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栗子。
最近,又一位网红博主人设崩塌了。
B站著名的“抗癌斗士”@虎子的后半生,彻底陷入了卖惨骗流量的争议里。
虎子自称是“只想努力活着”的普通人,17年开始在B站上分享自己的抗癌日常。
在视频里,他声泪俱下地展现了自己被命运抛弃的苦痛人生:
家庭原本就不富裕,而作为家中的顶梁柱的虎子,在几年前突然被确诊肺癌晚期。
患病之后虎子无法工作,只能由妻子一个人照顾全家,十岁孩子还在上学,小小年纪就分担了家里许多家务。
癌症治疗费用高昂,为了给他治病,全家节衣缩食,儿子买酸奶都只选买一赠一的那种,年迈的老母亲不得不在老家种地给他攒医药费。
万万没想到,老人家又突然中风了,让这个本来就陷入困境的家庭更加绝望。
面对如此感人的故事,大家纷纷流泪点赞分享,用实际行动表达支持之心。
有人计算过,按照虎子的热度,日均收入能达2000+。
然而,最近有人曝出了虎子的大众点评账号,账号记录里,这个口口声声说自己山穷水尽的病人,却似乎过着另一种滋润的生活:
在确诊癌症晚期后,他并不像一般病人,百般忌口,反而高频率地享受各种火锅与海鲜大餐。
有一辆宝马,经常举家出门自驾游,住着2000一晚的豪华酒店。
两年打卡了500个消费场所,比健康的人跑得还勤快。
这些都和虎子日常展现出来的生活水平大相径庭。
更离谱的一点是,他被传在患病期间还曾经18次在酒店买烟买酒。
肺癌晚期还烟酒不忌?这种强烈违反常识的举动,不由得让人怀疑他病情的真实性。
面对这些争议,虎子给出的澄清是:那些吃喝的记录,是APP上的免费“霸王餐”活动。
很快又被平台官方打脸:真实中奖次数只有个位数,一年中300次霸王餐根本不可能,而消费记录也都是真实的到店后评价。
澄清视频里,他斜卧着,没有了滤镜的加持,脸色不再苍白,体态丰腴,露出了双下巴。
大家再也不相信他的说辞,弹幕里的“加油”变成了满屏的“骗子”。
并不是说癌症患者不能享受生活,可是卖惨来骗取同情,利用他人的善心来达到自己“躺赚”的目的,与其说是走红的手段,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
自己一毛不拔,却利用别人的善良来为他买单。
这种行为令人作呕。
说实话,谁都不容易,没有人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网友们的愤怒。
本来以为自己是一片善心,关注弱势群体,万万没想到付出的泪水和同情,反而成了别人享受生活的资本。
把众人的善心当赚钱工具这种事,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原来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有这么一类人叫做“职业乞丐”。
他们把自己化妆成残疾人的样子,穿着脏污的衣服,沿街乞讨。
等到了晚上,伪装一去除,就拿着讨来的钱大摇大摆地去吃喝玩乐。
如今科技发展,街上的职业乞丐越来越少了。
并不是大家学会了防骗,而是他们学会了上网。
在网上,甚至都不需要高超的化妆术,只需要一段感人的故事,比乞讨来钱更快。
之前,广州有一位邓女士,哭诉自己的女儿因为感染病毒住进ICU,家里却无钱治病,在众筹平台上发起筹款。
短短几天时间,就筹得了25万元。
可是不久之后,就有网友爆料,邓女士家里根本就不缺钱,她在当地开有三家粉店,名下有房产,家中的座驾是奥迪。
被揭了底的邓女士,非但没有第一时间道歉,反而和网友展开骂战,态度嚣张,语言粗俗不堪:
“你给了多少钱,我还你,不缺你这个××的钱。”
“老子家里住的房就算几百万关你什么事?”
