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的星河》》读后感10篇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10篇

  《《人间的星河》》是一本由刘喜悦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一):一首游走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抒情诗丨阿不

  入秋的雨夜,“山竹”呼啸而过。一口气读完了刘喜悦的小说集《人间的星河》,我仿佛听到了家禾和喜妹重逢时落在青石路上的细碎声响,仿佛看到了少棠年幼时混合着哀乐和哭泣之声时骤时停的大雨点子,仿佛感受到了凤仪抵达重庆时如雨水般湿漉漉的心情。他们的故事像星河中的雨声一样真实,却又如人间的蜉蝣那般渺小虚无,在这个讲述故事的时代,作者以“作壁上观”的方式记录并重构着那些故事所讲述的年代。

  作者对宏大历史真实且细腻的把控能力可见一斑。济南惨案、抗日战争、重庆大轰炸、解放战争等等,那些永远无法被遗忘的悲壮历史,以家禾、少棠、朱鹊和凤仪等小人物真实地展现出来。他们有过快乐,有过真情,有过追求希望的勇气,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无力反抗,或在疾病中英年早逝,或在生离死别中郁郁,或在林弹雨中失去生命。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直视那些被践踏的身体、被的心灵以及被毁灭的过往。欢哥、芦花嫂子、张家大哥、青青、张四德、徐绍桓、武虎和康龙等众多人物,在主人公的生命长河中逐一登场,却又在浩瀚的历史中悄然消逝。我们无可奈何,作者也是。当看到作品尾页的原型人物简介时,我才恍然顿悟,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

  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对爱情故事或唯美、或忠贞、或热烈的虚构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历史的悲凉之感。家禾背着琴南走过无名小桥,似乎背过了纯爱的山顶和初恋的河界;喜妹带着病重的家禾回家,平静的舜庙街、温暖的玻璃瓶子以及喜妹滚烫的眼泪,让家禾把弹片包成了糖的形状,安详地离去;朱鹊和武虎的不打不相识,他们爱得热烈、爱得轰轰烈烈,他可以为她挡住,她可以为他手刃。这些至纯至净、矢志不渝的爱情,抚平了掳掠、尸横遍野、卖国求荣带来的历史阵痛,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洋洋洒洒的人文情怀。

  《人间的星河》更像一首诗,于钦的《历山》、曹邺的《老圃堂》、杜牧的《赤壁》以及松尾芭蕉的俳句等,作者信手拈来;同时,月亮、细雨、落日、梧桐、乌鸦、蛙鸣和清明等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重复出现,让作品看起来就像是一首游走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抒情诗。

  阿不

  2018年9月17日于苏州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二):裹在糖纸里的命丨铎北

  相信你也常常听到人们对“命”的感叹:隔壁李婶那个成绩倒数的娃成了煤老板; 清华毕业的小刘快四十了还没讨到老婆;光棍儿张麻子买彩票中了头奖;邻居老王回家路上被卡车碾碎了头……

  “这都是命。”人们说。

  “这不是命。”赵家禾回答。

  与喜悦女士相识大约是在2005年,我们一起穿过一条了无生气的灰色街巷,她邀请我去家里做客,顺便尝尝她煮的饭。席间谈及时下的教育模式,我问她为何来到这个以军事化管理著称的学校时,她露出一贯磊落的笑,干脆利落地回答我:“为了考学!”——就是这样一个大度坦诚的女子,在十多年后的今天,用同样坦诚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鲜活的家族史。

  《人间的星河》记述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取材于先辈讲述的真实历史事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化处理。看得出作者在着笔之前仔细查阅过大量历史资料,包括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风俗惯,不同阶层人物的对话特征,当时的着装细节等等,尤其在民间百姓的生活状态方面,还原历史的可信度极高。对于想要全方位了解民国时期老百姓生存景象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二之选。

