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岛上》是一本由源远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190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住在岛上》读后感(一):值得推荐的好书
“真正的孤独是不避世的,它在喧哗之中自有一片天地,一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已经到达了完美的状态。”
源远的新书《住在岛上》终于与我们面世了,封面非常的漂亮,一片郁蓝的海,孤独的少年抱着鹿,男孩如草坪般的头发上又坐着一个人,看似孤单而忧伤。喜欢这样的感觉,单单折叠式海报的封面,就足以赚取读者的注意。这是今年值得推荐的书。
《住在岛上》读后感(二):恋上孤独
在这个孤独的时代,没有人觉得孤独是可耻的,面对空洞的成人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惯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在传统的眼里,这些“住在岛上”不善沟通的年轻人有些特殊,他们喜欢独处,个性独立,畏惧担负责任,同时厌恶社会交际和沟通。
新一代年轻人不再受传统的影响,不以孤独为耻,他们不介意自己是不完美的,一心追求自己想要拥有的感情和生活。作者将这些年轻人比喻成住在自己内心岛屿上的人,他们自信并且坚持着自己的方向。
在这个明朗的夏天,随源远一起,登上他的“岛屿”,感受孤独,恋上孤独。
《住在岛上》读后感(三):2011.8.26
很少有书能像几米的画那样给我强烈的压抑及窒息感
无关政治无关悲惨命运
而只是描写一个人在貌似正常的环境中的孤独的心态
是因为自闭还是因为学校
其实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也许每个人在读的时候
或多或少的都找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
每个从的教育制度下挺过来的孩子都是英雄
书的后半段倒是没什么太出彩的
讲作者在社会上的种种
无非是和谁谁谁交往
书的封面很特别
本来以为是腰封
后来发现是故意折了一段
有点意思
《住在岛上》读后感(四):喜欢源远的文字
我知道我的心中有一座岛屿。
一切美好的、不变的,都在那里。
我在这座孤独的岛屿上,一个人看明天。
被这段文字吸引,继而深深迷恋上。还记得那年夏天,源远与我们携手畅谈“寂寞”,时隔两年,他回来了,文字更加成熟与温暖,带着淡淡的忧郁的气息,如同永远长不大的少年般,一个人自由自在地,与我们分享成长的心事。那字里行间流散的味道和似曾相识的情景,让我依稀仿佛找到了自己成长中失真的梦。源远的梦是一座孤独的岛屿,但我不认为他就感到孤独,相反,他很自在,也很惯待在这个岛屿上。这是我们一群8090人的心态,在自己的世界,孤独并且享受着,生命也可以如此美好。
《住在岛上》读后感(五):不想长大
《住在岛上》描写了社会新一代年轻人自我寻找与成长的过程。主人公是一个有自闭倾向并且容易害羞的大男孩,不喜与人沟通,在现实生活和内心幻想两种世界里穿梭游离,慢慢地,将自己虚构成一个“住在岛上”的人。
我很喜欢书中的男孩子,源远。他也是现实中的源远,和理想中的源远交叠,这本书有了它存在的特别意义。
读这本书,走近了一个清秀少年的内心世界。他是那么孤独,那么脆弱,又是那么阳光,那么坚强。源远的文字真是非常舒服,带有一种梦幻般的味道。随他走上这座孤独岛屿,与他一起观赏岛屿的风光,历经成长少年的喜怒哀乐,突然之间就好想永远不长大,一直在这座岛屿上住下去。
《住在岛上》读后感(六):成长的倒影
时间总是轻易地抓住我们生活的节奏,然后在成长的过程里留下它的痕迹,有些是伤痛,有些则是喜悦,不管怎样,这些印记已被岁月记载,或许多年以后无人知晓,但也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开出成熟的果实。
