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讲美学》的读后感大全

《宗白华讲美学》的读后感大全

  《宗白华讲美学》是一本由宗白华著作,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宗白华讲美学》读后感(一):邂逅美,在人间

  谈起美学,几乎无人不知宗白华。他对美学研究贯通古今融汇中外,体现了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对生活的无限向往。阅读《宗白华讲美学》,读者可随着宗老的笔触,游历人生的春夏秋冬,体悟生活中美的光辉。 对美的追求不是一蹴而就的跨越,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蕴含对生活最深切的关爱,从细腻的情感出发去认知主客观的统一。与其说美学是无趣的学科,不如说美学是无用的技术。在功利社会中,我们日渐被俗务迷失了方向,沉沦了心智,以为人生意义就在于居华屋、食山珍,却不能凝视美、思考美。也许,静静观照会使你的感官更加敏感(至少还原感官的原来功能),你会发现审美训练不需要读书万册、行路万里,只须与清风明月作伴、与绿水蓝天长谈,就能在自然界与自我之间架构沟通与联系的纽带,由此及彼、去伪存真,便能抵达极真、极善、极美的境界。 境界有高下,人情有冷暖。人对美的觉悟,有别于西方人。尽管是相同的研究对象,但是角度不同、路径不同,所以结果也有着千差万别,如同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五颜六色,只不过大家所欣赏的色彩是难以求同存异的。即使同为人,宗白华对美学的研究也是入木三分、另辟蹊径的。他从来不强调要寻求特征、典型,而是告诉我们个性是对共性的提炼,而非异化,而且典型并不能代表事物的全貌。值得一提的是,宗白华强调的“温故而知新”,表面上是让我们反复揣摩,其实它的真正用意在于告诫读者摒弃俗世的爱恨情仇,以常读常思的态度去反思走过的路、看过的书,保持一份初心,历风雨而不惧,经日月而不衰。 至于美学修养,某种程度是内功的养成。当修道者始终保持心态,认真聆听前辈先贤的教诲,参照自我以及同龄人的人生体验(丰富或贫乏),才能养成自我交流的惯,历经千艰万苦的跋涉与攀登,终有一天达到自我提升、自我鞭策、自我完善、自我净化。正因为如此,艺术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臆造,而是一群人的共识,把个人放在历史长河中,设身处地地分析在各类情境中自然的、毫不掩饰的心理反应,这样才不失“修道者”的良苦用心。 宗白华之所以是宗白华,在于他能立足于宽广、真实、独立的人类心灵,无论贫富、无论尊卑,无论男女、无论老少。换句话说,没有分别心,才能豁达乐观。深入思考宗白华的美学见解,通过对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形式与艺术价值的阐释,构筑起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美学思想,其关键词简约而深刻——同情、意境和节奏,这不仅是对西方反生命的有力反驳,也为东方美学的现代化树立了一面旗帜,只有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自然的才是永恒的。

  《宗白华讲美学》读后感(二):美学大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讲美学》收录了宗白华先生的全美学著作。这插图珍藏本非常精美,装帧设计高雅大气,内页数百幅插图为全彩印制,可谓皇皇巨著。

  书中收录的美学文章作品汇集而成,其中的经典篇章,展现和解读了宗白华毕生美学思想精华。在这本书中,宗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唯美的人生态度,引领读者去体味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读过这本书后,就会觉得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宗白华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研究者,是美学界的权威,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为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的著作,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他的著作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是我国美学的典范作品,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所以说,一切的美,是来自心灵,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对于生活之美,你无需去刻意地追求,更不必过分地奢望,不忘初心,从平凡的生活中用心感受,找到美的根源,生活会还给你一池清澈。

  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大量的美学思想,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美学。书中没有用高深莫测的学术文字向我们解释美的定义,更没有像教科书般按章逐节地讲授。而是用平和的语调,通俗的语体,聊天似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学美学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上有阳光,也有阴霾,天气时好时坏。路口纷繁,花朵与荆棘长在不同的路畔,正如无法定义的美一样,花朵虽艳,却不知开在何处;前途虽亮,你要自己去探寻远方。

