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私语录》是一本由张爱玲 宋淇 宋邝文美 著 / 宋以朗 编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一):我很想读这本书。。。
我很想读这本书。
就像我很想读Jane Austen所有的信函一样。问题是,Jane Austen 可能并不希望人们读到她每时每刻的思绪。(如果卡桑德拉是公正地按照妹妹的想法作出决定的话。)于是所有关乎Jane Austen 复杂的两个创作段间的心路我们只能揣测,难有实据。出于对妹妹的尊重,信函被擦桑德拉烧毁了。无论对读者我来说,是多么遗憾,至少Jane Austen一定安然无遗憾。
张就没有如此的幸运。张叮嘱不可公开出版《小团圆》。宋邝夫妇并没有想到这个满心悲凉的朋友,可能也有柔愫狭情并不想让世人都读都考量。
如今又把私信都公开列印。张要是有灵,毕难安稳吧。。。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二):我的人生不需要他人来解读
同时买了三本关于张爱玲和友人的通信集,宋淇邝文美夫妇是她一生的挚友,所以迫不及待的先看了这一本。
两天就看完了,这几百封书信前后跨越四十年,正是一个女人从成熟多姿的中青年走向终老。掩上书的那一刻,有一点点感伤,(不是因为张爱玲的晚年凄凉什么的,我完全不赞同这样的解读)感伤是来自这些书信让人直面一个事实--人生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但每一步并不是为死亡而走。人生其实是一场个人体验,这正是生的含义。在其他人眼中是热闹纷繁还是清冷孤寂,是积极丰富体面还是无聊乏味不堪,真的是不准确也不重要的解读,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你对生活真实的感悟和体验,就算你愿意拿出一些与人分享,无论是爱人还是知己,你的感受终归是你的,你的分享收获的友爱共鸣纷争也仅仅是你众多体验的一分而已。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你过的生活正是你自己的选择更重要的了,因为这才我们的人生唯一能掌控的分,哪怕有时候会失控,哪怕都是走向唯一的终点,而走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路上,那所有的体验才是属于你的私人定制,真的无需他人的解读。从这一观点出发,如果一定要对张爱玲的人生做一个解读,我觉得是自我的丰富的真实的值得的。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三):confidant
每忆别时语,喉头似凝火。 闻君腹中鸣,共感无力坐。 同哼大悲咒,隔断犹传音。 一伞寄心事,绵雨不绝情。 莫道将来事,无息胜有息。 愈读至后,悲从中来,涕泪难抑。
深知张的小心翼翼和不在乎。遇到这种能肝胆相照,心灵相通的朋友,就是全然交出的赤诚。 讲虱子的两处,胸腔里流泪,鼓到眼睛上冒出来。 她早年看到菲律宾母女抓虱,心底生惧,谁料到晚年“孤军奋战”。 便回忆到那时给卓玛挑虱子,在头发里拨来拨去,眼拙怎地也找不到。Luna却能一个个挑出来,放到我指甲盖上,两个大拇指就那么一挤,噗得一声爆裂:百分之一的任务就完成。有卵更是了不得。 于是读到她临终前最后一封信——是没有力气哭的。 张是不怕死的,在她一再表明对于生死的淡然时,就已经替必然的结叹过气了。 她在59年谈到面对命运感觉渺小无助,觉得“没有宗教或其他system的凭借而能禁受这个,才是人的”。晚年邝、宋信仰天主,张未提及“不信宗教无法祈祷,不然一定天天祷告Stephen快点好”时,夫妇俩也从提及信仰,从未试图游说,更可见那种心照不宣、从不强加的“自觉距离”。 人生能得一知己,无憾。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四):书事
这是一件不好做好坏评价的事。或许有人看出了图书市场的“欣欣向荣”,好书烂书一摊儿地出,泛滥成灾。
而我总觉得这一摊儿的书当中,好书并不多。这在逛书店、书市的时候,我所能感受得出的一个现象。那些实用型的书籍,应该无所谓好坏评判标准的。“电饭煲维修大全”、“iPhone使用秘笈”等等一类的书,真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最近在看的书,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版的《张爱玲私语录》。从《小团圆》面世以来,“宋以朗”这三个字作为一个人的名称符号,迅速地成为了我最不喜欢的几个名字之一。
《张爱玲私语录》全书共分五个分,第一分“全书前言”全是宋以朗的文字。接着的四个分,每个分之前,都有宋以朗写的“引言”。正文中更是时不时地冒出来翻译注解一番,包括最最简单的“not myself”、“Outline”、“bedroom scene”、“natural”这一类能被我这类中文系毕业的人轻易“破译”出来的单词或词组。
宋淇、邝文美夫妇被宋以朗强调成两个“不愿以与张爱玲的深交而得利、想出名”的人。但是宋以朗越是在书中出现次数越多,越让我产生相反的印象。
这个糟老头子。
乱七八糟的书,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是否有一种浪费时间的感觉?选书,原来是一件看书更费时费事的事!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五):只言片语。
有人问我在读什么书?
