍大有机会提升生活品质
5人的生活体验并无定律可循,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才是第一要务
6人无目标可追寻时就会心念分散,钻牛角尖徒增自己的焦虑
7休闲惯既是因也是果,让休闲成为真正的娱乐
8充分享受人际互动,让心念保持条理分明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找出目标的一致性,必须愿意关心别人的目标
9只要将精力在易于产生心流的活动中,便有可能改善生活品质
10将纷乱的思绪整理妥当(将脑中各种待办事项依序排列),压力便已降低大半。接着,得让你的能力与挑战相当(可以转手么,可及时学会技巧么?可以拆解么?)
11若夫妻能相互关心或热衷于相同的活动,家庭便会因心流而更加巩固
12如何展开愉悦的对话:根据对方目标付诸精力
13管理时间:1发展做任何事都全神贯注,运用技能的惯2将若干精力转移至自己厌恶的事
14即使无法体验心流,做一些符合目标的事情也能有利于心情(可以把厌烦的工作当成目标的一分)
15改善生活品质的简单方法就是掌控自己的行动。比如集中精神,安排好行事顺序来来让内心产生安详和谐之感,还可以在不得不做的事中设立目标。
16热爱命运相当于接受自己的行动主宰权,由于这份认知,个人才有办法成长,并获得祥和愉悦之感,扫除日常生活紊乱所带来的心理负担。
《专注的快乐》读后感(六):何不关注幸福指数呢
有记者问前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不丹的DGP多少?这个年轻人回答:……为何不关注一下的幸福指数呢?好,我们就来关注一下这个问题。在整个亚洲,幸福指数的是新加坡,全球排名二十五位。呢?四十八位。循着不丹国王的倡议,我们似乎能理解我们这排在近五十位的“幸福”了——举国上下都关心GDP去了,没有给幸福留下多少的时间和多大的土地,又叫“幸福”她何以安身呢?
《专注的快乐》大抵就是这样一本书,她尝试着告诉我们如何专注地投入生活,而不仅仅是工作和赚钱;她尝试着告诉我们如何专注地体验快乐,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快乐的造访。一切的悲伤和痛苦,乃至烦恼和痛恨,都源自一种忙碌下的无所顾及,而的“忙”字也造得相当有意思:忙,一个“心”加一个“亡”,太“忙”了,“心”就会死“亡”的。心都死亡了,还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
所以,《专注的快乐》会告诉我们以下这些“快乐常识”:要在一生的时间里分出百分之四十用来休闲娱乐,用以专心地陪家人吃饭,随着孩子玩耍;应该尝试着参与各种不同的工作之外的活动,并专注用心地感受,须明白“日常生活”的不同感受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们的质量决定了生命的品质;当然,她也尝试着告诉我们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工作狂,如何善用休闲时光,正视家庭,享受孤独,收获友谊和爱情……
再来说说亚洲最幸福的城市新加坡。有权威机构来到这个考察,惊呼这里是一个“不可以忘记游乐的游乐园”。“到处都有各式各样的游乐园,到处都是可以奔跑的草地,到处都是奔跑撒欢的大人和孩子……”最后,这家机构如此给新加坡的“幸福”下了结论:这个城市给幸福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土地,所以幸福愿意在这里徜徉……
读过这本小小的《专注的快乐》,我最深的感受是:快乐终究是自己去感受和体会的,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还有——足够的专注。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两句话来结束这篇文字:正因为没有投入(对生活的专注),生活才会背叛;正因为没有专注(专注地感受快乐),快乐才会原离开。嗨,活着不易,且让我们专注地活着。
* * *
《专注的快乐》读后感(七):开启快乐的钥匙
你快乐吗
我很快乐
只要大家和我们一起唱
快乐其实也没有什么道理
告诉你
快乐就是这么容易的东西
don't worry be happy
庾澄庆的《快乐颂》,应该是K歌房中被点播率极高的一首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动向前,现代人的压力与日俱增,每日每夜我们都在寻找一种感觉,它的名字叫快乐,就是一种活着的滋味。
快乐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们对快乐了解多少?我此时此刻拥有的感觉是不是快乐?快乐到底有没有道理?找寻快乐是不是很容易?针对这些快乐的问题,必定能在米哈里.契克林米哈赖先生的新作《专注的快乐-我们如何投入地活》中找到那把开启快乐的钥匙。米哈里先生生于1934年,克罗地亚西北港口城市里耶卡,匈牙利族,22岁时移民美国。曾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负责人,现就职于克莱尔大学。
