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是一本由[加]金·爱林著作,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读后感(一):Jury , Scotiabank Giller Prize 2009
标题看上去比较高深?哈。感谢陈洁的翻译!
这是一哀歌式的小说,以优美的回忆式风格讲述了一段执迷的爱情……从某一个层面上说,这是一个年轻的加拿大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另一面,又是柬埔寨灭绝种族杀的残酷记录。《消失》以优美、简约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这场最为令人痛心的战乱;这是一次我们私人生活的欲望与残忍、不人道的现代史实的碰撞!
——《消失》入围Jury , Scotiabank Giller Prize 2009 时评委的评语
《消失》读后感(二):企鹅出版社在《消失》后对作者的采访视频
企鹅出版社在《消失》后对作者的采访视频
http://www.penguin.ca/nf/Book/BookDisplay/0,,9780670069088,00.html
如上,豆油们看完后能来这里谈谈各自的感想吗?
比如作家金·爱林的风度,措词,对文学的?
欢迎畅所欲言,批评某人是“才子”……唉,也无妨吧。
《消失》读后感(三):震撼心灵的爱情
偶然间一瞥,看到了这本外表不起眼的小说,但就是这本书,我开始喜欢加拿大文学。
金爱林的语言灵动优美,当然翻译也相当不错。有些地方读起来像是读到诗句一般。当然如今市面上有不少歌颂爱情,惋惜爱情的书籍,但在我将这本书读到三分之一时,我开始爱上这本书,以至于我熬夜将这本书看完,然后迫不及待想买一本原版书。
书中一幕至今记忆深刻,瑟锐失踪,安妮不畏艰险前去寻找,在一次次被驱逐,体力耗尽,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在得知瑟锐的尸体所在时,疯了一般在河中打捞,最后捞出了牙齿掉了一块的头骨。那一刻我深深震撼了,那情景像是一幅图片一样在我眼前浮现,我深深为作者的细腻和感性折服。这一幕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篇显克维奇的中篇小说《穿越大草原》男主失去死在草原上的爱妻,甚至不知自己妻子尸身葬在何处。书中结尾处一样深刻---失去了她,我在世上终是不幸的,在人群中间行走,有时也会笑,可是苍老的心却在哭泣,在爱,在苦恼,在铭记。
《消失》读后感(四):“施肥老太”和柚木里的魂灵
看完这本书,就非常关注柬埔寨,还上“淘宝”去搜了搜柚木家具,那里的柚木家具果然很有名。
但是有过那段历史,柚木家具承载的应该已不再只是那片土地的营养,更诉说着多少不得安息的灵魂呀!
“施肥老太”也让我心痛到不行。为了求得家人平安,她不惜“剥”!这是何等的恐怖!而正是这同样一双手,还要去给那些娃娃兵刮痧,去安慰他们尚且稚嫩的心灵!
这让我想起芥川龙之介的名篇《罗生门》里拔死人头发卖钱的老太(注意!只知道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人无权对我这句话作出任何评价!否则贻笑大方,概不负责!)
但是两个老太的性质太不一样。芥川的老太只让我感觉到恐怖,金·爱林的老太却让我落泪。
我不知道大家看小说是本着什么样的目的,我个人是希望在小说世界里寻找一小段我自己可能无法经历的人生,我不会去寻找怎样的教益。
诺贝尔奖新晋得主略萨也有一本小说是写杀的,就是《公羊的节日》,我也非常喜欢(更喜欢的是《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有心人可以去看看,比较一下不同。
至于这本书的译笔,那位拿三岛年轻时候的照片做头像的评论者,既然你告诉大家喜欢三岛,那么,你难道连于是是谁都不知道吗?PS,也欢迎你和我们一起来说说三岛的书。
《消失》读后感(五):什么时候……
我压根就不该在周六有课的早晨在一堆书中把这本摸索出来。
原因大概只有一条——体积小,带着方便,上课看书目标较小。
