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满字的空间经典读后感10篇

  《写满字的空间》是一本由毕飞宇著作,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15-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满字的空间》读后感(一):生活的情趣

  看到毕飞宇散文集的名字《写满字的空间》,会莫名想起另一本张大春的书《认得几个字》,人与文字打交道,虽日日如此,却终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尽管如此,对于文字的感情,却并未因为艰难而稍有减损。在属于文字的空间里,盛放了毕飞宇充满血肉的回忆与生活情趣。

  “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这是毕飞宇从童年的时光中便领悟撷取的感悟,文字是孩子们的玩具,童言无忌表达了他们的初心。而今,一些功利的气氛正在蚕食这份珍贵的纯粹书写,孩子们愈来愈不愿书写,不愿表达,让毕飞宇忧心忡忡,而在这本书中,他将自己对于文字的感情悉数表达,亦充满了一个文人的情怀。在整本《写满字的空间》里,不仅表达了一个作者的读书写作心得,同样下接地气,还原了一个野生作者的生活日常。

  相较其小说作品风格的犀利、深刻,毕飞宇的生活散文更为幽默生动,几乎不见沉重,还常常带着自嘲口吻,难免让人时不时捧腹,又常常散发温情。如果说毕飞宇的小说彰显了他的才华,那他的散文则充盈了他形象的血肉。读《歌唱生涯》一篇的时候,几度忍俊不禁。毕飞宇的自嘲式幽默,是一种不余余力、充满画面感的真性情。一个理应一本正经的中文系老师,却冷不丁情不自禁嚎上一嗓子,来句高亢的“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最终吓到了学生。然而,这曾经的爱好却仍充盈了他生命的枝桠,勾勒出了一个细节丰富的文艺青年形象。

  即使是有关作品与阅读的小文,亦多写的是文字背后的生活背景。作者谈自己的作品,其实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当作品写完,作者便“已死”,所有的解读与再创作皆与其脱离干系。读者自身的经历与脑洞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而当幕后的作者走向前台,则像阅读分析中的“标准答案”,把秘密讲透,神秘与思考的魅力便骤减。毕飞宇也探讨作品,但努力“多走弯路”,将重点放之于心路以及“题外话”。通过他的书话,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源头与处世态度,“想象力的背后是才华,理解力的背后是情怀”,他强调生活的分寸感与普世性。包括他在江湖上女性描写极为传神的功力,恰恰得源于他并不把两性别割裂开来,而是描写“人生中的一些境遇,人内心对疼痛的敏感,人对外世界的体验”这些更为广普真实的情绪,自然引起了更多的共鸣。

  看毕飞宇的文字,会感叹于他的真实,那是一种让人舒服的生活味道,在他写满字的空间里,散发出身体中迸发的力量,彰显了生活的美好情趣。

  《写满字的空间》读后感(二):毕老师,写散文还请多加油!

  毕飞宇向以小说闻名,《玉米》、《推拿》等多小说屡获茅盾文学奖等奖项。但他于散文随笔体裁少有涉及,自言“散文在我眼里是比较可怕的东西”,现今读他第一也是唯一的散文随笔集《写满字的空间》,发现他不是自谦,事实确乎如此。

  比起小说,散文更贴近生活本身。余光中把散文比作妻子,说她的任务很杂,一会儿到厨房去,一会儿要管孩子,它可以很富于感性,也可以拿来写学术论文,赋予知性,散文甚至可以拿来写公文,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散文易写,有所感,便可随手写一篇。同时散文不好写,佳作实在难得。什么是好的散文?这题目太大,小文难以遍述,我只以为,但凡好的散文,首先须得打动人。若你单只是传达事实,如何能打动人?所以要有表现力。这是写作技巧问题,更是发乎内心自然而然的流露,它是滋润的、饱满的,铿然抻动你的神经,或者,潺潺流进你的心里。

  阅读这集子,失望感油然而生。开篇《三十以前》,刻薄点说,只能算是个人简历。以下是我摘录自原文的每段开头:“我生于一九六四年的一月”、“我的童年在乡村”、“我的童年还好”、“少年时代我的父母调到了一座水乡小镇”、“我们家在父母平反后回到了县城”、“我在扬州师范学校读书是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七年这四年”、“后来我就到南京做了一名教师,再后来我又到《南京日报》去了”。E.B.怀特说:“随笔作者是些自我放纵的人,天真地以为,他想的一切,围绕他发生的一切,都会引起大家的兴趣……”毕飞宇大概也很天真。凭什么要对你的一切感兴趣呢?我读过不少毕飞宇的作品,有时也好奇那只下蛋的母鸡长得啥样,但不是这种干巴巴的流水账,更渴望看到有血有肉立体的形象,不是下大力气去斧凿,好散文淡而有味,自然得犹如呼吸饮水,从字里行间亮晶晶地照出作者的性情。

