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是一本由[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读后感(一):菊与刀的内涵
在日本,菊花是养在盆中的,每一片完美的花瓣都经过培育人的精心摆放,花中经常插有细不可见的铁丝架,固定住每片花瓣的位置。这是日本通过各种道德观念约束而形成的伪造的自由意志的代表。而刀,每个日本人都自比做一把刀,它并不具有攻击性,而是理想中自我负责的人的比喻。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体锈”负责,佩刀人要负责保持刀的闪亮,承认并接受因自身原因而造成的一切自然后果。
《菊与刀》读后感(二):一個從未到過日本的西方人類學家理解的戰前日本
1.日本人對侵略東亞的合理化可以從他們對於秩序等級文化的特殊認識的到解釋;
2.日本人戰後毅然接受戰敗結果並且勵精圖治的原因也可以從他們對於恥辱的特殊認識中找到答案;
3.日本人植根于恥文化,于西方的罪文化不一樣;前者要求個人作出符合名譽和社會期盼的行為,後者強調個人對信念的堅持和實踐;
4.日本人沒有覺得的善惡之分,只有不同的道義之間的選擇,而值得稱頌的是兩者兼顧,犧牲自我的選擇,這種意志力正是日本人推崇的美德;
《菊与刀》读后感(三):《菊与刀》小感
大一的时候管理学老师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给我们推荐过这本书,一本《菊与刀》,老师这种在日本生活过的人更有着深刻的体验吧,可见这由从未去过日本的美国人所写的书的确有其可取之处。
菊与刀是日本文化的两大象征,一为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典雅,一为武士道的象征,代表那种武士道精神。而日本人身上也有着二者精神共存的极大矛盾,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书中也追根溯源的从日本孩童幼年时的培养所造成的这一双重人格的分析进行了描写,有着一定的道理。
可能是因为作者是一位西方人,其实日本的很多特点也适用于同受亚洲儒家文化所熏陶的我国,我们也可以从书中找到一些自己的特点,反观自身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书中也写了日本的耻感文化罪感文化一些日本特有的东西,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
知己知己,百战不殆。中日之间一衣带水,很微妙的关系,多多了解一下对方也是很好的。
《菊与刀》读后感(四):浅浅的味道
日本,岛国?弹丸?我们需要理解这样的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作家笔下的日本,被层层剥落,像不漏点得,失去了朦胧的美,却又建立起具体的影像。菊花和,像圣洁和暴力的搭档,同在一片热土上的我们却无法理解,无法理解“小弟弟”的心路成长以及为啥能够长大到伤害周邻的原因。
承认强者,并向强者模仿。在自己的海岛上,有着不受外强力因素的自我性格,在炮火轰向块土地前,艺妓、和服、天皇、大名、武士、浪人甚至忍者等日本形象模糊地向我们走来,他是一个富有亚洲文化传统的一支。而当走向现代后,慢慢的变得奇怪。奇怪,一个不曾注意的向我们敲起国门。
恩情、道义、羞耻、复仇、信仰、本分、克制等双重性,这些有很多我们一样无法理解。而无法理解的日本,才应该好好去看看,谦虚的放下身段,看看我们的邻伴。
《菊与刀》读后感(五):以内视角来了解异文化价值
惊叹于本尼迪克特没有去过日本,但从大量日本书籍、史料中,透过表象,深入其内,以内视角对日本风俗、德行、文化、信仰加以理解与剖析,为读者了解异文化价值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行为呈现,其鞭辟入里的分析,以论据证明论点,为我们打开了初步了解日本的大门,是一本具有启迪性、反思性的好书!
最为欣赏的是日本人自我负责的精神美德。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对自己的“体锈”负责。这一比喻把身体比做刀,正如配刀人要负责保持刀的闪亮,每个人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必须承认并接受因自身原因而造成的自然后果,无论是因为自身的弱点、缺乏韧性还是徒劳无功。在日本的意义上,刀不再是攻击性的象征,而是理想中自我负责的人的比喻。
战败后的日本人以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接受了失败,正确认识到曾经军事强国的政策是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既然错了,马上改弦易张,正视现实,开始了自治与自救图强。
日本吸收了的古代文化,其行为处处可见与雷同之处,但日本文化又完全区别于。他们在对待婴儿采取最大程度的自由与纵容,婴儿期一过,限制就渐渐多了起来,各种规矩、要求束缚了人的自由与自主,而当日本人进入老年后,又几乎可以像孩子一样不受廉耻的约束。
这种育儿方式及培养机制,造就了日本人典型的双重性性格,使他们既非常礼貌周到“却又粗野蛮横”;其民众“冥顽不化"却又能迅速适应”最激进的创新“;日本人本性柔弱却不喜欢顺从上级指挥;他们忠诚慷慨”却又阴险奸诈,睚眦必报“;他们英勇却又怯懦;他们的行为多半为了面子却又有着真正的良心;他们军纪如铁,士兵又时常不服管教甚至无视军令;这个积极地学西方新知识,同时却又狂热地守旧。
《菊与刀》使我最大的收获是,任何个人、组织、的行为皆由其文化背景、自然生态、风俗惯、道德标准等等诸多方面的文化性所养成,其文明程度及劣根性表现亦由内积累所产生。一定要暂时摒弃自己的行为依据,尽量避免以己度人,深入其内,了解其人的思维和情绪惯及表现出来的形式,才能客观、公正与智慧!
