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法]福楼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领略

  书看了一半了,忍不住翻到了结尾,哦,是个悲剧,然而一切都是性格使然,文艺浪漫女怎么能和理工务实男组成婚姻呢,从开始阅读时出于我的传统思想而觉得艾玛明明依附夏尔为生,却如此不满足于现实,到后来慢慢觉得一切都是性格使然,和成长环境有关.并没有谁对谁错,如果艾玛是个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欲念,那就和个俗人也无差了.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包法利夫人的普遍性

  包法利夫人不是个别现象,包法利夫人是种常态,包法利夫人的心理毫不意外。没读《包法利夫人》之前,很多年前我就对“包法利夫人”这样的,有过清醒的认识和分析。我以为,热爱艺术、充满情欲的浪漫主义和富有诗意的理想主义,若不能使人走上自我认识的成长之路,那么,这些“热爱”就是假的,就是欺人和自欺的风情,就是午夜尘埃般凄瘦的美,就是风中模糊的清梦,就是风月宝鉴背后狰狞的骷髅。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镇上的小提琴手领着村里人

  来庆祝我的二婚

  我们土得像枯草

  马车拉着枯草的香味

  包法利夫人穿着宽口裙跳舞

  包法利夫人在钢琴边发霉

  说不清楚为什么弹上一曲

  一个被偷走情节的老故事

  ——上帝啊,我为何结婚?

  世上还有多少良辰美景

  罗马城,小香扇

  在侯爵的舞会上

  我也有一双玉兰的胸线

  2012.11.27.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理智还是情感,爱情亦或套路

  大概爱情,或者说初恋给人带来的感觉,古今中外都是差不多的。爱玛和丈夫之间不曾经历那种来电,所以她不甘心,并在后来的日子里为理想中的爱情进行了实践;而眼见的未必为实,爱玛为之沉醉的所谓“爱情”,其实不过是上钩了而已。男人可以自私虚伪地套路女人,反过来女人也同样可以套路男人。人性复杂,成年人的内心有无数个隐秘的角落藏污纳垢;生活不靠一时的维持,维持婚姻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需要当事双方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这一点,故而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婚姻。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包法利夫人》笔记

  主题是人的自由的追求在物质理性、社会理性等主导下的环境与人间的挣扎与失败。

  在爱玛眼中夏尔一直是传统社会理性的代表,但最后也只有夏尔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愿意追随爱玛的思想,最后同样无法避免一同逝去;罗道尔夫受上流社会社会理性的影响不相信爱情的存在;莱昂最终在物质理性与前途的考虑下选择离开爱玛。爱玛的追求本质上是在物质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影响下毁灭的。

  奥梅(好人,即与道德评价优劣无绝对关系)中后段中符合社会理性的行为最终让他达成自己的目标,过上“幸福”的生活,与结尾处包法利家的“不幸”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作品的主题如上所述。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六):可爱单纯的爱玛

  很多人认为包法利夫人是一个“虚荣、贪婪、挥霍无度、重情欲的放人”,深入点的评论觉得她追求的是“上流社会的幻影”。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是狭隘的,是对爱玛和福楼拜的误解。

  爱玛追求的是美好。与其说她向往上流社会,不如说是向往由此联想到的精致的生活质量和高素质的人际圈子,倘若真的步入其中而见识到其肮脏龌龊的一面,她定会弃之如敝履。她也并非拜金,这一点连混蛋罗德尔夫都看得出来。她给所恋之人的真切的情书和昂贵的礼物都是源于对包含浪漫和奉献的美好爱情的追求,是“海湾深处”“平顶屋舍”里的真诚。她要的不仅仅是看不见的真爱,还要看得见的外表,内外如一的完美的美好,所以夏尔不能成为她的追求。临死时窗外粗鄙的歌声并非是对她的讽刺,而是粗鄙的现实世界对柔弱的美好的嘲笑。

  看不到她所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就像不理解福楼拜对表面词句反复斟酌的必要性一样,只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七):私人随记

  福楼拜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开山作家,《包法利夫人》被冠以“与浪漫主义决裂”的名号。

  这些,我都未能深刻体会。至多发现作者没有使用上帝视角进行评述、对包法利夫人的浪漫幻想进行了现实打压而已。却是距写作时的年代太过久远,着实不能感知或遐想十九世纪时的人物风情。

  所以应当坦言,整本《包法利夫人》读下来,趣味不大。不像《堂吉诃德》,就算不了解骑士小说,也能被其中荒诞不经逗乐、思索。

  直到看了毛姆所就《巨匠与巨作》,了解些福楼拜的生平与花边,才略有感慨:福楼拜这,把自己映射进去了啊!还是援引毛姆书中的句段吧:

  福楼拜在回答谁是他的模特儿时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我们都被赋予了过度而可笑的幻想,以为我们自己是富裕的、漂亮的、成功的,是浪漫传奇中的男女主人公。但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有太明智。太胆小或者说太不喜欢冒险,以至不会让我们的想象严重影响我们的修为。包法利夫人是一个例外,她试图过她梦想的生活;而她的美貌也是罕见的。她的事情并没有福楼拜所追求的那种必然性。

  关于道地的评论,不妨品读下毕飞宇老师的《屹立在三角平衡点上的小说教材——<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八):追求幻影的女子

  看书期间我一直想在心里对爱玛有个确切的道德认识,却怎么想都觉得不合适,看完合上书,我就换个问题思考,爱玛的悲惨究竟源于什么呢?是浪漫主义的空想;是 搅得灵魂永无宁日的贪婪;还是商业时代处心积虑的合谋欺骗……总之对爱玛觉得惋惜之余也有些道不明的责怪,我想这也是两个译本少许不同的情感态度的原因 一方面,爱玛对美的追求却一直求而不得,这不是那个情人可以满足,罗尔多夫唤起了她巨大的情欲,莱昂让她继续寻求爱欲与情感的激昂,但这一切都是她幻想的重影,“子爵”是她追求的幻影的最初萌芽,这个幽灵指引着他,向着爱欲、物欲之渊摇摇欲坠,她享受着道德失衡的,肉体的快感,这一切似乎短暂填补了她对平庸生活的厌恶,但仅此一瞬的酣畅快感过后,她终于跌落且粉身碎骨。我们假设:换一个时代呢,换成哈代小说的时代,会不会出现田园牧歌般的爱情生活?我觉得也不会,和苔丝不同,爱玛的悲剧不是那若隐若现的命运造成的,她对美和爱的不仅贪婪而且没有安全感,她不会停止追逐的循环,动不宁的心为抗拒平庸麻木会滋生更多的欲念。

  另一方面,这是不是她的性格悲剧呢?!太过于敏感,要求纯粹的享受,但对生活其实缺乏认知和,与往缺乏基本准则,看不清楚生活的里与表,所以自私的厌恶所有她所有的不喜欢。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九):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福楼拜

  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谁不是包法利夫人呢?

  《包法利夫人》,一小说中的完美典范,如此短的一篇小说,福楼拜为之呕心沥血了五年之久,不愿多添一字,不愿少减一笔。关于此书的创作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人去拜访福楼拜,福楼拜与他共进早餐后就去埋头工作,午饭的时候那人问他写了多少,福楼拜说他只写了一个逗号,午饭后福楼拜继续埋头工作,晚饭时那人问他又写了多少,福楼拜答:“我把那个逗号去掉了。”

  数年以前,那是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怯生生地从书店买了本《包法利夫人》,书籍出版社罗国林译本,那是我人生第二本“世界名著”全译本,第一本是小仲马的《茶花女》。怀着好奇和热情读了几章,顿觉乏味不堪,似乎并没有连环画中那般引人入胜的情节,于是便扔在角落,一隔竟十年。如今,但我拿起周克希先生的译本,再不觉索然无味,甚而沉迷于福楼拜的遣词造句之中,不能自拔。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十):我是不是包法利夫人

  这本书的阅读时间是2018年1月8日-2018年2月17日。前一个多月的时间只看了40%,剩下60%是在大年初一一口气看完的,看完之后凌晨两点多了。

  先说读完之后的感觉,非常惊慌。

  读的过程中,无数次的产生强烈的共鸣,觉得自己也是一位“包法利夫人”。于是这个结,着实把自己吓到了。

  自恃有些才气于是自命不凡但是出身不好所以不满足于现状并且尝试打破常规然而终究无法改变的状态。

  幻想中的美好浪漫。多诱人又多危险啊。

  只好去想,毕竟我的人生比书里的人生要长,我还有机会避免陷入这样的悲剧结中。

  只是,该怎么做呢。

  福楼拜给我们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对于包法利夫人,该怎么评价呢?她是个坏人吗?她做错了什么呢?她水性杨花吗?她十恶不赦吗?她不甘于平庸,这有什么错呢,我也不想就这样生活平淡,不好不坏的过着呀。我们总是要追求些什么呀。难道追求美好的生活是错吗,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是错吗,追求精神的满足是错吗?当然不是了。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

  我想,这还是一个人生观和和生活阅历造就的眼界的问题。

  “我们所设想的幸福是什么样的?我们所定义的美好是什么样的?我们想用于填补自己精神满足的是什么?”

  我想,这些问题就是显现在我们面前的道路。可能是蜜糖,可能是。

标签:包法利 夫人 经典 读后感 10篇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经典 包法利读后感 包法利10篇 夫人经典 夫人读后感 夫人10篇 经典读后感 经典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