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是一本由陈众议著作,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一):强力推荐!
强力推荐!
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于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小说家,写作语言为西班牙语。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的神话般的历史。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二):对马尔克斯多了些了解
通过陈众议所著《加西亚·马尔克斯传》对我所喜爱的作家马尔克斯有了大致的了解。
不足之处是,对马尔克斯的个人生活和创作只是浮皮潦草的,并不能真实细致的反应。
陈众议,一个的学者,一个只是从远处旁观的人,而不是生活在其身边的人,甚至不是生活在拉丁美洲的人,怎能要求他写出包含更多关于个人生活细节、深入的传记呢?
结果只能是从各种书籍、报纸上摘录,同时再加入些马尔克斯作品的内容概要及简略评论。
看完此书收获不大。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三):用文学成就“大屋”
高中时看《百年孤独》看得我很凌乱,只记得人能诡异地长出猪尾巴来。最近这本书又掀起了一股热潮,看看马尔克斯的传记有助于加深对这作品的理解。
加西亚•马尔克斯总把它和外公外婆以及儿时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据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忆,“大屋”的很多房间是空着的,其所以空着的原因是它们的居住者死了——可能是哪个亲戚,比如他的舅老爷拉萨罗•科特斯、姨奶奶佩特拉•科特斯或者姨妈玛尔加丽塔。为了他们,房间一直空着。后来孩子们长大了,房子不够住了,外婆就请人加建几间。因此,实际上,房子由四分组成,建成于不同时期。
住在那么一座“大屋”里,加西亚•马尔克斯难免感到既渺小又胆怯,尤其是在黑夜来临的时候,房子变得静悄悄的……
多年以后,当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得不离开阿拉卡塔卡时,“大屋”就成了他最大的“精神负担”,因为他想用文学“成就它”,一半为了忘却,一半为了。他后来多次提到的那萌生于青少年时期的长篇小说,指的就是《大屋》——《百年孤独》的雏形。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四):皇帝的新衣
加西亚马尔克斯受到了在世间无与伦比的赞美,似乎他还挺享受的。但是我却觉得这是多么的可怕,这是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一边倒评论。这是这个世界的悲哀,对一个人物只呈现出一种声音。但现在不同了,有一个人不喜欢他的作品,甚至觉得十分肤浅,那个人就是我本人。因为有我,世界不可悲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路遥有一拼,他们之间孰优孰劣我根本不在意,但是他们同样的极度意淫,路遥用现实意淫,加西亚马尔克斯用魔幻意淫。我理解一种情况,就是加西亚用魔幻的手法让读者不自觉的抛弃理性批判,达到感性的完整性。(在此是比路遥高一层次的地方)这确实是一种很高级的手法,但是绝不是最的手法,这种东西并不能打动人,至少是只靠这种东西。
我相信的文学作品绝对是对痛苦的交流和沉淀,没有丝毫浮华和优越,剩下的是直率和亲切。加西亚做作的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本应该收到很多批评才对的,但是太少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这个时代的穿新衣的皇帝,你们都说看到了他漂亮的衣服,甚至连加本人都相信他此时正穿着一件漂亮的衣服,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可怜的裸体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五):孤独的马尔克斯
陈众议老师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是很不错的一个关于马尔克斯传记的版本。值得推荐哦~
周日去单向街书店听了陈老师的一个讲座:马尔克斯为什么重要?
