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10篇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是一本由黄惠侦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一):写给你们

  老实地说,一直没有想过自己的书写会有机会面见台湾之外的读者,今天能够发行简体字版,是我运气,更是不易的缘分。

  我猜想,会对我的书写感到兴趣的,很可能是之前已经看过或是知道我电影作品《日常对话》的朋友,但不论你是否看过我的电影都不要紧,因为文字有它独立的生命,可以与电影血脉相通,却又有其自己的姿态与语法来向你诉说。

  那么,这本书想对你说的是什么呢?

  从2016年底《日常对话》拍摄完成开始放映后,到现在我正对着计算机书写的此刻,过去的这一年多时间,我跟着电影去到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柏林、巴黎、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曼谷、吉隆坡、首尔等等。从欧洲到亚洲,从那个时区到这个时区,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时常有人会问起,在那些文化国情各异的地方,大家看待我们家故事的角度是否也有所不同?

  我想,文化细节上的差异肯定是有的,比如电影里头牵亡歌阵那种魔幻喧腾的丧葬仪式,又或只是我大姨家中餐桌铺满了报纸充当桌巾的画面,对于每个地方的观众而言,都可能是种新奇的视角。这样的差别,本是情理之内,也是我早有预期的。在我意料之外的,是后来发现这些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观众朋友们,每每在映后座谈时提出的都是极为相似的问题。

  他们所关注的,都是关于家与家人,关于沟通的困顿,关于和解的不易,关于爱的种种艰难。

  站在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影院回答着那些提问的我,突然才发觉,原来除了爱能跨越国界之外,伤痛也能。

  这也许就是我们需要观看他人伤痕故事的意义,不为猎奇旁观,而是为了反身看见自己一直小心翼翼隐藏着的,那些可能已经结痂,或是仍然淌着血的伤。

  我们必须看见,才有办法试着去修复它。

  衷心希望我的文字,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请通过我们家的故事,看见关于你自己的心事。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最想要对你诉说的。

  最后,要大力感谢儒意欣欣的策划与编辑团队,愿意将这本书带给的读者,并为此书的出版费心尽力。同时也要向台湾的远流出版在整个过程中的协调与帮助致谢。是因为你们,这个故事才有机会与更多人相遇,我诚心感谢。

  二O一八年九月四日 写于台北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二):如果没有TA们,我们会变成什么?

  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记录片导演,拍了两很有名气的纪录片《我和我的T妈妈》以及《日常对话》。去年有一段时间我常常看到有关《日常对话》这片子的介绍或其他相关内容,但我也没有想要去找找资源之类的想法。前几天看到这个导演出了书,果断收了。

  我不是因为猎奇,可能觉得文字更容易进入到心里吧。

  自从我开始和女友写交换日记以后,越来越发现在日记里坦诚的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我一直致力于尽量的客观真实真诚的记录,仔细想想还是有一些小的地方会美化。在我的努力之下,现在能做到的是,不够真实的分删除或回避,一旦写下来的,就是真实的,自己骗自己,没意思。可是作者要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还把这一切拍成影像的资料呈现在世人的眼前,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但这一切的意义是深远的。

  很多人评论这记录片说,好奇特的人生啊。可真的有那么奇特吗?

  妈妈是,爸爸家暴,小时候导演还被爸爸过,妈妈带着导演和妹妹出逃,妈妈生命中有很多女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妈妈和女朋友们的爱情故事,“我和妹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生故事......

  难道我们生活周围就没有这样的人吗?只是TA们的声音太小我们听不见罢啦。

  有一阵子很反感获大奖的艺术电影或艺术记录片,总觉得不去挖这些边缘化的小众故事,难道就没事可拍了吗?还不是为了夺人眼球。还不是把自己架高。但真的是这样吗?这些人我们关注过吗?如果没有这些片子我们会冷漠麻木成什么样子啊?

