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读后感10篇

说理读后感10篇

  《说理》是一本由陈嘉映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理》读后感(一):时代精神的精华

  读了之后,感慨颇多。回首历史,西学东渐百年来,出了数十位哲人,为振兴寻找理论道路。然而,真正的融汇东西哲学的人,陈嘉映先生是第一个!陈嘉映先生的哲学将是复兴的精神支柱!我们为有这样的学者而庆幸!天不生嘉映,万古如长夜!

  《说理》读后感(二):这本书可以把每章单独来读吗?

  正在读呢,感觉还不错,还没有读完呢,不好评论。也不是自己研究的专项,本身哲学底子也一般啦。

  读陈嘉映的东西不多,对他也不了解,希望对陈了解多的朋友能给我介绍介绍,十分感谢了。

  只是想问一下,读完的朋友:这本书可以把每章单独来读吗?

  《说理》读后感(三):读《说理》

  其实我想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版权页标注说是“哲学-方研究”,可别一看见方就想辩证法,大体说这本书是分析哲学的思考路径。但好像这不是一单纯学术著作,因为明显感觉这是写给哲学行外人读的,章节条贯循循善诱,很少用术语。其现实考量也是很明确的。如“观念大了,亲知实感的内容就比较稀薄。稀薄到一定程度,观念难免变得空洞、抽象。…像现在的宣传报告那样,开具出一排一排观念,空洞就让它空洞着,虚假就让它虚假着,毫不掩饰,这种真率并不多见。”所以,“观念批判是读书人的职责。”

  《说理》读后感(四):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与他的思考

  如果说“哲学家”这个概念确有所指的话,陈嘉映应该毫无争议的是其中一个,当然,这个“其中”也就那么几个人。

  这本书不知道是不是陈常说的那本“The book”,我想或许是,对哲学的理解,对整个体系的构思都不像之前的一些小短章,而更多体现出一种哲学家对问题本身的系统思考,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

  至于具体思考的方式和内容,像我这样的脑子在这里废话显然是不明智的,自己去看才是正道。

  最后,想说几句题外话,学者如果能多一点像陈嘉映这样的直接依循问题本身而思考的人、能多一点“经由穷理而达乎道”的严谨、魄力,“哲学家”与“哲学”这个概念或许不会像现在这样听起来如此滑稽。

  《说理》读后感(五):一本比较难归类的书

  1)这本书受到很多好评,在下也极为欣赏。这里仅仅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按照作者的意思,这本书差不多是在给哲学定位——即所谓的说理。

  作者的这种定位是作为一个学者的定位,自然比西方学者囿于其自身传统(陈所谓的科学-哲学)更能给人启发,正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但是我疑心这样的定位对于哲学本身并没有多大新意,哲学不是穷理又能使啥呢?而且作者所认同的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作为说理的形式恰好就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区别于认识论式的科学-哲学)。但这可能对当下哲学的发展有一定启发意义。作者对思想有很多洞见,在此不详述,作者古典思想的修为令在下佩服。

  3)总起来说,这本书给我很多启发,但我仔细反思之后却十分不清楚到底启发了什么。这可能跟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

  其次,作者以其自身的经验(阅历以及阅读的经历等)给我们界定了很多论理词的用法。固然作者有其自身的道理,但我们在从事说理活动的时候并不能将之当做词典。

  4)勉强定位就是:这本书是在以说理的方式说“说理”之理。

  5)作者在最后说道:“实际上,穷理从第一天就有对象化自身即变成教条的危险,思想需要不间断努力保持其自身为反身性之思。”我想,对于这本书,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种距离感。因为好的思想不能被教条化。我从中受到了启发,这就够了。

  《说理》读后感(六):说理、推理与穷理

  说理、推理与穷理

  ——基于《说理》的说理

  《说理》是一本元哲学的书:用说理的方式来讨论什么是“说理”。而我们要做的,是用说理的方式说《说理》。

  1.说理

  •说理指什么?

