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经典读后感10篇

  《深度学》是一本由今井睦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度学》读后感(一):误以为是技术书籍

  我是一个码农,以为这个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所以买了来看。

  到了之后才发现,什么鬼,怎么是本文学书。不过读完之后还是很有收获的

  有一种说法叫“学学再学”,其中第一个学是动词,第二个学是名词,第三个学又是动词。这表示的意思就是首先要学会学这件事情,学会学,然后再去学才是正确的。就好像如果一开始就错了方向,跑得越快离终点越远。当然这话分两说,因为地球是圆的。如果你足够勤奋,还是有可能跑到终点的。

  总之,这本书是给你指明方向的,我觉得对我很有帮助,我打算多读几遍。仔细读

  《深度学》读后感(二):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

  我曾经在高中阶段,读过李晓鹏的《学改变命运》,其实在那个十七八岁的年纪,对于此书的书名和内容的理解还是十分浅显的,当时对于“学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只要高中好好学,考上理想的大学,就能改变自己的处境与命运。

  现在满大街都是大学生的社会,可能送外卖的小哥,商场的导购或者写字楼里通宵达旦的加班的小白领等等,茫茫人海中,很多人还活在水深火热里,抱怨、纠结、痛苦。他们中很多通过努力的学考上了大学,但是他们依然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呢?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在这个社会,仅仅光努力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有学的能力,更要有深度学的能力,学获得的是知识,而思考是对于学的深加工,获得的是智慧。

  身处互联网时代,相比于老一辈只能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养分,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理应感到幸福感爆棚,可是我们却越发焦虑,或许这就是一个美丽的烦恼。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社会,这是我们身处的时代背景,环境不允许我们原地踏步,所以人都在大步流星的往前跑,你也会不例外,当所有人都跑在了你的前面,不甘人后的焦虑就产生了;再者,每个人都想让自己越来越好,获得职业的成功,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个过程,我觉得自古华山一条路,唯有学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你要说道理,绝大多数人都懂,但是你要说落实到行动就傻眼了。说明很多人缺乏深度学的能力。

  说到深度学,我之前有涉猎过《一万小时理论》,它跟我现在读的这本《深度学》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的深挖。不同之处在于,《深度学》还告诉我们,学努力很重要,学的方法也很重要。实现更好的学,首先要明确自己学的目的,因为没有人都不同,所以我们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方法。做到知行合一,成为一个优秀的知识探索者。

  我觉得此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对于理论的阐述和概念的解释的篇幅太多了,像是给婴儿喂饭一样,嚼碎了一口口的喂进去,干货其实不是特别多。但是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到作者的用心,瑕不掩瑜,作为学类书籍的入门来说还是挺不错的。

  《深度学》读后感(三):002《深度学》读书笔记

  下午这边我觉得没有上午那本那么顺畅,读完之后感悟,就是读完根本记不住很多东西,然后这本书它是叫做《深度学》,解决你的知识焦虑,它是日本的今井睦美写的,你要学什么?然后你怎么去学?学完之后你要去干什么?然后呢他前面会讲到,就是说关于记忆跟知识的一些误区跟那个过目不忘的秘密,就是说,其实他把那个记忆分为四种类型,就是瞬间记忆,然后记忆世界冠军,还有福尔摩斯的记忆跟专业棋手的记忆,瞬间记忆就是在某一个瞬间,我们对于某一些东西他的记忆它的强度,但后来发现其实黑猩猩的瞬间记忆能力比我们人都强,然后世界冠军就是那种真的是很快速能够记住很长一连串的东西,但是他们是每一个人都有各种各自的方法,然后福尔摩斯型的就是其实他是应该看过了很大量的案例,其实他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我要去找到这样的一个凶手,那我们在每一个细节中我都会去注意到他,所以他的记忆力也非常的强。棋手型,他之前举个例子说,不是他棋艺级别越高深就记忆力好,越高级的棋手,他记住棋盘的速度,那个重新摆出来的棋子速度会更快,这其实并不是说,因为它们的记忆能力比中初级的棋手好,是因为他看过的棋更多,他一看到大概的布,他能够快速的在他的知识库里面搜索到这样的结,然后只把这样的棋复原,它也提出了,就是说如果说我只是混乱的随便摆的话,其实他们不管是初级高级还是中级,他们的记忆效果其实是差不多的,然后到了第二分,他就开始又讲到了你要如何去创建你的知识体系,他举的是从小孩子的意思开始,就说小孩子我们要从自己身边开始学词语,然后还开始怎么样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慢慢的这样去构建整个我们的认知就是是他的第二分,然后第三分他就说讲到了,我们在学当中可能会有就说可能我们可能想当然的以为是这样,但是结果其实他并不是这样,但是这种传统的经验,已经固化的思维其实会对于我们这些学新的知识产生一种新的障碍,所以就说他举了很多的例子,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去避免这样的错误,然后接下来就讲到了一些深度学的方法,就是一个熟练跟一个动作记忆跟直观能力,但是就是后面看的有点不是很懂,就这一块大脑构造啊,你思考的时候你大脑的变化,然后在学的时候,大脑的一些那个处理数据方法,因为这个我确实不熟,大脑的构造我也不熟,所以这一段看起来很吃力,然后后面就开始讲到了那个,你要如何去学你的学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然后也讲到了在记忆这一块,如果说是是否背诵,真的是无济于事,还是说在你的长期记忆之下就是在强制性的这种死记硬背之下,你的背诵是否能够有助于你的记忆,后面都解释到了,但是因为这一块就真的到了,后面一个是大脑疲惫了,另外一个就是后面也没有怎么看懂,我就只看到这一块,后面还没有怎么看到。