  作者紧密围绕爱情和战争这两个永恒的主题,整作品充满艺术张力。以《少年长安》为例,对初恋的描写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少年少女的爱恋,放纵又克制……恰似一个盼人揭开又怕人揭开的秘密”,令当事人“欢喜又不安”。之后笔锋一转,屠杀仿佛近在眼前:“……他兜着自己的肠子,向芦花嫂子走去,一步一个血印。可是,还没等走到,他的脑袋就在空中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砸到了吉村饭店的后门上。……日本兵用刺刀割掉了芦花嫂子的……芦花嫂子只剩了半只。她的娃娃还等着吃奶呢,她的娃娃才只有一个月大。鲜血汩汩地流出,淌满了她的胸膛,沾染了她白花花的胴体。”不得不说,作者对画面叙事节奏的把控能力十分出色,故事冲突的构架也安排得非常精巧。对于纯粹的阅读爱好者来说,本书的情节足以吸引所有翻开它的读者,而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来说,本书亦是很好的教育读本。

  最值得一提的,是《人间的星河》这本书背后映射的传统家庭观。从天生聪颖的赵家禾到自幼丧母的顾少棠,从私生女朱雀到被迫裹脚的凤仪——安身立命以家为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文化”无疑是每个人性格形成的基础烙印,这个烙印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依然显而易见。伴随着生产力发展,个人意识觉醒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一代人正走上历史舞台,并逐渐成长为的中流砥柱,然而,年轻人日益淡薄的传统家庭观念与传统 “家文化”之间的矛盾,导致越来越多的“情感分离”,许多人只有逢年过节回家探亲时才能与长辈见上一面。如果你也是这样,活在迷人的现时阶段,活在专注的漫不经心里,活在温和的冷漠中,那么强烈建议你也读一读这本书,同时,希望你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能放下手机,在老人身边坐一坐,跟家里的长辈们聊聊天,相信我,这样做之后,你一定会重新爱上他们。

  希望这本书可以唤起更多人对家族史的重视,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帮助我们从家族内的相互了解和体谅入手,寻找传统与现代社会关于“家文化”矛盾的真正解决之道。

  总之,我个人强烈推荐这本书,的秘史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这都是命,你信吗?

  赵家禾把弹壳包进糖纸,作者把答案埋在书里,而我,作为那千分之一个丹麦王子,期待你来分享属于自己的答案。

  铎北

  2018年9月于北京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三):少年安得常少年丨刘喜悦

  这一篇,写给扉页的李默默女士。

  《人间的星河》 第一篇的题目叫做《少年长安》,我很喜欢这个题目。最初,是打算用它来做这本书的名字的。少年,少年,长安,长安,都是美的意境。写完这个故事,我第一时间就拿给了李默默,她看完之后说:这就是一个少年的故事啊,少年的亲情,少年的友情,少年的爱恋。 对,我就是这么想着的,才写下了这个故事。写家禾的时候,总是会想起《最好的我们》里的余淮,一个聪敏的温暖的少年。少年的真心,多好啊。那颗不为生活所羁绊,洒脱而率性的真心,多好啊。水远山长,天高海阔,那些骄傲与无畏,似是只有在少年时,才足以不负。 我与李默默相识于微时,相识于少年。说来,我与她认识多年,见面的次数却是数得着的。虽不常见,可每次见面都熟稔得像是从来没有分开过。徐志摩有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李默默于我而言,就是这样的“我幸”。在这一轮的春阳秋露中,李默默与我一样,热爱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伴着他们的成长、丧失、欢愉与痛苦……除此以外,李默默还承受了我的困顿与焦虑,每当我写不出来的时候,她都会陪伴在我的身边,认真看我写下的每个字,给我提出可贵的建议。有些时候,她还会亲自写下一些语句或者段落,手把手地帮我度过“难关”。想到我曾拿李清照与赵明诚“人比黄花瘦”的典故与李默默打趣,不禁莞尔,觉得有意思的紧。 写字是一件很孤独的事,那种孤独无法与人分享。直抵思想深处的话语,只有自己才有可能或者机会去解码。所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的事,可遇不可求。如果可遇,那便是暗夜中的烛火,像信念一样让人暖。 我与李默默年纪相仿。从号上来看,我们都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2015年的深秋重逢以后,我曾写下一篇小文章,畅想了我们十年后的生活——十年以后,我还会与美丽的中年文艺妇女李默默一起,静看花开。此刻,十年已经过了3/10,时光走得太快了,快到猝不及防,快到有些不真实。但转而想来,却总觉得一切都没有变,它一直都在,在我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中,只要我们对生活还有些不甘,它便一直都在。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总是和年轻人在打交道,从刚开始工作时的85后,到现阶段的95后。一年复一年,一年不负一年。虽然前后有十年之差,彼此相处起来,却未曾觉得有多少具体的差别。或许,少年从来不只是一个人生阶段,它更是一种心理状态吧——一种愿意拼尽所有,去追求心中所愿的状态。 所以啊,李默默女士,我们要一直年轻下去啊。一直热泪盈眶,一直赤诚地面对故事,面对书写,面对荏苒的时光与糟心的生活。它带的走我们平滑无痕的脸,却带不走那些念念不忘,带不走一腔的豪情壮志。 等下一个夏天,我们再去青岛的海边,伴着咸润的晚风,喝啤酒,吃蛤蜊,当诗当歌,再去追赶一日的潮,一季的风,一生的光,就像十八岁那年一样。 少年安得常少年,半生已过,不畏将来,少年自是长少年。

