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鸽子》是一本由[德]帕·聚斯金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鸽子》读后感(一):鸽子:不在乎是一个保护壳

  《鸽子》:不要相信任何人,只有与他人保持距离,才会有安宁的生活。这里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约那丹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上的安全岛, 这里是他牢靠的支撑点,是他的庇护所,是他的情人…

  《对深度的强调》:别人随口的一句评论,你去的拿生命来论证。愚蠢。可是现实中这种愚蠢的人有那么多。不在乎是最好的回应。

  《一场龙虎斗》:不在乎的人是最大的赢家。简直是对上一篇的强调和回应。

  《梅特尔·米萨尔的遗嘱》:我仿佛看到了香水的那种极端的纯粹的世界,一个贝类的世界。我们整个星球都为贝类和类似贝壳的物质挖空了。我们看作我们地球本来形状的东西,草地和森林、湖泊和海洋、园林、农田、荒地和肥沃的土地,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包在一个脆弱核心外的让人喜欢的薄薄的大衣。如果我们掀去这件薄大衣,那么我们的星球看上去就像一个灰白色的球,是一个由无数金路易大小的石化贝组成和连生的球。在这样一个星球上本来是不可能有生命的。

  《一点思考,记忆缺损》:喔,这是所有普通读者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了。

  《鸽子》读后感(二):约纳丹的寻找自我之旅

  “世界,我说,是一个残忍的合上的贝。陈旧的雾气过于浓厚,单凭一道强光不能将它驱散,我们必须点燃个小火球。”——《梅特尔·米萨尔的遗嘱》

  前段时间,读了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手帕》,名字叫《手帕》,通篇并没有以手帕为主角,且手帕仅出现了两次。一是西山笃子脸上浮着微笑,颤抖的双手几乎把手帕撕裂。二是海伯格夫人虽面带笑容,而手却将手帕撕成两半。寥寥数语,却让读者看到了手帕背后的含义,触动内心,发人深。我想,这就是器物之于文章的作用。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鸽子》给我的印象也是如此。

  一、关于作者和《鸽子》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一名德国作家,《鸽子》的位置仅次于他的代表作《香水》。这中篇小说仿佛一气呵成,没有章节分割,读起来除了欲罢不能,还有一种压抑、上不来气的短促感,这种感觉和主人公约纳丹遇到鸽子后的命运很好的结合起来,最终变成了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恐惧、绝望和不安。仿佛和约纳丹重叠,继而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除了《鸽子》之外,还有4个短篇。《对深度的强制》讲的是外界对自身的影响,《一场龙虎斗》本地棋王和挑战者的心理大战,《梅特尔·米萨尔的遗嘱》里超越普通人意识的哲学思维,还有《……一点思考——记忆缺损》里现代社会也普遍存在的记忆消失。每一篇都会引起共鸣,引发思考。

  二、沉沦的约纳丹像是一个木偶

  再来看《鸽子》。小说的主人公约纳丹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银行守卫,他回首人生,在经历了纳粹的恐怖统治、战争磨难后,他还有太多的失去:父母、妹妹、妻子……失去让他麻木,没有感情,他就像银行前面的石雕斯芬克斯,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银行大门前面、在三级大理石台阶上踱来踱去,还有每天两次给银行总裁开大门。没有朋友,孤独,生活极有规律,且非常满足。

  让他最有安全感的是他的住所,那个门锁严实的方寸小屋,他可以在里面吃东西、读书、睡觉。

  这个约纳丹,自律、平静、知足,内心波澜不惊、心无所扰,就像是一个木偶,也像是一具行尸走肉,在预定的轨道之间没有希望,没有欲望,孤独行走和徘徊。

  二、那只鸽子

  众所周知,鸽子象征着和平,爱情,平等,友谊,甚至是家庭,是令所有人亲近和喜欢的动物。然而,正是这只鸽子让约纳丹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让他的心情起了波澜,同时也是让他对人生态度产生改变的关键之物。

  这只鸽子,在约纳丹的世界里,是怪物、侵入者,是令他恐惧、不安的源泉,甚至想到为此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书中,对鸽子的描写非常有限,就像开头说的芥川龙之介的《手帕》,虽然很关键,但也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器物”而已。

  如果没有鸽子,约纳丹的人生可能会在死亡来临之前,一直平淡、知足下去。这种有规律的生活说到底,是一种假象和自我蒙蔽。命运赋予约纳丹太多的苦难,孤独是其中之一。他把自己包裹起来,静静地等待死亡,很可悲。

