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入门》是一本由[日] 小池龙之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197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入门》读后感(一):书不错~翻译~
力荐日文原书~中文翻译的就算了吧~
我对翻译没有太高的要求 最起码要通顺吧
“信、达、雅” 就要求到“达”都不行么~
中信~这么好的书都让翻译糟蹋了,你就不觉得可惜么?
《沉默入门》读后感(二):太过于佛、儒的一本书。
给人总体的感觉是将佛学融入太深太重。毕竟作者是僧人的缘故吧。
但是这本书似乎不同于任何一本僧人写书的形式。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书中内容还是偏向于人与人的关系吧。似乎在教人中庸之道。
之前也看过星云法师的书,但星云法师的书太过于直白,都是一一个个稀松平常的事中见得大道理。这本书更偏向与深层次的解读。可以让心灵静下来,好好读一读。
《沉默入门》读后感(三):太过于佛、儒的一本书。
给人总体的感觉是将佛学融入太深太重。毕竟作者是僧人的缘故吧。
但是这本书似乎不同于任何一本僧人写书的形式。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书中内容还是偏向于人与人的关系吧。似乎在教人中庸之道。
之前也看过星云法师的书,但星云法师的书太过于直白,都是一一个个稀松平常的事中见得大道理。这本书更偏向与深层次的解读。可以让心灵静下来,好好读一读。
《沉默入门》读后感(四):翻译阿翻译
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觉得翻译好像不太好,还在考虑大概是因为看过先前的评论,潜移默化的被影响。但是越往后看 越觉得翻译的功力实在是差了点,很多文中的话,显得逻辑性并没有很高且没有说服力,我相信作为常常论佛法的和尚。。讲道理着方面应该很到位才是。整本书日本味非常重,我是不排斥翻译文章带有原本语言的味道,但是要在确保阅读过程愉快的前提下,这本书里的日本味在中文翻译的环境下显得特别生硬。
内容上说 有些想法是很有些道理 但是又未免太不争了些 也许是年龄原因 对佛法一类的有些不能理解
《沉默入门》读后感(五):另外一句话说:除恶智,破我执
以前看森田疗法的时候看到的这句话:除恶智,破我执。
我以为这是日本禅界众多分支所共同推崇的思想。
这本书也不例外。
第一章第一节提出了一小勺的自己,便能够烹出最美的味道。其实也就是在说人要学会破除我执,学会放开自己。
只有破除自我的执念,才能够意识到、开始去抛弃各种带给我们不快的恶智,即在书中小池给我们指出的林林种种的不应该有的想法。例如:挑毛病、随声附和、邪见、受虐心、否定、指责等等欲望。
另外小池还向我们介绍佛教修行的三种境界:念、定、舍。念即将意识集中,定即将自己融入意识集中的对象中去感受,舍即保持旁观者的心态,心情宁静地去观察。以及修行的三种方法:出入息念、身念处、受念处。出入息念即将意识集中于呼吸,身念处即将意识集中于身体的某处,受念处即将意识集中于某种情绪。
这样小池这本书对于我们的意义便明晰了,它具体地指出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恶智,并且教给了我们去除这些恶智的古有效的方法。这本书还是很值得阅读的。
《沉默入门》读后感(六):沉默与“贪嗔痴”
这可能是第七、八遍读之,从大学开始,从中读出了些许共鸣。现在,以我对心理学的粗浅了解,本书内容是心理学在佛法中的体现,或曰佛法中的语言心理学。
本书既名为《沉默入门》,所谈即围绕“沉默”展开,以现实论据来证明为什么要沉默。比如,展示“自我”,只因炫耀的贪欲存在,他人并无意聆听,故应沉默;指责与挑毛病,亦为贪欲与嗔恚所致,他人不会愉悦,故应沉默,其他更如道歉、否定他人、正论压人等话语更加说明了祸从口出。总而言之,欲脱口之言若意在满足内心“贪欲”,惹得内心“嗔恚”,或为“邪见”,则选择沉默会更好些。
此外,本书亦讲了“作壁上观”、“指责训练”等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法。对我来说,最受用的不过是“一个人没有了物欲,就等于具备了一种沉稳的尊严”。仔细想来,口舌之快确实无用,生活上的许多事情真的是怎么都行,不必去指责或否定,对于他人的行为看法,亦无须横加定论,尊重对方、保持自我不失为优选,稀释自我浓度,以达到泰然自若的境界。
最后附上十诫:不妄言 不恶口 不两舌 不绮语 / 不杀生 不偷盗 不淫邪 / 不贪欲 不嗔恚 不邪见
《沉默入门》读后感(七):让自我减少一些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本书这么薄,卖这么高,真不值。
