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崛起》是一本由徐弃郁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脆弱的崛起》读后感(一):一位研究员关于德意志帝国兴衰的力作,方面写的特别出彩
精彩...力荐
有这么一位对研究的明白人,我也就放心了
俾斯麦虽说厉害,却不能让外交政策持续,施利芬不咋的,却致力于培养他这样的人才,文中一段非常具讽刺意味,粗线条的设计才是,这种细微周全的计划就是文学创作...
此书对当今的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个持续的外交的重要性,并不是人走就停了,军事必须服从于政治,不能鸡仔大过主人婆...这点上,我国的不用担心...还有跟邻国关系的重要性,但要分清庄闲,不能让其牵着鼻子走...以及和平发展的重要性,打战太费钱费人了……
结论嘛……政治还是要厉害的人玩的,水货就靠边了……费事搞垮整个,职位越高责任越大...留下骂名是其次,的兴衰才是重要啊……
《脆弱的崛起》读后感(二):一位研究员关于德意志帝国兴衰的力作,方面写的特别出彩
精彩...力荐
有这么一位对研究的明白人,我也就放心了
俾斯麦虽说厉害,却不能让外交政策持续,施利芬不咋的,却致力于培养他这样的人才,文中一段非常具讽刺意味,粗线条的设计才是,这种细微周全的计划就是文学创作...
此书对当今的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个持续的外交的重要性,并不是人走就停了,军事必须服从于政治,不能鸡仔大过主人婆...这点上,我国的不用担心...还有跟邻国关系的重要性,但要分清庄闲,不能让其牵着鼻子走...以及和平发展的重要性,打战太费钱费人了……
结论嘛……政治还是要厉害的人玩的,水货就靠边了……费事搞垮整个,职位越高责任越大...留下骂名是其次,的兴衰才是重要啊……
《脆弱的崛起》读后感(三):被曲解的俾斯麦,被神话的德国崛起
大国崛起,这在今天的是个热议的话题,也是容易让不同立场的人撕的天昏地暗,同时又自说自话没有结果的话题。一个,该如何变大强大,这个过程中又该如何处理外交关系,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而曾经,德国便是这样一个,与我们如今的认知不同,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德国诞生时间不长,在欧洲上,它,它体现出了向上的力量,这个过程往往在今天被传媒神话,以至于形成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日耳曼精神”。不过,在学者徐弃郁解读德国到一战前历史的著作中,却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在他看来,德国的崛起过程最终走上的是一条歧路,最终是一次《脆弱的崛起》。
《脆弱的崛起》读后感(四):相似
德意志之初興,東有異種之俄,西有成讎之法,北有英國海軍之患,一時成四戰之地,初賴俾氏智謀之宏深,免於英俄之圍堵,其策略之繁複余至今不能明。逮二世即位,老臣爲黜,後之當國者,與國交盟,多一廂情願,人我之情不能深察,遂造一戰之。
今吾國形勢,更有惡於德意志者,東則日本之鷹揚,西則印度之虎視,皆因舊怨而相敵,南則馬來之環伺,內則疆藏眾醜為祟,一旦有變,必群狼爭餐,此又美俄之樂見。昔德國豈欲為戰,外交不利,勢所必然也。吾人其慎之哉!
