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义》的读后感10篇

  《文化要义》是一本由梁漱溟著作,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要义》读后感(一):看待文化的一种视角

  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梁漱溟先生的这本书,受益良多。这是后期的一作品,前前后后好些年才写完,但是其中的思路鲜明,将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比,将其不同归结于社会构造不同,将文化的最重要特征归结为理性早启。分析面广,但读来却不觉散乱,逻辑有序,文笔流畅。

  《文化要义》读后感(二):长于理性短于理智

  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比较特殊,属于理性早启,从心出发,而西方文化是从身出发。文化朝着特殊的路前行,渐显“长于理性短于理智”的特征。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特征,古代的科学重视实用而缺乏系统理论,到后来落后于西方,近代化的步伐尤为艰难,文化甚至“陷于盘旋不进”。梁漱溟并不只是停留在用深邃的眼光去洞察这一特征,他多少是对文化日后的发展产生怀疑和忧虑。

  《文化要义》读后感(三):这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 更是关于政治经济的书.

  中西的差异导致双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而且至今貌合神离.

  1> 的社会和西方的宗教社会

  2> 的以家治国, 和西方的重视个人与集团的关系, 淡化家庭的观念

  3> 西方长期的封建制的小社会和两千年来大一统的官僚体制

  这差异是形成西方重视自由,权利,私有产权,和法治社会的根源, 完全没有这样的文化基础, 却要照搬西方的制度, 难如登天!

  这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 更是关于政治经济的书.

  《文化要义》读后感(四):向上之心强,相与之情厚

  我愿意用这个标题总结梁先生对人生活精神的全分析。

  这句话是梁先生书里面的,越咂摸越有味道。

  从文化上疗救我们这个,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梁先生戮力乡村的年代,不适合,解放后三十年那个强敌环嗣只争朝夕的年代,不适合;现在呢?

  像梁先生这样大开大合大线条对比中西文化的,现在似为学人所不取,原因甚多,但在我看来,还是因为失了担当。

  梁先生说: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我是感受问题之刺激,切志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

  吾从之。。。。

  《文化要义》读后感(五):传统的力量

  《文化要义》的基本思路:人重理性而轻理智,整个社会是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因而阶级不显,不明,而这些的根源即是儒家思想,汉以儒家立国绵延影响了两千年的。儒家思想的早熟和早立,使得两千年来循环往复,没有阶级对立没有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反观西方,一切的思想、政治根源皆是源于古罗希腊,所以重人权,权力分治制衡,所以有阶级有对抗,社会在中进步。 而人类社会创建之初,肯定并不只有儒家仁义治国、罗马共和制治国两种,而两者能绵延影响至今,比有其独特魅力。儒家思想以仁爱道德治国,个人要修身养性,家庭要和睦,从而天下太平。儒家从个人出发,以家庭为中坚力量,构建一个稳固的社会系统。罗马,以法治国。构建了一种多层次、分权的、相互制衡的制度模式,以其兼容并包的国民精神开疆扩土,维系统治。所以从罗马而来的传统影响了欧洲文艺复兴和人权崛起。

