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10篇

菊与刀读后感10篇

  《菊与刀》是一本由(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读后感(一):菊与刀

  是的,你越是了解另一个的文化,你就越热爱自己本的文化。你会为自己文化的诞生、发展感到骄傲;同时也会为彼此间的不同感到自豪。 。。。。。。。。。。。。。。。。。。。。。。。。。。。。。。。。。。。,。,。。。。。。。。。。,,。。

  《菊与刀》读后感(二):日本人的气质

  看完了《菊与刀》。

  作者对日本人的精神做了非常详细和客观的分析,但这绝对不是赞赏的观点。

  这是一个方方面面充斥着两面性且容易走极端的奇葩。这种两面性和走极端体现在精神上,体现在处事人情上,体现在自我约束上,体现在忠诚度上,体现在匪夷所思的荣辱观上以及对自杀的崇尚上。这种气质长久延续并且用同样的观念教导着子孙后代。

  书名就是对日本人的特质的最好象征和最佳诠释,即,菊是恬淡静美和自我约束;刀是其崇尚武力有仇必报的武士道精神~

  《菊与刀》读后感(三):其实我才只看到第七页……但是……

  译本,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者的问题,总觉得读来像是平叙文章,没有读作者本人自己写的文字来得感觉距离近。

  读着,就像是在喝第一次洗杯子的茶水,emmm明明应该是好茶,可是没有任何味道……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个译本应该是在商务出版社基础之上的翻译,按道理应该更好,可能我目前还没读进去吧……又或者这本书本来的口气就应该是这样不偏不倚不带情感吧……

  《菊与刀》读后感(四):从日本鬼子到丧尸,以及爱国主义

  书评:好书

  其他:小学的时候做过当时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是最美妙的梦——躲在堆满武器弹药的教室里,用机楼下满操场的日本鬼子。而现在让我觉得爽的是丧尸了。(不要咬我!)

  “爱国主义”, 多少罪恶假汝以行。也许这句话可以作为对于当时“美梦”的最好反思。

  不过当然,爱国主义本身并无错,只是工具罢了。就像“大东亚共荣圈”一样,作为日本人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他们自己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合适位置”的社会,自然而然会以己度人,认为这是为他人带去幸福生活的工具,而笃信不疑。可是结果就是,没有类似生活经验的,是无法理解日本人这一概念。

  所以,如同跳脱东亚秩序之外的美国人来看待这些的时候,就很容易看清楚这其中的狭隘——即便她只是为美国占领提供决策依据。

  所以狭隘是让爱国主义变质的根本原因。

  所以现在看到TX新闻评论后面,一票跟着喊“打死小日本”的留言,就觉得没有意义。就像在河内坐公交的时候,看到有爱国小青年穿着“长沙群岛是属于越南的”一样,觉得真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啊。

  狭隘,会让你在一边埋怨物价太贵的时候,一边觉得要感谢。而只有当你认识到归(or联邦)支配的央行为了利益,而自私地滥发货币后,才能认识到的邪恶之所在。

  爱国主义不可怕,可怕的是狭隘的爱国主义。

  当然,我不否认国与国之间确实缺乏最基本的信任,而互相颠覆也是常理所在,但是既然是常理,那就平常处之。

  说下本书。

  没有对比过其他版本,但是这个版本貌似豆瓣评分不高,而且读完感觉翻译水平确实不太高,很多地方都是直译,特别是对定语从句的翻译,读起来让人有点绕。还有刚开始读,很难把握“他们”“我们”所指代的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

  第一章草草读过就行了,不然会影响你读下去的兴趣。

  《菊与刀》读后感(五):印象最深的几点

  《菊与刀》看完。毕竟没实际接触过日本人,书中的日本又是70年前的日本了。大概经历过一系列发展和波折的日本人,已经在某些地方跟过去的日本人很不一样了。最近老是看到“昭和男儿,平成死宅”的梗,不知道算不算蜕了一层皮了。以下随便瞎讲~