《住在岛上》是源远的第二本书,作为80后的作家,多少承担着一些舆论的质疑,还好他自而真实。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细微点滴处惹人感动,放佛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走神,在落下大雨的街道上赶路,我们的青春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症状”,或固执、或倔强,再多的问题也都在年轮的进程里化为了过去,情绪陪伴着我们成长,心境却不似当年那般纯净和自然,随着社会的反射变得多疑多虑,这是一个尴尬的年代,在我们心里住着尴尬的思想,源远把这些易被忽略的心理状态变成文字,于是我们回忆当初,缅怀被改变的过去的自己,无奈又不能挽回,释然却无法跳脱。
在这些文字里,记录着一个人甚至一分小众人的成长经历,这些故事的发生给了这分人一个共鸣,不曾妥协、害怕被改变、胆怯又甘于活在自己的世界,哪怕一个角落,只要属于自己,就是一个港湾,让人倍感安全。80后在成长过程里,总是在经历一些思想的纠结,往往因为追求个性而迷失自己,世界再小,懂得自己就是全,世界再大,迷失自己就是空白。不光是源远,我们都在没有标准的生存准则里度日如年,看得清的是自己在各式各样反光面上的影子,却无法梳理真实的内心感受,并非我们找不到自己,也许只是累了倦了,害怕改变一种惯罢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岛屿,在这座岛上,我们都是岛主,有独属我们的白昼和黑夜,有自我判断的选择和解析,有不分年龄阶层的朋友和知己,听起来也许是幻境,但正是这样的一种勾兑,才能够完整地反映真实的内心情感,爱过痛过才知道感情的轻重,哭过笑过才明白放弃的对错,假如命运折磨了我,在这座岛屿,我还可以重新来过,由此来看,我们心中的这座岛,不仅仅是与现实抗争的避风港,更是我们积蓄勇敢与梦想的出发地,它可以随着我们的前进而移动,不管我们走过多少风雨,它都是我们的根基。
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源远的敏感和真诚,也看到了他的脆弱与恐惧,没关系,就像我们自己,总会在生命的某一时刻,变得忧郁不快乐,时间滴答走着,我们不会被抛在时代后面,就像这座岛不会弃我们而去一样,它体会我们的小脾气,了解我们的秉性,包容我们的无理取闹和任性,甚至可以讲,我们心中的岛屿是爱的源泉,只有住在上面,才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青春期就像无法解开的谜题,总在过后回想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成长的魔力,有经历,才有蜕变的可能,我们无法永远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这座岛屿上,来去的过客不断变换,我们每天都在邂逅,每天都在遭遇不同的人事物,看清自己,倾听内心,那么你所想所做都会化作好运流转而来,到最后,那些成长的倒影无非就是过去,只有不想过去的自己,没有过不去的亲身经历。
《住在岛上》读后感(七):美好的美好的时光
有人说偌大一个文坛,无论是《北京文学》还是《上海文学》,归根到底都是“农村文学”。这样的说法有点刺耳,可是现实的确如此。技术时代和电子囚笼中的城市青年是怎么长大的?在太多怀疑、愤怒、批判、嘲讽的声音中,在那些温情、做作、表面的东西下,成长中的年轻人如何才能悟到爱与幸福的真理。
有些作者的永恒主题是青春,在反复咀嚼下,这个主题历久弥新。十几岁正当年的小孩子并不懂得青春。他们紧致水嫩看不出毛孔的面容上往往涂抹着廉价浓艳的妆容,他们像和自己较劲一样大口大口抽着中南海点五,他们努力在动物园批发市场打理出西单华威范儿……直到一天,发现自己开始为了健康原因吃小时候闻到气味 就退避三舍的胡萝卜,发现不是大牌衣服简直不好意思穿到身上,发现自己开始关心房价和购车政策,那一刻,我们青春小鸟已经飞去,而且再不回来。
源远是一个有点特别的作家。他一直以“青春”为主题一咏三叹。上小说《我就乐意这样寂寞了》改编成舞台剧,成为去年北京文化圈的一件大事。新书《住在岛上》风格和上作品一脉相承,却有更多自传的意味在。源远好像一个有着自闭症的孩子,随时可以察觉到身体里流露出来的孤独节拍,慢吞吞的,像一种节奏。那是美好与脆弱并存的世界,回忆里的每一个瞬间化作一条条回路,在心底生根发芽,蔓延在黑暗中搭建出清晰的脉络。