  刘喜悦

  2018年10月9日于济南

  李默默,你看我。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四):何当共剪西窗烛丨刘喜悦

  《人间的星河》 结稿以后,很长时间我都没有返回去看过,几个月以后再重新看一遍,竟觉得不像是自己写的。上一次出现这样的感受,还是对五年前写的硕士毕业论文。说来也是巧,毕业论文写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研究,而今,从半个研究者变成了半个创作者。身份或许变了,但不变的是民国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有那么多阐释和解读的空间,让我可以去想象,去建构。

  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高产的作者。我很懒,也贪玩。加上我的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出差,全国各地到处跑,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也让我很难在工作忙碌之余去写些什么。当然,我很佩服那些能够每天坚持更文的公号主及网文作者,我自是明白这样的热爱与毅力非常难得。比起他们的笔耕不辍,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我更想躺在宾馆的床上追剧吃鸡刷抖音。好吧,其实我还是一个网瘾少年。

  不过我很确定的一点是我是热爱写作的。往更深层次诉说,与其说我热爱写作,不如说我热爱表达。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培训师,靠嘴吃饭,也是表达。我的所谓的“眼前的苟且”和“诗和远方”,都是在表达,只是载体不同。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文字。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感觉很好,让他人有所得的感觉很好,成为人群的焦点CARRY全场的感觉很好。工作年份长了,就落下了职业病,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也时不时要去争夺一下话语权,在这里,我要感谢朋友们对我的包容。

  其实,我也仔细思考过这件事——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表达?——小时候,我原本是一个非常羞怯的小女孩,上课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在大家面前说话唱歌都会紧张的发抖,音调高出一个八度。想完了,我很不成熟地找到了三个原因:其一,是一种补偿心态,这与我选择培训师这份工作的理由是一致的,越是缺失什么,越会渴望在这方面获得肯定;其二,就是我做培训所讲的科目是我擅长的,写作也是我擅长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因为我擅长,所以我有充分的安全感,我知道自己有应对质疑、诘问的能力,所以我不怕,就敢说;其三就是我天生热爱表达,只是以前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没有被释放出来,现在有了这样的条件,所以就没脸没皮地充分展示了出来。

  苏瑾宁在写给《人间的星河》一书的书评里,说我是一个爱热闹爱亲近爱烟火气的人,看到这句,与她隔着一个太平洋的我竟是不自觉会心一笑——真不愧是我为数不多的最要好的朋友,她真的好了解我。廖一梅说这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最难得的是遇到了解。更难的是,我遇到了解的不只是苏瑾宁一个(我下本书如果还能写的完,扉页的广告位预留给苏瑾宁,立FLAG 在此)。

  在《人间的星河》之前,我不是没有写过别的小说,尤其是在大学四年——校园青春、都市言情、武侠宫斗……貌似涉猎的范围还挺广(无奈脸),可没有一个能够坚持下来,最长的一个停在了三万五千字,后面就再没继续。大概是2015年的11月份,我试图重新梳理一下传到晋江网,结果也是不了了之——因为需要改动的内容太多了,还不如重新写一个事。我对那个校园青春小说的评价只有一个——幼稚矫情。是的,就是郭敬明那一挂的——自导自演自怨自艾。而让我从郭敬明那一挂走出来的,有两个因素:其一是生活这“无字之书”让我成长;其二是三年的研究生生活。