  1.“耻感文化”:日本人循规蹈矩、小心翼翼、尽守情理,一切都是为了不丢脸,破坏自己、家族、组织或的名誉。一旦做了什么觉得玷污了名誉的事情,就想尽办法洗刷罪名。有句动画名台词是“不被发现的犯罪就不算犯罪”,其实也说明了内心不安并不来自于道德上的罪恶感,而是害怕犯罪被其他人发现的羞耻感。道德约束来自于外力,而不是自身,当然我觉得自律还是挺难的,外力约束也很重要。主要是一方面不理解他们“耻”的标准,一方面觉得洗刷罪名的形式过于极端,动不动就自杀。

  2.极端的集体主义:这里所说的集体主义也包括了等级制度。日本人继承了的宗法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级关系非常清楚且不可逾越,甚至到了比更厉害的地步。就像日企在,不留余地的等级森严和无意义的加班文化让人颇有微词。欧美企业则更强调契约精神和能力至上。在学校,仅仅一年之差,前辈就和后辈高下有别。

  另一方面,压抑的社会气氛非常热衷排除“异己”,校园欺凌是经常提起的话题,光是生活在边缘的ACG主角都可以排个名单出来了?人们行事的依据比起单纯的善恶标准,更注重考虑周围人可能产生的评价,这其实反而是过度关注自己、视野狭隘。

  3.“情义”:日本人总挂在嘴角的一句话“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不轻易触碰他人界限,另一方面也能理解为他们怕背上人情债。不轻易受恩,也不轻易施恩。否则内心的焦虑,足够使当事人辗转反侧许久。这点跟还是挺像,但如果真如露丝所说,觉得欠了一次债就要还一世,我就实在不能理解了……

  4.“自重”:西方人强调个人价值,“自重”谓之自我尊重,self-respected,肯定自我的能力和价值;东方人,至少说东亚人,强调自我修养,“自重”谓之self-dignified,审视并约束自我的言行。其实这个概念跟上面联系也很紧密,就觉得东西方文化区别比较有意思所以单独拿出来提一下。

  《菊与刀》读后感(六):你好,日本

  菊与刀是向西方社会介绍日本性的作品。为什么这个东方岛国会悍然成为二战期间轴心国的一员,在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一定是很多政治家、学者和普通人关心的内容。

  这本书可以看出,从西方研究者的视角,怎么一点一点接触日本,理解日本。只看了译林出版社北塔的译本,其实我对一些词有点疑惑,不知道其他译者是如何翻译的,有机会可以作以对比学。不过相信,日本的耻感文化应该是与菊与刀的介绍推广有很大关系。

  日本人对天皇绝对尊崇。不管是主战的还是反战的,都认为天皇是正确且没有责任的。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是日本人的精神信仰。

  日军认为虏是可耻的,奉行“死不投降主义”。在战争中医疗救护配备严重不足,却不担心会影响战斗力,因为每个士兵都以战死为荣,认为肉体死亡是精神的胜利。

  德川幕府统治日本二百多年。德川时代日本拒绝贸易,闭关锁国。在农民抗议额外赋税的斗争中,统治阶级、斗争领导者本人和农民都认为带头抗争的人应该被处死。

  因阶级之间有流动变通的渠道,即使日本商人富裕,也没有发生资产阶级,伤人和下级武士可以结成联盟。

  只要保持“各就其位”的面,日本人就会没有任何抗议地活下去。

  日本人不能把强求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的,他们错就错在他们以为能那样做。

  日本人对“恩”的概念根深蒂固。既害怕别人欠自己恩,又害怕自己因让别人欠自己恩而导致别人不舒服。

  日本人婚姻之外才有爱情,且不会将带回家中。人们普遍认可这样的行为。婚姻是为了传宗接代。

  整个几乎存在受虐倾向,在极端自律、未得圆满中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日本文化中对“忠”的强调植入骨髓。从企业文化中也可见,日本人职业稳定性高,几乎不换公司,对上级的责骂甚至侮辱都可以接受。

