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春秋演义(上下卷)》是一本由许啸天著作,58.80元出版的2011-5图书,本书定价:53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春秋演义(上下卷)》读后感(一):一本为自己立传的演义
看了七八十回实在无法看下去了,作为一历史演义,却对各种人物诸多评点,主观喜好实在太明显,简直到了我已经无法忍受的地步。
作者本人置身于这段历史中,这本来是写这个故事的一种优势,但书中的篇幅竟然腾出了好几章节来讲作者本人所经历的一些事物,实在有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嫌疑。
叙事上实在也很失败,几乎看了几十回就丧失了继续追下去的兴趣,建议还是看蔡东藩的版本,对比一下,会越发觉得本书实在不堪甚读。
《民国春秋演义(上下卷)》读后感(二):之路 血流飘杵
自1840年战争以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年年战乱,民不聊生,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所有关心和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陷入深思,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苦难?如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几经探索,得出只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才能救的想法。
。
《民国春秋演义》从戊戌变法开始讲起,一直讲到辛亥的爆发到北伐的胜利。对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早期民主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各路军阀争权夺利和北伐战争等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中对历史有着深切影响的历史人物,有着行云流水般地整体性叙述以及细节的勾画描述,脉络颇为清晰,人物形象生动,从中可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作者许啸天十七岁时剪去发辫,追随徐锡麟、秋瑾、投身于,可以说,他是以一个亲历者的体验和感悟来描写这段风云叠起、新旧交替的历史的,作为的追随者,他在描述这段历史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向性,文字中的激扬的热情淡化了的残酷,早期的鲁莽暴动行动、非理性的暗杀、误杀,使得之路血流飘杵。在许啸天的文字中,让人感觉仿佛一切行为冠上之名后,为之枉死的无辜生命便变得轻若鸿毛。
小说从开始到结束,基本是处于一个全景式的状态。但也不乏的细化,在细节上,个人认为,对于袁世凯这个人物的刻画最为生动,甚至超过了对孙中山先生的描写。
这作品原版于1929年由上海国民图书公司出版,据称,在当时便是一将真实性与故事性溶为一体的开创性的作品。国民元老于右任、文化名人柳亚子等知名人士为本书题写书名、题词、赋诗,本书所配的100余幅具于时代特色的插图为朱风竹所画。如果,作者仅仅是为写小说而写小说,那么这《民国春秋演义》演义充其量不过是经过作者润色的观察笔记而已,可贵的是在描述中作者表达了对前途命运的深刻反思。
今年距辛亥发动已整整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在历史上,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今时,读这以演义形式展现的这段历史,用独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对我来说小有收获。
《民国春秋演义(上下卷)》读后感(三):尚未成功,仍需努力
“断了无数好头颅,才创造出一个民国来,------一个貌似的民国!而所谓《民国春秋演义》者,竟满纸蹲踞着青脸獠牙吃骨肉的军阀,又无处不潜伏着鬼蜮吸膏血的政客!”当1929年底(民国十八年)许啸天先生完成这《民国春秋演义》的时候,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1912年民国,至今已整整百年,如今翻开这写于80多年前的巨著,却感到历史并未走远,小时候历史书上那些呆板的人物忽然在这里生动起来。看那一拨拨勇士前仆后继,在追寻民主共和的路上砥砺前行,也看那一团团魑魅魍魉生生不息,却吸着仁人志士的鲜血,羁绊着当家作主的步伐。
这一民国演义,从少年孙中山目睹清末社会之衰败景象写起,直到1929年国民北伐成功,近四十年的光景,展示了社会开始自我蜕变的激烈过程,同时,伴随着民心思变、民智渐开以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复杂过程。而孙中山先生无疑是这场变革的领航人,从最初暴动,以推翻满清为已任的独立思想,到后来“、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建立,他在多年的岁月中探索出一条带领走向真正民主共和的道路。正是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力量弱小的国民军才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横扫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让逐步走向统一,凝聚在青天白日旗下。只可惜,中山先生早逝,他为构想的宏伟蓝图见不到了,只留下“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的谆谆期望。
又断了无数好头颅,才创造出一个来,------一个貌似日益强大的!如今已60多年,早已实现了解放,又经历30多年的,日益富强,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民生状况也好过以往。然而,我们看到,新的社会现实已让民众惶惶,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贫富分化,腐败滋长,让对公平正义生活的实现无比向往。社会不公迫使民众、即便也不会路途通畅,试问,当的权力被既得利益者压迫到极限而不能生存的时候,谁来给他们希望?当2011年国庆我站在天安门广场的时候,面对着为辛亥百年而立在英雄碑前的中山先生画像,我的心情激荡却也惆怅,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挣扎,却仍未完全实现当初的梦想,那“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的声音又明确的在我耳边回荡。不知许啸天先生若生命至今,又会怎样来演义又过去这80多年的时光?