  说理,就是言说道理。道理是什么:一般来说,1,事-物的规律;2,理由、根据(理据);3,办法、方式方法、规矩等;4,某种教义、理论等等。钱穆说,道是所然,理是所以然。(§1.21)然而“道”“理”两字的合用并不上升到新的统一体里。

  陈先生讲“道理不是自然规律”(§1.23)。我认为粗略地看,客观规律与道理是相对的,然而这种主客二分的老调在根本上是没有道理的。表面上,自然与人工似乎相对,而道理离不开人的理解,因此它不可能是自然的。但是,就连E=MC2这样的“客观”规律,也被当成是人为自然所立的“法”(理论假设),人和自然压根就不可分,就连客观规律、自然规律也只是人的一种观念而已,而且是特殊时期特殊地域的观念。因此,道理不是客观地在那儿的,不是等待我们去发现的,道理压根就是和我们联系在一起的。陈嘉映之所以说“道理本来存于实践传统与器物制度之中。……道理在事情之中,人们做事情,在事情中默会仁义忠孝”(§1.8),是因为传统、制度、俗、事情是早已被概念化、被语言化以致被道理化的东西了。

  •为什么说理?

  我们为什么说理?陈嘉映说,说理是为了促进理解,也是为了心智培育(§7.22),还是为了教化。我理解的教化并不是某人对某人的教化,例如知识分子或读书人对大众的教化、官老爷对老百姓的教化,而是理性状态对非理性状态、道理对人的教化。教化培养宽厚的地基,让人们更好的交流、更和谐的互动。这样看来,说理就是某种“中间环节”,通过说理活动,我们与他者以及我们不懂的事-物联系起来。道理,根据我的理解,就是道路和理据,说出道理就是指引我们上路,道路通往他者和其他事-物。因为人们有分工、文化、种族等等的差别,为了使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和谐生活(根据布尔迪厄的术语,处在不同文化空间中的人们往往生活在相近的物理空间中,这就是“怨憎会,爱别离”),说理就变得重要起来。即使大家都从事一样的社会实践,在很多问题上达到共识,说理仍然是必要的和有用的,说理提升我们之间的互相理解。

  我们的社会实践,在很大程度上,用塞拉斯的话说是“给出和要求理由的游戏”,而按陈嘉映的话说,“行止与言说依乎道理” (§1.3),则是依据道理的活动。我们怎么做怎么说,有时候本身就是在给出理由、显示道理,有时候则是需要理由和道理的。生活离不开说理。说理要么是要继承或恢复从前的道理,(例如,孔子游说各国试图恢复周礼),要么探索当前生活形态中的道理。(§1.8)

  •为什么关注语言?

  因为道理在语言(言说)中成形。语言中所凝结的道理系统、稳定(§3.22),“语言中凝结着根本的道理”。(§2.6)通过研究语言来研究道理,研究思想、理解本身。这是哲学的本性使然。哲学的反身性要求它不得不考察语言、概念、思维模式……。哲学考察语言的方式是:看语言如何与说理相关的?我理解有三个层次:在语义层面,语言本身包含道理(概念内容和命题意义);在语形层面,语言让道理成形(具有主谓形式);在语用层面,语言不仅是对象化的声音和书写印记,而且更重要的是说出道理的活动(道理通过使用与生活相连)。

  •说理的方式:

  说理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因事说理也可以离事说理。(§1.8) 因事说理从具体事情出发,容易让人理解。离事说理,离开具体事情,进入抽象领域,使用概念(即论理词)说理,不易被人理解。

  因事说理又有很多方式,比如用寓言、公案(禅宗)、笑话、叙述、电影等方式说理。而离事说理有不得已之处,道理所依附的事-物不在了(陈),好处在于可以增加效率,说出更多的理。因事说理,因其具体、生动、可感、具有修辞的力量,容易说服人,在说服、感化人的方面它的“效率”高。比如,为了说明纳粹很坏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杜绝,我们用播放《安妮日记》这电影的方式可能会更好地起到说服人的效果。但其缺点也很明显:行之不远,行远了容易产生误解,不成系统,难以融贯,效率不高(说出的道理的质量和数量不高)。因事说理分为叙述与说理两分,但叙述分也在说理,只不过是隐蔽的说理(有些道理没有言明),说理的分有风险,说得好画龙点睛给人启发,说得不好画蛇添足惹人生厌。