  成为国际比较文化学者研究日本社会时的重要参照系。

  日本人儿童时期的教育方式对日本人心理有重大影响。

  “她安详地期望每个人都做她同意做的事,没有责备,也没有争辩。但是,她的期望像丝绵一样,柔软,但非常坚韧,让她的小家庭保持在她认为正确的道路上。”

  本书战后所做的分析,预见了日本经济的崛起。

  《菊与刀》读后感(七):我把后背交给了你,你却捅了我一刀子

  之前看日本相关的电影、日剧的时候,有时总会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能让他们在即使很愤怒、很伤心、很失望的时候,即使面对再不喜欢、再讨厌的人,也还能保持恰到好处的礼仪、用着正确的敬语,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的克己?读完此书,说实话,书中有一些分无法理解,也有一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科技的进步,在现在的日本或许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那细致深入的分析,从日本孩童时代的童蒙、到长到成人的克己自重,到对家庭、社会、名义、情义的责任,让我对日本这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日本人严格地遵守着等级制度生活,对他们来说,一种提前安排并计划好的生活,让他们感到安全,而这一态度,是由于德川幕府和明治维新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日本,人们对天皇有着无上崇高的敬意,天皇对他们的意义,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意义,而不是政治上的。

  日本人恪守忠、孝,但又和人所谓的忠、孝不一样。在,“仁”是忠的前提条件,如果统治者“不仁”,人们就有正当的理由起来反对他。但是在日本没有,他们的忠,是无条件的义务,日本从来没有过改朝换代。

  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在日本,一个人只有在得到别的团体赞成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得到本团体的支持。如果外人不赞成或批评他,本团体就会转而抛弃他,加入到惩罚他的行列;直到—或者—除非,他能迫使那另一个团体撤销对他的批评。由于有这套机制,外面世界的赞成就变得至关重要,可能比其他任何社会都更重要。

  这就好像是,我一个人在外面战斗,当我受伤回家的时候,得到的却不是慰问关系,而是你从背后给了我一刀子。

  日本人从孩童时代教育孩子开始,便通过或威胁或嘲笑的方式来迫使孩子听话。比如,如果孩子不听话一直哭闹,而家里刚好又有客人的时候,女主人就会对客人说,这个孩子太闹了,我不想要他了,你把他带走吧,而客人就会乐呵呵地答应。年幼的孩子感到了恐惧,便止住了哭闹。或者当孩子跟目前哭闹时,刚好邻居家的孩子也在,她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比你小的弟弟比你还懂事,那样的孩子才惹人疼。这样或威胁或嘲笑的方式,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当他们长大后一旦被嘲笑,他们便会将这种嘲笑与幼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所以,为了消除这种被排斥、被抛弃的恐惧,他们要努力地克制自己,要自重。

  在日本,如果在外面被别人批评,回到家里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对待,有的父母甚至会不让孩子进家门,纵使孩子已经成年。为了不给家里人蒙羞,所以日本人在外面的行为举止总是格外的小心谨慎,但是就算回到家里,也依旧如此。这样成年之后的日本人,压抑着自己的天性,只是为了责任、为了义务而活着,他们总是让人看起来觉得沉重、满腹心事,但是这样却是受到人们尊敬的人,因为他们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而只有当他们到了老年时期,才可以抛下这些,重新回到孩童时代,做回无忧无忧的自己。

  《菊与刀》读后感(八):陌生而迥异的日本

  日本是个陌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和美国人的共同点远比我们和“同文”的日本人的共同点多。虽然已经有这样的预期,但在阅读完《菊与刀》后还是有超出个人预想的震撼,“原来这才是日本人的真实想法啊”,阅读过程不时有如此感叹。

  作为日本学鼻祖开山之作,《菊与刀》地位不言自明,不再赘述。成书背景大体是著名社会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于二战后受命于美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性格做调查分析形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此书甫一出版,便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研究日本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范例。

