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紫禁城》是一本由庄士敦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暮色紫禁城》读后感(一):不一样的历史
当然,这本书有作者个人的感情在其中,不过又有哪些历史书中没有作者的主观看法与感情呢,只不过要看这种感情是否真诚,是否理智罢了。而看完这本书,我毫不怀疑庄士敦的真诚,同样,他也不乏理智,只是个中偏颇需读者仁者见人了。
《暮色紫禁城》读后感(二):民智未开的时代
又是一本在飞机上开始看的书。最近花在交通上的时间有点多。庄士敦确实算是对人以及文化了解颇深,站在他的立场和视角来看帝国与民国交替的时代,多少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和补充,虽然有失偏颇。庄士敦对溥仪和清朝非常同情,对国民素质和对自由地渴求非常悲观。这大概是那个时代大分他这一阶层的外国人对的看法。
《暮色紫禁城》读后感(三):一本透视历史的书!
《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庄士敦 著,耿沫 译。本书初版于1934年的英国,书中从一个洋人的角度观察、分析、品味社会、历史、国民、皇帝;从一位老师的角度讲述、剀切、评析溥仪的成长经历、性格发展以及人品、秉性;从一位旁观者的角度描述清末民初的社会、政坛、;书中,对摄政王载沣、贝勒载涛、郑孝胥、冯玉祥、张作霖、张勋的记述,都为透视那段历史提供了极其真实、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庄士敦对内务府的深恶痛绝、对冯玉祥的谴责与声讨,值得一读。可惜,译文有点太差劲,文笔略显生硬,甚至有多处基本史实都搞错了!
《暮色紫禁城》读后感(四):转载一篇有意思的评论
1、庄士敦连帝制复辟者都很难称得上,他只是带着对一个国度和一个曾经王朝的崇敬之心开始对溥仪的教学。庄士敦的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人格——能够这样做,一是基于他的品格,庄比很多人更像儒者:忠诚、正直;二是由于他的西方民主政治和教育的生活背景;另外也因为他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和当时的利益集团没有多大瓜葛。
2、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清末、张勋复辟时)的未尝不可行,虽非一劳永逸,但代价可能最小。就像如今从当政者内的经济、政治代价也许最小一样。
3、立宪制、共和制只不过是各军阀获取利益的随时变化的手段,很少有人秉持理想而握有重权。
4、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个好,不管政体如何,不管你宣扬的理念如何,谁给好处就拥护谁。
5、什么是人心所向,帝制是人
《暮色紫禁城》读后感(五):暮色紫禁城
这是一位帝师的回忆,看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浮现电影中的一幕幕画面,为之婉惜文物珍宝的破坏。
对于那个时期来说是民国黎明,清朝末期的黄昏,庄士敦他与溥仪的主要交往经历为线索,记述了从晚清到民国期间,以发生的大小事件,客观反映了从帝制到共和的艰难过渡。
蓦然回首,我们今天的现在与过去存在着多么大的差距啊,在那混乱的年代,皇帝及百姓也都在承受着那个年代所带来的痛苦。
假如历史能重来,又会是怎样呢。
我们应该感谢庄士敦在的那段时间,是他带给皇帝新的生活,从而给我们留下了这段美好的回忆。
《暮色紫禁城》读后感(六):暮色紫禁城 洋帝师庄士敦的满清帝制构想
当意大利影片《末代皇帝》荣膺198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时,这似乎注定了英国人庄士敦这本《暮色紫禁城》的热销。在文献中,庄士敦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文化侵略的急先锋,而在英国人的眼中,庄士敦又是一个过于热心拥抱异国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个效忠外国主子的“英奸”,为当时舆论所不容。