  宗白华的美学阐释,从来都是具体而生动的。生活常识、艺术作品,构成了他进行美学阐释的对象和材料。他强烈反对从抽象东西去研究美,也反对把活生生的人与审美割裂开来。

  美是好东西,没有人可以离开它。可是研读美学,或许会深奥得教人头疼。宗先生让美学变得亲切自然。认真品读,或许能让你懂点美学,“美学之门”也就自然向你打开了。

  宗先生肯定美是主观的。并且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感是直觉到,审美无需功利考虑, 主观情趣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宗白华先生的审美观,如果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来概括那就是:欣赏就美。

  宗白华的这本《宗白华讲美学》,为你开启一个美的世界,美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只有发现美,懂得欣赏美,我们的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

  《宗白华讲美学》美哉此书!

  《宗白华讲美学》读后感(三):拉奥孔垂死时的表情为何如此克制?

  拉奥孔(Laokoon)是希腊古代传说里特洛伊城一个祭师,他对他的警告了希腊军用木马偷运兵士进城的诡计,因而触怒了袒护希腊人的阿波罗神。当他在海滨祭祀时,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从海边游来的大蛇捆绑着他们三人的身躯,拉奥孔被蛇咬着,环视两子正在垂死挣扎,他的精神和肉体都陷入莫大的悲愤痛苦之中。

  一想到被缠绕窒息的画面,我的脖子也感到痛苦地一紧。

  拉丁诗人维琪尔曾在史诗《埃涅阿斯记》中咏叙此景,说拉奥孔痛极狂吼,声震数里:

  Ille simul manibus tendit divellere nodos

  erfusus sanie vitas vitta atroque veneno,

  clamores simul horrendous ad sidera tollit,

  qualis mugitus,fugit cum saucius aram

  taurus et incertam excussit cervice securim.

  这时,拉奥孔挣着想用手解开蛇打的结,

  他头上的彩带沾满了血污和黑色的蛇毒,

  同时他那可怕的呼叫声直冲云霄,

  就像一头神坛上的牛没有被斧子砍中,

  它把斧子从头上甩掉,逃跑时发出的吼声。

  脑子里开始回荡起杀猪般的叫声。

  但是发掘出来的希腊晚期雕像群著名的拉奥孔(现存梵蒂冈博物院),却表现着拉奥孔的嘴仅微微启开着,并不是狂吼,全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在极大的悲剧的苦痛里保持着镇定、静穆。

  拉奥孔为何在极度痛苦中看起来如此克制呢?对此德国的古代艺术史学者温克尔曼在他的早期著作《关于在绘画和雕刻艺术里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发表了一些意见:

  希腊杰作的主要的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一种静穆的,既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

  就像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寂静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在希腊人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一个的沉静的灵魂,尽管是处在一切里面。

  ……

  由此我们get了希腊雕塑的基本风格:要优雅要沉得住气。

  他还认为拉奥孔看起来没那么疯狂,是因为希腊人的智慧克制着内心感情的过分表现上。

  莱辛觉得这么想太唯心了。

El Greco

  莱辛的意思是:并不是道德上的考虑使拉奥孔雕像不像在史诗里那样痛极大吼,而是雕刻的物质的表现条件在直接观照里显得不美,因而雕刻家(画家也一样)须将表现的内容改动一下,以配合造型艺术由于物质表现方式所规定的条件。

  简而言之,雕像的脸上张着一张大嘴,凸显出一个深不见底的恐惧黑洞,对希腊的雕塑家来说太破坏美感了,原因就是这么直接,听起来有点唯物辩证法的味儿了。

Claesz Soutman

  于是在诗歌里,拉奥孔可以痛极大吼,声闻数里;在希腊雕塑里,他只能委屈地小口微呻了。

  回头再想想,诗是一种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一种形式,如果没有令人惊惧的夸眼,我们的脑海又怎么刺激出拉奥孔因痛苦而变得狰狞的脸庞呢。

Wojciech Siudmak

  想到了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子,圣母的表情也是非常克制,比起落下大滴大滴的眼泪或是愁眉苦脸,更能引导出教徒们的慈悲心吧。

  《宗白华讲美学》读后感(四):汉服、国风、故宫美妆?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美学大师30多年前就已讲透

  前些年兴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余波至今未消,试问当年谁没有追过“百家讲坛”“诗词”?今天谁不曾为故宫周边剁手?