  全书不仅表述了日本整个与众不同的特性,难能可贵的是,还总结了形成这种特质的前因后果,从历史的脉络中,条清缕析地解答了形成这种特质的原因。整体而言,让人的感受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让读者,尤其是的读者,认识到我们对于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了解得是如此之少。因为这个原因,对于日本,仅能在前文中强调中日两国的“同文”,而对于“同种”一说,个人已实是无法赞同。

  先说“同文”,日本在7世纪前尚无文字,之后从借鉴草书字体形成日文五十音图,奠定日文基础,“同文”无可否认。对于同种,汉族与藏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表达顺序强调主谓宾(“我请你”),日韩属斯拉夫语系,语序为主宾谓(“我你请”),“同种”一说,实在无从谈起。

  既非“同种”,日本的各种特性在国人看来之迥异也就无口厚非了。于我个人而言,看完全书,有两点让我思考:

  一、天皇地位的不可侵犯和日本人对天皇的笃定追随。日本自战国以降,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至美国黑船佩里撬开日本国门强行通商,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天皇只是德川幕府的傀儡。佩里登陆日本,也只知“征夷大将军”,而不知天皇的存在。自明治天皇起,在天皇通过“王政复古”运动重新成为统治者之后,其地位迅速提高,整个日本对天皇的“盲从”达到令人诧异的地步,这种风气的转变之迅速,让人震惊。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日本那个“尊王攘夷”的时代,一切的错误都是将军的,一切的功劳都是天皇的,天皇以下,斗争再激烈,天皇依旧“万世一系”,稳坐。好战者认为侵略是贯彻天皇的意志,以天皇的名义推动“大东亚”的霸权成形;厌战者认为天皇是反对这场战争的,战争是首相和内阁的擅作主张。无论“左右”,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天皇号召战争,日本全民就算没有武器在手也会投入到战争中去,只要天皇诏令停战,日本全民亦会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停战。对天皇的效忠突然间灌注入整个的基因。在战时这样统一的精神力量毫无疑问提升了日本的战斗力,但同时,一旦天皇被从道义或实体上击溃,整个日本也必将陷入可怕的怀疑和困惑之中。

  二、日本的等级制度远比的严重。公元7世纪以后,日本大量地移植我国的社会结构,学文字,复制建筑,参考的官阶制度等等,“征夷大将军”这个称号,公卿的设置,“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等等都是这个学过程的实例体现。但和最大的不同是,的各个阶层尚有流动的机会,“士”的形成需要通过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而日本则仅照搬了官阶的称谓,社会划分为“士农工商”和“贱民”,各个阶层世袭,极难流动,像极了当今的印度。而通过“剪辫”使“贱民”成为农民阶层,成为明治维新最成功也是当时最受反抗的措施,而事后证明,恰是这点,使日本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变为了争霸美俄的列强之国,期间种种,值得真正虚心学。

  《菊与刀》读后感(九):理性看待文化差异

  这不是一本可以消遣的书,开始看还饶有兴趣,越到后来就越难,作为一个理科生,用啃也不夸张,再加上翻译的障碍,理解起来就更不易了。

  读了有关日本人不一样的精神价值后,觉得原来有老师告诉我们有关日本教育小孩的故事,是与日本文化有关的,忽略文化间价值取向的不同直接进行比较是一件愚蠢的事。

  自以为读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让你看到还有这样不一样的世界,我们在特定的环境下,总是有特定的社会评判标准,即使社会也在改变,但是仔细想来,我们不自觉的都受着一些共同的左右。读此书,看到了一种与我们相似又有着一定差别的文化,很多事情,比如性或精神与不矛盾的问题,放在我们的文化下或许是难以理解的,但是放在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就会发现一切顺理成章。

