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读后感10篇

《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读后感10篇

  《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是一本由沈志华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500图书,本书定价:360.00元,页数:2012-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读后感(一):终于与杨奎松的四书合体了!

  杨奎松的精装四书买回来一直没舍得看,终于把冷战五书收入囊中,实现九九归一。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是多人合著,看不出沈的真正功力。说实话,五书之前从朋友那借过,确实对冷战有了全新的认识,新认识是基于扎实的史料分析和较为客观的史学态度上的。国内主要基于意识形态和传统价值导向,真的会让人的理解和感受有所偏颇,这本书可以一定程度给你纠正,值得一看。

  《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读后感(二):严谨的学术著作

  我还是关心和相关的内容。

  1. 联合。

  2. 苏联出兵东北。

  3. 内战。

  4. 美国对中苏结盟的反应。

  总结起来:

  1. 决定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因是实力。

  2. 任何都是没有节操的。政治家无所不用其极。

  3. 能最大化本国利益的政治家是好政治家。

  4. 山穷水尽的时候,是需要赌一下。

  《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读后感(三):一套很难啃的书

  沈志华先生的书价值非常大,这套书似乎与杨奎松那套《四书》一较高下的(?)。但一翻书就知道专业的论文实在没有沈的其他著作更有吸引力,除非你是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否则这套书定会让你知道什么叫做艰涩。与其这样倒不如读读沈的其他著作,如《、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史纲》、《苏联专家在》、《脆弱的联盟》、《一个大国的崛起于崩溃》。另外这套书价格有点贵,我趁搞活动拿下还180元。

  《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读后感(四):中苏同盟:从分歧到破裂

  《沈志华冷战五书》搜集了沈志华教授1994年以来发表的分论文,根据“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转型”、“冷战在亚洲”、“冷战中的盟友”、“冷战的再转型”主题,编辑为五册。这套书为系统了解沈教授在冷战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便利,与以往出版的相关专著和论文集相比,此书还有特点,就是每本书附录分收录了每篇文章涉及的相关档案资料,其中大分是俄罗斯的前苏联档案,为深入研究此课题的学者也提供了便利。

  《冷战五书》中《冷战的再转型: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一书,重在研究中苏同盟从分歧走向分裂的历史过程,并探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今日读此书对于我们理解之间的外交关系也不无现实的意义。

  “中苏同盟酝酿的过程大约5年(1945—1950),友好合作的时间不超过10年(1950—1959),其中真正蜜月期只有3年(1955—1957),而分歧、争吵直到关系破裂则经历了10多年。”导致中苏同盟分裂是由许多历史事件逐级累加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可以通过若干个大的历史事件来看中苏关系从分歧走到最后分裂的历史过程。

  “炮击金门”与“以我为主”

  1955年,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考虑进一步推进华沙条约的全球共产主义阵营军事力量,苏军向沈阳军区提出了一个联合航空协议,协议本身没有把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遭到了的否决。1958年年底,苏联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实验成功,随之而来的是外出潜艇与本土的通讯联络问题。苏军向海军提出由中苏两国海军共同建立和使用长波电台的问题,这些事件都被为代表的政权视为侵犯主权的行为。坚持长波电台所有费用由负担,中苏两国共同使用。

  1958年8月,由于“炮击金门”和美国的卷入,引发了第二次台湾危机。“据台湾军方统计,到10月6日,落到金门的炮弹共474910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金门炮战后,利用炮弹皮制作的各种菜刀竟成了台湾的走俏商品,至今盛誉不衰。”蒋介石和美国都认为此次事件是与苏共联合策划的,然而沈教授的考证则得出了否定的答案,苏方——包括赫鲁晓夫——事先对“炮击金门”的计划一无所知。

  这个误会来源于“炮击金门”事件发生前一个月,苏方提出建立联合潜艇舰队的方案,这个提议被视为沿海漫长海岸线的干涉主权行为,他大发雷霆,强烈指责苏联。赫鲁晓夫急忙跑到北京进行解释,并在的要求下发表了一份没有实质内容的联合声明。尽管与赫鲁晓夫的会面没有涉及任何“炮击金门”的内容,但事后发布的这个声明却让外界产生了众多联想,“炮击金门”顺理成章就被视为中苏协调一致的行动。蒋介石在日记中认为,“此一行动乃9年以来俄共与毛匪双方勾结之最重要”的会议,并警告蒋经国“进犯台湾之期在即”。