我说,张爱玲。
人说,张爱玲挺悲的哦。
我嗯了声,继续读。
人生的底色本是荒凉,张爱玲显然是过早的知晓这一点。尽管如此,我并不认为她是悲情人物。
从前读到她说自己在书摊前假装读者,问老板这书的销路如何,我就体会到她其实是个颇为有趣的人,但也不由怅惘斯人已逝。
此书由三分构成,一为宋淇邝文美夫妇写的评论张爱玲的文章,二为张爱玲的点滴语录,三为张爱玲与宋氏夫妇之间的分往来通信。
宋氏夫妇评论张爱玲,也不过是为了造势,文人的口碑关乎销路。张爱玲的零星碎语中英文夹杂,但也难掩她的灵气,就如胡兰成所说,近乎巫。往来书信呢,则显得私人化了。
“大多数人都拿自己看得太重要(例如怕别人看他们的信……)——别人可能根本没空,或没有这份好奇心,如果不是这样,活着更没有意思了。“张爱玲这么说。信笺没有化为灰烬,昔日的私密交谈公布于世。
我读书信分的时候,已经凌晨,有些恍惚,对信中内容都为逐字去读,只觉越往后他们谈论的竟是某某病某某病,的确,时光飞逝,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烦恼的问题都会变。
很多人都说晚年的张爱玲是孤独的,可是,我却认为,她或者一生都是孤独的,或者,从不孤独,因为她还有众多的属于自己的小乐趣。
正如这本书的装帧,破碎的信笺,我们每个人注定看到的都只是不同的一分。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六):含蓄与哀婉的人生
整本书几乎都是微博式的书信往来。有时跳脱让人跟不上,但仍旧是一本了解张爱玲的好书。摘一段张爱玲1979年3月19日写给邝文美和宋淇的信中说到她姑姑的:“我姑姑不要我还钱,要我回去一趟,当然我不予考虑,她以为我是美国公民就不要紧。她以前为了爱一个有妇之夫没出来,后来他太太死了,但是他有问题,时更甚,连我姑姑也扣退休金。两人互相支持,现在他cleared(平反了),他们想结婚不怕人笑。他倒健康,她眼睛有白内障。我非常感动,觉得除了你们的事,是我亲眼见的的爱情故事。”好像是突然明白张爱玲为了对人性这么不存留希望,几乎不相信任何人和感情。张爱玲父母不完整的婚姻,以及胡兰成的无耻背叛,都让她原本敏感的心一寸一寸的碎裂。
她能信任的不过几人,以致依赖。像她写给宋淇的信里就这样说:“我在这里没办法,要常到学院去陪这些女太太们吃饭,越是跟人接触,越是想起Mae的好处,实在是中外只有她这一个人,我也一直知道的。”
但是了解了又能怎样呢。一切不过都只是过眼。斯人已矣。她所承受到的那些苦楚与内心的哀婉,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文中处处张腔让人觉得身处贫病她也还是细密敏感,能苦中作乐的张爱玲。“前两天在附近那条街上走,地下又有紫色落花了,大树梢头偶然飘来一丝淡香,夏意很浓.每年夏天我都想起1939年刚到香港山上的时候,这天简直就是那时候在炎阳下山道上走着,中间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片空白,十分轻快……” ;“上次到图书馆去,早上还没开门,在门外等着,见门口种的热带兰花有个红白紫黄四色花苞,疑心是假花,轻轻地摸摸很凉,也像蜡制的,但是摸出植物纤维的丝缕。”诸如此类中,甚至是连她写自己得皮肤病那一段都很张腔的生动。
我对于宋淇夫妇的恶感是来自于宋以朗。《小团圆》出版时,宋以朗跳出来做的各种噱头,几乎令人作呕。当然事实是怎么样,我不太清楚,只是从一个外人的角度来看,是很令人反感的。
虽然我很反感,但还是买了那书,看了之后,觉得不舒服。不过没想到,没有最……,只有更……。张爱玲的作品除了《六月新娘》和《一曲难忘》之外都收了。这个是最不忍卒读的。就算老年写的那三本,也都是追忆年轻往事。没有这微博式的书信体现出来的这么不堪的现实,老年时代简直贫病交加。
读完全书也是我更加坚定放弃文学之路的决心,做点什么不比做纯文人好。此前看过一个人说,不能只要小清新,还要想想养老金。多诚挚。
至于评价,根本是无法述说的。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七):张看,看我
