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心不是我的错》是一本由[美] 爱德华•哈洛韦尔 / [美] 约翰•瑞提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一):分心是种病,得治
认识到分心是种病就是一种治愈。
与之前看的拖延心理学相比,这本书更医学一些,更像是一本精神病医生的治疗手记。
排除掉药物治疗方案(我不打算吃什么精神类的药物。。。)
书中也提出了使用外工具(笔记本啊,朋友监督啊)等手段,坚定了我一些工具软件的决心。
为分心所困扰的人我推荐读下《拖延心理学》和这本《分心不是我的错》,还是颇有帮助的。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二):科普性文章
作为科普性介绍文章,可以给4星。但是再认真的一点的话,看完这本书,缺乏指导性功能。
针对ADD的指标,我个人符合一些,比如说时常缺乏注意力,拖延症,没有条理,害怕与人沟通。但是同时我在读大学之前,学成绩都十分优秀,在一个有有威慑性的人来赋予我结构的时候,我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所以,看了这本书,我还是没有搞清楚怎么量化ADD。只能说,如果以后身边有小孩子总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可以往这方面考虑一下。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三):不要自责
看了之后明白,有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是不应该被责备的。
也许他是没有HOPE,也许就是 得病了呢。
我们的社会对自律对认真对一心一意的要求太高了,导致大家会认为如果不集中注意力,不努力,那就是道德有问题就是这一个人有问题。
但其实呢,也许只是生病了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开始心疼小时候的很多同学。他们被老师打被老师批评,被冠上“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牌子,之后在学上也再无建树。
但其实也许他们已经非常努力非常努力了呢!
同时,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也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 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这样子。
对自己而言,也要减少自责。
先接受自己,再思变吧~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四):分心不是我的错,多么恶俗的书名,多么痛心的句子
最开始听闻这本书,是因为罗永浩,这个胖男人在一次读书会上分享了这本书,以及自己ADD的情况,顺手百度了一下,放进了购物车里等着凑单用。人总是会有很多想买的东西,但是凑单的时候总会挑三拣四。
看了开篇,似乎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不断的用笔勾画出那些和我经历相似的描述。注意力缺失,在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更多的是个人惯的问题,从没有上升到心理疾病上来,诚然,我也有过注意力缺失,也有过迷茫,但是随着年龄和训练,现在似乎治好了,可是读者读者,我还是从书上找到了我目前注意力缺失的影子。
16年09月27日,我看了书的第一个小节,和吉姆一样,小时候总是调皮捣蛋,不一样的是我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困扰。但是有一件事,让我感觉恐惧,那就是似乎我也是一个思想翻天倒海,但是行动上拖拖拉拉,静如死水,看完这一节,我觉得注意力缺失是个普遍性的现象,同时也有分人因此不能协调好自己的生活,从而备受困扰。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五):适合患者的家人和朋友读,却不适合患者
一直说要读这本书,从怀疑自己是add到确诊,再到治疗反复,各种过程,这次回国,由于闲来无事,就开始看了,书中对患者的表现,感受,心理描绘,都很好,但是我觉得对于患者真的没有什么帮助,书中提到假性注意力缺乏,现在这个社会是很容易造就注意力的问题,但是注意力有问题就一定是add么?一旦注意力有了问题,就要用利他林么?所以这本书说到的现象,可能很多非add也在经历。
确诊和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和医生一起花了大约半年的时间来讨论我的病情,之后确诊,治疗可能会更漫长,不是一开始使用药物就会改变,因为add长期遗留下来的抑郁,焦虑,各种其他的次级心理问题还是在,不因为一颗利他林而改变,而对自己的失望,对目标的恐惧,也不会因为一颗利他林而消失。如何解决问题是每一个add都想知道的答案,但是这个是个性的试题。需要自己慢慢去探索。
