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微澜》是一本由人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水微澜》读后感(一):老成都的热闹
说起来也是一段缘分。
差不多快毕业的时候,老师就在读死水,还和班上同学讨论过,不过当时没太在意。
工作了接手的外方竟然提出来,李先生与对方城市有一段渊源,于是提出在活动中可以介绍。详细去了解才发现李先生不仅在成都市,政协等出任要职,而且还和母校,甚至法文系有很深的关系。
这才买了这本书去读,细细想来也算是一种缘分。
书中几乎都用四川方言,精细刻画四川本地人的生活惯、四川人的特征,以及老成都的繁华热闹。
是了解老成都的好范本。
《死水微澜》读后感(二):死水之上高蹈的蚊子
死水微澜,不过是岌岌可危的末代清朝在风雨飘摇里的颠簸,给当时小市民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一点颤动。朝代更替否,列强殖民否?人人心里只想:统统与我无关嘛,不过是换个皇帝嘛,日子还是照常过下去的。心心念着洋人义和团的寥寥几人,也不过是想搭一辆便bìan宜的打劫和狗仗洋势,以此来报一报私仇恶恨。
死水微澜,也在说这样几个男女老少的生活,比之腐朽的朝廷一样,透着垂死的喘息。欲望的祝由术,鬼神说的自欺欺人,日常的排龙门阵侃大山,原来道听途说也不怪轻信的那些人,自有舌灿如莲满嘴跑火车的人胡诌着说书一般。那远的故事,因为人们的封闭无知,可以方便的编出西洋人膝盖不能打弯、义和团喝符咒刀不入闷膛的荒谬(而西方人离了茶不能大便、到陆地不能屈膝的怪论自平民至官员,第一次战争之后依然被大多数人深信不疑。); 那近的故事,家长里短、咂舌,做事时“馋懒奸滑蔫损坏”,呼喊时“仁义理智勤宽厚”,总不过是懦弱老实的闷声低气做只埋头鸵鸟,偷奸耍滑的肆意妄为所谓潇洒人生。有爱情吗?大难临头各自飞,心意转念似陀螺。有亲情吗?银子地产比人重要,大烟比银子重要,嫉妒比一切重要。
死水微澜,在涟漪里找人性,在皱纹里找善良,在尘土里找希望。荷尽已无擎雨盖,却未见斗霜枝的残菊。只不过是个蚊子,以为雨打浮萍中,自可滴水不沾身。
(附:成都旧时的景物,风土俗,方言俗语,都十分有趣。叙事时,视角在一个个衔接的角色间流转,一出活灵活现的各色人物,毫无阻塞之感。读时觉得有趣,读罢才感叹荒唐。)
《死水微澜》读后感(三):成都清末的风土人情
蔡大娘从小向往成都城里的大那种生活,不用干活,看戏,吃茶,,有个伺候。于是在亲戚的引见下,嫁给了成都天回镇里的一个老实人,蔡兴顺。
然而蔡兴顺始终过于老实而内敛,没有一点情趣,也不爱说话,蔡大娘的生活越发的无聊,而他的表哥罗歪嘴却相反,走南闯北,打码头(?),又有几个一起的朋友。,吃烟。
罗歪嘴包养了一个情人(本是),刘三金,虽是玩了20年的女人,却不留情,也不介意自己的女人跟别人有生意。而在刘三金走后,在刘三金的引导下,终于和蔡大娘有了勾扯,并且也光明正大起来。蔡大娘终于感受到了情趣,而罗歪嘴也感受到了正经女人的情意,两人热恋起来。
顾三贡爷,一个乡里的粮户,有些田地。挨罗歪嘴设计在上坑过,而后老婆死了。而后带招弟出成都,遇到罗歪嘴,起了争执,却把招弟丢了。回来又得了大病,被洋药治好,为而投洋教。因官府怕洋人,所以唯命是从,于是信教的国人也有了权势。
罗歪嘴是顾三贡和朋友一起举报的,却不想害了蔡大娘遭毒打和蔡兴顺坐卡房。
蔡大娘回家休养时得顾三贡爷多次到访,而最终答应嫁与他,只要他放了蔡兴顺,答应她一些对她有利的条件。
蔡大娘从追求富裕生活,到追求感情上的满足,到最后只管有权有钱就行,是现实多重打击后成就的。故事了充满了自私、巴结权势的嘴脸,八卦、迷信,女的不守妇道(虽然舆论很鄙夷),男的,那个时代,也许跟这个时代没有太多区别,文化总是一直传承着。
清末乱世,却麻木、怕事,官府无能,朝廷也无能,广大的劳苦在乱世中,该享受的要享受,该玩心计的玩心计,只图占得有利,以在这乱世中得一安稳。
《死水微澜》读后感(四):《死水微澜》简评