我是站在书店看了这本书的大分,但还是出钱把他买下来了。和《当和尚遇到钻研》有些相似,但是他还是有他的独到之处。
这个独到之处,就是他的发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有不少自己不注意的东西。首先体现在三个方面,
1、好吃。现在我基本上只吃早餐胡萝卜苹果汁,包子油条之类基本上免了。但是中午晚上还是控制不了想多吃,之所以这样,确实人类是一个吃着嘴里,手上的筷子又在夹新的菜了,是一种竞争欲望和好吃欲望。而少吃,充分感受嘴里的食物细胞被牙齿咬碎迸裂的感觉,则会吃的好,吃的少。我每次吃饭时,现在已经能告诉自己感受食物,感恩食物,嘴里没吃完之前,手上的筷子不要动。
2、说话交谈时少说自己。我们在日常交谈时总是会讲我如何如何,而我这个弱点特别明显,应当记住说话时就不应当有我字,这就是犯了我执。当然还有:一、说别人坏话,是为了强调我比他强。二、你这样做一行,是为了强调我比你行。三、孩子你做错了,应当这样,是为了把你塑成我。四、这个饭店环境真差,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品位高。五、你批评我,说明我不行。只要有意识地破除我执,则就会做到不说别人坏话,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好。
3、修行之道。在日常生活中,还容易心猿意马,左右攀援,要控制自己的心神就要做到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让自己息念,入定,可以尝试呼吸念息法。
一本书能有这三点,基本上也就值个二十元了。
《沉默入门》读后感(八):没有穷酸,很美
大周末的也睡不着,早上四点半醒来。
想起某惯性失眠同学说北京的天是4点半开始亮,拉开窗帘看果不其然。
伴着窗外的鸟鸣声,读完了前两天从万圣收来的礼物,小池龙之介《沉默入门》。
“这种对什么东西都眼馋的气场,是缺少自尊带着穷酸味的东西,会被人看轻,与往也会变得磕磕绊绊起来。长此以往,自己首先就会被贪欲所累,从而变得更加不幸。” “一个人没有了物欲,就等于具备了一种沉稳的威严,一举手一投足都变得非常之美”
这是自序中的一段话,尽管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说,多幼稚啊。可是细细回想身边的人,衬得上“美”这个字的人,何其之少。
最近读蒋勋《美的曙光》,汉宝德的《如何培养美感》,有意思的是,朋友元元的工作读物之一就是第二本。
今年最爱的系列读物,《蒋勋说红楼梦》,通篇里都有“美”这个字。最近一直在想,什么是美。是品质,是从容,是干净,是舍得,是珍惜,是简单。也许都是。
整本书与其说是教你怎么学会沉默,不如说是如何劝导你放下,放下自我,放下时刻要表现我怎样,要让别人了解你的欲望,放下对他人的干涉指教之心,放下对物质的执念,你不能非这个人不可,不能少了这样东西就姿态全失,不能因为别人的一个评价就轻易改变自己的道路,不能临驾之上就肆意妄为。
不否认我也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吸引,Tips的东西多好,简单容易入门。可是,世间的事情多有崎岖才有美,从一个山门进去,拾阶而上,有绿树有溪流,有歧途有烈日,曲径通幽,最后的去处是自己的心,那些所谓的如何战胜凶猛野兽的办法,不过只是路途中的一把伞,那个守护神得先住在你心里,才能千山万水毫不畏惧。
《沉默入门》读后感(九):沉默之道就在其中——读《沉默入门》
日本小池龙之介是近期一位颇受欢迎的僧人作家。他是日本东京月读寺住持,而且还开着一家咖啡店,这是让我感觉非常混搭的风格。他的作品《沉默入门》在日本是一本比较畅销的心灵作品,刚刚阅读完这本书,感受颇深。
为什么沉默
在我们,有句老话叫“沉默是金”,很多人认为这是强调“事实胜于雄辩”以及“明哲保身”,孔子曾经说过:
邦有道,危言危行。
邦无道,危行言孙
意思是说有道,要正言正行;无道,自己依然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清代大学士张廷玉,历经三朝元老,配享太庙,为官五十年,也就秉持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箴言。因此我们所说的沉默,一是强调谨言慎行,明哲可以保身的传统观点,在职场上总是频频有人强调不要出头,别多说话。二是把沉默寡言当做一种不错的个人品德修养。《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而小池龙之介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把“沉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释,分析“沉默”不是明哲保身的自我保护,也不仅仅是自我修养的体现,更体现了自己对他人的体恤,既是自处之道,也是与人相处之道,同样还是立身处世之道。
