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是一本由毕飞宇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衣》读后感(一):不怎么看电视剧 但常看改编前的原作。。
讲了两个故事 玉米和青衣 都很悲惨。。。
中篇小说 一下午就看完了 太悲惨太凄凉。。。
青衣算是一篇有主线的小说 但是玉米。。。总觉得作者写着写着就偏了题目呢 好多情节都在写玉米爹和别人偷情 不懂
《青衣》读后感(二):青衣:执念成伤
青衣分为两分,玉米与青衣。
玉米讲述了玉米的爸爸为了要儿子要了9个孩子,最小的终于得愿。但是好景不长,自己因为之前有官有权而偷腥,被发现,家中落魄,玉米因为要让家族立起来而嫁给自己不爱的人的故事。毕飞宇整体的风格是很让人喜欢的,整体的节奏把控还是不错。
青衣分之前看过《演员的诞生》满脑子都是章子怡扮演嫦娥的景象,一个人有了执念,减肥以及任何事都是做得出来的,但是也会毁了自己。
《青衣》读后感(三):莫失莫忘
经典语句:
1.等钱的日子里炳章发现,钱不只是数量,还是时光的长度。这年头钱这东西越来越古怪了。2.没钱的时候想钱,钱来了却不知道怎么花。钱这东西不只是时光的长度,还有历史的脸色。钱这东西现在实在是太古怪了。
3.地上的身影才是自己,f而自己的身体只是影子的附带物,人就是这样,都是在某一个孤独的刹那,突然发现并认清了自己的。
4.男人喜欢和男人斗,女人呢,一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和自己做斗争。
5.一个人可以有多种痛,最大的痛叫做不甘。
6.人不能比人,这话真是残忍。人不能比别人,人同样不能和自己的过去攀比。什么叫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镜子会慢慢地告诉你。
7.一个人学会了缅怀,必然意味着某一种东西走到了尽头。
8.事实上,当一个人看出了事态的严重性的时候,事态往往已经超出了当事人的认知程度。
感悟:
当一个人在追求某样东西的时候,总是会忽略很多重要的事情,伤害身边重要的人。而当自己发现有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时候。每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自己都会告诫自己,要不放弃吧,然后更大的错误就从自己说服自己放弃的时候发生了,直到事情向着无法挽救和无法挽回的方向发展,而自己也将身败名裂。
回首看来,自己什么都没得到,而身边原先拥有的很多种珍贵的东西都已经离自己而去,不可挽回。人世间最大的悲剧就是只有当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而当你想珍惜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机会。莫失莫忘,且行且珍惜。
毕飞宇的这篇中篇小说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女版的霸王别姬,一个人20年来对一出戏的执着,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都只是小人物,一粒粒微乎其微的颗粒,落在地上都没有声音。
《青衣》读后感(四):摘—青衣
说到底成长是需要机遇的,成长的进度只靠光阴有时候反而难以弥补。
权力就这样,你只要把它握在手上,捏出汗来,权力会长出五根手指,一用劲就是一只拳头。
一个人如果开始了节外生枝,大方向首先就不对头,说明她已经不行了,泄气了,
权力就是在别人听话的时候产生的,又通过要求别人听话而显示出来。
玉米的胸中凭空涌起万般眷恋,结结实实的,却又空无一物,很韧,很折磨人。
心冷一次岁数自然要长一次。人就是以这种方式一次又一次地长大的,心同样也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死掉的。这和年月反而没有什么关系了。
人就是这样,都是在某一个孤独的刹那突然发现并认清了自己的。筱
在命运出现转机的时候,女人们惯于以减肥开启她们的崭新人生。
幸运的夫妻最急着要做的事情就是命令孩子。
筱燕秋不是一块玻璃,而是一块冰。只是一冰块。此时此刻,她可以在冰天雪地之中纹丝不动,然而,最承受不得的恰恰是温暖。即使是巴掌里的那么一丁点余温也足以使她全线崩溃、彻底消融。
在某种时候,女人为谁而哭,她就为谁而生。
不是请客吃饭,对的。炳璋不想,就想办事。办事还真的是请客吃饭。
男人喜欢和男人斗,女人呢,一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和自己作斗争。
女人说到底不是长成的,不是岁月的结果,不是婚姻、生育、哺乳的生理阶段。女人就是女人。她学不来也赶不走。
女人说到底不是长成的,不是岁月的结果,不是婚姻、生育、哺乳的生理阶段。女人就是女人。她学不来也赶不走。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
