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记(全7册)》是一本由[日]吉田秋生著作,雅众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9.00元,页数:1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街日记(全7册)》读后感(一):《海街日记》-----重拾的青春与爱
首先感谢出版社送我的《海街diary》全7册漫画版,装帧精美,拿到手之后一下拉回到了自己豆蔻时代。
第一次看《海街日记》的时候是2016年,仍旧是枝裕和擅长的欲言又止地镜头语言,所有的悲伤被融合消失,而愉快阳光的分亦略带青涩。
其实电影自然是好的,但我第一次看以及重温的时候,都觉得因为“隐藏的太好”而愁伤不起来。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好似《姐妹坡》影片当中那样,永恒的姐妹亲情,恰巧也是四姐妹之间的故事。看完心中顿感暖意。
关于葬礼:
故事的开头,是从一场葬礼展开。那个离家多年,面容模糊的父亲,三个女儿都对他死亡的来临,失去应有的触动。
面对悲伤欲绝的爸爸现任夫人,软弱无能的表现,大姐顿时产生了对铃的共情感,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甚至是现在的自己,都是永远要去站在第一位。总是被迫的要快速长大,要学会独自承受。
在第一次见到铃的那天,大姐对铃说,一定是你照顾着爸爸到最后吧,你辛苦了,谢谢你。这般诚恳的话语直抵铃的内心深处。或许正是这样的共鸣感,明明才第一次相见的铃毫不犹豫的答应,要搬去和姐姐们一起住。相比毫无血缘关系的弟弟和后母,才是良择。
关于青春:
铃,裕也与风太之间三角关系,满满都是懵懂的少年情愫,发生在铃初来乍到的镰仓,那个和自己家乡很是相似的地方。新的家园新的气象。起初是几名足球小将的热烈上演热血青春,没想单亲的裕也发生了不幸的以外,便由普通的男生女生之间的情感再次升华,彼此成为了更为亲近的人。比如铃从自身作为投影,仿佛能看看到裕也的内心,彼此之间的共鸣,又令一旁的风太再吃醋再别扭,也一直不离不弃守护在朋友的身边。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唯有少年。
关于家庭:
当大家准备离开山形之前,想见证一下父亲最后生活过的地方,感受一下最美的景色。恰如一丝仪式感。在这个山坡上,就在此时此刻,大家不再埋怨那个陌生的父亲,他似乎变得亲切,生动了起来,又回归到了最初还是自己父亲的时候,美好、温馨。这时的三姐妹甚至有些感激,如此意外之下,才能见到眼前的铃。大概这就是上天垂怜。
三姐妹的妈妈出现在外婆的七祭上,使铃再次意识到自己的“多余”,她不得不站出来替去世的父母向大家道歉。她自己独享了爸爸那么久,自己有着父母关照陪伴的童年。可是这是个关于“爱”的故事,整个屋檐下的人,都会相亲相爱的生活下去。
再次感谢时逢初秋,通过这“夏天微风”润泽到了我心深处。喜欢这个故事的朋友们千万别错过!究极力荐这漫画版!真的带给我超乎电影太多太多的感受。第一本看了开头就泪流满面。(啊不多说了都是我的小秘密啊!~(@^_^@)~)
“小铃,要不要来镰仓?”
“来和我们一起住吧?我们家虽然老旧,但唯一的好处就是大。有空着的房间。我们都有工作,养你一个没问题。”
“嗯!”