  三、新生的约纳丹回归自我

  战争让约纳丹陆续失去了最爱的家人,改变了他的性格,乃至他的一生,他选择这种遗忘式的方式,冷血的苟活着。

  流浪汉是《鸽子》里的一个重要角色。代表着贫穷和真实。与流浪汉相比,年轻的约纳丹因为拥有一个楼道公厕,不用当街拉屎而拥有满足和优越感。当年过五十的约纳丹再看流浪汉,却因为突如而至的一只鸽子,让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和危机。其实,流浪汉还是那个流浪汉,只是约纳丹的心境发生了变化而已。

  当那一丁点儿的亮光照到约纳丹的房间,当他大喊“没有其他人,我就无法生活啊!”的时候,他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恐惧的本质,就是孤独。这时候的他彻底有了觉醒意识,明白了人生最可怕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让这一切发生转变的就是那只鸽子,从麻木中苏醒,继而找回丢失的自我,重新回到童年,那个赤着脚踩水坑,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纪。

  或许,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这样一个旅程,寻找、得到、丢失、再寻找的过程,只是,鸽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

  《鸽子》读后感(三):《鸽子》:秩序、堡垒与自由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位很不一样的作家,思维理念、风格与众不同,一种强烈的自信或是骄傲从字里行间无形流露,从《鸽子》代序中对译者所提的5个“传统式”问题的“非传统式”回答就可见一斑。 《鸽子》主人公约纳丹是一家银行的保安,他“不喜欢动荡,讨厌那些打破内心平衡、扰乱外界生活秩序的事件”,根深蒂固地遵守着上班、下班、再上班的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生活,安心在所谓严谨的秩序、近乎呆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所铸就的堡垒中生活,被岁月推动着慢慢滑行。这一滑,就是三十多年。

  在他五十多岁的这天清晨,一只无意中停留在门口的鸽子打乱了他平静的生活,“井井有条”的人生被“一团鸽屎和一根线毛”打败。坚硬的生活堡垒被攻破,沉静的内心世界被攻占,原本一帆风顺的生活变得处处危机四伏,在退回房间的那一刻,他甚至想到了活不过今天。 与其说是对鸽子的“反抗”,还不如说是“逃避”,约纳丹草草收拾了衣物,离开了租住了三十年的蜗居,住进了另一家旅店的一个房间。 一个上年他都心神不宁、惶恐不安,以至于银行总裁的豪华轿车出来时他竟然没有像往常一样准时地去打开铁栅栏,而是在司机按了好几声喇叭之后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扑”了过去。在开门的那瞬间,他毫不迟疑地感到了心灰意冷、万念俱灰。 在这个可怜的中午,他又邂逅了三十年前遇到的那个流浪汉。他正吃着沙丁鱼,咬着面包,喝着白葡萄酒,生活的惬意让约纳丹感到不可思议。三十年前他就“涌起一股忿念不平的羡慕之情”,虽然这种羡慕在无意中看到这个流浪汉在大街上当众大便而荡然无存,并且加坚定了干好保安这份工作的信心信念。虽然工作单一,薪水很低,休假很少,但它可以使他“不落得在公开场合露出屁股”,这就是工作的意义,还有比这更重要的意义吗?人的自由的本质,不就在于拥有一个楼道公厕吗?而他,则拥有一个房间!在这里,他被自由包围,感到一种深深的满足。 但是,就在这个清晨,自由和满足的圣地被一只莫名其妙的鸽子侵占。那一刻,他失去了长久以来引以为傲的自由。还不够,破了一个洞的裤子,让他彻底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那个下午,约纳丹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以至于他为了裤子上的一个窟窿竟在头脑里将整个世界变成一片瓦砾和灰烬。仇恨过后,悲观失望又将他淹没。在小旅馆的房间里,他感到生命瞬间走到了尽头。而这一切的缘由,不过是一只误入公寓的鸽子。 一场酝酿已久、又似突如其来的大雨,带着约纳丹穿越时光,淹没在儿时的回忆。被关在地窖里的那种孤苦无助与绝望再次浮现,时至今日的浑浑噩噩何其相似!在地窖里他曾呐喊谁能拯救他,这个无情的雨夜,重新唤醒他对寻求帮助的极度渴望与祈求“没有其他人,我就无法生活啊!” 雨停之后,在晨曦中,他拎着鞋子,像个顽皮的孩子,故意踩着水坑,在享受着一种无限的重新获得的自由中,回到最初的寓所。那里,鸽子不见了,地板上的鸽屎也被擦掉,瓷砖上再也没有一根小绒毛在瑟瑟颤动。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一位心理洞察的高手,也是一个细节刻画的大家:出门时与看门女人打招呼,上班时为总裁车辆开门,返回将遗忘在公园长椅上的牛奶盒扔回垃圾桶,午休间给裤子补洞,等等。一系列琐碎的小事描写得细致入微,一丝丝情感的波动描绘得淋漓尽致,各种矛盾、纠结、咒怨、冲动、仇视、懊恼、羞愧的心理变化,让约纳丹离群索居、社交恐惧的典型性格跃然纸上,并让读者在身临其境的品味中达到更高层次的文本认同。这样的生活惯,塑造这样的人物性格,无疑是必然的。 作品以心理刻画见长,但并不仅仅限于心理活动的枯燥表述。从清晨出门上班,午餐,找旅馆,补裤子,雨夜,再到回原来的公寓,一整天的行动轨迹,有情节有细节,有白描有渲染,有旁观有独白,叙述娓娓道来,心理一波三折,寻找自我水到渠成,艺术性、启发性、可读性兼而有之。 跟随约纳丹的步伐阅读作品、走进作品,无疑会让你深入思考秩序与自由的真正含义:人,生而渴望自由。自由既束缚在既定的秩序规则范围内,又时时涌现出一股突破秩序的冲动。法的权威不容挑战,内心的自由却可随意畅游。追求形式的自由,依然摆脱不了秩序的枷锁,唯有内心的解放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自我救赎。

