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疴遍地》是一本由[美] 托尼·朱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疴遍地》读后感(一):勘误&简评
勘误:第69页第2行:“可能比19世纪初期依赖”,“依赖”应是“以来”。
简评:
托尼的很多推理逻辑实在堪忧。
举一例:
比如对奥地利学派的评论,奥派的很多观点确实是有待商榷的,但正如经济危机不能说明经济学的失败,实践中的种种失败也不能直接宣称奥地利学派的失败。还有对奥派的种种人身攻击,不愧为左派开腔。
《沉疴遍地》读后感(二):向左还是向右?
Tony这个老左派提起了每一位抨击资本主义弊端的人必然涉及的话题,贫富差距,但是,同时我们用老右派撒切尔夫人的一句话来说,“你们难道为了让富人变穷,就愿意付出让穷人更穷的代价么 ?”
日益增长的贫富差距一步步激化了社会的矛盾,这个问题自然不能回避。但是,当向右前行时候抱怨晒伤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渐渐忘记了另一条路的寒冷?(2012-6-4)
《沉疴遍地》读后感(三):一个想改变世界的狂妄者的最后梦呓
面对同一个世界,有人力图了然,有人声称要改变。
后者往往占据道德制高点,给人更多的蛊惑。
然而,追求公平的口号,带来的是奴隶;追求和平的口号,带来的是战争;追求所谓大同之爱的一伙人,却怀着对世人更强烈的仇恨。
本书作者即如此。
一个六七十年代发迹的老狂徒社会,从来不想真正了解世界,而妄图指手划脚地改变世界。
毫无可取的一本书。
没有逻辑,充满鼓动。
一本刻意扭曲事实的政治小册子。
《沉疴遍地》读后感(四):平等的理由
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共识。
然而,即使这个假说为真,依然没有意义。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平等,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如果追寻罗尔斯,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因此应当在原初地位选择平等。然而,今天拥抱平等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已经假设自己出于弱势,希望别人有义务来弥补自己。
任何形式的平等主义必须要有说服人去主动给予的力量,而不是诉诸可以获得利益的偶然。
在这一点上,似乎平等主义不可能有正当的理由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制度。那么,唯一的努力方向是作为说教,而培育公民德性。
可是,平等主义者又不满足于此。一个好的制度可以更有效地培育优良的德性,然而,要么陷入良序社会到公平正义的循环逻辑,要么只能相信,一个有效的制度的设计并不取决于道德上的完满。可惜的是,政治哲学家既不愿放弃后者,又不愿去实现前者,最终只能成为理论的乌托邦。
托尼·朱特没有希望去通过颠覆一个资本主义制度或者市场体制,也没有简单地走向主义。对于他来说,他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正视时代的处境,正视那些具体的不公正,重新思考我们的时间与空间的属性。
平等的理由不是依靠抽象意义的沉思与推理,而是源于现实的、细微的不安。也正因如此,我们无法通过诉诸每个人的同意从而得到一个平等主义意义上的公正的社会制度,但是,我们可以依靠我们每个人的同情。
因为这种每一点的同情,阳光终会照遍每一块不平等的角落。
《沉疴遍地》读后感(五):真能超越市场吗?
托尼•朱特是一位带有左派情怀的学者,他同样看到了市场的危机——在那里,人性的尊严正被贬低,我们被塑造成逐利者,当自由被异化成赚钱的自由时,我们事实上已经被套牢了。于是,他质问道:市场真的带来公平了吗?当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年轻人越来越迷茫,托尼•朱特将视线投向了福利社会,在他看来,民主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像大多数左派一样,托尼•朱特的批评犀利而生动,但因应之道却很不靠谱。确实,我们没有能力证明发展比公平更重要,我们也不能证明市场万能,在人类价值序列中,自由并不高于良善,可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凭什么相信公权力能解决?
