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猎人》是一本由[加拿大] 亚当·李斯·格尔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果猎人》读后感(一):戳!已建《水果猎人》中出现的水果图鉴
1..建了《水果猎人》中出现的鲜见水果的图鉴,有兴趣戳: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58186146/
2.声明,所有图片源自网路,原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识图,不作商用。除语言必须用引号辅助外,所有引号所引用内容均来自《水果猎人》其书;
3.图片按章节顺序依次出现的位置排列。为避免一张图表现不够全面,有的水果配有多张不同角度的图;
4.基于我知识浅薄,难免疏漏,出现科学性错误,欢迎指正。
《水果猎人》读后感(二):水果与人
在学校补课的一个礼拜,匆匆把这本书看完了。水果猎人卡普的传奇、奇怪的水果素人(只吃水果为生)、“勇敢”的水果犯这些对水果有不尽追求与无穷热情的形形“怪人”,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水果,看了确实是长见识。
巴西、婆罗洲、马来西亚,有着古老种族与原始森林的地方,其神秘的宗教色彩也给当地的水果蒙上了风情万种的面纱。原始族与水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水果与天堂、,甚至神学都是相连的。
百香果、奇迹果(吃了这种果子,一小时内吃的酸性食物全是甜蜜)、女人果(也叫海椰果,这是一种连美国人都说“这也未免太了吧”的水果)……千奇百怪的水果。
而且,作者本人写文也十分严谨,亲身体验,在描写上很生动(虽说有些…直白),不只是吃,身为一名记者,他对时事也很敏感,现代技术下滋生的种种矛盾,如转基因问题,也有提及。但总体并不沉重。
很有趣。我会再看一遍。
《水果猎人》读后感(三):值得一读的特色书籍
近年来在食品领域的人类学书籍不少,可惜都太严肃专业了,此书的作者不是职业学者,而是自由撰稿人,以游记和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文风轻松活泼,显得格外生动,也很长知识。全书涉及了科技、全球化、国际贸易、、、灵修、、旅游、炫富等与水果相关的重要主题。一方面水果营养价值较高又容易腐烂,所以难免与黑社会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由于水果是果实以及植物,难免不与灵修(本质上是一种倒退到植物的冲动)、邪教、神话、、热带联系在一起。本书就向我们展示了围绕水果展开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搞得我禁不住冲到超市去买了很多有特色的水果,还在网上买了一些水果干——不管怎么说,水果的营养价值和美学价值确实不容忽视。
最大的收获是了解到水果的世界有多么丰富——我们接触到的只是沧海一粟,如果去热带旅游的话,切不可错过大快朵颐的机会。另外书籍整体的装帧、设计和翻译水平也都不错,阅读过程令人感到愉快。
《水果猎人》读后感(四):强烈建议出版适合少儿阅读的“洁本”,就可以打六星
好书!
但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涉及与的文字内容。对成人读者而言,不成为问题;但对于少年读者,比如家中小儿,就很难认为恰当。
其实,本书的主体内容,非常适合于少儿阅读,值得力荐;而去掉这些敏感的描写,可以说不影响全书的结构,内容,以及趣味性;强烈建议译者与出版社再版一册少儿版洁本!
