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推理俱乐读后感100字

  《周四推理俱乐》是一本由[英] 理查德·奥斯曼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四推理俱乐》读后感(一):秘密才是生活的真相

  文/舒念

  在英国,也许有一种文风永远都能受到大众的喜爱,那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式文风。在阅读这本《周四推理俱乐》的时候,明显能感受到那种阿加莎·克里斯蒂似的英国乡村风情其中的主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致敬马普尔,都是那种亲切八卦容易被忽略,却永远都在场的老阿姨角色,只是21世纪的老阿姨也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了。

  不过别误会,《周四推理俱乐》可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它名副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养老院中的推理俱乐,他们原本在每周四固定活动,直到身边的谋杀案改变了这样的频率。虽然都是70岁上下的爷爷奶奶了,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因为日常生活轨迹被打破而畏缩,反而一种强烈的热情投入了这场推理活动中。

  想要开展一次推理活动,可不仅仅只是口头上那么简单,必须要有头脑,有行动力,更要有人脉。于是,在伊丽莎白的带领下,爷爷奶奶们各显神通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用在了这次行动中。即使他们在相遇的时候已经度过了人生中绝大分的时间等他们没有将时间都留在回忆过去,而是很快的投入了对未来的探索中。

  于是乎每一个爷爷奶奶都是一个有秘密的人,从我们一早就知道的身份不明的伊丽莎白,到其他看似普通却并没有那么寻常的养老院成员。在推理俱乐的过程当中,似乎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凶手,不管他年方几何。只要是人都会有一个不愿意被别人知道的秘密。

  于是乎随着阅读的推进,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原本不见天日的秘密,有些带着幸福与正义感,但大多数秘密都令人心碎。你可曾能想到有一个秘密会穿越半个世纪的时间依旧停留,在一个人的心中,并且是他此生最重要的事情。我想,归根结底,每一个推理故事的背后不是金钱就是感情。

  推理原本就是一个的过程,但我们不见得会一次性地找到最终的结。这本书可以说是设置了很多支线任务,等待我们去发掘去。也正因为这些故事,恰恰都与一个地方相联系,而这个地方正是由上帝照看的墓园,这或许正是上天的旨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是上帝在轻声地告诉你,有些事情必须做下决定了。

  同样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一样,即使经历了谋杀事件,但这个地方仍旧会归于平静。周四推理俱乐的故事也会继续,这是我们会开始反思,究竟哪些决定是对的,那些决定是错的。但思考并不影响生活继续,还有什么比换好新窗户和烤好一个蛋糕更重要的事情呢?我想作为一个英国人就是拥有这样的淡定吧。

  《周四推理俱乐》读后感(二):你永远应当保留内心的善意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身处于和平年代,但是也总能在网络信息上看到各种各样的血腥案件,我们深刻地知道,每个人都有的可能,每个人也都有着的动机。因为这就是社会的意义,它将每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用不同的纽带交织缠绕,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人间。

  阅读侦探小说的乐趣也就在于可以在平淡生活中寻找到一些不同的刺激,我们可以化作书中的侦探去寻求隐藏在细枝末节的真相。在本书中的四位老人也正是做了类似的事情,四人共同组成了推理过往谋杀案的推理小组,每周四在共同讨论案件的细节。虽然大家已经身处于老人社区,但是并没有因此放弃心中的好奇,反而利用各自的特长,推敲着一些警官无法破解的谋杀案。

  随着故事的进展,本来只是活跃在新闻和案件资料中的血腥现场开始发生在推理小组的身边,偶然加入讨论的乔伊丝在书中也常以日记的形式进行穿插,让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角度的叙述。

  书籍分成了两分:1)结识新朋友,尝试新事物2)这里每个人都有故事。第一分主要讲述了乔伊丝加入推理小组的过程,以及四位老人不同的性格,随着推理小组的推理日程,谋杀案开始发生在身边——当商宣布要将四位老人居住的社区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改建,合作的建筑公司老总被人谋杀于自家厨房,身旁还摆着一张三人合影,是商与建筑商的合作破裂,迫于自保进行谋杀犯罪,还是照片上的两外两人因为过往恩怨痛下毒手,抑或是拍摄照片的隐于过去记忆的“第四人”才是真凶,还是一切都是凶手的混淆视听?