托尼•朱特高明之处在于,他用观念史的眼光检讨资本主义,他发现,干预市场曾是资本主义的普遍特征,而非的专利,面对“二战”的苦难,美国人认为,这是强势的结果,凯恩斯看到的却是,个人自由太脆弱,如果不保护,那么就会被奴役。
欧洲的个人主义曾经破产,但美国的个人主义还在青春期,但即使如此,“二战”后的相当岁月里,干预市场几乎是所有的通例,这让西方迅速弥合了战争创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5位奥地利人改变了当代思考,熊彼得、哈耶克、波普尔……他们困惑于民主奥地利的失败,他们的共识是:一旦插手市场,则专制将不可避免。但托尼•朱特认为,这只是奥地利特殊经验,绝非通则。
经过回溯,托尼•朱特心满意得地认为市场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应重温干预的旧梦,哈耶克他们犯了错误。虽然托尼•朱特承认,这将降低效率、迟滞发展,但他自信地宣称,与幸福相比,这点牺牲很值得。
托尼•朱特的解决方案显然是糟糕的,像大多数市场批判者那样,他们能发现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当他们时,总是显得如此笨拙。
问题的核心在于,托尼•朱特走进了哈耶克所说的“构建理性”,靠图纸推演来设计人类未来,在逻辑上很难,不论多有说服力,也有可能是空中楼阁。本书告诉我们,人类未来正面对巨大的挑战,我们不应麻木,更不应无条件地相信明天,我们应从历史中寻找智慧,但沉疴虽重,也不要病急乱投医。
《沉疴遍地》读后感(六):如果思维混乱,敬请笔下留白
果然大家都是既偏执又混乱的人,作者在寻找左派缘起的时候尤为纠结,以至于得出了“激进主义从来就是有关保存有价值的过去”这样的结论。既然自由和安全是嵌合体,政治的务实主义意味着安全比自由更重要,那他又有何权利把新保批得一无是处呢?全书从头到尾都在为社民主义正名,却又非常谨慎地与左翼在过去现实中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划清界限,可见作者有多纠结。一方面劝慰读者看到并继承社民主义的优秀遗产,走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另一方面又生怕被人贴标签,同时却也说不清社民主义究竟代表了什么。就是在这种迟疑和惶恐不安中,让读者看到了各种矛盾。
附之前看过的一篇比较赞赏的书评,及当时的所思所想: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73976/
此书看了一半,内中觉得有很多自我矛盾、偷换概念和混淆论点之感,当然作者的诚意还是有的,所以我就姑且把他认定是思路不清吧~~
作者陈述了很多早已经被认定是事实的事实,包括当今社会确实出现的问题,却没有将其彻底而深度地剖析开,并进行分析和原因上的寻求,而是惯性地把完全不相干的两种思路放在一起进行混淆,从而导致了自己思想上的混乱。例如谈到公共社区被压缩,原先是极权主义希望达到的目的,而现在却因为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大家被禁锢在了自己的小圈子里,从而自行压缩了现实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并由此断定极权主义和市场发展是殊途同归;又如谈及上世纪60、70年代的那段所谓的“光辉”历史,它的民权解放背景让作者觉得合乎自己的理想,但却又反过来驳斥了它过分推动个性化的力量,从而导致了今天人性的冷漠;再如作者对左派观点、对全球化观点的矛盾等等等等,这本书中可以举出堆例子。这种矛盾直接导致了读者思路的混乱。
:书中某段还提到威廉·贝弗里奇评论贝阿特里斯·韦伯:“让人们感觉到,只要有足够的思考,人就可以通过理性化的进步,克服世界上所有的邪恶。”这段话难道不也是自证作者自己么?作者自以为是站在中立而理性的位置上看待世界,却始终脱不离左翼思想的侵扰,越是试图跳脱出来越是陷得深,即使再想保持距离也没用。在这一点上我只能对作者表示遗憾。
103 “社会民主主义天生就有精神分裂症”——作者再一次自证了自己的问题
《沉疴遍地》读后感(七):给困惑者的指南?