德意志初以韜晦為計,此普魯士之舊謀。然他國之視德,其崛起之勢非韜晦所能掩,此吾人所當記者一。(韜光養晦,吾國所擅,然恐非今日所宜行矣)
比及俾氏去國,德國即聯奧以反俄,俄雖欲相交而不得,此逼俄聯法也,德國聯奧,後反為奧所制,此吾人所當記者二。(朝韓、印巴之事)
英德交惡,法俄同盟之勢成,德皇復欲以通商貿以交俄國。然商貿不可恃,此吾人所當記者三。(馬來諸國)
德國欲爭海權,故強其海軍。英國不可坐視,遂起英德海軍之競賽,終致刀兵。徒逞兵威,必不可久,此吾人所當記者四。(中日)
黃口小兒,豈敢言國事,略作一笑談爾。
《脆弱的崛起》读后感(五):从德国的历史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想了一下,德国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训有这么几个:
1、建立起一个连续的、合理的外交策略。人们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这个外交策略进行修改,但是这个外交策略绝对不会因为的变更发生根本的变化。
2、注重外交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外交策略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3、不要一味的追求确定性。很多时候国与国之间结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种结盟会使得你的外交策略的灵活性大幅度降低。不结盟反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军事必须服从于政治,而不能反过来。施利芬计划就是一个明显的反例。所以我们必须要时刻警惕军事与政治之间的裂痕并且随时做好准备弥补它。
5、慎重的发展一只大海军。其实这可以归结为第四条,但是我想来想去还是单独列了出来。德国从来不是一个海洋,它的地形已经决定了这一切。但是当马汉的《海权论》出版之后,整个德国却陷入了盲目追求海权的狂热之中。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下,蒂尔皮茨疯狂地扩建海军。可是德国建造了这么多的军舰,除了激怒了英国让它变成自己的敌人外有什么用?整个一战期间,德国海军的军分的时间都是呆在港口里无所事事。如果把这些钱投入到陆军,德国在一战的表现可以更出色。
《脆弱的崛起》读后感(六):戒骄戒躁
一战前传分好像和基辛格某书大致观点一致,记不太清了。
非常欣慰的是,这是军方的专家。
读时步步惊心,一战前的德国和我们今天好像。
记几个点:
1/ 舆论必须管制,民主就是翔,汹汹民意和蠢决策者结合在一起,捆绑着开动战争机器;别以为都是“爱好和平”的;
2/ 外交要留有充分的弹性和回旋余地,因此秘密外交有充分合理性;相关职位甚至可以考虑世袭 -- 举贤不避亲;
3/ 指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无政治大观的技术化军事力量很可能带来过大影响而不自知,比如军事官僚提出的牺牲比利时中立地位以击法,给英国一个不能拒绝的参战理由;
4/ 追求绝对安全可能带来绝对不安全:激起恐惧带来围剿,所以适当显露短板、示弱、分化、结盟是很重要的;
5/ 矛盾和混沌可能是必要的,为追求逻辑一致性和清晰度而进行的清理可能破坏微妙的均衡;
6/ 充分重视和利用不确定性,利用好“历史的间隙”;
7/做好政策传达、民众教育和接班人培养,以免断档而无从接续精细的理解和操作;
8/ 实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韬光隐晦是藏不住的,别人不傻;但霸权和崛起者并非“终有一战”--霸权受到的挑战可能是多方面的。
9/认清地缘属性和限制;
10/ 军备竞赛说到底是财富游戏,谨慎被拖入这种消耗境地;
11/永远要实事求是,不要一厢情愿。
《脆弱的崛起》读后感(七):走向命运
德意志的崛起和衰落是20世纪前半叶国际政治中最引人注目的中心事件之一。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以德国为核心而展开的。而如果读过《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战不过是一战战败后“二十年休战”的必然结果。《脆弱的崛起》可以说是从德国视角展开,关注德国统一直至一战爆发的列强间关系的杰作。这本书完美地解释了,德国是如何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大走向灭亡的命运之路。
一战前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可以完美地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俾斯麦时期和德皇时期。