  我不知道别人的研究生生活是怎么过得,反正我自己过得是痛苦又愉悦,但无怨无悔。如果有机会,我能够再回到学校去读书,我一定让自己过得更痛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愉悦,也更无怨无悔。读书是痛苦却愉悦的,书写是痛苦却愉悦的,思考是痛苦却愉悦的。一切更深刻的痛苦,都是为了抵达更高级的愉悦。这样痛苦又愉悦的三年,让我的思维方式转变了很多。

  记得写毕业论文最痛苦的阶段,我断断续续的读了《红楼梦》,有些章节看过了却忘了看过了,就翻来覆去的看好几遍,觉得十分治愈。写《人间的星河》写到最痛苦的阶段,我也翻来覆去地看了一些书。《一颗红豆》的痛苦是《乱世佳人》治愈的,《少年长安》的痛苦是《今生今世》治愈的,《星河》的痛苦是《许三观卖血记》治愈的,至于《惊鹊》,是《呼兰河传》治愈的。我几乎不看网络小说和世面上的一些当代畅销书(除了东野圭吾这类畅销且被主流文学认可的作者),所以也不太懂得市场的口味,就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写,深知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人间的星河》总算是出版了,从2017年春到2018年秋——春阳秋露,纸短情长,愿你我此生天高海阔。

  刘喜悦

  2018年9月21于丽江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五):何当共剪西窗烛——来自作者的碎碎念

  《人间的星河》 结稿以后,很长时间我都没有返回去看过,几个月以后再重新看一遍,竟觉得不像是自己写的。上一次出现这样的感受,还是对五年前写的硕士毕业论文。说来也是巧,毕业论文写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研究,而今,从半个研究者变成了半个创作者。身份或许变了,但不变的是民国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有那么多阐释和解读的空间,让我可以去想象,去建构。 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高产的作者。我很懒,也贪玩。加上我的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出差,全国各地到处跑,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也让我很难在工作忙碌之余去写些什么。当然,我很佩服那些能够每天坚持更文的公号主及网文作者,我自是明白这样的热爱与毅力非常难得。比起他们的笔耕不辍,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我更想躺在宾馆的床上追剧吃鸡刷抖音。好吧,其实我还是一个网瘾少年。 不过我很确定的一点是我是热爱写作的。往更深层次诉说,与其说我热爱写作,不如说我热爱表达。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培训师,靠嘴吃饭,也是表达。我的所谓的“眼前的苟且”和“诗和远方”,都是在表达,只是载体不同。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文字。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感觉很好,让他人有所得的感觉很好,成为人群的焦点CARRY全场的感觉很好。工作年份长了,就落下了职业病,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也时不时要去争夺一下话语权,在这里,我要感谢朋友们对我的包容。 其实,我也仔细思考过这件事——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表达?——小时候,我原本是一个非常羞怯的小女孩,上课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在大家面前说话唱歌都会紧张的发抖,音调高出一个八度。想完了,我很不成熟地找到了三个原因:其一,是一种补偿心态,这与我选择培训师这份工作的理由是一致的,越是缺失什么,越会渴望在这方面获得肯定;其二,就是我做培训所讲的科目是我擅长的,写作也是我擅长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因为我擅长,所以我有充分的安全感,我知道自己有应对质疑、诘问的能力,所以我不怕,就敢说;其三就是我天生热爱表达,只是以前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没有被释放出来,现在有了这样的条件,所以就没脸没皮地充分展示了出来。 苏瑾宁在写给《人间的星河》一书的书评里,说我是一个爱热闹爱亲近爱烟火气的人,看到这句,与她隔着一个太平洋的我竟是不自觉会心一笑——真不愧是我为数不多的最要好的朋友,她真的好了解我。廖一梅说这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最难得的是遇到了解。更难的是,我遇到了解的不只是苏瑾宁一个(我下本书如果还能写的完,扉页的广告位预留给苏瑾宁,立FLAG 在此)。 在《人间的星河》之前,我不是没有写过别的小说,尤其是在大学四年——校园青春、都市言情、武侠宫斗……貌似涉猎的范围还挺广(无奈脸),可没有一个能够坚持下来,最长的一个停在了三万五千字,后面就再没继续。大概是2015年的11月份,我试图重新梳理一下传到晋江网,结果也是不了了之——因为需要改动的内容太多了,还不如重新写一个事。我对那个校园青春小说的评价只有一个——幼稚矫情。是的,就是郭敬明那一挂的——自导自演自怨自艾。而让我从郭敬明那一挂走出来的,有两个因素:其一是生活这“无字之书”让我成长;其二是三年的研究生生活。 我不知道别人的研究生生活是怎么过得,反正我自己过得是痛苦又愉悦,但无怨无悔。如果有机会,我能够再回到学校去读书,我一定让自己过得更痛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愉悦,也更无怨无悔。读书是痛苦却愉悦的,书写是痛苦却愉悦的,思考是痛苦却愉悦的。一切更深刻的痛苦,都是为了抵达更高级的愉悦。这样痛苦又愉悦的三年,让我的思维方式转变了很多。 记得写毕业论文最痛苦的阶段,我断断续续的读了《红楼梦》,有些章节看过了却忘了看过了,就翻来覆去的看好几遍,觉得十分治愈。写《人间的星河》写到最痛苦的阶段,我也翻来覆去地看了一些书。《一颗红豆》的痛苦是《乱世佳人》治愈的,《少年长安》的痛苦是《今生今世》治愈的,《星河》的痛苦是《许三观卖血记》治愈的,至于《惊鹊》,是《呼兰河传》治愈的。我几乎不看网络小说和世面上的一些当代畅销书(除了东野圭吾这类畅销且被主流文学认可的作者),所以也不太懂得市场的口味,就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写,深知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人间的星河》总算是出版了,从2017年春到2018年秋——春阳秋露,纸短情长,愿你我此生天高海阔。 刘喜悦 2018年9月21于丽江丽江古城的雨后新绿古城一隅石阶古城一隅丽江的傍晚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六):聚散皆是缘哪,离合总关情