另外,全书翻译颇佳,看得出译者的心血,特别是一些水果名儿,译得真是奇妙。但还是有分译法不太合常规哦。
361页,教皇“格里勉”七世应为“克莱门特”七世;
360页,罗马皇帝“岱克里先”通常译为“戴克里先”;
320页,Silva通常译为“席尔瓦”;希特勒没有“攻占”列宁格勒,应为“进攻或封锁”;那个加州大学通常译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319页,“伊朗”疑为“伊拉克”之误;
309页,“干柿子”不就是“柿饼”嘛;
269页,“鲍帕尔”新闻报道中均译为“博帕尔”(毒气事件);
266页,作者偷换了产量与出口量的概念;
265页,美国人均200美元一年买水果,水果业怎么可能有550亿美元“赢利”?疑为“营收”;
252页,通常译为“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204页,Java不能译为“爪哇程序”,应保留原文Java;
150页,Gordon通常译为“戈登”(将军);
130页,穆罕默德去的是“麦地那”,不应译为“马地纳”;
《水果猎人》读后感(五):【一些摘录】
17世纪,君主带头,百姓跟风,水果成了贵族的宠物。
维生素的发现对水果的推广意义重大。
水果,fruit,来自拉丁语fruor,意为“因……而愉悦”,fructus意为"
愉悦",当fruc—演变为德文词根bruk时,词意基本保留,仍有“拥有…
…的快乐”。但是,在中世纪,其意思就变为了“可消化的”,16世纪变
成了“可容忍的”。bruk变成英语动词时,变成了brook,“容忍”。
毕达哥拉斯戒绝豆类,因为他认为灵魂的归宿在蚕豆之中,吃进去的可能
是自己的祖宗。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也许是最通晓人类的人,但他仍
然宣称在一根黄瓜里记起了前身往事。
歌德1768年出版的在《水果园艺》中指出,“远离社会的男人必须有些消
遣”,而那时的水果,也常常是由囚犯和僧侣种植,比如孟德尔。
法院裁定,番茄不甜,所以是蔬菜。
1714年,受国王路易十四之命,法国情报间谍弗雷泽前往智利刺探情报
,他的任务是调查西班牙军队在拉丁美洲的防御工事。陆军中尉很快锁定
了目标,并生擒下12名俘虏。这位信奉人道主义的军官还在返程的航行中
,慷慨地将少得可怜的饮用水让给这些俘虏。
最终,他几乎用性命换来的俘虏顺利来到法国。只不过,它们其实是产自
智利的草莓苗。
没错,草莓就是中尉获得的“绝密情报”。他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
好吃的浆果远比秘密情报有价值多了!”据说,他的祖先就是因为在
晚宴上为国王呈上一盘美味水果而获得了爵位。
罗伯特·珀尔特大概是其中最为德高望重的人士。这位年近八旬的教授曾
经参与了研究的美国“曼哈顿计划”。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他还
是图书馆的常客,只不过研究对象变成了水果。
知道席勒是怎么写出《阴谋与爱情》的吗?这位与歌德齐名的德国剧作家
在写作的时候,必须在书桌的抽屉里藏满烂苹果。只有闻着腐烂水果的味
道,他才能文思泉涌。跟他的惯有一拼的是英国作家劳伦斯,这位老兄
只有爬上挂满可口桑葚的桑树,才能安心写作。
水果是带来灵感的缪斯,也是夺走生命的死神。当人们发现独自一人死在
房间里的教皇保罗二世时,调查显示他的死因居然是吃了太多甜瓜。同样
因贪吃甜瓜致死的还有教皇七世、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等等。漫漫历史长
河里,只有英国的约翰王死于吃了太多桃子。
《水果猎人》读后感(六):世界的美丽成就了人类的美德,亦是欲望膨胀的开始
《水果猎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于是译)的作者是亚当·李斯·格尔纳,加拿大人,他是《纽约时报》、《美食家》、《好胃口》、《GOOD》等杂志的撰稿人。他是水果迷,不看他的书,我压根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痴迷水果的人,更不相信世界上有这么多种类的水果!他为了探访珍奇异果走遍世界,洋洋洒洒写出这本近四百页的历险记式的书。