在溥仪的眼中,庄士敦是学识上启蒙老师,生活上的朋友。自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至溥仪继位的漫长岁月,满清皇室是被动的,是压抑的,是腐朽的。皇帝本身的启蒙与求变改变不了整个皇室的萎靡与荒唐。力主革新的庄士敦,看到了皇帝的种种愿望,并寄托于皇帝的人格魅力,然而,满清帝制的推翻,已从根本上否定了帝制的香火。袁世凯恢复帝制,被人唾骂而终;张勋复辟,内讧倒戈;在百姓眼中,帝制,共和都是虚无票面的上层建筑,只有安康的日子,稳定的生活才是他们的追求。可以说,无论共和还是帝制,都无所谓,这也就否定了历史教科书上所谓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民主共和并非虚无缥缈,精确来讲,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到先进知识分子内心,者内心,势不可挡。若论追溯,则始于戊戌变法之谭嗣同为变法做出的牺牲。谭嗣同与梁启超同为派,这使得他们的思想与自己的老师康有为有极大出入。光绪皇帝求新求变,使得谭嗣同梁启超看到了自上而下体制的希望,自当跟随康有为公车上书,力争图强。而变法的失败和谭嗣同的牺牲,则让知识分子失去了维新的希望,转向派。
溥仪继位,康有为从原来的维新派变为了保皇派,与梁启超师徒反目,庄士敦实为保皇一,力图在实现君主立宪的宏远,但时代发展洪流势不可挡,大清几百年基业在坚船利炮下也只能魂飞湮灭了。
《暮色紫禁城》读后感(七):我们不了解的溥仪和末代紫禁城
理科男看历史书,有很多不是很明白,只是简单的写下了曾经看书过程中,给自己留下一丝丝的感动或者那看书时带来震撼的瞬间
缺少共和土壤。百分之90的人都由半文盲和文盲组成,他们只希望能给他们和平的一个缴纳苛捐杂税的社会,至于什么国体,什么君主立宪还是共和,与他们无关。假如谁能给十八带来和平,谁就是主。至于他是神授君权的天子还是共和政体下总统,他们都无所谓。
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秘密召见英国帝师庄士敦,企图逃离紫禁城暂居英国大使馆,目的只是为了放弃皇帝的头衔和民国承诺的优待条款,并以此使得长期腐败贪污的内务府系统濒临崩溃。
王国维,汉族,清末秀才。辛亥之后,逃亡日本,又因病转回北京,一直以前清遗民自居。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驱逐出宫,王国维引以为耻,欲投金水河未果。1927年,国民军北伐北京城,王国维留下“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投颐和园昆明湖而死。废帝溥仪赐予谥号“忠悫”。王国维以秀才出生,被溥仪破“南书房行走”需甲科进士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王国维感恩于溥仪之国士待遇,虽忠清却不似郑孝胥之流因为复辟帝制而委身于日本政客,受帝命任清华职,潜行学术,心无旁骛。
颐和园玉澜堂内,在门后砌了一堵厚厚的内墙,只有打开门才看得到。而此举的目的,只是慈禧为了对其皇侄光绪帝彰显她的统治地位,让光绪帝时刻明白自己仅仅只是一个被关押了的囚徒。光绪在此生活了十年,直至1908年11月份。而后历史学家证明,光绪之死是因为慈禧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而下毒致死这个当初主张戊戌变法,企图改造,希望带领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的光绪帝。
1924年,吴佩孚北上奉天攻打张作霖,其手下基督将军冯玉祥却在半途中,发动“北京政变”,用武装力量占领北京,解散国会,强迫时任民国总统的曹锟下台,更将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赶出紫禁城,没收清室的私人财产,更强迫溥仪修改辛亥后签订的“优待条款”,主要内容是取消溥仪皇帝头衔和民国不再每年支付其高昂的费用,但是保证皇帝作为一个民国公民而不限制其自由活动。殊不知,在这之前,溥仪早已打算放弃皇帝的头衔和一些“优待条款”里的内容。但是此后,溥仪却被迫关在位于景山背后的北府之内,失去行动自由,以政治犯的待遇被冯玉祥的武装队看守。直至张作霖进入北京,段祺瑞执政临时总统,溥仪才得以回复自由。