  同题散文《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标题本身就是美丽的意象,文章的开端也很美。小时候的 “我”用大铁锹在操场上写下父亲的名字,“我”满场飞奔,心中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兴奋与自豪。这是我喜欢的毕飞宇啊!想起毕飞宇的小说《大雨如注》,姚子涵在雨中空旷的足球场奔跑,放肆地喊出各种脏话,那是她从来不曾有过的人生体验。这两场奔跑,一场真实,一场虚幻,而它们都是生命的喷发,真实情感的涌现。但可惜,这篇散文仅仅美在开头,接着就讨论起小学阶段怎样培养孩子写作文,话题转折生硬,过于直白而带出说教气息。“我想提议,所有的小学都应当有一块长长的墙面,这块墙面不是用于张贴三好学生的先进事迹的,而是在语文课的‘规定动作’之外,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地方炫耀他们的‘自选动作’。”语意虽有可取,韵味却渐消失,这个空间可以留给人的想象业已塞满。

  这本书里的写人叙事文章,几乎都显得干燥失味。文艺随笔倒是颇有见地。《我和我的小说》、《几次记忆深刻的写作》等谈及自己的创作理念,不失为了解毕飞宇作品的好的入口。《谈艺五则》说小说创作和经验的关系,《作家身份、普世价值与喇叭裤》带了点机锋的俏皮,《文人的青春——文人的病》则是纵横历史的一次写作者的自。说《朗读者》,讲《红高粱》,写卡夫卡,文都短,寥寥千字,说不上字字珠玑,但笼着一层论述者的温爱,简练的文字表现出同为写作者的心心相印。

  在字典里,字和字,安祥地静候着。后来它们走出来,成群地布满笔底空间。机械组装的字得到僵化生硬的文章,活跃的字构成活跃的好文章。文字如无光泽,说起好话难免肉麻,指摘毛病又流于空泛。毕飞宇的小说作品,如《平原》和《玉米》来自乡村体验,《推拿》取自身边的盲人朋友,《大雨如注》改编自社会新闻,它们都是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以切当的方式表现切当的经验和情感。就此而言,毕飞宇的散文,需要向毕飞宇的小说学。

  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本人。谢谢。

  《写满字的空间》读后感(三):毕是毕飞宇的毕

  毕是毕飞宇的毕

  ——读随笔集《写满字的空间》

  ■毕纪万

  毕飞宇先前的小说《玉米》《玉秀》《青衣》都以女性视角向外延伸,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隐忍和不屈,塑造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推拿》我还没能读完,感觉在语言上有所变化,更接近于纯口语表达。作者也在试图改变自己,但不至于对先前的写作颠覆。还读过他的一些短篇小说,可见作家娴熟的小说技巧,在刻画人物这方面有较深的功底,故事带有现代生活气息(似是发生在读者周围的事情,读进去会有身临其境的微妙。),更多关注到人物之间情感的摩擦和争执,以及悲剧色彩所散发的气息。

  打开他的随笔集《写满字的空间》,读到第一篇第三段,我竟然读到了自己。他写到对于悠长“过不完的夏季”留给他最初的畏惧和忧虑,“我的童年游移在夏日阴影中”。之所以对此深有感触,是因为我也有过这样“抑郁的夏季”。在我的童年,每到夏季,总是酷暑燥热,知了没完没了地叫,人们慵懒无力,仍要去农田里忙活;我很少睡午觉,偶尔睡下再醒来,便会有巨大的失落感,脑子里轰轰然。当我迷迷糊糊蹲在家门口,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和对无知宇宙莫名的恐惧感一起压过来,令我禁不住颤抖。我想,属于毕飞宇的“过不完的夏季”也是如此情形吧。

  为此我也写过一篇文章,描述面对恐惧所带来的困惑。正因为这种恐惧,我才开始写东西,似乎想要找到答案,对世界解疑释惑,却越解越迷惑,越迷惑越要写。而作为真正作家的毕飞宇们,就是在解疑释惑之路上走得更快更远的那些人,用作品给我们以指引,让我们有路可循。