水果有什么魔力吸引一个人能如此痴迷?格尔纳在导言中写道:“水果,不像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红心,黑眼,好像储满阳光蜜意的小胶囊,滴流出晶亮之血,就像伊甸园里的善恶智慧树一样诱惑人心——也很会骗人。自鸿蒙太始至今,这些甜蜜的蜃幻妄想充盈我们的心田。”作者继续说:“人类初民从一棵树走向另一棵树,饿了就吃果子。慢慢定居下来,栽培作物,发展农业,他们的后代崇拜果实。”就是最初的这些自然的果实, 才让人类慢慢繁衍生息。
人类好奇心的第二次飞跃,不再是民初怯生生地“偷食禁果”,而是大摇大摆地自得其乐了。大摇大摆,且自得其乐的意思,是因为人类不仅懂得了怎么种,还懂得了怎么欣赏。“亚洲水果文化在盛世唐朝最为兴旺,最优异的果实种在皇家御花园,供帝王嫔妃享受。到了宋朝,咏梅诗词骤然兴起,文人墨客无不争相创意。”(第三章《水果如何塑造我们》)人们给予水果的不光是一定产量的经济价值,更有文人品鉴的注入,赋予各色果实一定的文化价值。宋人爱画小品,秋华成果,鸟语花香,无不是充盈喜悦。在西方,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所绘《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细看窗台景物,几颗果实落落大方,那是暗示画中人的生活美满。从此,人类赋予水果的意义不只是吃了。
但别以为人类永远如此清玩,人类好奇心还在膨胀,很快,进入第三次飞跃,那就是机械化生产时代。我们今天吃水果都惯洗一下,不是为了去除污垢,而是因为有农药。除此,书中还颇多描写机械时代下水果生产的“盛景”。“机械化水果生产是非常奇怪的。可移动的摇果机器能把果实从树枝上摇下来,长得就像童话里的四不像,褐色的金黄钳子夹住树干,猛烈摇晃果树,力道大得能把一棵树晃成点彩画里的模糊风景……最后,被狠猛抽打过的果树香消玉损,枯萎不振,你一看便知。”(第十一章《巨量大生产:关于甜蜜的地理政治学》)格尔纳用文字嘲笑机械化的水果生产,还说当今水果是“硬邦邦的粗糙品相”。
格尔纳在第十六章《硕果累累,抑或,创造的热望》中写道:“20世纪的人们贪图美貌和大批量生产,导致许多口味次劣的水果出现。又大又硬的水果能在货架上存活更久,只对运输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有益,消费者已被默认为水果培育中的一道环节。”这段尖酸的文字说得十分透彻,机器时代的到来,开启了消费时代的游戏规则,在消费时代的游戏规则中,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消费。作为消费者的大多数,都中了“美貌”的毒,以为好看一定好吃,感性驱使着理性。
世界的美丽,既成就了人类的美德,同时亦是欲望膨胀的开始。《水果猎人》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夸赞珍奇异果如何好吃,而在于写水果的同时,也照见人类自身。
(刊于4月1日《新民晚报》)
《水果猎人》读后感(七):一场关于水果的奇幻之旅
知道席勒是怎么写出《阴谋与爱情》的吗?这位与歌德齐名的德国作家在写作时,必须闻着腐烂苹果的味道才能文思泉涌;知道有一种职业叫“水果猎人”吗?他们拿着天价的报酬,跑遍全球为顶级富豪寻找他们指定的水果;知道有一种侵略叫“香蕉霸权主义”吗?通过水果贸易控制拉丁美洲的经济命脉,从而进行政治扩张。如果这些关于水果的秘闻你都不曾听说过,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亚当.李斯.格尔纳的处女作——《水果猎人》。
在物质发达的今天,水果不过是我们生活中稀松平常的食物,又或是人们茶余饭后补充维生素的一种方式,鲜有人为水果付出过几秒钟的思考,更别提为它树碑立传了。但加拿大作家亚当.李斯.格尔纳不仅对水果异常着迷,不惜跑遍地球每个角落去追寻它们,更写出了一本厚厚的书《水果猎人》,带领读者开始了一场关于水果的奇幻之旅。
