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经典读后感10篇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是一本由汪朝光 编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读后感(一):历史学的学问之道

  最初是因为听说这本书中又许多八卦故事,尤其是一群顶尖学者们讨论八卦,所以才有了阅读的兴趣。读完了感觉有点受骗上当,相比现实世界里的八卦故事,书中关于蒋长的那点八卦实在是太小清新了。

  不过阅读的过程让我关于历史学如果坐学问倒是有了一点粗浅的想法。书中的论文其实就起整体架构来说,都很相似。我想大体的形成思路都是基于档案材料的阅读。大量的阅读之后再与自己自己脑子中的理论框架去相互印证,之后提炼出一个判断。然后回头去寻找材料来印证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思路不能说不对,实际上绝大分的学科都是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只是说对于自然科学乃至与工程科学,没有档案资料可读,想法的发起点可以是试验,也可以纯粹由理论出发的逻辑推演。而我觉得对于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实际上这样的为学之道是可行的因为它的因果关系是单线并且是有限因素的。但是对于历史这类学科来说,恐怕这样的逻辑总会是有失偏颇。因为社会的推演是一种全景式的向前的过程。再细致的历史研究也只能是有限个线索的演绎,很难做到全面。

  所以现在的我会觉得客观的历史这种追求目标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可以的,但是客观却不一定真实,因为客观的历史片段始终无法组成真实的历史全景。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读后感(二):不知不觉,老蒋已经成为民众最爱戴的

  我们往往说老蒋争议最大,但其实,老蒋在独立的声音表达里争议不大,熟悉历史的人都给予他比较正面的评价,可算是历史学家能够公认的“”(在海外的华人历史学家普遍有这种评价,在,历史学家不敢公开这么说,但私下表态多为此观点,而半拉子历史学者、普通的中小学历史老师,也多持此观点),高端一点论坛中,蒋介石也是一边倒被给予正面评价的人物。甚至普及化的腾讯论坛,亦有超过90%的网友投票共认其为“”。(依我观察,腾讯“锐史记”栏目,只要是有关蒋介石的讨论文章附带投票选项的,其获得的正面支持的得票数基本上不低于85%)

  反观孙文,不论五毛,还是高端化的读者,普遍对其空谈、短视表示不屑,亦对其罔顾利益试图出卖主权的行为表示不满(当然,五毛是全盘否定,目的是衬托毛的)。

  目前看,在知识界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读者中,蒋介石是最受好评和无争议的;袁世凯也不错,次之(称帝是其污点);孙文,缺陷在无能力、短视以及有卖国嫌疑(当然未遂);毛的争议最大,在强国、、铁血、天涯国关等“粪坑”里最受追捧,但正常人聚集的论坛,已经是遗臭万年的角色。

  这还是在教科书一边倒妖魔化的环境下获得的,如果将来的教科书停止妖魔化,蒋介石在本科以下的读者中,支持率亦会大幅攀升。其实,老蒋一生,干的事情无非是这几件:平定军阀,实现全国统一(哪怕还不是做彻底的统一);在动乱的环境中打造出了“黄金十年”;领导全民抗日;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在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提前把推进“世界四强”,成为联合国创世国和常任理事国(美国进四强,这个正常,落后进四强卡位,领导者个人的贡献就是决定性的)。正如一位网友所言:除了可以指责之外,还有什么可指责的呢?如果也没有错,老蒋那就更没有什么可以诋毁的了。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读后感(三):内行的盛宴

  这本书据说初版在台湾一口气卖了6000册,但是在国内好像默默无闻。有朋友说是因为社科文献的封面没做好,让人以为是学术书,所以卖得不好。我觉得倒也不是,这的确就是本学术书,卖得不好很正常。不过我觉得对于搞近代史的人而言,尤其是做民国政治史的人来说,这真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绝对值得一看。

  这本书的缘起是去年在台湾举行的一次两岸民国政治史学者的神仙会,讨论从蒋介石日记里如何还原蒋介石的人际网络并从中思考这些私人关系如何影响政治大。参加的人有的王奇生、杨奎松、汪朝光、金以林等,台湾的吕芳上、刘维开、黄克武、陈进金、邵铭煌等,都是第一流的学者。据说研讨会开的时候,大家的论文都还没完全写好呢,所以讨论的时候就很放得开,报告人做主题发言,然后就是放开了讨论。后来论文集和讨论就集结出版成这本书了。