  《人类的动物园》这篇妙用诙谐的笔调,可见作者骨子里的幽默天分。从动物入手,来了个声东击西,从上不了动物园大堂的狗、猫、猪开始调侃,把动物作为人类的奴隶来阐述;接着又写威严的狮子、弱小猥琐的蚂蚁,转一圈回到人类身上做铺展,“人类可是有尊严的,在动物面前个个都是真龙天子”“既做了人,就该做得有点人样。人的模样、够的嘴脸、狼心狗肺、鸡脖子鸭爪,也太不是东西了吧。”讽刺意味十足,把动物和人置于同一立场,显露人情世态,探讨复杂的人性。

  他讲到一篇小说最开始的写作诱因是情感,只有情感提供了写下去的能量和动力。但我读得出来,他对写作带有一种使命感,这并不是我所推崇的。作家们常常陷入这种窠臼,大分人就是为了写而去写;极少数作家不是为了批判什么而提笔,讲究自然而然,你也看不到他们作品里浅显的意义,只有对生存、人类的思考贯穿始终。

  毕飞宇的文字是诙谐灵动的,字里行间带着自我解嘲,又理性十足的气派。整本随笔记录他的童年记忆,也有亲情传达,其中有些篇幅属于写作心得,以及对每个作品的自我解读。这些作品的来龙去脉,为哪一个人物下了重墨,为哪一个人物赋予深情,一一点明,从作者角度升华了作品。随笔集里其中一篇《中篇小说的“合法性”》可能就是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的“中经典”系列的序言,“中经典”都是国外小说中篇系列,好小说很多,有一些我很推崇。

  在随笔集里,还有对作家同行们的识别和解读,他提到了昆德拉、哈代、施林克、鲁迅、莫言、马原、余华等。在《找出故事里的高粱酒》里他最推崇莫言对“外面的世界”的深入。《自述》里他戏说:“莫言有两颗脑袋、三颗心脏、四个胃、八个肾……他有惊人的能量……莫言的那双眼睛那么好,对色彩是那么敏感,耳朵是那么好,鼻子是多么厉害。”以此类推,莫言能从多个角度描述事物,调动读者所有的感官,让小说具有多重画面感。毕飞宇甚至直言可以豁免莫言的缺陷,不要过于野蛮地追求完美。他近似理想化地对莫言顶礼膜拜,其实亦是对自己的认识暗自膜拜,他对于自己的“外面的世界”轻车熟路,一直向着更玄妙的深处。

  纵观他的随笔,可以说这是一些感悟,透着真诚,记载一些处事练达,分享一些文学认识。是毕飞宇在描述人生动荡、人物命运的那些小说背后,自己开垦的一块自留地,他在这里种黄瓜,菠菜,韭菜什么的;或者培育一片百花园,桂花、玫瑰、小百合肆意招展;字里行间有幽默,有无厘头的调侃,但不会流于表面,暗藏着批判;也有畅快的抒情,像诗意水流而下;有理智的洪流,左右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他在文学世界里走了一条令我羡慕的路,我还差他很远,只是我们都姓毕而已。

  本人因为与毕飞宇姓氏相同,就想着要“攀亲”呢。原来我一到陌生场合,介绍自己就说“毕是毕福剑的毕”,后来老毕进去了,我还惦记着可以改说“毕是毕飞宇的毕”,不料作者却在解读《平原》那篇随笔里,点明“我的姓氏是一个黑洞”。他的父亲在非常时期接受有关门的建议才改姓毕,原来还姓陆,其中蹊跷不必深究,但这个解释让我心寒。曾以为作家群里姓毕的高手作家只有毕飞宇,毕淑敏、毕四海那些人皆不入流,却不曾想到,毕飞宇乃别家高手,所以只能呵呵啦。以上也只是说个笑话大家乐呵,若真是从一个姓氏来看作家的好坏,那正是入了歪门邪道。

  毕飞宇对待写作是无比虔诚的,他把所写的作品看作自己的孩子。“我的每一次精神上的成长都是在写作中完成的。无论你怎样批评我自恋,我都要说,我真切地爱着我小说里的那些人物,他们从不让我失望。我希望有那么一天,他们能对我说,我们也爱你,你从来也没有让我们失望。”为此,他继续开拓着文学疆域,愿他不会让小说里的人物失望,同时也不要让我们这些读者失望。