  面对的“突然袭击”,莫斯科当然非常恼火。但是,为了维护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团结,稳定中苏同盟,赫鲁晓夫坚定地站在这一边,强调台湾问题是内政,不允许美国干预内政。随着事件的升级,还分析了美国使用核武器进行战争的可能性,要求苏联提供核武器保护,赫鲁晓夫在给美国总统的信中,打开了核保护伞,指出“在目前美国早已不是原子武器的垄断者的情况下,它想使用原子武器来吓唬其他的企图完全是徒劳的”。

  在炮击金门事件中,中苏两国体现出来的分歧有两方面,在确定基本方针上苏联主张缓和,而强调紧张;在协调双方行动的具体措施时,苏联主张行动一致,而强调“以我为主”。苏联大使馆对此是有体会的:“人现在表现出来的倾向是要自己解决亚洲问题,他们并不认为有必要与我们商量他们计划中的行动,尽管当势失控的时候他们会指望得到我们的支持。”

  “天空出现两个太阳”

  1958年,亲自发动了“大跃进”、公社运动。自从帮助赫鲁晓夫平息波匈事件以来,在阵营的声望越来越高,提出内矛盾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赢得了阵营内众多不满斯大林模式的的拥护。觉得已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成为大国,但在经济上仍然薄弱,从而使他下决心“赶英超美”。“大跃进”模式出来之后,苏联的报纸等媒体也进行了正面报道,但赫鲁晓夫等苏联高层官员则迟迟没有对此表明态度,赫鲁晓夫在私下里甚至表示了反感,他说:“人现在正在组织公社。在我国这在30年前就曾有过,对这个我们腻了。可是人嘛,就让他们去尝试吧。当他们碰得头破血流时,就会有经验了。”

  在1959年苏共上,赫鲁晓夫指出“社会不能不经过发展阶段就从资本主义跳到共产主义”,“平均主义并不意味着向共产主义过渡,而是在破坏共产主义的声誉”。赫鲁晓夫后来回忆这么评价的公社是为了给内干“打预防针”,免得对“盲目效仿”。则坚持认为“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发展,应该得到苏联的高度赞扬,并成为世界各个效法的榜样。

  的忍耐是有限度的,1959年中印“麦克马洪线”和西藏问题冲突升级,但苏联并没有站在这边反对印度,而是采取中立的态度调和中印之间的矛盾,希望印度不要倒向西方,这却让大为不满。于是,中苏双方展开了大论战,就“大跃进”的问题、世界应强调缓和的和平发展还是强调武装斗争的前景等理论问题开始了辩论,直到最后赫鲁晓夫单方面宣布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中苏彻底分裂为止。

  沈志华教授认为中苏关系破裂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归纳为“结构失衡论”。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就中苏两和两国关系的特殊性而言,阵营领导结构发生变化,和苏联平起平坐,天空出现两个太阳。”于是争夺国际共运主导权就成为必然。其二,“在冷战时代,之间的结构和政治范式与现代意义的关系完全不同。这种结构中,从本质上讲没有主权意识,没有平等观念。”“一旦政治关系发生变化,或领导者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或意识形态的正统性受到怀疑,那种笼罩在感情和心理上的阴影就会立即显露出来,侵犯主权就会成为指责同盟为首者最常见的罪名,而这种同盟关系也就随之遭到破坏。类似的情况,不仅存在于中苏之间,某种程度也存在于中朝和中越之间。”

  见报链接http://www.legalweekly.cn/index.php/Index/article/id/2279

标签:沈志华 冷战 五书 套装 5册 读后感 10篇 沈志华冷战 沈志华五书 沈志华套装 沈志华5册 冷战五书 冷战套装 冷战5册 冷战读后感 五书套装 五书5册 五书读后感 五书10篇 套装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