端木阳子
2018.10.17
《海街日记(全7册)》读后感(二):《海街日记》:面包、女性、晴朗的海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海街日记》肯定算不上是最出色的一作品,但我是甜食胃,最喜欢的还是这个漂漂亮亮的女孩子们在海边快乐乐生活的故事。看的时候几乎是全程微笑的,一脸艳羡地从头感叹到尾:“真好啊,真好。”
不过电影里有一个细节让我有些许在意,后来便写进了豆瓣电影的短评里:“四姐妹在自己家还得穿胸罩,看来大家的关系也没有很好!”这大概是只有女性观众才会关注到的问题——对于绝大绝大多数女生来说,舒适区的定义,就是“可以不用穿胸罩生活的空间”。
互联网真的很神奇,这条短评几经辗转,最后竟然被是枝裕和本人读到了。看反应,感觉是男性导演的知识盲区。所以,如果是枝裕和的下一电影里女主角终于真空登场了的话……朋友们,不用谢,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有这样一段前因在,我在读《海街日记》的漫画时便也稍稍注意了一下胸罩的问题(听起来好变态哦)。果然!小妹铃和三姐千佳在家做蛋糕的时候,就有了“小男朋友忽然来家里而自己却没穿胸罩”的青春喜剧式情节。我就知道,像吉田秋生这样能够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生的女性作者,是绝对不会错过这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细节的。
吉田秋生真的非常会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用了“写”字,是因为我觉得比起画家,她反而更像是一个作家。关于家庭的分,我最喜欢的是第一话里,姐妹三人去参加抛弃她们十五年的父亲的葬礼,二姐和三姐看了一眼躺在棺材里的人,感想是“他完全就是一个……陌生的大叔”。葬礼结束后,四姐妹来到父亲生前最常去的地方,看着父亲珍藏的家庭合照,遥远的记忆终于如春天的燕子般归来:“那个大叔,果然还是我们的爸爸啊。”
恋爱分最喜欢的是这一段:铃对足球队里最帅气的裕也产生了一丝心动,而裕也又是铃的好友美帆告白失败的对象。这份感情被美帆知道后,两人之间少不得一番推来让去和加油打气,最后却发现裕也早已有了女朋友,而且她比她们两个都漂亮得多……这是什么?这他妈就是我的青春啊!
《海街日记》的故事内核其实可以说是苦涩的,死亡的主题不止出现过一次,几乎每一卷四姐妹都有去参加葬礼或祭。有人生病,有人去世,有人自杀,有人负罪,《海街日记》里的角色,有一多半都是失意的人。但《海街日记》丝毫不会给人以悲伤的感觉,生老病死的情节,也全未拿来做成煽情戏码,而只是用温柔的外壳包裹住了生活中最坚硬的分。它最终描绘的,是一群不够运气出生于十全十美家庭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容身之处的故事。
读完《海街日记》后,我实在懊悔去镰仓之前没有先看过这套漫画。之前看电影版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海街是一个虚构的地点,所以并没有专门去海猫食堂取景地之类的地方打卡;结果一看漫画,这十足十的镰仓旅游推广指南啊!
只要你去过一次镰仓,整漫画就会化成实景扑面而来。我甚至可以想象出,当我在长谷站前专心致志查看着地图研究下一步该往哪儿走的时候,铃可能就刚买完力饼从我身边跑过;当我坐着江之电前往七里滨时,佳乃或许就坐在另一节车厢里,正准备去跑业务。在只看过电影的时候,我当然不会想象在街头偶遇绫濑遥或长泽雅美了,但漫画却把大家都变成了居住在镰仓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我心里的天平称了半天,最后还是觉得,漫画比电影更优秀一点!
虽然没有专门去打卡《海街日记》里的景点,不过幸运的是,《海街日记》里四姐妹住在极乐寺站附近,那刚好就是《倒数第二次恋爱》中千明居住的地方。位于极乐寺站和长谷站中间的御灵神社,不是普通游客去镰仓时会专门寻访的地方,只有我们《倒数第二次恋爱》观众不会错过,而这个场景在《海街日记》漫画里也曾多次出现。
所以,在还没看过《海街日记》漫画的几个月前,我却已经神奇地拍到了好几张高度还原漫画的照片,这感觉真的超棒了。
《海街日记》中说四姐妹的父亲曾经是镰仓观光推进科的职员,那说起来很有可能还是和平的同事啊!也许,姐姐们偶尔还会去长仓家的咖啡约会?啊,感觉镰仓宇宙被我开启了……