  《鸽子》读后感(四):《鸽子》中的“鸽子”是约纳丹生命里春天来临的一声惊雷

  《鸽子》是德国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中篇小说集,里面包含几个寓言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和书同名的“鸽子“这篇,主人公是法国巴黎银行的门卫约纳丹.诺艾尔,刚五十出头,农民出身,服过兵役,已经当了近三十年的门卫。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银行大门前面,或者来回稳健的踱着步子。

  如果仅此而已,这样的生活也没什么特别,应该不值得谁特别去留意去探究,因为这个世上很多人都过着或者说期望过着这样平淡无奇、实实在在的生活。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他几十年来一直住在一间很小的井井有条的房间里,除了工作上简单的交流外,他避免与任何人有任何形式的交流甚至见面,所以他每天早上就连出门上厕所、上班都要贴着门听一下走廊里有没有人。

  他之所以有着这样不合群的行为方式,是因为战争导致他从小接连失去母亲、父亲,结婚后妻子又与人私奔,让他受到深深的伤害,不再相信别人,他想要一个安全的只有自己的地方。而这间小小的屋子就是他给自己建构的“安全岛”。

  但是一切却在1984年的一天早晨被打破了,打破这种平静、安全感的是一只鸽子。这天早晨,约纳丹.诺艾尔打开房门,发现了一只鸽子停在他的门前看着他,他吓得一下躲进房间内。

  他因惧怕连小便都在洗脸池里解决,然后经过一番心理斗争,他决定逃出这里。他收拾了他的存折、衣服等等,跌跌撞撞的逃去上班,因为心里的惧怕,这一天他思绪混乱,工作中不停出错,裤子被划坏……

  可是,问题来了,约纳丹并不是完全封闭自己,他是有工作的,为何会如此惧怕一只鸽子,惧怕鸽子来伤害自己,甚至不惜准备放弃自己辛辛苦苦构建了几十年的“安全岛”。

  通常的理解肯定是因为他觉得“安全岛”不再安全了,所以他才要放弃,做出逃跑的行为。

  可问题正是他为何会觉得不安全,鸽子和一般的鸟类比起来应该是比较温柔的,和其他动物比起来体积也相对较小,完全不具备让人害怕的因素。

  所以,约纳丹真正害怕的不是鸽子,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内心裂开的那道缝隙令他害怕,他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可是又害怕的想到了自己的过往,所以他内心在保持现状还是走出“安全岛”中激烈碰撞,他是因此而惊慌失措。

  鸽子的出现只是在他裂开的心房上给予了重重的一击,就像垂死之人被电击心房一样,其实鸽子出现之前,他的内心便已经有了波动。所以我个人觉得:

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影射的是约纳丹不愿提及的,逃避的过往经历。

  他不断回想流浪汉,甚至再度遇见流浪汉,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一旦离开“安全岛”就又会回到过去的恐惧和耻辱的生活。

  他羡慕过流浪汉,说明他之前就有过这样的思想波动,他认为自己刻意躲避一切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他又及时的回想起妻子带给自己的耻辱,父母离开后自己的恐惧和无助,通过流浪汉着屁股在大街上方便进行暗示。他的内心陷入了极度的不安,渴望又恐惧主宰着他的思想,令他无所适从,故而一直不在状态。

  在他被鸽子“突然袭击”的这一天,他在公园再一次“偶遇”了流浪汉,令他再一次陷入两难的境地,他走后又回去,借口忘了将牛奶袋扔进垃圾桶,实则上只是他想要回头正视自己的过往,但是又非常的恐慌,害怕自己会因此再一次的被生活抛弃。

  但是,一个人的内心一旦被打开了一道口子,光就已经照了进去,是难以再保持平静无波的,所以他因为慌乱而被划破的裤子,在他请求裁缝帮他缝裤子时失败了,一是暗示过往的经历是无法抹去的,二是暗示心房既已裂了缝,就难以做到无视,是无法通过缝补来堵住那到缝隙的。

鸽子的出现是约纳丹告别过去,展开新生活的开始。

  鸽子的出现可以说是轰然点响了约纳丹内心的惊雷。

  一只小小的鸽子何以令他惧怕?何以让他手足无措?因为他看到了鸽子眼中的无惧无畏,令他觉得震惊不已,他觉得自己堂堂一个男儿,竟然半生都“囚禁”在这一方天地里,鸽子带给他的不是敌对的惧怕,而是来自他内心瓦解的恐惧,一直处在“安全岛”中的他潜意识里首先就是害怕自己内心的波动,他一时没有办法接受自己内心的改变,所以他想要逃离,至少暂时的逃离。

  所以他选择晚上住在了旅馆,他觉得自己做出的决定将直接关乎自己今后的生死,所以他在头一天晚上觉得自己第二天就会自杀,是因为他心理隐隐觉得自己如果回归正常人无异于自杀,无异于将自己再一次放到那个一次次被抛弃的生活,他害怕那样的生活。

  但是经过一夜思考后,他内心坚定了自己应该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他大声喊道:“没有其他人,我就无法生活啊!”而凌晨的一场雨也同样给了他坚定的回答:“一声敲击声,很轻很轻,又敲了一下,第三下、第四下……最后不再是敲击声了,而是一种有力而欢快的噼噼的声音。”

  他静静地听了很久的雨声,然后离开旅馆,约纳丹轻快的踩着雨水以之字型跑回家,甚至一度想要脱掉鞋子光着脚走路。他的内心充满力量,不再害怕,他享受这无限的自由,虽然到了走道那里,他又有些动摇,但是他最终无惧的走了过去,这一步迈过去,他就彻底的和过去告了别,不管是曾经屈辱的生活还是自己构建的“安全岛”,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但人已经不再是那个人了,他不会将自己再禁锢在那一小块方寸之地,他会试着去接受别人,接受生活馈赠的一切。

  那只鸽子不见了,楼道里的鸽屎也没有了。首先因为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的出现只是告诉约纳丹这个世界是和平的,没有他想像中的恐惧。鸽屎只是约纳丹内心涌现出的各种不安情绪,当这些情绪消失时,鸽屎也自然就不见了。其次也让他看到了人性真诚的一面,以往被抛弃、被欺骗的经历在看门人罗卡尔夫人默默的行为中淡化了。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安全岛”,有时是一段爱情,有时是一份安稳的工作,有时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当这些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东西被打破时,我们也同样会各自惊慌不已。

  但是,当那只打破这一切的“鸽子”真的出现了,发觉一切已经无法挽回,真的离开了彼此,离开了原有的工作,离开了温暖的家……镇静下来后的我们会发现离开和失去并没有那么可怕,有时甚至是一个更加美好的开始。很多时候恐惧和惊喜都源于我们看清了真实的自己。

  《鸽子》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缩影,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安全港湾,心中也都有一个这样的安全港湾,一旦这个“港湾”被外人外物侵入,我们的内心便会惶恐不安。可是有时“安全岛”等同于“囚牢”,所以不破不立,破而不败,一切打破都是重新开始的开始。