在俾斯麦主政时期,德国的目标非常清晰:避免战争,争取盟友。致人而不致于人。俾斯麦这一阶段体现了一个高超而又老道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手段,竭尽全力的保证英国的中立,拉住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又不给奥匈任何实质的承诺,保持和俄罗斯的友谊,尽可能的孤立法国。德国的外交活动目标明确,主题鲜明,能动性很强。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外环境。
随着俾斯麦的下台,德国进入了德皇主政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德国从一个刚完成统一的,一跃成为公认的新兴列强,工业生产力压老牌霸主英国。其次,随着德国工业的发展,德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富裕起来的德国带着不可避免的自豪感,要求国际上应有的地位。第三,面对德国,列强纷纷调整了自己的政策,包括外交政策和军备政策。
然而,在德皇主政阶段,德国对列强的外交可以说是非常被动的。从英国方面说,俾斯麦从未想过和英国开战,德皇本人对英国也是十分友好的。但最终英国却以德国为假想敌筹建了三国协约。从奥匈方面,俾斯麦一直防止弱国奥匈主导两国同盟关系,但德皇主政后,从外交上,奥匈支配了德国的对俄关系,导致长期互相依赖的德国和俄国关系彻底破裂。从法国来说,德法关系彻底破裂,两国开战只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在德国崛起的过程中,对列强关系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脆弱的崛起》给出了这样几个解释。
首先,是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结构问题。德意志帝国作为一个联邦,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外交权力和决策长期掌握在脾斯麦个人手里,导致其下台后,德意志帝国长期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外交受个人影响因素和临时突发事件因素影响太大。
其次,俾斯麦从未向德国外交班底清晰地表达过自己的外交思想,和德国外交人员的关系也逐渐恶化。其下台后,整个德国外交班底近乎于反其道而行之。
第三,是德国的卡特尔化的社会结构。各阶级竞相追逐本阶级的利益,导致了无法寻求整个的利益最大化。德国愚蠢而又无用的海军跃进实在是根源于此。
第四,是德国陆军在政治结构中的压倒性优势,以及僵化而又一厢情愿的军事思想造成了施里芬计划这一军事计划居然成为政治的核心计划。军事压倒了内政和外交。
《脆弱的崛起》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德国如何一步步在自己的崛起从走向了世界大战。没有人强迫德国毁灭,德国自己走向了自己的毁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脆弱的崛起》读后感(八):老欧洲最后的幻象(载《南风窗》2011年第23期“南书房”)
1833年,的兰克在《论列强》中第一次提出“均势”(Balance of Power)概念的界定。他指出,存在“一位庇佑欧洲免遭任何单独或暴力势力支配的守护神”,“它总能以一方的抵抗回应另一方面的压力”;在使欧洲权力版图经历一次次新陈代谢的同时,均势亦令欧洲本身成为多样化的统一体,支配着世界范围内的权力消长。兰克还预见,普鲁士和俄国趋于强大的前景将进一步完善欧洲均势,普奥两国之间则需要建立一种“联盟体制”——统一的德意志。
普鲁士的强国身位,最终由1870年的对法战争和次年的南北德意志统一得到奠定。尽管新的教父俾斯麦如此担忧于崛起带来的危险,并公开作出“除了与所有邻国和平相处外,她(德国)别无所求”的断言,但对刚刚为强国前景所唤醒,充满了“乐观主义的勃勃冲动”的德国人来说,终极目标绝不是在欧洲均势中扮演单独的一极,而是要响应兰克笔下“以欧洲均势带动世界循环”的感召,将欧洲均势拓展为足以制衡如不列颠这般世界帝国的“世界均势”;而德国自身,将是这一使命的唯一承载者和最终受益者。
大众与对世界强国前景的憧憬,使俾斯麦在1877年基辛根备忘录中记录的纯粹欧洲视野的大设计成为不可能。这一设计旨在缓解德国统一给欧洲权力格带来的失衡面,在满足德国核心利益(抑制法国东山再起)的同时,捆绑俄奥意这几个最具改变现状的冲动、与德国安危又关系极大者的同盟关系和利益,并借助英德友好排斥英法结盟的可能性。任一的冲动之举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连锁反应将导致大战,而俾斯麦体系的独特链条使得每一国需要德国的程度大于其相互需要的程度。如此,一国一旦对德不利,将独自承担“纵火”的后果。是以各国将保持节制之风,而经济和军力继续强化的德国将进一步巩固其在欧洲的地位。