没看书之前看到《死水微澜》这一书名,以为是讲彻彻底底绝望的悲剧呢。结果看了之后被四川方言给乐呵坏了,真的是处处都透着市井人情,以及吃瓜群众砸场子的乐趣啊。
说不上是悲剧还是喜剧,倒可以算是一场闹剧。四川话又泼又皮,对人物的刻画上形象思维极强,语言上是满分的,但结尾仓促了些。有很多评论说“长于语言而疏于情节”是很有道理的。
摘抄了书中两段“洋鬼子”的描述,可见其语言黑色幽默之功力: “洋鬼子者,以外之蛮夷番人也!尤怪的,是他懂我们的话,我们不懂他的话。穿戴也奇,行为也奇,又不作揖磕头,又不严分男女,每每不近人情,近乎鬼祟,故名之为洋鬼子,贱之也!而尤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者,我们自有我们的教,读书人有儒教,和尚有佛教,道士有道教,治病的有医,打鬼的有巫,看阴阳论五行的有风水先生,全了,关于人生祸福趋避,都全了;还要你番邦的什么天主教耶稣教干么!” “我们也有捐资设,施医施药的善人,但有所图焉。人则送之匾额,以矜其善;菩萨则保佑他官上加官,财上加财,身生贵子,子生贵孙,世世代代,坐八人轿,隔桌打人,而洋鬼子却不图这些。你问他为何行善?他只说应该;再问他为何应该?也只能说耶稣吩咐要爱人。耶稣是什么?说是上帝之子。上帝,天也。那吗,耶稣是天子了。天子者,皇帝也,耶稣难道是皇帝吗?古人说过,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普天之下,那有两个皇帝之理?是真胡说八道,而太不近人情了!况且,看病也与医生不同,不立脉案,不开药方,惟见其刀刀叉叉,尚有稀奇古怪之家伙,看之不清,认之不得,药也奇怪,不是五颜六水,即是方圆不等的片也丸也,虽然有效,然而究其何药所制:甘草吗?大黄吗?牛黄吗?马宝吗?则一问摇头而三不知。从这种种看来,洋鬼子真不能与人并论!” 作者对女性的心理细节刻画尤其让人称道,且看:
“黄花闺女,自古以来,便只有静听父母作主的了。设如你就干犯世俗约章,亲自去问女儿:某家某人你要见不见一面?还合不合意?你打不打算嫁跟他?或者是某家怎样?某人怎样?那我可以告诉你,你就问到舌焦唇烂,未必能得到肯定的答复。或者竟给你一哭了事,弄得你简直摸不着火门。”
此外,人物的多面性也把握得很好——几乎找不到一个完完全全的坏蛋,完完全全的好人也就只有蔡兴顺了。小说开头有一段对蔡兴顺的描写亦是妙趣横生: “蔡兴顺小名叫狗儿,曾经读过两年书,杂字书满认得过,写得起。所以当他父亲在时,就在自家铺子里管理帐目,并从父亲学了一手算盘。二十岁上,曾到新都县城里一家商店当过几年先生。一点恶嗜好没有,人又极其胆小可靠,只是喜欢喝一杯,不过也有酒德,微醺时只是睗着眼睛笑,及了量,便酣然一觉,连炸雷都打不醒。老板与同事们都喜欢他,也因为他太老实一点,对于别人的顽弄,除了受之勿违外,实在不晓得天地间还有报复的一件事。于是,大家遂给他敬上了一个徽号,叫傻子。”
小说呈现了天回镇的市井人情社会,女性嫁谁依谁都难由自己做主,恶人不见得有恶报,傻人也没有傻福。蔡大嫂由嫁蔡兴顺,到劈腿罗歪嘴,最后嫁给了罗歪嘴的顾天成,全依着“有钱就好”,“为了金娃子日后的前途,为了蔡兴顺不再在官府受毒打”,自己也自得其乐,完全不明白自己身处命运漩涡中。四川吵吵嚷嚷的市井声是死水,一场诬告激起了微澜,但又很快地平复下去。 其中涉及“义和团运动”“红灯教”等历史事件,但市民究竟是麻木的,女人们认为“不关婆娘们的事”,而顾天成陆茂林等,为了报私仇,竟对洋人俯首帖耳,希望他们快一些占领北京城,实在是麻木至极。 总的来说,小说基本上是成都及天回镇的市井人情浮世绘,对小市民思想的捕捉相当精妙,语言节奏感强烈,不愧是“的左拉”啊。
《死水微澜》读后感(五):19世纪末的成都风俗志
很难说《死水微澜》讲了什么大起大落的故事,书中对成都民俗生活的描述,似乎冲淡了故事的曲折。全书集中于讲述蔡幺姐,一个成长于乡村、本该本分嫁人、本分在乡下生活的姑娘,因为跟邻居韩二奶奶整日的耳濡目染,而对成都怀以巨大憧憬。后来,她却嫁给了镇上的老实人,开大杂货铺的蔡傻子。