亮相有它的逻辑性,有它的美。亮相最大的难点就是它的分寸,艺术说到底都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分寸。
当一个人看出了事态的严重性的时候,事态往往已经超出了当事人的认知程度。
人是自己的敌人,人一心不想做人,人一心就想成仙。人是人的原因,人却不是人的结果。
《青衣》读后感(五):命中八尺,难求一丈
玉米和筱燕秋,一个生活在乡村,一个生活在城市,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在她们身上都展现了同一种生存状态,一种不向命运妥协的执着追求的姿态,可是一个败给了空间,一个败给了时间,她们所追求的、所渴望的,终究都是虚无。
玉米从小生长在村的家庭里,长女的身份和母亲的懒散使她早早地挑起了持家的责任,但这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她本身就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她想要权力,从她与妹妹玉秀的暗斗便可知。同时,她也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她对父亲王连方的沾花惹草十分不满,于是就抱着弟弟王红兵挨个去那些与王连方有染的女人家门口,不动声色地让她们难堪。她聪明,有心计,如果把她放在古代帝王的后宫,她绝对可以游刃有余地与三千佳丽们周旋。可是那些后宫嫔妃们争宠,为的是荣耀,为的是财富,她们的目标是明确而实在的,可玉米呢?她如履薄冰,小心维护的到底又是什么呢?如果是家里的声誉,那么王连方的落马已经表明她失败了;如果是一个理想的爱情,那么彭国梁的抛弃也说明希望的落空;如果是美满的婚姻,那么最后她心不甘情不愿地匆匆嫁人则充满了悲剧性。
一个女人可以精明,但始终应该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过玉米的困惑并不是因为她个人的因素,而是那个环境所决定的。“女人活着为了什么?还不就是持家。一个女人如果连持家的权力都不要了,绝对是一只臭鸡蛋,彻底地散了黄了。”到底是女人持家?还是家挟持了女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彻底地限制了玉米,也束缚着同时代的其他女人。女人是家庭的附属品,“天大的本事也只有嫁人这么一个机会”。这样的空间里,玉米的所有精明算计都注定是一场徒劳。
有的时候会想,什么才算是死亡。究竟是阳寿已尽呼吸停止的那一刻,还是芳华逝去的那一刻,就已经是死亡了。“一个人的黄金岁月被掐断了,其实比杀死了更让你寒心。力不从心地活着,处处欲罢不能,处处又无能无为,真的是欲哭无泪。”从这一点来看,英年早逝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反而定格住了最美好的年华。
筱燕秋为什么会对年轻时的自己那么念念不忘?因为她是一朵在花期时没能绽放的花,所以不能结得丰满的果实。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葬送了前程,于是她得用自己的余生去懊悔,备受折磨。四十岁的筱燕秋,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成为十九岁的那个青衣了。春来是筱燕秋幻想中的另一个自己,风华正茂,美丽动人。也许上了年纪的人看到比自己年轻漂亮的人,难免会有感叹,唏嘘,甚至还有一点小小的嫉妒,看到她们,就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时光的流逝真的像水往低处流,无论你怎样努力,它都会把覆水难收的惨败面呈现给你。让你竭尽全力地拽住牛的尾巴,再缓缓地被牛拖下水去。”只有尽情地享受过青春的人,才能无悔而又坦然地接受岁月的无情流逝吧。
小说中最打动人的,莫过于筱燕秋上台演“嫦娥”的情节了。筱燕秋和程蝶衣身上有着某种相似的东西,都是不能很好地处理戏里戏外人生的戏子。筱燕秋仰起脸说“我就是嫦娥”,程蝶衣认为自己就是虞姬。嫦娥和虞姬都寄托着他们各自的愿望,筱燕秋渴望青春,程蝶衣渴望的是与师兄段小楼的一辈子。与其说他们在演戏,不如说他们在演的是理想中的自己,都影射着对现实的失望与逃避。人生如戏,戏却永远不可能是人生。“人只能如此,命中八尺,你难求一丈。”
《青衣》读后感(六):来,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这个语言是丑陋的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分。吐槽剧情,以及,吐槽语言。大概二八分这样。
我向来还是认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观点。比如说晴雯这样的。不是说我觉得多重要,而是,你拿,或者你拿你老公潜在的绿帽,来交换的那个东西,并不重要。
举一个例子,这个是出自哪里的,我记不清了。反正是外国的。古希腊的或者古埃及的。简单说,是有个城市被侵略者占领了,占领之后就得屠城。如果想要保全这个城市的居民,王后就必须光着身子骑马绕城一圈。王后答应了。当地居民为了不让王后感到难看,那一天纷纷躲在屋子里。结果还是有的男的偷看了,但是那个男的后来遭了天谴。
