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四十七堂课》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一):余秋雨的文化课
用四十七堂课讲五千年文化,但内容还不全是余秋雨的授课,更多的是上课的学生与余秋雨的对话,对文化课题的共同探讨。而且,让人佩服的是,即使是与大师对话,这些学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刚读完时,觉得还挺好。但过了三个月,我竟然不太记得里面的任何一个观点了。可见此书的讨论还是言及表面,以及观点太杂。所以如果国学涉猎不多,又没有自己的思考的,看的时候像是凑热闹,但也就凑热闹而已。
《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二):不要被余秋雨的情怀给劫持了
我真的很怕看余秋雨的文章,一看就不知道给拐到什么地方去了。结果没小心,有买了一本他的书,真是丧气。
唯一的惊喜是王牧笛,财经郎眼的主持人,原来在北大的时候就这么有想法,有才气。作为粉丝的我,算是挖了点小八卦,自我得意一番。
对于余大师,这个从我知道他名字时,就是文化大师的人,依旧把文化课搞的非常有诗意,至于他的一些观点,那是在正统不过,我们历史书上怎么写得,他就是怎么说的,只不过他的表达更具诗意,散文性,以及更加正规的表达。对于这本书,你还有什么话好说呢,虽然文笔写得好,同学们问题踢得好,总结的好,但是看过一遍,你的内心波澜不惊,历史是这么的美好,这么具有大国情怀,历史的挣扎,斗争,一页一页都是史诗篇章。我觉得余老师去写本史诗,你是河马在世,但丁转身。
《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三):文化史的启蒙读本
余秋雨是当今文坛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以大师视之,也有人认为其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如今回看,其文章中确实有一些错误的存在,用词也逃不开“文化”“终极”之类的宏大词汇。但在传播和弘扬文化和文化自信方面,他无愧于一个启蒙者的身份——至少,启蒙了我。
这本书,其实相当于《文化史》这门课的讲义,从先秦诸子梳理到明清文学。因为是讲义,内容相对简略和通俗化,相比于啃一本厚厚的《文学史》,方便好读了不少。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这是再适合不过的文化启蒙读本。之后再读《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之类,在时间和空间的小节点上,能对我们身处的这片土地和家国产生更深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更何况,余秋雨的语言体系和文化情怀帮我混过了中学时期的大分语文作文,用他的这套方法总能有个不错的分数。单就这份实用性来看,读点余秋雨,不亏。
《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四):相对余本人,更喜欢他的文章
印象,开头,涉及到一些时候的概念,不喜欢。感觉余有宣传自己意味。
涉及到文化时,不得不感慨文化的美丽。
诸子百家的框架结构和无可超越。
屈原的洁净和高昂。
竹林七贤的洒脱和自性。
到陶渊明的远遁和平和。
到陶渊明我感觉那种自然的与天相合的文学高度结束了。以后的几乎都和政治相关。
文化的顶点是这些,而不是唐宋的繁荣。
唐宋的繁荣,却少了点人性。
多少文章也比不过道德经的五千言。多少诗歌也不如屈原的离。
和朋友聊天,问为什么少了韵味。
后来想,连李白都会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还能有对之后的文化有什么奢求呢
朋友说,今后的文化再高,也多是软骨头。
当然,有颜真卿,有文天祥,可是,这些英烈更多的是历史上的气度。在文化坐标上,我们多希望看到是另一种色彩。
《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五):从商朝开始讨论的。。。
既然是课堂,那么内容就是师生之间的讨论。
余秋雨,自不必说了,跟他讨论的几个国内的学生,都是硕士、博士或者研究生之类的,不论男女,大都才貌双全。书首有照片和介绍。而与其讨论文化课题的台湾的几名高材生,却仅仅有几行简短的介绍,照片也无的。
书还没看完,只看了前四章。从 讨论商朝开始,到老子、孔子,后面的还没看到。
感觉,余教授和几名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们,看历史的角度,依然如绝大多数人一样:脱不开 进化论的影响。99.99%的人会认为,越是以前的,越不如现在。而越是现在的,越不如将来。在这种观点下,他们的那些讨论,依然落入俗套和空讲。
他们讨论的倒是蛮精彩的。尤其那些高材生,讲的很深奥。可惜,只是讲到了 文化,甚至联系到了科学。但是,贯穿文明历史进程的唯一的一条线索:道德,却丁点未现书中。每个朝代的灭亡,肯定是因为道德的问题。每一个文明的湮灭,肯定是因为道德。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明废墟,都是那个文明发展到了最末端时留下来的。一个朝代的最末端,会腐烂成什么样子?看看清末的史料就知道了。