  《文化要义》读后感(六):《文化要义》摘抄

  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分子的责任感愈轻微。

  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

  人固然可使自然降服于人,但人永远是他自己思想的奴隶。

  个个都是顺民,同时个个都是皇帝。

  惯为身体与环境的产物,而养成于实际生活。

  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

  惟有人的坟墓才是神的发祥地。

  人类的最大祸患,即从人类而来。

  迷信实根于人们要向外有所求得之心理而来。

  人的错误乃随时而不可免。

  不是享受的均平,就算均平;要能力的均平,才是均平。

  人还是人,古今不同,只在工具。

  人类自古以来,总是在自己圈内才有情理讲,在自己圈外就讲力。

  民主属于人对人的事,科学起于人对物之间。

  人讲学问,详于人事而忽于事理。

  《文化要义》读后感(七):早熟的文化

  读了此书,回答了我心中十年之久的困惑:从战国到清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怎么不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早在战国时期就瓦解了,我困惑的这两千年是“无阶级”的社会,以来组织和社会,而不是团体和阶级;究其原因是文化的早熟,理性的早启;在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上走了捷径,早启了“第二种态度”,从“心”出发;西方则循序渐进,从身体出发,持“第一种态度”;从此,中西方便分道扬镳,人注重理性,缺乏理智,心思聪只用于修己安人,而不用于物质生产和交换,所以的“农工商”沦为技艺,不在心思聪明人的思考范畴;西方人注重理智,从身体出发,心思聪明用于物质,才产生了“科学”。

  与西方社会文化之巨大差异的核心在于—宗教;以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西方则反之

  《文化要义》读后感(八):关于集团生活的讨论

  作者认为,人缺乏公共观念、纪律、组织能力、法制精神,是因为人缺乏集团生活。个人觉得有点似是而非,人并不缺乏集团生活,只不过人的集团以家族为主体。作者把家族与集团分别开来,有点不恰当。

  我倒是觉得,之缺乏法制、公共观念,主要还是传统的观念不同。儒家治国,讲究仁义道德,以纲常规范人与人的关系。而西欧则不然,其思想根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共和体制,法制,注重个人权力等精神,借由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在近代欧洲得到发扬光大,这些正是西方思想的基础。也正是与不同之处。说起来,古希腊罗马也是历史上的奇葩,在一片君主制的天下,居然能发展出不同的民主、共和制度来,也算是历史的偶然了。如果当初没有罗马之影响,不知欧洲今天状态几何?

  另外,欧洲的基督教也起了很大作用。基督教组织严密,有一整套完善的组织、纪律、统治系统,这绝对是没有的。的家族可能会有简单的组织,有家法,但应该都是简单层面的,不会像基督教那样系统完善。

  另外,的形态(比如元明清以来基本是统一帝国,而欧洲是小国林立)、商业发展程度等方面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文化要义》读后感(九):落后 恰恰是因为古代文化落后导致的

  文化通常包括三个层面 器物层面 制度层面 理念层面 器物层面 

  那些叫嚷传统文化的人 也没见他们上厕所时还蹲在马桶上面吧 你现在生活的物质环境 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由西方文化提供

  制度层面 我们不也选举了吗? 一人一票了吗 整得真像西方那么回事了吗?呵呵!

  理念层面 太多 说多了我累 有些人要更换大脑芯片才跟得上 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忠孝 

  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所谓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臣事君 犹子事父也 虽死 无恨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套玩意你能接受吗?你爸爸打你一下 你还恨不得跟他拼命呢!

  东方(主要)西方(欧洲)地理条件 资源物产 人口基本打通来看 谁也不比谁弱 硬件条件差不多 几乎各自独立发展 一度遥遥领先 牛逼烘烘发展二千年 烧了点英国人的 被人家好好收拾了一顿 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所以不怪硬件怪软件 这账就要算在古代传统文化上 

  当然 形成这样的传统文化 我还是比较认同地理环境决定论 所谓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决定 一开始这样的文化是适应并促进这种生产方式的 但生产力提高 这样的文化对生产力的束缚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比如 重农抑商政策

  台弯 香港 韩国 日本 这些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 主要还不是因为他们继承了传统 恰恰是他们都在制度层面引进了西方的先进制度 做到了 西学为体 中学为用

  而之败恰恰就在于买了铁甲舰 也用上了洋洋炮 但在制度和理念层面还是抱残守缺 认为老祖宗的东西还是好的 结果甲午再战 终至一败涂地 

  事实上 当时有些明白人如洋务派,时任两广总督的张树声,在临终前的遗奏中就谈到: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老舍在《断魂》里写道:“东方的大梦没法不醒了。”

  被列强轮番欺凌一通 几至亡国之后 上世纪初的先哲痛定思痛找到了积弱的病理所在 发起了什么运动?