  我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会看见一个流浪汉睡在露天的小区门口,渐入深秋,天气降温了,我每次走过的时候都会拉紧衣领,带上帽子,真冷啊,可是他却要睡在这里,晚上怎么办呢?他吃什么呢?好几个月了吧,我没有看见一个人走过去和他说话,或者问问他,提供一些帮助,他就一个人在那里,有时躺着有时坐着,我也不敢过去,但是大家(包括我)都已经惯视而不见了,该上班上班,该回家回家,他都不会在我们心里停留哪怕一秒钟。

  想起年初看的电影《大佛普拉斯》,菜埔和肚财的故事。菜埔白天是殡葬业的唢呐手,晚上是一个雕塑厂的保安,肚财靠捡垃圾为生,两个人成了好朋友,肚财常常陪伴上夜班的菜埔。肚财会买一些即将过期甚至已经过期的便宜盒饭,两个人边聊边吃,后来实在无聊就翻出工厂老板的行车记录仪来看,没想到卷入命案,肚财没了性命,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失了。不聊故事了,肚财这个人物塑造的实在太好了,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人背后有那么多动人的地方。他喜欢抓娃娃,他还说抓娃娃很疗愈(看电影的时候大家都笑了,很可爱),他用破烂把自己的“房子”布置成了一个飞碟外太空站,他只要吃一顿鸡腿就是顶好顶好的一餐饭了......

“我想他应该是慢慢理解,肚财现在死了并没什么不好,起码在他死的时候,在地上还能画出一个人形,像他这种孤独的流浪儿,应该死了很久之后才会被人发现,那个时候尸体都烂光了,只能勉强在地上画出尸水的圆形”.......“当然是困难,在肚财离开那位兄弟之后,就开始下雨,对他们来讲,不论是太阳还是下雨,都会有困难,但他们没办法想生命的困难,因为光是生活里面,就有解决不完的困难,社会常常在讲要公平正义,但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应该是没有这四个字,毕竟光是要捧饭碗就没力了,哪还有力气去讲那些有的没的。”“坐在肚财的飞碟里面,菜埔在想那个平常只能欺负他的人,现在跑去哪里了?看着床铺的周围,全都是肚财夹回来的娃娃和杂志剪下来的,菜埔现在才发现。他对肚财竟然这么陌生。我想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

  多平淡朴实的台词啊,可是每每读起这些句子,我都能回想起来,电影里那几个土土瘦瘦平淡无奇的小人物,他们值得被记录被讲述。

  扯了好远,说回这本书。导演用平实的语言讲述记录了一众边缘化的小人物之外,还在试图探索自己的爱与恨。生活中有更多的人直面伤痛,勇敢的从伤痛怨恨里走出来,好好的生活,这本身就是动人的奇迹。

  写到这里我词穷了,以我的智慧,我只能静静的看,慢慢的想,我们人类的世界本身就是深奥的宇宙,我们不懂、要懂的事还太多太多,不是事情本身有多复杂,是人心太复杂了。

  如果没有TA们,我们会变成什么?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三):最想对你说的,其实是那句“我爱你”

  那个叫月女的阿女

  有句老掉牙的台语俗谚是这样说的:“手抱孩儿,才知父母时。”才十个字不到,却如此精准贴切。

  ——《迟来的告白》

  那个叫月女的阿女

  月女生于1956年,和我爸妈是同年生人。虽然她是台湾女子,但是那个年代的人都有着差不多的时代记忆。即使隔着海,时代造就的命运,以命运还给时代。

  月女的家人朋友都叫她阿女,这是一种亲密的称呼。不过用阿女女儿的话说,这个阿女既没有月亮的特质,也没有女性的特质,更多的时候她像个假小子。阿女头脑聪明,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里,她还是为数不多念过几年书的女子。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阿女的姐姐,跟父亲“抗争”的结果。

  看到阿女的照片,我不由得拿她和我妈妈相比起来。也许不应该这样比较,因为每个女儿的心里,妈妈就是最漂亮的那个女人。就像在妈妈眼里,所有的女儿都是幼时的模样,当然也如幼时一般天真纯洁。

