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是一本由阿来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见》读后感(一):也许,这样结集出版不是作者的初衷?
阿来是不可多得的实力作家。
有独特细致感知,有见解,也有驾驭语言和素材的实力。
但是,零星文章结集出版,如果文章水准不一,内容重复太多,对读者来说很遗憾。
也许,这样结集出版不是作者的初衷?
《看见》读后感(二):西藏
评价居然才7分,实在是有些不公道。
作者对文化、、土地的思考,对西藏真实状态的描述,真是“有一点悲观,有一点虚无”,然而,是认真的,深刻的。向读者揭示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用朴实的笔调,没有丝毫矫情。
需要静下来认真品读的一本书。
《看见》读后感(三):对不起
对不起,没能把你读完。
在学校的时光,没有安静的看完这本书。暑假在家,更加没机会了。
我一直在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思考我的大学,思考明年暑假的西藏之行。北漂给了我迎头一击,相机没有在这个暑假实现。多么,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西藏啊,西藏。
我知道,在我读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我才醒悟,这是散文集,不是游记,不是长篇小说,于是乎,放弃了。
但是《看见》起码唤起了我对西藏的渴望。
衷心的感谢,再一次,对不起,半途而废了。
《看见》读后感(四):透过他的眼睛和心灵,我也看见
早就知道阿来,这本书,却是第一次阅读的阿来作品。
有点惭愧。
好在,Later is better than never。这样想,算是为自己开脱。
看别人的作品,经常都有妒羡交加的感觉:怎么可以写得这样好!我怎么才能做到?
百爪挠心。
这本书也给我这样的感觉。
我还不曾到达藏区,心怀向往,但也并非为了洗涤灵魂。我喜欢阿来一再强调,西藏并不神秘,他的文字,恰是要化解西藏的神秘。在文化与文化之间搭桥,在对比之间彼此了解,我觉得这是阿来的本意。我对西藏的向往,和对其他地方的向往并没不同,对我来说,所有的地方都神圣,所有美好的文字也诱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了阿来的一分,而这不是结束,只是开端,《尘埃落定》是必须要读的,虽然近来排不出时间,他提到的一些地方,也是未来要去的,去时,可能会再找出阿来的文字读读。
有喜欢的作家与文字,我是幸运的,这让我在看一个地方的时候,能够多有几种维度,加深我的理解程度,所以,有些地方我会反复前去,有些文字我也会反复阅读,因为,在经过连番的、不断的叠加以后,天下事物,原本就不可能相同。就象我多次去杭州、西安、福州等城市,每次感受都不同。
做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喜欢阿来的心胸。文化原本不应是狭隘的,不应该为了捍卫自己的文化就贬低其他的文化,人类有共同的期许,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古今中外均相同,在这个星球上,人类也面临着各异也共同的命运。
我也喜欢阿来对土地的描写,一直觉得,自幼在农村出生、成长,是一种莫大的幸运,而离开农村到城市,又使我具备另外的视角。这样的幸运,我都要感谢我的父母,只是,我不感谢那个时代,毕竟,时代的背景,相当悲摧。
在薄暮时分,在贝多芬的音乐做为背景的美好情态中,文字和音乐一起,流进我心。
《看见》读后感(五):人是出發點,也是目的地。
關於阿來,我想,我是第一次接觸他。
《塵埃落定》原來是他寫的。原諒我的愚昧。
書上寫著:
以心和腳丈量文明之間的距離,用口和筆雕刻靈魂深處的碑銘。
我想,這真的是很準確。
我記得他最多的詞彙就是,西藏。
作為一個藏族的漢語作家,我想,他是自豪的。
看著書的時候很安靜。
那是一種從心裡感到的平靜。
我開始有點擔心,原汁原味的文明在哪裡。我要怎麼才能感受到它。
一個作家,視角和非作家真的是不一樣的。
我才明白,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都是辛辛苦苦創作出來的。
他們走到一個地方,不像很多人一樣,狂拍照狂感觸,而是,靜靜的,貼近它們。
我想,這也是我要學習的吧。雖然我從來沒有要成為作家的想法。
我想起了小時候,我家的那片地。
事實。我們那沒有什麽特別的,真的沒有。
但是,承載了很多人童年的土地,必定就是寶貴的。
如果可以,你不會願意讓它消失的。
我想,我要怎麼去感受文化呢風俗呢。
它們離我們越來越遠越來越做作。
我想要一個純粹的世界。
一直想要到遠方旅行。國內國外,都是我想踏足的地方。
我以後也要克服自己去到一個地方,就要形式的做很多特色的東西。
比如,去一個地方走馬觀花,買一堆稱為特產的東西。
我想,自己喜歡,真正感受,就是最難得的。
我希望以後,去完一個地方,并不是為了和別人說:
“哦,我去過那啊” 這是最膚淺的回答。
旅行的目的,不是旅行,而是回到生活。
回到那個我們想要逃離的生活。
就像阿來說的,人是出發點,也是目的地。
我想。我深深的同意這句話。
他以一個的視角,觀遍了中國的土地。
他沒有走常人的思維,沒有先入為主。
我喜歡這樣。
因為只有這樣,才有不同感受。
最重要的是,這樣最真實。
現在窗外很大風。我有點怕。但是我怕什麽呢。我自己也不知道。
《看见》读后感(六):一些读前和读后的感想
读前:
闹了好久书荒,虽然还没发工资,但还是狠下心买了一些新书。认识阿来是从《尘埃落定》开始的,那一阵子还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秦腔》,阿来笔下的傻子,迟子笔下耄耋之年的酋长老婆,贾平凹笔下的疯子,三个容易被让人忽视的主角,三种人眼中的世界让我辗转难眠。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夹杂在地位权利烘熏下人最本质的人性善良,让我记忆犹新。同为《看见》,虽然对也有些好感,但是我实在忘不掉那个阿来笔下的傻子,更何况我不热衷于别人热衷的读物,于是还是先买了这本。喜欢书的封面,白色作底,给人感觉洁净之感,而书名在右而非占据,给人的空间让我想到了忍让,而左上角的两道风马给这本书平添了圣洁,扉页是中规中矩的白色竖格,也颇让人心动,不过书中的纸质有些让我失望,不过这些都是些表象,但愿里边的文字让人心动些。
