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是一本由[美]海明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319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1-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一):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场卑鄙的骗
看完整本书之后,感觉亨利在经历了战争的一切之后收获的只是一颗破碎的心和一纸通缉令。其实亨利没有错,他和那个年代大多数的美国青年一样。真正错了的是战争,战争只不过是一群人在混乱的指挥下盲目地奔向一个自己都不知道在哪里的目的地。但是回过头来,我又不得不感叹人生和爱情的脆弱。也许有时候人生真的只是一场卑鄙的骗,无辜的人们被残酷的现实毁掉了梦想,剥夺了人生的意义。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二):残酷的战争,无情的生活
先给予优雅和美好,战争再将他们一丝丝夺去,将人性残酷和脆弱的一面呈现出来。 即使得以逃避战争,再次相逢体验片刻的美好,生活却残忍对待他们,夺走了妻子和婴儿,连希望也没有留下。 要论悲惨,活着可能更惨一些,但是活着最后还留有希望。别了武器却连未来和希望都一并夺走,真真是孑然一身,hopeless 据说别了武器中很多情节是根据海明威真实经历所写,如果这样也就无怪海明威最后饮弹自尽。因为经历过的太美好,被夺去后再也回不来了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三):让武器把逝去的生命还回来
《永别了,武器》的标题可以有两个理解:
1,人将逝去,告别武器。
2,人不再使用武器,在此告别。
无论作者怎么去理解,海明威都只是想告诉大家,要想得到真正的和平,就要告别武器。
战争原本就是罪恶的代名词,世上没有出于正义的战争。标题中的“武器”说直接就是战争那双沾满了鲜血的手,一次又一次无情的夺去了主人公身边所爱的人,但讽刺的是主人公手里紧握着的也是武器。虽然很想摆脱,但终究结终究是一场悲剧。
战争得不到利益,对世界,对自然,对,什么都得不到,只是那些人的金属脑袋生锈了做出战争这种重金属的行为而已。
在此说明,战争唯一的好处就是以N倍光速减少人口,全球变暖的原因从此不关我们人类的事。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四):没有比我更不会写读后感的了
这是一主题为反战的小说。
主人公在意大利时,因为意大利参战而参战。(为什么要参战?他有没有英雄主义精神?自愿的还是顺势的?)
军中结识好基友雷宁,教士,一群男子汉在食堂开玩笑,玩姐儿。无忧无虑的。士兵对话中开始探讨战争的意义。(结论是什么?)
然后受伤了,身边死人了。养伤时和护士凯瑟琳坠入爱河。
然后回到前线,发现士气变了,大家都觉得药丸。再一次反战对话探讨。
然后撤退,撤退时又死人了,然后有逃兵。
他还不是逃兵,不过在撤退时被宪兵抓住。抓住要被毙时逃脱了。
他在这一刻决定不玩了。
然后找老婆去。
找到老婆两个人准备逃跑。这上还是蛮惊险的。
到了瑞士两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没有战争,战争像是别的学校的事。两人也十分相爱。环境又好,又有钱花。
所谓太盛难守也。
凯瑟琳死于难产,大人小孩都没保住。
主人公拒绝去想老婆死后的生活。然而确实是死了。
————————关于译文————————
我看过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觉得前者更符合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五):世界对打垮不了的人就加以杀害
读到最后,我总是想起前面的一段话:“世界对打垮不了的人就加以杀害。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
这本书的文字克制、冷静,却流动着情感。前面是温柔,后面是沉痛,然而无论温柔还是沉痛,偏偏都是冷静的、克制的。很奇妙,看着书中的“我”,总有一种隔着冰凉的玻璃的感觉。
海明威的书很好读。几句对话,一个人的性情就跃然纸上。海明威的书却又很难读。必须要代入主人公,才能跟上他的心情、理解他说的话和他做的事。大约我还不能完全代入“我”吧,才会有这种隔着玻璃的感觉。。。
我其实不太喜欢读“反战”的题材,总以为战争离自己太远。所以初读这本书时我挺怕自己读不下去的。幸而,后来我发现,它只是讲了个爱情故事罢了。相爱之时,温柔,打趣,傲娇,痴缠,相当虐狗。虽然爱情发生在战争之中,却没有血淋林,没有残暴,偶尔的生离死别都是一息之间轻巧巧地发生,没有主人公哀嚎呐喊,没有恸哭流涕。最后爱人死去也不过是“过了一会儿,我走出去,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冷静、克制。
读这本书,却又觉得它不仅仅反战,它反对的是一切带有蛊惑、煽动、性质的不理智行为。无论蛊惑别人的人,还是接受蛊惑的人,都是丢失了理性的。一个人想战,千万人跟随。一个人想,千万人助他。摇旗呐喊的人,真的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吗?那些宪兵,在撤退之时,抓落单的军官杀掉,发现有口音的人就当奸细杀掉,这种疯了的行为虽因战争而起,却可能已经与战争无关,——难道如今的太平年月,就没有这样疯了的行为吗?