不过,既然马克斯•韦伯在1895年可以断言“统一若不能成为德意志世界强国政策的起点,那就毫无意义”,那么俾斯麦所钟爱的“欧洲地位”立即变得不值一提。德国乃转而走向世界。威廉二世及其基于世界强国愿景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遵循了这样的假设:由于第二次工业的狂飙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投资地、市场和原料的渴求,欧洲大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帝国主义掠夺和殖民已经成为当然趋势。倘若德国不能在这波帝国主义运动中取得极为显要的位置,英国这个在构造和位置上都最适于海外扩张、并且与欧洲均势关联最大的海洋就可能延续“不列颠治下的和平”(Pax of Britannia),使外环境险恶的德国在尚未取得其的头等地位之前,就蒙受“第二个耶拿”的挫败。而德国中产阶级、军事容克、舆论环境乃至已现雏形的军工复合体(MIC)对此齐声唱和——每一个团体、每一个阶层都在扩张中看到利益增殖的期望,利益集团与社会力量的结合深刻影响了决策。军国主义的德国驾起长车,带来的是英德渐行渐远与德国在欧洲“被包围”。
更为重要的是,兰克全神贯注的“欧洲均势”,正如其徒孙路德维希•德约在年后所言,在基础即是“不稳靠”(Precarious)的。欧洲均势的演化绝非孤立的自在物,它本身取决于更大范围内的外力量——尤其是外围海洋和居于侧翼的俄国对欧洲腹地的干预程度。当第二次工业对诸大国在技术、资源、经济规模乃至人口方面的要求产生性变化之后,就像兰克的同时代者托克维尔预见的那样,美俄这两个具备广袤疆域、可观人口以及近于无限的发展潜力的“洲级大国”成为屈指可数的世界承当者。即使是拥有庞大殖民地和舰队的英国,也须集约财力和政治体制、缩短战线,才能勉强维持世界强国地位。这种背景下,德国推进以“欧洲均势”为核心的世界均势、乃至争当世界强国的努力,成为了老欧洲荣光时代最后的幻象。而当德国竟把挑战外围强国的赌注押在海军竞赛上,并使其大彻底堕落为军事至上、兵行诡道的“施利芬计划”时,恰恰出现了俾斯麦曾竭力避免的后果——巴尔干的一颗火星引起连锁反应,连锁反应带来的大战最终摧毁了德国自身。
“一个是否要争取强国地位必须由它自己来决定,但这是否成功则取决于其他做什么反应。”(林恩:《单极幻想:为什么新的强国势必兴起》)这是德国强劲而短暂的“脆弱崛起”已映证的箴言,也是大失当带来“其亡也忽”的教训。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脆弱的崛起》读后感(九):思考大国崛起之路
拿到这本书,标题是大与德意志的命运。旁边一顶豪华的普鲁士头盔。我观察有点像俾斯麦所戴,那是否预料着,德意志的命运与这个充满 智慧与手段的拱顶石是分不开的,甚至包括他所实 行的大运作。还是,头盔上的尖铁-德国军队。如果俾斯麦这个头盔运作得好的话,那么这个尖铁不仅能够轻而易举的杀敌,而且其闪耀的光芒也能让对手不敢轻易靠近。
翻开书掠过封面侧页,作者穿戴军装,很是英姿飒爽。简历是国防大学研究所副所长。中校军衔。简而言之,体制内的人。一想起体制内被各种基金赞助支持的枯燥,只有行里人看得懂的大头学术书我就头疼。所幸翻开一看,作者分析入情入里。文字也平易近人,不刻意用学术用语。没有天花乱坠之感。越看越觉得作者观察和洞察力入微厉害。理由原因阐释头头是道。对于德意志帝国的与外交发展演变有独到见解。
封面最上端一段短语是:当未来难以看清时,回头看历史也许是个好的选择。哪怕是别人的历史。由国际研究基金会的丛书编语也阐释 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21世纪需要做出全面系统的判断。作者的前言也说明了,研究一个如此具有代表性的快速崛起大国: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为了从更深层的层面思考:大国之间的摊牌是否必然,特别是不甘退居幕下的老牌强国与打破了原有力量的新晋。为何群众的会出现集体的不理 性,又是如何被舆论俘虏的。最后再讨论为何 德国只有一个顶尖大师俾斯麦,英国却能持续不断 的拥有一个高水平的外交团队。
由此可看,作者醉翁之意在于:深度分析德国的外交变化,与体制,民意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了冒进的外交和极端的军事冒险。一个快速崛起的大国是如何被这些因素所绊倒的。这些与其说是给的参考,不如说是警告!