如今网络时代,也不知道宋以朗是使了个什么法,邝文美写张爱玲的那篇是遍寻不着,三人书信反反复复的也只读得两三篇。这才下定决心买《张爱玲私语录》,像《雷峰塔》,像《易经》,终究没忍住,一本本的买来。不是不值,是不必,知道左右不过那些东西。纵是再喜考据,也考据不出什么东西了。当初看《小团圆》时的昏天暗地,斗转星移,满纸都是赶着出场招呼的故人,隔三差五抖落个惊天爆料,那般惊心动魄如今是再难求得。
书买的多,读的少,目之所见,不时也自会心头一惊。打两三年前就生出了生之年怕是不能尽读之感,知道惟克制二字是王道。至于张爱的书,更是慎之又慎。除了上面说的缘由外,还有是知道张爱也不会赞成。张爱素不喜买书,我若早知道这点,平生情形会有很大变化。不幸我知道的晚了,还是胡兰成说的“我从来不见爱玲买书,她房里亦不堆书。”当初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真真是羞愤难当,却又不得不多佩服一重。书非借不能读只是其一,张爱是每每借到好书,读完了却着急着还。买书和读书真的是两回事,只是我到今天还是不能完全跳脱出来,但心态起码平和一些,能更多些朝乐趣方向去读书。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只冰箱,塞得慢慢的,然而并不输出,静静的散发出腐朽的味道。
若说是为乐趣,我想最大的趣味就是从中看见自己,遇见自己一直有的,揪出内深藏,自己都不知的那分。所以苏轼当年读《庄子》时会慨叹:“吾先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也。”因而遥想读《庄子》,对苏轼一定是大快之事。《私语录》读了小半,最快慰的当属读到第92页,张爱说情愿中年,人渐渐成熟,内心有一种平静,是以前所不知道的。大概是我二十岁左右,不记得是什么缘由,好像是没有任何来由,一日,老爸忽然自己感叹道:“人要一直都是三十来岁多好啊!”当是时,老爸语带悲凉,我听了很受触动。即便如此,那时的我也没觉得三十几岁有多好,倒是很奇怪他为什么不说二十岁。近来常常想起爸爸的这声叹息,说实话,我很感激这声叹息。感激爸爸当年说的是三十岁,而不是二十岁。随着时间的游历,我自己越来越能感觉到通过岁月换取的一些特质,加之到一个人的身上,那种从容美好,让人低回不已。爸爸的话仿佛是这种信念最好的注脚,让我在爱当下的时候信心十足。
所以当我在看到张爱私下也是这样想的时候,自然是很惊喜。当然,她说的言简意赅,这种话本来就勿需赘叙,枝枝叶叶的说了堆,倒像是吃不到葡萄的酸话。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八):最美与最唏嘘的风景
顾名思义,《张爱玲私语录》中不乏曼妙的语录,有的睿智可爱,有的深切实在,足以令“张迷”心醉,引读者共鸣。仅举一例:“所爱之人每显得比实际有深度,看对方如水面添阳光闪闪,增加了深度——也许别人真有深度。但不爱时,则一切都以心理学简化方式看待。而文学者对世界所有事物皆以爱人观点出之。”
《私语录》更是研究张爱玲后半生难得的史料,但最令我动容的,是此书展示了两种最令人低回不已的生之风景。最美的,那是友情,最唏嘘的,此为疾病。
张爱玲也会有真正的友情吗?那个冷眼看透一切,永远能洞穿人性弱点的女子,那个和母亲都保持距离,深谙分析人心之道的女子也相信友情吗?也许如果不是遇见宋淇、宋邝文美夫妇,张是不会相信的,但就是遇见了,何其幸运!张爱玲自己也感叹:“每次想起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很可能错过认识的机会——太危险了。命运的安排多好。”
人不是天生就沧桑的,“苍凉”背后也有热情,它们需要被唤醒,张深知其味。她早就明白人在恋爱时最天真放恣,而人到中年的友情更让她体会到:“一个知己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分来。”友情让她满足,让她快乐,她不吝惜地赞美宋邝文美,不仅与她分享琐事与心情,甚至深深受到她的影响。遇见麻烦的、不顺的事,想想文美一定会怎样对待,怨气就没了。张说:“狂妄的人,我还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心理;你们这种谦逊得过分的人,我简直没法了解!”张爱玲很多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点儿“不正常”,但在现实中,她却遇到了“最正常的人”,并为之折服,变得心平气和,体贴可人。