《菊与刀》读后感(六):对秩序和自我的执念史
菊花柔美雅致,宝刀血腥征伐,一面是唯美的祥和安宁,一面是武士道的暴力忠义,正如书名所示,日本似乎埋藏着双重性格。他们可以从过分的浪漫突然转变为对家庭的绝对服从;他们可以在“正事的世界”里坚忍苦修、谨慎克制,也可以在“人情的世界”里沉溺声色、放纵欲望;他们崇尚艺术,园林、插画、茶艺……对美的追求堪称极致,但同时他们又崇尚武士道精神,道义、规则、阶级……一切必须有序进行;他们甚至可以拥抱异族的文化和制度,却仍能自然的保持自己的传统……
这看似双重的性格里到底蕴含了何种共同的因子?本尼迪克特即是在探究扎根于这个深处的东西。多年过去,书中描绘的一些现象或已消失,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一个弹丸之地多次受外界文化冲击,却仍能万世一系、保留传统,足以让世人看到他们的坚忍和固执,这种执念体现在对自我名声的道义、对天皇的忠、对长辈的孝,以及对秩序、纪律的无限服从。这种执念促成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却也容易为极端思想培育温床。
对于这个,似乎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规则的、正事的世界,一个是人情的世界。在正事的世界里,每个人在既定的等级中履行他的义务,履行其忠、道、孝等职责,他们隐藏起了自我意志,遵循这个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纪律、礼节来获取相应的尊重,像个机器一样执行社会期望他执行的事情,做出大家不会嘲笑的决定,名誉是他们永久的追求。为了名誉,他们不惜以自杀的方式“擦去污垢”,寻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结;可是,长时间隐藏自我意志的后果只能是压抑,于是有了人情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他们可以放纵、可以呐喊,只要享乐不耽误正常世界里的职责,一切都可以被理解。从这个角度看,《菊与刀》中——菊为“掩饰起来的意志和自由”,刀为 “自我责任的态度”,似乎解释的更加切题。
同为东方人,对书中展现的一些日本人的情况可以理解,可是更多的——对日本人特有的想法很难体会。他们那种坚韧的意志、极端的道义成全、对天皇永恒的忠心……放弃个人意志来遵守社会秩序的行为究竟源于什么呢?他们的人生观里,除了道义、规则外,却没有种下善恶的概念,他们的羞耻感源于外界的评判而非内心道德的谴责。也正因为此,这个有最平和的民众,他们愿意舍弃自己的意愿来保证社会的良好运转,却也隐藏最极端的可能,主义一旦煽起,善良的人可以为了成全某种道义而变成的恶魔。
《菊与刀》读后感(七):菊与刀
菊与刀8.2[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 / 2011 / 译林出版社用了2天半的时间读完了由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写的《菊与刀》这本令人震撼的书。作者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通过社会、人类学、历史、宗教、人情、战争等视角多方面向读者展示了日本社会。
本书之所以叫《菊与刀》,具体地说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优美的代表,它被解释为“掩饰起来的意志的自由”;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意味着勇气、征伐、忠义、名誉,它被解释为“自我责任的态度”。因作者是美国人,所以在本书中,在很大程度上将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做对比,或者将日本的某种文化和亚洲某个的文化做对比或类比,从而衬托出日本的文化。
读完本书之后,不仅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也能让读者更好并且全方位、更透彻的了解日本。
《菊与刀》读后感(八):了解日本,这本书翻译得挺绕口的
读这本书之前,写下的目的是:了解日本,反思现在,寻找差距所 在,寻找思想与国际大思潮之路。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读得很绕口,不知其他版本是不是也是这样。在读正文之前,看到其他人写的话说,大意应该是,翻译就是曲解作者原来的意思,肯定不可能将作者原来的意思表达出来,毕竟一种语言不同于另一种语言,另外,在意译的过程中,译者肯定要加上自己的理解才能将这些话理顺,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绕口,并且很多双引号。
这本原作写于50多年前,肯定会和现在有所出入,至于日本现在
变化成这样了?没人给出系统的评论,或者,这就是需要我们现代人去解决和思考的。50多年前留下的这大作,现在依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可以说,真的很不简单了。
对于以前的日本,当忠与义不能两全时,为了尽一方的责,完成这个责任后,就要以死来表示自己对另一方面的忠。这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挺难理解,难道真的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吗?如果你完成了一方面的责任,不能完成另一方面的责任的时候,你不是应该先保留自己的生命,以完成未完的事业么?或许,各方的不同,所以一些对与错,真的没那么明显的区分吧。只能说,一个与另一个,应该互相见谅。
而与日本的偏见,是否在于双方在方面的差异?对于别人的恩,看得不一样,而日本将恩是看做对它的侮辱,这相差多远啊。不过对于日本的高度自律,真的有点望而生畏。
另外,在这本书中,觉察出与日本还有一点还大的差距,就是日本不怕否定自己,只要他们觉得一条路走不通,就会来个360度转变,可以完全彻底地开始另一条道路,这是否又是日本在当今世界与世界其他有共同语言的秘诀呢?因为他们善于虚心向他人学,可以否定自己而不特别固于以前的老路与法子。所以,,人,的,是否又应该学学呢?