……
后来在舆论的压力下,她才决定将筹集到善款退回。
这类“网络乞丐”最常见的手法就是,夸大自己的惨烈,隐瞒分事实,让普通人觉得他们走投无路。
对于他们而言,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只要足够惨就能赚取他人的同情心。
而同情是单方面的施舍,往往是不需要回报的,这就可以从中牟利。
反正网上的东西很难查证,等网友们流完眼泪,给完钱反应过来,他们早就把善款提现,过快活日子去了。
《圆桌派》里说:今天的互联网社会,是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互相取暖。
可这些“网络乞丐”所做的却是:用别人的泪,暖自己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这类“网络乞丐”在平台的有意引导下,越来越多。
前段时间有记者曝光了一件令人无语的事件。
某互联网众筹平台,往40多个城市的医院里派驻地推人员。
这些地推人员自称“志愿者”,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
地推员们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
也就是说:甭管你是不是真惨,加入APP你就是全网最惨、最需要资助的那个人。
甚至有时候,不同平台的地推员,还会为了争抢“客户”而打起来。
我们不敢想象,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背后,究竟是等待被救助的苦命人,还是翘着二郎腿收钱的“演员”。
然而这种无门槛准入的行径,就像央视新闻评论的那样:
当良善行为缺乏监管和约束,很容易演变为“集体造假”。
一个人造假,可能坑害的是一群人;“集体造假”,消耗的是大家对于慈善的信任。
善良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当它被滥用,就会消失。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说是一个老人在小区里,因为雨天路滑不慎摔倒,整个身子头朝下趴在地上。
有路人发现,将老人围了起来,却没有人敢上前搀扶,生怕遇到的是碰瓷。
最后直到老人的儿子赶到,才拨打120前来,可惜早已无力回天。
儿子觉得,父亲是因为趴着紧贴地面,无法呼吸活活憋死的。
当时哪怕有人上前帮他翻个身,都不至于死。
可路人和保安却觉得当时已经报警,如果触碰了老人,老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就说不清楚了。
就像相声里经典的那句台词:人倒了还能扶起来,可人心要是倒了想扶都扶不起来。
看老人丢了性命,我下意识也会觉得:人心怎么变得如此冷漠?
然而翻翻新闻,看到那些扶了老人反被讹诈的例子,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被反咬一口。
赌人性,我们输不起。
于是,再看到类似的情形,我们犹豫了、迟疑了……
正是那些令好人寒心的行为,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推向了绝境。
马德在《当我放过自己的时候》一书里写到:
“善良偶尔受到伤害,也许是阵痛,但若整个社会风气,已经容不得善良施行,世界就会变得一片荒芜。”
如果善良的行为一再被伤害,那么为之承担后果的人,将是整个社会。
知乎上有个问题,超过两千万人关注:你从哪一刻开始决定不再善良的?
有人说,资助了贫困学生,却发现对方挂科逃课泡夜店,一样没落下。
有人说,在宿舍拿钱借给同学,被看到放钱的地方,对方直接来偷窃。
一位知友分享了她的经历:
她的丈夫和他的弟弟合作开了一家小公司,小叔子压根没有什么生意头脑,一开始她对于这次合作是持反对态度的。
然而婆婆和丈夫一起求她,希望看在同是一家人的份上,能够在小叔子低谷的时候能帮一把,出点力。
她一心软就答应了。
公司开起来后,她承担了几乎所有的杂事,税务,贷款,招员工,培训员工……除了过年,几乎没有休假,生完二胎刚出月子就回公司上班了。
三年内,只拿着最基本的1000工资。
当公司逐渐起色,丈夫的弟弟却突然提出,要取消她的工资,说:“你也没干什么,就是跑跑税去去银行。这种工作500就可以请人做了。”
期间,丈夫和婆婆没有开口帮她说任何一句话。
她立刻就爆发了:"我不稀罕那1000块,不用说那么多,我不干了!"
后来公司陷入危机,丈夫和婆婆再次请她回去帮忙,她也不再心软:
“不用求我,你们只不过想找个吃苦耐劳的员工,而不是真的觉得亏欠我。”
这位知友在最后写道:
无数的努力被别人一句“你也没做什么”给否定了,从那一天起,我的心就是硬的,一个女人心里不再爱了就不会善良。
俗话说的好:斗米养恩,升米养仇。
生活里总有一些人,当他们需要你时,就以“弱者”自居,一旦你伸出援助之手,对方很快就换了一副面孔。
在博取你的同情心,从你的身上获取好处之后,非但不感恩,反而理所当然地缠上你。
把你的善良当成理所应当,甚至得寸进尺,指责你没有给出更大更多的利益。
你要是善良到毫无保留,他们就敢坏到肆无忌惮。
你退一尺,他进一丈,最后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
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付出善良。
心肠太软,就会被当成可以任意揉捏的软柿子,心眼太好,容易被当成好骗的傻子。
黄执中曾经说过:越善良的人,越需要聪明。
善良是一个人的优点,不该成为一个人的弱点。
心软是对弱者的慈悲,但不能让自己变得卑微。
把善良给了不知感恩的人,是填不上的无底洞;把真心给了表里不一的人,是被无情利用;
把包容和善良给了心怀不轨的人,就是浪费。
希望我们的善良都不是毫无底线的,记住,你的善良很贵,千万不要给错了人。
点个在看
把善良留给值得的人
别让自己的心软,成为软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