的确,一战前的德国与现在的无论是国内外势都有极其相似之处:经济崛起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却日益浮躁,没有得到相应的政治权力、恶化的外势。问题重重的体制、高涨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让认同感加强,也更加狂热。的有意引导,后伟人效应,人们崇拜将带入统一和强盛的,将其理想化并且和现任对比(还是毛时代好,美国都害怕,现在连都拿不下)试图展现强硬形象引导民意,实现国内团结的目的。由于不可能一直强硬导致的民众失望。一个突然对海权的重视,以及海权对曾经霸主和其盟国的极大挑战。应该说,威廉德国是一个崛起大国失败的典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个例子中找到我们困惑已久的答案?
马基雅维利说过:”命运是我们行动的半个主宰,但它留下的其他一半或几乎一半都归我们支配。应该说新兴大国与老牌霸主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深入至社会层面。但是,历史还是留下了空隙,至少有一个偶然因素可以决定两个大国不会,至少不那么快摊牌。如果德国不那么积极发动根本就没有那么重要的世界政策与大海军呢?如果德国能够抓住英法俄短暂的不协调与矛盾激化呢?如果德国能够在两次摩洛哥危机有所克制或者有杰出的外交呢?甚至到最后一月,哪怕德国明确向奥匈施压,世界大战都不会发生。
不可否认的是民意对的极大冲击。威廉德国虽然是立宪制。但保守的贵族俾斯麦尽力保证霍亨索伦的统治权力与正统性。王室依然拥有极大权力,而且宰相向皇帝负责而不是国会,本质上是专制制度。这就造成了:愤怒而得不到协调的利益集团, 愚昧善于被引导的民众。以及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对民意过于敏感。民意的不理性,特别是强硬偏好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能影响德国决策层。统一的德国用不到40年时间就成为欧洲实力最强,技术最强大的。与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差距也不大,德国人对德意志这个概念有了强烈的认同感。与此同时俾斯麦之后的德国政治诸事不顺,德国人更想证明自己的力量,也更能信服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社会范围一旦形成,那么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会被压制,特别是与爱国主义结合。而知识分子的背书更让这种不理性穿上了理性外衣, 妥协意味着退缩和卖国。而俾斯麦被贴上了强硬的标签,以前的妥协迂回被惯性忽视。这种后伟人效应在德国外交越不顺利,发挥得越明显。一旦引导的政策把民意引导起来,那么只能被民意俘虏。
德国的重重错误与思维之僵硬暂且不谈,一个有趣的疑惑就是为什么英国尽管没有俾斯麦式的顶尖人物,但外交维持了相当高的水平,换言之:可持 续发展。可俾斯麦的大与克制在他之后逐步瓦解。外交过于一厢情愿,又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过度贪婪。许多错误让人发笑。除了体制原因外:我认为与德国的文化特别是占据政治主要地位 的容克地主有关。容克地主粗犷、暴戾、眼光狭隘、抠门、斤斤计较。而德国决策层同样是对外交过于一厢情愿、眼光极其狭窄、给予的太少,要求得太多、过于讲究精确逻辑与必然性。
令人思考的是,在当今外势的恶化,以及决策者僵化的“五不搞”新冷战思维,批愤怒的民众情况下我们应该避免重走威廉德国老路。坚持和平崛起的决心,与有筹划,深思熟虑的大与政策。我们不能指望上帝像对待德国一样在给我们一个亚齐多弗了。
《脆弱的崛起》读后感(十):大与崛起 ——读《脆弱的崛起》
一、 引言
作为一个主修经济学的学生,看待世界的变迁自然更多得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时代,更注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自发作用,在经济学家看来,理想的世界似乎是在市场的机制下自发形成的,的富强与衰落也是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左右的。可现实的世界不是、甚至完全不是由经济力量所支配的,在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是,崛起和衰落与的领导者及各方面政策等主动塑造的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为什么有的崛起了?为什么有的衰落了?的崛起更激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历史终究是人创造的,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主动塑造。正是对兴衰的好奇,成为了我学国际关系学的初始兴趣和动力。