  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就是把所有的讨论都记录下来出版了,这是以往研讨会论文集很少出现的体例。于是你就会看到王奇生说了什么什么,杨奎松很不客气地就一通批评,你还会看到大学者在那里大谈蒋公的八卦,你会看到很多很棒的观点初萌芽的样子,你会看到对话过程中新课题的涌现。这本书对于受过专门民国史训练,或者至少对民国史相当熟悉的人而言,绝对是场盛宴,全是高手过招。这些对史料烂熟于胸的人,随口说出来的话就够我们写篇博士论文了,而他们还在那里谦虚地表示:以小弟浅见⋯⋯

  对于外行,我觉得可以先从王奇生、罗敏、邵铭煌这几篇讲蒋公私生活的看起。看完正文后,一定要看讨论,然后就会体会到,大学者就是那种可以从八卦中提炼出结构性观点的人。作为后学,学的就是他们这种眼光和思路。如果不是有完整的讨论记录,可是很少有机会看到如何从杂乱散漫的材料过度到结构性论述的过程。这本书难得的地方就在这里。

  对专业研究本身没兴趣的朋友,可能看这本书不太有感觉。民国史人物众多,事件复杂,我读了那么多年,很多人和事还是一锅粥。这本论文集用的原始材料基本上就是蒋介石的日记,我们都知道日记这东西,本身没有什么叙述主线,如果对那段历史不熟的话,看出去都是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是很有感觉。但如果对那段历史熟的话,拿蒋介石自己的记录跟后来的历史叙事一对比,各种好玩就出来了。所以我打5星,可能有人会觉得评价过高。

  总之,这本书在内行看来,各种好玩,尤其是讨论分,我好几次忍不住笑出声来,做菜的时候都忍不住瞄两眼。推荐给大家,希望有更多人能分享我的喜悦。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读后感(四):多元视角下的蒋介石

  蒋介石是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名人物,要读近代史,自然无法绕开其人。但同时他也是一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长期以来,海峡两岸由于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对蒋的评价也呈现两极化趋势。而这本《蒋介石的人际网络》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其封面所标称的“两岸视野”。

  本书是于2010年在台湾举行的两岸民国政治史学者研讨会的论文集结。与会学者,可说是两岸近代史研究的一线人物,这边的王奇生、汪朝光、金以林等,常读近代史著作的自然不会陌生,台湾这边,也不乏刘维开、邵铭煌这样的“大腕”,他们之间的讨论过招,自然是招招见真章。会议的主旨是围绕“蒋介石日记”,来重新解读蒋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通过其政治军事人际网络、亲情、爱情、地缘等的诠释,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蒋介石。除了围绕主题的论文外,书中另一个颇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收录了每次主题之后的集体讨论记录(当事人戏称为“神仙会”~),看着不同观点的交汇、摩擦与碰撞,本身已让人受益匪浅了。

  全书读下来,感觉其特色有几点。首先是相比以往多从政治角度解读蒋介石,本书的视角明显更为“个人化”,这与其主要参照“蒋介石日记”是分不开的。书中探讨的蒋介石的亲情与爱情,对他多场婚姻的分析,这在以往是不会如此“细讲”的。即使是涉及政治军事,本书也多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甚至还有从宗教道德、心理分析层面切入进行阐释的,令人倍感新鲜。在这种气氛下,蒋介石也褪去了以往高高在上的政治外衣,更多以一个也有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个人的面貌呈现出来。

  其次就是本书“两岸多元视角”的特色。可以说,由于两岸对蒋评价长期以来的两极分化,学者们能够“坐到一起谈”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进步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分歧不存在了,在书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所处立场不同给研究者带来的认知差异和观点冲突。研究者如何摆脱“成王败寇”的先入观念,台湾学者如何从“为尊者讳”的桎梏中解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突破意识形态的窠臼而还其本来面目,这些都是本书开启但还远未完结的话题。随着《蒋介石日记》等新史料的披露和两岸交流的进一步加深,学界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应可期待。

  而除了学术界,本书对一般读者及民间史学爱好者也是颇有价值。正如之前所说,在对待蒋介石的态度上,两岸长期以来以高压官方宣导造成了一正一反的大印象,然而这种形象随着官方威权的逐渐弱化而呈现瓦解之势。方面,已经有不少人不再认同以往被灌输的“反,反动派头领”定位,而以更为正面的角度评价蒋,甚至有不少公开的“蒋粉”出现。台湾方面,蒋介石也已走下神坛,尤其是民进上台后的一系列“去蒋化”措施,也使蒋公不复往日之无上地位。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积极现象,也是两岸学界及民间意见得以交汇合流的前提。但是,也应注意“矫枉过正”的趋势,无论是从全面否定一下到全面肯定,还是从高高在上到排出视线,都只是情绪化的体现,无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判历史人物。为此,除了“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外,保持理性态度和多元视角,仍然是我们需要的。这也是本书可以借鉴之处。最后也期待有一天,我们能够以同样的态度去解读蒋介石的“毕生对手”,到那时,真可算史学界之大进步了。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读后感(五):八卦之乐

