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10篇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10篇

  《IDEO,设计改变一切》是一本由蒂姆•布朗(Tim Brown)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一):我认为《创新艺术》比这本更生动更深入浅出一点!

  刚拿到书,翻了一下,感觉没太生动。

  有一些条教的感觉!比较少了第一人称讲的故事的路线,感觉故事讲得不够生动。其实可以的话,加入多一些作者的故事,这不是更好?

  可能还没静下心来看吧!

  看完再跟大家分享!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二):志向高远,行为也必高尚

  相当不错,极力推荐,不要成为只知道盈利而没有灵魂的公司,设计思维要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促进进步更高的层面上面,所谓志向高远,行为也必高尚!

  确实为大师级的作品,思路清晰,承上启下,读起来一气呵成。不由得心生敬意,没有伪装在道德表面榨取利润的动机,有的只是改变人类世界进步的远景!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三):在追寻设计终极目标的路上不要停

  “我接受的是工业设计师的专业训练,而我却花了好长时间才认识到“做一名设计者”和“像设计者那样去思考”是有重大区别的。经过了七年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十五年的专业实践,我才隐约感觉到,我所做的不仅仅是连接客户工程和市场营销人员的链条中的一环。” 我用了10年才意识到这一点,原本觉得自己有点太蠢了,发现作者用了更长的时间之后心理找到了一点点平衡。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四):用一张图读完《IDEA设计改变一切》

  全书时间久远,有一分并不适合自己,案例较多,很快就能读完,按照惯做了思维导图。

  书中有一个思维导图很好,先贴出来: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五):方

  看了这本书以后,觉得自己是否应该养成一种惯:将生活中的大小事情试着用设计思维的套路来思考。。。

  左脑是逻辑思维,MBA用左脑思考;右脑是创意思维,FBA用右脑思考。有人说以前是MBA的世界,以后是FBA的世界。。。是不是都有点偏激?乔布斯是一个创意型的企业家,他应该在用左脑和右脑一起思考吧!思考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将左脑和右脑都调动起来。。。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六):不光是设计,改变着一切

  10年设计经历,2年商务运营新经历,尝试用新角度看最爱的设计。这本书的目录逻辑非常严谨,含义也很宽广,设计改变一切,不是技法,而是思维方式,为人考虑的出发点和各方面配合不断完善的努力。 公司刚刚辞退了设计总监,原因就是他总是站在单纯视觉的技术角度看待商业,始终觉得别人是一无所长的白痴。商业是全产业链和体验链,需要各专业的配合,设计思维必不可少,但不能缺少实践和反复的修改。 本书的作者虽然也是站在设计的角度写作,但非常清晰知道设计是商业的一环。这点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但确实受专业所限,起了这样一个名字,让我觉得有失偏颇,所以只给了4颗星。书很好,但一定是有设计阅历的人看才能明了。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七):人人都是设计师

  从毕业到现在5年的设计师过程中 不知道从那天开始我突然意识到这份工作的服务性质 讲故事不是忽悠客户 而是让客户称为过程中的一分

  设计师在的位置在提升 在整个国际化进程和互联网下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 对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更大的需求和能力要求

  T型人才是趋势 设计师有能力技能 再具有整合头脑 超越常人的洞察能力 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头脑参与和推进商业发展

  对于我来说,还有很长的学道路 但是TB看到的未来我是相信的 其中从一些小事做起 比如观察常规行为并重新思考 都是锻炼设计思维的重要积累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管理者看的 更是引导设计师深入思考的指南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八):比想象中的要水

  一直以来,身为“新”媒体从业人员,面对旧的事务时,总有点难安和不自信。比如,身边那么多做平面的大牛们,比如做广告的那些大虾们。伧伧的熬到了移动时代,以为那帮爱的互动设计们真的有了自己的气势,可以坦荡荡的说自己也算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然而,这本书彻底摧毁了我的自以为。

  既然敢用“改变”做标题,总有勇气换一种句势来解释“设计”吧,但,依旧是线上线下体验什么的那老一套,毫无新意blog级观点,甚至不如雷锋网,哪哪哪的那点事站点上偶尔闪现的小专题。相对老牌IDEO粉丝的我,现在更喜欢frogdesign了,最起码他们实实在在的写着微博,特有亲和力的回复着你的私信,这才叫互动吧。

  当初看到“李开复推荐”时其实就该明白的。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九):IDEO

  前两天,看老罗的锤子手机发布会时提到了IDEO,说他们现在不务正业,把原本做得好好的设计工作拓展到整合性的咨询工作。老罗这次说的可能没有夸张,因为IDEO不满足于一个“设计公司”的野心在这本书里清晰可见。

  Tim Brown(TB) 说了一个设计师应该的角色应该上升到层面,尽可能在项目初始就深入参与。这首先给他们的工作定了调,把设计师的工作从现在的农民工状态,拔高到高级白领状态。

  TB也说设计工作其实一切以人为中心,需要真实而锋利的消费者洞察,需要不同背景跨学科团队的创意激荡,需要观察极端用户,需要情感上的共鸣,需要注重用户真实的体验......

  一套完整的“产品经理”思维+“创意型广告公司”的思维。2011年中文版出版,这些理论其实已经算不上特别有冲击力了。

  豆瓣里有人说,这本书是给管理者看的。确实,从英文副标题“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也可以看出来,能一个机构的,绝不仅仅是设计从业者本身,而是管理层。就像张小龙没管自己叫“产品经理”时,现在的一堆土豪们哪肯在名片上印非CXX的Title?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IDEO对设计工作者的贡献意义非凡。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十):最后

  假如这本书改名字为《互联网思维》,估计与内容同样适用,蒂姆的设计思维抽象为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假如换个名字叫做企业家精神,估计也是一样适用的。

  大致内容也就这些了,这里只摘抄些震撼自己的句子。

  1、外限制:可行性、需求性、连续性。

  这里对自由的限制恰恰是对自由的保证。

  2、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多数顾客上,很可能只是对已知的事进行确认,而不会带来令人吃惊的发现。

  让我想起了之前去天安门,感触不大,反而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反思觉得自己没有把眼光放在小的地方,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可能产生更加巨大的影响。

  3、从设计到设计思维的转化,实际上是由创造产品演化到分析人与产品间的关系,进而演化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稍微换一下措辞:工具——社区——入口,这大概是多有APP希冀实现的愿望吧。

  4、任何一个好故事的实质,都是用具有说服力的关键叙述来说明某个想法是如何满足某种特定的需求的。

  这句话如果再加上团队、创新、盈利模式,就可以直接融资去了。

  至于后半分所讲的内容,个人觉得不实用,没有细看,不过蒂姆给我一个问题:那些追逐个人享乐的美国人是如何迫使那些企业花费金钱与精力在环保、非洲上的?我觉得这很令国人费解。

标签:IDEO 设计 改变 一切 读后感 10篇 IDEO设计 IDEO改变 IDEO一切 IDEO读后感 设计改变 设计一切 设计读后感 设计10篇 改变一切 改变读后感 改变10篇 一切读后感 一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