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是一本由[英]埃塞尔·莉莲·伏尼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虻》读后感(一):为啥这本书的男主叫阿瑟?
擦擦眼泪,说实话,牛虻可能是我看过最好看的外国小说了。伏尼契在情节和节奏上的把握堪称完美,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是真的一流。阿瑟和蒙塔奈利之间父子的情感纠葛以及阿瑟和琴玛之间的爱情使这本小说变得与众不同。唉,可怜的阿瑟啊,还是个孩子的阿瑟啊,尽管嘴上不说,可他多么希望得到神父的父爱啊,可是我们的红衣主教呢…… 怪不得保尔睡觉也要抱着《牛虻》 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中,从没见到像阿瑟这样如此有灵魂的男人。 “我挣扎着从地狱的深渊返回来,不过是为了打碎你心中那个伪善的神。” “我是爱你的,所以我愿意用尽全力将你从那个虚幻的上帝手里解救出来,可是你却狠心的将我推开。” “这下,你……和你的上帝……该满意了吧”
《牛虻》读后感(二):快乐的牛虻
看完第一分,并不对主人公一夜之间的信仰转变感到惊讶。相似的经验告诉我,这是由于对事物“盲目的信仰”是很容易崩塌的,而并非天主教本身的缘故。举例来说,从小在学校教育中被灌输顺民意识,倘若一日窥见光鲜背后的真实,这看似多年来牢不可破的光荣形象便很容易在瞬间崩塌。这便是迷信吧。
全本读完才有些体会到此书的深刻之处,那便是复杂细腻的情感。亲情、爱情与情谊、宗教背景的交织,展现了人在复杂的经历和人际关系条件下的真是一面。结尾主教的独白甚是精彩,仔细想想跟亚瑟年轻时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如出一辙。
此书不应限于批判宗教,歌颂的官方视角来看,实质上是表现了人信仰的复杂性。至于一度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流行而流行,此书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冷静和反思。这是十分有益的。
在行将就木时,我愿做回一只快乐的牛虻。
《牛虻》读后感(三):无论活着,还是死亡--牛虻
牛虻的悲剧似乎是注定的,不论是他离家后经历的生不如死的5年,亦或是他作为一名勇敢的者时时刻刻准备的牺牲,这些都不是我责备他的理由。令我责备他的是他偏要逼迫自己所爱的人非要在爱自己与爱信仰之间做出选择,不可能做出的选择,所以这不是选择,是逼迫。
‘你必须在我们两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你爱的是我,就从脖子上取下那十字架跟我走。如果你爱我爱的不够,如果在你眼里,这个木头偶像比我更重要,那你就去告诉上校,说你同意他的计划。’
“你更爱哪一个,我还是那东西?”
亚瑟一次次的逼问与斥责,要求自己的生父蒙泰尼里在自己与上帝耶稣之间做出一个选择,而他明明深知蒙泰尼里主教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信仰的上帝,而剥夺一个人一生为之追逐的信仰好比将他杀死更可怕,这一点身为者的牛虻更是清楚明白,而他却毫无迟疑的做了,这更是想把蒙泰尼里给逼疯。
《牛虻》读后感(四):哭了
看到最后感动的原因是因为脑海中时刻有一个第一章中的场景:蒙塔奈利神父和年轻的阿瑟穿越瑞士的旅行,在日内瓦湖边交谈、在沙默尼等着看阿尔卑斯山的夕照和琉森湖边两个人的沉默。
在最后一章几次牛虻与神父的交锋中,作者果然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在最后牛虻对神父的坦白和给琴玛信开头的那句"我亲爱的吉姆:....."时点燃了在小说开始埋下的泪腺伏笔
事实上父子两人都没有错,但到头来父子两人都死了,而且是比"动脉瘤"更痛苦的死法。多希望美好可以停留,停留在阿瑟儿时与蒙塔奈利的那次旅行,但美好从不停留。就如同文中最后提起的那首小诗:
quot;活着也好
死了也成
从此我就永远成了
一只快乐的牛虻。"
《牛虻》读后感(五):经典的新阅读方式