  冲着第一篇书评的推荐买的,看了还是比较失望,之前已经读过杨天石、黄仁宇论《日记》的两本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04580/、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67326/

  王奇生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72471/,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48275/

  金以林论高层派系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139460/,这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没什么有新意的东西,正如在讨论里台湾学者说的,不能沉溺于《日记》,《日记》推翻不了之前的框架和观点。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些小八卦,比如蒋介石读书与听讲座,一位学者在讨论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题目“蒋介石的阅读世界”,除了熟悉的曾国藩、王阳明之外,老蒋居然读了五十年《荒漠甘泉》,依据我在光华book版的一次体验,坚持读《荒漠甘泉》的都是偏执型人格。据说秦孝仪提议做蒋介石的宗教这个题目。在此顺便八一下,月中在卧铺途中听下任首辅的大学同学说,李公年少时曾从被打倒的反动学术权威读《资治通鉴》……

  蒋介石找学者来开讲座,既为增长知识,也为识别人才,当然也有拉拢跟教育界关系的目的,每次听完讲座都在日记中品评人物。这边毛公似少听讲座,有召人读书讲史之举,邓不详,江则重开这一风气,今上萧规曹随,下届料亦如是。无论如何,两岸都继承了历代王朝的这一传统。

  这本书的主题是人际网络,“圈子”,马克思说,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学者在讨论中曾提议写一本合撰的蒋介石传,但有学者说除剑桥史之外,合著罕有佳作。其实按照当今流行的穿越写法,是一个有意识的灵魂重投躯壳,并经历其大大小小的圈子;而罗尔斯的无知投胎模型,则是喝孟婆汤之前决定取舍;同情地理解一个人意味着如一个白板般的灵魂进入他的世界,阅历他的父母、妻儿、师友……这当然只能是无限趋近的目标。

  本书令我有收获的是,一对于日记的理解,宋明理学的做法是写来朋友之间交换看提意见的,是为修身进德之工具,雷锋叔叔做好事不留名,全都记在日记里,是这种传统的变种。蒋介石的日记不仅有此作用,更具渲泻情绪功能,如对胡汉民、汪精卫等。学者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日记里骂得越狠,提拔重用越快,典型如周至柔,但这限于下级而非对手,所谓越是自己人越是骂得凶;除此之外,蒋的日记还有自我神化和建构功能,不论对自己的期许,还是对宋美龄的称颂——刻意营造完美婚姻的形象。自欺之外,兼可欺人,据说宋美龄会看日记,所以,所以……当然也可以杂录的方式表达不满,如对女性任意臧否,实则抱怨夫人。这就像一个呼男人没有好东西或女人都咋的咋的,其实是具体的某男某女伤害了她/他。

  二关于辞职的作用,蒋介石一生反复辞职,早期尤甚,王奇生从孤儿心态分析了下,被人指出辞职在当时的传统中有测试对方支持自己底线的作用,所谓以退为进是也。当然辞职有风险,对自己去权力化,一旦被批准,就等于自我阉割了,就相当于动辄以离婚相威胁,但是一旦用得不好,可能就真离了,典型如浙江大学法学院前任院长,辞呈被批准,弄得原单位也混不下去了,只能跳槽,结果在投奔地又是一场风波。

  “世界掌握在孤儿手中”,这个题目单做没啥意思,要把蒋和毛对比才好玩,都是恨父型的,两人都写过祭母文,再比较下恩来和胡适这样的孤儿型,“孤儿们的世界”,我随口八一八,也是一个很好的博士论文题目嘛。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读后感(六):蒋介石的“人身领导”和他的圈子

  史家黄仁宇在论述蒋介石的志业时,格外强调蒋介石的“人身领导”。所谓“人身领导”,按黄仁宇的说明,实因当日尚未通过现代化的程序,社会内,尤其下层的各种因素尚不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换,蒋介石只能着重人身关系,依靠所领导的一个个圈子来实现自己的统治目的,以弥补组织制度的不足,这亦是蒋介石领导风格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这种领导特色与其说是蒋的个人特色,不如说是在当日之情景下颇为有效的特色。自古以来便是关系社会,人情为重,一个人所处的圈子往往决定了这个人能有多大作为,可以说,圈子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越是对于做大事的人越是如此,尤其是对于政治人物,由于政治本身的复杂性,任何一个政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做的,必须依靠很多圈子的形成来推动。在蒋的政治生涯中,交往关联的人物层面相当复杂,有当年培植他的师长、抛弃的妻妾、三教九流各帮人物、达官显贵、同盟元老;有江浙祖籍亲信幕僚;也有全力提携的黄埔嫡系;还有内不同派系人士,外政治对手。蒋对这些人的交往,依政治变动发展,层层扩大,从小圈圈到大圈圈,从私领域到公领域,交往目的或许不同,手段也有分殊,方法更是多变。而这些圈子的建立和维系,不仅是蒋个人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展现,更是治术、谋略、政治需要的反映。