  四位老人不断从警官唐娜获取关于案件的信息,并且进行调查以及推理,但是随着商死于社区内的抗议集会中,在几百人的包围下被注射了,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开始有了的嫌疑。就如第二分的标题“这里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一位老人的前半生发生了些什么,周围的人可能都不甚了解。当社区的墓地里惊现一具埋藏于修女棺木之上的骸骨,关于过去的人生开始逐渐揭露。

  凶手究竟是谁?是因为私人恩怨还是为了隐藏关于过去的罪恶?四人小组里真的没有凶手吗?一个个疑问不断被抛在眼前。也许是简单容易的,但是隐藏尸体是很难的,想要隐藏所有痕迹就是更难的。当一个人经历了一生,他经历的越多所受到的牵绊越多,他就会留下更多的痕迹。你也许会觉得,人一旦老了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放下的,毕竟所余下的额人生可能不多,为何不快乐地生活。但是人活中总是需要有些什么东西去支撑的,理想、正义、守护等等,看似微不足道的蝴蝶扇动翅膀,总会引发一场硕大的风暴。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推理小说,但是由于主人公大分都是老人,在故事描绘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人生哲理,很喜欢关于人们忙碌地描写——年轻人忙碌是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一天的时间太短,而他们老人忙碌是因为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一生的时间太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随着年龄增长就会减少睡眠时间么?我们总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人生,所以,有时候其实并不需要太执着,虽然内心的信仰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但是偶尔的妥协也许可以避免我们走向绝境。

  《周四推理俱乐》读后感(三):严肃的案子,有趣的侦探,温情的故事

  本书原作和台版译名为《周四谋杀俱乐》,简体版可能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改成了《周四推理俱乐》,相信对推理小说比较关注的读者,对本书都不会陌生,本书一经出版就已经揽得大奖无数,在去年日本各个推理大赏的国外作品榜单中也屡屡上榜,本书的作者理查德·奥斯曼应该没什么人听说过吧,因为这算是作者的处女作了,首作品就能有这么高的成就,真是未来可期啊。

  本书中几位主角也是书中的侦探角色是四位养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说实话,书中的这四个人物真的是各有特点,我是个个喜欢,一位是生活考究、博古通今的前心理医生易卜拉欣,一位是脾气暴躁的前工人运动,著名前拳击手(此人也是书中的一个关键人物)的父亲罗恩,一位具有神奇安抚人心能力的前护士乔伊丝,还有一位就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伊丽莎白,其以前的身份始终是个谜,个人猜测应该是个类似于特工的角色,以前必然是能力超群,手眼通天。

  作为一推理作品,本书的节奏是比较缓的,这也是许多欧美悬疑作品常有的节奏,因此在看之前我还是做足了心理准备的,不过让我惊喜的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是一下子就进入到故事中去了(除了一贯欧美人名在开头给我造成的困扰依旧存在),一点也没有觉得前面的内容枯燥,故事非常流畅,情节的铺陈很难看出这是一新人作品,另外最值得一提的是,贯穿全书的幽默,而这种幽默并不是作者刻意的抖机灵,感觉是整个作品浑然一体的风格体现,使得整个故事摆脱了一般谋杀案件有时会特意营造出来的严肃与诡谲,也让几个老年侦探的乐观直接感染每个读者。另外本书采用了直接展开和乔伊丝的日记双线叙述的方式,但是两种方式却是顺次发展的剧情推进,感觉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必要,不过乔伊丝的日记写得真是非常有趣啊。