  《深度学》读后感(四):深度方法的重新再认识

  深度方法的重新学

  一拿到《深度学》,我就感到这本书是我急需的一本书。为什么急需,因为这本书确实解决了我的知识焦虑问题。

  我重新开始学英语已经学了两三年了,从开始学英语以来,一直是学了断,断了又学,明日复明日,坚持复坚持,深感毅力确实是慢慢练出来的。但是仅仅依赖毅力并不能完全坚持下去,于是,我开始寻找方法,在不断地寻找中,不断地矫正自己的方向,不断地解决自己的知识焦虑,不断地深化学。

  首先从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纸张上来说,封面设计的很朴素,是爱读书人喜爱的那种素雅,不搞太严肃太复杂太花哨的封面设计,仅仅是大大地写上《深度学——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几个字,然后画着一小的两个眼镜,很有特色的设计,也很有文化感,而且带有原版图书的日本书名,照顾到了原书版权问题,也符合人的审美惯,让爱看书的人有先声夺人之感。即使纸张的使用,都感觉很符合读书人的使用惯,不花不异味,不昂贵不影响心情。

  作者书页后方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主旨,那就是任何领域的一流达人,其实都是不停探索学方法并付诸实践的探究者。

  各种各样的学方法究竟该如何取舍?各种各样的学诀窍究竟该如何感悟?现在出现的很多“自主学”,“一万小时理论”,“高效记忆”,“批判性思维”,等等各种学概念层出不穷,哪一种才是真正适合我们自己的学方法呢?

  日本的知名认知科学家今井睦美在这本书里深度探究了什么才是有效,长期的学,在终身学时代,如何解放大脑,学到极致。通过作者的解读所谓天才的思维结构,揭开成为高手的秘密,破除“自主学”,“一万小时理论”等等概念误区,帮助我们自己找到更加适合的学方法和学方式。

  全书很适合那些存有对于学以及记忆知识的焦虑问题的学者,尤其是初中级学者。对于初中级学者来说,往往会在学到一定时间或是阶段之后,出现非常反复的疲惫期和厌倦期。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对于学内容产生疲惫和厌倦,更是对自己的学方式方法都开始产生疲惫和厌倦。而《深度学》一书可以帮我们认清自己的学漏洞,重新认知我们自身的学毛病,由此反思自身的学问题,这一点是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地方。

  通过学机制的考察(主要例子是孩子的语言学),构建出学的一般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并对破解对应障碍(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自身的)提出建议意见,为培养高效的学者提供直接的建议。知识体是一种有机体,有其基本架构(图示、模板),有机体的重要特征是具有活力、弹性能够自我生长。知识架构帮助认识世界,接受并加工新的信息与知识。保持弹性、保持性、保持好奇心,这便是书里提倡的观念吧。

  这本书并不复杂,书中采用的学术名词都很简单易懂,并没有因为是讲解记忆学方等方面的知识,而故意难为读者。反而刻意地把很多复杂艰深的学术用词用浅显的方法解释了出来,并告知大家去理解。甚至连一些简单的例子,也不是随意摘取,肆意妄评。这一点比我们的很多网络段子手要强了太多太多。

  正因为这本书的简单易懂,我反而更加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提出的一些小诀窍和循序渐进的方法都显得分外的宝贵,非常适合我们结合自身的问题,深入思考相关的方式方法。这本书首先是修改了大多数人对于知识学的一些错误认识,扩充了学知识的相关方法。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方法正确的重要性。这些错误的认知会阻挡我们深刻学的进程,如果不及时改正我们的认知,那么我们的学方法和方式就依然不会变化,那么我们就无法继续进行深入地学。