从小对自己要求严苛、又对繁华的成都生活有着向往的蔡幺姐,绝非一般人物。在天回镇,她可以以姣好的姿色给丈夫的杂货铺吸引着更多生意,与江湖跑码头的刘三金交好,又与自己丈夫的表哥罗歪嘴情投意合、出双入对,更是可以为保护丈夫而遭官兵暴打,血流下来糊了半边脸。丈夫与罗歪嘴都遭人算计,自己也回到邓氏父母家养伤后,她可以不怕旁人议论,同意嫁给迫害自己丈夫和情夫的始作俑者顾天成。这些与世俗观念相违的做法,统统出现在这个故事里。故事中的人未觉不妥,只有邓大爷摇头道“世道不同了”,全书也戛然而止。
这以小人物的人生为主体的故事,以晚晴社会中的生活状态为背景。“世道”造成的种种无道德的荒诞选择,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得以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作者的视野很宽广,笔下的这一潭死水并不只蔡幺姑一家,还写了她身边的人——邓氏父母、罗歪嘴等袍哥、丈夫蔡兴顺、粮户顾天成、郝公馆的官绅们等一群人在晚晴社会中的生活状态。每个人的生活,总是随着世道的发展起起落落。人情故事微妙,作者笔下勾勒出的19世纪末整个成都的生活图景也甚为质朴丰富。
-清明节
本书的序幕以讲述一家人去乡下过清明节开始。每年清明时节,城里人都有三天假期,而且还要跑到乡下坟园去过两夜。这时家眷要乘二人抬的鸭篷轿,从轿铺里雇来,专为下乡。到乡下坟园,即可住进已被家里长工扫洒干净的园子。第二天,全家在坟前磕头礼拜,之后预备供饭。供饭是有讲究的,平常的饭倒是可以由伙房的仆人来做,祭祖的供饭则是需要妈妈带女儿来做的。
而正当要做祭祖的供饭时,蔡幺姐热情地要帮忙做几样菜。正在主人家犹豫时,就看到,“她已把锅铲抢了去,笑道,太太也太认真了,我身上是干净的呀!”
在讲述人的眼中,她不但模样不讨厌,人又活动,性情也好,说话声音清亮又秀气,尤其是妈妈、大姐,哪怕古怪的长工,都喜欢她。然而当爹爹知晓蔡幺姐做了祭祖的供饭时,却道“只可惜品行太差”,妈妈却道是“我看她还干净”。
讲述人的妈妈认为蔡幺姐还干净,才勉为同意她做祭祖的供饭。当“干净”这个词与对女人的评价相联系时,其含义就值得深思了。在两次以“干净”评价蔡幺姐之间,作者对蔡幺姐进行了大段的人物描写。写她从小就爱好,打扮得出众又俏丽,爱笑,眼珠清亮又呼灵,齿尖白而发亮,人又活动,性情也好。这样的引导,让人无法忽视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蔡幺姑怎么看都是一个有着整洁干净外表的妇人。然而有人迅速给出了一个对她内在的评价,爹爹说她“品行太差”,这即是“干净”的反面了。
讲述人并不知道爹爹口中的“品行太差”指的什么而言,直到若干年后,集合各方传闻,才恍然明白,“乃是有这么一段平庸而极普遍的故事。”蔡幺姐的故事,简单说来也就是:其一,与丈夫的表哥有私情;其二,丈夫被关牢里时,了土粮户顾天成。不管按何时的眼光看来,这个情史丰富的妇人,似乎确实有点不能被世俗眼光接纳。所以看到讲述人的评价——“一段平庸而极普遍的故事”,就有了一些疑惑。难道对于若干年后的世道而言,这样的情史丰富已经以为常,并不为世俗眼光见怪了么?其“平庸而极普遍”的评价,预示了民国初年的成都社会应该是这样的一种风气,见的偷情,普遍地为了钱财和前途而。
-路与城市
由四川会成都,出北门到成都府属的新都县,有三十多里的路程。虽是田畴当中的、不到五尺宽的泥路,却是联通四川边县、陕西州府,甚至北京首都的重要道路。不知从何时起,用二把手推着行走的独轮小车取代了四匹马拉的高车。因为近年有了电报,驿站上送文书的文书马也逐渐少了,不再有项下摇着一串很响铃铛声的瘦马载着背包袱挎雨伞的急装少年。路上景致在变化,因为时代在变化。
从大路的尘幕中,可以望见远处的镇市,那是像岩石一样伏着的一堆灰黑色的瓦屋。在这堆灰黑色当中,高高突出的雄壮建筑物是惹眼的。这些突出的建筑物,或者是关帝庙、火神庙,或者是什么宫什么观的大殿与戏台。即便时代在变化,哪怕有了电报这样的染着现代气息的东西。在我们的土地上,关帝庙、火神庙、大殿与戏台是决不变的。对供奉神灵的执着信念,是根植在国民心中的人的精神。
这供奉对人有多重要呢?