  父亲素日最爱参研十里八乡人的家庭背景,这一点遗传自叔祖父。

  叔祖父是个没走出乡里的读书人,后头学了门木匠手艺傍身,走乡串户的打家什、盖房子。刀砍斧劈之余,爱跟主家拉家常,把人家家里的祖祖辈辈、姑舅姨父打听得一清二楚。老来上街,遇上个把不认得的年轻人,一打听其父亲,立马把人家的祖宗三代、旁宗姻亲说得头头是道,总赢得年轻小伙子一阵亲切。

  父亲也爱读书,也没出乡,也跟着叔祖父学了木匠手艺,也把这个包打听的癖好给学了个十足十。

  叔祖父早已带着他的乡邻族谱脑图作古。父亲也已年过花甲,随着我住进县城。 县城虽不大,毕竟与乡里不同。父亲的包打听没了去处,只有在老家来人时,和人拉呱那过去的事了。

  我对父亲这样和人家刨跟问底的聊天方式颇是不以为然,这多不尊重别人隐私啊,现在谁还记得一表三千里的谁啊?

  有时又想想,我这样对历史略有点兴趣的性,不定就是遗传他的,他这样的爱好,也是探寻历史的一种方式吧。

  直至看到刘喜悦的《人间的星河》,这种感觉就更清晰了。没错,“那些遥远的过往,实则离我很近。”离我们很近的人,是遥远也不遥远的过往。

  父亲喜欢这些十里八乡的枝枝杈杈,可能是读书人内心的那一点火苗,探寻平淡生活中的传奇,描摹乡村传承中的曲折。尽管他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个目的。

  刘喜悦作为一个文学硕士,撰写家族史的小说作家,与我父亲、叔祖父们的无意识行为不同,她自觉地将多年探访的口口相传的4个故事记录成《人间的星河》,再现了那抗日战场、国共内战的一截烽火岁月,走近了那聚散离合、起落回转的四段传奇过往。

  一、《一颗红豆》篇:凤仪——咽下多少悲欢离合

  凤仪是浮梁庄里土生土长的人,因为五行缺金认了山里的水命婶子。从此多了一个疼她怜她的干娘和五个哥哥。

  干娘接了凤儿到山里住,亲生爹娘日渐模糊。之间有多少午夜梦回怨亲生爹娘?又有多少回承受干嫂嫂的排揎?作者春秋一笔轻轻掩过。凤儿一生都只惦记得山里的干娘,12年后还要千里跋涉来寻她。凤儿统共就记着干娘的好,其实累不算什么,就是在心里,没有前几年轻松了。