  而离事说理的好处是含“金”量高(道理密实),脱离具体事情可以保持更长久的生命力。我们想要学到一整套的道理,就得靠离事说理。

  这样看来说理不单单是哲学的功能,说理无处不在,我们不能说父母劝女儿嫁个大款也是在从事哲学。哲学与其他说理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离事说理(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也是,他们叙述、描述的分毕竟很少)。如果把说理分为日常说理和系统说理。哲学需要系统说理。一般说理不是论证,即使用到推理也只不过推三四步就完了,它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对方理解。

  •说理依靠的根本能力:

  说理所依靠的根本能力不是概括能力,而是“表明能力”。例如,我们看完电影,回去写影评来说理。它所依靠的不是说你善于从影片中总结概括出道理,而是把原本隐而不彰的东西给明说出来,这种能力是其它理性能力的基础。

  2.推理

  •说理与推理:

  即使是离事说理其过程也往往夹杂推理和叙述(描述),例如边叙边议、摆事实讲道理。但是,只有推理才是说理的核心。进一步说,虽然“语言有各种各样的用途,描写、说明、叙述、表达感情、下命令、抗议、讲故事、说理”(§4.1),但我认为在其中推理游戏是我们语言游戏的核心。维特根斯坦说“我们的语言可以被看作是一座老城”(PI §18),但他否定语言存在一个城区或市中心(downtown)。布兰顿则认为,在这座语言的城市里,“语言确实有城区,那就是给予理由和索取理由的游戏。”(参《德国古典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及推论主义语义学——罗伯特•布兰顿教授访谈(上)》载《哲学分析》2010年第六期,p.172)因此,笔者将推理游戏看作语言游戏的中心环节。

  •推理的分类:

  说理通常不能指望说一句话就能清理,也不能指望不做引申发挥就能说明白理。所以,我们主要在推理中说理。而推理,根据词典,是通过已知或假设的前提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我还把它看成是一种活动,一种实践,由于其丰富多彩、家族相似,所以叫推理游戏。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它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在以往逻辑学的范畴中,推理一般被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依据其有效性来源可分为:形式推理和实质(material)推理;根据它的功能,它又可被分为:实践推理与理论推理,后者包括了因果推理等等。按照我的理解,涉及到语句间说理的(即非叙述、非描述的)transition和move的都是推理。并不是只有“因为所以”连接起来的语句才叫推理。

  •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

  形式推理是依据其形式而做出的有效推理。例如:

  (a) P.Q

  (b) P

  (c) Q ——根据形式逻辑规则而有效。

  我们平常说理的时候,绝大分都采用实质推理。实质推理是有效性根源于其前提与结论中的概念内容的推理。换句话说,实质推理是依据“实质推理规则”而做出的正当推理。例如:

  逻辑推理:

  (a)这个苹果是红色的。

  (b)所以,这个苹果是有颜色的。——作为实质规则的是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红色的外延包含于有颜色的外延中)

  因果推理:

  (a)下雨了。

  (b)所以,街会湿。——依据自然规律所得到的概念联系。(雨水能将东西弄湿)

  实践推理:

  (a)下雨了。

  (b) 所以,应打伞。——依据“事情之间的自然联系”(§4.3)或实践原则所得到的概念联系(人们通常都不愿被淋湿)。

  侦探推理:

  (a) 犯罪现场的脚印足足有47码,而嫌疑犯的身高只有一米五。

  (b)因此,凶手决不是他。——依据“事情之间的自然联系”所得到的概念联系。

  哲学推理:

  (a)单单把主观的东西同主观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决不能确立真正的知识。恰恰相反,真正的知识是以两个对立面的会和活动为前提的,而它们的会和只能是一种经过中介的会和活动。

  (b)因此,在我们的知识活动中必定有某种普遍的中介,它就是知识的惟一根据。(转引自§4.3)