这个故事不是我杜撰的。但是我记不清楚出处。好像也不是侵略者要屠城,好像是国王有意让王后难堪。但总之是有这么个情况。
所以说要看你拿能换来什么。你拿你老公的绿帽能换来什么。在晴雯的眼里,晴雯这个人眼光多高,区区一个姨太太的位置,她能看在眼里。
玉米的遭遇呢,用冠冕堂皇的话说,这叫时代的限性。她还没有意识到女性可以成为独当一面的半边天,创造出更加的不依附于男人而存在的价值,比如说居里夫人这样的。化学元素没有公母之分。以及,这个是专门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剧,现在的女性当然好多了。
但我总觉得这种心气儿高也没高到哪里去。一个女儿总是盯着父亲的出轨对象。总是逞口舌之快。当时是哪个年代来着,八十年代还是九十年代。其实吧,这不是真正的农村现状。一个当干的把全村都整得像是个窑子似的,这也太猖狂了。我以为好的农村题材至少应该是《白鹿原》这样的,邪不压正,各有各的活法。这样看的话,就作者这个设定,如果把矛盾设置在玉米和她父亲之间,那想想都觉得很值得期待。
对呀,好多情节交代得很突兀。比如说玉米父亲也是情场老手了,怎么还能突然间就翻车了。这里是不是还应该增加一权利斗争的戏份。对呀,《白鹿原》里面也是两个大姓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嘛。
再说,就这么个篇幅,你还塑造这么多角色,留着这么多女儿是干嘛的,留着报菜名的?说起家里人给有志气的女孩子拖后腿,我总想到《傲慢与偏见》,这里面五个女儿,也就老四比较打酱油。老三这个书呆子还总是很及时地掉书袋弹钢琴呢。
哦,对了,我明白了,这是为了给后面的俩妹妹的案做铺垫来着。是我大意了。
我总觉得玉米是不是有点搞错重点呢?重点是让家庭内和睦。而不是在外面显得自己多伶俐。你爸爸捅的篓子你爸爸自己可以解决啊。
尽管这样,《玉米》如果能打三星,《青衣》撑死打两星半。至少前者的情节虽然有诸多突兀的地方,虽然作者写的很多东西有他的臆测,但是好歹情节丰满,而且有几处处理得可圈可点。《青衣》就注水太严重了。就是个平铺直叙从头写到尾的故事,还总是有大规模的抒情。够了。燕秋也不过又是一个玉米。
看到有人拿《青衣》跟《霸王别姬》类比,也真是够了。不要题材相似,就觉得可以相提并论了。这整个的《青衣》比不上《霸王别姬》里面开头分蒋雯丽演的那个妈妈。
燕秋的追求是什么呢?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嫦娥这个形象?已然不再的青春?她跟领导睡了也就睡了,春来也那样。真是够了。
哟,是不是可以说这个小说是在影射现在的演艺圈啊。这玩意也不用影射了反正。
……
下面结合具体例子来谈谈作者的语言为什么是丑陋的。请务必确认是WiFi情况下阅读。我前面说了,这个长评是二八分。十分之二,我已经说完了。
01:报菜名。这个菜名报得让我反感。因为它太突兀,太没有个人色彩。太像出于必要性,出于表现本文是个农村题材而有意使用的从百度百科里面粘贴来的一段话。
《祝福》我想到了《祝福》,虽然我们爱用鲁迅的表情包。这开头的一两段也是报菜名。但是鲁迅的报菜名是不是就很有个人色彩了。不是单单拎出来的一个无从着落的第三视角,而是确实看到了,确实有必要交代这些东西是什么。大概是老式的农业科技普及片和体验式的纪录片的区别。
02:我们不一样。请问,您这段话是从什么视角来说的。整个小说是从上帝视角来写的,其实就已经很容易出现问题了。这段高亮标记的话呢,是想说,您写的是农村题材,您自己也自诩是农村人这边的人,然后也会默认您的读者是城市那一边的人吗?否则为什么要凭空出来这么一段?您的文字不值钱吗?
03:自带注解。说得难听一点吧,自带注解的书一半都是假定自己的读者文化水平不高,话得多说一点,不然读者可能读不懂。当然了,适时的精彩段落还是要有的,因为你要考虑到那些喜欢勤做笔记的读者,这些精彩的段落多好,可以写在几十块钱买的手账本上。
04:不真实的对知识的敬慕。作者有没有真的去问过一个农村的十几岁的姑娘,她们眼中对知识是怎么看的呢。就拿普通话来说吧,普通话并不是很天然地让人羡慕的,因为它很突兀。尤其是在一个对普通话使用程度很低的地区,而当事人又同时熟知普通话和方言的情况下。举个例子,我爸爸出门,刚坐上火车俩小时,给我打电话,说话口音立马就变了。很多地区的人,就不说哪里了,如果你问起他们普通话的问题,他们就会反问,难道我说的不是普通话吗?我说的跟电视里的播音员一样啊。
05:不拿自己当外人的画外音这段如果是按照忠实于原著的方式拍成影视剧作品,一定不可避免地要有某人让人厌烦的画外音,用他堆叠的形容词来向观众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这是非常恶劣的。因为这不符合生活实际。好的影视作品让人物自己说话。画外音凭什么很天然地就应该得到观众的信任?形容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恶的一种词汇。因为它什么都没说,所以你怎么使用都不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