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心清净,万般皆自在

  佛教常说不执著,但是很多人却都执着于事物的外相而不自知。

  有一个居士非常害怕去寺庙,因为他觉得当别人为寺庙捐钱做功德的时候,自己不好意思不捐,或者捐的太少会被别人笑话,更有甚者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很有钱,就向别人借钱去捐。

  这样的心态就是被自己的虚荣心所绑架了的,是不清净的,就算有所祈求,也是难以如愿的。

  因为,到寺庙里来,只要有一颗清净心,三宝就会感应到,如果能够真诚祈祷,就一定会获得三宝加持。

  但是,为了刻意的“表现”自己,就会染污自己的心,自然这样的祈求就不可能是真诚的,又怎么可能会得到清净的心呢?

  我们常说生活就是修行,根本目的还是要破除“生活”与“修行”的相对性,只要善于用心,在生活中也可以修行,那么生活也就是修行。

  只有破除生活为我们设置的假象,才能做到不为生活所累,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乐趣。

  试想一下,当两位母亲在比较各自的儿子谁挣的钱更多的时候,除过满足了自己虚荣心外,或许更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为什么不去比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更快乐一些呢?

  因为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被种下了不合理的欲望,为了满足欲望,我们甚至不惜假装,这样的生活状态成了一种不真实的状态,甚至会变成一种作秀的生活,多少人被这种作秀的状态所绑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活成自己希望达到的样子,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了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而活着,更不应该为了这样的目的而“秀生活”。

  我们或许会注意到,当下有很多人通过新媒体展示自己的精彩生活,这或许是源于真实生活的“秀”,但这除过刺激人们的欲望外,似乎并不能真正增长人的快乐,佛弟子不应该去羡慕这样的生活,因为我们要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超越自我,而不是彰显自己的特异之处。

  佛弟子还要有佛弟子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毕竟是要“闲居静处”的,过度的“秀”生活除过哗众取宠,吸引别人的注意外,并不能真正增加自己的德行修为。

  有人说,“人生不易,全靠演技”,其实这不过是表达人生的无奈罢了,并非是说明生活是需要表演。

  诚然,现实社会中我们都不能事事如愿,为了适应环境我们都得做出各种改变,但这应该是积极的,发自内心的自我修炼,修正不好的行为,使自己的德行趋于完善。

  如果换一种心情,我们就会意识到,这其实是修行的一分,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只需要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就可以了,不需要表演给别人看。

  只有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人,才需要伪装自己来逃避改变,或者仅仅做出改变的样子,而内心却不改过从善,他们有意无意中把这样的状态转变成为作秀的生活。

  以假象作秀的人生,是虚假,是不真实,是没有灵魂的迷惑行为。

  曾几何时,我们也都沉醉于对财富、地位、感情与美色等等的追求,这是因为我们都被事物的外在所迷惑而不自知。

  就像深处迷的人,不能自我体认自己的状态。如果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采取非理性的方式,那一定会得不偿失的。

  佛教是佛陀究竟圆满智慧的教法,一个不能真实面对自己和外在世界的人,怎么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呢?

  经云“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如果从错误的认知出发,那么就很难得到自己期望得到的结果。

  如果从错误的动机出发,那么就一定会招致不好的结果。追逐名闻利养的行为一直都是被佛教贬斥的行为,通过“作秀”行为来达到这一目的,更是不值一提。

  佛弟子也不能为了名闻利养而诈现威仪,换句话说,“诈现威仪”就是另外一种“秀”。

  佛弟子应该对一切众生发慈悲心,应该远离恶劣的心,不能停留在修“相”而不修心的状态。

  佛经上常说“法随法行”,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内心接受了法的真义,那么我们的行为就应该合乎法,这是对佛法中道的深化理解,以中道的德行去实践佛法的。

  不能做到对法的如实了解的,至少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至少我们可以养自己的浩然正气,而不是做一个处处作秀的假面人。

  所以我们还要明白,一个人总是会有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无论在什么位置,具有什么身份,人都是有缺点和优点的,学佛的人只有了解如是真相,才能互相包容和理解,也会明白这种自然显现的真实才是难能可贵的德行。

  所以人与人之间不需要掩饰和虚伪,真实德行下面的缺点只会增加真实的魅力,不会减弱德行的可贵,我们也要惯于通过缺点看到德行,而不是满足于对假象的执着。

  在家居士对出家人都抱有很高的期望,总希望自己能遇到德行高尚的师父,这一点是没有错的,但有的人会因此对出家人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出家人没有达到他内心说设定的标准,就会对出家人进行观过等行为,这就是因为执着于外在表相的缘故。

  用佛菩萨的德行来衡量出家人了,殊不知,出家人在没有成佛以前,也是要一步一步走过的,相对而言,一个诚实可信的师父,就算有些微小缺点,也不能掩盖其真诚德行下面的赤子之心,这样的出家人就是值得尊敬和依止的好师父。

  一个理性的佛弟子应该知道,出家人不是神,有错误有缺点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佛弟子对待其他人要有欢喜心,不可以惯性的轻视他人。

  那些对不如他的人进行呵斥的行为方式背后多少又有彰显自己的意图,其行为本身也就未必是德行高尚威仪具足的表现。

  所有这些也是在生活中作秀的行为,可以说这无非就是对自己德行缺失的掩饰。

  德行清净高尚的佛弟子能自然显现威仪,举止和雅,令众生信服,自然能够摄受众生,绝非依靠“威势”来使众生畏惧。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细细思来,依然是意味深长。

  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生活中活出真实自我,不仅仅关注到外在的相,那心的力量就会更加强大一些,自然也就不会被外境所迷惑。

  生活中的做秀行为本身未必是为了刻意的欺骗,但多多少少是迷惑了别人,到头来也迷惑了自我,如果再进一步的迷失了自我本性,那就与佛法的清净智慧相去甚远了。

  所以为了真实清净的般若智慧,建立真正清净无伪的德行和内心,就应该远离作秀的意识和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直心处是道场”则不无道理,坦然的面对自己,面对别人,可以换来自己的安心,不用编织谎言来装点自己,则自我的烦恼也会减轻很多,这样才是与道相应的状态。

  我们对于空性的认知不能太肤浅,不能执于空性而盲目否认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佛弟子要能够把心安住,不但要识别生活的真实性,还要适应生活的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去完成修行的提升,在修行中实现生活的吉祥圆满。

  修行是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做一分不以为少,做十分不以为多。

  脱离对“相”的执取,建立起内心的真实理性,才能真正理解生活和修行相契合的真义。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

标签:念心 清净 万般 自在 念心清净 念心万般 念心自在 清净万般 清净自在 万般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