凯瑟琳生前的最后一句话说:“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愿我们的人生不是。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六):海明威小说的阅读后记
不得不承认,海明威的小说以及同时代的美国作家的作品我读的很少。这其中没有什么原因可辩解,仅仅是没有读罢了。海明威的小说之前一本也没读过,倒是读了他的随笔集《流动的盛宴》,这本书很有趣,让我目睹了当时的作家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尤其喜欢里面描写海明威个人与菲茨杰拉德夫妇交往的片段,满足了我对作家生活的窥探欲。
虽然海明威的作品我读的不多,但他的名气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了。谈起他,我们就会说他是一个硬汉,从照片上看,他的模样挺符合硬汉的形象的。两只眼睛瞪着前方如同狮子一样,满嘴的胡须更增加了男人的气概,宽阔的肩膀,以及硕大有力的双手,感觉他一拳打下去可以打折一棵树。
就是这样一个魁梧有力的男人写出了一惊世之作。今天我看完了他的《永别了武器》,对他的崇拜之情更加的深厚了。本书描写的是战争中的“我”与英国籍护士的爱情,当然爱情仅仅是佐料,是一段插曲,全书的重点还是放在我个人的战争生活上。战争带给人的只是死亡,不管是失败还是胜利,都无法驱散人们心头上那种命运的阴霾。海明威在本书里细腻的描写了两个恋人之间的那种甜腻的气氛,最后也因为女方难产而死告终。里面出现做多的描写就是雨,几乎这小说的场景都是发生在雨水中的。雨的景象带给人一种和孤独,这正是象征了战争的黑暗面。同时,雨景也起到了一个渲染的作用,让读者置身于战争的恐怖阴沉的环境中,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物的内心,也更加犀利的批判了战争的罪恶。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在文体上的创新影响了后来的很多作家。海明威力图抛却个人情感,用最为简单的词语和句子把各种现象描写的淋漓尽致,同时又反应出了一个时代的内在精神。他的文字表面下面有深深的暗流,这也正是他的小说有趣的地方。他竭力避免使用形容词,克制动词的使用,把一切描述做到最简。我在读的过程中尤其享受他的对话的描写,那种带有节奏的语感好像在聆听一段美妙的音乐。
海明威同时也是“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泰因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后来海明威把这句话写在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里面,因此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就形成了。
迷惘的一代代表着当时整个社会人们惨淡的心绪。战争结束,被其摧毁了一切,包括人的精神层面,他们忧伤,他们空虚,看不到未来。他们的理想破灭,这一切都是被战争时期宣扬的“民主”、“光荣”、“牺牲”所背叛。海明威的小说中也流露出这样的一种感情。他描写酗酒,钓鱼、恋爱,斗牛,赛马,打猎,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无聊的消遣,他们只能依靠外在生活的附属品来得到暂时的解脱。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七):永别了,海明威
一次性在网上买了海老两本书:《丧钟为谁而鸣》与《永别了,武器》。讲真只从简介来看今日这个题目我本是拟给《丧钟为谁而鸣》的,届时我已经读完了两本书,加上此书读起来更富硬汉精神用这个当题目权当告别海老。而我初时构想给《永别了,武器》的题目叫做《最好的爱情无由而起,痛苦而终》,显然彼时我把阅读重点放在了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上,直至全卷读完才发现海老要揭示的东西比爱情要深刻的多。
我相信大多数95后像我一样认识海明威是因为《老人与海》,但是我并不喜欢《老人与海》因为我觉得圣地亚哥也太倒霉了,用北京话讲叫sui。人人都笑话他八十几天打不到鱼好不容易钓上来一只巨大的马哈鱼还被鲨鱼吃的只剩骨头,除了这人生到头来一场空的设定我不喜欢,那种高考必读篇目的强迫性也深深让我反感,再加上海明威那张著名的半身照片上邋遢的毛衣和后来口含这种并不体面的自戕方式使我对海明威其人其作品第一印象是不好的。
但是我是一个刻薄的人向来是持续性严以待人间歇性宽于律己,我一味在乎自己的直观感受并没有设身处地于海明威的社会历史背景,后来我才觉得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大概说的就是海明威这种人。海明威参加过一战,负过伤,分过手,离过婚,父亲还自杀(我怀疑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海明威也采用这种极端方式的原因),换做有的人神经大条脸皮厚抗击打能力超强反应迟钝也就算了,常年的文学浸淫赋予了海明威敏于常人的思维感官,让他经历的痛苦要比其他人更汹涌更加刻骨铭心。小说里描写凯瑟琳难产将死,海明威用一段不过百子的描写就将主人公的痛苦描写的淋漓尽致:
“我不去思想,我不能想。我知道她快死了,我祈祷她别死。哦,上帝啊,求求你,别让她死,只要让她不死,我什么都答应。亲爱的上帝,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亲爱的上帝,别让她死。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上帝啊,求你叫她别死,只要你不让她死,你说什么我都做。孩子你已经拿走了,可别让她死。孩子没了没关系,可别让她死。求求你,求求你,亲爱的上帝,别让她死。”
一个战场硬汉,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理性主义者,就这样骤然间匍匐在西方人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亲吻着他的脚面乞求他不要带走他挚爱的女子。战争没有吓到他,死亡没有让他恐惧,面对撵在意大利军队后面的德军他没有丧失理智,即将被军法从事他也冷静的构思了一场逃跑。而他现在完全乱了方寸,他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都是手术台上的那个女人。常说实践出真知,此时此刻的亨利一定Ɨ恰如第二任妻子难产时的海明威。海明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近乎自传的手法把自己与男主角的情感彼此交织重叠。读《永别了,武器》其实就是在读海明威自己的苦难史。
说起海明威的苦难不得不提他情感的苦难,他在意大利疗养期间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一位护士,结果战后这名护士嫁给了别人,海明威深深的觉得受到了玩弄。而究其海明威一生他一共结过四次婚,他的婚姻生活不可谓幸福。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他把自己感情生活的亏欠融入与向往融入在凯瑟琳与亨利一次次的对话当中。但是说实话,海明威也是一个直男情结严重的人,通过他对凯瑟琳的描写塑造出凯瑟琳顺从,温和,无条件付出以及很合拍的形象,有人认为这也是海明威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型(好像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一次次离婚)。海明威承受着婚姻的不幸,肉体的病痛,对世界以及自身未来的迷茫,对于虚伪的厌恶,以及宁折不弯的性格让他的生活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这是《老人与海》里的千古名言
“......关了门,关了灯,也没有什么好处。那简直是在与石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出去,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这是《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段
一个人可以坚强,可以富有硬汉精神,但是人终究是要被打垮的,海明威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是他也说过: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现在有的东西能做什么。可是生命会不会真的像凯瑟琳说的是一场卑鄙的骗。也许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八):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
这是在《永别了,武器》结尾,凯瑟琳深感死之将至时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这句话像深夏时节长夜里一声不那么酣畅的的闷雷,响起来令人忧郁。这是这本书里为数不多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句子。我想它道出的最本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无法阻止的失望之感,还有非常闪亮的人格品质。你知道的,现在我们多么缺乏这个玩意儿。
于是优秀小说的真正魅力,对我而言,就在于它准确提供了一个我们观测人性的角度。我相信这样的角度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不明显的,就像这么一句话,当你没有仔细读完这本书、了解海明威,我们从何得知?当然,是否判断准确仍然很重要,以前我们知道,海明威是战后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但是他又是硬汉作家。然而,当我仔细读完他的作品之后,我对以上两个标签产生了质疑。
战争也许并不是评判一个坏时代最好的标志,我想对于小说家来说,不自由才是一切灾难的渊源。所谓战后“心灵虚无”一类的描述或者猜测,我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虚无的前提也许是战争,也许是贫困,也许是极权。因此,它的真正问题不是这个有关社会的前提,而是心灵的无归属感。那么,我们也有,战争是骗,不真实的社会难道不是一场骗吗?