  不过抛开这些天性里的评价,阿女就是放到现在的时代来讲,也一定是个敢作敢为的“酷girl”。因为阿女喜欢女人,她的“另一半”还都是如她一般的女人。

  可惜的是,阿女或许不该喜欢女人。因为生活的太苦了,命不大好,又兼经济太差的缘故,阿女最终还是在与“初恋”(同她一般是女人)的赌气中,嫁给了初次相亲就被家人订了亲的阿源做老婆,虽然在场的人中只有她最不喜欢这个日后成为她老公,也让她伤透了心的男人。

  随后的岁月,在阿女一次次的反抗家暴中,终于在最后一次的反抗过后,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逃离了那个被称之为“家”的魔窟。而阿源在寻找妻女的那些日子里,总是会随身带着一把用报纸包好的刀。每个人在看到他的时候,总是会流露出对阿女的同情和怜悯,当然还有对阿源极端行为的恐惧。

  此后经年,阿女不用再忍受辛苦唱“牵亡歌阵”挣来的钱,被无良丈夫抢走的愤怒与无奈。她也开始组织起自己的“牵亡歌阵团”,养活自己及两个女儿。渐渐地,岁月就老了,阿女也老了。但是,她还是那么喜欢轰轰烈烈的活着,继续在她并不算爱的红尘打滚,继续在这红尘中寻找爱。

  黄惠侦的《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

  在看这本书之前,就有一名为《日常对话》的纪录片,被很多朋友圈的日常,传送着。

  但我还是喜欢看书,因为真正的好作品,即使看书也能看出画面感。《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就是这样的作品!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一平实的书,文字朴素的像是姑姨嘴里唠的闲嗑,但却在方寸之间揭露了生活的残酷和命运的滑稽。对!残酷和滑稽,只能用这样的平实朴素来衬托了。

  黄惠侦是阿女的长女,从小不好生也不好养,别别扭扭的长大,从六岁就开始和妹妹一起在母亲的“牵亡歌阵团”里帮忙。小小年纪的她,就如同幽冥的童女一样,领着那些红尘受难的灵魂一步步走过奈何桥,去往真正的极乐世界。

  在自己当了妈妈之后,黄惠侦那个想将阿女的故事拍成纪录片的想法日渐增强。这是早就已有的想法,是作者想要救赎自己不愉快的过往的想法,是作者想要替阿女跟阿女的命和解的想法。

  在当时那个传统的父系思维的社会里,女性是真真正正生来的弱者。在黄惠侦说阿女的命虽不好,但因为无名指的那颗亮痣,多少有点运时。我想,这也许是阿女作为弱者,反抗命运的开端吧!

  阅读《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在看到作者自己的成长分时,我不禁一次次的泪目了。尤其在看到阿女和阿源,在隔着的那块木板后无休止的争吵时;在看到黄惠侦和妹妹惠娟在另一边,捂着耳朵瑟瑟发抖时;在惠侦与父亲一起躺在单人床上担惊受怕时;在阿女一次次被阿源抢走家里的钱之后的暴怒时……我的眼前何止闪现了惠侦的孤独与无助,更多时候我仿佛看到了这个硬拼凑在一起,其实支离破碎的家庭背后,那一个个走失在世间的灵魂,特有的孤独与无助。

  女性,天生是渴望爱的。所以我想,这也许是很多女性宁愿忍受很多痛苦,也要在爱里怒放生命的原因。这些爱也许并不健康,也不值得,可是比起孤寂的活着,这些个肉身总是希望能将灵魂依偎在一起,取取暖,哪怕短暂,也是好的。

