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的读后感10篇

胭脂的读后感10篇

  《胭脂》是一本由张翎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胭脂》读后感(一):我对每个人笑过,唯独对你笑得深情过。

  每段故事都披着似曾相识的外衣,只是当事人和旁观者的感受不同而已,有人不愿意提起,有人唏嘘不已。你也不必假装那个人从没出现过,我们都有故事,我们都会用一个故事续写另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人,总会不同。

  《胭脂》是作家张翎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有《胭脂》《心想事成》《都市猫语》《家贼》四近年新作,曾获《十月》《长江文艺•好小说》《花城》等文学期刊的力荐。其中《胭脂》是她篇幅最长的一中篇小说。

  小说《胭脂》分三个篇章,分别讲述了“穷画家与阔故事”、“女孩和外婆的故事”以及“土豪和神推的故事”。三个故事貌似独立,却用一幅画作勾连起从民国至当代三代女人的爱情与被大时代裹胁中女性的顽强命运,张显了张翎复调式写作的新气象。其他三篇有关当代都市生活的故事是张翎近年来开始着重观察并书写的,也承继了她一以贯之的赞叹生命力的文学主题。

  《心想事成》和《都市猫语》两小说,是张翎将关注的目光从大历史中抽离出来,凝定在当代都市小人物生活中的作品。故事短小,却精准地描摹出小白领、北漂男等社会边缘人的选择之艰。《家贼》的主角依然是边缘人,只是故事发生在国外的中产阶级家庭。万事残酷,却总有暖到你的那一瞬间。

  没有俗套的狗血的剧情,让人们感动于三代女性的自尊与坚持,以及对待爱情的态度。

  其实这么多年看过的爱情故事里,还是觉得只是一个“痴”字最动人:少年郎为一句承诺孤独此生,善良女苦等一人望穿秋水。在张翎老师的笔下的痴情里,恋人不叫恋人,叫心上人。但是对于读者来说,这些故事,因为发生在别人身上,看起来格外动人。

  《胭脂》读后感(二):女性都有一段自己的过往

  十八岁的坎坷,造就了今天。每个独特的女人都有一段独一无二的过去。这段过去勇敢的走出去变见得艳阳天,如果没有那个能力命运则又是另外一回事。女人的命运确实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关键时刻做抉择,如果非执迷不悟,非不明事理,大抵上今后的人生道路是不会太差的。而这种不会太差建立在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有随时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有面临困境和抉择时的果断和见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岁月变换时光流逝中越来越淡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骄傲,越来越有魅力。需要努力,就像俊之,不停止学和工作。 而像书名,取之“胭脂”,在结尾处画龙点睛;通篇来讲,女人离不了胭脂;只要是女人,一生都要与胭脂打交道。胭脂,本质也就是女人了。

  忽然发觉女人,不论什么年纪、什么身份、什么环境、什么性情、什么命运、什么遭遇,生在一千年前,或是一千年后,都少不了这盒胭脂。———《胭脂》亦舒 或许,许多热爱亦舒的人都会说,他们还是更偏爱《喜宝》、《流金岁月》这些她早期写的传奇故事。但于我,我更爱《这双手虽然小》、《花好月圆人长久》,以及这本《胭脂》,必然也是近期之新欢。 葛芬。祖母。资深。 杨之俊。母亲。直爽潇洒。 杨陶。17岁。娇艳欲滴。 这一家,三个,没有男人。于是,杨之俊至18岁生下女儿之后,活生生地硬把自己扭成一个女金刚状。整天神经紧张,人到中年,整日白衣长裤平底鞋的奔波,还要不停温书考试,生怕被这个冷面的社会淘汰。叶家两个男人看着既惋惜又不平地问她:为什么男人看你一眼,双眼就要射箭。谁要是碰你一下,你就得取出刀子捅人。约会你,你当是侮辱。跟你说笑,你就痛哭。为什么?是啊。为什么。明明正直盛年,非要把自己藏起来。他们哪里会懂,若非如此,怎样抚育幼儿,怎样安抚老母。旁人只见到,祖母与外孙,一个比一个的美丽,就怪罪她不够看开,不够放松。 以杨之俊之境地,十七年来,有什么理由,可以让她尽情去享乐。