  过去对日本的理解也许最多就是集体主义,剖腹一类的,读完此书后,虽然此时我看到的理解的也许仍然还是只有冰山一角,但是却能够给我一种更为包容的姿态去面对不同的文化。

  读书的过程就是各种观点的碰撞,作者是将日本和美国比较,而我自己在读时则不自觉地将日本和比较着,好多我们以为常、天经地义的价值,在这一比较下,突然显得很平凡,它不过就是这世上所有价值的一种罢了,至于哪种更好,又是个矛盾的问题了,自以为能够适应于文化和传统的才是正常而适宜的。

  没有接触过日本人,不知道日本社会在现代西化过程中是否改变了许多(就比如与过去相比也已经改变了很多)。所有观点不是全懂了,懂了的也认为不应当全信了,但是读完后让人感觉很值得,异域文化的体验让人感到奇异,原来这世上还有这样不同的文化,这样不同的评判价值,可以防止一个人刚愎自用,

  前两天与朋友谈起日本,他十分激动,他说:“如果我的任何一个同学或朋友如果以后去了日本,为日本发展做贡献,我都不会再认他这个同学。我承认日本这个确实有一些优越的品质,但我不能原谅他们不承认过去的罪孽。”这样强烈的仇恨只要是人都会明白绝不是个案,自己始终对这种普世共享的仇恨怀有一定的忧虑,不为别的,只为几乎当所有人提到这个问题时,都把仇恨作为爱国的表现,任何的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都是允许的,不得不让人对人性的保留有所担心。

  书最后附有川岛武宜的评论,其中有这样一句:“与那些强迫作家歪曲事实,只写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像小孩似的辱骂敌国的不同,本书作者的是一个即使在战时也容许作家踏踏实实地对敌国进行保守的科学分析的。”第一次接触专业的社会科学书,读完后认识到社会科学也应当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尤其在人文科学中,的文化氛围对研究的进步有着重大影响。总体感觉全书的笔调客观冷静,让人敬佩。

  这也是社科第一次让我感到如此奇妙和,因为只有了解才能让人理解差异,理解了差异才能让人宽容接受。自己对于文化差异,虽然不能全盘接受,但私以为只有了解过才能有资格评论,封闭自我,妄加评论,不过是幼稚的表现。

  遗憾的是我所读的一版文字太过晦涩,本试图将其中日本文化特点归纳一下做做笔记,用理科思维总结一番,却依然一盘散沙,或许我这种偏理性的科学考虑方式太过了,文化是很难做到有所规律的,前后论述甚至会有极大矛盾,但是能够探寻文化与社会间的奥秘,也不失为一件美妙的事。

  后面是随手一点笔记,无甚条理:

  恩:不敢受恩。

  修养:苦行不是苦行,而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式。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对“像已死的人一样活着”的人的高度赞赏:“无我”,抛弃一切自我检视,从而也抛弃了一切恐怖心和警戒心。

  耻辱感:外界的评价,罪恶感:自己的反。

  《菊与刀》读后感(十):“盆栽”的自我修养

  关键词:恩 忠 情义 道德 等级制度

  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面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此书是本尼迪克特于二战期间受命于美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报告整理出版后,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也直接影响了美国的对日政策。虽然本尼迪克特本人没有亲自在日本进行实地考察,报告内容存在争议,但是,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的研究的成功。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开了序幕。

  人类学家自身的经验能很好地证明:即便是怪异的行为也无碍于我们对其有所了解。①本尼迪克特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或想法无论有多么怪异,他的感受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跟他的经验有一定的关联。”②于是,她从“日本人在生活举止上的先入之见”着手,力图通过“描写深埋在思想和行为背后的态度”,来了解“日本之成为日本人的的诸多因素”。

  针对当时美国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日本所给出的答案是:投降,而且是彻底的投降。日本为什么会投降?因为他们意识到军国主义是错误的,他们需要放弃军国主义并立即转向其他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向上去。为什么说是“彻底的投降”?因为天皇颁布了终战诏书。如果没有本尼迪克特的研究报告,美国可能将永远怀疑日本投降的真实性,也将永远不能认识并理解日本这一的独特性。在《菊与刀》之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两个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日本人所谓的“报恩”。在日本独特的道德体系里,“受恩不是美德,报恩才是。美德始于你全力以赴的感激行为”。③