一本书承载了那一代的历史,却也昭示着今天,要我们继续奋发图强,完成那并未完成的梦想!
《民国春秋演义(上下卷)》读后感(四):民国“纪事”
尽管在开篇的序中文言词句比较艰涩难懂,而且标题都是章回体的形式,但千万不要被这个表象所吓倒,内容看起来还是很丰富多彩的。能够将历史写得如此具有故事趣味性,也算突破了。更是一改以前对历史史实就应该是死板生硬且不掺杂感情的冷性的认知,其实历史也可以有血有肉有情节。除外,加上徐啸天这样一个名字当出现在这套书中的时候,也会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这是一个过来人对过去历史的复述,而不是探究,那么,即便是以小说的故事形式出现,即便是标榜成了演义列传,作者的特殊身份让这本书有别于野史,而从字面上有区别于正史,会让人觉得真实性更甚几分,尚且当做是民国“纪事”吧。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些影视作品中,所涉及的民国认知总是具有限性,国民也都是随着与一起,当然也是作为一个反面的抗争典型出现的,人们对于民国这段历史的认知不但空缺极大而且还难免存在偏颇之处,孙中山作为民国和国民的创始人,对民国时期社会政治历史的影响自然不可估量,这套书从开篇就是吸引人的,在讲述孙中山的小时趣事时很具有趣味性,兼具很强的幽默感。全书也是以孙中山为主线展开的,定位在作者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中,而不是让人们看起来熟烂于心的国共两,也是对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具有权威性认定的历史事实的细化和详解,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也是社会上其他书籍上不可能看到的,对功勋有肯定,对过错也有否定。
从戊戌变法、辛亥到北伐胜利的全过程都得以再现,其间不仅囊括了各也揭秘了民国时期国民的组建及其主要派之间的政治角逐,徐啸天也尽可能公正客观的来解说民国事件的是非,但又没有单纯的限在这段历史时期,也包括未来的发展,在历史中展现社会状态和百姓生活的百态。民国历史就和历代的朝代和一样,都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阶段,都标明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政治走向,无论多么的短暂,都是足以为后来者提供借鉴的。
这套书早在1929年就已经初版。在辛亥100的再版也可以算是经典再现,这一段不一样的历史,填补了人们对民国历史认识的块空白,与此同时,即便过往的那段历史再真实,但也不能排除在对人物的描写过程中具有主观意识色彩的表述效果,但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不可知和资据可考,才更能勾起人们的无限好奇。
《民国春秋演义(上下卷)》读后感(五):当年民主来
当年民主来
评《民国春秋演义》
春秋者,为一历史笔法;演义,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一通俗长篇小说。民国自创建以来,已有百年历史;其推翻封建王朝,大行民主风气,共和政体,为之功勋。写民国之春秋演义,既需对当时史实了解和掌握,并以一种客观态度还原原本,亦需要对社会背景、政治组成有研究,以便对历史进行剖析,以镜鉴后人。《民国春秋演义》将民国历史,用历史笔法、小说写法成就,作者本人亦时中人,对民国初创及发展有切身体会;并在中投身其中,同时了解时政与社会底层信息,为百年后人了解民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书中自孙文诞生开始,展现当时社会的底层现状;从百姓的备受欺压开始逐渐引入对社会、对政治的思考,为何那帮官兵行事竟比那强盗还狠、还理直气壮?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也让孙文开始了对民主的探寻之路,他得机到美国学民主,也树立了将民主引入的宏愿,他创办兴中会、同盟会,兴共和而终帝制,征讨军阀,呼吁民众的觉醒,终生致力于三民主义的实现。然而直至中山病逝,虽然北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社会仍未实现民主共和,演义止于中山先生下葬于南京紫金山,对民国的国父表示了崇高的敬意,也表示了国父“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的遗愿。
民主之风吹遍,为何尚未成功?究其原因,是还未准备好。上层关系上,封建思想遗存在作怪,使得民主的进程受尽了阻碍;即使是那些投身的军阀、政客,大多带着贪婪和功利之心,并没有对民主的透彻理解和的忠诚执事,袁世凯首鼠两端,又保皇又,欺骗了众人,骗得了83天的皇帝做;那些手握兵权的军阀政客,打着民主的旗号,做伤天害理、丧尽天良事情的,也多是为了一己私利;尔虞我诈,奸横欺瞒无所不用其极。而在的底层社会,民主的普及程度过低,接触民主的过少,以至于群众只能听信于政客的一面之词,东风来了随风倒,西风来了亦随风倒,在生活中成了被欺骗的工具,在战争中成了戮的对象,怨不得人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诚如作者所言:的成功,关键在基层工作。民主的进程,是上层准备好了,但下层没有准备好;政治准备好了,但社会没有准备好;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是主要在中。是故国父见未能进展,便有到上海办报的举动,从政不如办报。军阀政客之所以可以肆意愚弄百姓,是因为政治的强权和民众的参政意识不够。