在我们大多数人以一种懵懂态度消费青春的时候,有这样一种孩子,天生具备与世隔绝的能力。他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慢吞吞的,也和我们惯常的不同。当我们为高考悬梁刺股热血厮杀的时候,这帮家伙始终不为所动,依旧躲在自己的世界里睡懒觉,吃零食,看漫画。因为“慢”,我们那些青春血肉淋漓的伤痛一晃就过,早沦为记忆深处的零落尘埃。而这些孩子敏感,多疑,那种残酷就好像凌迟一样,一刀又一刀,贯穿整个青春期。
城市文学,并不意味着就充斥着奢侈品图腾,因为商业,因为消费,因为“性与购物”就卓尔不群。在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改变最多的应该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是最埋没人个性的地方,你就放眼望去北京CBD那乌压压片的“高级灰”吧,白领们在一个需要展现自己的地方,用这样一种色调培养自己的安全感。
美好的事物总是速朽。《住在岛上》这本书帮我们这些困于都市的人,创造出一个“结界”。或者说,你可以旁观别人怎么抽身离开,冷眼旁观烟火红尘。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走神想自己的事。我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同桌那个高挑白皙的男孩子,带着一副金边眼镜。他上课从来都忙着自己的事从不和人说话,有时候是 看课外书,有时候干脆睡到流口水。男孩子对谁都很有礼貌,客气到虚伪,数学极好别的功课常常莫名不及格。我心底里暗暗觉得他也许是个人物,似乎涌出些柔 情。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天长日久下去,直到有一天他神秘消失,与所有人都失去音信。
我们的青春常常都是由这些支离破碎的断章组成,没有逻辑,没有线索,常常也想不起来。然而有天回望起来,最为触动心灵却往往是这些吉光片羽。也许是因为太平庸了,不够伤筋动骨,而这一切淡淡的幸福组成了我们最为美好的美好的时光。
《住在岛上》读后感(八):青春小说写作指南
《住在岛上》是一本“郭系”青春小说,很好读,目标读者明确:20岁以下城市高中生及大学新生,见过物质生活并向往之,但尚无能力亲手抓取的。作为青春小说,应有的元素都已具备,通过分析这样的文本,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些青春小说的谋篇、策划和写作技巧。毕竟这算是出版界为数不多的上手比较快、致富前景比较好的体裁,相信有不少人会对其感兴趣,本书就可作为一个样本或指南。
青春小说的叙事应该使用第一人称,这是所有谋篇与策划的基础。由于目标读者已经明确,所以可以确定这个读者群需要的不是故事,而是情绪和身份的代入感。只有这个基础存在并发挥作用,后续的写作技巧和叙事桥段才会奏效。而一般小说应具有的,如故事冲突、意义追问等元素的缺乏,此时也可以被忽略。本书中,主人公与封面上印刷的作者同名,暗示了这是一个自述故事,目标读者群对同龄人的“自述”具有相当程度的天然好感,因为它强调了读者代入的可能性。因此,对青春小说来说,主人公这个人物就是全。
在此基础之上,主人公应具有一些固定属性。至少到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为止,这些属性应该说是必备的。所以,有志于进行青春小说写作的读者,一定要将这些特质熟饪于心,朝朝勤拂拭,随写随用。
第一,主人公不应喜欢集体生活场景。这是当前学生,至少是更偏向目标读者群体的集体情绪。作者源远在书中用了几个细节表达主人公的此项特质:不喜欢课间操、不喜欢与往、上课时也要戴耳机。“戴耳机”象征着“我”不寻求也不欢迎与身边人的沟通,在不喜与往的前提下,作者将拥有充足理由去描写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而非具体行为,也就规避了写作具体行为所需要的更多观察与更强笔力,而且,较之其他读者群,正处自我心理发现期的目标读者也更容易接受对情绪的描写。