  “报恩”分为义务和情义两分。义务包括“忠”,“孝”和“职责”,对天皇、法律和日本国的义务,就是“忠”。而且,“……日本文化的根基完全是人际关系,在这样一种文化中,作为忠诚的象征,天皇的意义要远远超过国旗。”④在这样的理念下,在天皇颁布终战诏书之后,假使有少数日本人依然坚持军国主义,他们也会立刻放弃军国主义来以此证明他们对天皇的“忠”,以报答天皇的恩典。同时,所有国民都会贯彻天皇的指令,以表示个人对天皇的忠诚。情义包括对社会的情义和对自己名声的情义。日本战败,意味着名声受损,而名声受损,则意味着日本受到了羞辱。为了清除名誉上的污点,日本人要么进行报复,要么选择自杀。然而,战败的日本没有立即报复的能力。所以,在天皇刚刚宣布投降的时候,许多日本人选择了自杀来维护自己的名声,同时也代表着他们因未能忠于天皇自愿以自杀来谢罪。但这是不明智的。更多的日本人逐渐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学战胜国的长处发展日本,使日本变成一个世界强国并再次得到世界的尊重来达到洗刷战败耻辱的目的。所以,日本投降了。最终,日本人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名声,也履行了对天皇的“忠”。

  第二个问题:“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答案是:不能。从第一个问题不难看出,日本是一个有着独特的道德体系的。而且,正因为日本与众不同的道德体系的存在,美国——任何外国都没有能力下令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日本。因为,美国人即使意识到这种独特性,也很难能感同身受。在《菊与刀》的帮助下,美国避免了羞辱或者嘲笑日本,决定让日本人自己负责日本的管理和重建,这个决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日本人看来,美国的这一行为“从他们的惨败现实中消除了羞耻的象征,激励他们去有效实行新的国策”⑤。这也正是日本人想要的。

  日本是一个具有极其规范制度和秩序的,这种制度和秩序的规范不仅体现在治国方面,也严重渗透到了每一个日本国民的里并根深蒂固。

  日本崇尚等级制度,在他们看来,只有等级制度才能使每一个人各司其职,也只有等级制度才能使他们的生活得以井井有条。为此,他们不可避免的需要某种信条来确保等级制度,确保他们渴望的秩序。于是,“恩”就出现了。

  在方面,“恩”告诉日本国民要“忠”。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承蒙天皇的恩典,规范他们应该效忠天皇和自己的上级,并向所有施恩于自己的人报恩;在社会方面,“恩”告诉他们要有“情义”。这种“情义”要求,在家庭关系里他们需要履行对婚姻的义务,要对父母尽孝,这种“孝”和的“孝”不一样。前者将父母的哺育视为受恩,所以他们的“孝”也就意味着报恩。同时他们也要遵从家庭关系里的等级制度,而当他们处于社会中时,他就代表了他的家庭;在社会关系里他们需要偿还各种各样的情义,也就是人情债,也包括对前文提到的,对自己名声的情义,同时也需要在社会关系中对他的家庭负责。当社会方面的“情义”与方面的“忠”无法两全时,日本人最终还是会臣服于“忠”,这也正是天皇所推崇的。在两者的规范下,日本人形成了在别人看来堪称“扭曲”的性格。因为他们要忠于天皇,忠于自己的上级,即使和自己的利益冲突。在他们看来,这不是牺牲,而是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要有情义,他们应该“自重”,在日本人看来,“自重”不是自我尊重,而是符合别人的期望,赢得他人的尊重。所以,他们选择自我克制,尽量不给任何人带去麻烦,不亏欠任何人情义。