读后:
湖南文艺出版社,以后对于这个出版社的书籍一定需要慎重。还是想先吐槽下内容之外的东西:纸质特别差,发黄,若不是来自卓越,我绝对会认为它是;主内容字体是黑体,让惯宋体阅读的我读着很不舒服;内容排班上,每页上边有特大的空白,行距特大,每篇文章首页只用三分之二版面,我没看出美观,却看出了出版商把文化商业化的俗气了;篇首文章的截取内容太多,实在摆脱不了凑厚度的嫌疑。
接下来说说内容吧,其实这本书不算散文集,我感觉应该算一些随笔,就像我们平常写的日记一样。初读时感觉有些不接地气,因为他写了太多关于人性、文化、族群、历史各个方面偏哲学方面的反思。直到后来读到一些书的前后记,感觉才有些好转。
总体来说,阿来的文章读者有些生硬,这是我在读尘埃落定的时候就有的感觉。我觉得这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吧!作为藏族人,尽管所有的文化在同一个的推动下被同化的很厉害,但是深层次上的某些观念还是与汉民有所不同的,比如他在谈到与之间的关系时,口气就特别微妙,而且一直自我标榜的藏族身份让人感觉有些深层次的东西。
作为一个异族人(他在作品中提到过相关概念),在异族的文化背景下用汉语来写自己独有的东西,确实不太容易让大多受汉文化熏陶的读者所接受。其实,我可以举两个例子,一是回族身份的霍达写的穆斯林的葬礼,我在一个阅读交流群里看到很多人说其实根本看不下去,甚至评价它是名气的垃圾书,但是也有的人在读完之后哭的不像样子,我觉得这不同的结果源于不同的文化熏陶,二是汉族身份的迟子建,写了一本关于鄂温克族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读来就毫不费力。
其实,全书我最赞成的一种思维是人们总是把西藏神秘化,其实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地方,就像你生活的地方一样,也有很多特别的文化俗。先前自己也曾憧憬过西藏这个地方,但是看到太多的对那里趋之若鹜后,自己开始变得理智很多。我一直不太喜欢大众喜欢的东西,不是为了自命清高似的另类,而是希望自己在别人盲目的时候保持一份理智!
《看见》读后感(七):随阿来一起,看见西藏
给了低分的朋友,是没看懂还是没看完呢? 哈哈,开个玩笑,这本书绝对不止6点几分。 有一本书,《看见》,从新闻记者角度,看待这很现实的社会。 我知道的的书,看过的,也就是这一本。写的很现实,读着有些愤懑,仿佛青春期那种爱憎分明的姿态又返回来了。 阿来的书,有很多,甚至《看见》这一本,让很多人看不见,因为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所以,看不见情有可原。 阿来的《看见》是一行走散文集,也是以地理历史为依据,以反映西藏社会现实为目的,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西藏。 我第一次读阿来的《看见》,是在2015年的西藏拉萨,当时在那里工作,爱西藏爱到了骨子里,看不得谁说西藏有半点不好,即便你是名作家,你说了,我心里也会不舒服。所以那时候,一本书看了几页,就放下了。 再读,已经是两年以后,走过了西藏大分的地方,再看一些写她的书,内心会平静很多,行走在大地上的人,不太容易看到这篇土地上的真实,比如阿来写的青藏高原上的环境恶化,比如一些古老的文明遗留下的文物得不到保护等等,因为身在其中,反而看不到真实的一面,脱身出来,一切了然。 我知道,阿来不是故意的诋毁西藏,作为一名藏族作家,他对藏文化爱到骨子里,他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写出来而已,然后通过自己的文字引起相关门的重视,对他提到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一个特别突出的例子,就是松赞干布的出身地,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景点,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阿来在文章中对这一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位于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的强巴敏久林宫,位于拉萨到林芝的318国道上,当时每次去林芝,都要经过这里,有时候朋友提议说要不要看一看,反问他这里有什么值得看的?他说没有,关于松赞干布最多的史料还是在布达拉宫。于是数次经过这里而不入。回想一下,如果这里是内地,作为辖制一方的王的出生地,自然是很好的旅游景点,即便是潘金莲的故居也好争一争的内地,当地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真的弱化了。 因为,西藏本身已经有足够的旅游资源,历史深处的,人们或许已经顾及不到。 是啊,投身在最美的山林河湖间,心灵得到最极致的洗涤,谁还苦心孤诣的去上穷碧落下黄泉,去挖掘这些时间之外的历史内容呢?我曾经在蜿蜒的318国道上驰骋,流连于两旁的秀丽风景,多变的天气和迷人的风俗,却从没想过去挖掘这风景民俗背后的故事。所以往往写出来的文字,轻浮没有深度,缺乏人文的厚重感。所以当再次出行的时候,总是针对目的地的人文历史做足了功课,以备着自己能够发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所以,我开始慢慢的理解阿来对当地这种现象的担忧。后来的日子里,有两次机会当面聆听阿来老师的文学分享会,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文化使命感,他对文字近乎痴迷的热爱,他把写作当成一种信仰,每一次讲演中,他都要讲到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让人颇为感动,由此也深切的理解他在《看见》中所续写的真情实意。 这本书我还会慢慢读,然后分享更多的读书笔记,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