陈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个人观点:《百年孤独》非常保守,保守到悲观的境界。其保守程度堪比我们的国粹《红楼梦》了,何以言此呢?慢慢道来。。。
首先是它的主题保守,在大多拉美文学家追求文学表达的新形式的年代,马尔克斯则回归原始状态,他的叙述方法是从外祖母学来的,亲切,熟悉,悠远的感觉一下子弥散开在整个小说中。
其次,是集体无意识。《百年孤独》故事中大家感受到的是来自远古的声音,来自原始生命的冲动。马尔克斯将原始冲动推延到了一种极致,这种拥抱可能太过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很彻底,怀疑人类文明的走向,当跨国公司横扫非洲的时候,马尔克斯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想努力拥抱过去美好的传统,可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回不去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六):马尔克斯的无奈与屈辱
很多人只看到马尔克斯的成功与荣光,却不知其背后的艰辛、无奈与屈辱:
◆他早年写诗,老师的评语是"诗歌与你无缘";一生钟情于电影脚本,但没有一个获得导演的认同。
◆转辗多个大学,每次都只读几个月就辍学,一直没拿到文凭。
◆激发他创作《百年孤独》、一生魂牵梦萦的祖居大屋,因生活所迫,被母亲廉价卖掉,如今只剩一片废墟。
◆他年轻时租住在一个简陋的房间里写作,木板隔壁是妓院,整天叠起。
◆守门人不愿夜里给他开门,他无钱付,只好把《枯枝败叶》手稿作抵押。
◆《枯枝败叶》写出后,出版社劝他尽早放弃这个行当,另谋他职。这小说在一个又一个出版社流浪5年之后,病急乱投医的他将其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书商,小说问世了,书商却不见了。他不但没拿到一分钱稿费,还支付了所有出版费用。
◆他最初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哥伦比亚员,但不允许他搞纯文学创作。
◆18万字的新闻作品《一个遇难者的故事》差点让他被者暗杀,只得流亡巴黎。
◆他年轻时在梵蒂冈等了无数日日夜夜,想拜谒他无比敬爱的教皇,但连教皇的影子都没让他见着。获诺贝尔奖后,教皇保罗二世主动成了他的朋友。
◆流亡巴黎时无力支付房租,被女房东赶走。多年后成功了,他主动跑去偿还房租。房东后来知道了他是诺奖获得者,又在报纸上打寻人启事,把钱退给了他。这事被文学界传为美谈。果真是美谈吗?
◆他与古巴总统卡斯特罗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但卡斯特罗禁止言论自由,逮捕自由作家时,他除了抗议,别无他法。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篇他非常满意的小说,一直无人愿意发表。
◆他把《彼得罗•巴拉莫》电影脚本交给导演时,对方说这是他看到过的最差的一个本子。
◆他煞费苦心将《金鸡》改编成一流的脚本,导演说:推翻重来。
◆《恶时辰》写完后,无人肯用,他用旧领带一捆,要妻子当垃圾扔掉。妻子收藏了。第二年,小说意外,但出版时,被改得面目全非。
◆他年轻时见过海明威,海自杀时,悼念文章铺天盖地,他写的《见到海明威》没一家报刊采用。20年后,一字不改地被全球众多重要报纸竟相刊登——他得诺奖了。
◆花了18个月,他写出了《百年孤独》,这时,妻子已变卖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而从小说的第一稿《大屋》算起,他已耗去了整整18年。
◆他投稿《百年孤独》的邮资,是妻子拿仅存的首饰支付的。
◆《百年孤独》投出后,被西班牙一家出版社无情退回。大作家托雷的评价是:“必须删去毫无价值的诗趣。”
◆卡门女士代理《百年孤独》的版权,马尔克斯只能获10%的利益,他给她的授权期是150年。合约签于1967年。
◆获诺奖后,他写出了自认为更好的作品《家长的没落》,但多数读者并不卖账。
(以上资料来源于《加西亚•马尔克斯传》)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七):马尔克斯的坎坷文学路
“你的诗不像诗”
许多年以后,当他站在瑞典皇家学院的领奖台上,也许会回忆起他半生文学路上的种种挫折与坎坷,并且为他当初的选择感到欣慰。
1948年4月,哥伦比亚的左派总统候选人遭到暗杀。一时朝野震惊,舆论哗然,首都波哥大陷入一片混乱,争也白热化。这场动乱持续了三天三夜,几千人死于非命,史称“波哥大事件”。当时正在波哥大上大学的一位青年人,目睹了政治的肮脏和残酷,于是更加坚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而另一位青年人,作为学生代表正在波市参加国际学联会议,经此巨变,他却坚定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决心。此二人,是一对好朋友,后来皆成为美洲的风云人物,闻名全世界,前者为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后者为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