  黄惠侦在《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这本书中,并没有加入过多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太多对命运浓墨重彩的诘问。只是平铺直叙地叙述,按照时间、环境的变化,将阿女、阿源和她自己嵌进去,将她们遇到的人和事嵌进去,之后便随着生命的变化而变化。一切是那么自然,起承转合间,生命就过去了大半,阿女的女儿也有了女儿。于是,阿女的女儿黄惠侦开始懂得了母亲,开始想要告白在那些年的母亲。就像书里写的那样——有句老掉牙的台语俗谚是这样说的:“手抱孩儿,才知父母时。”才十个字不到,却如此精准贴切。

  也许,震耳欲聋的沉默,其实是一句,我没有不爱你。

  最想对你说的,只有那句“我爱你”!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四):原来我们都如此渴望被爱

  很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作者黄惠侦导演对自我的剖析,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在忙着解读他人,分析别人在怎样生活,却很少有人认真地注视自己,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

  想必出身纪录片导演的作者一定明白,一优质的非虚构作品,必定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她的文字里,很少有形容词,她将自己抽丝剥茧地剖开,不加以修饰,裸地展现给读者观看。甚至有些残忍地亲自将那些历经陈年,仍旧血淋淋的伤口撕开,希望读者们能够透过这些看到自己,看到这些遭遇并非全无意义,我们还有修复自己的能力。

  如作者所期,我在这本书里也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

  黄惠侦导演一直认为妈妈是不爱自己的,这种对妈妈不爱自己的想象,来自于妈不愿亲近,来自于被妈妈打,来自于曾遭受被妈妈所痛恨的父亲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你是不可能被爱的,因为你已经脏掉了。”

  比遭受到痛苦更可悲的是,我们将苦难的源头落到了自己身上。最深的心理压抑,来自于自身的否定。这种万般皆是我的错,重力之下的自责无力感,让我们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值得警惕的是,直到如今,这种事件受害者有罪论的言论还没有停止,“为什么被的人偏偏是你,你一定是做了什么引诱他的事!”这样的话语仍然十分普遍,对无辜受害者的苛责从来没有消弭。

  黄惠侦导演幼年持续性地做着妈妈会丢弃自己的梦境,一直不停地寻找着自己是否被爱的答案。在还没有拍摄影片,没有更深入地了解妈妈之前,她觉得这个答案永远也没办法到达。

  可开始记录妈故事之后,才发现这个看似坚硬的妈妈其实也是一个渴望被爱的小女孩。导演的妈妈阿女从小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父亲家暴的家庭里,阿女常常被父亲追着打,而妈妈则是避港湾:护着她不被追打,悄悄给她零花钱用。妈妈是外表坚硬的阿女身上为数不多的柔软。

  阿女曾亲眼目睹过妈妈偷藏农药自杀,幼年的阿女只能趁妈妈不在的时候,偷偷把农药丢掉。阿女在叙述往事的时候,伸手揉了一下眼睛,偷偷擦去了眼泪。

比起外婆为什么想自杀,我更在意的是那个偷偷拿着农药丢掉的小女孩,在当时心里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她是不是也很害怕被她的母亲遗弃,就像小时候的我所害怕的那样?我不知道原来这个打从我出生就见到的妈妈,曾经也只是个需要母亲依靠的小小孩。

  我曾经听过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她跟阿女有着类似的经历:在得知亲人选择自杀的那一天,小女孩哭得昏天黑地。她将所有的罪责都怪到自己头上,认为自己被遗弃了,没有人爱她。

  在这茫茫人海间,爱是唯一的浮萍。我们穷尽毕生去寻找关于它的答案,到最后却发现,原来这是一个连环相解的结。

  而唯有沟通才能够解开。

  在原纪录片《日常对话》的最后,黄惠侦导演的女儿问阿女:“阿嬷,你爱不爱我?”

  “你爱不爱我?”