  亲 你们还记得吗 新文化运动!

  这些大是大非其实在年前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后反而又模糊起来 是谁把水搅浑的?这里面有些人是真傻 有些人是装傻!

  我是赞成全盘西化的 因为我知道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全盘西化 赞成全盘 能做成半盘 赞成半盘 最后就一点也没有了 矫枉必须过正 取法乎上 才能得乎其中 取法乎中 得乎其下了

  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 真实的原因不是传统回归的不够 恰恰是西化的不够

  请动点脑筋想想吧

  《文化要义》读后感(十):用另一种眼光看文化

  读这本书的第一段,就开始欲罢不能了。作为一个学外语的学生,我常常在想,跟外国流的时候说些什么,如何向他们传达文化、。转念一想,我自己对自己的文化都不甚了解,何谈传播! 在爱阅偶遇此书,真是巧合,又感谢好友拍子送我此书,得以细细品味。

  这个周末会是非常忙碌,于是逼着自己在周五晚上熬夜看完了,终抵不住倦意,只得周六一早起来写此书评。我不想把梁先生的话摘录,只想把书放在一旁,看自己到底记得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梁先生对文化的概括让我眼前一亮,这些观点真的以前都没有读到过。

  印象最深一点:秦汉之前的属于典型的封建社会,但自秦汉开始已不易确定其社会属性,这一情景持续两千多年,没有改变。想起当初历史课本上的“谆谆教诲”真不禁叫人汗颜啊!这两千多年来,在周孔儒学的影响下,已逐渐巩固为“家族本位”的社会,团体意识、意识缺乏,家族意识主宰。在仁义礼俗的教导之下,人们惯于“向内看”,遇事常常先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这也是人“理性早启”的表现。当然,也在礼仪风俗的教化之下,人惯自己家族内解决大小事务,而不去找官府,报官在当时也是认为不道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礼俗代替法律”,这也是“道德代替宗教”的必然结果。

  在理性早启的影响下,人已经把他人与自己平等看待,主动承认了他人的地位,这是无法形成阶级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没有长子继承制,这大大不同于西方,儿子不论长幼都有继承权,这就使得即使一个大富豪、大地主在经过几代之后也就没什么积累,所谓”家道中落“了。这是经济上的原因。在政治上,同样扼杀了阶级产生的条件。在仕途上,相当,很早时期就已经不论门第取士了。每一个人都有做官的机会,只要天资聪颖,学问够或者行孝悌,道德高。

  再说说统治者,严格地来说,他们并不属于统治阶级。在统治方面,他们采取消极的方式,只求相安无事。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他们能做的不过是”自“,所以才有”谏官“这么个官职。

  如此自由,没有阶级的社会何来”封建社会“之说!、

  那为什么这种混沌的状态可以持续两千多年,而无所进步呢?

  西方的发展道路是一条”由物到心“之路。他们惯于”向外看“,为了满足生存,不断征服自然界,使科学得以发展,物质得以极大丰富。而呢,则不同于此,惯于”向内看“的人,把自然融于自己,只顾欣赏而无分析征服之意,故没有科学。鉴于”理性早启“,已开始了”由心开始“之路,物质文化尚未发展到成熟,精神文化已开始发育,并且一去不返,无暇再顾忌”身体发育“。是谓文化”早熟“!根基不牢,发展必有所限,实当倒退,过后再恢复,如此往复,一退一进,一治一乱成循环。若不是近代西方入侵,估计不知要在这循环中混沌多久。

  之病,实病在其高明!

  这些观点于我来说可谓醍醐灌顶,启迪不少。固知必有限,但鉴于此时水平还不足之处。多年后我会重读此书,届时再来细数其中优劣。

标签:文化 要义 读后感 10篇 文化要义 文化读后感 文化10篇 要义读后感 要义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