第二,主人公应该任性。源远不想上的课就不要上,不想上的学和军训就逃掉,这满足了读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为了更好的满足这种渴望,作者一定要记得与此并置的属性是:主人公的任性行动总能成功。在整个商业文学世界里,不应存在能把主人公制服的人,青春小说也应遵从这一规范,而逻辑的合理性可以进一步打折,毕竟主人公反抗的只是分学校和老师,并非强大的邪恶力量或人类的终极弱点,因此达成愿望并不需要超强的行动力和令人信服的好运气的帮助。在这一点上,本书有一高光时刻,准备逃离军训时,面对老师的搪塞,源远说:“如果我决定要走的话,总会想到办法从这里离开的……如果你觉得有这个必要,那么我义无反顾。”然后作者旁述:“我肯定我的语气冷静得不像一个孩子。”对于“表述任性属性”任务来说,这段台词和描写简直太漂亮了,完全击中了目标读者的心理预期,在一瞬间,令读者将自我向往和期许与书中已成功的主人公等同起来,此刻将成为目标读者无法忘却的“光韵”时刻。
第三,主人公应该时刻感到寂寞。不喜欢集体生活的人必然对寂寞有着更强的感受力,但真的寂寞需要衬托物,因此,主人公必须有“知己”,这是踩着友情与爱情的红线的青春小说中特有的一种角色。知己存在的目的是用不定期的break up让主人公感受到自己的寂寞,这促使主人公反集体生活的性格得到进一步巩固。书名《住在岛上》,也是对这个特质的巩固叙述。
第四,主人公应该聪明。目标读者不喜欢看比自己更愚蠢的人的故事,所以每一个“我”都应该是个小天才,以满足读者的渴望。对于“我”没能获得的东西,一般不应存在努力后获得不了的情况,而是没有努力去争取;一旦进行了努力,成功应该唾手可得。书中进行了较长叙述的是源远的化学成绩,短期叙述的是后半段的都市文化、时尚生活,但由于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需要展现更多的生活场景,以致缺少了对其取得过程的叙述,显得说服力不强。不过读者可自行通过“化学”这个历史案例进行对照。
这样,一个典型的青春小说主人公形象就已建立,他聪明、孤独,不喜欢集体生活,任性但总被纵容。为了让他更有个性、更可信,他还应该具备一些时代特点。本书中的源远写Blog、用“人人网”查找朋友的资料,用博客和微博自我营销。这提示我们,主人公是2007年以后的高中生,也就是说,目标读者群是年龄小于等于他们的人。记得《梦里花落知多少》时代的青春小说里,主要的通讯方式是QQ,那是桌面客户端一统天下的时代,现在,SNS kills the desktop star。
不过,《住在岛上》最具看点的时代元素是此前只在小圈子的同人小说中出现、主流青春文学未曾涉及的“性恋”。主人公作为一个具备如上四种特质的花季美男,所博取的已不是校花的芳心(打出校花这两个字已让我觉得太土),而是另一位具备社会地位(无论是否在校园内)的成功或优秀男人的青眼。相信这一点也迎合了目标读者中分女性群体的偏好。有一点遗憾的是,作者描写的同中的细密心思与感情,似乎没有跳出已过时的异性恋的描写范畴,未能很好地体现同的特质,看起来更像是把以前的校花性别变成男而已。这可能是作者下一篇小说应该突破的地方。
最后来一点勘误,《冰雨》和《月亮惹的祸》并不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口水歌”,而是港台流行乐黄金的1990年代生产的杰出作品。这可能是作者小小的失误,但更可能是有意为之,因为这句话取得了一个良好的效果:它暗示读者,1990年代和1980年代的流行文化作品对于主人公来说基本相同,都属于“古老陈旧”范畴,因此从侧面更降低了主人公年龄。用这句话,作者照着目标读者群又走出扎实一步。
本文读者也须记得,一些小破绽的创造性运用,可以让构成元素相仿的青春小说显得更生动和更可信;谁运用得法,谁就能写出一更高水准的青春小说。不过,我还是建议,如果作者们能够在一些环节,譬如《住在岛上》的后半段,为主人公加入一些凡人皆有的磨难,并提示读者主人公可能在和人生观上有所思考与提高,而非一直打造“物质梦想展示柜”——它令后半分颇显单调——也许会在青春小说这一目前写法较为僵化的商业文学领域,开拓出一片更具钱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