但是另一个方面,这个对于患者身边的人来说,是一本好书,书里对患者面对的问题,困境,心理状态,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描写,很好,有时候读到那里是会觉得,”尼玛,就是那样的。“感受,与一个add相处,一起生活,真的需要知道add的人生活在怎样的状态下,或许理解是一件很难得事情,但是包容,用爱去包容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无论对于谁!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六):这本书可能有害
本来我是被书名吸引过来看这本书的,但是看了这本书,我真的感觉内容不对题目,而且有很关键的一点:可能有害。这本书讲的就几个内容,什么是注意力缺乏症,注意力缺乏症怎么样怎么样,对生活的影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看这本书,虽然了解了原来有注意力缺乏症这回事,但更多的,却是给我一种感觉:打广告.......书评多是:这本书好啊,有救了等等,但是这些人都是有注意力缺失症的人啊,大分不是的,或者没有这么极端。我们看这本书,会发现有一分符合,一分不符合。然后被它忽悠的神魂颠倒,以注意力缺失症患者自居。把所有自己的过错怨者在了注意力缺失症身上,而你又不想去看是否有病,长久起来可能会引起一种心态的畸形,然后不断向病症靠拢,真正变成了患者,而你又没有注意力缺失症的优点,注定狗带。
还有,求助啊!我在生活中偶尔能够管住自己,但是禁不住无聊,有时经常走神,但是小学不会。初中才会,而且附带的心理病倒是堆,自卑自责什么的都有,但我表示总是自视自己的人不会更能成长?而且,真的,为什么越说越像,寻求刺激,天马行空又不被别人认可,自以为好的思路被事实和别人无情玩弄,自以为自大自私。努力又无成就。记得有个人在我的同学录里说:你应该是个好人。这句话,感觉就像是我在平时表现不好,但出发点好.......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七):一般
基本上在讲段子式的故事,这样容易让读者从这些故事人物的大而全的症状中建立起自己是注意力缺失症患者这一身份的心理认同,并给他们喂心灵鸡汤安慰剂。我就很不喜欢心理学普及读物这么写。
书里面描述的症状很多自相矛盾、模模糊糊、广而笼统。稍微科学点的问题,比如说ADD的神经|脑机制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导致了那些症状的?对于这类问题的论述书中一笔带过甚至只字无有,更不用说举清晰的实例来论证了。作者都还没弄明白这些矛盾的、模糊的、有些人有些人没有的症状之间以及症状和ADD之间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或者只是一种统计概率上的叠加?
关于安慰性的话,比如ADD患者聪明、直觉、创造力强更是没什么证据,拿爱因斯坦、莫扎特这些名人来说事颇有鸡汤的味道。心理学的现状就像牛顿力学出现前的天文学或者进化论出现前的生物学。
心理治疗师从来不说他们的失败案例,理论一套套的,如果真的想找心理治疗师帮忙,最重要的是看他的实践态度,看他如何与求助者建立恰当的关系并用丰富而老到的技巧帮助求助者排忧解难。前提是愿意花几百块钱一个小时乘以漫长的时间这种代价。
相比起来吃药不失为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只不过要试,因为相关知识仍然是非常粗糙和欠缺的,它得益于脑科学和临床医学的进展,研究出来的药物无非是作用于脑神经递质或突触的兴奋剂和抑制剂,药物对人的作用因人而异,所以要试,找一家医院去弄处方。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八):一名罗粉的笔记
先说我的情况:
上学时英语全靠自学却成绩很好,不喜欢的学科却怎么也学不好;脑子总像脱缰野马,经常就思绪乱飞以至于我经常用拳头砸自己的脑袋以强制停止,就是自己会有种控制不住自己脑子的感觉;总是一件事没做好又去做另一件;还有强迫症及拖延症…这么多年一直在自我抗争,我是那种极端安静的,所以活了二十多年我连篮球都没摸过,小时候只喜欢象棋和科技。直到去年看罗辑思维读书会,正好是我偶像罗永浩,听他一讲才知道有这种病。看来是注定了老罗对我这一生的影响了呀哈哈
然后再说这本书:
两三天翻完的,原因自然还是因为又分心了。书中更多是案例的描写,几乎都是说患者经过治疗过得不错云云。关于症状,因为这种病的症状或多或少每个人都有,所以对于个人而言很难界定究竟是压力所致还是ADHD。所提到的方法比如设定结构,通过清单和备忘录等等提醒自我的方法我很早就有这个惯。书的意义更多是让我们知道了这种病。干货没那么多,相比之下我最近在看的社会心理学确实很值得推荐。
祝你我都有更好的人生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九):学会照顾你的思维花园