  蒋九岁丧父,自小由寡母含辛茹苦抚养长大,早年孤苦之经历塑造了他孤独孤僻的个性,寡母是唯一可敬可信的人,其他人都不可信赖。正因为从小缺失对人的“基本信赖”,养成蒋成年以后幽暗多疑的心理和性格,反映到他的用人观上,忠诚最为重要。而另一方面,这种孤儿寡母的成长经历,让他从小就体会到孤苦伶仃、孤立无援的滋味,用蒋的自我表述更为贴切“余自此乃知社会之黑暗与不平,而更恨世态之炎凉与人情之浇薄。”这样的经历使他从小便素有“雪耻”情结,无论国恨家仇,均不忘“雪耻”。对于别人对他的控制、驾驭的强烈抵触情绪,是他重要的一个心理。20年代他对鲍罗廷的仇恨,以及40年代与史迪威的那种关系,都有很强烈的表现。

  如果说性格多少有些“先天”影响的话,那么蒋达成志业之路更多的是靠“后天”的谋略和机遇。政治上要形成一股势力,必须既要跟对人,也要有人可跟,即圈子上面有人,下面也有人才行。

  从跟人方面来说,可以说蒋跟随孙中山矢志是跟对了人。他与孙中山关系的建立有四个关键点:一是早年在日本学军事时结识了孙中山最为倚重的陈其美,这为他进入孙的眼界提供了绝好条件。二是在1912年刺杀一直反对孙的光复会陶成章,用行动表明自己的忠心,蒋认为孙、陈对此事自有点滴在心头。三是在1915年,陈其美返沪遇刺,蒋挺身收尸,毕见人世冷暖,更使他下决心“愿为大哥之化身”,这是他后来始终效命孙中山的重要起点。四是1922年陈炯明叛变,蒋救孙中山于危难之际,这是蒋取得孙深度信任的开始,所以后来才有孙把建立黄埔军校的重任委托于蒋,让蒋打下了在日后的统治基础。而除了紧跟孙中山,在他早期权位未稳,还需大佬扶持的时候,蒋还对于国民内元老多方尊崇,如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蔡元培等。

  在蒋的圈子构建中,除了跟对人以外,蒋善于通过同学、同僚、同乡、师生亲缘等关系来逐步构建和扩大他的圈子。蒋早年人际网络的建立主要是军事网络,蒋有着“保定系、士官系、黄埔系”的三重身份,对于他构建自己的军事圈子,牢固掌握军权影响巨大。蒋为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后通称“保定军校”)炮科第一期学生,为保定系中资格较老的一个,于1907年冬考取官费赴日留学,蒋在后来军政方面的人事运用,有不少人是这批考取日本的同学,如黄埔军校担任筹备、教授的王柏龄,曾任行政院院长、长期担任蒋重要幕僚的张群,曾任陆军大学校长的杨杰等。还曾以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学生的身份,于北伐完成后,与曾任学堂督办的段祺瑞建立起师生关系,稳定北方情势,安抚北洋人士。蒋留学日本,首先进入振武学校,后因回国参加并未完成在士官学校的学业,属于广义上的“士官系”,但留日期间由陈其美介绍进入同盟会,结识了不少人士。而1924年,蒋受任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通称“黄埔军校”),为其一生事业的关键转折点,尤其在军事方面,随着该校在日后成为军界军官的主要培育场所,通过该校师生关系和同僚关系在军中的发展,得以扩大并强化其在军中的人际网络,成为军事上的最具权力的领导者。这些人包括何应钦、钱大钧、陈诚、顾祝同、蒋鼎文、刘峙、卫立煌等。蒋随着军事地位的逐步确立,再通过第一次、第二次东征以及“中山舰事件”以后,奠定了内的基础,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同乡关系也是蒋早期圈子极为重要的媒合点。蒋自早年留学日本及混迹上海以来,其最重要的人际网络及地缘关系即是以江浙为核心。此时期蒋结识的浙江同乡陈其美、周骏彦、张静江、戴传贤等,有些对蒋有提携之功,有些成为其日后重要的事业伙伴。其后,随着蒋攀升权力高峰,国府浙籍人士也水涨船高:政方面有邵元冲、陈果夫、陈立夫、朱家骅、陈布雷等;军政方面有蒋鼎文、陈仪、陈诚、汤恩伯、胡宗南等;特务方面有徐恩曾、陈立夫、戴笠、毛人凤等,这些系统对蒋得以掌握国府军政大权甚有裨益。此外,还有虞洽卿、卢作孚、陈光甫等江浙财阀在财政上对蒋的支持。蒋能够攀升权力高峰,长期统治,当然不是只靠其浙江同乡,但此地缘关系对蒋的崛起仍居功至伟。