  那个年轻貌美而富有的男孩子在雨中等待他的中年情人自店铺出来,雨淋湿他的外套,两人相视无言,男孩子暼到街招筒上演奏会的广告,痴痴的问: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三刷胭脂了,何为爱?何为婚姻?第一次,认为没有爱情。葛芬之于叶成秋是年轻的遗憾,之俊之于叶成秋是年轻的活力,之俊与叶世球是得不到的动,陶陶与叶世球是荷尔蒙的分泌。第二次,以为爱情至上,先是葛芬与叶成秋的爱情,然后是之俊与叶世球的爱情,再是之俊与叶成秋的爱情,陶陶与叶世球的爱情。第三次,释怀爱情,释怀婚姻。爱情不可能成为逃避婚姻的理想方式,而是选择一个人共同分享,面对人生的艰辛和快乐。年轻人只有快乐,不想结婚,老年人只有艰辛,不能结婚。中年人耐不住寂寞,熬不过孤独,才想结婚。

  阅读是睁开更多的眼睛,不是按照书中人物的方式去做,被推着拽着走,或是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人云亦云,而是因此而知道,也许有别的思考或行为方式可以参考和选择。

  《胭脂》读后感(三):现实主义的力作--《胭脂》)

  《胭脂》这本书是作家张翎最新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她的小说曾获得包括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奖、新浪年度好书榜等奖项。

  作者以生命力为主题创作的短篇小说,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作者作为一位作家,在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里不懈追求的点滴收获。这些文章却能细腻地描写出一个的感情世界和比较真实的生活。由此可见,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笔法功力。特别注重环境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把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品味。

  这本书收录了有《胭脂》《心想事成》《都市猫语》《家贼》四近年新作。《胭脂》讲述了三个故事:“穷画家与阔故事”、“女孩和外婆的故事”以及“土豪和神推的故事”。三个故事用一幅画作勾连起从民国至当代三代女人的爱情以及在那个特殊时代中与命运顽强的奋斗故事,也是她一贯赞叹生命力的文学主题思想。

  另外,书中的两小说《心想事成》和《都市猫语》,是写当代都市小人物生活,描摹出小白领、北漂男等社会边缘人的选择之艰。其中一篇《家贼》的故事虽然短小,故事发生在国外的中产阶级家庭。

  读这本书,让我觉得作者写出的文字不是简单写出来的,而是从作者的灵魂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我们知道文学是表现人生、生活和心灵深处的东西。这些文字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发现、感受并呈现出来是多么的重要。我觉得,文学有赞美并吟诵人间的快乐与幸福,也会面对精神上、情感上的困惑时,我们内心所承担的孤独、痛苦、绝望,似乎总是比幸福要长久更多也更沉重得多。所以就需要借助文学的力量,来表达人们的伤痛与内心的苦楚,也许文学是最能表达我们的内心世界的最佳方式吧。不仅是在大地上、天空中,还在清水间、在文字的间隙,总之是那种很细腻情感,而且缭绕着一股自然的气息。与泥土的气味不同,与阳光也不同,它没有这些味道那么浓烈,那么挥之不去。而是清淡的、清新的,像阳光下的湖水,像山间的溪流,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次净化,而不是颤栗,之后是一种博大的宁静。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的参悟和理解是非常令人佩服,爱和悲悯的情怀。我觉得作者对于文字感受能力似乎是天生的,她的作品并没有过分地雕琢,而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这也是与她的文化气质十分相近。爱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永恒的纯净的生命色彩,值得赞颂讴歌,对爱的追求,富有人类美学的价值。