顿时,沉默进入了“道”的层次。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有提到:
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则正是沉默之道。
沉默目的是克制自己的“小我”
沉默并非是面对恶人逆行,单纯的做老好人,当缩头乌龟,而是克制自己张扬和表现的欲望,由于彼此之间都执着于“自己”,互相加重自我的意识,从而不断自我膨胀,不考虑他人,进而导致自己身心疲惫。小池龙之介强调:
世界上充斥着诸如“要珍惜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样的表达方式,因此很多人都疲于把自己推销给对方,加重自我的浓度,会让周围飘散的物欲气息更加浓郁。
沉默,特别是在想要表达自我的时候保持沉默,可以让自己更加客观更加谦虚。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沉默,是为了让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喋喋不休的小我闭嘴。
无独有偶,前几天幸福进化俱乐QQ群里总是有人因为个人成长的方法看法这样的问题争论,而且争论来争论去就升级成吵架了,不至于到辱骂,却也味儿甚浓。和这本书讲述的内容相互印证,发现问题之所在就是在于每个人都在急于张嘴说我的看法,或者强调“我对你错”,然后互相不服气,然后互相人身攻击就出现了。
作者从佛学角度上思考,分析这种相互攻击挑毛病的原因,在于贪嗔痴三毒的缘故,心乱(愚痴),继而不快(动嗔),想要自矜(贪名),如此内心三毒俱全,映照在行动上,就会散发恶意的气场。
如何做到心的解脱
如同前面讲的那样,这本小书不是教你彻底闭嘴,一味沉默的书,为了沉默而沉默,只会让场合沉寂冷清,令人不快。而是告诉人们先弄清楚什么是“沉默”,然后学怎样做到沉默,因为沉默不是目的,而是依次为标志,实现自己心灵的解脱。«涅槃经»说:
常为心师,不为师心。
意思是说你应当做你心的老师,而不是把自己的心当老师,让它发号施令。师心自用是修行人的大错误。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道:“我们平素常说‘勿忘初心’,那么不为师心怎么解释呢?”
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到不了“不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因此,时时警惕自己不要生妄想心、嗔心,不要像海绵一样吸收当下社会无所不在的戾气和负能量,而是抱有: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要惹尘埃
这样的心态,警惕自己的心灵蒙尘,当然了,时时警醒也不是天天把自己的心锁进保险柜,那样反而有生成了“患得患失心”。作者从佛学角度提出各种的怨念在于受想行识的作用,解释了很多,作者作为入世的僧人,还提出了念、定、舍三力,减少意马心猿和贪嗔痴三毒:
念:所谓念,就是面对冥想对象,锁定自己意识,增长自己的念力,以随时观照觉察自己心灵和身体的变化。
定:所谓定,就是朝着自己锁定的冥想对象,将心灵和身体融入其中。
舍:所谓舍,就是让自己的心灵把附着在身心上的各种不良惯、嗔贪之毒洗涤掉,实现初心和平常心。
为此作者花了大约一半的篇幅去讲解如何做到这一整套方法。有的很有意思,比如作者拿吃东西举例:
下面让我们来锁定咀嚼食物时的感觉,将意识注入到此事此刻来感受一下吧!
如果能牢牢抓住这种感觉的话,下一步将意识转移到舌头的活动场地,就能在感受舌头品尝味道以及触感的同时,感觉到舌头为搅拌食物来回翻转。于是就充分体会着食物渐渐变得稀软,转个不停感觉。
锁定舌头的感觉来体会的话,你就能明白,能够感觉到滋味儿的只是舌面,各种食物碎片触到那里,才生出“味道”。若将意识集中到来回转动的舌头的感觉上,就能体会到舌头上一瞬间生出的大量感觉。
从舌头不同位感受到的滑溜感、粗糙感、颗粒感、粘稠感,以及食物的细胞破裂飞溅出甘甜汁液的感觉等等。与这些感觉一道,难以形容 的丰富味道在不断出现又消失,就会逐渐感知到了。
和这些丰富纤细的味觉世界相比较的话,诸如“郁郁芳香”,“酸甜调和绝妙”这样的评价,就显得过于笼统不值一提了,因为这些并非直观的现实,不过是受到概念和印象的左右罢了。
单纯这细腻真实的描写,就给我很大的触动。也就值得我阅读了。
我们通常认为的沉默在于蛰伏,《易经》上说:
初九:潜龙,勿用
沉默之道就在其中,沉默的目的在于今后的一鸣惊人,而这本书中的沉默之道,在于修心,《金刚经》上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闭上嘴巴,才可以聆听自己和他人内心歌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