  亲缘关系在蒋的权力网络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宋美龄结婚不可否认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后来蒋与宋子文、孔祥熙、宋霭龄等姻亲形成的政治权势集团,经由亲缘关系网络的发散而形成更广泛意义的网络关系,以集合人才,为己所用。但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政治其实对于蒋后来失势于是不可否认的原因。

  对于同一时代的权力竞逐者,从北伐以后将所采取的是兼有策反与挞伐的策略,即“萝卜加大棒”的双管齐下策略。如对胡汉民给予权“虚名”,自握军权以挟制;1927年徐州会议,逼使武汉政权败北,冯玉祥是得到好处才与会的;1928年东北易帜,对张学良的交涉、对阎锡山的笼络,1936年两广事件的平息与桂系的服从,抗战胜利后对龙云调虎离山、最后武力改组云南事件等。

  蒋为20世纪上半叶最具权力和影响的人,他不同时期所处的圈子对他的志业事关重要。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情势不同,不同的圈子构建和维系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尽管蒋自身也在不断调适,但最终与的决战中还是败下阵来,这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但此处就圈子构建和用人方面而言,仍有几点值得我等后辈思量:

  一是蒋用来用去就是孔宋家族成员和黄埔出身的人员,下属多亦彷效之,以亲缘、地域、出身、人际关系为用人的标杆,自然阻挡了内外正常的政治上升空间,有意循正道上进者难免意态消极,而那些无能低俗之辈则四处寻求关系,另一方面,已被委托重任的家族成员和黄埔嫡系具有的“天子门生”心态,使国民军队的将领产生了非常大的侥幸心理,总是想着即便败北,校长也不会铁面无情,也会给别的位子干,这使得黄埔将领的牺牲精神不如杂牌军,而战败后又不总结,远不如共军,这样逐渐形成了国民用人体制的固化和僵化之,不以功绩而以关系论升迁,非常不利于国民与的生死竞争。

  二是是一个幅员辽阔的,素有南北之分,而蒋的地缘关系长期偏重于南方,此或受限于蒋的个人条件、国民的体制结构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造成了国民统治“南重北轻”的失衡现象。长年来,国民及国府内出身北方的大员屈指可数,以致对北方情势多隔阂陌生,这是其统治的严重内在缺陷。自炎黄以来,经济是以北方较为发达,生产力发展较其它地区快,比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以中原地区为多,秦崛起于陕甘地区等等,直至汉末因中原连年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才将先进生产力带到了南方,以后历经各朝代的陆续的战乱及人口南迁,北方战乱频仍,南北朝之后的经济重心难移,南方经济逐步超越北方,并成为支撑北方统治者的支柱。但的行政中心多数时间仍然在北方为主,不仅以承历史惯性,更因北方外患更多,南方农耕文明易于统治之故。而蒋的“南重北轻”统治特色深深左右了他对的实质统治,以及日后国民与崛起于北方的决战之胜负,其影响深远。

  三是蒋的“人身领导”风格虽对于地缘关系开拓,加深地方与的联系,激励前线将士颇有功效,但其蒋有时过于干预细节,不放权,越级指挥,事无巨细,把正式的制度、正式的机构撇在一边,然后过于重视他非正式的那一套系统,使得正式制度难以有效建立,下属独自负责事务时多受掣肘,反使统治机构整体效率堪忧。关于这点,熊式辉曾当面建议蒋“不宜日理万机,陷于事务主义之深坑……事事躬亲,终必俱误”。熊并以“一等人用组织,二等人用人,三等人用手”进谏,蒋则以“人才太少,委之事权,类不能达成任务”相辩。

标签:蒋介石 人际 网络 经典 读后感 10篇 蒋介石人际 蒋介石网络 蒋介石经典 蒋介石读后感 人际网络 人际经典 人际读后感 人际10篇 网络经典 网络读后感 网络10篇 经典读后感 经典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