这个年代大概没人会去特意买这书看吧!记得小时候“牛虻”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至少也得跟保尔·柯察金一个级数的,这可是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革/命小说!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对《牛虻》总有种奇怪的印象。仿佛残留的幻影,始终高悬,挥之不去。 这篇故事里,有着“不/道德”的因子。 当然对于故事梗概,我还是有所了解的。也直到前几天在论坛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在打开新世界大门之前你就觉得哪些小说很微妙》,不出所料,没几楼之后,《牛虻》被丢了出来,同样中标的还有雨果《九三年》。 某楼说,一直在等待牛虻与父亲相认,那样狗血虐恋的情节,想想都酸爽不止。 于是迫不及待地下单购书。为了凑单,我还入手了大仲马的《波吉亚家族》。 阅毕,发现这两本小说竟有着微妙的联系。其一,主人公都是为了意大利的统一而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当然追求还是有所差别的);其二,他们的爹都是红衣主教(当然波吉亚PAPA最后还当上了教皇)。还有他们都长得很帅像个奇怪的发光体吸引众人飞蛾扑火什么的就没必要赘言。 相比手边的《冰火》读到第二卷,每天像挤牙膏般读上一章,我狂飙突进一刻也无法停歇地读完了《牛虻》。 经典不愧为经典。而经典绝不是艰涩难懂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是我这几年越发明确的观点。经典,一定是深受大众喜欢的,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依然散发出迷人而危险的魅力。 最的狱中告白,着实激荡人心;以及最后枢机卿抱着牛虻的尸体站在圣坛上宣布抛弃自己的神,真真杜鹃泣血。虽然我为这些所鼓荡,但为之流泪的,却是第二卷第六章,牛虻和琴玛沿着阿诺河,看到一群江湖卖艺人时,牛虻所吐露的心声。 —— 【“你难道就从来没有想到过那个可怜的小丑也有一个灵魂——一个苦苦挣扎的活生生的人的灵魂,给禁锢在那个畸形的躯壳里被迫当牛做马?你待人处事一贯心肠那么软——你同情花衣彩裤、帽铃叮当的扮成小丑的人儿——可你难道就从来没有想到过连这点遮羞的衣裤都没有的那颗可怜的灵魂?你想想那颗灵魂吧,当着那么许多观众,冻得直哆嗦,羞愧加上辛酸,把他压得气也透不过来——观众的揶揄像鞭子抽在身上,得硬着头皮忍受——观众的哄笑像火红的烙铁贴上光赤赤的皮肉,也得硬着头皮忍受!你想想那颗灵魂吧——当着那么许多观众,竟落得这样孤苦无依——有哪座大山会不往他身上压?——有哪块石头会不忍心往他身上砸?——倒还不如耗子好呢,耗子倒可以再泥地里找个洞往里一钻躲起来。而且别忘了,灵魂是无声无息的——他不能扯开嗓子大喊大叫——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哎呀,瞧我在胡扯些什么呀!你怎么听了也不笑啊!你简直不懂一点幽默!”】 牛虻其人,有别于那些高大上的革/命志士,是在于他那诙谐幽默的个性,辛辣讽刺的笔触,危险大胆的行事,和几不为人知的敏感,交织在一起。那腔为了意大利自由而喷洒的热血,混合着灵魂的孤独煎熬,是最见血封喉的。 还是阿瑟的美青年,他怀抱着对终身事业的热烈追求,一旁有恋人作为,他的灵魂同他的躯体一样,是圆满而纯美的。而这一切却在得知最敬爱的神父是身生父亲时轰然倒塌。 十三年后,从南美历经千难万险归来的牛虻,他的身体,连同灵魂一样残破。我甚至认为,他流落到在最低层中放逐自己从事那些遭罪的事情,是因为无法忍受自己的灵魂那么残破,而镜中的人儿依然俊美无俦。 故而,终牛虻一生,折磨着他的永远只有一件事,他对父亲的爱与恨。 【“世界上哪儿还会有这样的苦恼呵——心里明明愿意宽恕、只想宽恕,却又知道这是妄想——他不可能宽恕,也不敢宽恕。”】 不知为何,我脑海中跳入了法国画家华铎在1718年画的一幅画《皮埃罗》(又名“丑角吉尔”) “画中的皮埃罗手臂自然垂摆,站在我们面前。过短的裤子和过长的衣袖都突出了人物的笨手笨脚。仰角取景的方式增加了画面的沉重和凝滞感,画中人物似乎也不堪重负。皮埃罗身上散发出一种神秘气息:一方面这是个精致漂亮的人物,鲜亮的白色衣装反射出银色的光泽;另一方面,这又是个远离他人的孤独丑角,反映出人物的脆弱一面。” 穿着滑稽衣裤带着悲伤眼神的小丑笨拙地占据了画面的大分,四个同伴隐在身后。在画面的左下角,小丑右腿的旁边,不易察觉的角落,有一只驴子,只露出了头,眼神欲说还休,眼角有一滴眼泪。
《牛虻》读后感(六):流血的圣体
这本书说来也巧,去年10月份的时候曾经拿来品读,只不过当时可能因为一些心情原因,没有看进去而放弃掉。不过我相信一句话,如果是跟你有缘的书,总会在合适的时间与你重逢的。前几天正好在一位作家开的书单上又看到这本书,便耐着性子把它读完,颇有感慨...