亚当与水果的初次艳遇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当时他的生活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偶然的机会下,他品尝到了与纸杯蛋糕口感相似的巴西坚果,这种水果软嫩香甜,带着椰奶味,他第一口下去便惊呆了,“那是天堂才有的滋味”。水果抚平了亚当内心的郁闷情绪,从此,被水果魅力深深折服的亚当开始了自己“水果猎人”的生涯。他狩猎,想猎尽世间所有的人间佳果,一亲芳泽。但是寻芳之旅亦如朝圣,数不胜数的奇珍异果,猎人有的只能耳闻却无缘相见,有的已深深刺激了他的口鼻味蕾,成了他从此魂牵梦绕的红粉知己。正如亚当所言,在超市里是品尝不到真正的水果的,想要寻觅这些鲜果的芳踪,一定要深入它们的原产地,亲身行至盛产水果的国度。从夏威夷的农作社到塞舌尔的私人果园,从纽约的地下水果交易市场到喀麦隆的植物园,亚当不辞劳苦,冒着被勒索敲诈、背上罪名、遭人毒打的危险,走遍万水千山,追猎那些等待着滋润喉舌的自然气息。“水果,如此普通,又如此非凡,正是它们在召唤着我”亚当在导言中写道。
但这本书不仅仅只是亚当的水果游记,在向读者阐述他游历各国,品尝滋味各异的水果的同时,他还非常巧妙地穿插了水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奇闻异事,以及水果狂热者与水果不能不说的故事。诸如特洛伊战争,长生不老的蟠桃树,牛顿的第一定律等等,统统都与水果有着密切联系;而从宗教角度看,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选择了最禁忌的果子,佛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先知穆罕默德提及天堂时说,取之不尽的水果是一项福祉。这些联系跨越大洲大洋,跨越历史地理,跨越种族信仰,让人发现,水果简直能编织起人类的全文明,呼唤起人类关于自我的全记忆。这里的水果,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甘甜味美的食物,而成了映射文明形态的一个重要符号。为什么水果会成为人类创作的灵感?为什么一些非常重要的文明都与水果密切相关?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亚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叫珀尔特的物理学教授,曾参与研究的“曼哈顿计划”,在科学界可谓是德高望重。他在退休后把研究重心转移到水果,并写了一本将近900页的水果研究专著——《玛菲公爵夫人的杏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水果》。这位偏执的教授认为可以用水果来隐喻人类任何的感情,甚至极其微妙难辨的情绪,所以他一直无法为自己的书画上句号。可见,水果已经成为这些水果狂人的某种思考方式和思维途径了。请想象一下,当我们抱着水果大快朵颐的时候,与它有关的各种社会行为正在高速运作,就像埋在地下的管道系统,虽然四通八达,却让你看不见、摸不着。
神话时代的亚当因为水果得罪了上帝而遭到驱逐,全球化时代的亚当却因为水果周游列国,写下关于万千花果的甜蜜故事,历史有时候真是充满了有趣的巧合。关于食品的人类学书籍从来就不少,但我很佩服亚当的写作能力,能把严肃专业的问题写得那么平易近人,毫不做作。文字中渗透了水果的芳香甜蜜,围绕着水果而生的各国神话故事和名人野史依次登场,给本就神秘的水果寻踪之旅再增了几分奇幻的味道。亚当将小说的情节、散文的情致、诗人的情怀、科普的知识和对水果的狂热,全倾情献与了这一次水果的奇幻探险之旅,撩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对水果世界的好奇之心。
《水果猎人》读后感(八):顶着水果看一切
文/陈嫣婧 刊于《南方都市报》2012-05-28
首先,我得承认我不是个“吃货”,对猎奇也无甚兴趣。所以对于一个没有什么生活乐趣,又有少许“学究癖”的人而言,《水果猎人》这样新鲜的产物并不适宜阅读。此书之新鲜,主要是体现在所涉及到的水果名目品种实在让人眼花缭乱,其中大分都来自于南美或者南亚的热带地区,常人甚少有机会亲身领略。这或许能成为很多美味水果追随者们的寻访指南,于我却形成了无形的阅读障碍,因为那十分考验我的想象力,又无法激起我的欲望甚至是行动。