顾天成本是一个久居乡下的土粮户,因只有一个女儿,所以离家出门去寻合适的人,想要再娶。他妻子非但不反对,更认为此事是顶应该的,只因为顾天成还没有个儿子。儿子是重要的,没有儿子,谁来供奉自己,谁来披麻戴孝呢,人死了就是孤魂野鬼。不料,顾天成却遭了刘三金、罗歪嘴等人的算计,不仅钱财散尽,人也没有娶到,妻子也病亡了。为了报复,他带着不再供奉神主的恐惧,去奉了洋教。听了他的话,他幺伯同幺伯娘都跳了起来,反对他奉洋教。因为“奉了洋教,就没有祖宗,连祖宗的神主牌都要化了当柴烧”,因为“奉了洋教,只能供洋人的神,连观音菩萨土地菩萨都不许供……连菩萨都不要了,还活得成吗”。所以,守旧的人把他赶出祠堂,霸占他的田产房屋。所以,怀着对供奉神灵的执着信念,守旧的人把庙宇、大殿修得雄壮、高高突起,在老远的地方都可以看见闪闪发亮的壁瓦屋檐。所以,背负着这份供奉的沉重,一代一代都有妇女不幸死去丈夫再娶再生的故事,直到家族各房都有承主,香火看起来生生不息。
成都的城市面貌是多样的。蔡幺姐在十五岁上,就开始跟邻近院子的韩二奶奶学做针线,她最喜欢的莫过于听韩二奶奶讲成都的生活。韩二奶奶过不惯乡下生活,终日都在愁眉苦眼地想念成都。由于思乡病的原因,她愈把成都美化起来。成都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最新鲜的小菜,湖广馆是顶好买菜的地方,新出的菜蔬野味全都有。卓家的大酱园,豆腐乳要算第一。点心做得好的是淡香斋,包子的是都益处,过了中午就买不着了。大户人家过得讲究,太太日常睡得晏晏的起来,空闲时可以到各会馆女看台去看看戏。连成都的穷人,讨口子都是快活的。在蔡幺姐母亲眼里则并非如此,在成都,没钱人家苦得比乡坝里还厉害。城里人的嘴脸,可能是嘲笑的、鄙薄的,或者是看不起人的。
-微妙的人情世故
成都西南隅城墙外,有个道士的元始庙子,叫青羊宫。每逢二月十五日,青羊宫的香火是很盛的。按成都的惯,赶庙会只简单称为赶青羊宫,会一直闹到三月初十左右。四乡的人都会不远百里前来。城里的官宦人家,像郝达三一家,还有乡下的人,像蔡幺姑、罗歪嘴等人,都会趁这个日子,作春郊游宴。在人流稠密的场合,郝达三家大便被顽劣男子捉弄了。于是有了蔡幺姑、罗歪嘴一行人出手相救的情节。
一家人脱离混乱场合,回到双孝祠,坐在楼上懊悔怄气之际,二正好瞅见蔡幺姑一行人从墙外走过。太太正要将他们请来道谢,老爷却出手阻止了。
“跟那种人道谢,把我们的面子放在哪里?”
“那般人并不晓得我们姓甚名谁,是做啥的,任凭他们去说,谁晓得就是我们。一喊进来,就不能不说清楚了,那种人的口,封得住的吗?”
“但你们还未想到,他们尚可借此题目,大肆敲嗑,那才是终身大患哩!所以古人说得好,大德不报,即是此理。”
这就是官宦人家对待恩情的理。跟跑码头的袍哥道谢,有损自己的身份颜面,面子比感恩重要。那种人,若知晓了郝家姓甚名谁,到处乱说抹黑郝家,是万万不可的,名声比诚恳相待重要。更重要的是,郝家可以把救女恩人想得这样坏。一个适才对他出手相救的人,转眼间就被怀疑为借题发挥、敲诈勒索的小人。于是恩情就迅速变成了提防和敌意。
当郝达三一家人离开时,上下男女都翘着头,盯住大背影,悄悄地互相问,“就是她吗?就是她吗?”郝家抛恩弃德,为了面子和声誉,躲恩人躲得多辛苦,背后还不是遭人如此看待?苦苦维系脸面的上流家族,其人也是无德、轻贱,如蝼蚁一样活得多辛酸。而民众,是可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