  在以上实质推理中,如果作为推理主体,我们都是根据概念间的联系而做出的,有的甚至是凭借柏格森式的“直觉指引”而做出的(§7.10),有的则是凭借海德格尔式的“形式指引”即缘指引做出的。后者的例示如下:从“它是红色的”到“它是有颜色的”的推理,从“它是有颜色的”到“它是具有感觉性质的”推理都属于普遍化的推理,而从“它是具有感觉性质的”到“它是具有本质(Wesen)的”,再“从它是具有本质的”到“它是一个对象(Gegenstand)”则是形式(形势)化的推理,普遍化推理受制于其概念所属的“事物域”(Sachgebiet)的限定,后者则不受此限制,因为后一种推理则是受非对象化的、境遇化的实际生活经验所指引的。如果作为评价者,我们则是根据我们对概念内容的理解来判断推理的好坏的。我们是根据它们“有没有道理”来评判的。

  •推理关系:

  语义源自概念的使用,而概念间的联系则源自推理关系。推理关系有很多种。前两个推理是必然推理,它们的正确有效来自概念间的“必然联系”(相对的)。第一个的必然性来自逻辑,而逻辑则来自实际的推理活动所建立的稳定的概念联系,逻辑的作用只是把稳定的推理关系“表明”出来;第二个推理的必然性来自“自然法则”。但是别忘了,陈嘉映提醒我们,逻辑常常误导我们把颜色和红色看成是有等级的,而实际上,“这些词都是平级的。”(§5.8)红色和颜色,上海人和人等这些词的功能不一样,逻辑只是我们看这些词的语义的一个角度而已。实际上,概念之间并不存在恒常的关系。

  后三个推理是所谓的“偶然推理”,虽然我们可以根据概念联系判断它们是好推理,但它们有可能是无效或不正当的推理。它们的“好”,来自概念间的自然联系。陈嘉映说,“除了逻辑上必然的,并非都是偶然的。……除了必然联系,还有自然的联系。”(§9.19)陈先生还指出,概念联系原本来自世界的一般情况和事情的自然进程,不妨说,概念联系就是事物的一般联系。

  哲学推理无法具有惟一性,它所依据的推理关系很复杂。因为哲学推理和日常推理很接近,它依赖于环境(§7.9),也就是要依赖周边环境(包括语境)或形势等。

  •推理的其他特征:

  除了实质推理,推理还具有三个特征:宽推理(推理的知觉情景与结果:意愿和行动),强弱混合推理(有时被规则辖制,有时有意识地服从规则,两者紧密相连),与非线性推理(论证有明暗两条线路,塞拉斯有越层推理一说)。

  3.穷理

  •推理与穷理:

  把说理连接起来就成了推理,推理是一步一步往前的动作。穷理是要推到尽头,推到不能再推之处,让一切都呈现出来。“从一个道理追向另一个道理,谓之穷理。所谓哲学,大致就是穷理。”(§1.4)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穷理都是哲学。其他学科也需要穷理。构建理论就是穷理的表现。哲学穷的理与其他学科穷的理不同。哲学穷的理并“不是所有道理归向的总道理,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最普遍的道理’。”(§4.3)另外,哲学在自己的说理传统中穷理,穷理所使用的是论理词,而论理词与一般语词有依赖关系。哲学说的理与一般的常理也有关系,是对常理的一种延伸。

  •穷理的效果:

  穷理的效果是达到澄明,达到清晰,达到综观。综观指看到联系,看到概念联系也就是同时看事物的一般联系。反过来说,有时候看到事物的联系才能看到概念的联系——当然都是通过做推理和评价推理达到的。你必须站到思想的高墙上,才有可能达致“ubersicht”(综观),这样你就能“通过看到联系达成理解”,这样你的智力痉挛就得到了松弛。

  •作为穷理之哲学的性质:

  正如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只是把一切摆到那里,不解释也不推论。”(PI §126)“无论谁愿在哲学里提出论点,都用不会有人同他辩论,因为所有都同意这些论点。”(PI §128)但对我来说,摆到那里的活动,就是批判概念的活动,也就是说理、推理与穷理的活动。不会有争论的状况是哲学造成的结果,即理解。

  哲学作为说理的活动,它和日常说理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它自己的说理-推理-穷理的传统。想理解哲学论证、推理和概念,就必须进入哲学的传统。因此,哲学研究离不开哲学史的研究。哲学离开哲学史则空,哲学史离开哲学则盲。

  除此之外,与一般说理不同,哲学是自我反思的事业,它不仅要促成我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也要促成我们对“我们”自身的理解。说我们是理性的动物,这种说法由于“理性”的含义太丰富,似乎不容易达成理解。说我们是制造并使用概念的动物,是做推理(discursive)的动物,这样更具体。推理活动是我们语言活动乃至我们所有实践活动的中心。

  •穷理与概念批判:

  穷理首先要穷概念中的理。陈嘉映说,广义哲学的任务是观念批判。(§6.12)狭义哲学的核心任务则是概念考察。(§6.12)与其说概念考察,不如说概念批判。我们通过阐明、分析与推理的方式进行概念批判。

  阐明与分析不同,阐明是把在暗中的东西带到光明处。这种能力,也就是表明能力,是我们理性的首要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分析是把复杂的东西拆开来看。说理,就是一种阐明活动,让那些隐藏起来的道理得以呈现出来。为什么要阐明?因为我们对概念的使用混乱不堪,阐明只是要将遗忘的对语言的掌握摆在那里。阐明就是一种哲学治疗,让我们摆脱由于语法或逻辑或其它东西带来的误解。

  我们不仅要批判观念(信念),还要批判概念。比如像日本鬼子、黑鬼、、臭老九、愤青、下人、等等。通过批判概念,把我们在概念中隐含的道理(承诺)给暴露出来,使之更容易接受质疑和争论,从而致力于把我们从偏见或虚假观念枷锁中解放出来,达到觉解。例如“下人”这个概念蕴含了社会等级尊卑的制度。从事服务行业、重体力行业、待遇不好薪水微薄的人常被称为社会等级上次一等、身份卑微的“下人”。拒绝接受或使用这个概念就是不允许从这个词的运用情景到运用后果的转换,也就是拒绝用这个词做推理。根据达米特的意思,如果你拒绝做从“这个人是保安或民工”到“这个人是下等卑微的”的推理,那么就是否认“下人”这个概念,因为它实在蕴含了太多的偏见和不合理的文化观念。

  •概念的本质

  概念的本质是什么?目前学界有三种理解。(1)作为心理表征;(2)作为能力;(3)弗雷格式的意义(sense)。我要添加一种理解:(4)概念是我们(广义的)认知与说理的方式,我们用概念来把握事物的本质。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凝缩在概念中。判断、推理都凝结在概念里。康德认为我们应该为之负责的最小单位是判断和行动,塞拉斯夸康德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步,而他则进一步主张最小单位应该是推理(活动)。我们通过推理来理解概念内容并证成真知。

  判断和推理是概念展开的方式:我们的理性及其表达通过判断和推理会形成一个过程,然后将概念上所凝结的东西打开来。概念的内容与概念展开的过程是辩证的。黑格尔最深刻的洞见就是,共相(在这里即哲学概念)要想得到确定的满足(contentfulness),就只能根据过程去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共相实际上已被应用于殊相,并将这些殊相的偶然性结为一体。(参《理由、表达与哲学事业》p.16-17)

  •概念得:

  我们通过做实质推理来得概念,因为概念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出现的,所以我们都是一整套一整套地学概念的。当然只能是在推理中学。刚开始做推理是通过刺激-反应的模式被规训至学会推理,这种推理是一种模式-辖制(进一步说是规则-辖制)的行为(behavior);熟练以后,则开始创造性地做推理,而这时候的推理就是对规则有意识并开始遵循规则或服从规则的推理行动(action)。

  •概念的规范性与概念联系:

  事物都是在其轨道上运动,概念也不例外。概念运行的轨道就是其规范。掌握概念的内容或理解它的意义,就是掌握正确使用它的规范,也就是熟练地做有效推理。

  概念总是穿着它的衣服、带着它的行走,按照维氏的话“语词无论被用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这种氛围”。这种氛围一来是指它和其它概念的联系,二来是指它携带的规范性。套用马克思的话说,概念的本质是它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你要了解一个概念,就必须了解它的亲朋好友乃至一切社会关系。概念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它的亲朋好友联系在一起。当然,这也意味着你知道它应在什么场合下使用,使用就是把它和其他概念关联起来。

  概念间的关系可分为逻辑联系与哲学联系,逻辑学从内涵/外延的角度出发,而哲学上则可以从语义、语用、语音、语形、语源、集合等关系来考虑。(参陈常燊:《“穷理盘道要修的真功夫”——读陈嘉映<说理>》参《哲学分析》2011年第五期p.154)

  如果只依照一般的形式逻辑的规定,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与不相容关系。其中相容关系分为:同一关系、交叉关系、包含关系;不相容关系可分为:矛盾关系、反对关系。——这些都是概念间的死关系。

  当然上述关系只是依据概念的外延而做出的,若依据其内涵概念间的关系将异常丰富,而这种关系由于概念的变化也是不断变化的。正如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游戏一旦发生变化,概念也就随之发生变化,而概念的变化又引起词的意义的变化。”(OC § 64)

  概念间还有活关系。概念们常常互相走动,有时候还和陌生概念发生关系。通过各种因缘关系,概念和本不在其既定“社会关系中”的成员建立联系。这时候所做的实质推理就是形式指引,也就是受实际生活经验(缘指引)所致的推理。王小波说过一句话:“天空应当是蓝色的,但实际上是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在这里,天空和红间就是活关系。(再比如,苹果和电脑)

  能不能根据概念的位置做出一副概念地图呢?我认为不可能,也没必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我们往往必须用一整个世界的概念去说明一个概念。概念地图或概念拓扑学仍然是以逻辑学-形式化的方式来对待概念。

  •穷理不应离开公共领域:

  若要穷概念中的理,最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批判概念。哲学作为穷理,起源于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最终也应该为公共说理提供帮助。陈嘉映主张,哲学家没有专业知识。(§1.37)论理词不能完全离开日常语词的用法,否则极容易导致癌变,“癌变降低了论理的公共可理解性。”(§4.24)

  我们学哲学原本只是为了想解答我们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困惑,结果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何前行。目前的学术界也是如此,哲学概念不断知识化、琐碎化、无聊化……,远离社会生活的哲学论证不断陷入空洞……,正如陈先生戏谑到:“我们的确读到很多哲学论文,兢兢业业地争论着什么,只是不明白争它作甚。”(§1.38)“若说理变得过于专业,就可能渐行渐远,背离了初衷。”(§4.24)

  其他学科作为穷理势必会走到一个公共的领域,在这个公共领域相遇、交汇,它们对话的结果有时是哲学穷理的出发点。罗蒂曾认为,哲学对公共对话领域有责任,建立起公共平台的对话机制。但我认为,负责的方式不是得出所谓马哲原理的那些“一分为二”、“普遍联系”、“量变质变”、“全面动态平衡地看问题”、“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等过度概括的废话,而是考察不同学科所用的共同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所包括的一般道理。

  •穷理是艺术

  早在看到《说理》之前,我就说过,哲学是讲道理的艺术。《说理》一出,应者云集。穷理无所谓起点与终点。穷理必定是循环式的,……从哪里开始是教育的艺术。(§1.34)穷理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一切都要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逻辑必然了,也不一定就有道理;没有道理的事情,往往最有道理。哲学作为穷理,还是一种对话,没有谁对谁的压服、吸收或取代,只有无止境的对话。优秀的哲学对话者,都是穷理的艺术大师。

  (本文是大学“我在沙龙”的讲稿 2011年11月)

标签:说理 读后感 10篇 说理读后感 说理10篇 读后感10篇