  原本要许给五哥,给干娘做个儿媳妇的,但凤儿遇见了骑着白马的“军爷”菱舟。凤儿被他白白的牙口勾去了魂。干娘抱着她:“行军打仗的人脑袋都是别在腰带上的,你跟着他能享几天福?”“娘,我命好,我一定能享福。”凤儿觉得自己命好,凤儿很知足。

  凤儿留下法币和袁大头给五哥另娶媳妇,走出了山里,走出了浮梁,去了武汉,去了重庆。

  骑白马的“军爷”是有妻子儿子的。太娜识文断字,还能写洋文,会开小汽车。太太让她叫“叫姐姐”,不像戏文里的那样欺负凤儿这个姨太太,凤儿轻吁一口气,重庆真好,有家的味道。她给菱舟做衣服做鞋,也给姐姐还有小军做。凤儿心里想,来到这个家已经是万分的幸运呢。

  菱舟回家总跟凤儿待在一起,太太有了小军,再没生孩子,凤儿颖儿、小辉。

  菱舟开拔去了宜昌,日军战机轰炸重庆。凤儿跟安娜一起躲防空洞,炮火把这里变成了修罗场,安娜想要离开重庆。凤儿却要与菱舟生死与共。

  内战爆发,菱舟不愿面对同胞残杀,立意自杀,叮嘱凤儿带着他的血脉走。

  凤儿拖着小军、小辉、女儿颖儿千里迢迢要回去寻娘。

  兵荒马乱的路上,弄丢了心爱的女儿,病死心爱的小辉。千辛万苦方带着小军回到茶山。

  12年过去了,灶边已换新人。惶惑间,觅到了拄拐的娘亲。从此,埋首乡间,相伴爹娘,抚养菱舟的唯一血脉。直到那一年,收到安娜远隔重洋寄来的一封信。

  冷心冷眼冷情的安娜,失望于菱舟的感情,看透了战争的本性。因此,未曾与凤儿演一出宅斗戏码。暮年辗转寄给凤儿的信里面,却是打日本胜利那一年的全家福。

  凤儿抬起眼向门口望去,是当年溪口望见的那匹高头大马,凤仪觉得自己该走了,她抬起脚来,那一颗红豆般的朱砂痣在脚踝上不断摆动。

  马儿跪下来,它等着凤仪骑到它身上去,那是1940年。

  二《星河》篇:顾少棠——一个人的回忆

  顾少棠的记忆始于母亲去世时的场景。三岁时,他失去了母亲。表姨带着女儿青青来照顾他。

  少棠读书,先生要他“勤能补拙”。他不知道自己“拙”,他用功读书,回家好教青青认字。

  表姨成了,生了两个弟弟。把他赶出了家门。

  少棠投靠长姐,决定只身当壮丁以报姐恩。

  歪瓜裂枣的壮丁让徐绍桓训练成了勇士。流浪汉四德也一改玩世不恭,成了少棠的兄弟。

  识得字的少棠得以跟在徐连长身边。“等有机会,我推荐你去南京读军校”。可惜的是,顾少棠再也没能等到这样一个机会。 顾少棠们在一个雨天来上海打日本鬼子。鬼子真多啊,还有天上飞的大鸟,地上行走的铁盒子。四德倒下了,大杨也没了,连长也倒下了……

  少棠命大,掉进了老陷阱里,一个人活下来了。野狗们撕咬着兄弟们的遗体。少棠的心里像是砌上了一堵墙,他觉得自己不该活着。

  少棠别了救助他的老乡,掩埋了战友。一个人要走到南京去,然而,南京也早已沦陷,那年春天,少棠到了皖北游击队,南征北战,最终回到了出发的王集镇,青青已难觅踪影,老宅也面目全非。

  老年顾少棠再次回到战友们的坟地,他无法证明,这里曾埋着打过鬼子的兄弟。他拿不出“证据”,也没有“材料”。他曾在馆的照片上,见过曾救助了他的阿全一家的房屋遗址,还有一堆戮后的白骨,这白骨里,有没有阿全一家,没有人解答。