这个小说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阿瑟,一位神父的私生子,因为被自己的青梅竹马误会而愤然漂泊到南美,受尽磨难,而后化名“牛虻”,并最终因为缘由英勇就义的故事。其实刚开始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是没太搞懂它的剧情的,一分原因在于作者蔡慧的翻译。比如“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这句话中本来可以直接说成丧失生命,将会永生;再比如“就是每天在大街上跟你擦肩而过的那些人他们的灵魂”定语修饰的太多,明显是异种语言翻译过来的。跳戏感蛮强;还如“趁这位好米歇还没走,求他给你请神赐个福”,我觉得完全可以说成“求他请神给你赐个福”...翻译讲求“信”“达”“雅”,而词句连贯则是基本的译文要求。不知作者是何缘故?记得杨绛在译《堂吉诃德》的时候,在原有张广森翻译基础上,删删减减十万余字,不光保持了故事的连贯性,还看起来更加紧凑。我想这也是她获得西班牙文学奖“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的一个原因吧。而也因为这个,我给本书少打一星。
但本书仍然可圈可点,书中分在第三第八章,蒙塔奈利主教在六月三号圣体节时带领民众,官员以及其他神父进行祈祷。其中有关于血的描述大体出现了六处,摘录其中比较经典的:
“老是血,血,血!铺展在他面前的地毯就像一条血水汇成的河流,满地的玫瑰花也仿佛溅在河边石子上的血迹”;
祂看着人间的痛苦和死难,咧开了两片沾血的嘴唇在”;
“我只落得孑然一身,私下茫茫一片荒寂,脚下是埋葬了我心上宝贝的血染的土地,头上是留给我的那缥缈而森严的天!”等等.而本章同样出现了诸多色彩,加以衬托,以圣体比喻牛虻,以圣血比喻牺牲,以红衣主教神志紊乱作为本章的终结。当神父悲痛至极,目光扫到之处群众的身体就像一片麦田遇上了一阵特大的狂风一样,回首过往,无不叹息自己做下的最错误的决定:“我悔不该干出这样的蠢事,”倒不如由着你们这些人去做尽坏事而自取灭亡...也许,以死于动脉瘤是他最好的归宿。本来作为基督教的办神功神父,切断与世俗的纠纷,六根清净是他基本的义务。只可惜残根未断,徒生事端。这让我想起《追风筝的人》当中阿米尔的父亲,同样没有管住自己的欲望,睡了奴仆的女人,从此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另外,作者在本书第一第一章就曾对本书全发展走势有过多次暗示,比如:“我以前和你说过,除了你,我在这世界上就再没有一个亲人了”表明他们两个不同于一般的关系;“你在暗中行这事,我却要在以色列众人面前,日光之下,报应你。......你所得的孩子,必定要死”暗示阿瑟最终的结种种。通过第一章对阿瑟的描写,更让我对阿瑟成年后报复性心理有着不同的看法:
曾经有一项心理学研究显示:幼童有一种奇行,有时候会把自己藏起来,让大人找不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感到格外的紧张深怕大人会自此忘却他们,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又享受着刺激的快感,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而这一切的原因,不过是幼童想看看大人是否真的在意自己。这种自虐行为交织着幼童的恐惧与刺激。而这应用到阿瑟上面,幼年严重缺爱让他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内心深处十分渴望被人爱的感觉。这个时候蒙塔奈利主教出现了,充当了“心理妈妈”的作用,为了能够被”她”爱,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像文末和他青梅竹马的琴玛就曾经十分怀疑他不是去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去送命。这在我看来,倒像是阿瑟想借此来引起蒙塔奈利主教的关注,让他能够注意到自己。而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阿瑟要装扮成蒂亚戈的老汉去调侃主教,分饰两角写文章讨伐主教,以及到最后黑牢内质问主教,“是选择祂还是我”,当没有听到自己的答案,不禁在死前最后一个夜晚痛哭,哭的不是生命的丧失,而是爱始终没有得到。于是从幼年砸坏基督十字架开始,就埋下了因果的种子,它在轮船上累积,在黑矿里累积,在马戏团累积,在监狱里累积,在教堂里累积,终于,在主教面前爆发了!爆发的酣畅淋漓,爆发的毫无保留。而这,也是阿瑟对神父爱恨交织的再一次升华。可以说,作者借用阿瑟这个载体,在第三第八章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一方面是为了阐述阿瑟对神父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借他口来讨伐当时的社会腐朽制度,对教皇国当权者的不满,甚至作者假借阿瑟口吻:“我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意大利,要出一份力替意大利摆脱眼下所受的奴役和困哪,把奥地利人驱逐出去,使意大利能成为一个自由的。”言下之意不就是要废除教皇国统治吗?