(注:《面包、女性、晴朗的海》为《海街日记》第七册第二话的标题)
《巅锋问答》读评论环节的是枝裕和在家做蛋糕的铃极乐寺站附近御灵神社御灵神社前的铁道《海街日记(全7册)》读后感(三):坚持原创的是枝裕和,看完第一话就想翻拍
不久前,凭借《小偷家族》摘得戛纳金棕榈的是枝裕和,在第66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回顾是枝裕和的电影作品,会发现,除去他的处女作《幻之光》使用宫本辉的原著,《空气人偶》在业田良家的短篇漫画基础上扩充外,几乎都是坚持自己撰写剧本。
如此坚持原创的是枝裕和,却在看到某漫画的第一卷的第一话时,就渴望将它拍成电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个肯定会拍成电影的,不,不能别人拍!我想自己拍!”最后他的确拍出了一杰作。
这电影的原作就是吉田秋生的人气漫画《海街日记》。
因为被这原作深深打动,决定出版,但漫画的出版实属不易。2016月3月开始,经历了版权、编校、设计以及漫长的审查期。两年半的等待之后,终于面世。
在电影中,绫濑遥、长泽雅美、夏帆、广濑铃扮演的美貌四姐妹夺人眼球。而在原著漫画中的人物更加平易近人,更多个性丰满的人物出场、更多绵密的生活细节娓娓道来、更多关于古都镰仓甚至山形县的故事缓缓展开。
就如是枝裕和说的:这漫画非关人,而是关于街道和时间,所以这不是“镰仓四姐妹物语”,而是“海街日记”。
》》是枝裕和面对原著漫画:当时的心情,并不仅仅是渴望
一早,在男友家醒来的二姐佳乃接到电话,得知在山形县的父亲去世。三姐妹在镰仓的家中碰面之后决定出前往山形县,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四姐妹的缘分就此展开……
漫画第一卷的第一话是这样开始的,电影也延用了这个开场。
葬礼结束,第一话也接近尾声,偶然的情况下,铃带着三个还陌生的姐姐,登上山形的高地,这里是铃在这个城镇上最喜欢的地方。当四人一起俯瞰整个城镇时,大姐幸对铃说:“你一定很辛苦吧,其实一直都是你在照顾爸爸吧?” 从葬礼开始到结束都表现得成熟、懂事、冷静的铃,突然放声大哭。如暴风雨一般嘈杂的蝉鸣,也挡不住铃撕心裂肺的哭声。短短三页的分镜,一下子就触动了心弦。是枝裕和当时就是被这一画面打动了。
他说:“当时铃哭了,四人的身影连在一起,蝉声如雨……这个场景太棒了,我被打动了。摄影机已经升起,音乐都响起来了。这就是为电影打造的画面。” 事实上,这也成了电影《海街日记》的名场面。
一开始,漫画制作权并不在是枝裕和手中,但他依然执着地作为读者看着连载中的漫画,一边看一边构思。不久后,被告知制作权被放弃了,是枝裕和热情高涨,就想一口气把脑子里的东西弄出来。
绫濑遥饰演的“幸”在漫画的所有登场人物中,是枝裕和还特别提到了四姐妹中的大姐“幸”。
漫画一开始,幸十分讨厌抛弃母亲和孩子的父亲,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去参加父亲的葬礼,遇到了妹妹铃、与不和的母亲重逢,经历个人感情和工作上的变化,这些都在一点一点改变着她心中的过去,也达成了她的个人成长。是枝裕和认为,这就是一个关于成年人的人生故事、成长物语,让他想到了自己和父亲的关系。
》》吉田秋生的漫画之路:从锋芒毕露到温柔平和
说到少女漫画作家吉田秋生,在国内可能并不鼎鼎有名。她著书不多,却是日本漫坛一位不可忽视的个性漫画家。
你肯定想不到,在《海街日记》之前,她最流行的作品如早期的《Banana Fish》,充斥男性荷尔蒙,也从来不忌讳火拼和血腥。另一代表作《YASHA夜叉》同样也是描述一对少年的故事。兄弟俩是世上“唯二”的两个通过遗传基因改造的“新人类”,有着普通人难以匹敌的超级运动能力和头脑。从这两漫画来看,故事背景和人设,都是偏极端和非日常,主角大多为林弹雨中的硬朗少年,表现他们面对残酷的命运的抗争,甚至是死亡。
BANANA FISH 全19巻 (フラワーコミックス)9.3吉田 秋生 / 2003 / 小学館《海街日记》2007年开始连载,出乎很多人意料,吉田秋生突然温柔平和了下来。漫画聚焦于生活中的普通人,描绘日常的细节,它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般来说,少女漫画因为画风限制,很难去描述一些深刻的东西,而海街日记显然在挑战这一点。如果把漫画比作水流的话,它不是迅猛的上游急流,也不是在河口受阻的舒缓河流,而是一片真正的“海”。没有戏剧性,没有超人,只是一群沉淀了过去,困惑于未来的人的成长故事,可以是我、你、他。而吉田秋生甚至刻意经常站在生命的终点,回顾式地平静地展开叙述。