1924年,张作霖私下会见帝师庄士敦,打算联合保皇和一些复辟分子,让溥仪重登皇位。而溥仪在帝师郑孝胥,陈宝琛,庄士敦的保护下,进入日本大使馆而得以保全性命。直到1932年踏上前往满洲的直列。
1927年11月份,历史上最的皇帝之一乾隆陵寝被盗,乾隆皇帝的尸身被人糟蹋在地上不成样子。这使得年仅21岁的溥仪异常愤怒。不论之前内务府的腐败使得紫禁城赤字连连,宫内宝藏尽失,还是之后冯玉祥粗鲁地对待,还是反清联盟的诬陷,诋毁等等,都没有使得年轻的溥仪愤怒。也是在这以后,他才下定决心,离开这个让他和他的祖先遭受羞辱的地方
1932年,溥仪踏上北上的之列,回到自己的故乡。列车经过太宗皇帝的陵寝,溥仪停下来,行驶了简易的清廷之礼。太宗皇帝1643年逝世,拒绝了明朝一切宗主权,自立国号大清。1644年,爱新觉罗福临在北京称帝。统治了300多年左右的满族人终于离开了这个使他和他的国度收到屈辱的地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在那里,他没有张勋复辟的危险,没有冯玉祥的累累罪行危机,但是他不会满足。因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除了他的国泰民安,百姓没有战争的危机,他就不会满足。
《暮色紫禁城》读后感(八):外国人眼中的宣统皇帝和民国
这本书,试图“发现不一样的民国,还原一个聪明、幽默、追求进步却误入歧途的溥仪”。
这本书,是第60届奥斯卡电影《末代皇帝》的底本。
这本书,初版于1934年,甫一初版,就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庄士敦在扉页上写到:“谨以此书献给溥仪皇帝陛下。”溥仪为此书作序:“仓皇颠沛之际,唯庄士敦知之最祥。今乃能秉笔记其所历,多他人所不及知者。”溥仪被质押苏联期间,苏联人就是以此书为线索进行讯问的。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可见一斑。
本书也是最喜欢的书籍之一。据的英文老师章含之会议,当年他们练英文文法时,所列的参考书中就有这本书。
1988年,以本书为框架的电影《末代皇帝》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电影片奖,该电影也是历史上第一获准进入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
在这本书中,庄士敦显示了其英国人的大度、豁达、睿智、乐观、平和的性格,他作为一个外国人,退位皇帝的老师,他最喜欢的是溥仪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能像一个正常的孩子那样享受人生的快乐。这一点,他多次抗争,与内务府斗争,跟太监们斗智,向醇亲王陈述,向民国交涉,归根一点,都透射着对溥仪的关爱。
对于溥仪的未来,也就是的帝制复辟问题。他坚持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他认为,皇帝是否能复辟,是国会的权限。如果经过选举的国会推荐溥仪出任皇帝的话,那么溥仪可以出山,甚至有义务去为国民服务。但如论如何,溥仪本人不应该过早、过深的介入到复辟活动中去。
对于退位诏书,这个英国佬,把它看得很神圣,看成了一个类似于英国大一项有宪法效力的文件。他认为,既然这是双方达成的一个有关皇帝退位、民国的宪法文件。那么没有双方的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修改。这一点,现在是民国也明白的。但北洋自身不保,所以,执行也不是很好。试想一下,如果民国和大清皇室都能严格遵守这个诏书的话,的现代历史将是另外一种景象。
最有意思的是,满清皇帝退位之后,在北京城,里面是一个皇帝,外面是一个总统,二者相安无事,过年过节,还有相互之间的礼尚往来。尤其是在皇帝寿辰、大婚之时,总统都要委派专使送上贺仪。
在每年清楚皇帝寿诞的时候,百官下跪,唯有两个人不跪:一个是英国人庄士敦,虽然他是帝师,有一品顶戴,但作为一个外国人,皇室并没有要求他这么做。另一个人是民国总统的特使,这个人虽然参加皇帝的庆祝寿诞的仪式,也送上贺礼,但却不跪。