  日本人的性格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所要求的,是他们社会文化的产物,生活在其中,遵循社会的规则,并按照同样的方式教育他们的孩子。他们不会觉得有任何奇怪之处。而唯有从这个神奇的社会中跳出来,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劣根性,他们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盆栽,而日本就是一个花盆。“盆里栽种的是一棵侏儒一样的小树。只要这棵微缩松树的根受制于那个花盆,那他就是一件艺术品,能使可爱的花园变得更加优美;但是,一旦他被移植到野外的土壤里,就不可能再放回到盆里去。他们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到那个日本花园里去做装饰品,因为他们再也不可能去满足日本社会的要求。他们体验到了日本道德的两难处境,而且是这种困境表现最激烈的形式。”⑥

  日本所提倡的“忠”和“情义”,在人看来多多少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日本完全抹灭了身为人的正当私欲,把人逼入一个格式化的死胡同。他们无法理解美国人所追求的平等究竟是何物,也无法体会到精神获得解放时的自由之感。他们正如苦苦挣扎在当代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或者把他们比作明清时囿于八股取士的书生更为恰当。他们都在规则中奋斗,在规则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不去思考这种规则的正确性,而只需要在这既定的规则中循规蹈矩,获得最大利益就足够了。任何都存在着这种现象,只不过日本将它放大,并成为全都接受的模式。

  培根在《新工具》中说:“凡是值得存在的,也就值得被认识。”⑦在文化方面亦是如此。在独特的道德体系下,日本创造了绵延近三千年的历史。尽管这种道德体系有它自身的劣根性,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它不容忽视且不可小觑的成就。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的武士阶层以及平民阶层 。无论一个以什么标准设立多少层等级, 我始终认为对一个来说等级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盆栽”是对这一最贴切的形容。尽管它只能在小小的花盆里优美,它也是优美的。无论哪一个,它的文化都有其劣根性,也有其可取之处。尽管日本在等级制度下创造了畸形的文化,但日本在战争期间的所作所为和战败后所创造的经济复苏奇迹,使得世人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惊叹并承认:这一既可怕又。这,就是“盆栽”的自我修养。

  从日本战败至今七十一年,已经有不少日本人感受到了日本道德的艰难处境。如果旧观念不进行革新,那么他们将会被世界淘汰。现在的日本较之以前的日本,一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人们都先验的认为,自己是绝对自由的,甚至在行动过程中。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随时开始另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他随时可以成为另一个人。但是,通过经验,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并不自由,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必须如此的。对人类来说,一个人无论下多大的决心,无论进行多少反思,他的行为举止依然不会改变,从出生到死亡,他必须做一个连自己都厌恶的人,就好像在舞台上扮演一个角色,直到落幕。”⑧无论是日本还是其他任何一个,想要改变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都是极其困难的。“毕竟,如果人只想改变制度而不改变人的本性,那不变的本性迟早会在制度中死而复生。”⑨我们终究无法逃脱先入之见。

  “我们常常忘记,‘邪恶的事物里其实包含着一定的善’,‘错误里也包含着一定的真理’。”⑩在一个模型面前,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形状,唯一能做的只有努力变得光滑和均匀。的确,我们无法在一个既定的模型面前肆意妄为,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型,它是人类社会,它是由善变的人类所构成的社会。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如是说道,“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直被当成是纯粹想象的尽善尽美境界的一个显著例证。它已经成了一个绰号,专用来指那些好作空想的思想家头脑中的想法。……然而,我们最好还是竭力去弄懂它,亲自搞清它的真实含义,而不要借口说它是不可实现的而将其视为无用,弃若敝屣,这种借口是卑下而极有害的。”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注:

  ①:《菊与刀》,第8页

  ②:《菊与刀》,第6页

  ③:《菊与刀》,第92页

  ④:《菊与刀》,第104页

  ⑤:《菊与刀》,第244页

  ⑥:《菊与刀》,第184页

  ⑦:《人论》,第270页

  ⑧:《哲学的故事》,第251页,《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164页

  ⑨:《哲学的故事》,第197页

  ⑩:《哲学的故事》,第286页,《第一原理》,斯宾塞

标签:读后感 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