  “我爱你啊”

  “我也爱你。”这又何尝不是阿女在跨越数年之后给导演的回答呢。

你爱我吗?原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不是肯定句,也不是否定句。而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感叹句。《日常对话》中阿女对外孙女的回答作者黄惠侦导演的女儿

  临床心理师洪仲清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写道:“作者听到了她自己心里的声音,没打算置之不理。注视自己,并且理解自己,鼓励自己,安慰自己,这就是爱自己的基本动作。”

  我们迫切地渴望被爱,但是我们又将自己厚厚包裹,不去听自己的声音也不给别人注视的机会。每天都有很多篇自媒体文章在说:你要爱自己。可是怎么才是爱自己?如临床心理师洪仲清所说,爱自己不仅仅是饮食,外貌等等的精心打理,而是看见自己的软弱,并正视它。

  我们都值得被爱,被人妥善温柔地珍藏对待,但是首要的是学会如何爱自己。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五):迟来的告白是与自己和解

  假期第二天花了一整天时间看完了《迟到的告白》,起先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这本书作者之前拍的纪录片Small Talk,生活得太平淡或者太普通的我对于社会边缘群体上演的陌生生活总是充满了兴趣,总是企图利用书籍或者纪录片去窥探另外一种人生,因此看到导演出了一本随笔《迟到的告白之我的T妈妈》来补充纪录片背后的故事就很期待了。

  这本书是对纪录片内容的一个完善和补充,但是书本内容独立即使没有看过纪录片被感动完全没有问题。《迟到的告白》中,作者对自己生活进行了更加细节化的描写,系统的回顾梳理了自己和母亲,父亲,妹妹以及以往生活中来来往往的阿姨的相处的细节,之间的情感联系,最后对自己前半生进行总结和整理,通过对以往生活和各种人物的梳理与曾经挣扎的计较的害怕的弱小的犹豫的自己和解,在一个不小的年纪也执着的追求去解决自我定位也就是我是谁的问题。迟到的告白,是女儿对妈妈经久误会的解除,是母亲与女儿重新审视彼此关系来向方告白自己的心意,也是女儿试图与自己的记忆和解,对曾经的生活的包容和接纳,更是女儿作为新的母亲对母亲身份的认同和感谢。

  不管是这本书还是之前的纪录片,母亲阿女始终都是绝对的女主角。母亲在纪录片中给人的首先的视觉冲击可能更大,短平头,汗衫和长裤,典型的老大爷的形象。而且书本相对于纪录片给出了更多母亲生活的细节。我一直很好奇阿女是怎么发现她喜欢女生的?十九岁的时候就能认清自己真实是喜欢女生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在我现在看来)。我对阿女在纪录片的第一眼就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因为我奶奶和阿女的外表真的非常非常像,在我映像中一直是短平头,永远都是一个短袖加长裤,从来不喜欢穿裙子,而且不喜欢下厨房,不喜欢种菜类似农活(老家农村老太太主要工作),而且喜欢更多男性从事的爬山找草药。看见作者老妈影像我首先就想到了奶奶,会不会她心底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但是现在我也不知道。她的年纪应该比阿女要大一点,从小生活在深山之中我也不知道她是否知道这个概念,她很幸运的没有遇见一个家暴的丈夫,还生了四个儿子也没有婆婆刁难,因此没有什么能够鼓动她离开家的因素,只是很平淡顺畅的过着她的生活。但是看见阿女我就忍不住在想我的奶奶是不是有可能压抑了她的一些情感在生活。

  《迟到的告白》孩子对于以往生活的梳理会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无法避免的就是妈身份。《我的T妈妈》在第一时间能够吸引我,也是因为她首先从子女的角度来讲述身为的母亲。将社会对群体的关注看成一个整体的话,年轻的群体可能吸引了90%的目光,对于老年人的关注真的很少很少,而从子女的角度讲自己的妈我还没有看见过,以前看过国内一电影《光棍儿》讲农村老男人里面有提到过一点点农村老年性恋群体。同时社会对与男性群体的关注也是远远高于女生,性别的歧视等等让在社会上的生活更加艰难。我很佩服阿女,因为她能在19岁就认清自己的性向;能在32岁(推算)有勇气带着两个孩子逃离家暴的丈夫用自己的能力撑起这个家;而且在生活中能够勇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人(虽然感情上貌似有点渣),起码在脱离丈夫之后的生活也算是比较肆意和自由了,在规则和社会的重重压迫之下还能过得比较随心就是这辈子最大的胜利了吧。而且当作者的侄女说出他们谈恋爱我们为什么要阻止和干涉时,对比之前作者对他的长辈的采访,我真切的感受到台湾时代的进步,年轻人的思想真的在转变了。