在读书会上听到罗永浩推荐这本书之后,很有感触。我上学的时候,几乎听不进去老师在讲什么,脑子整天的胡思乱想,感觉这就是注意力缺失的症状。把书买回来大致翻了一下得出结论:我以前可能是有的,但不严重,成年后自愈了,可能就属于书中说的会自愈的那三分之一。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以前从来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现在明白了,这原来是一种病,而且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病。搞清楚了这个,心里就释然很多了,倒没有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如释重负“(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困扰对我而言不大)。对自己的认识又进了一些,还是有些高兴的。这书不白读。
至于怎么治疗,书上说的不多,书的前6章几乎是在介绍各种各样的病例,后2章才稍微涉及了一些建议。所以如果想通过看书来治疗,那是不可能的,还是要去正规医院检查,看书可以增加对这个病的了解。
他最最重要的是说出“分心不是我的错”。 他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孩子,我们冲动、情绪化、分心这并不是我们的错,他自己也是受害者。认识到这一点,就已经是个很大的进步了。正如书中所说”治疗开始于诊断“。对于有这类症状的人,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别的,而是接纳,接纳自己的缺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自己和解,然后发挥自己的长处,人生或许会变的很不一样。
我很喜欢本书的序言《学会照顾你的思维花园》。 摘抄其中段落:“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思维特点,把它看做世界上最特殊也最珍贵的花园。每天浇水,保持充足的阳光和爱心,除去杂草,专心的培育那些花儿们。只要给予适当的照顾,精神花园就会年复一年地茁壮成长,最终它会成为拥有非凡气度的成熟思想。你的精神花园里会长满鲜花、树木、灌木丛和藤蔓,繁茂兴盛。你将有勇气面对一切暴风雨,获得最美妙的生活。”希望看到此书的人都能正确照顾自己的思维家园,看到杂草,清除杂草,浇灌鲜花,让自己的花园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十):什么是注意力缺失障碍
訾老师推荐的《分心不是我的错》,看完之后,还是不知道什么是注意力缺失障碍,虽然提供了诊断条件的列表,但是其中很多项目非常难以评估。据作者说,ADD患者观察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得靠家属或者老师报告病史。而这里收集的所谓病史就无法说是可靠了。
量表根据报告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评量表,一类是他评量表。像一些症状问卷如SAS、SDS、SCL90,,都是当事人自己填写,但是我一直觉得像MMPI这种人格问卷也自评,就很受自我观察能力的限制,虽然MMPI有测谎分量表,但是我也不知道测谎是根据统计结果测谎呢,还是根据逻辑测谎呢,测谎分量表的效果会不会也受到自我观察能力的限制,这实在是很难说。
他评量表最常见的应该是精神科医生做的精神检查了吧。但是尽管我这三年见了四五百病人,大分精神障碍诊断起来不说十分有把握,基本上能有个大致方向,这点还是能做到的,否则怎么开展工作呢。可是这给ADD的列表,在我看来实在太含糊了,很多都是常见现象,需要评估的是严重程度,是否比一般同龄人的情况严重很多……这,太主观了吧。
总之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没把握按照书中的提示去鉴别ADD。当然幸亏书里也说了可以参考神经检查,但是后来书里又说最主要的依据还是医生的评估而不是测试……坑爹啊。
书里经常这样说:XX服药(对治ADD的药物,一类兴奋剂)之后,注意力改善非常明显,他能够专心。这能证明XX得的是ADD吗?如果你说是,那么这是典型的精神科思路,诊断困难时,以治疗定诊断:如果对药物有反应,说明得的就是这个病。如果你说不是……你和我一样。兴奋剂改变脑化学,应该不仅仅是对ADD有效,正常人也会产生反应吧?我以前的同事本着大无畏的科学精神,在自己身上试用了低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结果沉睡18小时,而精神病人在此剂量基本无反应。但是严重的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标准本身也与ADD不同,严重如sch的,各条标准是有或没有作为区分,而非ADD的标准中要求评估严重程度,也即sch患者与常人的区别大于ADD患者与常人的区别,这样的话,ADD药物在常人和患者身上反应差别也可能较小。这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但是问题就产生了,ADD岂不是很容易被扩大诊断?
所以这本书虽然意在普及关于ADD的知识,但是明显是让我更糊涂了。不过借着对ADD的诊疗,作者简单示范了支持性疗法的各种做法,倒是非常值得参考和学的。本着这一观点,推荐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