  我们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到今天仍然如此受追捧,它到底魅力何在?

  30多年前,一位美学大师就给出了答案。

  在当时的全民讨论西方舶来品“美学热”下,他摒弃了当时流行的欧美研究方法,以古典文化的视角切入,牢牢地把握住了传统艺术的精魂,写出了一专属于人的赏美秘籍——《美学散步》。

  这本书一经出版,即刻为满腔热情的青年爱不释手,被放到了所有文艺爱好者的书架上,各门学科青年学子的书包里。也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高堂,人人都可以踏入理解欣赏。

美学泰斗宗白华:

一生都在追求美的男人

  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美学大师,是宗白华。

  宗白华,被誉为“融贯中西的一代美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一生致力于美的思索。

  1897年,他出生在安徽安庆市方宅母亲的家中。方氏是当地的名门,宗白华的外祖父方守彝就是桐城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宗白华从小就在这种古典文化的浸润中成长。1920年,宗白华赴德留学,外祖父还有诗相赠:“一方天地妨宽步,万里波涛壮远勤”。

  传统文化遇到宗白华真可谓是一种幸运,因为他学贯中西,将德国古典哲学精神和现代艺术思潮中的理性、逻辑、思辨与古典哲学和传统艺术中的意境、智慧、灵韵比较互释,打通壁垒。

  也正是在宗白华的笔下里,美学的各方特色被熔炼出来并被标举到了极致。他娴熟地运用器物、文献、诗画互证的研究方法,自由穿行于几千年来的诗歌、图画、音乐、雕塑、书法、舞蹈、园林、建筑多个艺术门类,探索出古典文化共同的规律来。

  带你破解传统文化之美,你将会比99%的人更懂传统经典。

宗白华作品最全收录本,

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案头必备

  提起宗白华,很多艺术文化爱好者应该对他并不陌生。他一生著述不多,《美学散步》和《意境》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也是其毕生美学探索结晶的一次完整诗化叙述,畅销30余年多次再版,早已是知名艺术高校美学课程指定教材和必读书目。

  《美学散步》也被教育推荐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

  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宗白华讲美学》,第一次将这两本书中的全美文汇集,是市面上宗白华著述收录最全的一本。

  除盛名在外的篇章综述外,还收录了之前比较少见的文字:

  分宗白华青年时代向郭沫若、田汉两人的通信,信中热切地谈及人生、事业、恋爱、诗歌、戏剧、哲学、音乐……1920年结集出版为《三叶集》时,被比作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在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即将走向世界,他的《国画集》即将刊行于柏林巴黎时,宗白华写下了《徐悲鸿与绘画》以将古典艺术推广至西方世界。

  音乐家协会特邀宗白华所写的如何欣赏古典音乐的报告。

  宗白华与国学大师汤用彤在其北大家中漫谈美学的对话记录,从园林讲到南齐绘画六法、戏曲……火花不断。

  作为一个著名诗人,还收录了宗白华所作诗歌。

  如果想要系统性地全面地了解宗白华所建立的传统文化精髓体系,那么这一本是最佳选择。

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娓娓道来,

让你拥有独立欣赏它的能力

  印度诗哲泰戈尔曾赞叹文化:

  “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文化使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的一种天赋。因为只有上帝知道这种秘密。我实妒忌他们有此天赋,并愿我们的同胞亦能共享此秘密。”

  我们传统文化之所以美,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古人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那么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宗白华用厚达600页的《宗白华讲美学》告诉了我们。

  他给我们解释了何谓书法之美。

  要欣赏书法之美,宗先生告诉我们我们,得从用笔、结体、章法三个方面去品鉴。

  接着他长篇累牍,引经据典,向我们解释了如何从这三点去品评,譬如他说甲骨文、金文充满着留白之美。

  “铜器的款识虽只寥寥几个字,形体简约,而布白巧妙奇绝,令人玩味不尽,愈深入地去领略,愈觉幽深无际”

