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一本由三毛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一):二读三毛
一篇篇的故事展现了三毛从悲伤走出慢慢坚强,虽说坚强,可是内心深处依然是孤独的,是无助的,那些物质上的满足只是为了弥补精神上空虚,让自己忙碌只是为了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想他,去悲伤,和他相关的东西依旧没有勇气去看。。。。。。爱到底是什么,明明可以这么平淡的生活下去,却开了一个如此大的玩笑。依旧为她难过,即使她已不在。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二):四海皆友的孤独患者
书的氛围在她失去她丈夫之后黯淡了很多很多。至少前半本已经没有了撒哈拉的乐脱撒欢,更多的是雨季的惆怅。在他生前没有明说,但失去了才发现对荷西的爱。中间西雅图之行难得看到熟悉的三毛,我很喜欢。感兴趣的是那段邂逅,不懂得再去爱的逃跑,我懂,又很不解。那是经历后才懂的无奈和两难。三毛,不是一个孤单的人,却毅然享受孤独的路。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三):还记得那时年少 你爱谈天 我爱说笑
荷西遇见了三毛
三毛遇见了荷西
他们结婚6年时还有那么深厚的感情
也许那就是爱吧
还记得那时年少
你爱谈天
我爱说笑
三毛说要给荷西煮一辈子饺子呢
可是荷西先走了
三毛还要活下来
为了爱她的人
她的父母
其实她不想她比荷西先走 因为她怕荷西承受那么深的痛苦
也许这就是爱吧。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四):奇女子三毛
我是从这本书开始接触三毛的,这本书前篇尽情洋溢着她丧夫的悲痛,所以让我对三毛的第一印象感到乏味,可是越到后面,我才真正见识到了三毛。她是个才女。尽管已经离世,可读她的书永远不会晚,永远不会后悔。····················································································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五):不忍卒读初体验
看了三毛好几本散文了,却是第一次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本是一个晴好的午后,想着看一篇散文吧,翻开第一篇“背影”,当看到“墓园”两个字的时候,我就预感自己可能会看不下去。果然,看了两页发现自己鼻头发酸,眼泪忍不住要掉下来。赶紧合上书,不敢再看。我想,我还是不适合看生离死别的情节,太容易代入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六):梦醒时分
三毛的文字总是那么真,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
其实她已经很了不起,在荷西离开后依然坚持了那么多年。没有精神支柱,生活可有可无。有人可爱,生命就圆满了。如果注定要失去,那么珍惜过就好,人毕竟敌不过现实的。我很羡慕她和荷西的爱情。当一颗真心遇到另一颗真心,从此互相扶持,不离不弃,才叫。
要做个开心的人啊,这个世界太美好了。用力去爱,用心去感悟,才不枉来人世一遭。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七):守。
看完书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三毛坚韧的“守”。
生命中那段难受的岁月,把自己交给旅途就当个没有家的自由人,没有了至爱的"自由"人。
“对于一个身体不健康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安静而不是爱。”
“他们来接我,看不清他们的样子。那里面没有荷西,因为没有他在的感觉。”
刚开始带着憧憬的心情看着她到处旅行,到处结交同伴。
可到最后,在义无反顾的卖掉房子想要回到故乡定居后,一切像要尘埃落定。是啊,漂泊了很久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八):归来
三毛的文字,我不敢说什么书评。毕竟总是带着崇拜的心情去阅读的
从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一直很向往她的自由和开阔,所以想走出去的念头不知不觉扎根在心里。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平凡的,只是她更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或者说她更懂得热爱生活,对吧?
西藏,被旁人的耳濡目染,还有仓央嘉措的呼唤,让我心生向往。我深信不疑,自己必须去踏上那片土地。就想西班牙对三毛而言
直到看完这本书,我跟着她从撒哈拉、西班牙、加纳利岛、还有南美洲行纪,才发现无论走到哪里,父母所在的土地才是永远的归宿。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九):心疼三毛
三毛的文字真挚质朴,有种魔力,读她的文章,脑海里能迅速浮出画面,伴着画面,我的心情也跟着起伏。
与爱人生离死别是不能想象的,三毛却经历这种痛,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记录了从那个心中悲恸万分的三毛到悲痛释放开始感受父母亲情幸福的三毛,三毛不是一个人,她有父母,有朋友,有书,有写作,有她的花花草草,她应该是要慢慢幸福着了……
一个心中有爱有生活情调的人本应该是一直幸福着的……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十):中途放弃
其实作品本身并不是觉得好好看,可能书是三毛系列中的一本,更不知道有连贯性,直接就开始读这一本书,根本无法知道三毛这系列作品中的前半分会怎样?后面也不知结。但主要还是书中的故事,并没有勾起读者往下看的精彩,引发不出好奇心,引发不出接着看下去的欲望。也许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能体会别人的苦,每个人的苦都是不一样。谁也无法去感受到,这就是每个人生命的不同之处。于是,我看到中途,果断的将其放入我的书架,就当是接触过,彼此都不合适。也印证了一点,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物,只听、看,没有真正地接触生活到一起就不知道是不是他真的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