  《写满字的空间》读后感(四):写满字的空间是有魔力的

  久违了的“手不释卷”终于回来了。当我翻看《写满字的空间》时,这种熟悉又陌生的美好感觉一下子将我吞没了。我心甘情愿地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怎么就手不释卷了呢?怎么就不能自拔了呢?怎么就这么没有定力呢?我思来想去,我辗转反侧,我夜不能寐。

  当我认认真真洗完手第三次捧读这本书的时候,当我细长的手指仔细抚摸灰底白字的封面的时候,当我感冒刚好重新工作的鼻子嗅到浅浅的油墨香的时候,我一下子明白过来:这本书——确切地说是书中的文字,有一股魔力。魔力是很吸引人的。这吸引犹如《聊斋志异》中的年轻书生遇上了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的花仙子,注定是要沉沦的。

  花仙子是漂亮的,美好的,让人一见顿生倾慕之心。“花”,还是个“仙子”,单这名字就让人心动不已,浮想联翩。当我在当当网上溜达,准备采购精神粮食的时候,“写满字的空间”,这几个字一下子击中了我。我马上将其装进购物车,毫不迟疑,甚至连作者、出版社都没仔细看。无他,一种最原始的冲动,就是喜欢。这种冲动,相信喜欢阅读,珍爱文字的人都懂。

  及至书寄到,真真正正拿着书的那一刻,我的欢喜之心,喜爱之情再也不能自抑:灰色的封面上,细小的白色文字围成一座迷宫,端正的白字书名纵列其中;书脊,前后衬页都是橙色,不仅如此,就连可以翻动的内文的每一页的三侧也都是橙色的。如此,灰色与橙色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灰色是中性的,代表无限可能;橙色是温暖的,充满希望。二者结合代表了希望的无限可能。堪称绝配,完美。

  朱唇未启浅笑已至,花仙子开口讲话了。花仙子的声音是柔和的,沉稳的,即使书生犯了错,也不会疾声厉色。这样的讲话让听的人很舒服。在悦耳的声音中接受迷津的指点是一种享受。毕飞宇老师深谙此道。他将自己切身体会到的“人生哲学”,慢慢道来,一点一滴地注入你的耳朵,流进你的心坎。

  关于成长,他说,“许多糟糕的开始都是由不敢坚持自己开始的”;面对父子亲情,他说,“父爱就是父爱,母爱就是母爱,无论它们多么宝贵,它们都不足以构成人生的逻辑依据”;在处理自我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时,他说,“善待这个世界,信任这个世界,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这样变成了现实”。这些道理都是从日常的事例讲起,很实在,很熨帖,既不空洞,也不悲愤,更不矫情。看到年轻一代总是规规矩矩地做事撰文,放不开手脚,毫无生气,他也只是恳切地吆喝一声“驾”,鼓励年轻人跑起来,奔跑起来。

  花仙子懂音律,善歌舞,长长的衣袖挥洒起来,轻盈的腰肢舒展开来,曼妙极了。学过声乐的毕飞宇老师将自己的文字写成了音乐,一拍接一拍,奏出了和谐的乐章。在飞越密西西比河时,他是这样描写从空中俯瞰到的大地的,“大地既是清晰的、具体的、可以辨认的,又是浩瀚的、苍茫的、郁郁葱葱的。是的,郁郁葱葱。”是的,就是这种韵律。

  《写满字的空间》为什么读起来舒服,原因就在这个地方:充满韵律感的文字读起来是一种美感体验。在乐章中,韵律有首有尾,只要开始读,你只能一气读完,若中间停顿,犹如正在进食的饿汉被人夺去口中之食,懊恼极了。

  仅凭上述几点花仙子就可以迷住书生了吗?当然不是。花仙子最让书生心动的是她的智慧。智慧可不是人人都有的。不然怎么这样珍贵呢?有生活,有阅历,肯动脑,爱思考的人才可能看到智慧之光。看到了还不够,还要能讲出来,明白真切地讲出来,这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智慧。毕飞宇老师做到了。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多年,毕飞宇老师将自己的心得体验毫不保留地倾囊而出。

  谈到写作动机,他说,“情感是最大的诱因,此外还有经验与愿望”;提到写作过程时,他说,“在写作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你其实不是人。你能感受到你在日常生活里永远也感受不到的东西,这也是写作的魅力之一”;关于小说的价值,他说,“写小说其实就是这样一件事,你引导着你自己成了一个人道主义者。这是文学的要求,也是文学的基本底线”。此外,还有关于小说技法、艺术价值、表现手法等等相关的论述。

  在这些论述中,一种情怀始终贯彻其中,面对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朋友,在讨论如何描写这个庞大群体的复杂性的时候,他说,“我首先要关心一个问题,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面,我们的农民不需要残忍,他还可以体面地活下去!”