有人说,因为人没有信仰,才不快乐。陈丹青说,谁说人没信仰,人的信仰就是活着!就是在这个活着就是信仰的国度里,找寻如何活得更好的方法才变得最重要。米哈里在书的引言中恰好用了这个题目“如何活得更好”,快乐是从人基本的生存谈起的,而不把从美国中产对未来的期望作为谈话的基础的。所以说,在众多谈快乐找幸福的书籍中,它算是我比较中意的一本。
快乐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情绪本是对应外界的反应。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日益增加,快乐成了奢侈的情绪,要借助外界的因素才能获得,甚至药物,变成为了情绪而情绪。米哈里教授提出了一种“心流“的体验,用来形容人们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尽管人们的生存际遇各不相同,但是对这种体验的描述却大同小异。找到你的“心流”,也就找到了快乐。
找到快乐,并不意味着你会感觉得到。快乐需要体验,专注才会有体验。做同样工作,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一样的,快乐的与否取决于当事人投入的精力多少人生的体验无处寻求规律,所以找寻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快乐无处不在,可以在生活中找;可以在工作中找;可以在休闲中找;可以在人际交往中找。只要记住,心流是快乐的门,专注才是开启的钥匙,真心投入,才有快乐的真谛。
《专注的快乐》读后感(八):心流人生——高品质生活指南
近日因关注灵修类型内容而注意到此书,本来想看的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写的《生命的心流》,但苦于网络上没有Mobi版的无法阅读,就下载了同样是他写的《专注的快乐》。
这本书主要围绕“心流”这一概念进行阐述。所谓心流活动是指,在目标明确、能够得到即时反馈、并且挑战与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开始凝聚,逐渐进入浑然忘我、心无旁骛的状态,意念因此得以完全协调合一,丝毫容不下无关的念头或情绪。此刻自我意识已消失不见,但感觉却比平日强烈,时间感也有所扭曲,只觉得时光飞逝,瞬间已过数个小时。这样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身心合一,无所谓周遭事物与时间的投入做事的状态即为“心流”。一旦整个人的身心都发挥到极致,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价值百倍,而且生活本身就会变成目的,生命终将获得极致的发挥。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能掌控注意力,便能掌握体验,进而控制生活品质。他先后从安排工作、创意生活、朋友交往、家庭沟通、个人独处等方面讲解如何运用“心流”让我们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价值,即妥善规划事情的轻重缓急,确定清晰的目标,清楚做事的规则,集中注意力,持续投入精力,尽全力接受与能力匹配的挑战,在此过程中不断的保持对当下每时每刻所做之事的观察,透过身心、情绪等磨炼技能,于动脑用心中体验到心流人生。
作者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工作令人厌恶的主因有三。其一是工作毫无道理,不仅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甚至还可能有害。其二,工作既枯燥又缺乏变化,日复一日,毫无挑战性,给人的感受是原地踏步,而非成长进步。其三,工作通常充满压力与挫折。当我们发觉自己的工作毫无用处或实际上有害无益时,通常也没有太多选择,或许你仅有的选择就是离职,就算因此陷入财务困境也得如此。而只有当自己愿意提高工作效率、额外精力提升工作表现价值、尝试找出完成工作的更好方法,才能在无法离职的情况下改善目前工作带来的感受。
总之,我们的经验都循着生理与文化的脚本演出,唯一可以掌握人生的方法就是学会让精力与意图同步,将精神能量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学会仔细管理时间,不光是追求未来的财富及安稳,而是享受此时此刻的人生。
《专注的快乐》读后感(九):保持适度的专注可以让我们快乐—Leo鉴书178
《专注的快乐》是《当下幸福》的后续作品,长短是后者的一半,可以理解成是种延伸,也值得一读(我买的还是电子书)。
首先,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宁可待着,因为当做事的动机是因为没有其他事可做的时候,是最糟糕的时候。无论是出自内在动机(自愿)还是外在动机(被迫)都要比慢无目的的行动好的多的多。我个的情况是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真有这样的时间我多半会自愿地去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让心灵更充实,其实喜欢的书可不止一本。