所以,有人评价说这是作者的集大成作。虽看似温和,但对于残酷生活的感知力,坚持自我的表达力,却更加深厚了。
另外她的作品电影感十足,具有流畅明快的镜头语言。如《樱之园》《Lover's Kiss》《吉祥天女》等都曾经被电影化,更不用说《海街日记》被是枝裕和一眼相中。
不过对于具体的电影制作,她就相对佛系,她曾说:不同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她能做的就是全权交于制作者,不予干涉。比如把《海街日记》交给是枝裕和时,她就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电影中不要出现荒井的真人。(荒井是幸的同事,同为医院的护士,是一个只存在气泡对话框里的神秘角色哦)。
▼山顶铃痛哭的名场面
《海街日记(全7册)》读后感(四):光与暗的世界:吉田秋生和她的《海街日记》
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线条笔触来看,吉田秋生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少女漫画家,也不能归类为少年漫或青年漫画作者,她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十分细腻,情节发展也往往触动人心;从青年时代的尖锐与压迫感到如今的冲淡平和,她自己想必也经历了人生中的阶段变化。
今夏,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凭借新作《小偷家族》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该片于日本上映两个月后被引进,我们也得以走进影院,观看这佳作。熟悉日本电影的朋友,想必能对是枝裕和的“家庭物语”如数家珍,早期的《无人知晓》改编自遗弃亲生子的真实案例,引人思考为人父母的责任;往后的《步履不停》《比海更深》从人到中年却未能实现梦想的落魄儿子的角度,淡淡呈现出亲子间的羁绊;其间的《如父如子》以两个家庭抱错孩子为出发点,探讨“家人”的定义是血缘还是彼此共处的时间;而2015年上映的《海街日记》则改编自同名漫画,将舞台背景搬到远离大都市的镰仓小镇,以同父异母的四姐妹为主角,在一年四季的风物变换中呈现这个新家庭的日常风景。
除去温馨动人的剧情,镰仓四季的风物也像一首首抒情诗穿插在人物活动的场景之中:春天的少年骑车载少女冲过延绵的樱花小道;夏日海上的孤艇漂浮在中等烟火;梅雨时节的花缀满小径,吵架后言归于好的母女撑伞登上雨水流淌的阶梯到寺庙里扫墓……季节的流转化作一幅幅光影交织的风景画徐徐展开,让看的人也如置身其中,经历一轮又一轮春夏秋冬。
比电影更丰盈的漫画情节
由于作为载体的电影篇幅有限,导演便对原作漫画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剪掉一些人物与情节,让焦点集中于四姐妹的关系构建。看完电影再看漫画,能收获更详尽的故事脉络,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全面的人际关系网与更立体的情绪感受。
举例而言,漫画单行本第一册的标题《蝉時雨の止む頃》取自第一篇故事的小标题,可译作《蝉鸣停歇之时》。日语里的“蝉时雨”,指炎夏里如雨线般密集的蝉鸣,中文里没有这种形容,从字面上或许有人理解成蝉鸣时节的雨水。
漫画里,四姐妹第一次相聚于父亲的葬礼,由于彼此分离十多年,老二佳乃与老三千佳面对父亲的灵位毫无感慨——父母离异时她们还小,尤其是千佳,对父亲的记忆十分稀薄;而佳乃也对这个为了第三者抛弃妻子的男人并无好感。父亲如今的第三位太太阳子柔弱不堪,葬礼上只知哭泣,完全没有尽到丧主的责任,而年仅13岁的铃却挑起了重任。三姐妹离开前,铃带着父亲曾经珍藏的全家福去送别,在那片与镰仓相似的山顶风景中,大姐幸对铃说了声“辛苦你了,一直以来都是你在照顾爸爸吧”;面对这份温柔,铃在铺天盖地的蝉鸣里大哭起来。漫画用分格、旁白和大面积的留白将时间凝结在那短短几分钟,铃内心长久的委屈与疲惫在此刻一泻而下,哭声激烈,连蝉鸣也无法掩盖——由此或可推测,标题中的“蝉鸣停歇”暗含了“停止哭泣,开启新生活“的寓意。与之相对,电影里的铃只是无声地落下几滴眼泪。