  “长篇的金文中也能在整齐之中疏宕自在,充分表现书家的自由而又严谨的感觉”。

  又说唐代崇尚规律美,所以流行真书(即楷书),随后附上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真书字体结构法三十六条。

  谈论艺术,敦煌艺术是绕不开的一项。

  学贯中西的宗先生在谈敦煌艺术时,将它与希腊艺术进行了对比:

  “希腊的人像是着重在“体”,一个由皮肤轮廓所包的体积。所以表现得静穆稳重。而敦煌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连立像、坐像的躯体也是在扭曲的舞姿中);人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力的飞动旋律。所以身体上的主要衣饰不是贴体的衫褐,而是飘荡飞举的缠绕着的带纹”

  另外,他还将敦煌壁画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野兽画派相联系。

  “(敦煌壁画)是出自古人的原始感觉和内心的迸发,浑朴而天真。而西洋新派画家是在追寻着失去的天国,是有意识的回到原始意味”。

  品味传统文化如果只品评艺术那就太狭隘了,它应当包括整个古代世界,晋代的风流名士、孔孟思想、禅境等等这些是宗先生研究的对象。

  热爱散步的宗先生崇尚晋人之美,他从《世说新语》入手,从晋人的个性、艺术、思想、人格、等几方面,深入地为我们剖析了晋人的美。

  在谈到儒家学派创立者孔子时,宗先生说:

  孔子是二千年礼法社会和道德体系的者。创造一个道德体系的人,也就是真正能了解着道德的意义的人。

  他从诚、真性情、真血性重新解释了儒家道德观与礼法观的真精神和真意义。

  有人说,古代美学遇到宗白华真可谓是一种幸运,因为他学贯中西,跳出来又扎进去,这猛子才扎得深。因此在宗白华的文章里,美学的各方特色被熔炼出来并被标举到了极致。读过《宗白华讲美学》,我们不仅能知传统文化之美,更能理解并说出它为什么美。

行云流水的文字,配上来自故宫的诗书画,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不同于之前文字为主的教材版本,本书首次甄选了200多幅来自故宫和东西方名家珍藏的书、画、文物图片,与书中提到的文字一一对应,将艺术的意态情趣与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生命关怀互相影响, 充分展现宗白华“艺境”理论独特的精神背景和底蕴。

  并且全图片都标注了藏品来源、作者、作品名、时间,详情,就像置身在世界最知名的艺术博物馆中。

  例如在谈及东西方文艺表现时,宗白华说西洋最清醒的古典意境,希腊雕刻,也要在浑圆的肉体上留有清癯而不十分充满的境地;的艺术家善于体会造化自然朦胧萌斫的深化妙境。

  我们便选取了佛罗伦萨巴杰罗博物馆收藏的米开朗基罗所雕刻的阿波罗和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南宋画家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卷作为比对,更切身地理解不同的意境之美。

  在中西方的园林之美进行比较时,我们选取了台北故宫收藏的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与法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巴黎凡尔赛宫图。

  还有来自卢浮宫、伦敦泰德美术馆、伦敦美术馆、柏林美术馆等诸多顶级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一一奉献。

  宗白华诗人一般的灵动笔触,配上来自故宫最顶级的诗书画,把古典之美的体验推向极致。

  每一个想一窥传统文化之美的人,有这一本就够了。

“书籍装帧第一人”陆智昌特邀设计

,以艺术品规格倾力打造

  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书籍装帧设计第一人——陆智昌为《宗白华讲美学》做了整本设计。

  封面设计体现了作者在书中毫无障碍任意游走于古今中外的艺术丛林:

  正封是中西方的两个雕塑作品,而封底是中西方绘画对风景的不同诠释,展现了宗白华对中西艺术的融会贯通。

  采用了精装装帧,内外双封,内封用舒缓绿的凝石纸,搭配烫金的书名,典雅大气。

  内文使用细腻的进口纯质纸张,纸质超轻超厚,其平滑而无光泽的表面使印刷更具立体感,完美呈现200余幅文物佳作的。

  锁线封脊,大开本,板式更舒朗,而且可以完全平摊,赏画读诗,都一览无余。

  打开这本书一探传统文化之美吧!