看完这本书,真的明白些许一些日本现在的现象吧。
《菊与刀》读后感(九):阅读随记
集体主义,精神胜利法 灵魂是可以训练的 等级的必要性 精神至上说 一切都是我们计划好的,失败也是我们计划好的,未知才是最大的威胁 非常重视自己展现给世界的一面 对天皇无比尊敬,对其他都有意见 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照顾病弱阻碍了他人的英雄行为 (不重视生命) 投降可耻,但投降后又会真心帮助美军 尊崇权威和名誉 依赖秩序和等级 孝道仅限于家庭之间 对等级制度的忠诚 等级制度48页 (驯化的结果) 制度的规定不是戒条那样抽象的道德标准,而是细致的说明面对各种场合各种人时应该怎么做 不对特权提出任何质疑 日本人是不断地通过参照等级制度来组织他们的社会秩序的。在家庭和私人关系中,年龄辈分性别和阶级决定人与人之间适当的行为,。在宗教军队和工业中,各领域被周密地分成不同等级,无论是较高等级的人还是较低等级的人,一旦越权都将受罚。只要人人各得其所,日本人就毫无异议的继续生活,他们就觉得安全。 (日本国内教科书从来不认为侵华战争是不正确的,认为是在解放,突然可以理解这种想法,他们认为等级是正确的,他们想把全世界纳入到这个等级中,侵华战争是这个过程的一分,他们认为只要能够在这个等级中,你就是幸福的,无论你的地位有多么低,无论个人幸福是否得到了保障,所以他们认为侵华战争是在帮你们进入这个等级秩序中,是在帮你们求得幸福和解放,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很正确) 过去所有的一切对时人都有着莫大的恩惠 恩,亏欠,回报 建立在恩情基础上的道德体系 日本的“仁”是“行仁义”,是绿林道义,是盗亦有道,是被贬低的 不让别人背负恩情,会因为受恩而感到不安,如果接受了恩惠就说明我把你看成是自己的一分 施恩的人必须是自己 受恩不是德行,报恩则是美德96页 报恩,时间有限无限,无限是义务分为孝(只针对近代先人)、忠、任务,有限是道义,对社会的道义,对自己名声的道义(包括礼节) 在,仁是忠孝的前提,在日本没有这个前提,所以忠孝变成了必须完成的责任 “对天皇效忠” 道义即正义的方法;人应该走的正道;为了避免被世人非议,哪怕心里不情愿也不得不做的事 维护名声的道义(自杀是维护名声的一种方式) 自我克制,把个人欲望当做必须从人心中拔出的罪恶 日本人不谴责自我满足,他们认为肉体快感是件好事,值得培养,追求重视享受,但是享受要有度 温暖,睡眠,饮食是享受 认为性是人情,没有罪恶,不需要假道学 妻子属于孝界,艺伎属于人情界 同性之恋也是传统人情的一分 对自体的乐趣也并不道学 酗酒是另一种被许可的人情 (日本人对“界”的划分十分明确) 日本人认为人性本善,德行不需要与邪恶作斗争,即使弄脏也可以轻易洗涤 (享受是附属品,义务是人生的任务,随时准备为完成任务而放弃享受,认为这需要意志力,这种意志力是日本最为崇尚的美德) 把“人的全责任”看作地图上可以分割开来的区域:“忠界”“孝界”“道义界”“仁界”“人情界”等等 神道教 佛教 军人敕谕 教育敕谕 谨慎和自重(一个有分量的我) 耻感文化 自由度随着年龄呈U形 避免陷入竞争 惯 被同伴接受的重要性 性格的双重性,不知耻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