说起马尔克斯,世人皆知他是文学大师,甚至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小说家—— 没有之一。然而,马尔克斯是横空出世的天才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如果从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来说,他当然算天才;但如果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其实他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才。仔细考查马尔克斯的人生,非常有励志色彩,他的文学道路曾经是那么的曲折坎坷。
童年的马尔克斯喜欢读书,沉默寡言,不爱与同学交往,被认为是全校最怪的“怪人”,同学还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小老头”。他作文写得好,受到文学老师的鼓励,于是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当一个作家。中学的几年时光,他是诗社的成员,沉醉于诗歌的阅读与写作,幻想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虽然他写了不少诗,而且还自鸣得意,但是文学老师却说:“你的诗不像诗”,令他颇为沮丧。老师还说,诗歌与你无缘,还是写小说吧。就是这句话,改变了马尔克斯的人生道路,他终于放弃诗歌选择了小说。
流亡欧洲
然而,马尔克斯的小说之路也不那么顺利。由于兄弟姐妹越来越多(父母前后生了十一个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差,父亲指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遵从父命,他无奈地进了法学院,他上的那所大学是培养大律师的摇篮。而他一心想当作家,根本不喜欢法律专业,于是逃学和旷课成了家常便饭,后来干脆中途辍学了,一度以当中学代课老师、当记者谋生。为此,父母郑重地劝告他,母亲去学校找他交涉,他也不回头,不惜与父亲闹翻,背上“不孝”的名声。经历了1948年的“波哥大事件”,他完全相信了从小把他带大的外公的说法:“搞政治的,没一个好东西”。他彻底看破了政治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学。
受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纳等人现代文学的影响,马尔克斯开始模仿这些大师写小说。花了几年时间,他总算完成了第一小说集,没想到却被出版社退稿了,甚至当时的名家在退稿信中劝他放弃写小说。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青年马尔克斯心灰意冷——从此,他沉默了,长达十年。这小说在出版界流浪了五年,也受尽了奚落。直到1955年,他病急乱投医,将书稿交给一个陌生的出版商。后来呢,书倒是出版了,出版商却蒸发了,他不仅没有拿到任何稿酬,还倒贴了全的出版费用。
这一年,在报社工作的马尔克斯,由于写了一篇揭露现实的报告文学《一个遇难者的故事》,而得罪了军事当,于是流亡到欧洲。他在巴黎也很落魄,长期拖欠房租,像一个流浪的乞丐。后来运气好转,他又当上了记者,小说创作也有了长进。尽管写出了一些好小说,也得到圈内人的赞赏,但仍然没有出版商看得上。
1961年,没有混出名堂的马尔克斯投奔墨西哥,在朋友帮助下,从事编剧工作,一连写了四五年的剧本,还是没有一成功的。尽管他自己喜欢电影,但他只能算是个蹩脚的编剧而已。让他多少有点欣慰的是,1962年出版了第二小说集。促使他重新萌发创作小说的机缘,是由于他的一个朋友在一次凶杀案中成为被害者。不过,这小说的出版暂时并未给他的处境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艰难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的转机出现在1965年,是年他接受了一个研究者的采访——第二年为他写的个人传记出版了,并且创造了传记类作品的销售纪录。被采访激活了马尔克斯的创作热情,在这一年的某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觉得在他脑子里酝酿了十几年的那小说要着床了,就像一个十月怀胎的母亲有了临盆的预感。于是,他闭门写作,十八个月之后,完成了这名为《百年孤独》的书。而该书的出版引起轰动要等到1967年——这一年,马尔克斯刚好四十岁。
在创作《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曾写过一叫《大屋》的小说,他决心把从小听来的外公外婆讲的故事写出来,这书在他心里已酝酿了很多年。《大屋》写出来后,他自己都觉得失败了,因为他的写作经验还不成熟,后来只好拆散成几个中短篇。经历了多次的挫折之后,马尔克斯不断地重建自己的信心。他坚持不懈,努力地探索,不断地提升,后来才有旷世杰作《百年孤独》的诞生——从《大屋》到《百年孤独》,耗去了十八年的时间。如果没有他的坚持,我们就看不到《百年孤独》,也看不到其他的杰作以及《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等。
陈众议先生对马尔克斯的生平及作品有深入的研究,在《加西亚•马尔克斯传》一书中,详细叙述了他充满个性的一生,再现了他艰难坎坷的文学之路。马尔克斯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天才,他在文学之路上屡受打击,差一点就被埋没了。正是因为他不屈不挠,始终不放弃他的理想,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才终于登上文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