在皇帝结婚时,满清的原大臣们都送来贺礼,并且都称“臣”,这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在政界中,唐绍仪提出的观点最重要。在皇帝退位和“优待条件”的谈判过程中,唐绍仪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次访谈中,他说:“如果想改变民国与清帝的关系,就必须以君子之风公平解决。”他还说:“我们之所以惨痛优待条件,是因为皇帝退位后,就没有必要延长了,这既免得生灵涂炭,也让我们有机会进行重建。热情的家汪精卫在对皇室妥协方面最热切……不管个人意见如何,作为人的代表,既然与满清皇帝达成了一项庄严的协议,那么在新的安排前,就必须遵守这项协议……但冯将军可能从未考虑过道德……这不是政治问题,而是道德问题。这与应该采取哪种政体无关,而是做事是否还要留些体面……你们可以通过你们的媒体告诉全体人,这些天发生的事情不代表人对政治和道德的态度。现实虽然丑陋,但的道德观要求我们仍要保持风度,即使面对更丑陋的事情”。
持有同样的观点的还有胡适博士,他是“少年”知识。他给王正廷博士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信中,他坚持认为应通过双方协商,以和平的方式修改或者废除退位协议,黄郛“内阁”和冯玉祥采取的行动,将会作为“民国最丑陋的行为”写入历史。
《暮色紫禁城》读后感(九):黄昏之前的那些旧事
卓越上买了一套朱讲话,然后捎带送了一本暮色紫禁城(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现在粗粗翻了几章,看看还是蛮有意思的一本小书儿。
此书是溥仪的帝师庄士敦(Renginald F Johnston)晚年回乡后所作的一本回忆录,大致涉及了清末民初白日维新到满洲的一段历史。我现在已看了张勋复辟之前的一小分,虽不是重点,倒似乎是更有趣的一分。而庄士敦此人也很有趣,处处站在维护他的宣统小皇帝的立场上,让人顿时分不清这到底是一位“汉奸”还是“英奸”。
有些问题,站在当事者的立场上,人往往是说不出来的,或者说就算知道也放在心里不说出来装糊涂。而在这时候,站在旁观者角度的外国人,倒是看得比所有人都清楚,出于旁观的角度其表达自然也更加心直口快。
似乎所有洋人都不免存有这样的逻辑:西方是文明的代表,东方便是落后与愚昧。西方人到东方来,就是给愚蠢的东方人带来文明。既然西方给东方带来文明的曙光,那么东方就不应做任何的抵抗,哪怕西方人的方式并不一定是文明的。
此话当真不假。即使这位处处为大清皇室着想,甚至还抱有满洲复国遗梦的庄士敦,也不例外。洋人从未认识到自己的侵略,即使是以一种似乎非暴力的方式。
不过这也带来一种实在的好处,那就是洋人在论及大清帝国为何会如此衰落的原因时,不会和我们的史学家一样总是去找外侵略的原因了。他们毫不犹豫地把造成现状的原因归于自身的问题:贪婪的统治者,恶棍般的满汉大员,昏庸的皇族,充满野心的实力派,而最关键的则是腐朽溃烂的制度以及自大虚荣的心态。
一。关于百日维新与康有为
在洋人看来,把纳入他们设计的世界体系,便是给带去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和谐的国际关系。这么好的事,慈禧太后反对那么慈禧太后就是反动的,义和团反对那么义和团就是反动的,袁世凯反对那么袁世凯也就是反动的。
所以,康有为在他们看来,虽然是激进的危险分子,也缺乏足够的治国经验,但他是少有能看清与世界差距的明眼人,而他的也是朝着英国式的目标而去的,所以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庄士敦也很客观地看到了这种突然的变革会给传统带来突然的不适感。
关于维新运动的失败,庄士敦也像大分史学家一样看到了帝后两之间实力的悬殊。光绪站在康有为等人的派一边,而他们所面对的则是强大的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在大分官员的眼里,光绪只不过是橡皮图章,慈禧才是真正的帝国权力代表,而忠于慈禧才是忠于皇室,忠于皇室也就是忠于,荣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照这个逻辑演绎下去,康有为不是意淫大清的乱臣贼子,又能是什么呢?