  下面想简单说说涉及本书关键情节的内容,涉及泄底,建议未看完的读者绕行。

  本书涉及了两个案件,准确来说,应该是三件,还包括意外发现的五十年前的人骨之谜,看完可以说真相的设置并不算复杂,应该也谈不上什么惊天,可能经验丰富的读者也可以猜到真凶,不过这三个案件的真相我是一个也没有想到,对我来说还是很意外的,而警方直到最后还在根据几起案件之间的联系进行,然而发生在现在的两起案件并没有多大的关联,但两起案件的发生时间之近、受害人之间的联系之紧密的确很容易给人带来误导。

  不过我并不打算聊很多关于几个案件真相的内容,我想聊的是我从这本书中自己体会的一些真实的感受,一个就是温度,爱情的温度。故事中作者设计了很多红鲱鱼,比如杰森、吉安尼等等,不过我想说的两条是一个是麦基神父、一个是伯纳德,前者的爱情属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后者则是至死不渝的坚守,包括文特汉姆案的真凶(尽量减少泄底),其动机不也是那该死的爱情吗,还有伊丽莎白和斯蒂芬等等,不得不说,这些老家伙们的爱情,他们的那一份执着,经过岁月的沉淀,更加让人动容。最后警方那边还是没有得到真相,这并不符合程序正义,但这也是作者留下的一点温度。

  另一个让我有感触的字眼是死亡,并不是谋杀案中受害者的死亡,而是萦绕在养老院上的死亡,这些可爱的老头老太太们都有着传奇般的过往,如今也过着精彩纷呈的生活,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清楚死亡可能随时会在他们身上或身边降临,这也是全书在诙谐幽默的氛围下依然时刻笼罩着的一股寂寥氛围,最后,伯纳德走了、彭妮走了、约翰走了,还好他们都没有留下什么遗憾,他们身边有帮爱他们的老家伙们,下一个可能又是谁走,谁知道呢,而这只是养老院里的日常。

  幸运的是,“周四推理俱乐”这个小团体还在,他们还有制造新故事的可能,我也真心希望作者能够将其做成一个系列,给读者带来新的故事,我真是爱死这些老头老太太了!

  《周四推理俱乐》读后感(四):“老有所用”:一心的四人俱乐挖出了所有人的秘密

  今天早上,周四推理俱乐有了一个真实的案子,一具真实的尸体,不知在什么地方还有一个真实的凶手。”——《周四推理俱乐》

  这是一本有趣又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的英国悬疑小说。

  在讨论这小说之前,想先称赞中译本(试读本)的封面、排版和开本。封面沿用英文原版The Thursday MURDER Club的封面,排版与开本也是沿用了欧美口袋书的规格,这样的设计能让读者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地读到它。要注意,口袋书规格的设计更贴近人手的握度,读者阅读体验感大大提升,不至于在阅读过程中还总要兼顾拿书翻书的动作,好不容易投入其中,又要出戏一阵子,再花一阵子重新投入进去。

  The Thursday MURDER Club 直译的话就是“周四谋杀俱乐”,在此不得不怀疑理查德·奥斯曼(Richard Osman)故意标题,因为这个俱乐的成员只有四位老人家,而且全员在全书里都认真——不管是几十年前的档案记载的案件,还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案件——“谋杀”与他们确实有点联系,但并不相干。中译本把“谋杀”改称“推理”,更贴近全书要表达的内容。

  在费尔黑文的库珀斯·切斯养老村里,有一个四人小团体,他们把自己叫做“周四推理俱乐”,每周四聚在一起“开会”,讨论他们手里的,记载在文件中的犯罪案件。俱乐本由伊丽莎白和彭妮创建,易卜欣、罗恩也是其中的成员,不过彭妮有些状况,现在由乔伊丝代替了她的位置。乔伊丝虽然对这些并不熟悉,但她乐于做“华生”,所以她的日记几乎都记录着周四俱乐的一切。如果说,老年人们在退休后拿陈年旧案来消磨时间,这样一个俱乐也挺有意思的,但是,正如上文提到,他们遇到了真实案件,就发生在他们眼前,身边,这是一桩谋杀案。既然周四推理俱乐热衷于,这次无疑也是发挥他们所长的机会,他们决定要把平时“纸上谈兵”的技能用在实处。谁能料到,这其实仅仅是个开头……