第二篇《佐助之狐》讲了佳乃的男友朋章的小故事。铃刚搬到镰仓,千佳带她四处闲逛,两人在佐助稻荷神社附近撞见朋章和一个陌生男生鬼鬼祟祟地谈话,怀疑他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却又不敢轻易告诉佳乃。不久之后,朋章出现在佳乃上班的银行,两人对彼此的谎言意外曝光,再次坐到一起聊天,恋情也走到了终点。朋章说起小时候发现母亲出轨的事,那个被铃撞见勒索他的男人就是母亲曾经的对象。第一册没有过多涉及这段难堪的过往,但在后面的连载中,富家少爷朋章那虚伪的家庭与丑恶都会浮出水面。
值得一提的是,朋章这个角色并不是第一次在吉田秋生的漫画里出现,早在《海街日记》开始连载的几年前,另一本《情人之吻》便围绕朋章在内的六位高中生,讲述了几段矛盾却纯粹的恋情。其中,朋章虽长相俊美、出身优渥,却有挥之不去的灰暗过去:父母关系不好,母亲对他的依恋超过普通母子情,近乎疯狂;为了远离这种扭曲的关系,他愤然离家,借住到姨公寓,也从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等生“堕落”成臭名远扬的不良少年。
《情人之吻》吉田秋生曾表示,她最初是想以这漫画中藤井朋章的视角来展开《海街日记》的剧情,试了很久,却越画越阴暗,大概是角色的性格与经历使然,无法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后来在与编辑的闲聊中产生灵感,塑造了在银行上班的姐姐(即佳乃)这个角色,再往后,其他角色随之涌现,剧情也得以顺利铺开。
第三篇《二阶堂之鬼》讲了铃转学后参加镰仓青少年足球队预选,并结识风太、将志、裕也等人的事。其中,足球队长裕也是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也是后来铃暗恋的对象。这一章通过裕也患病截肢的遭遇串联起铃照料父亲时的耳闻目睹,让人不禁跟着他们走进患者的内心,去感受那种健全人无法理解的伤痛与不平。炖一锅温和不腻歪的日式鸡汤,读者便自然地产生了设身处地的同理心。
标题中的“二阶堂”是裕也住的地方,从学校去那里要途径“大塔宫”,那是镰仓时期护良亲王被足利尊氏监禁并杀害的地方,传说一到夜里,护良亲王的鬼魂便会在此间出没。风太小时候曾在大塔宫附近看过以此为蓝本改编的能剧,那个头戴能面手举镰刀的艺人形象此后多次出现在他脑海中,与被截肢的裕也联系在一起。
能剧中的护良亲王诸如此类,漫画里的每一篇标题都与故事发展有适当关联,所有细节都是电影不具有的。此外,幸上班的医院与诊室见闻、佳乃爱去的酒吧及神秘酒友、千佳的店长男友断掉的脚趾与“喜马拉雅之鹤”的感人故事、铃所在学校的师友与他们的家庭背景……各色人物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关系彼此相连,交织出一张丰富多彩的小镇图景。其间又有铃的生母家亲戚登场,四姐妹一同前往金泽探访其家族经营的和服屋。春夏秋冬不间断轮换,几个姐姐的恋情有了各自的发展,铃也即将离开镰仓到静冈读高中。
吉田秋生小事迹
《海街日记》的漫画作者吉田秋生出生于1956年,本科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曾经梦想成为一名艺术总监,也曾踏足广告界,却因偶然进入了漫画界。
大学毕业前,她原本已拿到一家在国内领先导入CG作画的公司的offer,在那里打零工,却因为在一个重要的设计比赛上以一张内裤微露的网球少女抢走社长大力推荐的CG作品的风头,而间接导致了该公司的竞争失利与破产。那时的她虽然还没画过漫画,但也开始努力尝试接近少女漫画的风格。后来某一天,她把把画好的短篇作品随手投给当时截稿日期最近的一个漫画比赛,不想竟凭此,很快以漫画家的身份在“小学馆”(日本一家综合性出版社的名字,旗下有《少年SUNDAY》《少女COMIC》等漫画杂志)出道。
刚出道时,吉田秋生对漫画界一无所知,编辑告知她“把name带来”(name,即ネーム,漫画界术语,指分镜脚本),她还以为说的是印章。由于一开始的薪酬较低,每页漫画只能卖3500日元,让此前待在广告界的她感受到巨大的落差,认为这行简直是压榨。虽然喜欢画画,但无法靠画画养活自己也提不起劲头。但成为漫画家也有很多令人开心的时刻,例如看自己的作品时,所有情节都能按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如今回头看以前的作品《夜叉》(YASHA)、《战栗杀机》(BANANA FISH)等,也会恬不知耻地自我陶醉:“这漫画好有趣!作者是谁来着?啊,原来是我!”