  白发苍苍的顾少棠被人忘了,只有那一群兄弟,是他一个人铭刻的记忆。

  三、《惊鹊》篇:朱鹊——女土匪的爱恨情仇

  朱鹊十三岁才见着当“司令”的爹,才晓得娘是爹的四姨太,才住进那有着六个司令老婆的司令府。

  野孩子朱鹊与司令府格格不入。为着娘才收敛脾气。然而娘却因为怀弟弟难产而去。

  爹没心管这一群女儿,只对那还不曾来到人间的弟弟上心,要把朱鹊许给人做小。 朱鹊逃出家门,遇上了来睡姑娘的土匪武虎。

  武虎把朱鹊扛上了山。

  牙尖嘴利的朱鹊入了武虎的心,歇了他睡别的姑娘的心。

  “你要是想要我,那你就该和我好好地说啊。”朱鹊一拍桌子,扭头就走了。17岁的朱鹊成了压寨夫人。

  朱鹊教土匪男人识字,男人扭扭捏捏,偷偷摸摸地把两个人的名字排在一起。男人教朱鹊打骑马,骑着小黑子,四处游猎。

  逃走的肉票马有亮带兵端了寨子,朱鹊忍悲埋了武虎和兄弟们,骑着小黑子回了松花县。

  日本兵来了,朱鹊救下了游击队的指导员康龙,看到了战士们眼中的星星之火,端起了,汇入了抗战洪流。

  上级交待的殂击任务里,要杀的是两颗星的中佐小林与一颗星的山崎,康龙率队掩护,时机不多,要速战速退。

  朱鹊在里发现了马有亮。

  鹊儿,你好好地活,好好爱,虎哥在天上好得很。

  虎哥,我还欠着你一条命哪,你的仇我没忘。

  鹊儿,你替我好好活,比啥都好。

  朱鹊拒了康龙眼中的热情,不顾预先的计划,扣动了对准马有亮的。

  迎着日本人发射过来的炮弹,冒着生命危险,朱鹊捕捉到了山崎的背影,开出最后一。

  小黑子又疯跑起来,载着朱鹊和她的爱恨情仇。

  四、《少年长安》:赵家禾——文曲星的琴南一梦

  赵家禾是个弃婴,幸而被开杂货铺的赵本利夫妻收养。

  赵杨氏给门口的白胡子老头子布粥。老头子看过了家禾的手心:小少爷,文曲星啊。

  赵家禾读书好,算盘精。赛过欢哥和喜妹两兄妹。入了来济南城开饭店的日本老板吉村的眼。

  家禾在吉村店里当学徒,得了地道的关东日语,发现了两种语言的妙处,感怀于两种文明的共生。他成了舜庙街的一颗小明星。

  吉村的女儿琴南来了舜庙街。家禾看着她的眼,眼眸清亮,恰是月光璀璨。他拥抱了这个异族的少女,嗅到了她领口的芬芳。忽略了喜妹的黯光。

  日本兵的铁蹄踏破了舜庙街的安宁,刺刀割掉了芦花嫂子的,划开了张家大哥的胸膛。家禾爹娘死在了地上,鲜血染红了欢哥的爷娘……

  吉村和琴南不知去向,家禾孤单地留在了街上,日夜失常,一次次清洗刷不去血腥与悲伤。

  欢哥苦等十年,回来杀死了当日血洗舜庙街的带兵头儿,而今的驻济南日本总领事。日本兵尖锐的利刃扎破了欢哥的身体。家禾吃力地扛起他的身体,转眼看见了喜妹。

  喜妹成了家禾在鞭指巷的唯一常客。他俩去了千佛山的月老祠磕了三个头,算作乱世已礼成。

  那天的琴南,倚桥东望。“滚滚红尘终误我,今宵月夜可流连”。

  家禾闭上眼,在心里默默念了一个名字。远远地,他看见一片断壁残垣。

  刘喜悦用四个故事,讲述了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谱写了一曲尚未散去的恋人情,兄弟义,家国恨。读完书后故事原型,直叹作者有一颗悲悯之心,《人间的星河》实是罩上了一层柔光。

  凤仪、少棠、朱鹊、家禾终已去。叹世间聚散皆是缘哪,离合总关情。一页风云散呐,变幻了时空。

标签:间的 星河 读后感 10篇 间的星河 间的读后感 间的10篇 星河读后感 星河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