  《鸽子》读后感(五):聚斯金德的温柔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少数派阅读

  几年前友人赠送过一本《鸽子》,因为书名与我同名,以为会讨巧,却不知其实我并不喜欢“鸽子”这个名字,只是时间久了,叫的人的多了,便懒得改。不过这并不影响《鸽子》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因为它的作者是聚斯金德。

  大概是因为作家本身作品不多,而出名的那实在是太有名,导致作者其他的作品关注度好像少的有点可怜,《鸽子》便是《香水》之外我读的第一本聚斯金德小说。今年年初偶然看到聚斯金德的作品又出了新版,想翻出之前的朋友赠书来重读,可惜已经找不到了,大概是在这几年的某次搬家中不小心走失了,索性又下单重新买了两本。这次是把《鸽子》和《香水》两本连在一起读,又有些不一样的感受。

《鸽子》《香水》2020年1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第一次读《香水》的时候,很难不被作者的描写吸引,时隔十年,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作者开篇描写的那个十八世纪恶臭的巴黎鱼市。这次由于读《鸽子》在先,忍不住地更多关注了《香水》里的人物。

  主人公格雷诺耶从出生到死亡,与他有过交集的那些原本应该可以在他生命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与他的关系始终是“物与物”的关系,而非“人与人”的关系。

  他的母亲生下他之后想要把他扔在鱼市里恶臭的鱼肚肠堆里,当垃圾被铲走;在经历过几轮遗弃之后,愿意接受他的加拉尔夫人抚养他只是为了拿到修道院的补贴,或者今后把他卖个好价钱;他的第一个师傅制革匠格里马只把他当做一个动物或者家畜,香水铺老板指望他发财,侯爵用他为自己的“学术成果”背书……

  由于没人把他当人,自然也没人给他教化,他与人之间更没有任何化学性质的交集,他靠着自己的嗅觉和感知了解这个世界,但对抽象概念无能为力。

对于那些表示无气味体的词,即那些抽象的概念,首先是道德方面的概念,他学起来最困难。他记不住这些词,常常混淆起来,直到成年了仍不喜欢运用这些词,并经常用错:正义,良心,上帝,欢乐,责任,恭顺,感谢等等——它们究竟表达了什么,他不明白,永远捉摸不透。

  《香水》是一个自我缺失的天才寻找自我的犯罪故事,在从出生就处于人与人之间绝对疏离的环境中,他对世界唯一的认知来自于他自己的嗅觉,但嗅觉并不能交给他善良和爱,他不知道活着的意义,甚至不知道自己和动物有什么区别,直到他在国王即位庆上闻到那个加工黄香李子的少女的味道,他被自己的嗅觉引领着,告诉他,占有这种味道便是他人生的意义。于是,他开启了他疯狂的一生。

  相比于电影,《香水》小说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格雷诺耶成长的这个疏离的世界,也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他对自我的渴望,对周遭世界给予反馈的渴望,以至于使得他最后即使是犯了罪大恶极,在小说这个语境当中呈现出来的也更像是作者对这个人与人之间隔着铜墙铁壁的黑暗时代的控诉,而非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像是对扭曲人格的猎奇。

电影《香水》剧照 2006

  《香水》中格雷诺耶的悲剧像是一个符号,一个时代的隐喻,相比之下,《鸽子》中那个名字拗口的主人公,他与世界的隔离更像是一种个体的主动选择,在当下也更具有现实的普遍意义。

  小说开篇便点明了主人公“不喜欢动荡,讨厌那些打破内心平衡、扰乱外界生活秩序的事件”。

  光看开头几页,很多在大城市蜗居生活的年轻人一定会有同感。

  主人公约纳丹(再次翻书确定是这几个字没写错)被老婆劈腿后从乡下来到了巴黎,租了一间需要与很多人共用洗手间的屋子,白天在离住处5分钟路程的银行当保安,晚上回到这个只属于自己的小房间,他对这个只属于自己的小房间极其的依恋,认为这是他“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上的安全岛,是他牢靠的支撑点,是他的庇护所,是他的情人。似乎只要待在这间屋子里,他就是安全的,自由的,他和这间屋子里的一切保持亲密关系,而与屋子外的一切保持着疏离。下边这一段,相信很多有过合租经历的朋友都会心有戚戚:

约纳丹刚刚起床,穿上拖鞋和浴衣,准备像每天早晨那样在刮脸之前先去趟公共厕所。在开门之前,他先把耳朵贴在门板上听听过道里是否有人。他不愿意碰上邻居,更不愿意大清早穿着睡衣或浴衣碰上他们,而他最不愿意的是在上厕所的途中。发现厕所里有人,已经让他够不舒服的了,而在厕所门前与另一个房客相遇,简直让他感到难堪之极。

  如果以上这些都还能让我们普通人有共鸣,那么这个怪老头接下来的行为就要让我们匪夷所思了。有一天他的爱心小屋门口突然出现了一只鸽子,约纳丹竟然被这只鸽子吓破了胆,他不敢出门去洗手间,而只好在自己的洗脸池里边尿尿,最后提着行李逃离了这间他心爱的屋子。

  《鸽子》几乎全文都是约纳丹这个怪老头的内心独白,描写他与周遭人物淡漠的关系:

早上好,罗卡尔夫人。”他的声音含糊不清。他们俩从未说过更多的话。自从她十年前来这幢房子看门以来,他除了对她说过“早上好,夫人”,“晚上好,夫人”以及当她交给他邮件时说声“谢谢,夫人”之外,没有说过任何话。这并不是说,他对她有何反感,她并不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她与前任看门女人以及前任的前任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描写他工作时脑子里让人毫无兴趣的内心世界:

他曾经做过一次计算,到退休为止,他将在这三级大理石台阶上站七万五千个小时,等到那时,他肯定会是全巴黎、也许全法国,在同一个地方站的时间最长的人。

  他沉溺在这一潭死水般毫无波澜的生活中,任何非常规的人和或物的介入都被他认为是破坏性的,鸽子的出现像一个雷把他封闭的生活劈出了一个坑,至于说透过这个坑,会看到什么,聚斯金德似乎给了一个温柔的答案。

  二、聚斯金德的温柔

  有很多作家擅长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人类生存环境的压迫与无奈,这些作品或深邃或细腻,但是很多时候会把读者也代入一种沉重的氛围。

  我个人喜欢《香水》和《鸽子》这两作品的原因在于:深刻展现出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疏离,孤独的同时,也温柔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社会关系的渴望。

  我印象深刻,在《香水》中,几乎每一个参与把格雷诺耶推入深渊的人,最后都得到了来自创作者的审判,甚至可能在读者心中都颇有争议的格雷诺耶本人,也没能逃脱。聚斯金德在刻意描写这些人物宿命的同时,也在表达着自己的憎恶,你似乎能透过纸张,看到书背后一个白羊座作家的鲜明立场和爱恨分明。

抱着让自己死得安稳一点的目的收养格雷诺耶的加拉尔夫人,以她最害怕的方式死去。

  同样的,在《鸽子》里边,大量的篇幅描写约纳丹这个老头与人隔绝,乏味无聊,用一只鸽子把老头逼入绝境,却又善良温柔地用这个绝境拯救了这个怪老头。

  小说结尾处,约纳丹为了逃离鸽子住进了棺材盒一样的小旅馆,鸽子的出现带来的一些列失控,让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以及经历死亡的恐惧之后的虚无与空虚,当他再次回到自己的公寓的时候,一向对邻持距离保持冷漠的他竟然听到了房东房间里传来的杯盘叮当声音,冰箱开关声,音乐声,闻到了房东太太的咖啡香,这些,好像他前30年从未感受到过。

  《鸽子》的腰封上写着一句话:“《香水》作者聚斯金德表现人类生存恐惧的寓言,深入解释异化社会中孤独个体的心灵困境”。这大概《鸽子》这本书实在没什么卖点的情况下营销编辑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是要我说,这句话恰恰让人让人忽略了作家温柔可爱的一面。

  三、一点有趣的事情

  《鸽子》的序言中,编者放了一篇代序,是聚斯金德本人给译者写的一封回信,这封回信中,作者简短而毫不客气地回复了译者的几个问题,而在《鸽子》的译后记里,译者也坦言自己压根没看懂《鸽子》这本小说集里另一作品。

聚斯金德给译者的回信译后记中,译者表示并没有明白作者试图表达什么

标签:鸽子 经典 读后感 有感 鸽子经典 鸽子读后感 鸽子有感 经典读后感 经典有感 读后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