其次,如果要休闲,那么就主动式地休闲——这点儿对我启发尤其大,虽然以前也是这么做的,但这次补充了理由。主动式休闲是十分正面的体验。当人们从事爱好】运动、弹奏、看电影时,大多因专注 有动机而感觉不错,此时无论专注力还是心流都能达到一个高峰。以后我要多投入时间进行主动式休闲,电视坚决不看了。另外,想起十几年前一位同事,他是我见过的比较清醒的人之一,这哥们对我说:“不看电视,确实没什么用。”当时我虽然认同这个观点,但是还是戒不了电视,因为感觉有意思,最近五年左右,我已经用看书替代了看电视这事儿,一直感觉挺好。
第三,热爱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行那就辞职换一份自己喜欢的。书中引用一位诺奖得主的话:“你可以说,我一生每分每秒都在工作,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从未工作过一天。”另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更有意思:“非常高兴今天是星期五。这样我就可以不受干扰地,连续工作两天。”心流经常出现在这些状态的人在的职业生涯中很幸福没什么可奇怪的。与此相对,如果工作沉闷、压力大、无意义,就是没有什么用——这实际上是有害无益 的,通常情况下遇到这种事儿就只能选择辞职,就算陷入财务困境也值得一试。
第四,不能闲着。空闲时间如果无所事事,整个人就会变得懒散、感觉没劲儿,无所事事是一种绝境。我们需要将空间时间用于运动、艺术和爱好,这样就具备了感受心流的特征,包括:可对挑战、解决问题、不断发现新事物。
第五,要学会自得苦乐,不要不断外求。我们在对生活和工作投入热忱,从而面对人生,这样人生才会变得有意思起来。如果把自我形象建立在权力和财富之上,那么努力是不会有止境的,我们会会赔上自己的健康也在所不惜,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毒瘾。
学会面对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适度保持专注,我们可能会变得更快乐。
《专注的快乐》读后感(十):读书笔记摘要
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异于平常的感受和体验。
休闲的利弊
改善生活品质的第一步:妥善规划日常活动。
学会如何有效利用闲暇,远比想象中困难。
主动式休闲可以带来更多的心流体验。
要想让闲暇得到最妥善的运用,就得付出工作般的专注与才智。主动式休闲有助于个人成长,但过程却不轻松。
人际关系与生活品质
互动带来心流体验。
人在群体中的专注力远低于独处时。一般友谊活动很少涉及心智运用。
现代生活并不利于友谊的维系。
就算资质聪颖,如果不敢面对孤寂、独处,能力自然也无从发挥。
外向者的表征就是以积极乐观的口气描述事情;内向者在提及内心状态时则有所保留。两者尽管在体验品质上十分相近,但报告时却大相径庭。
同时具备内向、外向两种性格才算得上是正常人类。灵活多变的人在生活中兼具内向、外向两种特质,但却不固定在其中一种。
改变生活状态
意大利政治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和诺贝尔化学奖、和平奖得主鲍林的例子表明,即使童年悲惨、生活困顿,仍然可以在长大成人之后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心流体验。
心流频率增高的青少年,他们的时间大多花在课业上,较少用于被动式休闲,而且这些人专注、自尊、享受与感兴趣的程度也明显高于频率降低者。只要将精力在易于产生心流的活动中,便有可能改善生活品质。
工作衍生的意义并不会凭空而降,你必须付出超过工作所需的思考及关注,即动用“专注力”。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你将所有的精力全投入单一目标,便没有办法兼顾其他事物了。
大多数人都视家庭为理所当然,不懂得将原本基于外在责任规范而凝聚的关系,转变为因家庭乐趣而凝聚的崭新关系。唯有亲人间的目标互不抵触,并将精力在共同的目标上, 相处才有乐趣可言。
如何展开愉悦的对话?首先找出对方的目标:他当时对什么有兴趣?他参与了哪些事务?他有哪些成就?或者他正努力要完成什么成就?下一步就是:将自身的经验或专业知识应用在对方所提供的话题中,但切勿喧宾夺主,只需应和接话即可。
自得其乐的性格
能掌控注意力,便能掌握体验,进而控制生活品质。
爱你的命运
充实的巅峰体验来自于成长的过程,其中又牵涉到自我与环境的配合,即“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一致,或“我想要”及“我必须”之间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