阎学通指出:“一国能否实现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是否采取了合理的崛起。有些大国虽然具备崛起的条件,但由于崛起不当也无法成功崛起。大国崛起失败的实例很多,表面上看是它们公开挑战了霸权国的领导,而实际原因是其崛起策略不合理。” 近年来,很多国际政治学者和政治家纷纷将崛起中的与一战前的德国作比较,像历史上的大国崛起一样,国力不断上升的也面临着各种震荡与冲击。要应对这些挑战、真正实现和平的崛起,恐怕不能仅仅凭着良好的愿望,也不能完全靠摸着石头过河。深入了解自身弱点、吸取历史教训,对今天的来说显得既必要又紧迫。威廉德国作为大国崛起失败的典型案例,研究这段时期内德国的崛起与失败,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徐弃郁的著作《脆弱的崛起:大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可谓是恰逢其时。本书着眼于德国的大,并以此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德国崛起与失败的命运,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大”,而不只是停留于空洞的理论说教的层面;也有助于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大与命运之间的联系。
二、 内容概述
本书的着眼点是1871-1914年之间,德国外交、军事的演变及其结果。作者基于大量外交档案、记录以及中外学术专著,对德国的这段历史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生动的再解读。就书的内容来看,为本书分为九章,大体上基于历史演进的时间顺序展开论述,每一章都有一个论述的分主题,将这些分主题串联起来,德国在1871-1914期间的变化就浮出水面了。
本书的论述可以分为横纵两个主线:纵向是以时间顺序对德国大的演变及其结果的历史考察,其中以俾斯麦下台为分水岭,生动详实地刻画出了一个德国塑造、维持、偏离、抛弃大的过程。横向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德国分析,包括政治、军事体制,社会结构、民意和意识形态及其对决策的影响,半君主制半议会制的政治制度,宗教阶层矛盾下日趋卡特尔化的社会结构,相互割裂的军事——外交体系,有着扩张和强硬偏好的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这形成了德国塑造大和全筹划的客观阻碍,用作者自己的话的说:“德国的大只能以一种背着十字架跳舞的方式艰难发展。” 在1890年之前,宰相俾斯麦能够利用其巨大的政治能力和威望克服这些客观困难,然而在后俾斯麦时代上层建筑的缺陷对德国一系列外交决策的影响便暴露无遗,导致了德国的一系列错误行动。此外作者还详细分析了德国军事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大的影响后果,从俾斯麦时期老毛奇的军事,到后俾斯麦时期单骑突进的“大海军”计划和追求西线决定性胜利的“施利芬计划”,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呈现出,从军事服务于政治、军事与政治协调,到之后军事逐渐脱离政治的束缚,甚至完全抛弃政治的演变。
在俾斯麦当政期间,以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复杂而精密的手段构建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和德奥意三国同盟,德国始终保持了在欧洲的主动地位,通过外交和军事等领域一系列相互协调的政策,从而形成了某种整体性很强的大,不仅控制了德国统来的冲击,还实现了在相对和平环境下的崛起;而在俾斯麦下台之后,他的后继者们既不能理解他精心构筑的体系,更将其彻底推翻,随着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新政策的出台和演变,“新路线”、“同盟”政策、“世界政策”、“蒂尔皮茨大海军计划”、“施利芬计划”的出台,“外交新路线”对英国一厢情愿的接近既促成了法俄同盟的建立,有打破了英德之间需求与牵制的平衡。“同盟”试图通过与英国发生摩擦以实现与法俄的和解,结果使得德英之间“霸权——挑战”的结构性矛盾公开化。世界政策以及大海军计划则彻底激化了英国的敌对态度,德国几乎是亲手一步一步让自己陷入了外交“被包围”的状态,并彻底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安全困境之中,偏好激进与扩张的民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国这条失去舵手的大船越来越偏离大的轨道,直至走向大战。
三、 评价
《脆弱的崛起》以大为中心深刻剖析了威廉德国1871-1914年的兴衰,本书不仅对德国大塑造、维持、偏离、抛弃的过程的刻画入木三分,而且详细分析了德国社会结构、政治军事体制、意识形态和民意的背景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论述生动,是一细节丰富、逻辑条理清晰同时论述引人入胜的优秀学著作。我国国内关于大的研究虽已开始,但是仍显薄弱,总体来说尚处于很不充分的状态,系统的理论阐发、理论创新性构建和作为基础的大史研究尤为薄弱。 而本书的出现,则填补了国内对德国大研究的空白,并且可以为进一步进行大史的研究提供基础。当前,国内对于大的研究,大多是偏重理论层面的研究,这导致对大的研究显得空洞而抽象。但是若要丰富这些理论的说服力和厚度,需要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大为线索对兴衰的历史做出再解读,而本书恰恰起到了这种桥梁的作用。