  书中描写的女儿和母亲的关系有一些不是很明白。在离开原先的家之前,女儿一直以为母亲会丢掉自己所以没有安全感因此和母亲之间有了点隔阂。但是这些不安全感为什么没有随着和母亲妹妹一起的离开而消失呢,并且一直延续了下来。作者作为母子关系中的索取方,是不是对母亲的要求有一点点过高了。而且父亲作为家庭中的过错方,因为死亡就能把所有的怨恨带走,甚至在女儿被父亲猥亵之后,女儿还在悲痛的回忆中去计较般的寻找一丝温情,去寻找父亲所作所为的他因,去给父亲的家暴给出理由,甚至去责难自己是不是没有给父亲台阶下,作者自己也说“我的恨从来都不是因为父亲对我做了什么,而是来自我不问”。这个点就很奇怪,让我想不明白。是因为在情感上对母亲太在乎而对父亲的忽略吗?或者说作者其实不是在责难母亲,而是在后悔自己在父亲家暴过程中的不作为,即没有能力制止父亲也没有能够保护母亲?

  不得不说这本书中提到的家暴之经常,之频繁和广泛真的是令人发指。作者的外婆经常被外公打骂到在厨房藏农药想自杀,作者的母亲被父亲家暴到之后带着女儿逃离,之后作者和母亲的家也成为了母亲朋友被家暴之后的港湾。女性地位之低下看得心痛。在纪录片中作者问妈姐姐知不知道妹妹被家暴,姐姐说大狗也要看主人,打也要等到我走了之后再打,闹了一晚上好吵。问舅舅,舅舅说不嫁人怎么办,嫁都嫁了怎么办。这就是乡土社会最原始最真实的田野调查,幸好阿女能够有勇气逃走。但是即使走掉了,也没有能够离婚,这直接导致了两个女儿的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对比现在还想倡导离婚之前有两个月的冷静期的政策都是不知道家暴对女性的生命有多么严重的威胁。女生要在这种传统氛围浓厚的环境下自由的生活下去真的是太艰难了。但是有些被家暴的女性们没有像“外婆”一样去“寻死”而是很果断的离婚,也是社会进步女性自我抗争的开始,起码已经有一些人行动起来去维护的利益,不管怎么样还是有一些希望的光芒。

  作者在书中说

作为我妈小孩,我的确有着非常痛苦的成长经验,然而那痛苦并不是因为我的母亲,而是因为其他人的歧视

  看到这句话是我的愤怒大过了伤感,都已经发展到2018年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歧视现象呢,歧视,歧视女性,歧视剩女,歧视艾滋病,歧视残疾人,真的是关你屁事啊,咸吃萝卜淡操心。人人平等去追求各自的幸福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好吗,怎么那么喜欢戴有色眼镜看人呢?love and peace希望终有一天没有偏见,没有stereotype,真正能够实现众生平等。

  《迟到的告白》是一本在艰难生活中依旧寻找幸福的书,作者对以往生活细节的描述精准到记得小时候煮粥用的电饭煲,虽然作者的家庭在社会中属于比较边缘的种类,但是这样的生活也值得我们关注,边缘的家庭中流行的仍然是最主流的爱,母爱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仍然会在生活中交叉去谱写感情的起起伏伏。

  谢谢黄女士将这样一个温暖的故事带到我面前。

标签:告白 和我 妈妈 读后感 10篇 告白和我 告白妈妈 告白读后感 告白10篇 和我妈妈 和我读后感 和我10篇 妈妈读后感 妈妈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