我既不是学历史的,也不是学政治的,那么是什么吸引我来读这本书?估计是这个文艺得不得了的书名吧。“沉疴遍地”,出自Oliver Goldsmith的作品《荒村》,其中写道:“沉疴遍地,病魔肆虐,财富聚集,众生危亡。”这四句大概表达了作者对目前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看法。
下面开始进行无责任评论。
由于美国人坚信资本主义“看不见的手”能够准确无误地弥补实行资本主义的人的道德缺陷,所以他们惯于对公共权威进行怀疑。而事实上资本主义自行发展所造成的不平等却横在他们眼前。所以,他们开始不信任各种市场主体。
可是,这种信任在曾经是存在的,存在于“凯恩斯共识”存在的时期。这个时期,人们从经济萧条、法西斯压迫和灭绝性战争中认识到了人类事务的不确定性,感到了一种集体性恐慌,这腐蚀了自由主义的信心和组织。所以许多就接纳了集体主义的目标。而所有的集体工程都要求信任。如果没有罗斯福坚持所有美国人共享利益、目的和需要,美国是不可能成功地将它从半昏迷状态的和平经济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战争机器的。二战为美国带来了同胞感情。
不过很快自由主义又进行了一轮反弹。60年代的新左派摈弃了他们前人的集体主义,将政治演变成个人对社会和的要求的总和。典型的思潮就是奥地利经济学派。该派代表人物哈耶克认为,计划如果需要见效,就要求有推行,这样它就会引向;有效的市场虽然可能是个神话,但是至少它不会导致自上而下的强迫。作者引用了奥克肖特的言论来反驳哈耶克:“哈耶克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教条。一项抵制所有计划的计划可能好过它的对立面,但它属于同一种风格的政治。”
这轮反弹导致了大规模私有化。但是,当低价出售公共财物的时候,公众就一次又一次地承受损失。由于公共财物天生对私人购买者没有吸引力,所以往往以大打折扣的价格出售。在趋利动机的作用下,这些购买低效率公共财产的私人投资者想到的就是搜刮盈利,然后把损失转嫁给,这显然还是很没有效率。正如08年那些“太大了以至于不能倒闭”的企业,由于他们身为关键的全国务而不允许倒闭,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地冒险、挥霍和挪用资源,而且总是知道会来买单。
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出售呢?作者认为,将所有权转让给生意人,使能够放弃道德义务。可是一旦如此,抛却责任和能力的就丧失了它的公共地位,因为它抛弃了现代的核心属性。结果,当人们寻求失业救济、医疗福利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时候,他们不再本能地寻找,而是通过许多私人中介“交付”。这样,社会互动和公共财产之间的粗网被削弱到最小限度,连接公民和的,只剩下了权威和服从。日常生活的“私有化”,以威胁每个人自由的方式分裂和隔离了社会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再也不会分享那些与公共权力和公共政策打交道的共同经历,因而没有机会发展共同的公民意识,这直接导致了政治冷漠。
o far, so good. 我觉得在以上各章的论述里,作者显示出了非常广泛而深入的论辩视野,不过在“怎么办”这一章以及后面几章中,我基本没觉得有啥收获。他的“怎么办”基本就是:一方面,年轻人一定不能放弃对我们的政治机构的信心,另一方面,应该重塑我们的公共对话,要有一种新的道德语言,要减少不平等。怎么看,这几条都空的要死,如何去给困惑者指南?
