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观后感摘抄

  《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是一由Marianne Elliott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 / 拉塞尔·托维 / 内森·连恩主演的一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观后感(一):屁股疼

  13:30 — 23:05

  坐了近九个小时,也算是破自己纪录了!

  终于在剧院看了去年大热的《天使在美国》,不应被神化,输给《汉密尔顿》不冤。

  同性艾滋题材很容易让人和《达拉斯买家俱乐》《平常心》《每分钟120击》等联系起来做比较,算是写出了120BPM里Nathan“离弃”Sean两个人的心路。不过正如Tony本人所说,从艺术形式上戏剧天生不及电影的表达(大致意思如此)。作为观众对派、宗教、法律、权利等政治相关的感受力也天然较弱,欣赏趣味少了很多,整体台词也偏弱,难免觉得冗长。

  第一很精彩,第二转场、舞台效果和戏谑喜剧分差强人意。

加菲真是块宝啊,不过私心觉得我家James才是全剧的MVP

  《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观后感(二):一个思考

  看完2017NT版 Angels in America 之后又去找了之前版本的片段来看,发现Andrew Scott, Justin Kirk, Andrew Garfield 对同一个角色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诠释方式。前两位基本都是帅气的小伙儿,特别是在HBO电影版中,主角成为了很标准的阳刚温柔型美国小生。而在2017年的新版本中,这个角色从举止到服装全方位女性化了(加菲演娘娘腔真的演得好自然啊)。

  一个有趣的思考:也许在2017年(的英国),随着社会各个层面对少数群体的了解程度增加,文艺作品将一个角色诠释成娘娘腔反而不会有“刻板印象”的嫌疑,观众会直接理解为角色本身的特性并顺利接受他。而在HBO的电影版(2003年)里,还需要将主角刻画成典型的阳刚男性才能让观众顺利接受角色的魅力。如果刻画成女性化角色,不仅会让人觉得是歧视,而且2003年到底谁会看一个主角是娘炮的非喜剧类电影呢?这种男性角色,也许算是另一种“刻板正面形象”。

  另外,2017年版本也完全颠覆了2003年电影中的天使造型。这个仿佛从地狱里爬出来的天使,其实更加契合这个角色的行为。2003年的那个天使,其实又算是对天使的刻板正面形象了。

  《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观后感(三):关于《天使在美国第一》的只言片语

  随便扯两句自己的观感,这只是这舞台剧的第一分,下半的演出在下周,相信重头戏在下半分居多,到时候再分享更多观感。

  很庆幸自己能在大荧幕上观看National Theatre Live实时转播的这舞台剧。由于隔着一道银幕,并不是在线现场观看,所以现场应具备的感染力自然削减了不少,毕竟舞台剧的属性是临场感与交流感。不过好在这剧的剧本够扎实,演员的表演也够惊艳,这些都弥补了这一点小小的缺憾。

  首先说说舞台,戏剧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这剧中,舞台被设置得格外简单,除去最后几场戏外,大分的表演都是在三个简单的旋转式舞台上展开,这三个舞台各自独立又相互连接,每一个舞台都被昏暗的霓虹灯管围绕,整戏剧也在这些霓虹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昏沉迷醉,就好像是在暗指那个ADIS肆虐的灰暗年代,以及人们心里浑噩无边的恐惧。这样的舞台设计,也很好的衬托出几位主人公的境遇与困苦,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走不出的一个角落,就像这三个小小的舞台,困住他们的身体,更困住他们的内心;而微弱的霓虹灯光,宛若他们内心仅存的一线希望,但这微弱的希望有时让他们更加畏惧面对无边的黑暗。

  《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观后感(四):终于看到了最后

  当一个话剧长达七小时,最有耐心的人也会望而生畏。托尼.库什纳凭借才华横溢的笔触与敏感锐利的语言让情感与思想奔流而出,让冗长变成了华丽的游行。它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一次普利策奖和两次托尼奖足以证明它在观众的心上的地位。