  毕飞宇老师被称为“小说家中的思想家”,名副其实。

  智慧美丽的花仙子,不仅可以做端庄贤淑的伴侣,更可以成为一起愉快玩耍的伙伴。这就是花仙子的可爱有趣之处了。这样的花仙子,书生又岂能错过,又怎肯放过?读《写满字的空间》,我常常开口大笑,因为实在是太有趣了。“做一个乡下的孩子没有什么可抱怨的,然而,如果你有过于亢奋的学欲望,你的求知欲只能是盛夏里的狗舌头——伸出你的舌苔,空空荡荡。”诸如此类的描述,书中比比皆是。这种谐趣,我称之为“歇后语式的幽默”。

  毕飞宇老师是江苏人,讲一口好听的南京话,软软的,听上去就像咬了一口刚出锅的糯米糕,黏黏的。谐趣的文字伴着毕飞宇老师的腔调流淌出来——想想都好玩。

  奈何花仙子终不是凡人,历练结束之后总要离去,留下伤心的书生独自度过漫漫人生。这真是无可奈何又伤心欲绝的事情。但身为读者的“书生”——如我,是幸运的:心爱的“花仙子”——《写满字的空间》,会一直陪伴在身边。就在枕边,夜夜相拥而眠。

  《写满字的空间》读后感(五):一些摘录

  1.年轻的生命自有他动人的情态,沉溺,旁若无人,一点也不绝望,却更像在绝望里孤独地挣扎。

  2.写小说的“第一行为”当然是打字,你必须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上,可是,这不够,远远不够。你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仪表”呢,你得关注它们,你必须在关注语言的同时时刻关注人物,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人物性格的发育,环境、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思想、思想的背景,情感、情感的背景,故事、结构、节奏、风格,甚至勇气。写作是一个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里头,我们的注意力可不能“抱死”一点,一旦“抱死”,你只能“摇摇晃晃”,自己想吐,别人也想吐。

  3.我要说,小说美学的根基在语言,语言的根基在词汇,词汇的根基在名词。只有名词所构成的小说才有可能成为真的小说。衡量一小说的优劣往往有一个最为简单的办法,也是最为基础的办法,我们可以统计它的名词量。名词是硬通货。没有硬通货而只有观念与情感的文字有可能是好的论述,好的诗篇,但是,不可能是好的小说。这里的原因不复杂,小说是要建立世界的,名词是木柴、砖头和石头,或者说,是钢筋、水泥与黄沙。

  4.以我写作的经验来看,一个印象,或者说,一个记忆,很难生成一小说。小说是在什么时候生成的呢?是在一个印象、一个记忆被另一个印象、另一个记忆激活的时候。我的小说大多来自于这样的激活。

  5.好小说应当经得起“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的考验,同样也要经得起技术性的文本考验。

  6.想象力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观察力的价值就在于,它有助于你与这个世界建立这样一种关系:这个世界和你是切肤的,你并不游离;世界不只是你的想象物,它还是你必须正视的此在。

  7.和小说本身比较起来,我更在意写作的状态。状态好的时候,一个小说家会不可思议地“被解放”。“被解放”是什么意思?几近荒谬了。我却格外地珍惜这样的荒谬。荒谬自有它的力度,可以抵达生命力最为核心的分,它可以确认虚构的合法性,建立写作的尊严,演示想象力的饱和度。

  为了一次又一次的“状态”,我坚持在写。我知道“被解放”的状态迟早会来,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后天。有时候我很沮丧,都一年多不来啦。就在我自认为江郎才尽的时候,它又来了。

  “天无绝人之路”。说这句话的不是莎士比亚,而是一个大妈。她的嘴里只有一颗牙齿。她每一次说话的时候我的双眼都要盯着那颗牙,它没有表情,它只是配合了一个又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表情。它使和善更和善,它比歹毒更歹毒。最后,它像一个智者的食指那样指向了前方,告诉我,天无绝人之路。