好吧,虽然结论虚弱无力,但是作者的大方向还是不错的,所以此书算是个抛砖引玉之作,可以就着这个思路进行具体政策的探索。对于美国的公共政策辩论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克服对任何有“之嫌”或者有可能被这把刷子抹黑的一切事物的怀疑。
以书中一句话结尾:现代生活真正独特的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社会。更确切地说,公民社会。
《沉疴遍地》读后感(八):在“沉疴遍地”的时代思考
“沉疴遍地,病魔肆虐,财富聚集,众生危亡。” 托尼•朱特以18世纪英国剧作家奥利弗•哥德史密斯的作品《荒村》(1770年)中的句子作为《沉疴遍地》的题记,渗透着一位历史学家对当今世界现实状况的忧患意识。作者托尼•朱特,是当代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先后执教于剑桥、牛津、伯克利和纽约大学。2007年获汉娜•阿伦特奖,2009年因他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奥威尔终身成就奖。2010年8月因病去世。本书是托尼•朱特在他瘫痪之后由助手协助,完成了三口述著作中的最后一,(其他两为《记忆小屋》和《思虑二十世纪》),在出版之前便已在美国的公共电台对公众广播并引起了极大反响,出版之后更是被美国《外交杂志》列为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的二十本著作之一。在这本小书中,托尼•朱特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沉疴遍地”的时代,如何重新回到政治讨论中,进行真正有价值并且负责任的政治哲学思考?他重新激活了我们的政治对话,使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新的统治方式和更好的生活。
在托尼•朱特看来,当代社会个人自由式的“民主”盛行,宣告着历史的终结,一个全新的,绝对不自然的共识在围绕着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性形成。伴随的是共同目的感的普遍下降,对公共利益的集体追求受到质疑,公共空间被稀释和腐蚀,的结构开始被拆散,人们不再思考何为“公共的善”,更不用谈追求。把人们聚集起来只有单独一个共同利益,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的不过是情绪的表达,“追求物质上的自我利益,变成了一种美德,并构成了我们所唯一幸存的集体目的意识”。
这或许要归咎于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泡沫并存,我们把自己限在狭义的经济问题——利益和亏损上,到处是非政治主义的诱惑。托尼•朱特在回顾近百年欧美经济发展脉络之后,发现追求社会性的经济增长已经被形塑成理所当然的欲望冲动,这种物质欲望使得我们经济学式地思考着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并且“偷偷进来一套貌似道德的言辞来加强我们的经济判断,为我们裸的功利计算上一层志得意满的光彩”。因此,“从政治上来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矮人的时代”。但市场有一种自然倾向,优先满足那些能够被简化成商业标准或经济计量标准的需要和要求,但假如那些一直被人类珍视的,本身无法量化的利益呢?幸福、公正和公平?我们只把自己限在经济效益和生产力的问题上,忽视思考和所有涉及广泛的社会目标的问题。
而在古典时代,这些曾是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普通公民都在思索的问题,这些是和本该具有的职责,然而现在已失去原有面目,社会空间被撕裂与隔离,已无法凝聚共同的公民意识,从而导致民众对政治的隔离与犬儒,公民与之间在公共空间中丧失了应有的链接。但即使是当今和民主,也“唯有通过其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的属性才能存在”。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学会思考,既应从“可能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法”的观念,也应从“根据定义永远是最坏的选择”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当市场和私人利益明显地不能一同促进集体利益时,我们需要知道何时干预。
“繁荣和无限的个人发展的幻觉,代替了所有关于政治解放、社会公正或集体行动的讨论。”我们世界的很多问题可以很好地用古典政治思想的语言来抓住:我们本能地熟知不公正、不公平、不平等和不道德——我们只是忘记了如何讨论这些问题。目前,我们需要创立一种新的公共行动的言语体系,我们缺乏的是一种道德语言——一个内在一致的、以一种超越行动的方式为我们的行为赋予目的的记录,一种关于目的而不是手段的语言。因为,“无论如何,你必须首先辨别出一个问题,然后才能着手解决它。”在我们寻求意义和满足的世俗目标中,只有回到亚当•斯密所称的“善意的本能”、克服自私的愿望,我们才能“在人类中发展一种包括他们整个种族和礼仪的情绪与情感的和谐。”