  《天使在美国》——一93年的话剧在今天仍然显得鲜活生动。托尼.库什纳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在美国80年代的迷离混乱的生活,剧中充满了象征性的幻境,人物内心的憔悴与悲伤,逃避与束缚在神话的构架下搭建而成。它聚焦于那个年代的生活,那些饱受歧视的目光与在艾滋的折磨下挣扎求活的形象,作者更是野心勃勃地囊括了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宗教、种族的诸多问题,用华丽壮美的想象飞往人物理想的彼岸,他没有让想象漫无边际地蔓延,它与人物的现实命运紧密贴合,与他们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奇思妙想和黑色幽默的背后,用条理分明的冷酷笔调描写所有人面对疾病的脆弱与无助。有些表达惊人地直率,而有些则覆盖在朦胧的宗教与政治的面纱之下。他用复杂的语言一遍遍定义世界,用不同的语言解释世界,希望借此揭示简单的真谛。像是剧中所说的“女王会原谅她击败的敌人”,它用复杂和冗长的语言诠释了爱、妥协、宽容与和解的真正内涵,为人们献上一史诗巨作。

  我在看到了加菲获得托尼奖最佳男主后才了解这剧。在看完第一之后,我用了半个月时间才下定决心去看第二,我怀疑自己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享受语言的狂风骤雨,是否能真正地领略作者精心绘制的舞台画面。最后我下定决心看完,并写了这篇拙劣的观后感,希望可以传达内心的震撼和喜悦,也希望能和更多人分享这种乐趣。

  《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观后感(五):7.7纽约现场打卡

  Heaven is nothing like San Francisco”,Harper离开了天堂和Joe,坐上了去旧金山的飞机,她看见云层间有无数灵魂向上飞升,旧金山可能比天堂更美好。

  “America is a melting pot where nothing is melted”,Roy的遗言是“in next life I don’t want to be a man, I want to be a octopus ”。在他的尸体前,被他害死的人指引厌弃他的犹太人念出悼词。

  rior不要当先知,他登上天堂,只为了交还预言书,他告诉天使“I’ll leave the heaven to you, I’ll take my disease with me”。而天堂里提到god就要加音效。

  想起读七重山时的疑问,也许上帝的确已经walked away on us,但那是他的问题,不是我的。“I want to live, I want to live more.”想看天使雕像脚下的喷泉,就要再活过一个冬天,等待水管冰消。

  最后他们都站在一起,黑人,犹太人,摩门教徒,一个接一个讲述天使雕像的故事。Prior拄着拐杖开着玩笑,然后张开双臂对观众席说I bless you all。看吧,不需要圣子的祝福,天使就在他们中间。

  没听懂除了苏联之外的任何一个政治笑话,但依然很享受这七个小时。加菲至少两个小时都在咆哮嘶吼,心疼他的嗓子,以及我会告诉你们某德州老农满场子乱跑?

  散场后等了快一个小时加菲才出来,这周最后一场,虽然累惨了他还是签完了所有人的海报。头顶屏幕蓝紫色的光打在他身上,忽然想起来超凡二炫酷的电光特效。其实加菲才是那个属于我少年时代的蜘蛛侠啊,这么多年过去,那个蹦蹦跳跳跑过走廊的大男孩,在舞台上大声说:“I’m 30 years old and I have done nothing”,前半句真实的可怕。

  签名时我说明天要好好休息啊,他抬起头来冲我笑,然后说“thank you so much and I will”。

  《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观后感(六):哈罗德·布鲁姆谈托尼·库什纳

  身为美国剧作家,托尼·库什纳代表了几派文学传统的汇流,而且在我看来,这些传统似乎是根本对立的: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舞台,田纳西·威廉斯的抒情幻景,还有历史悠久的意第绪戏剧——从最初的普林节演剧(1697年莱比锡)一直到我年轻时代的勃兴与繁荣。我个人十分推崇库什纳的作品,而对布莱希特却越来越厌恶。我和库什纳并无政见分歧,但这十多年来,对他有些纯粹文学上的忧虑。我担心他的戏剧天才会被公众议题扭曲,担心他最终沦为另一个克利福德·奥德茨,担心他无法超越田纳西·威廉斯、桑顿·怀尔德等前辈,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