二。关于慈禧
对于慈禧,人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慈禧是祸国之首,正是由于她的存在导致了一系列的内乱与外战,并且加速了帝国的崩溃,相信大分的史学家与普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第二种认为慈禧是伊丽莎白式的能人,没有她的集权统治则会在太平天国之后就提前进入陷入四分五裂的面,这也是西方人的普遍想法。
至于庄士敦,自然是更倾向于后者,然而她并不认为慈禧有那么大的魔力,她毕竟只是一位传统的老太太,既不强悍也不果断。慈禧如果真的如西方人想象的那么,那么清朝也不会经历那样一段连续的。过分谴责慈禧,其实并没有太大必要,没有过人的政治才能并不是这位老太太的错。
相反,更多时候,慈禧都是被当做所谓保守派的代表,这其实是别人强加的名号,那是因为真正的保守派,每每在行事之前总要抬出慈禧作为合法性的标志。慈禧是一枚棋子,更是一枚甘愿被利用的棋子。说她甘愿,在我看来,不如说是保守派官员和慈禧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可谋:官员需要慈禧的庇护,而慈禧也需要官员的拱卫。
慈禧自然也是有缺陷的,她的虚荣,她的虚伪,她的专横,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她背上了历史沉重的骂名。不过我们应该知道,慈禧不是她所喜爱扮演的神仙,当然也不完全是史家笔下的恶主,她只是一个拥有常人能力的凡人,一个生错了地方干错了事的凡人。
三。关于袁世凯
庄士敦对袁世凯的评价是入木三分的:既非君子,也非绅士,1898年背叛了皇帝,1911年背叛了大清,1916年背叛了民国。
袁世凯是真正的投机分子与野心家。百日维新之际,明知康氏的有益却为了现实的利益转身向荣禄通风报信,导致了一场本可迅速使清朝为之一振的变革的流产。而在武昌起义之际,懦弱的醇亲王载沣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请袁世凯出山。而袁世凯自然不是油的灯,他可不是什么忠于皇室的遗老。他是标准的两边施压两边都得好处:对一手打一手谈不拿到总统位子誓不罢休,对满清皇室则是在打出保皇旗号的同时逼宫。最终,在南北双方都进退维谷之时,袁世凯充当了解锁者,也导致了辛亥的戏剧性结果。到了民国,袁世凯则完全抛弃了与皇室,他根本不是共和派,自然有理由做属于自己的皇帝梦。他的如鱼得水不是在于他的能力,而是每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是他的出场使其它各方力量不得不无计可施。
袁世凯令人想到同是大清朝的一位历史人物,那就是吴三桂,一个既背叛了大明又背叛了大清的人,同样的野心家与投机分子。或许清朝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循环中,完成自身在历史上的存在的。
四。关于辛亥与孙中山
要讲,就得先谈谈立宪运动。而要说立宪,还不得不承认立宪的推动者就是当年杀了六君子、囚了光绪帝的慈禧。慈禧提出,倒是让外国人很乐意,不过国内的各方势力却无一买账:皇室觉得那是要夺自己的权,当年的维新派又觉得慈禧是假立宪真专制不够诚意,而根本就不屑于理睬。最后只是做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让步,结果百姓很失望,派则彻底在公开的论战中获得了上风。
所以当武昌乱们的烽烟逐渐向四方传散的时候,北京当年预备立宪的承诺便再也没有人去理会了。人们对于满清自身的不满,再加之对满汉矛盾的刻意强化,一场以多对少的的爆发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北京的醇亲王也下错了最后一步棋,他请出了袁世凯,那个真正敲响清朝丧钟的人。至于孙中山,他的理论就跟康有为那一派一样,也许诸多救国方案中的一种只是较之前者更为激进。他的胜利不是因为他的理论真的那么高人一筹,而是在于这场运动发动的时机:一个没有慈禧那样强权号召力的末世,一个威权由于反而后又伪而彻底沦丧的时代。