好在作者亚当•李斯•格尔纳在导言中用了一句非常通俗简单的话概括了他的作品:“有关水果,有关人类和水果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第二个“有关”,让人心头一下子热了起来。诸如特洛伊战争,亚当和夏娃的故事,长生不老的蟠桃树,牛顿的第一定律等等,统统与水果有着亲密联系。这些联系跨越古今中外,跨越历史地理,跨越种族信仰,简直能钩织起全的人类文明,呼唤起人类关于自我的全记忆。这里的水果,已全然不只是一种甘甜美味的食物,而成了映射文明形态的一个重要符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事都曾经与水果有关呢?甚至现今仍然有很多事,那些非常重要的事都来源于水果?书中没有答案,但作者给我提供了一个先例:一个叫珀尔特的人,是个教授,终生写作一本关于水果的论文集,“探讨语义暧昧的断章残诗所影射的水果。”这个人总不肯给他的书画上句号,以至于书稿达到了九百多页还没有完稿。珀尔特疯了,格尔纳也觉得自己快成了第二个疯子,他们共同的症状是老怀疑着有什么事和水果存在关系,水果已然成为他们的某种思考方式和思考途径,似乎到达彼岸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水果。
下面我来罗列一下在阅读过程中留下较深印象的一些与水果有关的事例:酷似女性下体的女人果(甚至连都很酷似),拿水果作为唯一食物的素食果人(他们通常从早吃到晚),水果的(与有关),水果的销售和炒作(奇迹果是如何发达的),信仰水果的异教徒(相信通过吃水果可以长生不老),一个拥有私家果园的奇怪家庭(一个十分富有年轻男性守着两个和他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十分富有的老年女性)。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把这些事分开单独看,我看到的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社会关系和行事策略,而它们的身后,又仿佛站立着一条强大霸道的逻辑链。作者虽然一开头只是被它们的特立独行诱惑,可一旦探究下去却又能让人从中触摸到人类现代文明的种种脉象。当性与宗教这样古老的话题遇上当代流行的经济与犯罪问题,当宗族的系谱遭遇解构,你无法想象当你抱着一种稀奇的水果大快朵颐时,与它有关的各种社会行为正在高速运作。就像埋在地下的管道系统,四通八达的却让你看不到又摸不着。
我佩服格尔纳作为一名写作者的聪明和自信。他表现出一种平易近人,这和学院派的眼镜儿老头子们有着天壤之别,谁都知道他们最喜欢对人类的七情六欲,特别是贪食欲嗤之以鼻。但格尔纳身上却有一种强烈的“服务”精神,仿佛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大众心里的好奇宝宝,他对此的虔诚度虽然累煞了译者,却喂饱了更多人。他的不做高深还表现在一种几近孩童的求知欲上,视野多变,谈资丰富,像个无所不知的雄辩家。作品中般绽放的热辣报料和内幕消息让人血脉贲张。但先前的因为不好的惯,差点对这些被自己称为“奶油蛋糕”的堆积感极强的文字显示出排斥心态,觉得这样的书太过五花八门,太过新奇有趣,专业性不强,知识含量不高,总之是不够专注。
但显然我是迂腐了,出现了只有老年人才有的闭塞心态。微博上有网友评论此书,说它是“不以己悲,要以物喜”,十分精妙。这恰是对一种类儿童心理的极好概括,是一个始终充满的写作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写作者的最大乐趣。格尔纳是记者出身,记者常常被人批评不够有深度,其实是谬误。记者的任务是提供给阅读者一个视角,一个平台,让你自己去思考,去咬住自己感兴趣的那块蛋糕。而在这本书里,这个平台理所当然就是水果,它够大够多够好玩。我认为,这和所谓的“学院派”并不矛盾,至少,爱读这本书的人心态应该是年轻而的。译者于是说:“和格尔纳这样强度的求知欲相比,我们的生活简直是弱爆了。”真的,我们好像已经好久没有被什么点亮过过了,不论是食物,思想,还是。
刊出时更名为《人类与水果的紧密联系》
《水果猎人》读后感(九):水果,多少疯狂假汝之名
1714年,受国王路易十四之命,法国情报间谍弗雷泽前往智利刺探情报,他的任务是调查西班牙军队在拉丁美洲的防御工事。陆军中尉很快锁定了目标,并生擒下12名俘虏。这位信奉人道主义的军官还在返程的航行中,慷慨地将少得可怜的饮用水让给这些俘虏。