  库什纳坚称自己是关心政治的剧作家,但我读他的剧本、看他的戏,得出的结论却并非如此。对库什纳影响最深的前辈美国作家是沃尔特·惠特曼和赫曼·梅尔维尔。《我自己的歌》《白鲸》虽然都是歌颂民主的史诗,但其精神内核与形上思考远比内含的政治批判更为有力。布莱希特的剧作(假如确是出自他手,而非剽窃伊丽莎白·霍普特曼、玛嘉莱特·施特芬、露特·贝尔劳的成果)正日益凸显其历史的限性,就好比克利福德·奥德茨的《等待老左》,早已沦为一应时之作。库什纳的《一间叫作白天的明亮房间》(1985)就是这样一创作于里根时代的时代剧。如今,二十年过去了,这作品却很让我气结,因为现任总统之荒谬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相比之下 因为现任总统之荒谬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相比之下,里根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我想,就算现在莎翁再世,恐怕也描摹不出乔治·W.布什的丑态。纳撒尼尔·韦斯特的《难圆发财梦》里有个叫惠普尔的前总统,厚颜无耻、道貌岸然,最爱假托宗教、爱国之名。但即便如此,他也比不过小布什。美国的现实已经超乎想象;我们恳请库什纳转而向内,别再用戏剧对抗层出不穷的丑恶现象,反正舞台艺术已经无力与之抗衡。我只要打开福克斯电视频道,就能目睹各种戏仿的幻景被多数参与投票的国人当作现实。奥斯卡·王尔德提倡艺术的纯然无用,这是很睿智的想法。此刻,由他来做托尼·库什纳的导师,真是再好不过了。

  《天使在美国》无疑是库什纳迄今最重要的作品。他把该剧称为“幻想曲”,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仔细重读后你会发现,库什纳的戏剧天分在于对可控幻景的熟练把握上。在这双线情节剧当中,除了罗伊·科恩,再没有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再没有一个生动、个性的声音。那个黑人男护士伯利兹虽然广受好评,但恐怕也只是政治正确的缘故。路易·爱恩森像是库什纳的自我调侃;先知普莱尔·沃尔特颇为感人,但缺乏说服力。至于乔·皮特,那个信仰摩门教、不敢出柜的右翼律师,完全就是个漫画人物。除了科恩以外,库什纳塑造的女性人物普遍较为强势,尤其是哈珀;不过,就连她也常常耽于幻想。在《天使在美国》当中,除了恶魔科恩以外,真正推动剧情发展的其实是所谓的精灵世界;在这方面,作者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

  摘自:《剧作家与戏剧(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集)》 — 〔美〕哈罗德·布鲁姆

  《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观后感(七):我在Angels in America里看到了什么

  11.25在北京中间剧院如同马拉松一般看完了网友A的NTLive版本,以下全是个人主观感受。

  真的是好看,八个小时的戏剧要推广起来很难,但是改编成电视剧戏剧冲突、一人饰多角都让它更适合放在剧院。导演也说故事三个小时内讲不完。更别提蕴含丰富的台词、敏感的话题了,能成为网友a的观众真是幸运啊。

  这戏剧是看的时候还在笑,仔细想想真的好惨笑不出来的那种。

  先说舞台效果,这家剧院也不大,但是舞台利用得很好,上里的旋转舞台让三条主线非常明晰,甚至有了碑谷的美感;下里更是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我至今没明白到底是整层升降还是只有一层木板在移动...

  人物:

  rior:说真的今天简直是一场加菲粉丝面基会==之前忘了在哪看到了,男演员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脆弱感,加菲真的把脆弱感把握得很好,怎么个好法呢,就把加菲想像成ABO里的omega就好了……一个汁水丰富的楚楚可怜的加菲。当他说出“全纽约几千个患艾滋,就我一个人没有朋友没有爱人照顾,我做错了什么”的时候,我真是要哭了,然后下一秒就说“快来问我为什么我知道你男朋友是摩门教徒啊!!”和“cnm我是先知!!!”的时候,我又一秒笑了……但是最后Prior病愈的时候简直判若两人,眼神里的光芒让人觉得,如果有天使应该就是他这个样子了吧。

  小狼:可能是之前我已经刷到了小狼在这里光pp的剧照,也可能是looking和queers里太惊艳,也可能是受制于角色“摩门教徒共和律师”等多重身份限制,我反而觉得小狼在这舞台剧里没有太突出的表现,尖声细语的情感爆发一次很有力,多次之后反而觉得他的演绎方式有一些单调。憋骂我,我觉得木偶戏那场还是很不错的...Joe和Louis的chemistry也够足...

  剩下几位演员我之前都是闻所未闻。

  个人最喜欢的是Belize,这位former drag queen太可爱了,傲娇又金句频出啊,但是又经常心软,一脸“I beg you pardon???”的表情超好笑。我觉得这个角色贡献了全剧最佳金句,关于“那个写美国国歌的白把自由这个词的调写的如此高以至于谁都唱不上去”,一句话顶100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他是我目前看过的影视剧里唯一一位说“我住在美国但我恨这个地方”的人儿了。他和roy的对手戏也很棒,两个gay=1000只麻雀!