当然我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一个蛮有意思的细节和读者分享:在文章中以及末尾,当牛虻和博拉太太,神父对话的时候,在遣词造句上出现结巴的症状,作者是这么描述的:他就拿起刚才琴玛进门时见他还在琢磨的那封信,大声的念了起来,这一念却忽然结巴得厉害了...作者文中没有细致提及结巴的原因,那我想妄加揣测一番,也许他就和《陆犯焉识》里面的老几一样,受到邓指的传讯,说话故意结结巴巴,在这空出的时间内迅速观察邓指的脸色以便以最合理的口吻说出自己的要求,一看脸色不对,立马转口他处,自留一片安全地带。
总之这本书虽然在经历上没有很多的共鸣点,但是仍然觉得前几天没有放弃读这本书是我的幸事~
《牛虻》读后感(七):不翻开封面永远都不会知道
不的 没什么好说的,只是一个背景和连接纽带而已,反正小说里最无聊的分往往是(……)可是,自从有了牛虻,意大利青年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爱牛虻,这种爱纯洁得容不得半点误会,那就是单纯的花痴那种(……)
看到第一第一章里婀娜多姿娇俏玲珑的阿瑟,脑海里唯一的想法是:Poor little kid~~上辈子一定是个折翼的天使~~而且还是折了一对翅膀的~~~
第二牛虻闪亮登场彻底证明了我的大错特错,虻哥您上辈子哪能是天使额,您上辈子就是长了八只手臂四条腿的大神~~左护法是夏洛克·福尔摩斯,右护法是变形金刚,身后还站着超级耐打王奥特曼~~
就这样的改变小的已经敬佩得五体投地。在小的看来,人最难的不是一死而是改变,彻底改变,就相当于在过去死透,这种死而复生的壮烈岂是轻于鸿毛的一死可以一比的。
但事实证明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就无法在自己的过去死透,即使是牛虻也不例外。就算一个人能在皮肉上被千刀万剐,就算一个人的肤色能由牛奶晒成黑炭(成为包公不再是梦想!),但要改变一个人的心,似乎必须要超自然生物的介入(……)不管你现在怎么想,你强迫自己怎么想,一个人潜意识里最最单纯的情感会不自觉地映射到他的一举一动,甚至有时候是致命的(我说的就是袭击那次蒙塔奈利往那儿一站可怜的牛虻开都不会了,结果悲了个剧的)。
先说牛虻跟蒙塔奈利那真是相当的爱恨交织。第一里一声声carino carino 亲切的呼唤,让我一度以为有基情(……)后来醒悟了,开始思考牛虻对阿瑟的抛弃到底是因为琴玛那一巴掌呢还是因为蒙塔奈利和他亲妈对他的欺骗(后来证明是后者)。以鄙人之见,两方面似乎都不足以构成巨大的杀伤力,暗叹19岁的阿瑟心灵幼小脆弱。小的以旁观者的角度,觉着神父保守这个秘密远比说实话要好得多,至少他成长这19年都可以远离私生子的苦恼,“必须要说实话”跟“必须要善良”本来就是有很多矛盾的。至于琴玛,说说就清楚了…看在后面那么精彩的份上,小小的纠结就不计较了。蒙塔奈利和牛虻再次大篇幅的相遇是在那个神父要给自己的儿子判死刑之际。悲催的红衣主教舍不了自己的上帝,间接亲手结束了自己的儿子,还臆想死去的儿子的灵魂就是自己的上帝,醒悟了完了,自己也悲剧了。
小的一直觉得蒙塔奈利的错不至于遭受这么多的精神折磨,过于悲剧了,被逼着做选择结果双输搭命外加到死都没有得到儿子的承认,把空虚飘渺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更加虚无缥缈的什么都没有给自己的祂。
但如果严重化蒙塔奈利的错误,那他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人的一生大错来不得半点,钉下了罪恶的钉子,就算尽快地把它拔掉,那个疤痕还是会永远地留在那里,无论你今后是个多么好多么贤德多么善良的圣人。