  所以我不着急。我打算就这样写下去,一直写到我的嘴里只剩下最后一颗门牙。

  8.写作其实不是文学,而是化学。这么多年的写作经验告诉我: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它们在小说家的内所构成的化学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什么是好的语言?布封说:“恰当的词放在恰当的地方。”什么是好的机遇呢?我会说:“恰当的小说出现在恰当的年纪。”在恰当的年纪,作品与作者之间一定会产生最为动人的化学反应。

  9.我的写作和记忆的关系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不相信记忆这个东西。“不相信”就是我的写作与我的记忆之间的关系。我一直以为,记忆是动态的,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动态或不确定使记忆本身带上了戏剧性,也就是说,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

  10.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记忆的分裂是一件好事情,真实记忆与虚拟记忆之间能够产生张力,彼此形成一种互动,最终产生出化学反应。内心的生动性和饱满程度也许就是由记忆的分裂性带来的。

  11.生命的自信是这个世上平静的根源,只要有一方对自己没把握了,世上就有了阴谋与战争。

  12.我们的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它概括的就是年轻人的阅读。回过头来看,我在年轻时读过的那些书到底能不能算作“读过”,骨子里是可疑的。每一小说都是一座迷宫,迷宫里必然有许多交叉的小径,即使迷路,年轻人也会选择最为香艳的那一条:哪里有花蕊吐芳,哪里有蝴蝶翻飞,年轻人就往哪里跑,然后,自豪地告诉朋友们,——我从某某迷宫里出来啦!

  出来了么?未必。他只是把书扔了,他只是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13.名词是奇妙的,它从来不孤立,它们有内在的逻辑。即使那些名词原先是孤立的,经过艺术家的排列与组合,一个奇妙的天地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或天堂,或地狱,或人间。

  14.因为人生经历的限,我其实不是在现实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我的每一次精神上的成长都是在写作中完成的。无论你怎样批评我自恋,我都要说,我真切地爱着我小说里的那些人物,他们从不让我失望。我希望有这么一天,他们能对我说,我们也爱你,你从来也没有让我们失望。

  15.在我看来,相对于哲学,小说的对象就是表层,揭示本质那是哲学家的事。但是,小说的意义就在于,它所描绘的表象可以反应本质,直至抵达本质。

  16.很长时间以来,我的脑袋上一直有一顶不错的帽子,“写女性最好的作家”。这个评价是善意的,积极的。但是,在现实层面,它有意无意地遮盖了一些东西。我不会为此纠结,可我依然要说,我的文学世界委实要比几个女性形象开阔得多。

  17.老实说,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在文学上拥有超出常人的才能。我最大的才华就是耐心。我的心是静的。当我的心静到一定的程度,一些事情必然就发生了。

  事情发生了之后,我的心依然是静的。那里头有我的骄傲。

  18.害羞的底子不是害羞,是珍惜。一个人渴望得到一件东西,可是她不敢轻举妄动,她知道万一轻举妄动就会失去,所以她在情感表达上会呈现害羞的状态。我觉得害羞的状态和珍惜的状态,是我们现当代文学中缺乏的东西,尤其是我们人生当中缺少的东西,也是今天我们的爱情中所缺少的东西。

  19.人在写作时,身体里会有一些柔软的分,这些柔软的分一旦被触动,就会有一些调皮的东西迸发出来,这些迸发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一作品。从我个人来讲,作品的产生大多来自自己身体里迸发出来的东西,它们是经验、情感和愿望。

  20.叙述不是叙述,是你处理关系,以及你的处世方式。所以叙述的第一要素是你介入事件的通常心态,然后才是语言。我写小说的时候时常对自己怀着一股不良的动机:事情就在这儿,小子,你说吧,我看你怎么说。

  21.一个作家打算去写一作品,它的前提是什么,我想就是“我不知道”。是“我不知道”给了我们信心,是“我不知道”给了我们疯狂。“根据我的判断”,我想这是斩钉截铁的。判断有它的意义,它使事件不再是事件,一下子上升到了现实的高度。因为有了判断,世界精彩了,小说也就有事情做了。

标签:写满 空间 经典 读后感 10篇 写满空间 写满经典 写满读后感 写满10篇 空间经典 空间读后感 空间10篇 经典读后感 经典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