  《胭脂》这本书,作品的题材触及精神,真情实感,富有哲理或意味,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意义,版式尺寸小巧,这本书中的每一篇作品,都凝聚着作者对人生的热爱,文字精炼,文采飞扬。在这本书里,用生花妙笔,写出了五彩斑斓的世界。

  《胭脂》读后感(四):《胭脂》:经由《余震》和《死着》,张翎扳倒了命运

  写作如同建房子,经由打地基、砌墙、建屋顶的全过程后,你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会是什么——窗户在哪儿?光线从哪儿照进来?这是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在小说《建筑工人》中借由一位故事提供者与其捉刀人的讨论表达的创作思考。耶茨用照进房子的“光线”比喻小说所蕴含的观点、真理或启示。

  而作为读者,本不必刻意寻找窗户和光线,房子里的一切都已被作家精心布置了反光点。除非,你身处张翎的《余震》《阵痛》或是《死着》的房子里。看书名就可知她建的房子死角多过光线。听过张翎的声音会使人困惑:那么质地清脆的欣欣然生动的人,为何要把房子建得这么哥特,在死角挣扎苟活的人简直就是她的人质。更困惑的是,从她的房子走出来,为何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屏住呼吸,推开她下一座房子的窄门?

  直到读她的新作《胭脂》,读到当上外婆的胭脂怀抱着女儿留下的小生命,那是已不存在的女儿留给她的一句话:“妈,我的刀狠过了命运的河流。”一刹那,《胭脂》这座房子从每一处死角射出灼目的光。光束交织,叮咚作响,照亮了张翎所有的房子。

  《胭脂》是张翎最长的一短篇小说,也不妨说是她最短的长篇小说。三个篇章书写三代女性的人生——“穷画家和阔故事”“女孩和外婆的故事”以及“土豪和神推的故事”。她们的命运系在一幅高仿的古画上,从抗战起,颠沛到今天。胭脂就是那个爱上穷画家的阔,到底没逃出画家与模特的俗套故事,却又结束得近乎草率。“这听上去像个负心汉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只不过那个负心汉的名字叫命运。” 她与他错过了一条船,就错过了一生。胭脂为女儿起名抗抗,“想让她好好抗一抗老天爷给她的命”,然而抗抗和胭脂一样,都属那个被遗漏的第十三个生肖——蛾子,飞蛾扑火的蛾子。这一束光,在《胭脂》这座房子里只存在一瞬便彻底熄灭了。到了第三个故事,张翎让她的读者在黑暗的房间里试探着摸索很久,才会知道那个叫扣扣、有“神推”的美号、在巴黎靠推拿讨生活的女子与胭脂的关系,又因为系着三代人命运的画与另一个胭脂的故事遭遇。

  的的确确 (不得不剧透),张翎在她本已狭长的房间的尽头安排了另一个胭脂。她和开篇的阔没有任何关系,却因为她的存在,让阔丢失的那幅画回到了外孙女手中。

  这个结让人有些恍神,这是短篇小说作家例行公事般的制造意外,还是长篇小说作家苦心建筑留下的窗户?于是我想到那个光亮的瞬间:“我的刀狠过了命运的河流”。我似乎明白了,胭脂和抗抗都有着飞蛾式的宿命,胭脂想在大时代的洪流里用力地活,却只能被裹挟着殒灭;抗抗短暂的一生简直就是用她的名字隐喻胭脂死去的希望。而扣扣,冥冥中似有宿命指引,一个胭脂用血缘向她诉说为爱情放弃梦想的故事,另一个胭脂用她们的神似回溯了为梦想放弃爱情的故事。而对扣扣来说,爱情与梦想都只是棋子,“或许,上天想借着这幅画的生成、丢失、复得,叫我知晓,在我金木水土俱全的生命中,我唯独缺失了一样叫火的东西。”扣扣不仅对抗了命运的摆布,还实现了一个胭脂的梦想,弥合了另一个胭脂的爱情。