皇权、共和,政体、国体,民主救国的志士仁人、祸国殃民的军阀政客……将民国错综复杂的关系一一厘清,并尽量地还原民国历史,便是本书的最大功劳。
2011-8-5
《民国春秋演义(上下卷)》读后感(六):以史鉴今,可以知兴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说魏征的话,用铜镜子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形象;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的兴亡。这也是学历史的必要性。
《民国春秋演义》虽采用通俗演义的文学手法,但他翔实的记录了从戊戌变法、辛亥到北伐胜利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对于的发展演变、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以及早期民主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等历史事件,作了全景式的勾画和细节的描述,脉络清晰,生动形象,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文学艺术性的双重魅力。作者以一个亲历者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来描写这段起伏跌宕、新旧交替的历史大变,在全景式的描述中表达了作者关于前途命运的深刻观察和反思,使得这作品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故事从孙中山的少年写起,结尾于孙中山逝世,孙中山先生贯穿故事始终。孙中山少年时可谓千疮百孔,翠亨村村民在遭受强盗抢夺的同时,还要遭受朝廷强税的征收,生活苦不堪言,看到这些现状,他一直在沉思、寻找的出路?正是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政,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推翻了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民主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或许很早看过电影《知音》,对蔡锷将军与小凤仙故事略有记忆,当看到书中对蔡锷将军的描写,又一次回想起来他们之间的故事,蔡锷将军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中,他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我既佩服蔡锷将军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又佩服小凤仙的有情有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人生短短数十载,如何才让自己活得有意义?孙中山、秋瑾、蔡锷、宋教仁等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人生的意义,或许正是对我们的启迪。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了解、掌握和探究事情所发生的背景、原委、过程、结果意义等,弄清史实,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和社会的一把钥匙。以史鉴今,知兴替,才能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社会才能和平发展……
《民国春秋演义(上下卷)》读后感(七):民国的失败,不等于现代的失败
民国至今已经整整年了,但民国历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民国已经不仅是教科书中所评价的推翻了统治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但却因为资产阶级的妥协和保守性,不敢发动群众而最终失败那样简单。其实,辛亥最大的贡献不在于形式上推翻了封建专制体制,而在于将从一个腐朽没落的传统帝国引向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文明。一个是否拥抱现代文明,并不在于政体的形式,就像英国和日本虽然仍保留着皇室,但仍是高度现代化的。
辛亥的亲历者许啸天在《民国春秋演义》中,以自身亲历及掌握的丰富史料,用通俗演义的春秋笔法,全面反映了从戊戌变法、辛亥到北伐胜利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对于的发展演变、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以及早期民主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等历史事件,作了全景式的勾画和细节的描述,而孙中山、袁世凯、黄兴、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等风云人物更是血肉饱满。我想强调的不是这书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而是作者在近年前以亲历者的身份对前途命运的深刻观察和反思,远胜于曾一度被盖棺定论的历史。许啸天在一次演讲中指出,的政治虽然已经完成,但是经济和社会仍然很落后,这两个问题不是军事和政治能够解决的。因此,不进行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复辟、军阀混战永远不会结束。许啸天的认识无疑是正确而超前的。仔细研究民国历史,其实在辛亥以后,孙中山与国民正是沿着社会和经济的道路继续往前走的。