再说牛虻跟琴玛。彼此相爱却每次都被阴阳界生生地剥离开。诙谐地说琴玛的悲剧心里就是,第一次——阿瑟我爱你,可是你怎么就死了呢;第二次——牛虻我爱你,艾玛,你怎么又死了……牛虻更惨,除了再琴玛回忆当中听到过一次曾经的阿瑟在她心中的地位,根本就没正式得到过答复,不过这样也许更好,“爱”不同于“相爱”,时间顺序不同,“爱”以“告知”结束,也许升级为“相爱”(正式),也许贬为“陌路”,爱是幸福的,相爱和陌路各有各的烦恼。牛虻的爱少一分,多一分深沉,比起天使赤果果的“纯洁”的爱,娇羞的青年Prefer牛虻对琴玛的纯洁的爱。
“琴玛,我早就爱你了,当年你还是个丑小丫,穿一件格子布连衣裙,领口上缝一条粗糙的花边抵肩,脑后拖一条长辫子,那时候我就爱你了,到今天我还爱你。你还记得吗?有一天我吻了你的手,你就可怜巴巴地求我:以后‘千万不要在这样了!’我知道我当时这个玩笑开得有点不知自重,请你务必要原谅我,现在我又在这之上写你名字的地方吻了一下。这样我就吻了你两次,两次都没有得到你的同意”
牛虻也真沉得住气,这话到死了才说,死了许久才到达收信人的手中。语言那么平淡,一如既往的俏皮的措辞,没有那死前的悲壮绝望和感情的喷涌,说得好像他过几天就会骑着马拿着戒指来到琴玛身边似的。可后面的一句偏偏是“好,就写这些了。别了,亲爱的。”
说马丁尼自己郁闷哪点比不过牛虻(不过后来他也看出来了)那就是马丁尼只是一味地对琴玛好。而牛虻尊重她、与她平等地沟通、欣赏她、会把自己的心事痛楚告诉她却也不是什么都坦白与她,牛虻与琴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好像牛虻的痛,琴玛感受得到。
然后是牛虻。如果牛虻不是牛虻,而是纯阿瑟的话,那这个故事就是纯悲剧啊。爸死了,妈死了,阿瑟也死了。每个主要人物的心里都有不同的痛楚,都有一触就疼的伤疤,而且最后都没如愿以偿(求死不算)。不过解决之处恰恰就在牛虻。牛虻不是黑白战争英雄片里面一根筋的粗汉子(我不招,我不招,我什么都不招,容嬷嬷来了我也不招。不招是吧?夹手指!跪搓衣板!炮烙!躲猫猫让你死,洗脸让你死,让你生不如死,看,死了吧。。。)牛虻也不是见风使舵的汉奸类。最敬佩牛虻的一点是牛虻几乎没有让自己处于下风的不义的位置,即使在人家的监狱里带着人家的手铐准备受人家赏的死刑那一刻。牛虻不说飘渺浮华的假话,他选择庸俗俏皮锋利得甚至有点惹人讨厌的大实话;它即使在监狱也会得到狱卒们的爱戴;他让人为他的勇敢坚韧正义崇敬,不论是那些试图就他出狱的人,还是那些想要置他于死地的人。另外就是他的尖牙利嘴和他的结巴,小的是在是爱死牛虻哥的结巴了~~他一结巴瞬间增强杀伤力啊有木有!牛虻哥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表演,Finita la Commedia 之后,小的也许应该为他大哭一场,但哭不出来,小的自知罪孽深重,为表达小的深深的敬意,小的内心为牛虻哥放场,大呼表演精彩~~
最后说一下小的认为最最最悲剧的一个人物。那个西班牙女人齐塔。她从始至终只说过一句对情节有推动作用的话——“你以为我说的是波拉太太?我才不至于那么糊涂呢!你跟她只谈政治,她也跟我一样,还不在你的心上。我说的是那位红衣主教!”牛虻浑身一震,活像中了一一样。 可是她才是唯一可怜没人爱的一个,渴望得到牛虻的爱,牛虻的内心却被一个叫琴玛的女人占据,弄得她好像是牛虻找找来的娼妓。最后派个老太婆来说自己跟一个吉普赛人跑了,牛虻的内心也没太大触动,后来对她就没描写了,遗憾。小的深深地认为,那个老太婆是齐塔自己扮的,她只是试着做最后一次的挽留,结果失败了……悲了个剧的,牛虻哥,这个女的你真的要负责的阿!~~
看这本书纯洁的动机仅仅是因为看到书名下面的作者名的旁边的小括号里写了个“英”字而已。结果赚到了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想当年在手机上下载的那个版本封面是红五星前面一个潇洒的波普版的切·瓦格拉的头像,还以为是俄国人写的当时就没点开来看,事实证明跟红五星木有半毛钱关系。
另回由于这本书的名字翻译而给差评的庞友~~知道是谁就可以了咯~~名字那是在是比标点还不重要额!为了您的身体健康,请勿纠结,谢谢~~