  《宗白华讲美学》读后感(五):“沉浸式”体验带你直抵美学本质,解码国人的文化DNA

  暴力美学,生活美学,东方美学,极简主义美学……。现代社会似乎什么名词后头都能蹭上这两个字,立刻就变得高深莫测了。

  那到底什么是美学啊?

  我问了几个朋友。

  我们再回到源头,想想什么是美呢?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教材说: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宗白华说: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这种感觉就叫做“美”。

  不要说话,用心去感受。

  那美学有用吗?

  美学一词的泛滥使用,似乎使其变成点石成金的万能词汇,沦为了附庸风雅的谈资;或带上了成功学的目的性:读懂了美学,会让我变得更好吗?

  但美学的定义其实很简单:“研究那由’美’或’非美’发生的感觉情绪的科学。”

  宗白华只是把美学比喻为林间散步,不受时空限制,只心随意动。

  他像一位“沉浸式”美学体验设施的工作人员,以诗人的语言,把理论化为可具体的形象与感受,带你在美学这条小路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散步。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支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作散步后的回念。

  宗白华是谁?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与朱光潜并称为“20世纪美学界的双峰”,胡适在20年代末,就曾经说过:“真正受过哲学训练,懂得哲学的唯宗白华、范寿康两位。”

  1919年在上海主编《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等文坛新秀, 1920 年赴德留学,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哲学和美学。1925年回国,任南京东南大学、大学哲学系教授。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直至逝世。

  《学灯》是什么来头?

  《学灯》于1918年3月4日创刊于上海,是“五四”时期新文艺创作的重要阵地之一,与《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晨报》副刊,同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副刊”。

  在《学灯》上发表著译的不同倾向的作者先后有:周作人、宗白华、叶圣陶、郭沫若、田汉、胡怀琛、胡适、鲁迅、郑振铎、落华生、郁达夫、冰心、徐志摩等。

  从新旧文化、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互撕的时代走来,他不仅是位一生都在思考美的男人,还是少有的能摆正心态不轻瞧传统文化,不高攀西方艺术的人。

  宗白华的美学理解是站在普通人视角上的。

  我们在故宫,在知名的博物馆里参观时,是否常常无目的地在大中拥挤,盯着图画中的难以辨认的符号,除了感到惊讶无法表达出其他感情了。

  有人说常人总是“不反地”,“无批评地”进行艺术欣赏,它们只凑热闹一样围观了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境界与故事,生命的事迹,完全没去理会更深层次的内涵。

  但宗白华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反而认为是“俗人”与“凡人”——古今一切文艺的最广大的读者和观众——成就了艺术。

  向来美学总倾向以艺术美为出发点,甚至以为是唯一的研究对象。但美学的研究,应当以整个的美的世界为对象,包含着宇宙美、人生美与艺术美。

  常人笔直地穿过那艺术的形式——艺术家的匠心——而虚怀地接受那里面的生命表现,是更能穿透艺术本质的人。这生命的表现动摇他,刺激他,使他悲,使他喜,使他共鸣,使他陶醉。这是对于他的生命有关,这是他的真实,他的真理。

  他打通了中外绘画、雕塑、音乐、书法等多个艺术门类的间隔,自由穿行在不同的艺术之间,直抵美的本质思考。

  在提到王昌龄的《初日》一诗时,配上了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有露台的房间》。

  那画上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装进了一间卧室,乳白的光辉浸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他说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副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窗前,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摸一下榻上的乐器——闺女所吹弄的琴瑟萧笙——枕上的如云的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地躲上那枕边的美发上。诗里并没有直接描绘这金闺少女,然而这一切的美是归于这看不见的少女的。

  在谈到西方素描时,他将其与的线描与水墨作为对标,均不落下乘。

  西洋画素描与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它的手法与个性。

  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磨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现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