如今的吉田秋生已经六十多岁了,出道四十年有余,画了许多长长短短的作品,其中不少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或动画。作品题材从越战、美国大兵、黑手,到校园里的少年男女,可谓跨度极大,早期不少内容还涉及、异装癖、风俗业等话题。 由六篇小故事交织成的《情人之吻》(ラヴァーズ・キス)里有一句话:“有些暧昧不清的感情只能用喜欢来定义”,在她眼里,情感没有性别,没有对或不对,遇见了,喜欢了,没有别的办法。
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线条笔触来看,吉田秋生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少女漫画家,也不能归类为少年漫或青年漫画作者,她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十分细腻,情节发展也往往触动人心;从青年时代的尖锐与压迫感到如今的冲淡平和,她自己想必也经历了人生中的阶段变化。《海街日记》是她作品列表里最新的一长篇连载,也是继《情人之吻》《沉睡的夏娃》之后第三次将故事背景设置在镰仓。漫画自2006年8月开始在小学馆旗下的《月刊flowers》上不定期连载,至今为止,单行本已出版八册,中文版已引进前七册。这作品曾获文化媒体艺术节漫画门优秀大奖、2013年漫画大奖、小学馆一般向漫画大奖,又于2015年被是枝裕和导演搬上大银幕,得以被更多人知悉。
漫画的舞台镰仓,是吉田秋生童年时代生活的地方。那时应该还是60年代吧,与灯火辉煌的大都市东京相比,镰仓相对落后,也没有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一到傍晚,太阳落山,光线迅速隐匿,四周很快陷入昏暗;那种被暗夜包围的恐惧长大后成为令人怀念的情绪,光与暗的强烈对比也在吉田秋生的心头烙下印记,成为创作《海街日记》的一种动机。
是枝裕和在获得授权改编这漫画之初也曾提到:“我虽然很少为漫画改编的电影而触动,但这作品,当我捧读第一卷时就产生了想要自己把它拍成电影的念头。如今,我正充分品味着两种欢愉,一是能邂逅这光与暗穿插的四姐妹物语,二是愿望成真得以拍摄这作品。”
电影将漫画中的矛盾做了进一步的温和处理,除了人性中的光与暗,更从画面的色彩与明暗上进行调度,夏夜海上绽放的烟火,木建筑里的阴翳美感,庭院里燃放的线香花火,秋日暖阳下的层林尽染……
影片开始于一场葬礼之前,结束于另一场葬礼之后,而漫画的情节还在持续发展。爱情、亲情、友情,复杂情绪在事与事之间翻转纠缠,人物们也在各种际遇中渐渐长大成熟。看过一季的樱花,待蝉鸣歇止,便要从秋转入茫茫的冬了。
春夏秋《海街日记(全7册)》读后感(五):轻漫画的日式风情:一个关于被迫成长的故事
今年有一叫《Banana Bish》的黑道动画在夏季档播出,也许并不会有人将它和温婉细腻的《海街日记》联系在一起。然而它们的原作都出自极具才华的漫画家吉田秋生之笔。
by吉田秋生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海街日记》是一讲述血缘连结的女性家庭电影,而吉田秋生的《海街日记》则展现了大家庭背景下,关于女性的成长与爱情的秘辛。《海街日记》对我来说是一文本性漫画。作为漫画的它有着硬朗的线条感与流畅的镜头语言,但它真正的魅力在于线条间隐藏的内容,是那些文字间的联系与画面空间的留白。比起追求漫画所具有的“画面性”,它更注重于挖掘一种文学性。所以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建立在漫画上的群像小说。
《海街日记》电影版这“小说”从女性的眼角处起笔。
女性的抗争:父爱的缺失与压抑的美
女性文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法国文学家波伏娃的《第二性》,自此以后基于女性主体意识并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品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而女性作品不仅强调性别特征与意识,还通过“女性视角”解开与女性相连的关于这个社会的规则与人性的秘密。尤其是在阶级和情感结构比较固化的日本,女性在感情生活和职场上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其产生的感受更加真实的反映着根植在皮表下的社会现实。
父亲位置的缺失带来了二姐佳乃爱情观的矛盾。小时候父母间感情不和,她看到太多姐姐安慰伤心的母亲的情景,这种传统的“被爱束缚”的恐惧让她更倾向于接受轻松自由的恋爱关系。然而内心细腻的她作为感情付出更多的那一方,却不断受到伤害。她自嘲自己“烂桃花太多”,这实质上就是现代都市女情的矛盾,一方面现代的性与自由带来的诱惑让爱情变得简单随意,另一方面许多女性身上的敏感细腻与对安全感的潜在需求让她们不得不在情感上粘连过多。二姐代表的是“却敏感”的一分现代女性形象。如同易碎却美丽的高脚杯一样。