  在《余震》里,张翎用王小灯的“生”握紧命运;在《死着》里,张翎用路思铨的“命”质问命运;而在《胭脂》里,张翎用“神推”的“力”扳倒了命运。此生多寒凉,此生越重洋,人生已不再来,但只要把时间轴拉得足够长,至少可以说,与命运交手,我们势均力敌。

  《胭脂》读后感(五):在矛盾中生活

  知道女作家张翎是从电影《唐山大地震》,那真是一让人痛心痛肺的影片,似乎嫌电影落的泪水不够多,我还特意看了原著小说《余震》。

  张翎本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后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学位。曾为美国和加拿大注册听力康复师。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写作发表,她的作品获得过许多的奖项,可以说是成功的跨界作家。

  近日读了她的中篇小说集《胭脂》,书中收录有《胭脂》《心想事成》《都市猫语》《家贼》四近年新作。其中与书同名的《胭脂》是书中篇幅最长的一,也是时间跨度最大的一,故事讲述了外祖母、母亲、女儿三代人的生活与爱情。读来让人唏嘘之时,不禁感叹生命传承的与神奇。

  而《心想事成》一文,与其说是中篇更近于是一个短篇小说。

  小说的女主人公程小玉,是一名现代人称的“凤凰女”。当然,这样称呼于她也并不十分恰当,她自大学毕业后独自生活在北京这座大都市,并未嫁人,所以也无法定义其为“凤凰女”。

  故事开始于程小玉在上司的催促下对工作心生厌烦,未经思虑就说出了谎言。她想要拖延自己上交方案的时间,于是随口说祖父身故需要休假三天,上司未作任何表示。小玉正为自己的小心思窃喜时,接到母亲电话,说有一个叫王清忆的人给家里送来花圈咒爷爷。母亲并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程小玉却是有苦说不出,因为这个叫王清忆的女子正是自己的上司。

  程小玉结束休假回到公司上交完成的方案时,上司冷默地回应了她。这时,平素鲜少打来电话的母亲,三天来第二次打来电话说,小玉的祖父离世需要她回老家处理后事。但是,这时的小玉已经无法再以祖父病故作为请假的理由,慌乱之中,直言自己的男友生病住院,需要小玉前去照料。

  这是一篇构思巧妙的小说。程小玉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人,像同事、像朋友、也像我们自己。当我们被日复一日的重复困住、无休无止的工作拖拽之时,总是想要找到一个出口来放逐自己。这放逐于每个人来说方式都不尽相同,可能是一次不分昼夜的昏睡、可能是一场痛痛快快地游戏、可能是一场呼朋唤友的豪饮、可能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当然也可能是一句谎言换来的忙里偷闲。

  程小玉自老家赶回来之后,惊讶地发现一直没能联系上的男朋友竟然真的生病住了院。已无假可请的程小玉只好下班之后赶去医院探望男友,男友对于小玉的到来满心欢喜。当程小玉离开之时,男友不舍地拉着小玉的手,小玉却说实在没有办法再请假了,只能等第二天下班之后再过来。

  第二天一下班就赶到医生的程小玉看到的不只男友一人,还有立在男友病床旁的前女友,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的亲密互动。这时的小玉惊觉,前一日疲惫之下呐喊的心声居然成真的——老天,你给他再找个女朋友吧,我实在没有力气,这样两头奔走了……

  张瓴的笔下的故事细腻,情感丰盈,带着丝丝淡淡的的伤痛,矛盾固执地坚守在故事中每一位女性的身体里。正如她在书中写道的一样:左边的一半身体感到快活,右边的一半身体感到羞耻。左边的一半在拥抱的欢欣,右边的一半在恼怒地掴着左边的脸。我的左脑和右脑失联,它们谁也管不了谁,它们任由我的身体为所欲为。

标签:胭脂 读后感 10篇 胭脂读后感 胭脂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