花了总共六个半小时一口气读完,走出教学楼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心漂浮在半空中,这种感觉简而言之便是——很生气地感觉到呼气吸气之间心脏跳动带来的痛苦。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什么。将假期里,灼伤我后背的阳光突然拉进我的痛苦;不温暖,不开心,只有压抑。吴哥窟的啤酒,这么多年尚未改变的摩托加座椅的tuk tuk,炙热的小旅馆,大吴哥墙壁上死亡的雕像,在街上成群而坐的“受害”的卖艺人,兜售明信片的衣不蔽体小孩,从未改变过,就像时期的。
这段爱情实实发生在十几年前的金边。虽然预感到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书里掩埋真相比掩埋死者更加容易的话语还是让我悲切。
身体是有记忆的,爱也是。
“对你的爱如此诡异,令我活生生死在生活里,却令你生生不息于死亡中。”——P204
我无法再对这本书说什么,不过在阅读间停的瞬间,我总是会想到不知从哪里看到的一句话“什么时候我能不惧怕消失地去爱你,就像从来没有被你得到过一般。”
另:这本书还可以当做“红色高棉”时期柬埔寨简明纪录来读,爱是对沉默和暴政最好的反抗。
《消失》读后感(六):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可以胜过本干巴巴的历史资料
译者在书后《译后记》里写道,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可以胜过本干巴巴的历史资料。年初去柬埔寨,只是为了参观吴哥,前半年的功课全是艺术, 碰到红色高棉只是扫过,到了金边完全避之不及,有人被拉了去参观我暗自庆幸,在吴哥从没有正视过那些残疾人士。不了解那段历史怎么会去想了解他们,不可能有想对他们有所亲近。现在我的想法是,下一次去柬埔寨,我要郑重的拜访那些残酷的遗迹,也还要去欣赏那些美丽的艺术。
这是一段美丽,浪漫,绝望,惨烈的爱情故事,小说是虚构的,故事是真真实实的。2000万的屠杀,是无数个这样的故事的组合 。人那会儿大概都疯了,否则人对人怎么能这么残忍。
摘抄一段:柬埔寨杀(1975-1979),两千万民众丧生,其后柬埔寨被越军占领(1979-1989),同时,联合国过渡监督柬埔寨执政,并致力于为1993年首届民主大选创造条件。反对派人士则继续害。
我,2012年2月第一次来到这里, 上没有看到任何迹象,不是百废待兴,而已经是欣欣向荣,包括。那些青年们一个个都勤奋好学,他们愉快温和的和我们交流,说着对未来的期许。我是个胸无大志的女子小人,我希望自己这方土地安宁、合家团圆,希望世界和平,希望有情人成眷属。
《消失》读后感(七):不出色,但值得肯定!普通,不是平庸
花了两天时间,把它看完。自己的想法还有待提高,可能有很多地方会说得很不成熟,还望大家指出,给我进步的机会。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想起了《追风筝的人》。两作品走看到了情与战争。《追》写的是阿米尔与哈桑的一系列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忠诚与爱的同时也让我们犹如亲身战在阿富汗的国土上,看到他们的水深火热。而《消失》记录的安妮与瑟锐的一段穿越地域,跨越种族的恋情,但同时也将柬埔寨的状况罗列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了解到全境封锁下的柬埔寨,了解到它的,他们的状况。前者给我的感觉是感动,后者给我的感觉是同情。前者是以爱去冲击战争,后者是以怜悯悲伤去乞求战争离去。前者让人充满希望,一些场面总会让人会心一笑。后者读时心情总是压抑,场面总是灰沉沉,无力,阴冷的。如果说单凭感觉说哪一本书好的话,我会选择《追风筝的人》。因为后者总没有一种震撼的感觉,反倒有一种老调常谈的感觉。但是总体上感觉还是不错的。若说两者的思想深度,我不敢乱说,因为本身我的思想就不怎么成熟哈哈,还无法对这些作品作一个公正的评价,还需努力啊。但思想这种东西,见仁见智吧,或许这是无法比较的呢!
读完整本书,我不禁想对题目来一个猜测,柬埔寨的,他们经历着本不该忍受的苦痛与灾难,最可怕的是有可能会无人知晓,无外乎译者到毒树丘那里,有人会帮他找角度照相,只为更多的人能知道他们的境况,他们本不该消失。而对于瑟锐,他是幸运的,因为有人知道他死去,还冒着生命危险为其埋葬头颅。而对于那千千万万的万人坑中的无辜呢,战争给他们的判决书是——深埋地下,无人知晓!如果可以,我想为题目加上标点——消失?消失!前者是对那一段恋情的惋惜,对那一段战争的牺牲品,祭品的挽留,想问真情,你为何消失?后者是对战争的唾弃,对和平的呼喊,战争,消失吧!