有这么一种说法,西方式的美更偏向于自信与侵略性,而东方则是一种收敛深沉的美。这种“东方式”的美是如何实现的?弗洛伊德说美感的源泉来自无意识领域,而无意识来源于被压抑过的性本能和欲望。通俗点说,就是由于某种外界因素,这种美被人为的贮藏了起来,大分被掩盖而只露出一点点,呼之欲出却又不可得。
而幸姐代表的就是这种东方式的知性美。作为一家之主的她需要不断的在爱情与事业中平衡自己的位置,出于自己“家长”的形象与社会压力,她不得不收敛起自己作为“女性”的那一面。幸姐的“个人感情与家庭需求”的矛盾让她选择压抑自己的情感,她对椎名医生隐蔽的欲望和自己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造就了这种隐忍的美。而幸姐之前选择爱上椎名医生这个懦弱犹豫的男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一种生理上寻求父亲的一种补偿措施,来弥补内心的缺失感。而爱上有家室的男人,冥冥中像是一种轮回,充满悲彩。当幸姐失去了她的爱情的时候,独自坐在台阶上哭泣,所有的隐忍被现实所撕碎,才显露出了她的敏感与脆弱。当这种被抑制的美感逐渐被剥落的时候,与其连带的情感束缚完全解开,读者与角色间的距离被瞬间拉近了,共情感与美感一同迸发出来。
父亲爱过的两位母亲都是与幸姐截然相反的“简单女性”,但无论差别如何,她们都在这个庞大且复杂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爱与幸福。母亲们的爱情,或是佳乃式的理想主义爱情,亦或是幸姐的现实版知性的爱,这些都是现代图景中的女方式,《海街》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层次上的女性之美。
关于那些不完美的成长
“成长”这个话题在现代已经屡见不鲜,而《海街日记》的不同在于从边缘化身份的视角去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同时关注着“女性”与“边缘人物”这两个群体的生存境遇。
幸姐是一个没有童年的人,她既要面对父母的情感裂痕,帮助脆弱的母亲脱离情感的困扰,还要保护妹妹们在不缺少爱的健康环境下长大。她是“被迫长大”的,而也只有她明白这种早熟是多么伤痕累累。而在幸姐看到那家人想让年幼的浅野来宣读祷告词的时候,联想到了自己的过往,她并不想让这个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这种同情心激发了幸姐的责任感,所以才想让浅野这个“妹妹”加入自己的家庭,就能保护她“慢点长大”。
童年就是童年本身,而不是为了长大的一个准备过程。
可浅野终究还是早熟的,她和幸姐一样有着强烈的共情能力,所以经常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也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会大声说一句“讨厌阳子阿姨”。面对幸姐的母亲的时候她难掩心中的,有进入更好的球队的机会的时候却无法割舍姐姐们的关爱,无论何时她都用一种成人化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似乎“边缘的人”注定要跌跌撞撞的成长。
二姐佳乃爱上过的那个高中男生在漫画里是个非常有趣的角色。外表极具魅力的他看似拥有一切,却因母亲男友的勒索而差点选择自杀。在与主人公们一同成长的过程中,他放弃了自己拥有的一切,去到国外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些“非普通”却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的故事,仿佛在诉说没有人的青春是完美无缺的,遭受苦难的过程最终会引向自己所在的归宿。这种感觉让我联想到井上雄彦的《REAL》,成长总是与“不完美”紧密相连的。
《REAL》:讲述了残疾人的篮球追梦之旅现代主流故事剧本总是追寻一种线性模式,也就是“主人公在遭遇挫折之后,立刻产生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行动力,最后获得了‘没有瑕疵’的幸福”。这种幸福存在于幻想中,而《海街》的成长相比之下显得现实很多。《海街日记》中的幸福多数是建立在“遗憾”之上的。
成长真的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比起“王子公主美满的生活在一起”的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看着书中的人缓慢挣扎着成长并获得幸福的过程。意外的降临,受困于现实的残酷,或者精疲力竭的爱上一个不可能的人,这些对于大分人来说都是绕不开的情节。而等待这些伤痕愈合的过程,其实就是成长的过程。
日式风情:家庭是一个平衡的宇宙
前些日子上映的《小偷家族》讲述的是一个边缘人家庭的生存故事。细心的人会发现,看过的很多西方家庭电影都是“父亲母亲和孩子”这样的微型家庭,核心是“父母与孩子”的二级结构。而日影(东方电影)总会涉足所谓的大家庭,这种家庭总和血缘有着某种联系,但真正实现这种羁绊的却是另外的东西。
