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经典读后感有感

  《菊与刀》是一本由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精选点评:

  ●【术】【日本学】

  ●一个美国人类学家分析日本文化思想的社科类读物。读完你会理解为何那时候为啥日本人会有“大东亚共荣圈”这种提法,为何日本人很多时候既礼貌又淡漠,既野蛮又文明。不知道是不是翻译成中文的原因,里面提及和的一些俗比较,倒没有太过批判的言辞。虽然在封建时期的很多“礼”,现在看来也是不可理喻的。 这本书给你一种看待文化差异的不同视角和思路。

  ●如果可以通过一本书,如同深入肺腑般了解一个乃至,那么此书的价值不可估量。恰恰菊与刀就是这样一本书。日本社会文化的敲门砖,完全当得起。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作者许多日本文化论述今天依然有效。

  ●耻感文化、情义与忠孝在赵国文化中也多有体现,倒是“自我修养”这个相对而言的好惯在赵国人身上一点都没体现到;看完此书终于了解了原来艰苦条件下的锻炼是为了自我修养达到通达无我的境界,复仇更多是情义的体现,Mao飞蛾扑火不顾一切的表演是日本精神的集大成…懂得为何日本人如此爱老猫了

  ●了解日本文化不错的入门书,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日本人的特点,以及与美国和其他的不同,而且分析了日本人产生如此国民性的原因,可以参考,对于理解日本文学和电影很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此书是为了给美国对日政策提供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其观点具有一定的限。

  ●分析性格的方面很好,但现代社会是否会有一些改变?

  ●通俗易懂,多有创见。

  ●其实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影子

  ●菊是带细钢丝修饰的菊,指日本社会各种条条框框的固有观念和传统,寓意日本人不自由的一面。而刀是日本人的另一面,把自己的身体比做刀,要通过努力及时除去自己身上的绣,寓意起自我负责的一面。倒也不是多截然相反的两面,作者也确实摸捉到日本人身上的特性,但是总感觉有些对东亚的理解依然带有蛮强的隔膜感。

  ●

  《菊与刀》读后感(一):从这里起了解日本文化,但还远远不够

  时隔多年,这本书仍然值得阅读,因此作者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从书中了解到了日本人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的一系列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行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的羞耻心和复仇心理,同时日本人主张抛弃个人幸福而履行义务。书中的婆媳关系也令我感慨,女子的地位确实比较低。日本人感觉是一个矛盾的个体。无论如何,这本书可以让你走进日本,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许日本的一些行为准则发生了变化也说不准。期待下次去日本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

  《菊与刀》读后感(二):读后感

  一个多月前,由于对日本有兴趣就入了这本书,直到今天下午我终于看完了。 这种学术性含量较高的书果然让我很吃不消 ,三番四次看着看着就==。

  ut有的地方作者举的例子蛮有意思的,偶尔还会让我有共鸣 。哎呦,甚至有一节让我觉得我很像日本人嘛。

  当然时代变迁,所以书本也存在一点儿缺陷。比如作者对的认识很浅,所以拿和日本作比较真是让我啼笑皆非。看完也发现日本人其实和人很像,除去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等级制?所以这也是的好处咯?

  这个各安其位也是双刃剑,一方面老话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如果一味遵循就会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相识的乐趣吧。

  译者用词蛮用心的,里面很多备注。我买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对日本有兴趣,大概是受下面这句话的勾引“日本人生性好斗又和善,尚武又爱美,傲慢又懂礼,顽固又善变,驯服又桀骜,忠诚又叛逆,勇敢又懦弱。”这么矛盾的一类人,谁会不感兴趣呢~

  《菊与刀》读后感(三):几个观点

  总体上来说,本书并不算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好书,顶多当通识读物看看罢了。理由如下: 第一点,本书脉络不清晰,特别是后文,存在大量的重复论述。且在第一章《战时任务:研究日本》中提出的研究课题,在全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也就是说,本书虽然有一定的立意,但最终流于肤浅,读者看完之后依然不懂日本人的行为动机所在。 第二点,本书阐述的日本特性是否适用于日本社会的全阶层。由于战时无法亲赴汤日本研究调查,作者采取了调查旅居美国的日本人的方式开展研究。那么这些旅居外国的日本人属于日本哪个阶层?是上层还是底层?以存在特殊性片面性的样本做出的研究结果显然也是片面性的结果。此外,作者提到,为了使研究更为可靠,还采用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这些文献是客观性较强还是主观性较强?如果采用的是大量主观性的文献资料,那么研究结果到底如何可想而知。总而言之,不是根据实地调查写出的研究终究是有明显的缺点误差的。

  第三点,本书所探讨的内容有很强的时间限制性。在信息大爆炸,全球文化相碰撞相融合的今天,书中概括的日本特性对当代日本人是否还适用?