不过诚然如绝大多数人的感受,辛亥可以算是一群贵族的,或者只是一场政权更迭的游戏,普通百姓眼里所看到的只是紫禁城里又换了新主人,关注的也不过是要减掉一根小辫子,他们也不可能被发动起来。从这一点上,陈独秀说的没错,的确是缺少共和主义者。而庄士敦还谈到,人们并非一定要满清下台,只是被的反清口号所影响而人云亦云。日后的所有平民,都免不了要沦为纯粹意义上的口号战,口号喊得响却难掩背后喊口号之人的盲从。
民国黎明的种种晦暗,不由得也使庄士敦怀念起了清朝落日的余晖。他认为满清统治下的虽然被异族统治着,但其原本生活还是相对稳定而自由的,而孙中山上台后的民国却是几经内外战乱与政坛变天,原本共和主义所能承诺的自由和民主一样都没有真正降临。于是他得出了结论,在现阶段还不具备实行共和,而且实行共和只会加剧动荡的情形下,也许选择更温和的立体是更好的选择。庄士敦正是凭着这一信念,选择成为溥仪的老师,把希望寄托在小皇帝身上,希望真的能够有那么一天的到来。于是,有了张勋不成熟的兵谏,也有了日后满洲的那一次出走。
当然,历史绝不可能重来。可以理解,一个英国人对立体是有多么的眷恋,而在世界君主政体受到一次大战而整体低迷的情形下,也许选择退而求其次的英国式或许是当时至少分人心中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救国方案。在我看来,此种方式求的是一种稳妥,却因为君主的羁绊而看不到未来,因为已不再是那个,皇帝也不再是那个皇帝。
五。关于皇室优待条件
的皇室优待条件,在人类历史上可能都是前所未有的。他的通过,使的首都北京出现了两个统治者,一个住在皇宫里,是皇帝又不是皇帝,没有一点权利却又声名遐迩,一个住在皇宫旁,却是民国真正的大总统,名义上掌控着全国的大权。而在全国,也是如此,大家知道民国,当然也知道民国首都的中心还住了一个皇帝,所有皇帝在的心中还远远没有死。
这份优待条件,看上去能使大家都能满意。派可以不费一兵一戈就统一全国,避免了南北两派的分裂面,也下了一笔巨大的军费开支,皇室的存在只是虚号并不影响民国的经营;而皇室也保住了自己最后的颜面,避免了像六年后沙皇那样的悲惨命运的同时也依然能在自己的世界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日后甚至还可择机谋求复辟。这一条约自然是袁世凯的杰作,他让双方都觉得战胜了对方,而自己实际掌握了实际的主动权。
到袁世凯一死,这份条约的支持者便自然换成了宫廷的管家——内务府。毕竟,北洋军阀的民国是不会给小朝廷发钱的,而如何使自身在糜烂的生活中依然能维持一种皇家的气派与尊严,那就要看这些有权势的家伙是如何坐吃山空的了。他们才是最终的受益者。于是腐败的内务府制度,也成了庄士敦心中之大恨,他甚至把清朝的灭亡都归之于此,尽管内务府仅仅牵扯到皇室内的财政处理问题。
皇室受骗了,也受骗了,而得益的都是那些真正吃人不吐骨头的那些家伙。最后的妥协,也反映了人的中庸本性。于是,民国因有朝廷而成为不彻底的民国,朝廷也因为没有实权成为了象征性的朝廷,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北京两个统治者的奇景。在庄士敦眼里,那是紫禁城的黄昏,一段看似十分荒唐而又的确存在的历史。但它心里也清楚,既然是黄昏,就会有最终太阳落山的那一天。
此书的后半分大多是庄士敦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在与溥仪短暂的几年交往过程中的回忆录。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与历史事件亲历者们关系密切的旁观者庄士敦对于这些发生在的旧事的感受与评论。也许他的观点并非是最正确的,然而对于认识这一段历史却为我们开辟了某一些全新的一般史家未曾见到或者是见到而不肯或不敢说出来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