辛亥后,没有顺利过渡到现代,并不是袁世凯不愿当的华盛顿那么简单,根本原因在于辛亥年激进的政治超越了当时落后的经济社会基础,因此,即使共和也只能是表面上的共和。彼时,国内资本力量非常薄弱,孙中山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海外华侨的募捐,而国内的税收财政仍然掌握在北方的袁世凯和南方的地方军阀手里。国民最终能够北伐成功并统一全国,正是社会和经济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的结果。的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因西方资本的撤出而得以发展,国民倡导的民主共和观念也不断的深入人心,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和创办黄埔军校的创举,事实上就是在广泛的发动社会和民众力量。
孙中山逝世时,的确尚未成功,但“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军政、训政、”三步走的路径设计无疑是正确的。正是现代文明在的启蒙和传播,才有了独立自由的民国精神,才有大师云集的文化盛事。至于蒋介石政权最终在的失败,固然有阶级属性的因素,但更大的原因应在于国民内严重的地方割据和派系林立,与苏联、日本等外因素的干扰共同将国民政权推向深渊。但是,内的军阀割据和派系林立以及外的日本侵略,不是现代性的产物,而是任何社会形态的都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导致的政权失败并不奇怪。
好事多磨。近代史多年来,形态的传统性还是现代性问题,已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而且,每次轮回总是把失败者的失败或者失误归咎于现代性本身。但事实上,现代性的方向是一个问题,而政权的失败是另一个问题。历史,如果用成王败寇的逻辑去书写,那么,历史就是一个人皆可夫的,这样的历史对于的转型和进步是有害的。民国以及继承民国衣钵的国民在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是民国的现代性方向是错的,而是方向之外的其它因素导致的政权失败,用一个政权的失败去否定现代性的方向,是很愚蠢的。
《民国春秋演义(上下卷)》读后感(八):可惜了袁世凯!——读《民国春秋演义》
首先要说,这《民国春秋演义》不是今天的人写的,它早在1929年就出版了。它的作者许啸天,就是民国初年的亲历者,曾经和秋瑾女侠并肩战斗过。因为是作者亲历,史料又非常翔实,同时这书又出版得早,没有受到时间的影响,所以这书且不论它的文学价值,至少它的史料价值是相当高的。
此书从孙中山先生儿时写起,一直写到中山先生葬礼结束,看似时间不长,但是这段时间里登场的人物之多、历史事件之重要、事情之纷繁复杂,恐怕不是随便什么时代就可以比拟的。然而这相当精彩的一个时代,却因为种种原因,很少有焦距对准它,即使偶尔有,也是胡说八道的居多,让人非常可惜。所以,现在的人能明确说清楚黎元洪、段祺瑞、曹昆之间的关系的,恐怕也并不多。我们对这些人的描述,从来都是一个名词——“军阀”,再加上一顶大帽子——“反动”,而至于这些人是哪种军阀,做过些什么事,反动到何种程度,则一概简而略之了。
其实又何止是上述这些人,即使是“正面歌颂”的人物,比如秋瑾,我们对她也知之甚少,能够知道的那一点,还是借了鲁迅的光。所以当我看这书里那些民国初年的家在书里风云激荡,我的心里就有一丝悲哀:我们对这些推翻帝制、开启共和的英雄们知道得太少了。我们对他们有意无意地漠视、无视和歧视,其实是一种犯罪。同时,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也深为自己曾经的无知而惭愧。
记得不知在什么刊物上,看到关于袁世凯的一种说法,说他吃菜从来不换样、从来不洗澡、有病从来不上医院,诸如此类,我曾经对此深信不疑,以为袁世凯那样一个大反面人物,有这些近于妖状的怪异应该很正常。然而当我在这书里非常详细地看到袁世凯从发迹、到成功、到起伏、一直看到他死亡的时候,我不由地学起了宋江那句感叹:“可惜了这条好汉!”前两条读周有光先生的访谈,周先生在谈到袁世凯的时候也说很可惜这个人,他完全可以做的华盛顿。我分赞同这个看法,袁世凯这个家伙的能力,和他曾经达到的地位,想要做的华盛顿其实并不困难;但是,这个家伙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名垂青史,更没有胸怀天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和那十几个妻妾和二十多个儿女,当然更是为一己之私欲。于是,这个本可以名垂青史、可以把自己的头像印在钞票上的人物,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八十三天的笑话和几个“袁大头”。