  说到Roy,他也是很棒的角色,介绍背景的主持人(感觉这位主持人小哥哥非常厉害!一般暖场我都不太听的)说这个角色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人物,患了艾滋说自己是肝癌,去世后两周就被吊销营业执照。一开始十分钟左右的电话戏就完全塑造出了一个非常强势忙碌、左右逢源的资本家的形象,之后也不是没有他流露脆弱的时候,但是稍显脆弱之后他就会重新大笑“哈哈哈你被我骗了吧我只是想骗你唱歌”,可怜又可恨、丰富不脸谱化的人物。

主持人有说一句特别好玩的话,“两位直男演了gay,两位gay演了深柜”

  《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观后感(八):Age of millennium

  I saw #angelsinamerica today, but only this #millennium part, and only one part of this show is needed to impress me. The story is labyrinthine and melancholy, with the heroine and the heroes busily traveling among the story lines and finally collide, creating a theatrical conundrum, which gives the audiences a deep thought of the superficiality of modern society: what is love? What is life? What is religion? What is after life? What is death? What is equality? Good stories are always about asking questions than solving them. And THIS is a good story. Apart from that, #andrewgarfield really amazes me. His eyelid seems slouch yet vividly sparkling with tears the very next second. His actions inflated with energy just like #isabelleadjani on the screen. And the co-star in the play, #jamesmcardle, brilliantly portrayed a sensitively controversial lover of #prior. #russelltovey #nathanlane and #denisegough, all dedicated their first-rank performance in this show. I think this play rekindled my passion in stage play and musical once ag网友n after #manandsuperman starring by #ralphfiennes and #indiravarma. I wish I could find the 2nd part of this play but my hands are tied. It's a pity that #nationaltheatre's show are not for sale on the open market. How much I wish they were!

  《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观后感(九):这是一场针对你我的审问

  《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0152931/?share_source=copy_link&p=1&ts=1549675231&share_medium=iphone&bbid=Z74342772EA6FDEC4CECB97F21389CA0402E

  戏剧看得比较少,这应该是第六吧。布景和场景的转换处理让我叹为观止,只觉得好别致,好精巧。灯光的控制也真是细致入微了。总之各方面都让人觉得认真、精致。Live和我在剧院现场看的几有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现场的演员不知是已经表演倦了,或者是觉得这个城市、这个舞台配不上他们,表演得让人感觉不认真、没尽力。所以我想,如果想看到真正的、像live里那种级别的,就得去有名的大剧院里去。

  像是一场审问:、异性恋的标签到底带给你什么?你是否正视自己?你是否正视过社会的背景?你是否能区分两者?你是否正视过你的爱?你是否正视过别人对你的爱?

  这些才是看完后需要消化的。

  我不喜欢政治,Roy的故事并没给我多大感受。我只是好奇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回顾一生,会有怎样的感触?

  Joseph:我并没有他在正视自己这条路上的挣扎,这条路我走得从容自然。他逃避,压抑,所以自然,他也没有正视对Harper的感情。这印证了那句话:要想爱别人,需先爱自己。

  Harper:什么是正常?什么是疯癫?人类社会武断地定义,就跟武断地断定“动物是没有感情的”一样荒谬。自己感知力无法触及的地方,不是客观地让尊重其原样、虚心地记录观察、小心地不轻易定义,而是武断地归类、定义、贴标签,然后义愤填膺地声称“治疗”这样的“不合理、不正常”,反映出的那种狭隘、胆小、蛮横、自负、无知装有知让人哭笑不得。

  Louis:这个任性的角色我能够理解,我试着代入其中,我置验我自己:那样的情况里,我会怎么做?结果一点都不主旋律,这不需要懊恼自责,这是事实,唯一的问题只是:我如何尊重它?

  rior:Andrew演得有点过力,导致这个角色少了一抹悲伤的色彩。这个角色我很不愿带入,那样的绝望悲伤瞥一眼就已经让我很难受,深入我会怀疑身边的亲情友情。

  “你压抑的会坚持,你静观的会消失。”压抑的地方就是一个结,阻碍着能量的流动。美国是个敢于正视自己、敢于自的,因此才有让人叹为观止的自由、活力和创造力。反观……其实人也是如此,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才能保持着思想的、包容以及活力。我希望自己没有边界。

  另外我很好奇美国人是否都那么发散、精准的使用意象,用和别谈的方式探索、游戏、了解自己的思想?的含蓄是否也是与那相反面的一种助因?其他的因素是什么?