《消失》读后感(八):如果有机会见一见金·爱林
很久没有来豆瓣,这本加在想读书单里的书也是买了很久,一直没有读。翻开书的第一页,是漫不经心的心绪。但文字入眼的第一刻,我便知道这本书不同于平时看到的许多外国引进小说,文字流畅平实,亲切又不失华美。在这里要感谢译者于是,看她写的译者后记中我了解到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能够与原作者进行如此细腻的沟通,译后又不忘亲临书中主人公的家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爱人生死的离别。但书中这种隐隐的伤感和时而的碰撞让我无法不爱上书中这对爱侣。在饱经战乱,受尽苦难的背景下,加拿大少女与颠沛流离的亚洲青年之间无尽的爱显得格外的珍贵。我理解那种一见钟情的喜欢,那种情不自禁的追随,那种坚持不懈的寻找,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恋。我理解少女初次见到青年时的那份痴迷,我理解少女不顾家人反对的那份勇敢,我理解少女坚持去他的国度寻找她的爱的那份执着,我理解看到爱人消失后奋不顾身寻找的那份疯狂。我明白青年初次见到少女的那份心弦拨动,我明白青年坚持与少女交往的那份冲动,我明白青年执意返回祖国的那份不舍,我明白青年看到自己的爱人来到这饱经战乱的找自己的那份受宠若惊,我明白青年奔赴正义的战场时那份纠结,我明白青年的头驴被爱人找到时在天堂的那份安宁。
因为我也爱着这样一个人,也许情节没有如此复杂,过程却也耗尽了我们彼此的能量。有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一点信仰是件好事儿,因为我一直对上苍心存感激。让我在美好的年华遇见你,在一切希望都渺茫的时候,让我再次遇见你。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我们仍在一起。感谢《消失》这本书,感谢金·爱林,感谢于是。
我用遍了网络上的各种搜索引擎,对作者金·爱林进行“大规模搜查”。但遗憾的是没有找到任何她的个人主页或者联系方式。然后我加了于是的围脖、博客、豆瓣。再次感谢你们。希望有机会可以见到你们。
《消失》读后感(九):生离死未别
翻看这本书其实是一个意外,意外的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我对金爱林不了解,对柬埔寨过去的历史也不了解。对于我这样一个阅读懒惰的人来说,小说其实也是让自己狭隘地了解历史的一个途径。
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错过这本书。
《消失》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从头到尾充满了无尽的忧伤。这的确是一本忧伤的书,伤感的相遇与爱恋,痛苦的重逢与分别。
一对爱人的故事,因为异国他乡的境遇就更显悲凉。每次读爱情故事,便变得悲观起来。看到的人和体会的情感都是悲伤的。
女人远赴异乡去追寻自己的挚爱,这样的爱情我们都曾向往过,并且尝试继续过。但巨大的现实始终将我们拖回水泥地,重重摔下,让你疼痛万分,便再也不敢做出这等“愚蠢”的事情。
我不了解红色高棉到底残害了多少人,也不明白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完完全全地奉献出自己,甚至“牺牲”自己的家人。
这是一场热烈的爱,但同时也是惨痛的爱。最后,她最爱的男人死在了林弹雨之下,他们的孩子也夭折在腹中。
这个时候战争的残酷,又可笑的具现出来。
每每我们提及战争,总是以悲剧收场。但现实是,战争一刻也未停止。我想最残酷的不是战争,而是在这之下,不能反的人心。
所以,面对这个多彩却又同时冰冷的世界,在《消失》一书中,面对挚爱的人,我们只能生离却不能死别。
最后留给你的,只是他一颗破碎的头骨。
《消失》读后感(十):除了爱你,我没有别的愿望
人类的暴虐历史,仿佛血腥之光倒映的海市蜃楼,然而时光如阳光照耀,我们得到的,只有流传的只言片语和仿佛可以证明一切的数据猜想,流几滴泪就证明了悲悯,看了几场电影就仿佛到过现场,然而真相是,我们将永远无法亲身体会那种来自心灵的痛楚和信仰的被摧毁,我们只能召唤自己的感知去虚拟所发生的一切,尽力去靠近和体会,用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了解发生了什么,而爱林的这本《消失》,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为消失的亡灵们用爱情的力量,投射下一片可以照亮的光芒。
红色高棉意为柬埔寨,采取组织绝对正确论和波尔布特在内的绝对权威,这使红色高棉种种极端乃至暴行得以实施,执政三年,100万人非正常死亡,当时的人口只有700万人,而安妮的爱情,就是在大规模强制迁徙,政治清算和镇压,高强度体力劳动,内清洗,无理由残杀的大背景下挣扎生存,她的回忆是全书的主线,甜美的初恋,等待,找寻,生离死别,抗争,苦痛,这些词汇在红色的海洋中流动,谱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普鲁斯爱情之歌。
书到手后,我读至凌晨,于是翻译的非常好,于是,你会很容易的走近这本书的灵魂,去呼吸它的气味,去体会它的心跳。
在屠杀的阴霾下,爱情如此美丽而脆弱,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可以保全的,除了记忆和伤痛,其他的都只是虚空的演奏。
那是用生命刻写的爱情,与死亡一起祭奠,一起尊荣,如同沙漠中的金石,任浩瀚风沙也吞噬不了它们自身所散发的高贵,那光芒足以令所有人为之驻足,为之心碎。
不用过多的言语,不用多么复杂的推理,那是出自本能的爱恋,是一生中只有一次的爱恋,从可以触摸到你的那一刻开始,我的生命就已经有了它自我的意识,因此等待,找寻,苦痛,折磨,眼泪,我都甘之如饴,因为除了爱你,我没有别的愿望。
我很荣幸的在文字之中,遇见这场血腥之上的爱情,活着本来就并非一件轻易的事情,在人性袒露凶残的红色高棉高危统治下,我们目睹了暗,也收获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