  《周四推理俱乐》全书提及到的谋杀案,共有11桩。其中包含两桩自杀案,书中警方关注到的,有五桩。听起来有点惊悚?因为这其中涉及到了土地收购和,与黑社会、男友施暴女友等问题,有的案件甚至跨度五十年,有的案件其实是连环案,但直至书终仍未被警察发现,有的案件看似有关联,其实是独立发生,只是案发时间碰在了一起。

  这时候就不得不佩服理查德。他把读者都耍了一顿。虽然他在最开始的时候把第一桩发生在眼前的案件的死者与被害方式、凶器都显露在读者眼前,但随着一个个角色戏份的增加,第二第三桩案件接连发生——不,到,最,后,几页,都不会知道凶手是谁且真相到底是什么。这种设定很普遍,关键在于,理查德不走寻常路,他把一桩桩以前和当下发生的案件相互穿插,先是“误导”读者这些案件可能都是相互关联的,甚至通过周四推理俱乐的成员们来疯狂暗示我们:案件的凶手可能是同一个人。有意思的是,周四推理俱乐的成员与读者是站在同一阵线的,他们虽然是老年侦探团,但不至于完全被理查德牵着鼻子走。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把一桩桩案件的资料拿到手,再对这些案件进行梳理,最后,找出了分的真相。剩余未公开的真相,相信以老人家们的智商很快也会浮于水面。

  一直以来,我们所阅读的推理、悬疑小说,主角都是年轻力壮或者中年优雅的男性或女性形象,当然也有睿智的老人如阿加莎笔下的马尔普,这次主角设定为退休老人,日常娱乐之余却侦破了真实的案件。有读者说,书中其实还是警方,这些老人家们并没有在其中起多大作用,他们只是误打误撞,无意间推动了案件的进展。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对书中所有内容的了解,基本是以老人家们的视角来展开的,大概是为了展现客观的情境,理查德还加入了第三人称的外镜头描写,总体上看,我们不难知道,如果不是老人家们清晰的头脑,案件中重要的线索和真相,可能还得再耗上一段时间,绕一些弯路,警方才能顺利。警察的能力在书中确实展示得不够,甚至有点弱化,不晓得理查德有没有黑英国警方的意思,善意地想,警方用笨拙和迟钝来负责书中所有故事情节的“反转”。不过理查德通过唐娜这位女警员来强调性别平等这一彩蛋,为书中不够用力的警方加了些许分。

  理查德在《周四推理俱乐》里加了不少彩蛋。当在书中看到一连串电视节目名字时,就怀疑他的身份,再看看简介,瞬间解惑。他可是电视人啊!所以,全书其实致敬了不少推理、犯罪和悬疑作品,比如俱乐领头人伊丽莎白在他人眼中时而是“马尔普”,时而是“教父柯里昂”,她确实是俱乐的核心人物,剧情全靠她来推动,不管是唐娜、伊丽莎白还是乔伊丝,都展现出女性时的智慧和魅力。易卜欣和罗恩虽然有些逊色,但他们十分认真地试验伊恩杀害托尼的可能性,也让人觉得可爱。除此之外,理查德还在书中提到“查令十字街”“泽西男孩”“菠萝”(阿加莎笔下的大侦探波洛),甚至还有一连串“软广”,阅读过程中,还会想问理查德“你到底收了多少广告费”,但细想之下,我们在现实中,何曾不是被一堆堆商品围绕着呢?

标签:周四 推理 俱乐 读后感 100字 周四推理 周四俱乐 周四读后感 周四100字 推理俱乐 推理读后感 推理100字 俱乐读后感 俱乐100字 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