  《天使在美国第一:千禧年降临》观后感(十):崩塌与等待

  你们身上还都流有犹太人的血液。长达八个小时的戏剧就以这样的结论开始了。

  拉比对着那口小小的棺材念着悼文,追怀往昔的同时,又似乎警戒着未来。

  哈珀总是那样不安焦虑,她说我们头上的臭氧层正日渐稀薄,每个人的生存都面临着不确定的威胁。丈夫乔正要弃她而去,陷在这样的自我困境中,她想要逃离。于是,幻觉出现了:让我们出发去南极吧!

  我怀疑我会生出一片药丸,正完美地诠释了吃什么生什么的道理。哈珀终究没有去到南极,她仅仅是在大雪纷飞的冬夜来到纽约公园,荒诞离奇地声称,自己啃下了一棵松树。

  究竟有谁能安慰她的恐惧,千禧年到来之前的摧毁与崩塌。

  艾滋病四处蔓延,冷战阴影之下的核危机,东西方阵营的对抗,宗教冲突,里根主义,摩门教徒,犹太移民,太多的政治主题折个人混乱躁动的生活中,从而获得了更加确切而触动人心的意义。

  普瑞尔艾滋病,恋人路易斯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他,但是面对深夜惊醒,便血哀嚎的普瑞尔,路易斯退却了。那个罗马女子,信守诺言,坚贞等待。祈求上苍,即便丈夫已被战争折磨得残缺不全,请依旧把他送还。可我,为什么还要离开?自责悔恨,路易斯终究离开了,投入了与乔伊的热恋。

  闻是一种欲望。面对想要离开的乔伊,路易斯以他那无比机智而诱人的语言极力挽留。这一段有关嗅觉和触摸的描述,深获我心!天啊!怎么可能,乔伊怎么可能逃脱路易斯精心布置的诱人漩涡?本不是的他,即将开启从未有过的欢愉!

  而乔伊也面对着他自己的混乱与抉择,究竟要不要离开妻子,独自一人去华盛顿?究竟要不要与罗恩沆瀣一气,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掩饰他的欺诈罪行?

  海滩上,乔伊扒光自己的衣服,地面对路易斯,希望他能留在自己身边。我可以为你做任何事。但是,得知乔伊在为自己最厌恶的政客服务,路易斯发了疯似地暴跳如雷。政治归属的不同应该是路易斯离开乔伊的根本原因。这就体现了当时社会上意识形态的分裂。剧作家成功地将派斗争的现状反映在一对恋人的激烈争吵之上。

  可以说是乔伊的老师吗?那个总是满口脏话,咒骂着世界的罗恩,正也感染了艾滋病。但他拒不承认那是艾滋。像我这般有权有势的人,怎么可能会有这种受人唾弃的疾病?我得的只是肝癌。

  我希望来生做一只章鱼。这就是罗恩的遗言。大约是由于病痛产生的幻觉,罗恩的病床前,总是有那位老冤家的幻影。病痛折磨之下,最后的诚恳忏悔与涕泪涟涟,成功博取了冤家的同情,请你为我唱支歌吧!

  选择爱谁才不会尴尬。特别喜欢这句歌词。我真的被这位愤世嫉俗者的临终忏悔深深打动了,甚至流了泪。可是,我们都被他骗了。到死,他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性格,变得温情脉脉。

  原谅,是这世间最美好的品质。朋友劝说路易斯为罗恩念犹太教的悼文。可是,谈何容易?若不是在哪位女性的带领下,路易斯根本做不到。但是最后,她仍不忘补上一句:你这个王八蛋。不可能完全原谅,这才是人性的真实。强有力的真实,而非温情默默的颂歌。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惊诧之余,全是默叹!

  舞台上的荧光灯,令我想起美国艺术家弗莱文的装置。简洁,象征着精神上的某种启示,营造出诡谲神秘的气氛,又透着行将毁灭的压抑。三个旋转的小小空间,即是主要人物展演生活的舞台。

  崩塌的世纪末,新的时代会否降临?每个人都在不安中等待,那最后的审判。想象着,天堂的模样!

标签:使在 美国 第一 千禧 降临 观后感 摘抄 使在美国 使在第一 使在千禧 使在降临 美国第一 美国千禧 美国降临 美国观后感 第一千禧 第一降临 第一观后感 第一摘抄 千禧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