《牛虻》读后感(八):这是一本像韩剧的名著
这是一本像韩剧的名著 972
原创 2017-01-08 夏洛克的粉 每天提前N小时我们一起读书
A Te
Jovanotti - Safari
你没看错,这是一本像韩剧的名著。
《牛虻》给了我很多惊艳的感觉,你没看错,《牛虻》里面的剧情跟我们看的很多韩剧相当类似,在这本书里,你既可以体会到亚瑟内心对于自己信仰的坚定追求,也可以体会到当一个曾经的青涩羸弱的翩翩少年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内心坚定的志士的。
韩剧里面一定要有一个豪门大佬的私生子,这个私生子集中了所有男主角的优点:帅气、有才华、性格阳光。但是当男主角得知自己是私生子的时候,一场对于自己身份的抗争和报复就拉开帷幕了!
亚瑟也是这样,没有成为霸道总裁之前,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天天脑子里想的无非就是今天我有什么地方做的对不起我信仰的上帝了。内心最伤感的事情无非就是受到了同父异母嫂子的歧视。 他的平静的生活,有一天被打破了,他的嫂子告诉他,其实他是主教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顿时有一种幻灭感,他觉得被最信任的神父欺骗了,而且去世的母亲也骗了他。在监狱里面他才发现卡迪神父之前出卖了他,他的信仰也遭遇了沉重打击,就因为他不小心出卖了波拉,他也失去了琼玛的爱情和信任,波拉也因为他的无心出卖捕。亚瑟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准备制造自杀的假象,让神父和哥哥以为自己死了,他想去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从这以后,韩剧剧情就上线了,拿好纸巾,千万不要被剧情感动的流泪! 韩剧那些催泪的情节这本书都有: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远远地爱着自己的爱人。 当他再遇到曾经的爱人琼玛的时候,他已经变了样子,性情大变,说话尖锐,也做起了一个专门制造躁动的牛虻,讽刺教皇和主教不遗余力。 身体也不再是之前的羸弱和富贵模样。他已经由天真的白面书生蜕变为一名勇敢和坚强的者。 他已经看透虚伪和伪善,他用不近人情伪装自己那颗善良柔软的心。 他把自己曾经吃过的苦,受过的精神的折磨都自己吞下,不为外人道,把自己对于琼玛曾经的爱慕都掩饰在内心,用冰冷的外表去掩饰那颗火热的心。有没有很韩剧,简直就是韩剧里那个苦情又深情的男一号啊,真的边看边哭的,为这么一个用情至深的男人落泪! 我感慨,一个经历了战斗残酷摧残的男人,因为内心存有爱情的柔情,才让他在艰难的求生岁月中捱了过来。
可是真实的牛虻,其实是一只悲伤的牛虻。霸道总裁的心真的是藏的特别深,也许这才是霸道总裁总是那么吸引人的的原因吧! 他桀骜不驯的态度和尖酸刻薄的冒犯,还有他高深莫测的行动里,都是一种刻意的伪装。又有谁能看透他那种把一切痛苦深埋于心独自承担的孤单和洒脱呢? 他内心从不曾忘记自己深爱的琼玛,可是他到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告诉她,其实我就是你一直心心念念的那个人。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的一封信里,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至此,琼玛才豁然领悟:牛虻就是她曾经爱过而又冤屈过的亚瑟。
亚瑟临死前给琼玛的自白书写道:琼玛,当你还是个难看的小姑娘、穿一件方格布长衫、围一个皱巴巴的领巾、背后拖一条小辫子的时候,我就爱上了你,如今仍在爱着你。你不必为扇我的那巴掌而伤心了。