  有的人可能不喜欢这本书,认为写的有些简单了。但是只要你认真细心地看下去。你会发现,这本书真的很不简单。举重若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而要想真正地改变我们的知识焦虑。并不是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接触更复杂的世界,而是需要我们重新反思现今我们已经拥有的世界。而这种反思,需要我们把知识的负担放下,去思考原来以为简单的东西,并学到骨子里。

  这本书简单又不简单。简单在于,这本书中所阐述的基本都是学过程中的基本知识;不简单在于,这本书中所阐述的每个知识点都是可以继续扩展的学相关知识,而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知识,我们却能做到创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深度学的方法,学会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成为深度探究者,成为超一流的达人。

  所以,这本书,我开始看第二遍。准备慢慢地重新再看一遍。而这次,我需要实践这本书中所阐述的知识,希望能有更多斩获。

  【老当毅壮学英语原创书评】

  《深度学》读后感(五):学的底层认知密码

  读书时代学是一场马拉松,大家都在同一条跑道,跑得快的就赢,内容和标准固定,一套学方法能打天下。工作后发现学是一场足球赛,大家都在跑,大方向明确,但具体每一刻的竞争形式千变万化,你甚至不知道下一刻谁是你的对手,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和灵活多变的适应能力,因时制宜的学方法才是王道。这本由日本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的专家今井睦美所写的《深度学》一书,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重新帮助我们理解“学”这件事,更新“知识观”,剖析专业达人的学惯,正是成年人需要了解的更灵活又更核心的学方法。

  一、学的认知误区

  有几个基本认识作者作出了澄清:

  1、学

  很多人以为学就是在学校的学,以为就是书本上的内容,其实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说,学的含义广泛很多,包括运动、语言、数学、物理、棋艺、家务劳动、使用机械、演奏乐器等。简单地说,就是“一切领域所有种类”的学。

  2、知识

  很多人认为“知识=事实的片段”,比如破坏的英文是break,地球是有重力的,新是1949年的等等。但是这些事实积累再多,也只是表面的事实堆积。这里就引出两个概念:“活知识”和“死知识”。简单地说,死知识就是“停留在头脑中无法被使用的知识”,刚刚说的知识片段就是这一种,背再多的单词也不会交流,知道再多的历史事件也不是历史学家。活知识就是“能被使用的知识”,比如不但知道破坏的英文是break,还能与相近的单词区分含义,例如rip(剖开)、tear(撕破)、smash(打破)、crash(摔坏)、bend(弯折)等等,而且我认为还需要理解常用的短语搭配和惯用语,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单词的含义。

  3、认知论的三个阶段

  书里引用哥伦比亚大学狄安娜·库恩教授的研究:认识论是由绝对主义、相对主义、评价主义三个阶段构成。

  小学生阶段,会认为知识不是对就是错,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都是正确的。这个阶段认为知识是通过他人的解释、分析构建起来的。

  长大一些的时候,会明白知识通过解释而存在,即使内容相互之间对立,也会认为全正确。这个阶段知道知识是被构建的,但不知道如何构建。

  更高水平的阶段,会明白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需要构建模型,提出假设,做出实验,评价数据,找出最理想的假设,知识假设是通过证据构建的。而批判性思维,也出现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注意不要被自己的臆想所限制,当证据与最初的假设不同的时候,不要忽视。就像天文学家布拉赫,虽然拥有当时最精确的大量观测数据,但一直认为行星是在以太阳为中心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即便没有观测到理论上应该出现的时差,它也忽视了这种误差。而他的徒弟开普勒则很重视,用了三年时间来验证数字的偏差不是因为计算出错而产生的误差,还尝试了鸡蛋型等多种可能的轨道运行形状,最终得出椭圆形轨道的结论。

  二、常见的学困惑答疑

  本书所用的语言和思维稍微有些专业,但是从书中的观点可以为一些常见的学困惑作出科学的解答:

  1、为什么上课时觉得效果很好,课后却总是记不住?

  这就涉及到记忆的问题,首先记忆包括两个步骤:输入记忆和提取记忆。记忆包括瞬间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只有将记忆储存在长久记忆的分,才能保存很长时间,否则很快就会被遗忘。例如新认识朋友的电话号码,只能用短期记忆快速记住之后录入电话簿,否则不是特别重要的电话一会就忘记了,但家里人的电话就会牢牢记在长期记忆里,如果电话一直不变的话很多年后还能脱口而出。

  有的人“记性好”,不是天生就好,而是掌握了其中需要的能力。作者认为的“好记性”至少有四种类型:

  瞬间记忆型,能像拍照一样,将信息瞬间印在大脑中,保持并再现出来的能力。

  世界冠军型,将信息转换为空间形象,通过故事情节来记忆。

  福尔摩斯型:注意到普通人不甚留意之处。

  专业棋手型:对重要信息储备充足,能快速复盘。

  归结起来,就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含义的信息赋予一定的意义、仔细观察并找出重要信息、将眼前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库相对照等能力。而且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这一点对于课程的学有很大的启示,如果新学的内容听完就忘记,可以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提升记忆方法,无论是空间形象还是故事情节,把没有关联的知识点串起来,会帮助记忆。

  二是抓住重点,不是所有知识都重要,抓主要矛盾抓关键内容,剔除无用的信息。

  三是联系旧知识,这点最重要,学新知识的时候联系已有的知识,能够帮助理解新知识,也能帮助记忆新知识。

  四是勤学苦练,过目不忘是少有人的天赋,绝大分记忆力好的人都是常常训练自己的大脑使用科学记忆的方法,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努力。

  2、为什么每个字都认识,但有的书就是觉得看不懂?

  这里要先理解一个概念:图式。我们在理解知识或生活中的事情的时候,需要把没有说明的内容分自己补充上,这个过程需要用到的常识性知识,就是图式。

  例如,我昨天在看一个纪录片节目的时候,看到日本长崎的一个节日叫做盂兰盆节,而大家在这个节日的三天里会买很多爆竹。在我没看到后面的内容之前,我认为这是一个欢庆的节日,因为在我们国内,放爆竹是过年或者结婚这些喜庆的日子会做的事情,后来看完才知道,这是他们祭奠逝去亲人的节日,他们用这种形式缅怀家人。这就是图式的不同,看到,我没有盂兰盆节这个图式,就直接套用了春节的图式,这就容易造成理解偏差。而这个例子中我虽然理解错了,但我还是有能理解的分,但在一些事情上,可能是完全没有理解的基础,就完全不能理解。例如对于外国人来说,“上火”“意思意思”“道”是很难理解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相关甚至没有类似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错误的图式也会给我们的学造成干扰,例如我们在日常中经常看到日出日落,看起来都是太阳环绕地球转的,所以很多人虽然知道日心说,但在心里也很难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是怎么回事。又例如很多人借助中文的图式学英文,就会很难理解英文的意思甚至错误使用,例如wear的中文是穿的意思,但中文的穿通常搭配衣服、戒指之类的,而英文的wear除了上述范围,还可以搭配化妆品,而且wear只表示状态,不表示动作,如果是穿衣服的动作,则要用put on这个短语。

  所以,有的书每个字都认识,但总觉得看不懂,就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没有背景知识,需要扩大知识面,从各方面补充自己的不足。这个问题也对前一个问题作了 补充,如果旧有的知识已经建立了图式或者说是知识体系,就能帮助新知识的学,而这个知识系统是不断调整不断更新的。

  3、为什么有的人能在自己的领域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有什么学的诀窍?

  作者对各个领域超一流的达人的特征进行了一些归纳:

  一是十年训练法则,如果一天训练两三个小时,每天坚持训练,大约需要十年时间。

  二是高水平的训练者会采用张弛有度的方法,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保证有效训练时间的质量最大化。

  三是达人因为喜欢一件事情而沉迷其中,并发现不断练能取得进步,于是便坚持练,形成良性循环。但没有证据证明这是天生的,能脱离环境和后天努力。

  四是智商对于预测能否成为达人不起作用。

  五是身体能力的优势是从小训练的结果,而非异于常人。

  六是有些自闭症、失读症患者表现出来的异常能力告诉我们,成为天才并非依靠固定的遗传基因,只要环境合适,灵活运用自身拥有的、被他人认为是缺陷的认知特征,每个人都有可能展现出普通人所不具有的能力。

  七是创造性很多时候并不是创造出完全不存在的要素,而是通过未曾有过的方式来组合已经存在的要素,用自己独特的风格来解决问题。

  八是达人拥有多年努力钻研获得的广博知识,以此为基础培养出自己独特的直觉,并具有批评性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分析能力、毅力等优良品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合理设定目标,也就是理解所在领域的超一流达人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清楚自己现在所处的水平与超一流达人之间的差距,清楚了解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弥补这样的差距。

  书中还从孩子学语言的过程探究了构筑知识体系需要的条件,强调了主动学、不断调整、活学活用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有好奇心的孩子的培养方法,强调了“快乐的、游戏本身就是目的、自愿的、主动的、脱离现实的”互动游戏、对态度而非结果的表扬、父母从自己做起等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

标签:深度 经典 读后感 10篇 深度学 深度经典 深度读后感 深度10篇 学经典 学读后感 学10篇 经典读后感 经典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