就像《我们仨》中钱钟书与杨绛相濡以沫的爱情让人感动一样,《私语录》中这种相知相慰友情着实令人惊叹,因为世间最美的风景永远是人,那些美好的,让你因之也变得美好的人们。
本书的第四分是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通信,时间为1955年张爱玲赴美到1995年去世,这些时间足够见证友谊是怎样炼成的。可是越到后来,书信就越不忍淬读,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三人的病越得越多,越往后,快乐的事就越少,用编者的话说,简直可当一“病史”来看。而他们的通信就是交换“病史”,有时也不是互相勉慰,就是想知道对方的近况,担心再放心,循环往复。
也许这要归功于编者宋以朗,他让我们瞥见人生最美的风景之后,又让我们一窥它最令人唏嘘的一面。但为衰老与病痛所折磨的人生并没有使友谊中断,他们都那么坚强地活着,相互支撑,把病情与治疗过程讲给对方,不管多么痛苦,他们都没有轻生之念。宋淇在日夜离不开氧气设施的时候,读了张爱玲的信,他说:“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别人像张爱玲那么了解我们!”
而我只想用张爱玲的一封信作结尾,这是一个温婉动人,我们都想与之相交的不一样的张爱玲:“近来我因为胃口不好,常常自己做些菜,例如青椒炒蘑菇……希望有一天能够做给你吃,同时听你讲点烦恼的事给我听。”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九):杂记
我性情急躁,好读书不求甚解,速度快,便常常损失书中很多诱人的细节。幸好素来达观,失去便失去,得不到便得不到,也不甚放在心头。只是读完《张爱玲私语录》还是有点感慨,张爱玲说“有许多小事,一搁下来就觉得不值一说了,趁有空的时候便快写下来”……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所以,还是努力记一些吧。
张爱玲曾写过“现在总是避免写自己。有些人的小说,看过就定会知道作者的一切,我不要那样”,其实凡是喜欢写的人就应该知道,一个人再诚实,笔下的事与真实的事总是有出入的——即使是照片,不同拍摄角度呈现的亦是不同影像——想仅凭借她的小说来读出她这个人,是不靠谱的。
所以,虽然她不断写自己的童年,家世,成年后的人生,但是每一版细节都不太一样。别纠结了,那不过是小说家言。
书中记录,张爱玲写自己很自信。这当然从她的经历也能看出。
她不止自信,而且独立、坚韧、聪明,确定目标,便不动摇。是的,她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艺女青年,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清醒而真切。对人的认识也一样。
有人说她遇人不淑,是不会认人。当然,胡兰成是渣男,她晚年也说自己都不想提他的名字。但是,谁年轻的时候没爱过人渣呢,何况这个人渣才华横溢?看《小团圆》,她写邵之雍像个职业志士,怎么能说她识人不明?大概,二十三岁的她,就是喜欢这样的人。
她有宋淇邝文美这样的朋友,并且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这对夫妻,是因为她知道,只有他们,才能明白她作品的价值。交给家人,姑姑、弟弟,未必能有现在的张学盛况。
说句玩笑话,她勤奋到去世之后还年年排畅销榜榜首。这也是宋家人运作之妙。
亦舒骂《相见欢》,张爱玲知道,在与宋淇的信中讨论此事,直言人对老的观念太落后,尤其是想取而代之的后辈文人。这话如果当时传出去,估计够亦舒当场吐血。而且多年后她也的确自己打自己脸。说是上了年纪就不要动笔了,结果她自己六七十岁还在写。
张爱玲的气度也是超然,远胜现在很多讥笑她的作家。水晶曾经写过算是诋毁她的文字,宋淇夫妇写了长信去道歉,张爱玲回信竟然都没提这事,只提宋淇和邝文美在她心中是怎样怎样的人。我要是宋氏夫妇,当场真是要落下泪来。
过去,看到很多人评价张爱玲可怜,晚年凄凉,没有子女遗憾不浅等等,都想冲上去告诉他们,不是的。你们认为结婚生子算是人生赢家,她不是啊!后来也平静了,张爱玲这种超越时代的存在,说了他们未必懂(当然我也不到那个境界),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吧,反正对于张爱玲来说也不是损失。