其实袁世凯的悲剧也不是他个人的悲剧,实际上是几千年来帝王文化的悲剧。在袁之后的那些有能力、有地位的人,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候都想做帝王,即使不称帝,也是做一个无名有实的皇帝。于是,有些本来可以办得很好的事情,最后就变得一团糟。
成者为王败者贼。都是想做帝王,区别就在于,有的人成了,有的人没成。
当然,也不能完全说“成王败寇”,比如孙中山先生,他并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在统治军阀方面,他甚至还不如袁世凯有能力,但是,他到底是共和的先行者。所以,当我们为新的成就喝彩的时候,万不可忘记他和他的同道们,正是他们的风云际会,才开创了以后的面。在这个意义,我要推荐这本《民国春秋演义》。
《民国春秋演义(上下卷)》读后感(九):话说家国天下
既然是演义,自然免不了虚构的成分,就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陈寿的《三国志》一样。一本可以当作故事读来消遣,一本则可以当作史书字斟句酌。往好了说,演义是为了把一个故事用很精彩的方式,用前后衔接和连贯的语序讲述完。而真正的历史则是打乱了的片段,只有后人才能看到前朝历代历史的完整的剖面,当世的人自然是看不到的。不过,演义也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虚构和再创作,基本的历史笔法和规则还在,只是对于其中无关历史发展的细枝末节,我们不必去斤斤计较。
说民国,自然跳不过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跳过这个人,民国便无从说起。这是一个式的人物。还记得周小时回答老师那句为什么而读书的话么?“为之崛起而读书”,多么铿锵有力,多么振奋人心,我巍巍多出几个好男儿,重振国威指日可待。人说“乱世出英雄”,这话自然有一定道理。那个年代,很多人为了能过上好日子被逼上“梁山”,从此开始了经营一番“宏图大志”,或者最终目的本不是为救国,或者仅仅只是不满地主恶霸横行乡里,不满当权者鱼肉百姓。但当我们一旦扛起了“反抗”的大旗,我们就肩负了亲朋好友或者拥护者的更多期望和渴求,我们停不了,我们要带领我们这苦难深重的同乡好友走出深渊,我们需要光明,我们需要和平。就这样,孙中山应时而生,顺势而起,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拯救家国百姓于水火的大旗。
看一段历史,不应只看那些胜利的光环笼罩下的人和事。其实历史不是历史,历史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历史。我们不应该对那些取得胜利的歌功颂德,当然更不应该对那些落败的落井下石。刘邦胜利了,后人不是一样骂他是土匪地痞吗?楚霸王项羽失败了,自古以来的歌颂者不胜枚举。霸王别姬的故事被演绎了无数回,就连李易安也吟出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这说明了什么了?我们不应该以对错来看历史,历史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很多人被一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给误导了。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胜利者说是他是对的,那他的敌人自然成了错的了。其实历史本身是客观的,你胜利了,但并不代表你是对的,很多时候,一开始正义的力量往往被压制,所谓“邪不胜正”也不过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话,历史上很多的正义最后并没有取得胜利。打天下靠的是硬功夫,治天下靠的就是得道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不顺天者,却未必不得民心。希特勒十恶不赦,但当权期间,却能得到本国的拥护,这就不可思议了。所以,如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命题不是一直都正确,那么世界就有被当权不为天下计者窃取的可能。袁世凯不得民心,却能窃取果实,不属于这个范畴。历史的定位是者对当权者抱有幻想,妥协了。者“脱鞋”了,把自己不知流了多少血汗才挣来的鞋子就这拱手让人了。我百思不得其解,者没有拥护者吗?很多。者很幼稚吗?那这么多大风大浪怎么过来的?者有妥协思想?如果妥协,难道这决定历史命运的时刻,孙先生看不出吗?看不出的话怎么可能发生呢?对于孙先生的妥协,其实我是一直不能原谅的。