神圣的造物,透过厚厚的云层,看了看地上一群群的人,轻蔑的微笑、无奈的叹息。
《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六):也谈两句我的感想
作者对古代文化轻重缓急的划分很合我意,仅凭这一点就很喜欢这讲稿。
顺着作者的提领,我也跟着说几句。
众多先秦思想家中我最喜欢孔子,尤其是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务实态度,只谈当下谈做人,“不语怪力乱神”,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建的人伦关系后来成了文化的核心,平民不再有“礼不下庶人”的自由,恐怕这并非孔夫子本意。
老子更偏向于一个艺术家,他的《道德经》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我认为是把问题的根本推向神秘主义,这种思维连带影响后世的人们放弃严谨的思辨,追求通向未知的神秘,而这正是艺术所需要的。
《战国策》是我很喜欢的书,很遗憾作者没讲到,该书中的记叙已经有了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甚至用生动的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使得故事有了情节起伏,基本可以当做历史题材小说来读。
盛唐时空前的文化交流造就了古代文明史的巅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对于李白和杜甫的排序则高下难分。本来李白的自由洒脱与浑然天成很让我向往,后来读了苦水先生的评论受教于他的观点,杜甫诗歌忧国忧民,怀有对天下的悲悯,一落笔诗格先就高了一等。当然苦水先生所处年代动荡甚于安史之乱,更容易产生共鸣,不过自古以来文人便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其于独善其身一比,高下似有定论。
《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七):余秋雨老师对文明的认识很深呀
历时三年读完了这本书,最终也没有买。其实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三年前在尔雅书店初读,两个多小时没有感觉就过完了;两年前在理工大学图书馆又看到,读到屈原;昨天,还是在尔雅书店看完全书。依稀记着每次阅读此书,都会不知不觉的流泪。有同情、有感动、有激动、有说不出的感觉。这种课堂氛围让我依稀见到稷下学宫的影子,但要有这种课堂,也只能是北大台达这样一流学府基础知识一定扎实的学生。
纵贯文化史,那些当仁不让的思想先师,那些拯救文明于危难之中的前辈。都让我深深的对他们作揖。读此书,才理解文明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这句话被我们的课本说烂了,但是真正理解了,却又是那样的充满敬意。曾经的辉煌,战乱,百家争鸣。那些被忽略被重视的历史创造者,才构成了我们的今天。
儒墨道法、屈原、曹操、李杜、白刘、岳飞、陆秀夫、朱熹、王阳明、曹雪芹……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在用艺术构建这文明的精神脊梁。文明无疑是优秀的,虽不完美。但却是我之爱
《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八):文化没死,你们别把它杀死就好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总结:思维的弊病,就是喜欢凭着印象作情绪化的判断,自始至终缺少理智判断,而理性控制的前提是宏观比较。这本书很好也很可观的总结和阐述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说实话这也是我第一次觉得余秋雨真的是一位心存大爱而又十分可爱的文化大师。他的那些谆谆教导,真的让我这个叛逆的摇滚少年听了,都会产生那种发自内心的震颤,与共鸣。这本书阐述的观点并不深,深入浅出,却又浅显易懂。真的十分值得年轻人看一看,不为别的,也真不是装B的说一句话,就因为你是一个,人。即使你的现在变得再操蛋!再怎么不让你待见,也改变不了你是一个人的本质。所以,真的,塌下心来,好好读读书吧..(这话是说给我自己的) 。文化没死,你们别把它杀死就好。
最后,总结几句我认为对我教育意义很深的句子,来做结尾
1:很多傲慢,都来自于无知--------论我们闭关锁国,自认为天朝上国时的论述-
2:地域有界,学问无疆。政治如山,文化如云,云气自由飘落,不要硬编排哪几片云属于哪座山-----论文化和政治孰重孰轻及其关系时的叙述
3:独立面对天地生命永不落伍。盲目地追随热闹潮流,很快凋谢-----论述现今年轻人的一些浮躁无价值的物质追求时的叙述
4:历史像一片原野,有很多水脉灌溉着它。后来,逐渐有一些水脉中断了,枯竭了,但我们不能说,最好的水,就是最后的水,更不能说,消失的水就是不存在的水。在精神领域,不能那么势力-------论一些古代文化优劣性问题
5:过于强调某个概念。某种学说,都只能说明大事已经不妙--------这话用在现在的时,大家是不是会联想到更多?