《沉疴遍地》读后感(九):一个悲观者的乐观态度
《沉疴遍地》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非社会学、经济学专业的读者,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托尼•朱特的诸多观点。朱特开宗明义:作为一个自由社会的公民,我们有责任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世界,并呼吁根据我们对它的认识行动起来。他连珠炮似的提出了许多问题,却并未给出清晰的解答。简言之,这本书就是托尼•朱特对世界的批判性观察。
真的批判者,从不粉饰太平。此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四个字:忧心忡忡。朱特对这个世界的糟糕现状充满了担忧,他打心底里认为世界出了大问题。在题为《给困惑者的指南》序文中,朱特直言不讳: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我们对物质的追求和迷恋变成了一种美德,使得物质主义和自私性像孪生幽灵一样在我们中间窜来窜去。我们进入了不安全的时代:经济不安全,政治不安全,由此而来的恐惧正在腐蚀我们社会的信任基础。显然,朱特的这些观点极具爆炸性,悲观而有力量。
朱特希望本书能成为困惑者的指南,是否真能传道解惑,我们有必要理清几个问题:谁是困惑者,困惑什么?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入朱特的头脑世界,便于我们从他看似不甚考究的逻辑中寻得观点。至于诸如左派、右派、新左派等若干政治派别的姿态,根本无须理会。作为读者,只需要注意一件事——看朱特说得是否有道理,有则听之,无则嘘之,毕竟这也是朱特自己的主张——批判性地看待世界,包括他自己的言论。
对社会接下来何去何从感到迷茫的人,不仅是年轻人,也包括哲学家,以及成千上万的社会中人。困惑无处不在,信仰自由主义的政治家和资本家,在考虑是不是需要重新审视的力量,而左派也在反思市场的崩溃并没有给他们赢得更多的拥趸。自由市场是否应该预?在朱特的眼里,资本主义并不是一种政治制度,而是经济制度,但问题是,市场的魔力被再三放大,市场因自由之名逐渐变得不受约束,其破坏性已经从单纯的经济领域向综合社会领域迈进。如果说2008年的经济危机算是一次警告的话,那这两年来发生在美国的多起持案,则意味着经济问题已经引发社会问题,后者隐藏着极为可怕的因子——不平等,早晚将地下的烈火。
第社会问题就是贫富差距,且呈现出集体性贫穷的症状,连公共服务和基本也陷入了泥坑,这背后是具有腐蚀性的不平等在作怪。更平等的社会总是运行得更好,相反,不平等的社会如狂风中的船总是颠簸不止,社会犯罪随时上升,公共偏见逐步凝固,贫富间的仇视日益激烈。更糟糕的是,人们以为只要经济增长就能缓解这些问题,但现实已经告诉我们错了,总财富的全面增长掩盖了分配上的差距,发展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甚至可能催化某些矛盾,比如毁掉信任机制。如何重建底层社会的福利堡垒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资本主义和做得都不好。
托尼•朱特认为是时候改变观念了,认为生活的核心就是变富、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变富的观点应该被耻笑,不仅资本主义批评家们会嘲笑,资本主义拥护者也会鄙视。市场需要被约束,社会秩序不能再放任自如。朱特从凯恩斯那里获取了理论资源。于欧美西方而言,迫切需要重新考虑在不损害民众自由的前提下,如何让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重建公共福利最理想的执行者依旧是,而不是私营企业的承包商们。对于,比如我们,恰好相反,需要释放民间力量,实现国退民进。朱特无数次地提到了社会民主主义,作为应对失控市场的对策,朱特认为是一种分配概念,其主旨是保证大分财富和资产不会被特权者攥在手里,并认为福利工程最好由来办,这些主张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我们最终想要什么?这是本书中的核心问题,朱特的答案就是平等。在普遍不平等的环境下,所有其他可取的目标都变得不可能。不平等是时代的病症,是对民主的健康的最大威胁,这一点具有全球意义。朱特大胆主张重塑公共对话,创造新的公共行动的言语系统,说白了,就是通过对话,建立新的政治体系,就像不满君主制而发明出现代政治一样。主张很明白,与其修修补补,不如重起炉灶。
不过,朱特对干预的作用显然太乐观了,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的主导角色,应该让我们对此更为谨慎,同市场一样,同样需要得到控制,甚至更严。
《沉疴遍地》读后感(十):这是沉疴遍地的时代?