  第四点,本书并不客观。虽然作者声称要宽容的接受文化差异,客观去看待不同的文化。但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作者自觉美国文化高人一等的主观态度。

  第五点,作者对日本侵略别国虐待战俘的行为做出的解释单一且无法令人信服,受害者有罪论,这简直是在为日本侵略洗白。我作为战胜国且也是最大受害国的子民实在难以认同。

  《菊与刀》读后感(四):那个叫日本的笨学生

  作者呈献给我们关于日本文化的理解确实力透纸背。

  从中我们看到:

  1. 日本文化基于“耻辱感”而非“罪恶感”。“真正的耻辱感文化是靠外的强制力来让自己行善,而真正的罪恶感文化则是靠强烈的自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P178)

  2. 封建时代,是日本学的典范,他们善于学古代优秀的文化特质。但是,因为已经构建了自己的一些及特质,比如坚定的天皇信仰、幕府管理制度、神道教信仰和家族亲疏原则等,日本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3. 在儒家文化中,日本选择性的吸收了“忠”和“孝”,而忽视“仁”这个儒学的核心概念。单纯要求层级中下层对上层的服从,而忽视君主面向苍生的义务和责任。

  4. 在佛教文化中,尤其禅宗中,日本选择性的吸收了“禅”的实用性,将其赋予武士道等职业或其他特定生活及工作状态以实用性,而忽视了佛教因果理论下重要的转世(十二因缘等)概念,及不关心死后和来世的事情。

  5. 日本人在乎别人对其进行的评价。视侮辱为最不能接受之事,注重“情义”,称复仇为悲壮行为。而在文化中,则会被视为短视的。古代就有“胯下之辱”和“卧薪尝胆”等激励大众为更为坚守宏大的目标而卑贱的活着。

  6. 日本人不希望欠人情,同样也对别人的侵犯睚眦必报。

  7. 日本人能够顺应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文化是基于基本特质的实用主义。这和的文化特质最大的差别在于学术体系追求体用兼顾,道为体,德为用,日本则以学的姿态注重将文化突出其实用价值,而自己难以产生本深邃的哲学思想,故在在处处体现出的影子,却又有差别。另外,日本的基础特性有体现出日本人的勤勉,顺从,故而也在日本工业、生活和公司管理中体现出一定的优势。

  《菊与刀》读后感(五):肥Sim哥哥的读书笔记(七)——《菊与刀》(胡新梅译,书,2018)

  看这本书,近距离了解一下日本的一些特性,作为之前阅读和旅行的延伸。

  吸引我看这本书的,是公司书廊里浙江文艺出版社(译者何晴)版本里描写的一段文字: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被使唤,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极度勇敢而又极度胆小,极度保守而又极度喜欢新事物。日本人这样极端的性格得有多分裂啊!这本书最后,又单独列了这么一句话“即便是最怪异的惯,也不妨碍人们去理解它”,于是就下决心要去读它了。而后来买了书版,纯粹是因为书中的彩色插图,以及书的金字招牌。

  历史长河某个时点的特性,个人认为至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可以代表这个的特性的。一个根子里的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作为成书时间在上世纪中叶的《菊与刀》,其内容对现在日本人性格的解读还是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书里很多内容,这里分享两点感想。

  一是二战前后的日本人。明治前后的历史可能现在绝大多数人不会了解。但对于二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不少人还是心心念的。日本是一个善变的,这是日本战后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能较快较彻底地改变自己,从而适应历史,再出发。二战前,他们试图通过战争在世界上为自己赢得地位,但是他们失败了。于是他们马上改变自己的态度,从容接受战败,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再次崛起。书中最后一段说到,“日本人已经认识到了军国主义的失败,但他们的好战之心并不会完全消失。他们还将继续关注军国主义在其他的动向。如果这些成功了的话,必将再次点燃日本的战争狂热。如果军国主义在其他也失败了,日本就会向世人证明,自己已吸取了教训,并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绝不是通往荣誉之路。”

  二是日本干净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凡是去过日本旅行的游客都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干净,点点滴滴都很干净。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国民已养成惯。但在精神层面,日本人喜爱洁净、讨厌污秽,追求一种清净无尘的生活,感觉这才是能造就这种干净环境的根本原因。而喜欢干净这一点,更多地展现在日本人对自己名声的爱护。一个爱护名声的日本人,会记住别人给予的恩惠,也会对遭到别人侮辱铭记在心。对于报恩,大家理解。对于报复,日本人认为是为了替自己洗刷污名而采取的行动,并不是侵犯别人,而只是在算清旧账。日本人维护名声还体现在,遭到灾难或者痛苦时,要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有超常的忍耐力。最极端的方式就是自杀,他们认为,只要以适当的方式自杀,就能为自己洗刷污名,从而维护自己的名誉。

  《菊与刀》对于日本特性的分析,从多个角度写了很多,鞭辟入里,值得一读。看外国人写该国的历史人文,思维惯差别、立场心境不同,别有一番风味,是很喜欢的阅读类别。炎黄子孙骨子里这那的优缺点被各种文人客以各种方式记录在各种时期的各种载体里,供大家来分析解读。讲谈社的两套书《的历史》和《兴亡的世界史》,还有《剑桥史》、《哈佛史》,有时间了也体会体会,好好了解一下自己。

  最两面的日本人!

标签:经典 读后感 有感 经典读后感 经典有感 读后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