我认为张爱玲超越时代不是没有根据的,只要了解她的所做所为、看过她的文章,相信都会明白。在跟宋氏夫妇退信中,她的很多看法也是如此。比如1984年8月26日的一封信,她说越来越相信宠惯的孩子长大了有自信心,有个性,会成功。“棒头上出孝子”,是因为父母乖戾或太疙瘩,儿女活到老也总还是想取悦父母,博得一声赞美。现在很多人都认识不到这一点。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十):被公开的信
张爱玲去世已十余年,被公认为代表作的《倾城之恋》、《半生缘》等作品也都完成于上世纪40年代,她笔下的故事看似已经消逝于历史的迷雾之中。但是近年来张爱玲却不断有“新作”问世——从《小团圆》到英文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和《易经》,再到最近刚刚出版的简体版《张爱玲私语录》,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从他继承的14个箱子中,不断抖出张氏的各种遗物。
这些事或许是张爱玲和宋以朗的父母未曾想到的。宋淇、邝文美夫妇在生前对于与张爱玲的这段友谊着实低调,邝文美曾对张爱玲明确表示,不愿“挟你以自重”。而对于宋以朗来说,这段友谊是值得被的。“在以前出版的张爱玲传记中,没有提到我父母和张爱玲的友谊的。在电视剧《她从海上来》中,我爸爸只出现了3秒钟”,宋以朗回忆说,“在第24集。但我不怪编剧王蕙玲,因为他们没有素材。”
宋以朗整理了300余封往来于他父母和张爱玲的书信——“事实是自从认识你以来,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我绝对没有那样的妄想,以为还会结交到像你这样的朋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没有这样的人。”这是张爱玲写给邝文美的句子,书中多的是这种脉脉温情的交流。读者在书中可以邂逅到一个更隐秘与日常的张爱玲,而不是做出苍凉手势的剪影。
《张爱玲私语录》一书共分为四分,前两分是邝文美与宋淇描写张爱玲的两篇文章,都曾发表在当时的媒体上。第四分则是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的书信选录,宋以朗希望以此能三人之间的友谊。最耗费宋以朗时间和精力的是第三分,张爱玲语录——“我本来以为只需要2个月,结果差不多要了我的命。”
书中收录了张爱玲300余条语录,宋以朗花了将近18个月的时间寻找相关材料,来尝试解释这些语句。“张爱玲非常之复杂,很多事你不可以根据她信上面写的东西去理解,你要非常之小心。而且有些句子毫无头绪”,以“人在幕后戏中戏,有口难言,无奇不有”一句为例,宋以朗写下的注释是“《有口难言》,宋淇署名‘林以亮’的剧本”,“《无奇不有》(今日世界,1953)则是邝文美署名‘方馨’的译作,原名是Anything Can Happen,作者为George and Helen Papashvily。‘人在幕后戏中戏’即指我的父母皆用笔名写作,仿佛躲在幕后操控。”张爱玲这则“语录”从字面看似不难明白,但读了这段注释才会弄懂这句话实有所指,才能领会张爱玲的机智、俏皮。
“这个工作可不可以给别人做呢?里面有很多事只有我才可以回答。因为说的是我家里的事。”但宋以朗认为,自己仍然算不上研究张爱玲文学的专家,“我只可以说是一个电脑的资料库,你问我这一句哪里来的,强记而已。”
在哈佛大学教授、现代文学评论家王德威看来,已经死去的张爱玲始终以在世作家般的面貌出现,“每一次张爱玲的出土的确是要改变我们对张爱玲的认识,而且间接地改变了我们对现当代文学史书写方式的认识。”王德威把这个现象归功于宋以朗,称之为“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合作”。
在《张爱玲私语录》出版之后,《张爱玲书信全集》也已经在宋以朗的计划之中。宋以朗的箱子里究竟有多少故事,说不完的张爱玲还要继续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