历史无非就站队的问题。按照历史的定性,袁世凯也是坏蛋一个,其实人都是两面的。“人之初性本善”,谁也不是生下来就带把的。早期的袁世凯也是徒有一番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曾经发出了“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怀多”的句子,但到了紧要的历史关头,他选择了站在慈禧一方,成了孙先生最大的“敌人”。谁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站在哪一方,只是自此以后胜负就只能各安天命各为其主了。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仍然想假设一件事情:如果袁世凯没有“叛变”,而是助孙先生一臂之力,端掉了清王朝,之后辅助孙先生开启民国时代,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我们记住了那些创造历史的大人物、大英雄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那些为历史牺牲的志士,还有很多无名无姓的英勇顽强地为了抛头颅洒热血的所有生还者,更有生存于其中的我苦难深重的同胞。缅怀历史,更多的是缅怀从那个时代历经千辛万苦摸爬滚打出来的人,更缅怀这些人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所付出的代价。
《民国春秋演义(上下卷)》读后感(十):民国演义并非民国史
辛亥终结了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推翻了帝制,可以说是历史几个关键的转折点之一,等同于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意义重大,它反封建但不反帝国主义,他也没办法反帝(国主义),他们的资金很多都是帝国主义银行的借款(也有分是海外爱国华侨资本家、国内商人赞助的),从此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说是进入民国其实非民之国,只是国或军阀之国。
今年是辛亥100,铺天盖地都是关于辛亥和民国的书,张鸣的《辛亥 摇晃的》、雪珥的《辛亥:计划外》、雾满拦江的《民国就是这么生猛》……虽然挖掘出不少辛亥与民国猛料,也有不少深刻的分析反思,但是毕竟都是当代人写过去的历史,只能靠文字资料,没有亲身经历历史事件,以现代人思维为古人写史作传总有纸上谈兵之虞,不如事件的当事人说史真实可信一些。
《民国春秋演义》的作者徐啸天是以历史见证者与亲历者的身份写出的这书,讲述孙中山从童年到去美国求学投身再到1925年去世最终到1929年奉安安葬大典入土为安止,这书更像是孙中山的传奇史,汇集了半个多世纪动荡时代的大小事件。他曾追随秋瑾、徐锡麟等人一起参加(他们是属于蔡元培、陶成章的光复会而不是孙中山的同盟会),开报馆办学校鼓吹,是很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或直接参与者。作者虽然坦诚是用春秋笔法写就的小说,并非历史,但作为当事人,其所述事件详情的真实可信度自然有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1907年,徐锡麟刺杀恩铭后被捕杀,追到秋瑾这帮人身上,秋瑾被捕之前正和他们几人在一起,清兵闯进来,各人四处躲藏逃散,秋瑾因一个装有重要资料的手提包遗漏在枕边,所以返回去取,结果不能及时走脱被捕,被一帮虎狼之兵撕扯的衣服破了鞋也丢了一只。这些细节非亲历者是没办法知道的。
如果说本书中第一正角是孙中山,袁世凯就是第反角,雾满拦江书中说袁世凯是个每次都能中大奖的幸运儿,他一生中机关算尽,便宜占尽,但最终几大污点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戊戌变法的者,主谋签订丧权辱国之二十一条(1915年),复辟做皇帝(1916年)。只可惜袁世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最后死得很惨。作者直言是演义,就有很多地方不能当历史来深究,比如:袁世凯在朝鲜的那段历史,他与闵妃的关系到底怎么回事?他娶的到底是不是闵妃的亲妹妹?作者并没去求证,只是大家都这么传,他也就这么写。
作者如说书一般将民国间的奇闻趣事逸闻秘史穿插其间,书中大大小小有名有姓的人物有数百人之多,许多小人物的故事也颇精彩,给本书增色不少。挡住八国联军战火蔓延的赛金花(就雾满拦江书中戏言的当时诺大的只有两个女人:金銮殿上的慈禧太后和胡同的赵梦兰——后被人称为赛金花赛二爷)、南北谈判之时在上海码头上用指喝唐绍仪的莽汉黄祯祥,蔡锷的红颜知己小凤仙,上海女妖怪骗子宁宗薛、山东响马孙氏兄弟劫火车(就是电影<让飞>的原型故事)……当然着墨多的还是在名人身上,黄兴、康有为、梁启超、黎元洪外号“黎菩萨”(老好人)、北洋三杰“王龙”“段虎”“冯狗”(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投笔从戎的模范军阀吴佩孚、响马出身的张作霖……蒋介石基本是到孙中山去世才开始隆重推出,对他早期的发迹基本只字未提,只说他的发迹源于被派去苏维埃学军事,回来任职黄埔军校校长(据说本应该是许崇智的位置,被老蒋用计谋夺了),加之中山舰事件时期追随孙中山左右,得到其信任,最终成了国民。
全书只在最后几处寥寥数语提到,一是蒋介石的清运动,二是“叶挺、在南昌兵变”(没提到),“广州城有起事”。可见作者并没重视这个组织,也绝对没想到几年后这个小小的派会成为国民的大敌,并最终战胜了国民,统一了。许啸天作为人写史有立场有倾向的偏颇也是无可厚非,谁不维护自己的派。再说只是小说,并不是民国史。
本书有缺陷,就是基本没有提及事件的具体年份时间,这样看起来显得混乱让人没有时间概念,分不清事件的先后顺序,不能不说是遗憾。几十年历史时间跨度大,事件、人物众多,加上内容太庞杂,如果没有一条时间轴来串起来,根本没办法理顺,如果对这段历史不是很熟悉读起来很费力,经常要去查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到底非史家笔法,更像是说书人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