首创大概念的是英国军事思想家和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其名著《论》中,他将大定义为一种层次的,其功用在于调节和指导一个或连同其盟国的所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精神资源,以达到由其基本政策所规定的战争之政治目标。 强调要以体现合理的政治目标的大来统帅战争,强调要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强调大与政策同军事之间的支配——从属关系。张春和时殷弘两位学者对大做了一个总结:
大主要围绕国际战争与和平展开,是的一种外向型行为,因此对外政策目标是它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大是一门综合运用一国或联盟的所有资源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艺术。它源于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因此军事手段不可避免地成为其首要关注对象。然而,不能过高地估计军事手段在大中的地位,否则会导致本末倒置。无论战时抑或平时,经济都是立国之本,也是大所依靠的根本力量来源。同时,政治状况对大的重要作用尤其表现为影响基本的政策取向,那是决定大的有无和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大还涉及能否以及如何充分动员和运用一国的社会资源。
《脆弱的崛起》结合大与历史现实的分析填补了大研究的空白,但对大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本书的不足所在。
回到本书对大的理解和在分析中的应用,作者徐弃郁认为,俾斯麦时期德国的大集中体现在1877年6月15日的“基辛根备忘录”中,其核心观点是主导地对当时欧洲大国间的互动施加影响,是各大国彼此之间的关系都要弱与它们与德国的关系。 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大主要体现在外交政策上,而没有强调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因素在大中的作用。在具体的论述中,徐弃郁是以时间顺序对德国大的演变及其结果的历史考察作为主要视角来展开论述的,虽然作者对政治、军事体制,社会结构、民意和意识形态在第一、二、三、五章的小节中有详细分析,但这些领域显然只是作为外交的背景,并不是主动塑造的大的一分,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因素纳入对大的分析中。此外,作者对外交与军事的协调关系给予了格外的关注,作者用很多笔墨来描写军事与外交之间或协调或矛盾的关系,及其对德国走向的影响,这种倾向在本书的后半分体现得愈加明显。但是,大难道只涉及外交与军事间的协调吗?回顾前文对大的理论分析,大是一门综合运用一国所有资源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艺术。大是以崛起为中心的涉及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精神等领域及各个领域之间相互协调的一组综合策略。它是基于经过深思熟虑的、手段和大目标之间关系的全面行动规划,既需要全性的精心合理的预谋和确定,又需要以灵活为关键的不断重新审视和调整。 因此本书作为对大的历史实证分析著作,对大的概念和理论把握有一定限性,为了对德国当时的大有更好的把握,未来的研究应当结合多方面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大。
结语
大是对历史的总结、当前的把握、未来的选择。对大国而言,大的谋划与研究至关重要,对于处于崛起进程之中的而言,这是一个呼唤与构建大的时代。确立恰当而又操作性的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则必须一以贯之,否则就会导致长期与短期、目标与手段的冲突,使决策者随波逐流。徐弃郁的著作着眼于百年前的德意志帝国,却处处折射出对当下的现实思考。通过阅读这本著作,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保持冷静和理性,审时度势,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对当前的有多么重要。
[参考文献]
[1]时殷弘. 大理论论纲[J]. 国际观察,2007,05:15-21.
[2]张春,时殷弘. 大——理论与实例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07:72-76.
[3]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徐弃郁:《脆弱的崛起:大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