最终,他几乎用性命换来的俘虏顺利来到法国。只不过,它们其实是产自智利的草莓苗。
没错,草莓就是中尉获得的“绝密情报”。他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好吃的浆果远比秘密情报有价值多了!”据说,他的祖先就是因为在晚宴上为国王呈上一盘美味水果而获得了爵位。
弗雷泽只是亚当·李斯·格尔纳遇到的“水果疯子”之一。这位加拿大记者撰写了一本调查水果八卦故事的书籍,题为《水果猎人》。除了水果间谍,书中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果探险者、水果警察、水果强盗,甚至水果按摩师……
罗伯特·珀尔特大概是其中最为德高望重的人士。这位年近八旬的教授曾经参与了研究的美国“曼哈顿计划”。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他还是图书馆的常客,只不过研究对象变成了水果。
据说,珀尔特不管是看书还是照片,都会寻觅水果的踪影。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是西班牙作家哈维尔·马里亚斯的小说《一切灵魂》。书中描写大学教员的晚宴上,学监表扬系的奖品,是一条橘瓣串成的项链,他执意要挂在系太太的脖子上。
“这场面多带劲儿啊!”珀尔特在发给朋友的邮件里得意地评价。
他还联系了出版社,计划出版一本300页的水果趣闻。结果初稿已经高达600页,就这样他还在孜孜不倦地加内容,最后编辑不得不发出“最后通牒”——够了,真的够了!
珀尔特不得不作出决定,“不在书的末尾加标点,以示永无终结”。
相比之下,艺术家对水果的偏爱更具文艺范儿。每天清晨,法国作家大仲马都会准时出现在凯旋门下,美美地吃一个苹果。他最爱的水果是普罗旺斯地区卡维隆小镇上盛产的甜瓜,他后来到了不吃甜瓜就写不出稿的地步。为此,大仲马“以文换瓜”,在他许多著作上写着“献给卡维隆小镇”。
知道席勒是怎么写出《阴谋与爱情》的吗?这位与歌德齐名的德国剧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必须在书桌的抽屉里藏满烂苹果。只有闻着腐烂水果的味道,他才能文思泉涌。跟他的惯有一拼的是英国作家劳伦斯,这位老兄只有爬上挂满可口桑葚的桑树,才能安心写作。
水果是带来灵感的缪斯,也是夺走生命的死神。当人们发现独自一人死在房间里的教皇保罗二世时,调查显示他的死因居然是吃了太多甜瓜。同样因贪吃甜瓜致死的还有教皇七世、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等等。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有英国的约翰王死于吃了太多桃子。
令人神魂颠倒的水果,自然容易让人惦记。在美国佛罗里达,热带果园的主人要扛着保卫自己的果园。为了对抗乡村游击队,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农场主不得不囤积炮,随时。最狠的是加利福尼亚的“鳄梨突击队”,他们会提前给果园发来威胁信:“我们要来偷些鳄梨,你们要是不乐意,我们就宰了你们!”
水果大盗遍布全球,任天堂还专门推出了一款新游戏,玩家的任务就是要摧毁银河系的水果海盗。不过,这些人应该庆幸自己没有活在古希腊,根据公元620年的法律规定,偷窃水果或者折磨果树的人,该当死罪。
虽然现在没有了严苛的法律,但如若有人对水果不敬,照样会被惩罚。每周末在一间教堂的地下室里,“加利福尼亚珍稀水果种植者协会”的50多位虔诚会员围坐在餐桌前,品尝各种水果。第一次参加活动的亚当随手拿起了桌上的水果。
“快放下!这是非常珍贵的水果,你就要把它捏碎了!”一个身材魁梧的会员气得面红耳赤。
亚当怏怏地放下水果,打算道歉,但已经没用了。气鼓鼓的会员再也不正眼看他,甚至在分发水果时,故意漏掉亚当的份儿。
《水果猎人》
[加]亚当·李斯·格尔纳著 于是译
三联书店
刊于2011年12月14日冰点周刊
原文地址:http://zqb.cyol.com/html/2011-12/14/nw.D110000zgqnb_20111214_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