2009年,托尼•朱特已经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这是一种可以令患者丧失“动作”的怪病。它也叫运动神经元病,病症主要是四肢、躯干、胸及腹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在临床,又可以分为肢体起病型、延髓起病型。前者的症状先由四肢肌肉萎缩、无力,最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后一种是在四肢运动尚存时,就已经出现吞咽、讲话困难的症状,最后发展为呼吸衰竭。 托尼•朱特应属肢体起病型,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选择了与耶鲁大学史学教授蒂莫西•斯奈德的对谈,而这些起始于2009年1月的某个周四的交谈,最终集辑成《二十世纪的沉思》。 也就是在交谈中,朱特曾向斯奈德提及,希望写一本题为《火车》的书,借助于铁路,朱特想要告知世人,我们现代社交以及在过度私有化社会中集体生活的命运。 托尼•朱特是犹太后裔,1948年,生于英国。 13岁时,他的父亲送给朱特一份生日礼物——波兰思想家、者伊萨克•多伊彻对托洛茨基的研究著作。 15岁起,朱特开始醉心于左翼犹太复国活动。他曾经用整整三个夏天呆在以色列的集体农场基布茨,但是很快,朱特对这里的生活感到了失望,他的犹太复国主义幻想破灭。 1967年,他志愿当了一名军中翻译,投身于“六日战争”中保卫以色列。但是,他却发现,“以色列不是一个社会民主天堂。”以色列人对非以色列籍的犹太人表现出的是一种共有的厌恶,称他们为“杀后裔”。 “我曾经是一名犹太复国主义信奉者,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一名共产主义倡导者,但是最终我放弃了这些信仰,”托尼•朱特在20岁时,给自己做了这样的总结。 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信奉、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如果说是托尼•朱特的“青春物语”,那么,随后而来的是他对欧洲左翼运动的兴趣:研究法国,发现20世纪法国政治文化的失败;70年代,目睹美国理想社会的落空。 真正让托尼•朱特成名的是《战后欧洲史》,这本于2005年面世的作品,也成为朱特存世的最重要著作,此书不仅让他获得了汉娜•阿伦特奖,也让他入围普利策奖。 2008年,美国《外交政策》和英国《前景》举行的当代思想家百人评选活动中,托尼•朱特荣登第45座位。 《时代周刊》评价他,“大师级的历史学家,具有传统情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和无畏的勇者”;《洛杉矶时报》称赞他是“顶尖的欧洲历史学家、卓越的写作者和敏税的思想家”……但是,所有的桂冠都来源于他的“思考”。(源自《沉疴遍地》) 思考1:公众泥坑。21世纪,贫富分化严重,收入的不平等,已经成为许多面对的问题。“私人富有”,被朱特视为“公众的泥坑”。收入的严重差距会导致代际流动的“滞碍”,而大多数人的经济弱势会引起健康、教育、寿命、营养、犯罪等诸多问题。 “三十年来日益增加的不平等,也使尤其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相信,不平等是一种生活的自然状态,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朱特认为,崇拜巨富,为了减少接受济贫扶助者的人数而强迫失业者接受任何工资的做法,是道德的腐化;“经济学式”的思想,不是人性固有的。 思考2:私有化。上个世纪70年代,铁路及教育等公共设施逐渐私有化。但是,朱特对于私有化表现得并不热心。他认为,私人投资者愿意购买公共财产,原因是为了甩掉低效率的公共分,给出了“低价购买”诱惑,以及消除了的市场风险。换言之,朱特认为,这是把自己的责任租佃给了能够比管理更好的私营公司,而既能避免低效率的运作,也减少了道德风险。 思考3:铁路案例。铁路、火车站对于朱特有着难以磨灭的“记忆痕迹”。这要追溯到7岁至15岁间的经历,那个时期的朱特除了在房内读书,最喜爱的事情莫过于骑着自行车或搭乘火车闲逛。所以,在他的著作中,不乏出现火车、铁道、铁轨的内容。《沉疴遍地》里,朱特提出,“铁路像农业或邮政一样,一面是经济活动,一面又是关键的公共利益。”他没有否认,铁路的私有化。但是,他认为“私人企业优于公共服务的关于效率的争论,在公共交通上不适用。” 这可能带有朱特的视角。他坚持,铁路、车站是“现代世界不可或缺的分”,“是一项社会服务”,对它的各种决定不仅要有经济标准,还要有社会、环境、人文、美学、文化的标准。 “沉疴遍地,病魔肆虐;财富聚集,众生危亡”,托尼•朱特对于现有世界显然是不太满意。 延伸阅读: 《战后欧洲史》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 《责任的重负》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07年9月 《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