海明威是个悲观主义和自然主义者(当然,世上没有几个小说家不是),他的人生哲学很奇怪,他是达尔文的忠实拥护者,坦然地接受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他认为人生是残酷的啊,和平时期只是战争的延续,同样残酷、冷漠。但是他又相信世界上还有一些天然美好的事物,可以作为减轻悲痛的调剂。比如爱情,这是个谈情说爱时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家伙;比如狩猎,经常跟娱乐圈的大腕(如加里•库柏等人)借助大自然搞什么“精神治疗”。
《永别了,武器》真是一好小说,我可以为它毫不保留地写出许多溢美之词。尤其是第一章开头这样写道:“那年深夏,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深处一泓蔚蓝。”写景是海明威的拿手好戏,在他的所有作品里,都有非常多简明而让人记忆深刻的写景片段。我想在这样一书里,要说作者要抨击什么反映什么都是后人的扯淡之说。而是深处社会洪流中无法排解的幻灭之失。比如在第29章,有这么一句“那是个奇异的夜晚。我不知道我期待碰到什么,或许是死亡,或许是在黑暗中打并奔跑,但是想不到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多么简单啊,就是虚无嘛。我想起小时候我们读鲁迅的课文,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题往往有这么一道:“在本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揭示了什么社会现状?” 迅哥哥他这么说了吗?***鬼才知道啊。
大多时候,我们关注一个好的小说家和追捧某位明星的心理是大致相似的。比如我也会刻意去了解他的性格、趣味、性取向,诸如此类。因为,从内心深处他(她)是我们暂时或永远无法达到的那一类人,于是我们总想在他们的身上找到一点儿我们可以学并获得成功的品质。在我的认识层面上,海明威不是个“硬汉”,至少他不是像个军人的人,实质上他敏感而多愁,甚至于有点病态上的抗拒社会的不适之感。但是,他有极强的道德感,显然,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很难得。倘若放在今天,某人要说他有“道德感”的话,就等于给自己脑门贴上了“我是个”之类的标签。
他的道德感是这样的:我们要提倡诚实、勇敢,要顶得住痛苦的折磨,喜乐哀愁,不露声色,朋友间可以讨两杯酒喝,但是要避免酒后失态;可以借个地方住住,但是不能伸手讨钱,遇挫折时不能伤感,不能玩弄卑鄙伎俩;女人可以追,但是女人不要你时不能死缠着不放。呵呵,这是多么闪亮的格调啊。这让我想到另一位美国小说家J.D.塞林格,他笔下的霍尔顿不正是这样的人物吗?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滚他娘的假模假式!”
其实我想写一篇书评,更想写几段对本文标题最优秀的注释,但是最后没能做到,而是变成了对时代的强烈不满和对闪亮人格的无限仰慕。我要强烈的是,之所以决定引用书中这么一句毫不起眼的话,是想说,“奶奶的,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这里也是。”也因为重新认识了这句话的含义而惊颤不已,但是我不指望因为认识了它而试图改变我们的处境。实际上我们是没有必要改变的,世界变好了,我们怎么有好小说来读呢?
同时,我引用这句话还因为是追思那位叫做凯瑟琳的好姑娘。你知道,任何时期好姑娘总是很缺乏的。亨利之所以能跟凯瑟琳归隐瑞士乡间,过着那段美好的时光,除了他们无法逃脱的命运,还有他们对爱情无比通透的理解和共识。凯瑟琳说:“我们不该争吵。因为你我只有两人,而跟我作对的是整个世界上的人。如果你我产生隔膜,我们就完蛋了,人家总能征服我们。”你看,多么聪明的姑娘。
其实,聪明才是最闪亮的品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