  他将唐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比拟于15世纪意大利画家菩提彻利的《春》和《爱神的诞生》。在意境内容和笔法风格上,两“春”都可以做有趣的比较。

  展子虔这副画里的“春漪吹粼动轻澜”可以和《爱神的诞生》里两个风神在空际吹着春风,水上涟漪粼粼的景态相通。

  《游春图》里的“桃蹊李径葩未残”也可以和《春》里的满地落英缤纷相对应。展子虔用笔尚未脱尽六朝以来山水画的稚拙纤细的风味,菩提彻利也一样。

  他将西方建筑史与书法史作为横向比较也颇引人深思。

  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迁做骨干来贯穿,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

  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史上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

  一笔而具八法,形成一字,一字就像一座建筑,有栋梁,有间架结构。西方美学从希腊的庙堂抽象出美的规律来。如均衡、比例、对称、和谐、层次、结构等等,至今成为西方美学里美的形式的基本范畴。我们从古人论书法的结构美里也可以得到若干美学的范畴,观其同异,以丰富世界的美学内容。

  美学研究源于西方,但也不必勉强传统文化一定嵌套进这种定义中去;而东西方尽管技艺不同,也只是方的异道,最终还是殊途同归,回归最深最后的基础——“真”与“诚”。

  宗白华总能在最杰出的艺术中找到他们的共通之处。

  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的独特的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

  18世纪雍正、乾隆时,名画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他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绝异。布景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近。学者能用一二,亦具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画家以流盼的眼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所看的不是一个透视的焦点,所采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立场,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

  不是不晓得透视的方法,而是他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

  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和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因而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力。这使我们不能解救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侵略,受人侮辱,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人情了。

  有时贵远贱近,崇洋媚外更像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轻义理而重文法也是舍本逐末。

  我们也应反思,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盲动而无秩序)、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斗争)。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精神应该往哪里去?

  为什么我们还要学美学?

  诗人华滋沃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碰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矛盾时,感到无可化解,尝到的多是苦闷。只有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甚至于在你平日的行动里,语言里。

  沉浸于美,能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够,你就会像一面镜子,像托尔斯泰那样,照见了一个世界,引起精神的快乐,丰富了这个世界和自己。

  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

  那如何培养艺术心灵?

  宗白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多去欣赏多去看,结合艺术品来谈美学的意境,用它们的成就去印证美学理论。

  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悟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

  他对于每位从外地到北京来向他请教的学生,都要他们去多多阅读第一流的文艺作品,欣赏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雕塑,青铜器,瓷器和古代绘画,欣赏建筑名作和园林艺术……艺术欣赏成了美学的生命。

  他说美更来自一些文人笔记和艺人的心得,虽则片言只语,也偶然可以发现精深的美学见解。

  据说宗先生在东南大学和大学开设《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时,青年学生总是把教室挤得满满的,甚至窗外也围着许多学生。虽然他没有发讲义,但讲得娓娓动听,神采飞扬,使人如临期境。

  宗白华所留文字不多,而这本《宗白华讲美学》也是他毕生著作的最全收录。论文性质从一

  而终的严谨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包罗万象,在绘画、雕塑、建筑、书法、音乐……中自由穿行;从从王羲之,到康德,再回到王羲之,在打通学科,容贯东西的汇通中,破解蕴含在每个人血液中不可磨灭的文化DNA。

  读毕此书,你也将会明白为何各大高校将其奉为入门美学的通行读本,文史哲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们的美学“圣经”了。

  美最终还会回归于人。

  一笔一画之迹,流一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内之美。没有人,就感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不出这美。所以钟繇说:“流美者人也。”所以罗丹说:“通贯大宇宙的一条线,万物在它里面感到自由自在,就不会产生出丑来。

  艺术同哲学科学宗教一样,也启示着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实,但却是借助于幻想的象征力诉之于人类的直观的心灵与情绪意境。而“美”只是它附带的赠品。

  最终,学美学是为了审视自己了。

标签:白华 美学 读后感 大全 白华美学 白华读后感 白华大全 美学读后感 美学大全 读后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