好了,还有太多太多的精彩与深思,都留给大家,和这本书吧。
《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九):浮嚣和功利被看低却又被自证言中
自序文字朴实的过普通,参与课程的学生介绍有如奖学金申报材料般门面感十足,权贵之后似隐其中,赞助商下强行生硬造势,其中有一新闻学硕士一句“在感性与理性中游走,坚信科学艺术和体育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不禁让人心疼实诚的南郭先生三秒,另一新闻学硕士自评“官运亨佳,最怕开会,抛头露脸,实非所愿”也让人心惊不知啥时候趋炎附势的褒贬性发生了逆转。
认为官方会特别关注民意而大发感慨,见识的肤浅让人都难以认为这是可接受的御用遁辞。言及佛教是两千年以来最普及的宗教信仰,让人再跌眼镜,求升官求姻缘求生子的迷信传统啥时候和正身框范的信仰直接划等号了,当然也可能信仰这个词在作者这里比较廉价。对“国学”名称流行的大肆否定功力跟夸夸其谈无关痛痒的初中议论文简直相差无几,连言之成理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年近花甲,动辄将教材编写教师批为“从未在文化上激动过、痴迷过、爱恋过”,一副带点文化腔调的过嘴瘾感嘴脸浮现。指点江山的一句“我国内政外交上的不少困顿,至少有三分之一,被语言方式加重了”,不知谁给的勇气和哪来的依据。自诩自己对于文化定义中出现的“集体人格”属于文化研究中等级,且现代作家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有鲁迅一人,卖瓜王婆听了都要打人。将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推新和守常之争说成君子之争,而其中的度小诡诈全推给手下的所谓小人,这种格和眼界也与皇帝永远伟光正,出问题都是奸臣当道无异。一面鄙夷他人因自报家门显赫而实显落魄无能,多处又提到余家祖先的推动历史进展方略,还自称不完全出于私心,人格分裂自相矛盾之处实在令人看低。概略王阳明哲学的精义,归结处居然出现“我仰视他,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同乡”这类与研究论述毫无相关的突兀地域自傲感。正文授课分确有不少亮点,但讲述方式貌似想效仿孔子与弟子讨论式教学,实际则变成学生大多数时候没有异想,偶尔出现了,也被作者直接以不太同意为答复寥寥几句敷衍,然后继续灌输自己的备课内容。
授课内容接近通俗版文人小传,蜻蜓点水,所涉人物及其作品的主要成就和特点已在中学语文历史课上都已通解,并无更多新意和美感,而一些不同意见又显得过于主观而略有与众不同无它之私。多盖棺论定式排他,少八方考据样综合,多主观情绪性褒贬,少推理分析类评判。毕竟通俗读本,又只录音整理,实难要求太高。作者极倡社会文化生活均应远离浮嚣和功利,但给人感觉其自身并未能幸免。
《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十):感受悠悠文化
这本书和余秋雨的第一本书一样,首先在台湾出版,广为台湾民众欢迎,受到极大的重视和好评,然后才由内地引进出版。依然是秋雨先生一贯的风格,把很多可以寻常理解的道理,放到很大的时空中去,赋予它博大的生命,这种风格有时确实令人感到无比旷远,给人强烈的冲击。但有时用在某些大家都有共鸣的体验上,就有点煞有其事、多此一举了。也许这就是学者和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了。蒋勋的风格是属于诗人型的,他会把学术的概念转化为我们共同的感受,可以如诗、如画、如音乐,可以令人亲身去爱、去恨、去体验。前者是概念化的,极度提纯的,后者是形象化的,将大道化为和风与细雨,润物于无声,当然我更喜欢蒋勋。不过不能否认,这两种风格都是必须有的,特别是讲文化这么大的课题,不提纲挈领的归纳分类,贯串以时空的大场景,实在是不容易讲下去。
这本书看到最后,渐渐的明白,文化如果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就只能渐渐停滞,变成可有可无的修饰,然后呢,就是整个都受困其间的麻木和混沌。的文化从商周到宋朝,基本都保持了其活力,因为它是独立自由的,文化人常常作为社会主流出现,当权者对文化也心存敬畏,极权之上还有大家都公认的一些公道人心。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由于自身文化的匮乏,视文化为洪水猛兽,大兴文阀,因为一首诗,或是几个仿若影射的字,就会导致株连全族,这种对文化的大规模屠杀,使文化从那时起,就不再具有独立的道德和良知,变成了统治者手中的工具,它只能表达官方的意愿,否则的话,就没有生存的土地,文化就在这样的禁言噤声中渐渐衰落。
我们的盛唐给予了人极大的自由,从言到行,可以接纳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善于学和更新,诗人可以公表质问朝政的诗歌,甚至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算揭竿而起讨伐当朝主上,发布檄文称女皇"入门见嫉, 蛾眉不肯让人; 掩袖工谗, 偏能惑主." 被骂的女皇读完全篇,还是会由衷感叹:“真是一篇好文,没有启用这样的人是我们巨大的损失。”外国人通过考试,一样可以在朝上为官,任用贤能不拘一格,不问出处。公众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整个不仅仅大家都爱诗歌、爱艺术、爱文化,而且无论老幼妇孺皆爱骏马、爱骑射,整个从内心到体魄都是那样健美。只要是美的、好的,无论来自何处,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喜爱,都非常乐于接受,我们的唐朝就是这样的强大。
看看我们的近代,当某种极权可以堂而皇之的超越一切时,它就不可能不落后,它就不可能不挨打。这样的制度会扼杀进步、扼杀创新,扼杀通向文明的道路,甚至扼杀民众对的信心,前几天看到一篇正规杂志上的文章,清末八国联军攻打江浙时,实际的情况是老百姓远远的看着清军被洋人打下马来,没有反抗也没有起义,而是在一旁齐声喝彩,因为清朝的官府没有把百姓当做过人,只把他们当做可以任意驱使的骡马,可以想抓就抓,想杀就杀。那么这样的也不是百姓的,它的生与死、亡与存与普通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到了普通民众这里剩下的就只有麻木。
一种体制如果只为皇权服务,完全无视普通大众的存亡,不允许人们说真话,不进行有效的革新,自身无法正常的新陈代谢,它就必然衰亡,文化这样悠久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的验证着这条规律。我们的啊,离昌明盛世还有那么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