读到这里,我真的特别难受,为他的良苦用心还有那份对于爱情的执着而让我感动!此生他只爱琼玛一个人!这样的深情的霸道总裁早在1897年的《牛虻》中就已经出现了! 对于他的父亲,他曾经恨过,但是内心其实是爱父亲的,不然他不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对于父亲蒙太尼里苦苦相逼,让他在上帝和儿子之间做出选择,他其实深爱父亲,只是他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能用逼迫来挽回父爱。如果不爱父亲,他就不会在刺杀行动中对主教有所迟疑。
所以这本小说并不是一本冰冷枯燥的小说,这本小说展示了亚瑟如何成长为一个坚定的者,他如何从一个内心依赖宗教和信奉上帝能够解脱一切痛苦的纯真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他褪去了对于宗教的狂热追捧,他用苦难锻炼出一颗坚强的灵魂,那是一颗善良的灵魂,就像冰雪一样纯洁。 所以这小说的情节不仅超脱了一般的霸道总裁套路,而且读完会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牛虻的选择中一次又一次体会什么叫理想的坚定和崇高。让我们在牛虻对琼玛的执着中体会一个男人对于爱情保留的那份纯粹。
而我想说,我喜欢牛虻的灵魂,因为他只是为了爱,为了理想,不断追寻,追寻。至死方休。 愿我们每一个都能做一只坚强快乐的牛虻,飞来飞去。
作者简介 · · · · · ·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
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 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团体有过联系。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说《牛虻》出版。苏联作家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曾对牛虻有过高度评价。在六七十年代的,牛虻这个人物曾影响了许多当时的青年。
伏尼契晚年迁居美国纽约,苏联文学界人士曾到她纽约的寓所访问,并为她放映根据小说《牛虻》改编的电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纽约寓所去世。
赞赏
5人赞赏
阅读 38313 投诉
广告
简二家
关注
精选留言
写留言
2
澄(朋友)
欢迎留言,顺便点下↑广告,谢谢
1月8日
1
默吟(朋友)
小粉不该重复韩剧,这样会打消不少人的阅读热情
1月8日
1
作者回复
1月9日
1
临渊(朋友)
攒钱特意来支持
1月10日
1
Lily_呜(朋友)
初中看这本书,前排女生说:“这个名字好吓人,是个恐怖片对吧”。我……
1月9日
作者回复
哈哈,还有这样的事
1月9日
1
千重子(朋友)
棒棒滴,
1月8日
Cocoon Macondo(朋友)
保尔柯察金喜欢的一本书,鼓舞自己前进。可见保尔看到的是的动力,而粉君看到的深沉的感情。自从我看完法捷耶夫的青年禁卫军之后,我就曾觉得热血的书终不能长时间闪烁光芒,而现在看来,牛虻之所以还能打动人心,可能就在于它内敛的人性光辉吧。
1月8日
作者回复
保尔却因为“牛虻”的影响,错过了美好的感情。
1月9日
robin(朋友)
小时候镇上剧院有放映,因为一直以为是流氓,不敢进去看,今天算是了解了故事梗概
1月8日
作者回复
1月9日
临渊(朋友)
我也要霸道总裁
1月8日
作者回复
你自己就是
1月9日
xuzehong.2(朋友)
所以小粉你其实渴望一个霸道总裁的
1月8日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