前面我们说到日本人总喜欢做边缘化的东西,因为只有被压抑过后,爱的表现才凸显出珍贵。三个姐姐的羁绊很大程度上是与父亲出轨、母亲抛弃之后形成的创伤分不开的。“被抛弃”产生了“爱的缺失”,所以姐妹们才如此需要彼此,我们将其称作互舔伤口式的亲情也不为过。
无论是是枝裕和还是吉田秋生,都在这种大家庭模式中寻求着某种平衡感。这个家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员一定是两位姐姐。幸姐是四姐妹中的根基,而二姐代表的是这个家中的活力和柔和。家庭事务的管理由幸姐负责,而当幸姐过于严苛的时候,二姐就会出来“反抗着”打趣,戏谑的调侃幸姐这样子是会嫁不出去的。实际上,两位姐姐很有默契的在扮演着“严厉的父亲”和“充满活力的母亲”的形象,这样才能维持家庭运作的稳定。而这种“扮演”可以实现的基础是,两位姐姐看似经常吵架,却真的能够完全理解彼此,二姐崇拜幸姐的责任意识,幸姐也对二姐的爱情创伤产生共情。然而一个家庭只有父母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一定需要三姐这样一个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当两位姐姐产生矛盾的时候,需要带有某种“单纯性”的孩子来调和这种矛盾,才能实现真正的平衡。
两位姐姐之间的相互理解不仅是平衡感,吉田秋生在不经意间模糊化了“家庭”这个概念,将家庭拓展成更加宽泛的东西,真正实现“家庭”的并不是血缘,而是人情。另一个母亲的孩子浅野玲因为幸姐与她的人情联系而成为了一家人,海猫饭店的店主们也因和香田一家的情感关系而联结在一起。心存羁绊的人们实际上都成为了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份子,这种以人情作为纽带的联系与羁绊是一种浓浓的日式风情。无论是在《小偷家族》还是在《海街日记》,我们都通过人情的温暖,看到了“家庭”这种结构模式在这个残酷社会的新的可能性。
只要有东西将我们紧密联结,我们就可以组成一个家。在这个家里,可以装得下一个庞大而又平衡的宇宙。
当伤疤成为爱情的时候
漫画版和电影版《海街日记》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在于里面关于爱情的处理。电影版中的爱情只是作为一个工具来凸显家庭的美,而漫画中爱情成为了故事的主线。
《海街》中的女性们的爱情总是与伤疤的缔结有关。通俗的说,她们对于爱情,选择的都是除了“性”之外的附加属性,这种属性可以说是互慰式的安全感。
电影版完全抹去了裕也这个角色,作为妹妹浅野的初次暗恋对象,他拥有着勇敢坚毅的大男孩的形象,但浅野对他只有恋,只是一种憧憬。浅野最后还是和风太走到了一起,因为只有细腻和温暖的风太才能理解浅野的痛苦,他可以细心的发现浅野哭过的痕迹,浅野需要这种稳定的安全感。
在这作品中,爱情带有许多的社会痕迹,对于那些心中有创伤的人来说,对于爱的渴求远多于性的吸引,这在很多日本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对直子的爱,或是《雪国》里驹子的执着,这可以说是社会对人的直觉的一种逆转。在《海街日记》里,对于关怀的渴求战胜了原始本能。
二姐爱的是有魅力的年轻男性,而在屡屡受挫以后,她的理想化式的爱情破碎了,而一个被过去的痛苦缠绕的男人吸引了他。事实上吸引她的并不是他的痛苦,而是这种伤痕所带来的成熟。而也只有这样一名成熟的男人才能够维护佳乃高脚杯一般的情感,他们的爱并非一见钟情,而是在互相知晓下的一种默契。
幸姐因为家庭和事业放弃了与椎名医生一起去美国的机会,也许并不轰轰烈烈的结才适合她。人们在爱中的需求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由每个身在爱中的人来决定。对于《海街》中这些在缺失和被边缘化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来说,她们的需求更多的是爱的供给与安全感。从现代角度来看,这些也许都是太过平凡的答案,但有的人天生就在寻找平凡的归宿之地。
没有人能窥见爱情的全面目,在伤疤仍未褪去的时候,安全感的渴求取代了更为原始的悸动,或许互相知晓才是爱情真实的模样呢?
《海街日记》里隐藏着成长的秘密,清淡的情节和流畅的镜头语言带来的是持久绵长的阅读体验。它探讨着现代女性的生存问题,展现日式家庭宇宙的面貌以及边缘人物的成长故事。压抑的美也有存在价值吗?家庭是血缘还是人情?如何对待被迫成长过程的不完美性?安全感与互相理解是爱情的真正面目吗?每个人心中都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日式文化建造了属于它自己的幸福模式,在这套语言系统之下,人们在跌跌撞撞的过程中找寻着隐秘的、琐碎的、平和而又温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